兰科植物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兰科植物花发育的基因调控研究进展

兰科植物花发育的基因调控研究进展

l e n o t rhd . C ,1t . 3r ] f w r gcnrlnoc is [ h b 3 e. o i oi a f
Ke r s:b tn ; O c ia e e l w rd v lp n ; MAD —o e e ;g n e lt n y wo d oa y rhd c a ;f e e eo me t o S b xg n s e erg ai u o
T A n O G Ma-ag U X a-a ,WA G C i i I N Mi,G N o i ,X i y n jn o N a— a x
( eerhl tue f u t pcl oet ,C ieeA ae y f oet ,F yn 14 0 Z  ̄a g h a R sae s t b o i r r  ̄ i t o S r a F s y hns cd m rsy uag3 0 , h i ,C i ) oF r 1 n n
关键词 :植 物 学 ;兰科植 物 ;花发 育 ;MA Sbx基 因 ;基 因调 控 D —o
中 图 分 类 号 :¥ 1. 78 3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2 9 —7 6 2 1 )30 9 .6 0 50 5 (0 10 —4 40
Re e r h p o r s n g n e u ain i h o rd v lp n fo c i s a c r g e so e e r g lt n t ef we e eo me to r h d o l
( 国林 业 科 学 研 究 院 亚 热 带 林 业 研 究 所 ,浙 江 富 阳 3 10 ) 中 14 0
摘 要 : 兰 科 O c iaee植 物 具 有 唇 瓣 、 蕊 柱 等 独 特 花 形 结 构 近 年 来 .关 于 兰 科 植 物 开 花 调 控 的 研 究 取 得 了一 定 rhd ca 的 进 展 , 已 分 离 鉴 定 出 一 些 花 发 育 调 控 基 因 , 包括 花 器 官 特 异 基 因 及 一 些 花 分 生 组 织 特 异 基 因 。 研 究 表 明 : MA Sbx等 基 因在 兰 花 的 成 花 转 换 及 花 器 官 形 成 过 程 中起 重 要 作 用 .特 别 是 B 类 基 因 的 表 达 及 功 能 可 能 与 兰 花 结 D —o 构 的 特 异 性 及 多样 性 有 关 表 l参 3 3

浅析我国兜兰属植物的研究现状

浅析我国兜兰属植物的研究现状

浅析我国兜兰属植物的研究现状兜兰属(学名:Paphiopedilum)是兰科的一类植物,也是我国特有的兰花品种之一。

兜兰属植物生长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于我国南部和东南亚地区。

兜兰属植物具有独特的花朵形态,花形似兜帽状,因此得名兜兰。

它们的花色丰富多样,有红色、黄色、白色等多种颜色,花朵细致美丽,具有高观赏价值。

由于栽培兜兰具有一定的困难性,野生兜兰也越来越受到保护和研究的关注。

目前,对我国的兜兰属植物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我国的学者对兜兰植物的生态习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兜兰属植物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对光线和温度有一定的要求。

研究发现,兜兰属植物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的生长状况和适应性有一定的差异,这对于兜兰的栽培和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对兜兰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了不同兜兰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并建立了遗传图谱。

研究发现,我国的兜兰属植物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这为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兜兰属植物的繁殖和栽培技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研究发现,兜兰属植物采用组织培养和种子繁殖的方式都可以进行繁殖,但种子繁殖的成功率较低。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探索了不同的繁殖方式,如离体培养和倍体诱导等技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繁殖的成功率。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对兜兰属植物进行了一些研究,但与其他国家的研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兜兰属植物约有80多个品种,而我国只有一部分被研究过。

今后应加强对兜兰属植物的研究,探索其遗传多样性、生态需求和栽培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珍贵的植物资源。

研究报告兰

研究报告兰

研究报告兰
本次研究报告将围绕着兰花展开讨论。

兰花是一种美丽的花卉,被广泛栽培和研究。

本报告将涵盖兰花的分类、生态特性、栽培技术以及研究进展等内容。

首先,对兰花的分类进行介绍。

兰花属于兰科植物,是种类繁多的花卉。

常见的兰花包括文心兰、蝴蝶兰、仙客来等。

根据花色、花形、叶型等特征,可以将兰花分为多个属、多个种类。

其次,介绍兰花的生态特性。

兰花一般生长在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中,如热带雨林、亚热带地区。

兰花喜好充足的光照和适度的湿度,对土壤要求较为宽松和排水良好。

然后,讨论兰花的栽培技术。

兰花的栽培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品种,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兰花的繁殖方式有种子繁殖、分株繁殖和组织培养等。

栽培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光照、湿度和温度,合理施肥和浇水,及时防治病虫害。

最后,介绍兰花的研究进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兰花的研究逐渐深入。

研究者通过分析兰花的基因组、遗传变异等,探索兰花的遗传特性和演化历史。

此外,还有人从兰花中提取活性物质,进行药用价值的研究。

综上所述,兰花是一种重要的花卉,在观赏和研究价值方面都有很大潜力。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兰花的分类和物种关系,探索其生态适应性,以及开发兰花的新品种和应用价值。

矿质营养对主要观赏兰科植物开花影响的研究进展

矿质营养对主要观赏兰科植物开花影响的研究进展

1 施肥量和 养分 配 比对 开花 的影 响
当 土壤 里 的 营养 不 能 提 供 植 物 生 长 发 育 所 需 时 , 人
为地对植物进行营养元 素的补充 能促进植 物生长 , 使其
第一 作者 简介 : 宗敏 (94)女 , 牟 18一, 湖北 宜 昌人 , 读硕 士 , 要 从 在 主
事兜 兰属植 物繁 殖研 究。E ma : zn m n - i muo g i@ma. i a. n l i k . cc 。 l b 通讯 作者 : 胡虹 ( 9 9) 女 , 士 , 究 员 , 士 生 导 师 , 主 要 从 15一, 硕 研 博 现
要求生产者 增加 兰花 品种 、 提高 质量 , 还对 花 的周 年供 应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 。因此 , 人为地 控制环境 条件或采
取一些特殊 的栽培管理方法 , 使其按 照人们 的意志提前
肥量 , 而且对肥 料 中各 养分 的配 比需求 也会 发生 变化 。
此 时减少 N肥 比例 , 增加 P K肥 用量能够 防止徒长 , 、 有 利 于开花 。墨兰 ( y bdu s es Wi ) 营养生 长 C m iim nne l 在 i d 期 比较注重氮肥效应 , 施用 N : 2 5: 2 P 0 K O一3 1 1: 0: 1 效果 较好 , 0 当转 入生 殖 期 时 , 氮磷 钾 配 比例 调 整 为
线 性 的 增 加 花 朵 数 目、 葶 直 径 、 片 数 和 叶 面 积 Ⅲ 。 花 叶 3 j
观 赏品种 有 洋 兰 和 国 兰 , 主要 包 括 蝴 蝶 兰属 ( h le P aa —
n p i) 石 斛 兰 属 ( n rbu 、 属 ( y i im) 兜 os 、 s De d o im) 兰 C mbd u 和

兰花组织培养进展研究

兰花组织培养进展研究
兰科 是显 花 植物 中最 大 的科 之一 ,大约 有 50 0 多个属,2 0 多个种 ,分布于世界各地.大多数 000
养的方法 ,大大加快 了原球茎增殖 的速度 ,短期内 可获得大量再生植株。此后 , 组织培养技术在兰花 生产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大约已有6余属数种 o 兰花拉 l 可以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繁殖 。中国科学 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细胞室、上海园林管理处科 研组 与上海 龙华 苗圃于 17 年利用组织培养技术 93
大部 分 兰 花具 有 总状 花 序 ,花 梗 上 的花 芽 较 多 ,取 材方便 ,不 伤母株 .在单 茎性 兰花组培 中应 用较 广 。自R t .14年 利用 蝴蝶兰 花梗腋芽培养 oo G 99 r 出试 管苗 以来 ,关 于利用 蝴蝶 兰花梗 腋芽来获得 营 养 芽 、丛 生 芽方式 增 殖 的研 究较 多 。幼嫩 花梗腋
繁殖建兰 , 获得成功。兰花的组织培养中有几个关 键时期 :原球茎的诱导 、原球茎的继代培养 、 壮苗 的培育。根据这几个重要 的时期及在其间组织培养 的外界条件 , 人们对兰花组织培养进行了广泛的研 究。
1 兰花组 织培 养程序
外植体( 、侧 芽 、花梗 、叶片等) 茎尖 ,诱导形 成原球茎 , 原球茎大量增殖 , 芽诱导及丛芽大量增 殖 ,育苗培养 ,温室移栽 。

用叶 片作为 外植体 可 以减轻 或避 免对母 株 的伤害 , 而且叶片数量多 , 取材 又不受季节 的影 响, 是较理想的外植 体 。 中又 以试管苗 的幼 叶 其 作为外植体 培养较好 ,啄蕊兰 、蝴蝶兰 试管苗 幼叶原球茎发生率可达3 %。 0 从成熟植株上取幼 叶为外植体培养成功的报道不多 , 成熟植株组织 向培养基 中释放高浓度 抑制生长的物质 , 严重影 响兰花 的存 活。然 而肾药兰成熟 植株最上面3 片 幼 叶在培养中却显示 出较 强的增殖 能力 ,在l 一 0 l 内基部分化 出芽 ,但不产生原球茎 ;C e 等 2 周 hn 从 幼 叶 的 叶 尖 表 皮 细 胞 和 叶 肉细 胞 直 接 培 养 出 体细胞胚 。但在3 d 内无 愈伤组织产生 ,在经 0之

珍稀濒危兰科植物移植保育研究进展

珍稀濒危兰科植物移植保育研究进展

珍稀濒危兰科植物移植保育研究进展作者:王喜龙朱荣杰土艳丽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8年第20期摘要以兰科植物为例,从移植的定义出发,运用部分文献结果,分析和总结了移植的方法和步骤,以及未来移植中需要注意的要点等,为今后珍稀濒危植物的移植和保护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移植;回归;辅助移植;珍稀濒危植物;兰科植物中图分类号 S68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20-0014-03Abstract Taking Orchidaceae as an example, starting from the definition of transplantation,using some of the literature results, w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methods and steps for transplantation, as well as the points to note in the future transplantation, and provided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transplantation and protection of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in the future.Key words Translocation;Reintroduction;Assisted colonization;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Orchidaceae越来越多的植物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而趋于濒临灭绝的危险,有研究表明,现在的物种灭绝速度是每年4~40个,而未来可能将达到400~4 000个[1]。

未来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将可能更多地影响到物种的繁殖和生存[2-3]。

目前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主要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2种常见的方式,其中就地保护是最为重要的保护形式,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目的是有效保护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维持健康的生态系统[4]。

兰花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兰花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培 养 基 是 植 物 组 织 培 养 的核 心 技 术 和 关键 所 在 . 提供 它
了植 物 组织 离 体 条 件 下 保 持 良好 生长 的 必 要 营养 。 同 植 物 不
材 料 生 长 分化 所 需 的营 养 条 件 各 不 相 同 , 因而 所 采 用 的 培 养 基 也 不相 同 . 至 同一 植 物 不 同 部 位 的生 长 分 化 要 求 也 各 不 甚
2种 子 .
提 出 ,A在 兰 花 组 培 中 对 叶 诱 导 与 芽 增 殖起 着 重 要 的作 用 。 B 般 而 言 , 高浓 度 的 N A 对诱 导 原 球 茎 有 较好 效 果 。 ,一 较 A 24

D还 可 以促 进 愈 伤 组 织 的 形 成 。据 有 关 资 料显 示 , 带 兰 的 热 组 织 诱导 、 球茎 增 殖 及 分 化一 般 需 用 较 高 浓 度 细 胞 分 裂 素 原 与低 浓度 生 长 素 的 配 合 。
种 类 以及不 同 的组 合 所 起 的 作 用 不 同 , 同 的兰 花 品 种 其 生 不 长 发 育各 阶段 所 需 的 植物 生 长调 节 剂 也 不 同 。 Se en和 Lta ah
茎 尖 是 细 胞 分 裂 最 旺 盛 的 部 位 , 较 容 易诱 导 , 养 成 是 培 功率 较 高 的 部 位 。 茎尖 培 养 一 般要 通 过 原 球 茎 阶段 达 到快 速
相 同 。 兰 花 的 组 织 培养 中 , 常 用 的培 养 基 为 MS V K 在 最 、 W、 C 和他 们 的 改 良型 , 用 时 可 根 据 不 同 品种 和培 养 阶段 一 类 原 应 球 茎 的形 成 、 增殖 、 化 及 壮 苗 等加 以修 改 。 分

兰科植物菌根研究进展

兰科植物菌根研究进展

兰科植物菌根研究进展作者:任军方杨珺王丹萍云勇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24期摘要:兰科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科之一,兰科菌根对兰科植物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国内外等方面阐述了兰科植物菌根的研究进展,对今后兰科植物菌根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兰科(Orchidaceae)植物俗称兰花,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科之一,全世界大约有700属20000多种及大量变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尤其是南美洲和亚洲的热带地区为多。

兰科植物根据其生长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地生兰、附生兰和腐生兰3大类,作为一种重要的观赏花卉和药用植物资源,在花卉和天然药物产业上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利用潜力[1] ,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人工栽培比较困难,主要原因在于,自然条件下,兰花种子的萌发和植物的生长发育往往需依赖与之共生的真菌,只有当这些真菌与兰花种子或根形成共生的菌根关系后,兰花才可以正常地生长发育。

因此,了解与兰根共生的真菌种类,进一步探讨兰花与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将为在自然条件下兰科植物的栽培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1.2 兰科菌根真菌研究进展菌根是指自然界中的植物在长期生存过程中与真菌共同进化而形成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共同现象,根据解剖学特征以及共生体间相互关系可分为外生菌根、内生菌根和内外生菌根,内生菌根又包括囊泡丛枝菌根(VA mycorrhizae)、欧石楠菌根(ericoid mycorrhizae)和兰科菌根(orchid mycorrhizae)等。

目前,关于内生菌的概念范畴具有很大的争议,Petrini1991年将内生菌定义为那些生活在其生活史的某一时期在植物组织内,对植物组织没有引起明显病害症状的菌,该定义包括在其生活史某一阶段营表面生的腐生菌、对宿主没有伤害的菌根菌和潜伏性病原菌[2] 。

这一内生菌概念被广泛接受。

现在通常认为内生菌包括了内生细菌、内生放线菌和内生真菌在内的互利性、中性或潜伏致病性的各种微生物[3] 。

兰花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兰花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兰花组织培养研究进展穆玉珍,朱美瑶(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沙坪坝401331)综述了目前兰科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着重从外植体的选择与消毒、褐化的防控、基础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方、天然植物成分等方面阐述了兰花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目前兰花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同时对未来兰花的研究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兰科植物;外植体;组织培养;培养基试验体系也在不断的试验研究中逐渐形成。

试验中通常取蒴果进行消毒,在无菌条件下剖开蒴果,取出种子播种到培养瓶中。

不同时期的蒴果萌发率不同。

有试验表明,春兰种子作为外植体时,授粉后8~9个月的种子萌发率较高,而墨兰的种子在3~5个月时容易萌发[2-3]。

预处理也可以提高种子的萌发率,研究者对种子进行1min 的超声波处理,种子萌发率达到20%;用蜗牛酶处理2~3min ,种子萌发率可达70%以上[4]。

1.2叶片叶片也可作为组织培养的材料,其取材对母株的伤害不大,受季节影响较小。

一般选取试管苗幼嫩的叶片,其更容易诱导原球茎,而成熟植株的叶片诱导成功的研究较少,多发生褐化死亡。

杨美纯等[5]研究发现,叶片正面向上放置时,诱导率更高,且对叶片进行切割,更利于切割边缘诱导出原球茎,切块应大于0.5cm ×0.5cm ,否则容易褐化死亡。

1.3花梗花梗常作为外植体材料,在多种兰科植物中皆有运用,如蝴蝶兰、大花蕙兰、文心兰等,国兰以花梗作为外植体的研究较少,多集中在种子、茎。

通过对石斛兰的研究发现,用带有节间的花梗进行诱导,会出现大部分死亡,从而使诱导效率较低[6]。

花梗的取材受到季节影响,通常不同时期的花梗诱导率也不同。

有试验发现,开花后的花梗比开花前幼嫩的花梗更容易诱导出芽[7]。

具体的原理还有待探究。

1.4茎尖茎尖是最早用于兰花组织培养的外植体,早在1960年,Morel [8]采用大花蕙兰的茎尖,诱导分化出了植株。

但茎尖的切取会对母株造成较大伤害,而且在茎尖的培养中,容易出现褐化现象[9]。

石斛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石斛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石斛内生菌的研究进展石斛(Dendrobium)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兰科植物,被广泛用于中药、保健品、食品等工业中。

近年来,石斛植株内生菌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石斛植株内生菌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和生态功能多样性,在植物生长、生理代谢、健康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就石斛植株内生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石斛植株内生菌的多样性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之一、利用传统微生物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已经从石斛根系中分离鉴定了大量的内生菌。

这些内生菌主要属于细菌和真菌两大类。

细菌主要包括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放线菌。

真菌主要包括担子菌、子囊菌和接合菌。

利用石斛植株内生菌的多样性研究,可以为石斛植株的健康和生理代谢提供理论依据。

石斛植株内生菌在石斛植株生长和健康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石斛植株内生菌可以促进植株的生长和发育,提高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

例如,一些内生菌可以通过产生植物生长激素来促进石斛植株的生长。

另外,一些内生菌具有抗菌能力,可以抑制石斛植株病原菌的生长。

这些研究结果为石斛植株的无公害栽培和疾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石斛植株内生菌也在植株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石斛植株的次生代谢产物是其具有药用价值的主要物质基础。

石斛植株内生菌可以通过产生植物激素、次生代谢产物和抗生素等物质来调控石斛植株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

目前已经发现了一些内生菌能够促进石斛植株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提高石斛植株的药用价值。

石斛植株内生菌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和生态功能的初步研究,还未能解析石斛植株与内生菌之间的共生机制。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石斛植株和内生菌的共进化、内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鉴定和功能研究等方面展开,以深入理解石斛植株内生菌的生态功能。

总之,石斛植株内生菌的研究为石斛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健康保护以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随着石斛内生菌研究的深入,相信将会有更多的内生菌被分离鉴定并发挥重要功能,从而为石斛植株的栽培和利用提供更好的保障。

兰花离体开花的研究进展

兰花离体开花的研究进展

属 ( niim) ̄ 4a 因 此 , 短 兰 科 植 物 的 营 养 生 长 O c u 3 。 d 缩
期, 已成 为植物生理学家与 园艺学家 的研究热点 。 研究兰科植物的开花过程 及调控机 制 , 在理 论上 和 应用上都具有 重要 意义 。理 论上 可 以了解控 制 兰花开 花的各个过程的生理生化 变化 , 最终揭 示控制这 些特定
因素进 行 了概 述 , 对今 后 兰 花 花期 调 控 的研 究 方 向作 了展 望 。 并 关键词 : 花 ; 兰 离体 开 花 ; 芽 分 化 花 中 图分 类 号 : 8 .1 文 献标 识 码 : S623 A 文章 编 号 : 0 -0 0 (OO 2 —0 1一 O 1 1 0 92 1 )4 25 4 0
销大户 和农 民经纪 人 , 提高 组织 化程 度 ; 在重 点地 区建 立高效率 的绿 色通 道 , 进一 步改 善果 品 的流通环 境 ; 加
色小浆果产业 开发 , 建成 生产 、 加工 、 口、 术推 广 服 出 技 务等功能完善 的现代寒地浆果产业体 系 ; 充分发挥 资源 优势 和区域优势 , 合理利 用资源 , 提高浆 果市场 竞争力 , 建设开放式 的寒地 特 色浆果 产业 , 塑造 品牌文 化 , 增加
2 ; 蝶 兰 属 ( h leo s ) 1 2a 万 代 兰 属 ~4a 蝴 P aan pi 需 ~ ; s
( a d 需 2 3a 卡特 兰 属 ( a t y ) 3 5a 文 心 兰 V n a) ~ ; C tea 需 ~ ; l
1 光周期
光照是影响植 物花芽分化的重要 因素之 一 , 日照长 度影 响许 多种植 物 的试 管 开花 j有 些植 物在 短 日照 , 或长 日照 条 件 处 理 下 , 试 管 开 花 率 有 很 大 的差 异 。 其

兰科菌根真菌增强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兰科菌根真菌增强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兰科菌根真菌增强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熊舒淇1李丽丽2*杨洪一1,3(1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1;3黑龙江省酶与类酶工程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兰科植物拥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以及药用价值,广泛分布于陆地系统中。

大多数兰科植物与菌根真菌共生生长。

干旱是常见的气象灾害,影响范围广,是限制兰科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菌根真菌与兰科植物共生可以增强兰科植物的抗旱性,促进兰科植物生长发育。

本文总结了干旱对兰科植物及兰科菌根真菌的影响,从根形态、生理水平、生化水平、基因水平等方面综述了兰科菌根真菌增强兰科植物抗旱性的机制,以期为干旱条件下大规模栽培珍稀药用兰科植物提供参考。

关键词兰科植物;菌根真菌;干旱胁迫;抗旱性中图分类号Q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4)03-0092-06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4.03.02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Research Progress on Enhancing Plant Drought Resistance by Orchid Mycorrhizal FungiXIONG Shuqi1LI Lili2*YANG Hongyi1,3(1College of Life Sciences,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iang150040;2Research Institute of Heilongjiang Forestry Science,Harbin Heilongjiang150081;3Key Laboratory for Enzyme and Enzyme-like Material Engineering of Heilongjiang,Harbin Heilongjiang150040) Abstract Orchids have high ornamental and medicinal value,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terrestrial system.Most orchids grow in symbiosis with mycorrhizal fungi.Drought is a commo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with a wide range of impacts and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limiting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orchids.The symbiosis between mycorrhizal fungi and orchids can enhance their drought resistance and promote their growth and development.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effects of drought on orchids and orchid mycorrhizal fungi,and reviewed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orchid mycorrhizal fungi enhanced drought resistance of orchids from the aspects of root morphology,physiological level,biochemical level,gene level,etc.,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large-scale cultivation of precious medicinal orchids under drought conditions.Keywords orchid;mycorrhizal fungus;drought stress;drought resistance兰科(Orchidaceae)为单子叶植物中的第一大科,全世界的兰科植物逾700个属、逾2万个种,我国已有资料记载共有181属1745种兰科植物[1-2]。

兜兰属植物菌根真菌研究进展

兜兰属植物菌根真菌研究进展

兜兰属植物菌根真菌研究进展作者:黎艺璇房林陈红李琳吴坤林曾宋君来源:《热带作物学报》2023年第11期关键词:兜兰;内生真菌;研究进展兜兰属(Paphiopedilum)属于兰科,全球共有109种,主要分布在亚洲热带至太平洋岛屿[1]。

我国约有34种,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华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和海南等地。

兜兰的唇瓣特化成兜状,颇似拖鞋,故又称为“拖鞋兰”或者“仙履兰”等,其花型奇特,观赏价值极高,是兰科植物中的珍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随着花卉市场对兜兰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近十几年人们对野生兜兰持续采集,加上生境破坏,导致野生兜兰数量急剧减少,兜兰属植物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而被禁止交易[2],在中国除带叶兜兰和硬叶兜兰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外,其他种类均为一级保护植物(2021)。

而兜兰的繁殖难度大,传统繁殖主要依靠分株来进行,繁殖系数低;目前兜兰的组培快繁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大部分种类与品种均不能利用其进行规模化生产;种子的无菌播种和共生萌发是目前兜兰规模化繁殖的主要手段。

兰科植物种子细小且无胚乳,储藏的养分很少,自然条件下不能自主萌发,只有通过与真菌共生获得养分才能萌发[3]。

真菌还有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在兜兰植物整个生活史中,共生真菌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兜兰共生菌的了解,可以应用于种子萌发并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有助于解决兜兰人工有性繁殖的难题,并改善根际环境而促进其健康生长,对兜兰的保护和利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开始着手于兜兰内生真菌的研究,但由于兜兰材料珍稀,总体研究报道还较少[2]。

本文从兜兰内生真菌的特点、分离鉴定方法、菌根真菌种类、兜兰与真菌互作方式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对兜兰内生真菌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以期为兜兰属植物的就地和迁地保护、种子共生萌发和商品化生产提供参考。

1兜兰菌根的特点在自然界,共生菌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几乎所有的兰科植物均与真菌共生形成菌根。

我国铁线莲属植物研究进展

我国铁线莲属植物研究进展

我国铁线莲属植物研究进展铁线莲属(Bulbophyllum)是兰科植物的一个重要属,属于单子叶植物纲。

该属植物分布广泛,常见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包括我国。

铁线莲属植物以其独特的花朵形态和生长习性而受到广大植物爱好者的喜爱。

以下是我国铁线莲属植物研究的一些进展。

我国学者对铁线莲属植物的分类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根据形态特征和分子遗传学证据,已经确定了许多我国铁线莲属植物的物种。

研究人员鉴定出了铁线莲属植物中一些重要的物种,如铁线莲(Bulbophyllum reticulatum)、丛生叶变种(Bulbophyllum longisepalum var. multibulbum)等。

这对于对铁线莲属植物的分类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学者对铁线莲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习性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铁线莲属植物具有高度特化的花朵结构,这使得它们能够吸引特定的传粉者,如果蝇或蜘蛛。

铁线莲属植物一般喜欢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通常栖息在树上或岩石上。

对于这些生长环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铁线莲属植物的生态习性和适应能力。

我国学者还对铁线莲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

他们采集了不同产地的铁线莲属植物标本,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其进行了遗传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群体的铁线莲属植物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

这些研究为铁线莲属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遗传信息。

我国学者还开展了对铁线莲属植物的繁育和栽培研究。

他们通过育种和组织培养等方法,培育出了许多新品种和变种的铁线莲属植物。

这些新品种在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方面具有潜力,对于推动铁线莲属植物的商业化栽培具有积极意义。

我国铁线莲属植物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涵盖了分类学、生态学、遗传学和繁育学等多个方面。

这些研究为保护和利用铁线莲属植物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特殊植物群体提供了基础。

未来,我们期待在铁线莲属植物的研究中取得进一步的突破,为推动我国植物学研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兰花生物工程研究进展

兰花生物工程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1999206203;修改稿收到日期:1999209227第一作者简介:丁兰(1964—),女,四川德阳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细胞生物学及植物组织培养.・科研综述・兰花生物工程研究进展丁 兰1,付庭治2(1.西北师范大学生物系,甘肃兰州 730070; 2.南京大学生物系,南京 210093)摘 要:对兰花组织培养的历史和进展作了扼要综述.着重阐述了外植体取材、培养基、激素等因素对外植体培养、原球茎增殖及芽分化的影响,并介绍了兰花种子离体萌发技术、兰花原生质体培养、原生质体融合及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情况.关键词:组织培养;外植体;原球茎;培养基;离体萌发;基因工程中图分类号:Q 819;S 68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988Ⅹ(2000)0320111206兰科是显花植物中最大的科之一,大约有500多个属,20000多个种,分布于世界各地.大多数种类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中南美洲、非洲和马达加斯加.兰花是珍贵的观赏花卉,此外还有作为药用的天麻、白芨、红门兰等和作为香料的香籽兰等,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由于兰科植物在自然状态下繁殖困难,种子萌发率极低,故传统栽培靠分株繁殖,因而繁殖周期长,繁殖率低,育种进程缓慢.另外,由于长期无性繁殖,造成带病毒的植株日益增多,使兰花的优良品质下降.因此,兰花的生物工程技术格外引人注目.生物工程技术可用于兰花的快繁、品种复壮、优良品种的培育等,在加快育种进程、挽救珍稀濒危的种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利用这些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兰花工业化生产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高效益、大规模的兰花工业.1 兰花的组织培养技术兰花的组织培养始于20世纪60年代.M orel 采用大花蕙兰的茎尖,在含有细胞分裂素的K C 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茎尖分生组织膨大形成原球茎,并分化出根和叶,首次获得兰花无病毒小植株[1].Wimber 对M orel 的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液体振荡培养的方法,大大加快了原球茎增殖的速度,短期内可获得大量再生植株[2].此后,组织培养技术在兰花生产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大约已有60余属数百种兰花可以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繁殖.111 兰花组织培养程序外植体(茎尖、侧芽、花梗、叶片等)→诱导形成原球茎→原球茎大量增殖→芽诱导及丛芽大量增殖→育苗培养→温室移栽.112 不同外植体的培养茎尖是最早用于兰花快速繁殖的外植体.国际上最具商业价值的几个大属的兰花,如大花蕙兰(Cymbidium )、卡德丽亚兰(Cattleya )、石斛兰(Dendrobim )、蝴蝶兰(Phalaeanopsis )、111 第36卷2000年第3期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 ol 136 2000 N o 13 Journal of N orthwest N 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 文心兰(Oncidium )等首先在茎尖培养中取得成功.侧芽应用也相当广泛.学者们对茎尖及侧芽的取材季节、最适取材部位、大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一般认为带1~2个叶原基的茎园锥成活率高[3],中间部位侧芽成活率及生长率较高.但兜兰(Paphiopedium )的培养极为困难,至今有关报道极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兰的芽端组织培养.中国兰指蕙兰属的部分地生兰种,其栽培历史已有千年,有许多名贵珍稀品种.近10年来,我国学者在中国兰的培养中取得了一些成就,先后在建兰、春兰、墨兰等几十个品种的芽端培养中获得成功.吴汉珠等对素心兰等20个品种进行培养,有11个品种建立了快速无性繁殖系[4].据吴汉珠等3年的统计,国兰诱导启动后,褐化死亡几乎占3/4.因此,解决褐化问题是中国兰组织培养的关键所在.尽管顶芽和侧芽是极好的高质量外植体,但芽的来源有限.尤其是蝴蝶兰、万代兰(Vanda )、仙人指甲兰(Aerides )等80多个属的兰花只生一茎,摘取茎尖就有可能丧失母株,这对于珍稀品种来说损失很大.因此,人们倾向于在更大范围寻找外植体.用叶片作为外植体可以减轻或避免对母株的伤害,而且叶片数量多,取材又不受季节的影响,是较理想的外植体.大多数以叶片为外植体的成功报道是取试管苗的幼叶为培养材料,从成熟植株上取幼叶为外植体培养成功的报道不多.Vij [5]和王怀宇[6]曾相继报道,啄蕊兰(Rhynchostylis retusa )、蝴蝶兰试管苗幼叶原球茎发生率可达30%,而成熟幼叶对诱导反应极弱.C om pto 和Preece 指出,成熟植物组织向培养基中释放高浓度的抑制生长的物质,严重影响兰花组织的存活[7].尽管如此,肾药兰成熟植株最上面3片幼叶在培养中却显示出明显的增殖能力,在10~12周内基部分化出芽,但不产生原球茎.Seeni 和Latha 采取单叶片不切割,基部向下插入培养基内的方法,减小了创伤面,较大程度减弱了褐化[8].在过去的一个世纪,植物学家们认为根顶端分生区是由高度决定的细胞构成,按照Peters on 的芽根形成观点,根分生组织转化为芽体的可能性极小.Stewart 和Buttor 用树兰等材料进行培养,首次成功地获得原球茎[9].虽然仅从愈伤组织分化出一个植株,但此后这一领域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根培养相继在不同兰花中获得成功[10~14].大部分兰花具有总状花序,花梗上的花芽较多,取材方便,不伤母株.目前报道最多的是花梗培养,以花瓣、萼片、子房为外植体的报道较少.幼嫩花梗腋芽可直接诱导丛生芽(王怀宇)[6],也可用花梗薄切片(林其金)[3]从切口处诱导原球茎,诱导率因花梗取材部位不同而有差异.除蝴蝶兰外,花梗培养已在万代兰[15]、树兰[16]、石斛兰[16]、文心兰[17]等属中获得成功.花梗培养已成为目前兰花繁殖的主要手段.113 培养基与激素用于兰花组织培养的培养基种类繁多,所含成分有无机盐类、维生素类、激素、氨基酸、核苷酸以及复合添加物.具体含量根据需要不尽相同.常用基本培养基有:K C 、MS 、VW 、BM 及其改良型.激素浓度、种类及不同组合对外植体的诱导和原球茎的增殖及分化起着主导作用.K T和NAA (或I AA )配合使用对啄蕊兰叶片诱导效果极好[5].Mroginiski 等在Arachis 杂种幼叶培养中用同样的激素组合得出了相同的结论[18].Seeni 和Latha 提出,BA 在兰花组织培养中对叶诱导与芽增殖起着重要作用[8].谷祝平报道,较高浓度的BA 能促进大花蕙兰原球茎的增殖,较低浓度BA 促进原球茎分化[19].据有关资料,洋兰的组织诱导、原球茎增殖及分化211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6卷 Journal of N orthwest N 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 V ol 136 一般需用较高浓度细胞分裂素与低浓度生长素的配合.但在中国兰芽端诱导培养中,生长素使用浓度范围较大(110~510mg/L ),生长素浓度一般高于细胞分裂素,NAA 诱导效果好于2,42D 和I BA.吴汉珠等用MS 附加015mg/L BA 和110mg/L NAA 对素心兰等20个品种诱导成功,在根状茎诱导芽分化时需提高BA 浓度(012mg/L ),降低生长素浓度(NAA 012mg/L )[4],这与洋兰诱导启动及芽分化时激素浓度使用相反.生长素在根培养中是必需的.K erbauy 在卡德丽亚兰杂种根尖培养中进一步强调了生长素参与的重要性,并指出2,42D 对愈伤组织的产生起着主导作用[20],单独使用NAA 及I AA时,仅对根尖的延长生长有促进作用.这与Oncidium varicosum 的根尖培养反应一致[12].2 兰花种子离体萌发技术211 共生萌发法 兰科植物的种子极小,但荚果产生的种子数量极多,约104~106粒.兰科植物种子从结构上可分为两个主要类型:少数种类的种子的胚初步分化,具有一个发育不全的子叶,这类种子比较容易萌发;绝大多数种类的种子不具子叶和胚乳,在自然条件下极难萌发.因此,人们对兰花种子萌发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认识过程.19世纪前,兰花种子萌发还不为人知,有人甚至认为兰花种子是不能萌发的[21].Link 早在1824年观察到,自然条件下的兰花种子萌发总伴随着真菌感染现象[22],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Noel Bernared 在1899年首次认识到真菌的真正作用及重要性.他认为真菌的浸染可能对兰花种子萌发是必需的.后来他用从相关种类纯化的真菌感染种子,种子萌发良好,幼苗发育正常,由此创立了共生萌发法.他指出,自然条件下兰科植物的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真菌的感染,真菌与种子之间建立了一种共生关系,种子从感染的真菌得到了萌发所需的养分[23].许多学者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实用技术,并在生产中大量应用,同时从理论上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和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徐锦堂从天麻原球茎中分离出紫萁小菇(Mycanaosmudicola ),用天麻种子伴该菌播种后,萌发率可达20%以上[24,25],大大促进了天麻的人工载培.郭顺星等对白芨种子的共生萌发进行了研究,伴菌后的种子萌发率、原球茎和营养器官生长速率显著高于对照,并且成苗整齐,植株健壮[26].由于共生萌发需先分离出相应的真菌,分离程序繁杂,目前已很少使用,替而代之的是非共生萌发法.212 非共生萌发法Bernard 以Ophrys L 1的块茎配制培养基,使卡德丽亚兰与蕾丽亚兰杂交种子成功萌发,开创了非共生萌发的先例[27].随后,其他研究者用非共生萌发法也使不同种类的兰花种子萌发,并得到了正常的种苗,其中有齿瓣兰、蝴蝶兰、石斛兰、文心兰等[28].随着兰花工业的发展,兰花属间和种间杂种大量出现.研究者们尝试改进K nuds on 的培养基,以适合不同属种的兰花的需要,进一步提高萌发率及促进种苗的生长发育,因此设计了上百种种子及种苗培养基.无菌萌发简化了萌发及育苗技术,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极大地推动了兰花工业的发展.兰花种子成熟较慢,一般在受粉后几个月方能成熟.有关资料显示,某些种类的未成熟或接近成熟的种子就可收获播种培养,甚至比成熟种子更容易萌发[29].一般认为,这些种类的种子一旦成熟就可能进入休眠期,或随着种子的成熟成活率降低.仙人指甲兰、白拉索311 2000年第3期 丁 兰等:兰花生物工程研究进展 2000 N o 13 Progress of study on biotechnology of orchid 兰、布鲁通氏兰、卡德丽亚兰、厚杯兰、树兰、文心兰、蝴蝶兰、肾药兰和万代兰等10个属的19个种和15个杂交种的萌发实验证明,未成熟种子的确能很好萌发,最短接种时间为授粉后40~85d.但如果种子胚珠发育不全就不能萌发生长[30].许多实验证实,播种前对种子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可以提高种子萌发率.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萌发难度较大的地生兰种类,对于那些比较容易萌发的附生兰或半附生兰,预处理意义不大,而且不适当的处理会损伤种子,还会影响到种苗的生长发育.预处理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物理方法,即用剪刀剪破种皮和用超生波处理种子;或用化学方法,即用不同种类及不同浓度的溶液浸泡种子,时间不等.田梅生等用剪刀将四季兰种子种皮剪破后再进行无菌培养,结果萌发率大大提高[31].段金玉等对兰属10种植物种子离体萌发进行研究,发现用011m ol/L NaOH 溶液处理多花兰、朵朵香、双飞燕、豆瓣绿、寒兰、套叶兰等,时间为10~30min ,效果很好,萌发率可提高10倍以上[32].也有人用蔗糖溶液、H 2O 2等处理种子.一般认为,兰科植物种子难以萌发,一方面是由于胚发育不全或无胚乳,另一方面是由于种皮阻碍了空气和水的透入,并且种子中很有可能存在ABA 等阻碍萌发的化学物质.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这些障碍,但其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看来,大部分兰花种子可以通过无菌萌发的方式进行萌发,只是萌发率各有所不同.气生兰及杂交后代萌发力较强,这类种子无菌萌发技术已基本成熟.地生兰种子的萌发率普遍较低,包括中国兰在内,仍待进一步研究.由于目前兰花优良品种的获得主要还是用传统的遗传育种的方法,即通过有性繁殖的方式获得种苗,因此,种子离体萌发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213 兰花原生质体培养,原生质体融合与基因工程兰花原生质体培养及融合不仅给细胞壁及细胞膜相关的基础性课题提供了良好的材料,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而且倍受日益发达的兰花产业的关注.因为通过这种技术能够培养远缘杂交产生的新品种,尤其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得到转基因兰花,不论对植物生物工程研究还是对兰花产业的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事实上,作为单子叶植物的兰花,原生质体培养和融合与双子叶植物相比所取得的成功非常有限.目前,已从卡德丽亚兰、石斛兰、蕙兰、蝴蝶兰等十几种兰花分离得到原生质体.外植体的来源有根、叶、原球茎、花瓣等,不同的外植体难度各有不同.兰花原生质体的融合比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难度更大,成功报道很少.Neuman 先后用蝴蝶兰、石斛兰、肾药万代兰为材料,得到3%~5%的融合原生质体.台湾的Chen W H 等从几种蝴蝶兰的根、叶、花瓣、原球茎得到了大量的原生质体[33].试验证实,从试管苗幼叶能得到高质量的原生质体,存活率约90%,通过电融合,融合率达10%.研究者们还从酶液、培养方式及培养基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兰花基因工程起步晚,进展缓慢,主要是因为兰科植物对根癌农杆菌或发根农杆菌不敏感,缺乏合适的载体,而一些直接转移的方法如PEG 介导和电激法成功率又不高.但Y ang H H 等从一种石斛兰分离出了色素合成基因,并且得到了高度表达.他们还成功地克隆了蕙兰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用电子枪轰击法将这一基因导入兰花的原球茎和愈伤组织,得到较高的转化表达[34],给兰花基因工程带来了希望.411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6卷 Journal of N orthwest N 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 V ol 136 参考文献:[1] M orel G.Producing virus 2free Cymbidiums [J ].Am Orchid Soc Bull ,1960,29:495—497.[2] Wimber D D.Clonal multiplication of Cymbidium through tissue culture of the shoot meristem[J ].Am Orchid SocBull ,1963,32:105—107.[3] 谭文澄.观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237—247.[4] 吴汉珠,王续衍,林泰碧.中国兰茎顶组织培养研究.园艺学报,1987,14(3):203—207.[5] Vij S P ,Anil S ood ,Plaha K K.Propagation of Rhynchostylis Retusa BL 1(Orchidaceae )by direct organogenesisfrom leaf segment culture 〔J 〕.Bot Gaz ,1984,145(2):210—214.[6] 王怀宇.蝴蝶兰的快速无性繁殖[J ].园艺学报,1989,16(1):74—77.[7] C ompton M E ,Preece J E.Exudation and explant establishment 〔J 〕.Intl Assoc Plant Tissue Culture Newsl ,1986,50:9—18.[8] Seeni S ,Latha P G.F oliar regeneration of the endangered Red vanda ,Renanthera imschootiana R olfe[J ].Plant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1992,29:167—172.[9] S tewart J ,Button J.Development of callus and plantlets from Epidendrum root tips cultured in vitro [J ].AmOrchid Soc Bull ,1978,47:607—612.[10] T anaka M ,Senda Y,Hasegawa A.Plantlet formation by root 2tip culture in Phalaeanopsis [J ].Am Orchid SocBull ,1976,45:1022—1024.[11] K erbauy G B.Plant regeneration of Oncidium varicosum (Orchidaceae )by means of root tip culture[J ].P L CellRep ,1984,(3):27—29.[12] K erbauy G B.Estudo da formacao in vitro de estuturas semelhantes a protocorms a partir de celulas meristematicasde raiz de Oncidium varicosum Lindl[D].Livre Docencia Thesis .Department of Botany ,University of Sao Paulo ,Brazil 88+xxp ,1988.[13] Philip V J ,Nainar A Z.Clonal propagation of Vanilla planifolia (Salisb )Ames using tissue culture[J ].J PlantPhysiol ,1986,122:211—215.[14] Sanchez M L.Micropropagation of Cyrtopodium (Orchidaceae )through root 2tip culture [J ].Lindleyana .1988,(3):93—96.[15] Sagawa Y,Sengal O P.Aseptic stem propagation of Vanda miss Juaqum [J ].Pacific Orchid Soc Bull ,1967,25:17—18.[16] S igh F ,Prakash D.Proceeding o f a National Symposium on Plant Propagation 〔M 〕.Indian :Calcatta West Bengal ,1982.103—104.[17] Bhojwani S S ,Razdan M K.Plant Tissue Culture :Theory and Practice [M ].Amsterdam 2Ox ford 2New Y ork 2T oky o ,1977.[18] Mroginski L A ,K artha K K,Shyluk J P.Regeneration of Peanut (Arachis hypogea )plantlets by in vitro cultureof immature leaves[J ].Can J Bot ,1981,59(5):826—830.[19] 谷祝平,颜廷进.大花蕙兰茎尖组织培养及其形态建成的研究[J ].实验生物学报,1989,(2):149—151.[20] K erbauy G B.In vitro conversion of Cattleya root tip cells into protocormlike bodies[J ].J Plant Physiol ,1991,138:248—251.[21] C onstatain J.The development of orchid cultivation and its bearing on ev olutionarytheories 〔J 〕.Smithson Inst AnnRep ,1913,(1):345—358.511 2000年第3期 丁 兰等:兰花生物工程研究进展 2000 N o 13 Progress of study on biotechnology of orchid [22] Link H F.Elementa Philosophiae Botanicae [M].Berlin :Sumptibus Haude &S pener ,1824.486.[23] Bernard N.Sur la germination du neottia nidus 2avis[J ].Compt Rend Acad Sci Paris ,1899,128:1253—1255.[24] 徐锦堂,冉砚珠,牟 春,等.天麻种子发芽营养来源的研究(简报)[J ].中药通报,1981,6(3):2.[25] 徐锦堂,郭顺星.供给天麻种子萌发营养的真菌———紫萁小菇[J ].真菌学报,1989,8(3):221—226.[26] 郭顺星,徐锦堂.白芨种子染菌萌发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J ].植物学报,1990,32(8):594—598.[27] Bernard N.Lev olution dans la symbiose les orchid èes et leurs champignons commensaux[J ].Ann Sci Nat Bot Ser ,1909,9(9):1—196.[28] Arditti J.Factors affecting the germination of orchid seeds[J ].Botan Rev ,1967,33:1—97.[29] Arditti J ,Michand J D ,Olova A P.Seed germination of N orth Americanorchids[J ].Bot Caz ,1981,142(4):442—453[30] Sagawa Y,Valmay or H L.Embrya culture of orchid[C].In :De G arm o L R ed.Proc 5th World Orchid Conf .1966.99—101.[31] 田梅生,王伏雄,钱南芬,等.四季兰种子离体萌发及器官建成的研究[J ].植物学报,1985,27(5):455—459.[32] 段金玉,梁汉兴.天麻种子的萌发率与种子成熟度的关系[J ].云南植物研究,1982,4(3):303—306.[33] Chen W H ,Wu C C ,Hsich R M.E lectrofusion and cell divis on of phalaenopsisprotoplasts[C].Proceedings o f13th World Orchid Conference ,1990.17.[34] Y ang Hun 2heng ,Chua N H.Is ol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genes inv olued in the pigment biosynthesis oforchids[C].Proceedings o f 13th World Orchid Conference ,1990.48Progress of study on biotechnology of orchidDI NGLan 1,FU T ing 2zhi 2(1.Department of Biology ,N orthwest N 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China ;2.Department of Bi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study on tissue culture of orchid are summerized.E ffects of explants ,media ,growth regulators on culture of explant ,multiplication of P LBs ,differentiation of shoots and the seed germination of orchid in vitro ,and the progress on orchid protoplast culture ,protoplast fusion ,orchid genetic engineering are introduced.K ey w ords :tissue culture ;explant ;P LB ;medium ;germination in vitro ;genetic engineering(责任编辑 孙晓玲) 611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6卷 Journal of N orthwest N 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 V ol 136 。

石豆兰属植物研究进展

石豆兰属植物研究进展
11
10






占比 / %
58 42
27 72
14 85
14 85
13 86
13 86
10 89
9 90
6 93
4 95
3 96
2 92
1 98
0 99
其中ꎬ 我国境内 98 种 3 变种中有 72 种 ( 含种下
单位) 分布范围狭窄ꎬ 仅分布于 1 个省级行政区中ꎬ
石豆兰属是单子叶植物纲兰科下最大的 1 个属ꎬ
行政区ꎬ 占我国行政区个数的 41 78%ꎮ 各省份石豆
形ꎬ 顶端长有 1 枚单叶ꎬ 具有匍匐状的根状茎ꎬ 有独
表 1 中国石豆兰属植物各省分布情况表
该属植物最明显的形态特征为绝大部分假鳞茎呈圆
兰属植物分布情况统计如表 1ꎮ
特气味ꎮ 可用于盆景点缀、 制药、 保护生态等方面ꎬ
石豆兰属植物含有菲、 联苄、 酚酸、 苷、 苯丙素、 黄
疏的乳头状侧生萼片区分开ꎮ 2015 年在黄山发现石豆
斛属植物稀缺的问题ꎮ 本文对国内现已经报道石豆兰
lum farreri 进行比较ꎬ 能从植物花朵大小以及光滑稀
兰属新种
[8]
ꎬ 本刊作者将其命名为黄山石豆兰 Bulbo ̄
铜等成分 [15] ꎬ 若该植物开发到位ꎬ 能缓解现阶段石
( 贵州省植物园ꎬ 贵州 贵阳 550004)
摘 要: 石豆兰属 ( Bulbophyllum) 是兰科 ( Orchidaceae) 下的一个分属ꎬ 该属植物因其假鳞茎圆形而得名ꎮ 该
属植物具有较高药用价值ꎬ 鉴于近年对其研究不断深入和研究方面不断增多ꎬ 对近 5a 的国内外论文进行梳理ꎬ

国兰育种研究进展

国兰育种研究进展

国兰育种研究进展牛田;张林;王厚新;李承秀;于永畅;孙芳;王长宪【摘要】中国兰花是观赏植物,同时还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为此,从杂交育种、组织培养、诱变育种、太空育种、基因工程技术等方面综合阐述了国兰育种的研究进展.%Chinese orchid as an ornamental plant was endowed with highly cultural and economic value.In this article,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ese orchid breeding was comprehensively reviewed in cross-breeding,tissue culture,mutation breeding,space breeding and genetic engineer technique,etc.【期刊名称】《山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45)007【总页数】4页(P129-132)【关键词】国兰;育种技术;研究进展【作者】牛田;张林;王厚新;李承秀;于永畅;孙芳;王长宪【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山东泰安271018;泰山林业科学研究院,山东泰安271000;泰山林业科学研究院,山东泰安271000;泰山林业科学研究院,山东泰安271000;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山东泰安271018;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山东泰安271018;泰山林业科学研究院,山东泰安2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82.31国兰,属于兰科(Orchidaceae)兰属(Cymbidium)植物,是狭义的兰花,多年生草本花卉。

国兰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主要指春兰(C.goeringii)、蕙兰(C.faberi)、建兰(C.ensifolium)、墨兰(C.sinense)和寒兰(C.kanran)五大类。

其味清幽,花色芬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天麻研究报告

天麻研究报告

天麻研究报告天麻研究报告天麻(Scientific name:Gastrodia elata Bl.),是一种多年生草本兰科植物,生长在山区阴湿的森林地带。

天麻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中主要活性成分是天麻素,具有镇静安神、抗炎止痛、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该研究报告旨在综述天麻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一、天麻的成分和药理作用1. 天麻素天麻素是天麻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去痉、镇痛、镇静、安神等作用。

研究发现,天麻素能够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缺血性脑损伤、癫痫等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此外,天麻素还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生物活性。

2. 其他成分天麻还含有多糖、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化学成分。

其中,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降血糖等作用;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脂、保护心血管健康;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二、天麻的研究进展1. 天麻的化学成分研究研究人员通过不同的提取方法,对天麻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分离纯化技术,确定了天麻中的活性成分,并研究了其药理作用和毒理学特性。

此外,还对天麻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质量控制研究,为天麻的合理利用奠定了基础。

2. 天麻的药理作用研究研究表明,天麻具有镇痛、镇静、安神、抗氧化、抗炎等药理作用。

天麻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中枢神经系统进行调节,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此外,天麻还具有抗肿瘤、保护肝脏等作用,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中。

三、天麻的应用1. 中药药材天麻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药材,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天麻可用于治疗头痛、头晕、失眠、焦虑等症状,对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具有良好效果。

2. 天麻制剂天麻还可制成天麻制剂,如天麻胶囊、天麻口服液等。

这些制剂经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提取和加工,使其药效得到进一步提高,方便患者的使用和服用。

3. 化妆品天麻中的多种活性物质对皮肤具有保湿、抗氧化等作用,因此在化妆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天麻提取物能够滋润肌肤、改善皱纹等问题,对皮肤的保养具有良好效果。

兰的研究报告

兰的研究报告

兰的研究报告兰的研究报告500字本研究报告主要对兰科植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兰科植物是一类被广泛栽培和欣赏的花卉植物,具有高度的观赏和经济价值,因此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兰科植物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兰科植物的特点是叶片狭长而柔软,花朵颜色鲜艳且花被片大多呈钟状。

对不同种类的兰科植物进行了分类和比较,发现其在叶片形态、花朵结构以及花期等方面存在差异。

此外,还对兰科植物的栽培方式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其适宜的生长环境和栽培技术。

其次,对兰科植物的生理特性进行了分析。

通过研究发现,兰科植物对光照、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要求较高,在光照充足、适宜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和开花。

此外,研究还发现兰科植物对养分的需求量相对较低,但对氮、磷、钾等关键营养物质的要求较高。

因此,在兰科植物的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提供适当的光照、温湿度以及合适的营养供给。

最后,对兰科植物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

兰科植物作为一类观赏植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其鲜花可以广泛用于花卉市场和鲜切花市场,通过培育出各种颜色和品种的兰花,可以满足市场需求。

此外,兰科植物中的一些物质具有药用价值,包括芳香成分和抗氧化物质等,具有一定的药用和保健功能。

综上所述,兰科植物作为一类重要的观赏植物,具有广泛的栽培和应用价值。

本研究报告对兰科植物的形态学特征、生理特性以及应用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兰科植物的栽培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然而,由于研究时间和条件有限,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希望该研究能够为兰科植物的进一步发展和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科植物育种的研究进展
广义的兰花是兰科植物的统称,是仅次于菊科的一个大科,是单子叶植物中的第一大科。

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众多的品种。

兰花是珍贵的观赏植物。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七百多个属、二万多个种,每年还发现和培养出不少新品种。

主要有中国兰和洋兰两大类,按生态习性主要分为地生兰、气生兰、腐生兰三大类。

由于地生兰大部份品种原产中国,因此地生兰又称中国兰,并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花之首。

中国兰花主要为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五大类,有上千种园艺品种。

兰花通常具1枚雄蕊,前方有1个柱头凹穴;有些种类的蕊柱基部延伸成足,侧萼片与唇瓣围绕合蕊柱足而生,形成囊状物,称萼囊;在柱头与雄蕊之间有一个舌状器官,称蕊喙,它通常是由柱头上裂片变态而来,能分泌粘液;花粉多半粘合成团块,有时一部分变成柄状物,称花粉块柄;蕊喙上的粘液常常变成固态的粘块,称粘盘,有时粘盘还有种种柄状或片状的延伸附属物,称蕊喙柄;花粉团与花粉块柄是雄蕊来源的,而粘盘与蕊喙柄则是柱头来源的,两者合生在一起叫花粉块,但花粉块也并非都由这4个部分组成,尤其是蕊喙柄,只在很进化的类群中才有。

兰科植物凭借这种特殊构造的花,十分巧妙地适应于昆虫传粉。

但也有一部分是自花传粉的。

目前植物育种的方法主要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细胞工程育种以及基因工程育种等六大类。

兰花在自然界中,主要靠兰株假鳞茎萌发新芽和种子萌发,不断增加植株。

人工栽培后,还是以分株繁殖兰花,也有的用种子播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采用了组织繁殖兰花。

种质资源是兰花育种的基础,需加以保护;种间及属间的远缘杂交仍是兰花育种的主要手段;组织培养、分子标记及基因工程技术可加快育种进程。

目前仍需加强野生兰花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创新利用工作,为兰花育种奠定良好的基础。

兰科植物多为异花授粉,在原产地大多有昆虫为其授粉。

但在引种驯化中,野生兰没有特定昆虫授粉,难以结实。

因此,过去只能利用野生兰自然变异进行选择育种。

目前栽培较多的兰花很多是由两个或更多种属杂交选育而成的。

因此远源杂交是兰花育种的主要手段。

目前,兰科人工杂交属以达473个,卡特兰属约有65种。

兰花的传统繁殖方式为分株繁殖,繁殖系数低、速度慢;有性繁殖时,由于种子很小,没有胚乳,在自然条件下萌发率很低,这是限制兰花繁殖速度的组要因素。

Knudson将大花蕙兰的茎尖诱导形成原球茎并分化成植株,为实现兰花工厂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目前有70个属的兰花可采用离体培养方法繁殖后代。

种子无菌发芽育苗的成功,使兰花品种间、种间及属间的杂交成为可能。

兰花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为兰花育种开辟了新途径,且备受日益发
达的兰花产业关注。

组织培养与诱变相结合是很有应用价值的育种手段。

近年来,作为物种形态学分类鉴定的一种手段,遗传标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属间、种间、品种间的分类和亲缘关系的鉴定研究中。

基因工程技术在兰花育种中的应用。

与花发育、花色及香味等有关的基因功能分析与分离的研究成为热点;兰花基因工程起步晚,进展缓慢,主要是因为兰科植物对农杆菌不敏感,缺乏适合的载体,而一些直接转移的方法如PEG介导和电激法成功率又不高。

Yang等成功地克隆了蕙兰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给兰花基因工程带来了希望。

综观国内外兰花育种,不难看出,国外在资源调查、研究利用方面走在前列,尤其是组织培养和基因工程应用方面。

我国在兰花资源上仍具有较大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