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方法

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方法

导语:硬膜外血肿,可以分为慢性疾病和急性疾病,急性的硬膜外血肿,就需要通过手术治疗的方法,对于不同的患者,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下面我

硬膜外血肿,可以分为慢性疾病和急性疾病,急性的硬膜外血肿,就需要通过手术治疗的方法,对于不同的患者,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方式都有哪些?

手术治疗

急性硬膜外血肿,原则上一经诊断即应施行手术,排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术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非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包括:

⑴意识障碍程度逐渐加深;

⑵颅内压的监测压力在2.7kpa以上,并呈进行性升高表现;

⑶有局灶性脑损害体征;

⑷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者;

⑸儿童硬膜外血肿幕上>20ml,幕下>10ml可考虑手术;

⑹尚无明显意识障碍或颅内压增高症状,但CT检查血肿较大(幕上>30ml,幕下>10ml,颞部>20ml,或血肿虽不大但中线移位>1cm),脑室或脑池受压明显者;

⑺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如出现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征象,应积极手术;

手术禁忌症包括:

除手术常规禁忌外,频死的和GCS为3分的极度虚弱的,无反应的,瞳孔已散大的,没有自主呼吸或血压不升的病人;国外观点:大于75岁的GCS5分或以下的病人,也应该非手术治疗,因为无论是否手术,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硬膜外血肿护理常规

硬膜外血肿病人护理常规 概念: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其中大部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 【观察要点】 1、观察意识变化,有无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 2、观察颅内高压症状、肢体活动的变化。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2)病人出现头痛剧烈,躁动不安等时,通知医生,遵医嘱按时使用脱水剂。同时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如禁食、备血、备皮等。 2、安全护理:对躁动不安,去脑强直病人,注意防止意外损伤。 3.心理护理:消除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树立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4.手术前晚保持良好的睡眠,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适当镇静剂。 5.手术前若病人发生异常情况,如女性病人月经来潮,体温异常(超过37.50)及时与医师联系。 6.手术区皮肤准备范围:开颅手术:术晨剃去全部的头发,洗净头部后予无痛碘消毒并戴上一次性消毒帽。 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异常时及时汇报医生。 (2)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保持伤口处敷料干燥。 2、饮食护理:神志清醒、无吞咽困难、呛咳等症状,术后第一天可进流质饮食,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为宜,第三天后予半流质,术后一周予以普食。 3、引流管护理:保持头部负压引流管通畅,每班记录引流量、颜色及性状。翻身及搬动时予以夹闭,防止脱落倒流逆行感染,一般引流管在术后24~48小时拔除。 4、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健康教育】 1、术后一个月不宜洗头,可用温水毛巾擦拭,避免用手抓伤口,预防感染发生。 2、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戒烟、酒(如鱼、鸡蛋、瘦肉、水果、蔬菜类)。 3、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4、颅骨缺损者外出时戴帽,以防意外,出院后3~6个月来院行颅骨缺损修补。

硬膜外血肿护理常规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硬膜外血肿病人护理常规 概念: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其中大 部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 【观察要点】 1、观察意识变化,有无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 2、观察颅内高压症状、肢体活动的变化。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2)病人出现头痛剧烈,躁动不安等时,通知医生,遵医嘱按时使用脱水剂。同时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如禁 食、备血、备皮等。 2.安全护理:对躁动不安,去脑强直病人,注意防止意外损伤。 3.心理护理:消除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树立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4.手术前晚保持良好的睡眠,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适当镇静剂。 5.手术前若病人发生异常情况,如女性病人月经来潮,体温异常(超过37.5 0)及时与医师联系。 6.手术区皮肤准备范围:开颅手术:术晨剃去全部的头发,洗净头部后予无痛碘消毒并戴上一次性消毒帽。

术后护理1、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异常时及时汇报医生。 (2 )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保持伤口处敷料干燥。 2、饮食护理:神志清醒、无吞咽困难、呛咳等症状,术后第一天可进流质饮食,饮食以咼蛋白、咼热量、咼维生素食物为宜,第三天后予半流质,术后一周予以普食。 3、引流管护理:保持头部负压引流管通畅,每班记录引流量、颜色及性状。翻身及搬动时予以夹闭,防止脱落倒流逆行感染,一般引流管在术后24?48小时拔除。 4、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健康教育】 1、术后一个月不宜洗头,可用温水毛巾擦拭,避免用手抓伤口,预防感染发生。 2、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戒烟、酒(如鱼、鸡蛋、瘦肉、水果、蔬菜类)。 3、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4、颅骨缺损者外出时戴帽,以防意外,出院后3?6个月来院行颅骨缺损修补。

慢性硬膜下血肿科普

慢性硬膜下血肿科普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科普:慢性硬膜下血肿在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老年人,因为头痛、头晕、反应迟钝等等原因来就诊,通过头颅CT或者核磁共振检查发现颅内出现了“慢性硬膜下血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头部外伤3周以上出现脑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因为多数病人年龄超过50岁,且多数明确外伤也是轻伤,如偶尔被门角伤过。当追问病史时,经提示部分病人能回忆起,而部分病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已不能回忆起受伤时的情况。这与老年人自身特点有关,老年人由于腿脚不灵便,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不随意的磕碰,大多数人不会在意,只有当过了一段时间感到头痛、头晕,甚至出现恶心及呕吐,到医院查头颅CT或核磁共振才发现颅内有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层小血管或桥静脉损伤,硬脑膜下腔少量持续出血积聚形成,并且不断扩大,同时发生双侧血肿也不少。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上多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表现为头痛、头晕,严重时出现恶心、呕吐以及复视,由于缺乏或忽略定位体征,加之老年人自身大都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易误诊为、颈椎病等。其次个别患者临床上以“智力和精神状态异常”为主,表现为记忆力、理解力减退,脾气变得易暴易怒或沉默寡言,精神迟钝,强哭、强笑,甚至精神失常,症状酷似老年、,导致误诊率很高。 其实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诊断很容易,关键是做个头部CT或者核磁共振,一般都能明确诊断。因此我们建议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即使是轻微头部外伤,尤其出现头痛、头晕、智力和精神状态异常、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等情况,请及

急性硬膜外血肿26例临床治疗体会

急性硬膜外血肿26例临床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5-04-08T13:44:33.7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2期供稿作者:谢勇[导读] 脑疝晚期,表现为双瞳孔散大、病理性呼吸、去大脑强直等。幕下血肿出现共济失调、眼球震颤、颈项强直等。谢勇 (黑龙江省宁安市人民医院 1574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硬膜外血肿临床治疗。方法:对26例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完全恢复24例,不全偏瘫生活能自理1例,死亡1例。结论:急性硬膜外血肿原则上确诊后应尽快手术治疗,早期诊断,尽量在脑疝形成前手术清除血肿并充分减压,是降低死亡率、致残率的关键。 【关键词】急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2-0142-02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常见原因是颅骨骨折致脑膜中动脉或其分支撕裂出血,于颅骨内板和硬膜之间形成血肿,以额颞部及颞顶部最为常见。血肿的大小、出血速度是影响病人病情的两大因素,出血速度快血肿迅速形成者,即使血肿量较小,因颅内压增高来不及代偿,早期即出现脑受压及颅内压增高症状。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26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4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36岁。致伤原因::车祸15例,打击伤5例,坠落伤5例,牲畜踢伤1例。本院就诊时间1小时~3天。主要症状及体征:头疼23例,呕吐16例,典型意识障碍10例,一侧瞳孔散大3例,双瞳孔散大3例,偏瘫12例。血肿量:30ml以下3例,30~50ml12例,50ml以上者11例,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诊断为硬膜外血肿。 1.2方法 1.2.1手术治疗骨瓣或骨窗开颅硬膜外血肿清除术:适用于典型的急性硬膜外血肿。脑膜中动脉或其分支近端撕裂、静脉窦撕裂等出血凶猛,短时间形成较大血肿,已经出现严重颅压高症状和体征或早期额叶钩回疝表现,应立即行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充分减压并彻底止血,术后骨瓣复位,避免二次颅骨修补手术;若病人已处于双侧瞳孔散大、病理性呼吸等晚期脑疝表现,为了迅速减压,可先行血肿穿刺放出血肿的液体部分,达到部分减压的目的,再进行其他术前准备及麻醉,麻醉完毕后采用骨窗开颅咬开骨窗应足够大,同时行颞肌下减压。骨瓣打开或骨窗形成后,即已达到减压的目的,血肿清除应自血肿周边逐渐剥离,遇有破裂的动静脉即电凝或缝扎止血;脑膜中动脉破裂出血可电凝、缝扎及悬吊止血,必要时填塞棘孔,血肿清除后仔细悬吊硬膜,反复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对所有出血点进行仔细止血,防止术后再出血。硬膜外血肿清除后,若硬膜张力高或硬膜下发蓝,疑有硬膜下血肿时,应切开硬膜探查,避免遗漏血肿。清除血肿后硬膜外置橡皮条引流24~48小时。穿刺抽吸液化引流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部分急性硬膜外血肿位于颞后及顶枕部,因板障出血或脑膜动静脉分支远端撕裂出血所致,出血相对较慢,血肿形成后出现脑疝亦较慢,若血肿量大于30ml,在出现意识障碍及典型小脑幕切迹疝之前,依据CT摄片简易定位,应用一次性使用穿刺针穿刺血肿最厚处,抽出血肿的液体部分后注入尿激酶液化血肿,每日1~3次,血肿可于2~5天内完全清除。穿刺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复查CT,若经抽吸及初次液化后血肿减少低于三分之一或症状无明显缓解,应及时改用骨瓣开颅清除血肿。 1.2.2非手术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量低于30ml,可表现头痛、头晕、恶心等颅内压增商症状,但一般无神经系统体征;没有CT扫描时难以确定血肿的存在,经CT扫描确诊后,应用脱水、激素、止血、活血化瘀等治疗,血肿可于15~45天左右吸收。保守治疗期间动态CT 监护,血肿量超过30ml可行穿刺治疗,在亚急性及慢性期内穿刺治疗,血肿多已部分或完全液化,抽出大部分血肿,应用液化剂液化1~2次即可完全清除血肿。 2 结果 26例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经治疗完全恢复24例,不全偏瘫生活能自理1例,死亡1例。 3 讨论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常见原因是颅骨骨折致脑膜中动脉或其分支撕裂出血,于颅骨内板和硬膜之间形成血肿,以额颞部及颞顶部最为常见。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出血来源依次是脑膜中动脉及其分支、筛前动脉及其分支、脑膜中静脉、静脉窦、板障静脉或穿通颅骨的导血管等。另外,硬膜与颅骨分离,硬膜表面微小血管破裂出血也可形成硬膜外血肿。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中间清醒期”最为常见。“中间清醒期”出现的原因是急性硬膜外血肿原发脑损伤比较轻,伤后短暂昏迷并短时间内清醒,而后血肿形成并逐渐增大,颅内压增高及脑疝形成,出现再昏迷。原发性脑损伤严重时,伤后持续昏迷或仅表现意识好转后又进行性加重,无典型中间清醒期。在昏迷或再昏迷之前,患者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躁动不安、血压升高、脉压差增大、心跳及呼吸缓慢等表现。幕上硬膜外血肿压迫运动区、语言中枢、感觉区等脑功能区而出现相应的偏瘫、失语、肢体麻木等。小脑幕切迹疝形成后,出现昏迷、血肿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对侧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等。脑疝晚期,表现为双瞳孔散大、病理性呼吸、去大脑强直等。幕下血肿出现共济失调、眼球震颤、颈项强直等。幕下血肿因颅后窝体积狭小,容易发生枕骨大孔疝突然出现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急性硬膜外血肿原则上确诊后应尽快手术治疗,早期诊断,尽量在脑疝形成前手术清除血肿并充分减压,是降低死亡率、致残率的关键。目前,县级以上医院普及了CT,CT扫描使早期诊断成为可能,且使手术时机及方式发生了一定变化,CT可清晰显示血肿的大小、部位、脑损伤的程度等,使穿刺治疗部分急性硬膜外血肿成为可能,且可连续扫描动态观察血肿的变化,部分小血肿可保守治疗。幕上硬膜外血肿病人如果未昏迷、没有局灶性神经损害、血肿厚度小于15mm,中线移位小于5mm,出血量小于30ml,后颅窝外伤性占位性病变病人如果无神经功能异常,CT扫描显示伴或不伴有占位征象,在创伤中心严密的监测下以及CT定时复查下可以行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的病人在伤后6~8小时内应行CT复查。颞部硬膜外血肿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手术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83.

神经外科病历考核硬膜外血肿标准

1 / 9 病历考核标准: 硬膜外血肿(颅脑外伤) 一、病史询问要点 颅脑损伤病人入院时大多存在意识障碍,在不能直接向病人询问病史的情况下应尽量向陪同人员了解情况: (1)确切致伤时间; (2)致伤原因; (3)受伤部位; (4)伤后意识状态的变化;有无典型的中间清醒期。 (5)伤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6)在伤后至入院前一段时间曾受过那些处置,使用过那些药物; (7)病人的既往史,特别是有无高血压、糖尿病、排尿性晕厥、心脏病及精神病史等。 二、xx要点 颅脑损伤病人的体格检查原则是迅速、准确、有重点的检查,其要点为: (1)生命体征的检查(呼吸、血压、脉搏和体温); 生命体征改变: 当硬膜外血肿形成时,由于产生脑压迫,脑水肿及颅内压升高,随着颅内压的增高,病人常有头疼,呕吐加剧,躁动不安,早期

即可出现Cushing 氏反应: 四曲线,表现血压升高,尤以收缩压升高较明显,脉压差增大;体温上升;心率及脉搏缓慢;呼吸缓慢,严重时且不规则等代偿性反应,等到衰竭时,则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及呼吸抑制。 2 / 9 (2)意识状态的评估根据GCS(Glasgow-Coma Scale)评分方法记录意识障碍的程度;意识障碍: 由于原发性脑损伤程度不一,意识变化可有三种不同情况:(a)原发性脑损伤较轻,伤后无原发昏迷,至颅内血肿形成后,始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及意识障碍;往往因伤员可自己到医院看病或回家,也就是说伤员原发脑伤很轻微,头皮也可能无明显伤痕,颅骨平片无骨折,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发现,误诊机会较多,应予以重视。 (b)原发性脑损伤略重,伤后曾一度有短期原发昏迷,以后逐渐有意识好转或完全清醒,但不久又再次陷入昏迷状态,这类病人即所谓典型病例,容易诊断。 (c)原发性脑损伤严重,伤后持续昏迷,且有进行性加深表现,颅内血肿的征象常被原发性脑挫裂伤或脑干损伤所掩盖,较易误诊;也可以在原发脑伤较重的基础上,继发颅内血肿,这病例易误诊为脑挫裂伤,而采用非手术治疗,当出现脑疝时,始想到颅内血肿的存在。上述第(a)(b)种意识改变的特点在硬膜外血肿比 较常见,而第(c)种多为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为多。

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神经 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 的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大多数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质挫裂伤灶中的静脉和动脉受损伤出血,常常发生在外伤着 力部位以及对冲部位的颅骨骨折致脑表面的动脉或静脉破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另一出血来 源是脑表面的桥静脉,即脑表面浅静脉回流至静脉窦处被撕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此类血肿 多不伴有脑挫裂伤,仅为单纯性血肿,但血肿较广泛地覆盖于大脑半球表面。 血肿形成时多为新鲜血液或软血凝块,3天内逐渐变成硬凝块并与脑膜粘着,2周内凝块 逐渐液化,肉芽组织逐渐长入脑膜粘着面。 临床表现 硬膜下血肿以急性及亚急性较多见,且经常合并严重脑挫裂伤。因此常有严重意识障碍、昏迷加深或清醒后昏迷、单侧瞳孔散大和其 他脑压迫症状。并发脑疝时可出现生命机能衰竭的症状。 外科)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伤后三周以上出现症状者。目前对于血肿的出 血来源和发病机理尚无统一的认识。其发生率约占颅内血肿的10%,血肿常发生于额顶颞 半球凸面,积血量可达100—300毫升。临术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头痛较为突出,部分 有痴呆、淡漠和智力迟钝等精神症状,少数可有偏瘫、失语和局源性癫痫等局源性脑症状。 本病表现为慢性过程,如能及时明确诊断和手术,效果满意。疗效欠佳或病死者,多因未及 时诊治、病情危重或伴有并发症者。 症状表现:

1.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婴幼儿常有惊厥、呕吐、喂饲困难,前囟膨隆和头围增大等。 2.精神障碍;痴呆、淡漠、记忆力下降、定向力障碍和智力迟钝等。 3.局源性脑症状:偏瘫、麻木、失语和局灶性癫痫等。 诊断依据: 1.常有头部轻伤或被忽略的受伤史,症状常在伤后3周以上出现。 2.慢性颅内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婴幼儿出现惊厥、呕吐、前囟膨隆和头围增大,至晚期可出现脑疝。部分病人以精神症状较为突出或以局灶性脑症状为主。 3.头部X线摄片多显示慢性颅内压增高表现,少数可见血肿钙化征象。幕上血肿者,超声波检查中线波向对侧移位。脑血管造影、头部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可显示血肿部位和范围。 4.颅骨钻孔探查发现硬脑膜下血。 5.婴幼儿患者常有急产或生产困难史。 治疗: 治疗原则1.手术治疗:颅骨钻孔闭式引流,婴幼儿可作前囟穿刺引流。2.对症支持治疗。 用药原则1.轻症病人对症处理即可。2.有精神障碍者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有癫痫表现者给予抗癫痫药物。3.颅内压增高的病人,给予脱水利尿药物降低颅内压。4.婴幼儿病人注意给予止血药物,特别是维生素K。5.病人术后给予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发生。6.重症病人加强支持疗法和防止并发症。 预防常识:

硬膜外血肿护理常规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 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矢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硬膜外血肿病人护理常规 概念: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其中大 部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5慢性较少。 【观察要点】 1、观察意识变化,有无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 2、观察颅内高压症状、肢体活动的变化。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2)病人出现头痛剧烈,躁动不安等时,通知医生,遵医嘱按时使用脱水剂。同时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如禁 食、备血、备皮等。 2.安全护理:对躁动不安,去脑强直病人,注意防止意外损伤。 3.心理护理:消除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树立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4.手术前晚保持良好的睡眠,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适当镇静剂。 5.手术前若病人发生异常情况,如女性病人月经来潮,体温异常(超过37.5 °)及时与医师联系。 6.手术区皮肤准备范围:开颅手术:术晨剃去全部的头发,洗净头部后予无痛碘消毒并戴上一次性消毒帽。

术后护理1、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异常时及时汇报医生。 (2 )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保持伤口处敷料干燥° 2、饮食护理:神志清醒、无吞咽困难、呛咳等症状,术后第一天可进流质饮食,饮食以咼蛋白、咼热量、咼维生素食物为宜,第三天后予半流质,术后一周予以普食。 3、引流管护理:保持头部负压引流管通畅,每班记录引流量、颜色及性状。翻身及搬动时予以夹闭,防止脫落倒流逆行感染,一般引流管在术后24?48小时拔除。 F迷护理常规。 【健康教育】 1、术后一个月不宜洗头'可用温水毛巾擦拭,避免用手抓伤口,预防感染发生。 2、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戒烟、酒(如鱼、鸡蛋、瘦肉、水果、蔬菜类)。 3、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4、颅骨缺损者外出时戴帽,以防意外,出院后3?6个月来院行颅骨缺损修补。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 定义硬膜外血肿是指外伤后出血积聚于颅骨内板和硬膜之间。常见于青壮年,>60岁或<2岁的人群发生率很低,这与老年人硬膜和颅骨粘连紧密、婴幼儿脑膜血管细、颅骨脑膜血管沟尚未形成有关。血肿以颞部最为常见,多为单发,多发性少见,临床上合并硬膜下血肿或脑内血肿亦有发生。出血多为急性,有的甚至可在伤后3~24小时内发生脑疝。 病因硬膜外血肿多因头部遭受外力直接打击,产生着力点处的颅骨变形或骨折,伤及血管所致。出血积聚于硬膜与颅骨内板分离处,并随着血肿的增大而使硬膜进一步分离。出血主要来源于: ①脑膜血管,是造成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主要原因,尤以脑膜中动、静脉最为常见。脑膜中动、静脉位于颞部的同名骨沟中。颞部骨质较薄,受外力打击后引起骨折,刺破血管引起出血。如损伤位于动脉主干或较大分支,则出血凶猛,血肿迅速增大,短时间内可形成巨大血肿,导致脑疝。如出血由静脉引起,则病情发展稍缓。 ②静脉窦、上矢状窦、横窦和乙状窦均位于同名骨沟中,如发生骑跨静脉窦的颅骨骨折,即可使其受损。此种出血凶猛,与静脉窦没有平滑肌层,破裂后与无收缩能力有关,而血肿范围的扩大则因出血使硬膜剥离,剥离的硬膜引致再出血。 ③颅骨板障静脉,颅骨骨折常有板障静脉出血,但出血量有限,不易单独形成巨大血肿,是成为颅后窝硬膜外血肿的主要来源。 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由于伴发的脑损伤较轻,伤后原发性昏迷时间较短,出现中间清醒期或中间好转期较多,伤后持续昏迷者少。(2)颅内压增高症状:在继发性昏迷前常有躁动不安,亚急性或慢性血肿病人的眼底检查视乳头水肿。(3)局部症状血肿位于运动区和其临近部位较多,故中枢性面瘫、轻偏瘫、运动性失语等常见,位于矢状窦旁血肿可出现下肢偏瘫,颅后窝硬膜外血肿可出现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 诊断及辅助检查幕上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早期诊断,应判定在颞叶钩回疝征象之前,而不是昏迷加深、瞳孔散大之后。故临床观察殊为重要,当病人头痛呕吐加剧、躁动不安、血压升高、脉压差加大及/或出现新的体征时,即应高度怀疑颅内血肿,及时给予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颅骨平片、A型超声波、脑血管造影或CT扫描等。 (1)着力部位除头皮挫伤外,常见头皮局部肿胀,出血经骨折线到骨膜下,或经破裂的骨膜至帽状筋膜下血肿。(2)血肿大多位于一侧大脑半球表面,故超声波探查时,中线波移位明显(3)颅骨骨折发生率较高,95%显示颅骨骨折。(4)脑血管造影在血肿部位呈示典型的双凸镜形无血管区。5ct扫描,在脑表面呈双凸镜形密度增高形。 治疗措施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原则上一经诊断即应施行手术,排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术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非手术治疗。一般若无其他严重并发症且脑原发损伤较轻者,预后均良好。死亡率介于10%~25%之间,不同地区或单位悬殊较大。实际上这类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并非血肿本身,而是因脑疝形成后所引起的脑干继发性损害所致,因此,必须作到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才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 1)手术治疗:通常多采用骨窗开颅或骨瓣开颅术,便于彻底清除血肿、充分止血和必要时行硬膜下探查,是硬膜外血肿沿用已久的术式。近年来,由于CT扫描检查的广泛应用,血肿的部位、大小和脑损伤情况了如指掌,并能动态地观察血肿的变化,因此有作者采用颅骨钻孔引流硬膜外血肿也获得成功。①骨窗开颅硬膜外血肿清除术:适用于病情危急,已有脑疝来不及行影像学诊断及定位,直接送入手术室抢救的病人,先行钻孔探查,然后扩大成骨窗清除血肿。钻孔的顺序应是先在瞳孔散大侧颞部骨折线的附近,约有60%~70%的硬膜外血肿可被发现。探得血肿后按需要延长切口,扩大骨扎,排出血肿,并妥善止血。若清除血肿后硬脑膜张力仍高,或膨起或呈蓝色时均应切开探查,以免遗漏硬脑膜下或脑内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 科普

科普:慢性硬膜下血肿 在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老年人,因为头痛、头晕、反应迟钝等等原因来就诊,通过头颅CT或者核磁共振检查发现颅内出现了“慢性硬膜下血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头部外伤3周以上出现脑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因为多数病人年龄超过50岁,且多数明确外伤也是轻伤,如偶尔被门角伤过。当追问病史时,经提示部分病人能回忆起,而部分病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已不能回忆起受伤时的情况。这与老年人自身特点有关,老年人由于腿脚不灵便,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不随意的磕碰,大多数人不会在意,只有当过了一段时间感到头痛、头晕,甚至出现恶心及呕吐,到医院查头颅CT或核磁共振才发现颅内有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层小血管或桥静脉损伤,硬脑膜下腔少量持续出血积聚形成,并且不断扩大,同时发生双侧血肿也不少。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上多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表现为头痛、头晕,严重时出现恶心、呕吐以及复视,由于缺乏或忽略定位体征,加之老年人自身大都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易误诊为高血压、颈椎病等。其次个别患者临床上以“智力和精神状态异常”为主,表现为记忆力、理解力减退,脾气变得易暴易怒或沉默寡言,精神迟钝,强哭、强笑,甚至精神失常,症状酷似老年痴呆、脑血管疾病,导致误诊率很高。 其实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诊断很容易,关键是做个头部CT或者核磁共振,一般都能明确诊断。因此我们建议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即使是轻微头部外伤,尤其出现头痛、头晕、智力和精神状态异常、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等情况,请及时到医院神经外科专科就诊检查,排除有无出现硬膜下血肿,并由专科医生决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治疗首选局麻下钻孔引流术,这种方法创伤较小,绝大多数病人都能够成功解决问题。 有极个别复发的,主要原因有:老年病人脑萎缩,术后脑膨起困难、血肿包膜坚厚,硬膜下腔不能闭合、新鲜出血而致血肿复发。因此,为了尽量减少复发

-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护理常规

硬膜外血肿清除术 麻醉方式: 1、全身麻醉 2、患者病情危重时可选用局部浸润麻醉。 物品准备: 1、手术器械开颅基础器械包1个、干持物钳1套。 2、敷料基础敷料包1个,大腹包1个、手术衣4~6件。 3、一次性物品骨蜡、切口、止血纱布、明胶海绵、面片、小纱布、缝针、丝线若干。 4、药品常用生理盐水、平衡液、双氧水、止血用生物胶。 5、仪器双极电凝器1套、开颅电钻1套、中心吸引1套。 手术体位: 1、仰卧位使用于额顶部血肿 2、侧卧位适用于顶颞及枕后部血肿。 手术步骤: 1.皮肤消毒 常规1%聚吡咯酮碘皮肤消毒,铺无菌巾,贴无菌切口膜 2.头皮切口和止血 2.1在切口两侧铺以干纱布块,沿切口线分段切开皮肤及帽状腱膜层,整个皮瓣可分为3~4段完成。每切开一段,即用头皮夹夹住内、外缘以达到止血的目的。大的出血点可以电凝止血。 2.2钝性或锐性分离皮肤-腱膜瓣与其下的疏松组织层。

2.3止血满意后,将皮肤-腱膜瓣翻向颅底侧,并在其下垫以纱布团,使皮肤-腱膜内的血管不致因屈曲过度而闭塞,然后以盐水纱布覆盖其上。用双2-0丝线或皮肤固定勾将皮瓣翻起固定,充分显露术野 3.骨瓣成型 3.1切开头皮和肌肉后,按骨瓣形状弧形切开骨膜,以骨膜剥离器分开骨膜及颞肌。 3.2设计骨孔,通常一个骨瓣共钻孔5~6个,空间距离6~7cm。3.3将电钻与颅骨表面垂直钻透颅骨。钻孔完成后,以小刮匙或脑膜剥离器刮尽孔内边缘残留的内板碎片,将线锯导板插入相邻的两个骨孔之间,用线锯将骨瓣各边一一锯开。 3.4若用气动或电动钻时,可换上铣刀进行切割。 3.5最后,沿颅骨锯开线插入骨膜剥离器至骨瓣下方,翻起骨瓣将骨窗下缘附着的肌肉稍向下推开以咬骨钳将骨折线两侧骨瓣修齐,并用骨蜡涂塞止血。 3.6取下的骨瓣可放入双氧水中浸泡 4.清除血肿 4.1用一窄脑压板或神经玻璃子由颅顶部向颅底侧逐渐清除血块,出血点电凝止血或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 4.2将骨窗周围硬脑膜用6*17圆针3-0丝线悬吊于附近的骨膜或帽状腱膜上,放猴子硬脑膜剥离形成新的血肿。 4.3如因脑膜从颅骨内面分离而有渗血时,可在颅骨与硬脑膜之间垫一明胶海绵,6*17圆针3-0丝线再次悬吊,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也可用双氧水小纱布压迫片刻做止血用 5.探察 彻底止血后,用11号刀片在硬脑膜表面切开0.5cm做探察,检查颅内无异常,6*17圆针3-0丝线缝合硬脑膜

一、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外科手术治疗规范.

一、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外科手术治疗规范 1.外科手术指征:①不管病人的GCS评分,成人急性硬膜外血肿>30毫升,需立刻开颅手术清除血肿; ②血肿<30毫升,而且最大厚度<15毫米,中线移位<5毫米,GCS评分>8分,没有局灶损害症状的病人可以保守治疗,但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行CT动态观察血肿变化。一旦出现临床意识改变、甚至瞳孔变化或CT血肿增大,都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血肿清除。 2.手术方法:尽管目前没有充分随机前瞻性多中心对照研究证据来支持某一种外科手术方法,但应该按照血肿部位取常规骨瓣开颅,完全清除血肿和彻底止血。不应该采用钻孔引流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通常情况下,应该颅骨应该同期还原固定,但对于巨大硬膜外血肿、中线依位明显、双侧瞳孔散大的病人,可以采用去除颅骨减压和硬脑膜减张缝合技术,避免大面积脑梗塞造成的继发性颅高压和脑疝,行再次行去除颅骨减压手术。 二、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外科手术治疗规范 1.外科手术指征:①不管病人的GCS评分,成人急性硬膜下血肿厚度>10毫米,或中线移位>5毫米的病人,需要立刻采用手术清除血肿;②有条件单位,所有GCS评分< 9分的病人都应行颅内压监测;③对于最大厚度<10毫米,中线移位<5毫米、GCS评分< 9分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如果出现伤后进行性意识障碍,受伤到医院就诊时的GCS评分下降>2分,应该立刻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2. 手术方法:尽管目前没有充分随机前瞻性多中心对照研究证据来支持某一种外科手术方法,但国内外主流观点应该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根据术中颅内压情况决定保留或去骨瓣减压,硬膜原位缝合或减张缝合。 三、急性脑内血肿和脑挫裂伤外科手术治疗规范 1.外科手术指征:①对于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的病人,如果有进行性意识障碍和神经功能损害,药物无法控制高颅压,CT出现明显占位效应,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治疗;②GCS评分6~8分、额颞顶叶挫裂伤体积>20毫升,中线移位>5毫米,伴或不伴基底池受压;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治疗; ③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灶占位>50毫升,应该立刻手术治疗;④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病人,通过脱水等药物治疗后ICP≥25mmHg,CPP≤65mmHg,应该行外科手术治疗;⑤急性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病人无意识改变和神经损害表现,药物能有效控制高颅压,CT未显示明显占位,可在严密观察意识和瞳孔等病情变化下,继续药物保守治疗。当病人在观察过程中,出现意识改变、甚至瞳孔变化或CT改变,都应该立刻行外科手术治疗。 2.手术方法:①对于单纯脑内血肿、无明显脑挫裂伤、CT出现明显占位效应的病人,按照血肿部位,采用相应部位较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彻底止血,根据术中颅内压情况决定保留或去骨瓣减压,硬膜原位缝合或减张缝合。②对于额颞顶广泛脑挫裂伤合并脑内血肿、CT出现明显占位效应病人,应该提倡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清除脑内血肿和失活脑挫裂伤组织、彻底止血,常规行去骨瓣减压,硬膜减张缝合技术。③对于无脑内血肿、额颞顶广泛脑挫裂伤脑肿胀合并难以控制高颅压、出现小脑幕切迹疝征象的病人应常规行去骨瓣减压,硬膜减张缝合技术。④对于后枕部着地减速性损伤、对冲伤导致的双侧大脑半球脑实质损伤(脑内血肿、脑挫裂伤)导致的颅内多发血肿,应该首先对损伤严重侧病灶进行手术,必要时同时行双侧开颅手术。 四、外伤性后颅凹占位病变的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①后颅凹血肿>10ml、CT扫描有占位效应(四脑室的变形、移位或闭塞;基底池受压或消失;梗阻性脑积水),应该立刻进行外科手术治疗。②后颅凹血肿<10ml、无神经功能异常、CT扫描显示不伴有占位征像或有轻微占位征像的病人,可以进行严密的观察治疗,同时进行不定期的CT复查。2.手术方法:通常采用枕下骨瓣开颅方法,彻底清除血肿,行硬脑膜原位或减张缝合。必要时行去骨瓣减压术。 总之,对于急性颅脑创伤病人是否需要手术治疗除上述规定外,还要根据病人年龄、意识状态、瞳孔、神经系统体征、全身复合伤、生命体征、动态CT扫描等综合因素全面分析,才能做出合理判断。有效实施规范化外科手术治疗,提高急性颅脑创伤病人外科手术准确率和疗效。

慢性硬膜下血肿诊疗规范及指南

附属医院 慢性硬膜下血肿诊疗规范 【适应症】 凡经CT、MRI或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诊断,伴有颅内压增高或脑受压症状者。 【禁忌症】 血肿量小,未有颅内压增高或脑受压者。 【术前准备】 完善影像学检查,明确出血位置、范围或血肿密度。 【操作方法及程序】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适于血肿属液体状态,包膜不甚肥厚,无钙化者。 (1)体位:在局部麻醉或全麻下,采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患侧肩下垫枕,减少颈部的扭曲。 (2)钻孔:根据血肿位置,通常选择顶部钻孔引流,硬脑膜往往呈青紫色,质地较厚,十字切开硬脑膜及血肿壁层,将其切开即可见陈旧性血溢出。 (3)置管冲洗:用吸引器将流出的血肿慢慢吸除,然后将硅胶管置入血肿腔内,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流出的液体清亮位为止。 (4)留管引流:以病人术后体位为准,将高位的导管退至距钻孔处3~4cm处,外接已排除空气的灭菌软塑料密封袋,缝合钻孔切口,将引流管缝扎固定在头皮上,引流管一般于术后3~5天拔除,以空针边吸引边拔出,以排出囊腔上部的空气。 慢性硬膜下血肿诊疗指南 慢性硬膜下血肿为伤后3周以上出现血肿症状者,好发于老年病人。血肿大多广泛覆盖大脑半球的额、顶和颞叶。血肿有一黄褐色或灰色结缔组织包膜,血肿内容早期为黑褐色半固体的粘稠液体,晚期为黄色或清亮液体。 【诊断】 1.临床表现: (1)病史多不明确,可有轻微外伤史,或已无法回忆。 (2)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常于受伤后2-3个月后逐渐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和肢体抽搐等; (3)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差、智力迟钝、精神失常,有时误诊为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病。 (4)局灶性症状:由于血肿压迫导致轻偏瘫、失语、同向性偏盲、视乳头水肿等。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了解机体状态。 2)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检查:了解凝血因素是否正常。 (2)影像学检查: 1)头颅X平片:可显示脑回压迹、蝶鞍扩大和骨质吸收。 2)头颅CT扫描:颅骨内板下可见新月形或半月形混杂密度或等密度阴影,单中线移位,侧脑室受压。 (2)头颅MRI扫描:对本症可确诊。

-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常规

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常规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蛛网膜之间血肿,出血三周以上出现症状者。好发于老年人。 【护理评估】 1.病史:重点询问有无外伤史,受伤的原因、有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损伤的部位,发病到就诊的时间等。 2.评估意识状态,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肢体活动情况。 3.评估有无明显的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症状。 4.观察头痛、呕吐的严重程度。 5.心理社会反应:了解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反应,对功能恢复的疑虑,家属对病人的支持能力及程度。 【护理问题】 1.头痛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2.自理缺陷与出血压迫神经引起的失语、肢体瘫痪等症状有关。 3.潜在并发症:脑疝。 4.焦虑:与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 1.做好术前准备,备皮,禁食水。 2.心理护理:安慰病人,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听取不适主诉。

4.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应遵医嘱定期给予缓泻药物,并嘱病人排便时勿用力过猛。 术后护理 1.术后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2.体位:术后24~48小时宜采取头低脚高位,卧向患侧,其目的是利于引流,促使脑组织膨胀,消除死腔,使受压组织回弹。 3.引流管护理:术后注意保持引流的通畅,正确记录引流液的色、质、量。 4.补液原则:禁用脱水剂,鼓励患者多饮水或适当补充低渗液体,但注意补液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影响心肺、肾脏的功能。 5.功能锻炼:术后即应指导患者肢体功能的锻炼,术后拔除引流管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对于活动应给予指导并在旁陪伴,注意患者安全。 6.心理护理: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调节其负面情绪,使其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8.饮食与营养:应给予易于吸收、富于营养的饮食,进食上采取少食多餐。 【健康指导】 1.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宜,适量进食水果粗纤维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防止颅内压增高。 2.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3.按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停药,出院后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4.加强功能锻炼,必要时可行一些辅助治疗,如高压氧等。 【护理评价】 1.患者主诉头痛减轻,病人的舒适感增强。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查房

时间: 地点: 主持人: 参加人员: 内容:对314室肛1床胡典彬《左侧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左颞叶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进行护理查房。 目的:预防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 刘筱芳发言: 今天下午我们对314室肛1床胡典彬《左侧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左颞叶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进行护理查房。 首先我们热烈欢迎邹总护士长和各科护士长的到来,希望大家在听取责任护士汇报病情及看到患者后能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邹总护士长发言: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的到来,今天我们在外科查房,主要是对314室肛1床胡典彬《左侧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左颞叶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进行护理查房。 其主要目的是针对患者现有的护理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提出护理措施,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下面由责任护士朱燕介绍病情。 姓名:胡典彬性别:男年龄:26岁职业:农民 民族:汉婚姻:已婚籍贯: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入院诊断:左侧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左颞叶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 主诉:跌倒外伤致头晕头痛2小时。 现病史:患者本人及家属共述缘于入院2小时前,在家2楼不慎跌落,约5分钟后清醒,醒后不能回忆事发经过,出现头晕头痛,伴呕心,呕吐胃内容物;量多,伴全身多处皮肤挫伤;少许渗血;由当地医院送入我院进一步诊治,行头部CT示1左侧颞叶脑挫裂伤2左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3蛛网膜下腔出血4右侧顶部头皮血肿;门诊摄片后拟“1左侧颞叶脑挫裂伤2左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3蛛网膜下腔出血4右侧顶部头皮血肿”收住院治疗,患者自起病以来精神一般诉头部疼痛,有恶心;呕吐1次,无发热,二便通畅。 既往史:既往曾有外伤颈椎术病史,否认肝炎病史,无结核及心脏病病史,无高血压史、无糖尿病史。有输血史。无食物中毒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急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

急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 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ICD-10:S06.501) 行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ICD-9CM-3:01.31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病史:一般都有外伤史,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硬脑膜下血肿,伤后短时间内可发展为濒死状态; (2)意识障碍:伤后多数为原发性昏迷与继发性昏迷相重叠,或昏迷的程度逐渐加深;较少出现中间清醒期; (3)颅内压增高表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其间呕吐和躁动比较多见,生命体征变化明显(Cushing’s反应); (4)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硬脑膜下血肿,一侧瞳孔散大后短时间内出现对侧瞳孔散大,并出现去脑强直、病理性呼吸等症状; (5)局灶症状:较多见,早期即可因自脑挫伤或/和血肿压迫引起偏瘫、失语。 2.辅助检查:

(1)头颅CT扫描(带骨窗像):是诊断的主要依据,表现为脑表面的新月形高密度影; (2)头颅X线平片:半数患者可见颅骨骨折,包括线性骨折或凹线性骨折,部位可与血肿部位不一致。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手术治疗: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诊断明确,有以下情况者应行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 (1)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意识障碍或症状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新的阳性体征、再昏迷。 (2)CT扫描提示脑受压明显,大脑中线移位,5mm; (3)幕上血肿量,30ml或幕下血肿量,10ml。 2.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S06.501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当患者双侧瞳孔散大,自主呼吸停止1小时以上,或处于濒死状态,不进入此路径。

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方法

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方法 硬膜外血肿,可以分为慢性疾病和急性疾病,急性的硬膜外血肿,就需要通过手术治疗的方法,对于不同的患者,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方式都有哪些? 手术治疗 急性硬膜外血肿,原则上一经诊断即应施行手术,排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术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非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包括: ⑴意识障碍程度逐渐加深; ⑵颅内压的监测压力在2.7kpa以上,并呈进行性升高表现;

⑶有局灶性脑损害体征; ⑷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者; ⑸儿童硬膜外血肿幕上>20ml,幕下>10ml可考虑手术; ⑹尚无明显意识障碍或颅内压增高症状,但CT检查血肿较大(幕上>30ml,幕下>10ml,颞部>20ml,或血肿虽不大但中线移位>1cm),脑室或脑池受压明显者; ⑺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如出现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进 行性颅内压增高征象,应积极手术; 手术禁忌症包括: 除手术常规禁忌外,频死的和GCS为3分的极度虚弱的,无反应的,瞳孔已散大的,没有自主呼吸或血压不升的病人;国外观点:大于75岁的GCS5分或以下的病人,也应该非手术治疗,因为无论是否手术,预后都很差。 非手术治疗

急性硬膜外血肿,无论施行手术与否,均须进行及时、合理的非手术治疗,特别是伴有严重脑原发性损伤和(或)继发性脑损害的病人,决不能掉以轻心。对于神志清楚、病情平稳、血肿量<15ml的幕上急性硬膜外血肿可表现头痛、头晕、恶心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但一般无神经系统体征,没有CT扫描时难以确定血肿的存在,经CT扫描确诊后,应用脱水、激素、止血、活血化瘀等治疗,血肿可于15~45天左右吸收。保守治疗期间动态CT监护,血肿量超过30ml可行穿刺治疗,在亚急性及慢性期内穿刺治疗,血肿多已部分或完全液化,抽出大部分血肿,应用液化剂液化1~2次即可完全清除血肿。但必须动态观察病人神志、临床症状和动态CT扫描。一旦发现血肿增大,立即改为手术治疗。 以上就是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方法,分为手术治疗方式和非手术治疗方式,严重的隐瞒血肿患者,必须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在术后恢复的过程当中,还需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否则还会造成反复发作的可能性。

硬膜外血肿护理常规

硬膜外血肿护理常规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硬膜外血肿病人护理常规 概念: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其中大部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 【观察要点】 1、观察意识变化,有无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 2、观察颅内高压症状、肢体活动的变化。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2)病人出现头痛剧烈,躁动不安等时,通知医生,遵医嘱按时使用脱水剂。同时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如禁食、备血、备皮等。 2、安全护理:对躁动不安,去脑强直病人,注意防止意外损伤。 3.心理护理:消除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树立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4.手术前晚保持良好的睡眠,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适当镇静剂。 5.手术前若病人发生异常情况,如女性病人月经来潮,体温异常(超过)及时与医师联系。 6.手术区皮肤准备范围:开颅手术:术晨剃去全部的头发,洗净头部后予无痛碘消毒并戴上一次性消毒帽。 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异常时及时汇报医生。 (2)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保持伤口处敷料干燥。

2、饮食护理:神志清醒、无吞咽困难、呛咳等症状,术后第一天可进流质饮食,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为宜,第三天后予半流质,术后一周予以普食。 3、引流管护理:保持头部负压引流管通畅,每班记录引流量、颜色及性状。翻身及搬动时予以夹闭,防止脱落倒流逆行感染,一般引流管在术后24~48小时拔除。 4、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健康教育】 1、术后一个月不宜洗头,可用温水毛巾擦拭,避免用手抓伤口,预防感染发生。 2、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戒烟、酒(如鱼、鸡蛋、瘦肉、水果、蔬菜类)。 3、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4、颅骨缺损者外出时戴帽,以防意外,出院后3~6个月来院行颅骨缺损修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