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构建

合集下载

东北林业大学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实施方案

东北林业大学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实施方案

东北林业大学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学校的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着力培养高质量人才,特制定《东北林业大学全面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坚持内涵式发展,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工作中心地位的理念,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突出特色发展,全面推进我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力争在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工作方面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为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目标进一步深化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专业、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强化素质教育和实践育人环节,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学改革研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我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需要,为高教强省和人才强国提供智力支持。

三、重点任务和措施(一)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1.建设目的坚持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为全面提高学校的本科人才教育质量提供有力保障,达到领导精力、师资力量、岗位评聘、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教学评价都以本科教学工作为中心的效果。

2.建设内容和措施(1)建立定期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的机制每年召开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校长办公会,听取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汇报,确定年度教学工作重点,研究解决本科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学校每年召开一次全校性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围绕重点工作开展研讨,推进全校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完善全校重视本科教学的体制机制。

大学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与运行的措施办法

大学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与运行的措施办法

大学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与运行的措施办法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我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多年来致力于为教师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指导、服务与支持,对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提高我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完善中心管理运行机制,推进教师发展工作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结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等重要文件精神和我校综合改任务,制订本措施办法。

一、强化人才培养意识,明确中心建设目标人才培养是学校的第一要务、是教师的第一职责。

在“特色、世界一流”百年强校目标引领下,建设面向一流大学精英人才教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推广先进教育理念,营造大学教学文化,促进教育教学创新,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服务区域教师发展”为宗旨,以提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为重点,完善教师教学发展机制,推进教学培训、教学咨询、教学研究、教学交流等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中心组织机构机构和人员是推动教师发展的基本条件。

中心不断完善组织机构,成立专家委员会、工作指导委员会、分中心、办公室。

构建专、兼职相结合、多学科专家与管理者相结合的专业化团队,汇聚一批著名学者、教学名师,作为中心工作的强大智库,形成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协同联动的组织机构。

为解决常设机构人员不足问题,同时加强一线教师的教学交流,推动教学改,中心在一线教师中征集热爱教学、善思考、有思想、勇担当的青年骨干教师成立“丁香园青年教师教学发展联合会”。

联合会主要负责教师教学发展提案、一线教学信息反馈、教与学研讨等教育教学活动。

三、深化中心工作内涵,创新师资培养模式(一)优化教学培训体系教学培训是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核心工作,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手段。

中心完善培训体系,建立面向新教师、青年教师、核心课程教师、研究生助教、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督导专家的全方位全覆盖培训体系,满足系统性、专业化、多样性、个性化需求;优化培训内容,立足校本实际,紧密结合教师教学与专业成长需求设计专题培训。

成果简介参考模板

成果简介参考模板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评审表》第二部分成果简介填写提示:1.成果主要内容概述:提炼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2.成果推广应用情况:反映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公开发表的论文、专著、获奖、媒体报道及反映教学改革实证效果的应用、证明材料等)。

以下三份成果简介模板仅供参考。

《XXXXXXXXXXXXX》成果简介一、成果主要内容概述以地方院校五年制医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培养强能力、应用型的医学人才为目标,通过对影响医学生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临床能力培养内容。

改革并探索提高医学生临床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探索解决前期基础和后期临床脱节的方法;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探索为临床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的途径。

进行了“前期和后期结合,课堂内外结合,全程临床能力培养。

”的模式探索与实践1.引入早期接触临床理念,设置《医学综合》临床实践活动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临床医学导论》课的基础上,从第二学期开始,按“四了解”(了解医院、了解病人、了解临床、了解社区)的目标,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要求每生每周参加2学时的临床实践活动,直至进入临床期。

2.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有机整合,为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⑴将局部解剖学与外科手术学合并为《手术局部解剖学》,构建了以尸体解剖为中心环节的“三段式、综合型、操作性”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即动物实验阶段、尸体解剖阶段和手术观摩阶段。

⑵将组织学与病理学实验课合并为《组织病理实验学》。

整合教学内容,在组织学教学中注意与病理学知识的联系,病理学适当的回归组织学,使疾病发生机理更加明确。

3.、构建“三阶段式”临床教学形式,强化了对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按知识、能力衔接递进的原则,构建“三阶段式”临床教学模式。

⑴了解阶段:在第六、七学期进行。

是理论教学的扩展、连贯、并临接床边应用。

⑵掌握阶段:第八学期开始为期8个月。

以内、外、妇、儿科实习为主。

⑶提高阶段:第十学期开始为期4个月。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的探索——以宁波大学海洋学院为例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的探索——以宁波大学海洋学院为例

2022年2月第8期Feb. 2022No.8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的探索——以宁波大学海洋学院为例史西志,孙爱丽,张泽明(宁波大学 海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摘 要]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亮点与趋势,宁波大学紧紧围绕高质量育人这一中心,充分利用研究型高校的科研优势,依托科技成果,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效整合各方优质资源,推进科学研究与教学育人深度融合。

以宁波大学科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探讨在当前情况下综合性大学科教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助力“双一流”建设水平提升。

[关键词] 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基金项目] 2020年度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动植物检疫虚拟仿真实践”(201902238011);2021年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新农科背景下基于科教、产教融合的实验教学资源开发”(202002241007)[作者简介] 史西志(1979—),男,山东淄博人,博士,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环境与水产品安全、教学管理与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8-0102-04 [收稿日期] 2021-05-06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已不再只满足单一追求规模的扩大,而是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和内涵式发展,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社会的可持续高速发展需要强劲的内动力,其中高质量的教育是关键因素之一,高质量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对于海洋学院毕业生而言,动手和实践操作能力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也与学生适应社会的程度密切相关,学生动手能力不能只靠课堂教学,须与科研实验室、实习基地以及实训平台等合作获得,这就需要高校调动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走协同育人的路线。

“双一流”建设中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建设研究—基于构建新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视角

“双一流”建设中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建设研究—基于构建新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视角

“双一流”建设中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建设研究—基于构建新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视角摘要:本科教育质量已成为高校声誉的重要载体。

“双一流”战略实施后,本科教育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凸显。

因此,在“双一流”建设中,各大高校纷纷推出本科教学改革路线图,旨在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但各地区地方高水平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目标空泛、本科教育基础地位不牢固、生源选拔标准单一等方面。

针对于此,本文基于构建新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视角,提出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建立综合素质考核制度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双一流;本科教育质量;现状;对策引言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双一流”首个五年建设收官关键阶段,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改革创新的攻坚时期。

在此背景下,各高校应严格按照“双一流”建设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结构优化协调、资源合理配置等多方面,厘清高水平、高质量本科教育发展的创新路径,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一流世界大学固本强基。

且已有研究指出“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本科教育质量提高面临较多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郝芳(2020)提出,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行业特色大学需明确院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围绕科学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新时代大学发展的创新路径。

王建华(2019)发现,“双一流”在建设期间面临大学与学科排名困扰,强调各大高校应超越以排名论一流的政策取向,转而从理念到行动均朝向卓越的目标不断前进。

彭华涛与朱滔(2021)则立足“双一流”建设背景,探讨了新时期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路径及人才培养模式,并设计出“双一流”建设下专创融合的开放式模式、四螺旋路径与多重PDCA循环路径。

有鉴于此,本文立足“双一流”建设背景,探究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的创新路径,试图为本科教育融入“双一流”建设提供思路,从而解决本科教育教学当前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办学理念转变难、教学变革受阻、高水平人才培养定位不清等问题。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14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名单的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14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名单的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14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名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4.07.01
•【字号】沪教委高[2014]32号
•【施行日期】2014.07.0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
正文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14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
革项目立项名单的通知
(沪教委高〔2014〕32号)
各本科高等学校:
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14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申报工作的通知》(沪教委高〔2014〕23号)精神,我委组织开展了2014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工作。

经学校申报、专家评审和我委审核,现同意复旦大学潘天舒承担的《研究型教学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效果分析:跨学科的视角》等89项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2014年资助每个项目经费5万元。

请各高校高度重视项目的研究与改革实践,加强项目管理,按照经费管理要求按时使用,按时组织结题,并于2015年6月底前将项目验收材料报我委审核。

附件:2014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汇总表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2014年7月1日
附件。

第六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公示名单

第六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公示名单
经济学
推荐国家
61
高职财会类专业"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潘上永、孔德兰、李华、施金影、章七根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兴业银行杭州分行、浙江正信联合会计师事务所
教育学
62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项目课程整体改革与实践
王琦、方华、何惠珍、陶再平、谢峰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教育学
63
“三方联动、三位合一”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实践
管理学
推荐国家
10
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与环境复合型人才培养新体系
岑可法、高 翔、胡亚才、俞自涛、陈 炯、金 滔、倪明江、骆仲泱、冯晓露、邱坤瓒、陈惠玲
浙江大学
工学
推荐国家
11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知识体系建设与创新实践
陈德人、李 琪、吕廷杰、陈 进、王 东、刘 渊、胡 桃、华 迎、魏修建、冯 雁
附件:
第六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公示名单
省级一等奖(80项)
序号
推荐成果名称
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成果主要完成单位
成果科类
备注
1
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与实践生物系统工程专业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应义斌、王剑平、何 勇、邬小撑、郭亚芳
浙江大学
工学
推荐国家
2
工程型、国际化的计算机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汪建云、潘芝梅、佘德松、陈茂铨、李升阳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农学
推荐国家
78
根植行业 深化合作 促进高职安全防范技术专业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林秀杰、付萍、高福友、王淑萍、孙宏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法学
推荐国家
79

研究型大学日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研究

研究型大学日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研究

两个方面。 这一部分的学习重视学科基础, 主要从自 进行课程的研究性挖掘, 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挖掘出能
然、风土、民情、社会、经济、历史人物和标志性历史事 激发学生研究欲望的课题。
2022 年第 9 期 (总第 1399 期)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HEILONGJIANG EDUCATION(Research and Eval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No.9,2022 Serial No.1399
研究型大学日语专业本科生 科研训练模式研究
收稿日期:2022-02-26 作者简介:赵世海(1973—),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日语教育、日本历史与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 2021 年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研究型大学日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和模式的构建研 究”(SKX2021009);2019 年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基于培养学生共情能力的日语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2019XYB037);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日语专业学习者‘语法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以吉林省高校格助 词教学应用为例”(2021J34)
33
Copyright 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研究型大学日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研究
业本科教育尚以基础知识、 专业知识课堂传授以及学 科学领域需要解决的是如何理解异文化背景的他人,
生课下背诵为主,科研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不被教 师和学生重视。 在当今新文科建设大背景下,跟上时代 发展大潮开展日语专业教学改革, 探索适合日语专业 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模式及实践管理机制迫在眉睫。
一、国内外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研究现状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展了本科生科研训 练,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科研体系和模式。 如美国的 “降低辍学率的模式”“科学职业发展的模式”“研究学 徒的模式”“机遇研究的学习模式”,德国的“大学生科 研 津 贴 制 度 ”, 英 国 、 加 拿 大 、 澳 大 利 亚 的“合 作 教 育 ” 等。 近年来,北美、欧洲、澳大利亚等地的大学都采取积 极措施来促进本科生研究体验, 本科生研究体验已成

值得推介的“六个教学模式”——评徐奉臻著《教学改革:理念创新与模式构建》

值得推介的“六个教学模式”——评徐奉臻著《教学改革:理念创新与模式构建》
v la l n c l r n n e oo y,e u ai n a d tu im s wela d d s r e g o o e t n au b e i ut e a d i c lg u d c t n o rs a l n e e v o d pr tci .W ih a g o s f o o t o d u e o t e ,we c n hep rfn h u tr ld v l p n ft o lg o n h o e ct . hm a l ei e t e c l a e eo me to he c l e twn a d t e wh l iy u e Ke r s:Gu n z o olg o y wo d a g h u c l e twn;i otn rh e lgc lsts o s r ain p o rm ;d mo sr t n d sg e mp ra ta c a oo ia i ;c n ev t rg a e o e n t i e in ao
r N o g e , U S aj X hyo A G H nl Q h o e , U Z ea i i
( .C lg r ic r ad UbnPa n g, unzo nvrt G aghu un dn 10 6 hn ; 1 ol eo c t t e n ra lni G a gh uU i sy, unzo ,G ag og5 00 ,C ia e fA h e u n ei 2 ntueo unzo eep et G aghu u ndn 145, hn ) .Istt f G a ghuDvl m n , un zo ,Ga g og5 00 C i i o a
主要理念是 :导” 研究” “ 和“ 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两

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构建

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构建

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构建摘要: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最根本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积极探索构建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体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完善教学管理机制,着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研究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理念;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

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每所高校都面临的重要课题。

而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就是教育理念的提升和培养模式的改革。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长期的人才培养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了以研究型本科教育理念为先导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在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优势、突出研究型教学特色、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倡导研究型本科教育理念1.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创新型人才是研究型本科教育的核心理念基于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是研究型本科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之一,是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研究型本科教育体系的突破口。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教师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兴趣”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培养目标上,强调把知识的“宽口径”与突出的“学习兴趣”这二者结合起来;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实施以学科交叉和综合性为背景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能够落实到具体的实践环节中。

2.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研究型本科教育的实践理念学生既是知识的渴求与崇拜者,也是知识的探索与研究者,具有学习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1.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项目

1.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项目

.'附件 12017 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项目(共90 项)(基础教育类,40 项)序号推荐成果名称成果主要完成人1234第 5 及其以后1“幼儿园综合课程” 33 年的实践研究章丽曲新陵朱静晶黄菲朱建华2幼儿“经历学习”的深度建构叶岚秦璞陆艳刘芸蔡菡3基于幼儿行为观察的支持性课程吴亚英徐志国王辉汪田田袁小丽4“养植”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计彩娟李莉沈兰凌伟娟刘如燕5儿童的语文:徐州小学语文教学变革的区域样本刘春刘文琪查晓红魏本亚王明珠6构建“读写社区”的实践研究雷燕孙世建丁庆军蔡绪稳吉建和712 岁以前的语文:课程体系的建构与教学实践探索孙双金朱萍林春曹朱志林吴静8“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姜树华陈小琴刘国庆陈培娟徐丹阳9数字化环境中语文教学范式的研究和实践贾秋萍戴晓娥高红朱苏兰孟亦萍10语文生命化课堂理念特征与实践深化研究李震张勇徐立刚李涛王晓青、张团思11生态语文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蔡明朱治国陈芳祝荣泉徐艳霞12创新·引领·提升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共同体打造与探索魏本亚步进尹逊才周杰崔成前13基于数学史的小学数学教育实践研究张范辉蔡宏圣14基于思维发展的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探索与实践杨传冈徐正洲李海东15教育哲学观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祁建新成果主要完成单位12第3及其以后南京市实验幼儿园无锡市实验幼儿园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苏州市吴江区金家坝幼儿园江苏省于永正语文江苏师范大学教学研究所盐城市实验小学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如皋市安定小学常州市同济中学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张家港市教育蔡明生态教育团队局教学研究室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盐城市第二小学.'16初中数学实验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建构董林伟孙朝仁赵维坤朱建明喻平、谭顶良、马敏、沈琼17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外语课程多样化建设实施路径连凯尚媛媛李爱云余卫星黄蓓18中学政治(品德)“品位课堂”的实践探索靳忠王恒富梅冬贵陈芳姚义桥19小学品德教学策略与行为诊断金怡胡春娜马小英胡莉英李喆20中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探索蒋捍崔维云武兴华陈学忠祁建军21初中学段化学学业评价标准的实践研究杨剑春朱纷陆建源周波叶菁22初中情智物理教学实践研究滕玉英徐卫华姜栋强黄华陆海均23多元化物理实验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与应用张飞曹会吕彤徐正黄李清24基于科学本质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研究江敏保志明戴建良王延广徐守兵25依托“生物科学探究基地” ,着力促进学科教学变革陈廷华龚雷雨陈洁曹燕波时晨26具有“江苏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十年建构与探索万伟27面向真实世界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施体系研究与实践顾建军冯丹沁刘海林田武奎段青28综合实践活动区域课程建设徐燕萍29画育童心:睢宁儿童画 60 年的探索实践李训哲武家兴申艳玲张春梅王恂、刘秀丽、朱永、尹逊才30小学主题整合课程的实践研究朱爱华钱祖宏石春红沙建华章小英31点燃儿童思维的场景学习实践研究李传庚王红周小慧杨秋枫胡晓虎32小学全息学习的范型建构和实践推进金一民顾惠芳沈春媚周振芳刘雄沈巍、袁亦、王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外国语学校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连云港高级中学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海门市东洲中学江苏省外国语学校南京市金陵中学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市平江中学校睢宁县实验小学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南京市三牌楼小学南京市第五十四中江苏省中小学学、玄武区教师发展教研室中心、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学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省天一中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学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睢宁县睢城实江苏师范大学验小学33 传承、发展与创新:“苏式学校”文化育人范式的探索与实践潘娜张兄武王雯静秦琳娜斐、朱嫣、葛庆华苏州市平江实验学苏州科技大学校.'34“乐学”教学体系的实践建构钱阳辉张明霞乔炜陈彤彤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35教学育人:普通高中学科组专业化建设唐江澎夏雷震佟柠张江宁杨志文、郑兴航、江苏省锡山高级中梁国祥学36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朱永新许新海张荣伟俞冰尹艳秋苏州大学苏州市教育局37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的实践研究朱志平潘小福宋德龙朱洁如车言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38重构校园生活:普通高中大美育课程体系建构杨培明戴加成马维林印晓明刘正旭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39“学讲行动”:地级市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样本徐州市教育教学研究室40用成长记录平台解决综合素质评价难题的实践吕建董裕华孙秀峰李勤刘建东(职业教育类,10 项)序号推荐成果名称成果主要完成人1234第 5 及其以后1中职电气专业网络学习空间创新设计与应用张跃东杨晓华陈章余纪慧蓉姚卫2大师工作室引领下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培养的实践研臧其林施伟萍周敏谢兰曼曹健、秦海锋究3国际校企合作的汽修专业“ BEST ”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创新周乐山褚新浩吴小玲钱锦张海泉、曹雪4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体系研发与实施冯志军方健华李东江朱方新丛开源、谢传兵5“四我·五位· 7S”校企深度合作培育学生素养的创新实践王稼伟成洁曾海娟杨劲平过磊、陈庆胜、朱晓林6积极教育视域下的“现代班组长型”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潘永惠张寅张庆堂常征周亚娟、曾光成果主要完成单位12第 3 及其以后江苏省南京工程南京市玄武中等南京上发电子有限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学校公司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教育科学盐城生物工程高江苏省南通中等专研究院等职业技术学校业学校无锡机电高等职一汽解放汽车有无锡威孚高科集团限公司无锡柴油业技术学校股份有限公司机厂江苏省江阴中等江阴职业技术学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专业学校院知技并重、因类施策、多元发展——江苏省提高职业学校人才7培养质量的创新实践.'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通州中等王稼伟、姜汉荣、专业学校、宿迁经贸庄西真曹雨平林伟刘宗宝、周如俊、江苏省教育考试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臧志军江苏理工学院灌南中等专业学校、陈志平、姚永清、院彭明成溧阳中等专业学校、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8职业学校魅力德育的整体构建与实践“刘国钧人才观”引领下“双核驱动、双轨融合”人才培养研9究与实践面向人人、多重选择、差异教学——中职区别化教学改革的研10究与实践梅纪萍周蒋浒陈跃兵汤元军储德发刘维俭黄小璜戴卫银耿淬邱逸峰、鲁永进孔祥富赵建康程林张正珏叶昌宝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高等教育类,40 项)序号推荐成果名称成果主要完成人1234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集群建设洪银兴葛扬安同良沈坤荣2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三维六域”教师教育类课程群的开发丁锦宏邓宏宝许映建王珏与实施3尚师德厚基础善融合强能力学前教育研究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顾荣芳虞永平郭良菁邱学青创新与构建4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徐林祥柳宏张立兵韦冬余5创新创业导向的地理信息系统学科汤国安龙毅张书亮朱阿兴研究生工作站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6化学专业大学生科创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实践贾叙东朱成建陈露洪侯文华7“工程精英”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南京理工大学的探索与实践廖文和黄爱华杜伟车文荃成果主要完成单位第 5 及其以后12第 3 及其以后范从来南京大学张志泉、李祖祥、张南通大学建平、王灿明张俊、王海英、张永南京师范大学英、杜悦艳、刘晶波郑昀扬州大学孙在宏、 JosefStrobl南京师范大学李育佳、张剑荣、束南京大学羽王浩平、周双喜、夏立、鞠晨鸣、胡访、南京理工大学裴钰鑫8多元协同培养机电融合卓越创新人才张秋菊化春键李可王利强9工程力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高存法邓宗白唐静静沈星10基于“ 5C”理念强化能力培养推进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教育改郭宇锋刘陈刘芫健程勇革11基于工程创新研究的能源动力类大学生实践教学改革钟文琪肖睿朱小良王明春武美萍、陈海卫、蒋毅史治宇、陈建平、张丽、严刚、金栋平、刘先斌王伟、杨恒新、肖建、经素、孙科学、陆音周克毅、归柯庭、张小松、吕锡武、华永明、陈九法、司风琪、李舒宏江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东南大学12金属材料工程“全素质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程晓农杨娟袁志钟邵红红刘强江苏大学面向产业急需的本硕博一体化交叉复合型微电子创新人才培养李智群、汤勇明、孙13孙伟锋徐申仲雪飞时龙兴立涛、吴建辉、杨军、东南大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凌明、单伟伟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纳米专业创新人才“三融合” 培养模刘庄、廖良生、孙旭14李述汤王穗东季晶刘阳辉、 JohnMcleod、苏州大学式探索与实践IgorBello 、DavidSeath15校地联合、产教融合、知行耦合方海林葛世伦陆勇倪自银孙爱东、洪林、陈青、盐城工学院面向地方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蔡小平、刘振海学生全面覆盖校企全程协同纺织工程专业“卓工计划” 的实践与蒋高明、梁惠娥、黄16高卫东王鸿博谢春萍徐阳锋林、潘如如、周云江南大学创新龙、丛洪莲陈薇、朱雷、张彤、17学做融创通合一体──建筑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改革与实践王建国韩冬青鲍莉孙世界李向锋、夏兵、张嵩、东南大学傅秀章李胜、郭健、戚国庆、18重创新要素、强全链培养,着力提升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吴晓蓓王海梅吴益飞李银伢谢蓉华、郭毓、陈庆南京理工大学伟19“本研衔接、寓教于研” 培养作物科学拔尖创新型学术人才的研董维春丁艳锋王源超朱艳究与实践20现代兽医一流本科人才“三四三”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刘秀梵焦新安刘宗平王志强21服务全民健康的中国药师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姚文兵樊陈琳徐晓媛于锋22医教协同,“三融通”中医临床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黄桂成汪悦徐俊良韩旭23医学教育的信息化流程再造高兴亚苏川喻荣彬丁炯24高素质会计人才“三商” 、“五能”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王开田胡晓明孙月琴李连军25综合性大学戏剧影视文学本科生创造力培养实践吕效平李兴阳陈恬高子文26“理论导研、实践强研、课外拓研、网络助研”研究型教学体系郑家茂雷威邱文教朱明的构建与实践27跟进式教育:逻辑生成 ?系统耦合 ?模式创新浦玉忠徐守坤薛健飞张宏如——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28确定问题域提升亲和力追求实效性构建“川流不息” 思想政治教徐川何畏王岩赵玲育新模式29以质量为核心的“四三三”博士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吕建吴俊朱俊杰卞清30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陈骏李成邵进高新房31高职农牧业人才产教创“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何正东刘俊栋金爱国朱国奉3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五教合一”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温贻芳龚肖新于霜高新浩高学文、黄骥、洪德林、洪晓月、李俊龙、南京农业大学张阿英、叶永浩、刘晓光彭大新、邢华扬州大学葛卫红、孙小丽、席中国药科大学晓宇、何聿娴文庠、唐德才、高锦飚、金桂兰、张晓甦、南京中医药大学顾国龙罗建平南京医科大学何玉、管亚梅、吴艾南京财经大学莉杨柳南京大学熊宏齐、沈孝兵、吴东南大学涓、邓蕾赵斌、李忠玉、李萍、温波、闫海波、周晓常州大学东、李伟明、张菊香、秦义孔令华、陈红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谦、吴晓曼、杭祝南京大学洪、仇鹏飞李灿、董婷、王维嘉、南京大学葛俊杰、胡凯曹斌、董海燕、吴加江苏农牧科技职权、吴植、邱世华、业学院李志方张泠、杨扬、周信、苏州工业职业技苏州市机械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周红英术学院工程学会公司33项目引领,平台支撑,科教融合——培养船舶与海洋类应用型创陈晓琴谢荣刘桂香胡杰新人才34基于职教集团的商贸类专业现代学徒制育人探索与实践沈苏林张法坤李晶叶东35为民族传艺、为创新寻源:“百工录”中国工美非遗技艺教学资曹雪明刘珽李国兵施教芳源开发与应用36高职涉老专业 PPP 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蒋云尔石晓燕谈义良陆小香37产教融合平台建设 UPD 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王钧铭鲍安平徐胤莉陈栋38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苏南模式创新与实践徐向明尤伟忠马国胜蔡健39课程衔接,学分互认:高职教育跨国分段教育范式的探索与实践吴学敏张海宁谈慧丁继斌40跨前跨境跨界系统开发高职优质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实践戴勇倪卫东刘志刚华坚江苏海事职业技中国长江航王滢运集团南京术学院金陵船厂朱璋龙、王志伟、王无锡商业职业技金龙术学院赵雄贵、谢震、罗振苏州工艺美术职春、李晓、秦怀宇、业技术学院何敏史明宇、裘云、葛伟江苏经贸职业技无锡九如城丽、王港、李梓伊、养老产业发术学院张阳阳展有限公司舒平生、刘媛媛、段南京信息职业技向军术学院叶琦、徐永明、钱剑苏州农业职业技太仓市农业无锡现代农业博览林、于婷术学院委员会园有限公司南京工业职业技中国有色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贾振宏、李茜业集团有限术学院协会公司无锡职业技术学曹小兵、崔平院。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同意2011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的通知-沪教委高[2011]52号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同意2011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的通知-沪教委高[2011]52号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同意2011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的通知正文:----------------------------------------------------------------------------------------------------------------------------------------------------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同意2011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的通知(沪教委高〔2011〕52号)各高等学校: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组织申报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的通知》(沪教委高〔2011〕44号)精神,我委组织开展了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工作。

经学校申报,专家评审和我委审核,现同意复旦大学《研究型大学教师发展制度(FD)的系统建构》等200项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并资助每项项目经费5万元。

请各高校加强管理,认真组织实施,按时结题。

我委将于2012年9月进行项目验收。

附件:2011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汇总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二○一一年十一月八日附件:2011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汇总表学校项目序号项目名称负责人复旦大学1研究型大学教师发展制度(FD)的系统建构陆昉复旦大学2药学创新性实验新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侯爱君复旦大学3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体系构建与外延拓展郁秀兰复旦大学4核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张雪梅复旦大学5“三维五化双主体互动式”《创新与创业》教学模式宁钟复旦大学6创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提升学生科研素质殷莲华复旦大学7卓越工程教育--复旦微电子专业教育特色的挖掘和拓展周嘉复旦大学8“现代连续介质力学理论及实践”课程体系谢锡麟复旦大学9实验教学中的科研元素与创造性训练张新夷复旦大学10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理念与实践王德峰复旦大学11立足基础、着眼能力--建设进阶型有机化学实践课程体系高翔上海交通大学12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郑益慧上海交通大学13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黄震上海交通大学14研究性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胡开宝上海交通大学15交叉融合体验自主探索大电类培养新模式俞勇上海交通大学16传播系“教学”“实践”双平台课改模式研究薛可上海交通大学17基于能力培养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内涵建设张峰上海交通大学18材料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核心问题研究与实践王敏上海交通大学19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高捷上海交通大学20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资源优化配置改革研究与实践江志斌上海交通大学21规则与善治:沟通个人与社会的通识教育徐向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2基于能力培养的卓越医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张艳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3国际化卓越护理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章雅青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4医学生数字化医院信息技能培养新模式的探索陆斌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5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和管理体系建设梅文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6口腔医学模块式课程体系改革评价研究张建中同济大学27加强数学基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蒋凤瑛同济大学28理工融合与教研创新一体化环境实验教学体系徐竟成同济大学29同济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王晓国同济大学30卓越汽车预备工程师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与实践吴志军同济大学31基于产学研用的软件工程本科教学体系与实践江建慧同济大学32“卓越计划”下的建筑、规划、景观本科教学体系重构黄一如同济大学33卓越医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徐国彤同济大学34构建理工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平台龚沛曾同济大学35力学跨学科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课程体系建设郑百林同济大学36师生团队研制小飞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沈海军华东师范大学37基于“卓越教师”定位的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项目陆靖华东师范大学38基于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戴立益华东师范大学39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郑祥民华东师范大学40思政课有效促进免费师范生树立终身从教信念研究宋进华东师范大学41多层次多维度软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朱惠彪华东师范大学42社会历史调查与史学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沐涛华东师范大学43体育艺术顶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周燕华东师范大学44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庄辉明华东师范大学45因应学科发展,拓展生态学野外实习内容王希华华东理工大学46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涂善东华东理工大学47专业新培养模式的探索--按需培养,分类施教赫崇衡华东理工大学48化学类专业创新型实验建设孙学芹华东理工大学49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电类课程教学新模式与新手段探索林家骏华东理工大学50强化工程教育内涵,奠定国家重点专业基础唐颂超华东理工大学51上海高校全英语课程评价孙济庆华东理工大学52青年师资教学培训基地的建设乐清华华东理工大学53实施质量工程,推进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黑恩成华东理工大学54教学科研互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黄婕上海外国语大学55育人为本、质量为先、能力为重--基础法语教学改革曹德明上海外国语大学56英语专业高端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研究查明建上海外国语大学57应用经济学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杨力上海外国语大学58外语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赵美娟上海外国语大学59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冯庆华上海外国语大学60公共关系学专业的教学标准研究与实施吴友富东华大学61“三位一体”创新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李俊东华大学62国际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何瑾馨东华大学63电气信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仇润鹤东华大学64产学研合作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周亚素东华大学65高校实验室智能化管理模式的综合改革与实践吴良东华大学66面向高校师生发展的E-learning建设与研究刘建平上海财经大学67主动创新导向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陈信元上海财经大学68以“金融实验班”为载体的卓越金融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赵晓菊上海财经大学69卓越财经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研究郑少华上海财经大学70构建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内部评估体系研究何玉长上海海事大学71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类本科人才的研究与实践郑苏上海海事大学72高端航运服务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曲林迟上海海事大学73上海海事大学卓越工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张秋荣上海海事大学74基于远洋实习船的航海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肖英杰上海海事大学75面向港航业的物流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建设沙梅上海海事大学76航海心理研究与教学实践俞平上海音乐学院77音乐学写作教学改革及相关问题研究韩锺恩上海音乐学院78上海音乐学院选修课程体系建设刘晶上海戏剧学院79上海戏剧学院工作室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厉震林上海戏剧学院80“四维一体”复合型导演艺术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卢昂上海体育学院81体育院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吴瑛上海体育学院82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过程一体化的开发研究韩冬上海体育学院8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育院校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王兴上海体育学院84媒介融合时代体育传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研究肖焕禹上海体育学院85基于教学科研一体化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教师团队建设研究陈锡尧华东政法学院86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何勤华华东政法学院87侦查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与完善杨正鸣华东政法学院88国际争端解决模拟竞赛课程化建设刘宁元华东政法学院89刑法学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的实践刘宪权华东政法学院90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标准研究范玉吉上海海洋大学91经济管理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平瑛上海海洋大学92传承与创新-依托实验中心培养新型水族人才江敏上海海洋大学93电子政务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设计杨杨上海海洋大学94产学合作培养我国远洋渔业紧缺人才宋利明上海海洋大学95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研究与实施周应祺上海海洋大学96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定位与运作机制研究陈慧上海海洋大学97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许四杰上海电力学院98基于两“园”对接、三“堂”互动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潘卫国上海电力学院99新形势下电力特色专业教学标准的探索与实践李东东上海电力学院100热能动力专业重能力强实践培养模式的研究任建兴上海电力学院101面向智能电网信息类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雷景生上海电力学院102产学研结合建设涉电信息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施泉生上海电力学院103材料化学专业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徐群杰上海电力学院104以强化实践与创新为特色的电力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符杨上海电力学院105教学科研相长的热能动力工程教学团队的构建吴江上海大学106通识教育背景下新生研讨课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陈方泉上海大学107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探索鲁雄刚上海大学108探索基于产学研的卓越计划培养体系彭章友上海大学109卓越计划推进中的过程管理与制度建设赵翠莲上海大学110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公共实验创新平台的构建华子义上海大学111大学跨学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张丹华上海大学112通识教育理工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盛万成上海大学113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连接模式研究李梁上海大学114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基础力学课程教学创新体系朱怀亮上海大学115大类通识改革中的文基班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曾军上海大学116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查灿长上海中医药大学117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策略优化之研究叶进上海中医药大学118开放式创新性中医药实验教学体系与模式研究张伟荣上海中医药大学119中医院校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丁年青上海中医药大学120基于中英合作办学药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陶建生上海中医药大学121融合中医人文特色护生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张翠娣上海中医药大学122针灸推拿学专业课程国际化研究沈雪勇上海中医药大学123体现默会认知与知识整合的中医教学新策略徐平上海中医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124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合作发展研究与实践林勋秦虎上海中医药大学125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实践与研究魏建平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社区实践课程与教学基地标准研究舒勤上海师范大学127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李利珍上海师范大学128学前教育专业结构化实践教学教程体系制订高湘萍上海师范大学129影视专业综合创作实践齐青上海师范大学130地理专业基础课程“两步骤”实践教学优化组合研究胡小猛上海师范大学131情景探索式主导的金融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茆训诚上海师范大学旅游管理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的研究与实践朱立新上海师范大学133金融应用创新技能培养的实验教学标准研究王周伟上海对外贸易学院134耦合条件下“意会信息”传递实验教学模式研究周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135全方位、立体化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杨晓雁上海对外贸易学院136ERP综合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郭新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137资产评估本科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应尚军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葛丽芳上海对外贸易学院139基于国际认证视角的卓越商科人才培养研究宋彩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40旅游管理(邮轮经济)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与实践吴明远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41城市轨道交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方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42汽车电子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张莉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43“工商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石明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卓越教育的工程实训平台功能创新与实践余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45大学数学课程分级教学改革与实践赵德钧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46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研究XXX明上海理工大学147上海理工大学卓越工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陈敬良上海理工大学148产学研合作共建制造业创新型大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丁晓东上海理工大学149光电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郝润科上海理工大学建环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黄晨上海理工大学151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张振东上海理工大学152跨学科通识教育平台式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魏景赋上海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53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标准的研究与实施杨坚争上海应用技术学院154通过产学研合作构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平台徐家跃上海应用技术学院155基于培养机制创新的卓越一线工程师培养改革上海应用技术学院156应用型卓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魏拴成上海应用技术学院157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改革徐瑞云上海应用技术学院158“数控设备故障诊断及高端技术维护应用型人才培养”张锁怀上海应用技术学院159具有行业应用特色的工程师培养体系的研究李晓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60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型”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娄斌超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61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三维融合实践创新教学改革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62机器人创新项目在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马文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63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魏文静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64应用型本科跨学科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常小勇上海金融学院165基于CO-OP的本科应用型金融人才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刘玉平上海金融学院166人才培养创新考核方法研究汪宜丹上海金融学院167基于教学技能提升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上海金融学院168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金融会计人才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姜雅净上海金融学院169高校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的研究与实践张慧文上海立信会计学院170基于素质教育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邵瑞庆上海立信会计学院171基于个性发展的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赵迎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172以执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资产评估实验教学创新研究郭昱上海立信会计学院173“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索:基于财经类人才培养上海立信会计学院174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功能与运行机制研究刘永琴上海商学院175基于流通现代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改革与实践胡巧多上海商学院176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的研究与实践姜红上海商学院177地方财经类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冯伟国上海电机学院178校企共建:技术本科院校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杨若凡上海电机学院179基于卓越计划电气工程人才的培养与实践上海电机学院180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制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李荣斌上海电机学院181技术本科工科专业教学标准的研究与实施赵朝会上海政法学院182上政“3·4·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金国华上海政法学院183司法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章友德上海政法学院184政法类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徐征上海杉达学院185普通高校英语本科跨学科合作培养模式研究上海杉达学院186电子商务“产学研”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朱志强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187基于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学分制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叶苹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188艺术教育公共实训平台的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许健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189上海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陈传兴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190基于语料库运用的高年级英语教学改革研究张定铨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191产学研合作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孙有望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192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工程训练教改研究与实践吴国兴上海建桥学院193计算机类专业产学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刘锦高上海建桥学院194产学研一体化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尹卫华上海海关学院195我国海关税收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李九领第二军医大学196医学本科形态功能学“联席授课”教学模式探索沈胜娟第二军医大学197药学专业多学科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建设鲁莹第二军医大学198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刘勤勇第二军医大学199高校本科专业调整优化机制的研究与实践鲁娟第二军医大学200《航海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沈兴华——结束——。

校本研修工作计划9篇

校本研修工作计划9篇

校本研修工作计划9篇校本研修工作计划 11、通过个人与集体学习形式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吮吸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积极参加各级教研部门组织开展的论文、课件、教学设计等方面的评选活动,促进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不断提升。

2、积极参加教学研究活动,主动参加学校、教研协作区和教研部门组织的研究课、示范课活动,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同时将培训和学习所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3、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每学年结合课题研究内容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

4、注重日常教学常规的扎实与提升,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

平时教学及每节公开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赶快记下来,享受成功,弥补不足,通过反思优化教学实践,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

5、按时按要求积极参与教研组的备课活动,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务求取得实效。

总之,我将通过校本研修计划,进一步提高自身常规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积极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引领作用,继续推进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自我专业成长。

校本研修工作计划 21、组织保障。

成立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构建校本研修管理网络。

校长任组长,为第一责任人;副校长为副组长负责校本研修工作,教导主任具体组织实施校本研修工作的设计和规划、组织和落实,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为组员。

(1)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组员:2、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完善校本研修的各项制度,确保学校各项校本研修工作落到实处。

3、经费保障。

完善激励机制,保证经费投入,根据研修工作项目的完成情况,对有关人员进行奖励或惩罚;注重软件的投入,完善教师专业培养投入机制,加大力度,满足需求。

4、专业保障。

学校将邀请县教研室专职教研员帮助学校设计校本研修活动和承担具体指导工作。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其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重要的实践课题。

高校建立或构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至少应包括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成长环境两大部分。

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目前仍存在认识层面、制度层面、办学层面的问题。

通过对电子科技大学教学实践的总结,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提出要改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调整专业结构,构建多学科交融的学科专业环境;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促进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积极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将科研引入教学。

标签: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1]。

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历史时期,高等学校作为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

2005年7月,在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教授时,钱老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

这既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批评,又对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殷切希望[1]。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努力探索新的思路、政策和措施。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开发智能为手段,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高校人才培养“范型”。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要在21世纪的国际社会占有一定的地位和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从上述定义出发,笔者认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含以下3层意思:1.建立或构筑这一模式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颁布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和第四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决定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颁布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和第四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决定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颁布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和第四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3.29•【字号】川府函[2010]54号•【施行日期】2010.03.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颁布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和第四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决定(川府函[2010]54号2010年3月29日)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有关单位:为鼓励取得教学成果的集体及个人,鼓励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根据《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国务院令第151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92号)规定,经省政府第52次常务会审议,《适应中国石油发展战略的石油工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等110项成果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信息安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等120项成果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突出“五开放”特色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新平台的构建与实践》等130项成果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里泼民俗文化开发与民族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研究》等30项成果荣获四川省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构建民主和谐的学校管理新机制--中国公办中小学民主管理委员会建设的实验研究》等96项成果荣获四川省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校本管理策略的实践研究》等138项成果荣获四川省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希望获奖单位和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继续抓好教育科学研究。

希望全省教育系统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借鉴和应用这些成果,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省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附件:1.第六届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名单2.第四届四川省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名单附件1第六届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名单。

构建“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构建“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构建“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发表时间:2011-09-01T14:13:30.950Z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2月C供稿作者:金香兰[导读] 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操作程序,具有实践性。

摘要:“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对现有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突破,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本文在简单阐述“研究型”教学涵义和作用,并提出构建“研究型”教学创新氛围的策略。

关键词: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主导作用;主体地位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11)02-0049-03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操作程序,具有实践性。

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的形式是灵活多变的,因此,教学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创新,必须研究“研究型”教学模式。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涵义和作用课堂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运行形式。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主动参与、构建以及创造的过程。

在当今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高等教育质量也受到高度重视,“研究型”教学模式被广泛引入教学领域,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

“研究型”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以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将学习、研究、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使学生有所发现和创造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的核心在“研究”,它包括教师的研究和学生的研究,教师在研究中教,学生在研究中学,也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活动的创新上;同时鼓励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即突出学生主体,强调问题中心。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批准2007年陕西高等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批准2007年陕西高等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批准2007年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通知
陕教高〔2007〕68号
各本科高等学校: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认真做好2007年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建设工作的通知》(陕教高〔2007〕55号)的精神和要求,省教育厅组织了2007年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申报与评审工作。

通过各校申报、专家评审等程序,经研究同意,现批准教改研究项目(本科类)154项,其中重点项目50项,一般项目104项(具体名单见附件)。

省教育厅按照课题类别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学校需按规定比例进行经费配套,一般项目配套比例为1:1,重点项目配套比例为1:2(省上为1,学校为2),立项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

按照省级教改项目管理要求,省教育厅将对项目研究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加强指导和检查,项目研究期满后,省教育厅对本轮项目进行统一结题验收。

各项目承担学校负责项目的直接管理和协调,落实配套经费,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为项目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为项目实施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条件,把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同建设、发展与改革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七年十二月十七日
主题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通知
抄送:厅有关领导,有关处室。

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2007年12月17日印发打印人:刘利平校对人:周淼共印60份
附件:
2007年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名单
(重点项目)
2007年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名单
(一般项目)。

构建教师的研究型学习模式

构建教师的研究型学习模式

构建教师的研究型学习模式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人们对教师的职业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

教育机构和学校已经开始重视构建教师的研究型学习模式,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就如何构建教师的研究型学习模式进行探讨。

一、教师的研究型学习模式的定义和意义教师的研究型学习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

它通过鼓励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其主动掌握教学知识和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这一模式不仅对于教师个人的发展有益,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整个教育系统的水平。

构建教师的研究型学习模式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 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研究型学习模式可以促使教师关注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其具备更好的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2. 培养教师自主学习能力。

研究型学习模式可以使教师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思考,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升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

3. 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

通过研究型学习模式,教师可以持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构建教师的研究型学习模式的途径不同的教育机构和学校可以采用不同的途径来构建教师的研究型学习模式。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途径:1. 设立研究性学习项目。

教育机构和学校可以设立研究性学习项目,鼓励教师主动参与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

通过项目的开展,教师可以深入研究教育问题,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2. 组织教师研讨会。

教育机构和学校可以组织教师研讨会,让教师定期分享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3. 提供教师培训和进修机会。

教育机构和学校可以提供教师培训和进修的机会,让教师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4. 建立教师自主学习平台。

教育机构和学校可以建立教师自主学习平台,提供教育教学资源和学习工具,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和探究,以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教师的研究型学习模式的影响因素构建教师的研究型学习模式离不开一些影响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构建
摘要: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最根本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积极探索构建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体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完善教学管理机制,着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研究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理念;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

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每所高校都面临的重要课题。

而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就是教育理念的提升和培养模式的改革。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长期的人才培养实践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了以研究型本科教育理念为先导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在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优势、突出研究型教学特色、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倡导研究型本科教育理念
1. 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创新型人才是研究型本科教育的核心理念
基于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是研究型本科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之一,是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研究型本科教育体系的突破口。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教师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兴趣”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培养目标上,强调把知识的“宽口径”与突出的“学习兴趣”这二者结合起来;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实施以学科交叉和综合性为背景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能够落实到具体的实践环节中。

2. 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研究型本科教育的实践理念
学生既是知识的渴求与崇拜者,也是知识的探索与研究者,具有学习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充分体现研究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研究机会,引导本科生进入科研平台,让学生了解科研、体验科研;鼓励教师把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创新思维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把学校的优质学科和科研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本科生的教学资源;倡导符合研究性学习的师生关系,建立研究生导师指导本科生的制度,形成教学互动的育人环境,为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3. 倡导基于研究的自主学习模式是研究型本科教育的教学理念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判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单向
传输型课堂教学模式,以启发式和研讨式为主,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

在实践教学中,强调创造学生参与科研的条件,提供学生进行开放实验的平台,鼓励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从事创造发明,参与团队科学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

4. 科学高效的教学支撑环境是研究型本科教育的管理理念
在实践中,学校积极探索教务管理新模式,强调决策围绕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理念展开,通过贯彻、执行规章制度来引导研究型本科教育理念的实现。

在教学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通过学分制和专业选择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和自主学习提供“柔性”的管理制度和自由的空间。

通过建立和完善以服务于教学为根本目标的高水平教学硬件和教学环境,构建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服务与管理平台,为教学和管理提供高质量的工作平台,提升管理水平。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结构
1. 以新版培养方案的制订为契机,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新版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培养全面发展、崇尚个性、拥有现代品质,具有鲜明特色,服务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在结构体系、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突出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

进一步优化公共基础类的课程设置,加大
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教育力度;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注重体现学科基础知识的覆盖面、专业课程的综合性和研究特色;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扩大实践教学周数;注重对学生个性化培养,增加设置创新教学环节,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升提供教学条件和发展空间。

2. 优化课程设置,倡导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教育
在学校层面上,搭建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在提高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的同时,设置了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信息技术以及艺术等在内的选修模块。

在学院层面上,构建了学科大类基础课程平台,由各专业或学院按照一定的学时选择和确定课程。

在专业层面上,实行了专业核心必修课、专业方向限选课以及专业选修课的结构设置,逐步形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

同时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通过一系列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规范制度,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符合研究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

3. 构建以“基础—应用—创新”为主体的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
以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学科竞赛为突破口,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并实施了以培养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研究性为导向、以“基础—应用—创新”为主线的研究型实践教学新体系。

通过在实践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训练,完成对学生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形成了由基础性实践、应用性实践和创新性实践相互联系和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营造了有利于学生研
究性学习和创新实践训练的政策环境。

4. 实施多层次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开拓孕育拔尖创新人才的沃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