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探究

合集下载

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探讨摘要: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在保证水资源充足供应的前提下,实现了水资源的科学调配,避免了农田灌溉中水资源的过度浪费,解决了传统灌溉模式存在的弊端,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创造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此外,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也可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将重点阐述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引言当前,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阻碍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于农业来说,水资源是促进农作物生长的关键要素,鉴于现今形势,在农田水利灌溉中需加大对水资源的科学调配,以减少浪费和污染的产生,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节约水资源,缓解用水的紧张局面。

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为上述目标达成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实现了水资源的科学调控和管理,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推动了农业的健康发展。

一、节水灌溉技术的概述现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与运行,能形成地表水、地下水、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等多种灌溉方式,同时能通过地明沟、暗管、鼠道、竖井等进行排水。

在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中,水利工程主要包含灌溉水源工程、排涝工程、防洪工程、护坡工程、中小型河道整治工程、土地整治与农牧供水工程、低产田水利土壤改良工程等,具体需要根据地方农业生产需要和气候条件、水文地理条件等进行科学设计、修建、运行与管理。

节水灌溉技术即基于农作物需水规律、供水条件对灌溉用水量进行合理调整与控制,从而实现以少量的水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中,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有渠道防渗、喷灌、微喷灌、渗灌、滴灌等,运用各种方式在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的同时,节水水资源,减少水资源浪费与损耗。

合理运用节水灌溉技术,除了能够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之外,还能有效提高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减少病虫害,节省施肥量和电力能源,提升环境效益等,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二、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价值1、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众所周知,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球平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因此水资源匮乏以及供需矛盾是我国水资源管理领域备受关注的基本现状。

关于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的探讨

关于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的探讨

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 ② 工程建设 的时间 问题 。在农 田水利节 水灌
新工 程待建, 老 工程 待修 ” 的现象 , 这种 同时还 能进一步促进水利基础设施 的建设。①节水灌溉 系统有 溉施工设计 中时常出现“ 现象不仅不利用新节水灌溉技 术的应用 ,时间一长也会使 原有 效 降 低 了 农 田灌 溉 的 用 水 量 ,对 于 维 护 农 村 的 自然 环 境 局 域 促 从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 ③ 工程建设 的盲 目性 进 作用 : ②进行 节水灌溉 , 可以从源头上对 水资源 进行控 制 , 从 工程丧失水利功能 , 问题 。 盲 目的建 设 节 水 灌 溉 工程 认 识 一 种 普 遍 的现 象 , 为确 保 利 整体 上 控 制 农 田用 水 量 , 有助 于 缓 解 河 道 下 游 地 区 的 用 水 问题 ,
对于解 决用水不足现象也具有一定 的促 进作用 ;③进行解 释灌 益 的 最 大 化 ,多 数 的 农 田水 利 节 水 灌溉 工 程 并 不 能 达 到 国家 规 定要求 , 在 实用 性以及 社会效益上显著偏低 , 不利于节水灌溉技 溉, 对 于制止河 道下游乱采乱劫现状具有促进作用。
资源 。
①应该重视节水灌溉工程 的投入 以及建设; ② 应该健全相应 的水利建设规划审批制度 ; ・ ③应该对 工程的投招标制度 以及资 质证制度进行严格 的设计 。
2 农 田水利 节水 灌溉 工程 设计 中存在 的 问题
灌、 喷灌 、 步行式灌溉 、 灌 溉 渠 道 防 渗 以及 低 压 管 道 输 水 等 , 不 同
管理人员 的管理 意识淡薄, 境的保护以及水利工程的建设 , 从表面上看两 者互为矛盾体 , 但 理 问题 。在灌溉工程设计 的管理 中, 在管理 的形式上也较为粗略 , 管理的设施也不够完善 , 给工程管 实际上两者互 为一体 。科学的设计理念 以及实用性的设计方案 , 不仅有助 于节水灌溉工程的推广 , 而且有助 于生态环 境的保护 ,

对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的探讨_0

对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的探讨_0

对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的探讨摘要: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发展。

一个国家是否能解决农田灌溉节水问题,关乎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进行和关于推动建设新型农村进程的重要因素。

我们必须加快节水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

本文主要论述了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一、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的影响1、节水灌溉对经济及环境的影响节水灌溉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田间灌溉系统节水、输配节水系统、农艺节水以及管理节水等方面。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在不影响作物产量的前提下,通过限制作物的灌水次数、灌水定额时间的延长,从而减少总灌溉用水量。

即使减少20%-70%的灌溉用水,也不会影响水稻产量的下降,从而确保经济的稳定。

在节水灌溉对环境影响方面,若采用间歇式灌溉,会使田间干涸的时间较长,土壤干湿条件下养份挥发损失加大,对温湿度有较大的改变,不利于作物生长,宜用多次追肥来降低这种影响。

2、喷微灌对农田节水灌溉影响喷微灌有的地方称之为雾灌,与滴灌相似,在滴灌时,常会出现滴头堵塞的问题,因此将滴头改为微喷头,由于微喷头出流孔口大一些,流量大一些,流速慢一些,所以不像滴头那么容易堵塞,但流量加大了,毛管相应也要加粗些。

在每棵作物或树下装1-2个微喷头一般即可满足灌溉的需要。

在国外有逐渐以微喷灌取代滴灌的趋势。

但是在温室(或大棚)内使用微喷灌会大大提高室内之空气湿度,而不利于对湿度敏感作物(如黄瓜)的生长,这时只好采用滴灌。

近年来我国微喷灌设备生产逐渐完善,微喷灌灌溉面积的范围很大,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节水灌水方法,特别适用于灌溉果园。

二、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1、渠道防渗设计目前我国大部分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为渠道输水。

传统模式下的土渠输水法在输水过程中都渗漏或是蒸发掉了。

这些损失的水就占到输水份额中的一半以上。

解决输水过程中的渗漏现象就能有效的达到农田水利节水的目的,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田正是采用土渠输水,如何解决渗漏问题就成为设计人员的当务之急。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研究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研究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研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也在不断发展,其对水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大。

同时,全球气候变化也对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产生影响。

因此,在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研究中,节约用水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节水灌溉技术是一种可以大大减少农田水资源浪费的技术。

其主要应用于旱地、半旱地、水稻田等不同类型的农田。

通过采用灌溉方式的改进和灌溉施肥的整合,摆脱传统灌溉的限制,提高了灌溉系统的效率,改善了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利用率。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的问题:灌溉系统设计、施肥技术及灌溉时间。

灌溉系统设计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中,灌溉系统的合理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既要满足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土壤湿度,又要尽量减少用水量。

一般来说,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采用相应的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微喷灌、管道灌、低涝排灌等。

其中,滴灌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节水灌溉技术。

其主要特点是将水直接浇灌于作物的根部,并通过地下管道将水逐渐均匀地输送到各个地方,保持土壤湿度均衡稳定,避免水分的流失和浪费。

采用滴灌技术进行神农架林区的插秧,可以达到减少用水量、降低作物生产成本的效果。

施肥技术施肥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中,采用合适的施肥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

基于灌溉技术的不同,地面施肥、滴灌施肥、叶面施肥等不同的施肥方式可以采用。

每种施肥方式有其独特的优缺点,应针对具体情况采用最合适的方式。

另外,采用定量施肥和真空稀释施肥方式也可以有效地减少施肥量,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定量施肥是指按照作物需求量施肥,避免造成肥料浪费和土壤污染。

真空稀释施肥是指将稀释后的肥料直接输送到根区,避免浪费和污染。

灌溉时间农田的水需求是受其生长特征、土质等因素影响的,因此,灌溉时间也应该针对具体的情况设定。

例如,土壤含水率、降水量、作物需水量、温度等因素的变化都需要考虑到。

智能自动化灌溉系统可以自动实现农田灌溉时间的确定。

水利工程中的农田灌溉系统优化设计与节水技术研究

水利工程中的农田灌溉系统优化设计与节水技术研究

水利工程中的农田灌溉系统优化设计与节水技术研究摘要:《水利工程中的农田灌溉系统优化设计与节水技术研究》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农田灌溉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引入先进的节水技术,以满足农田灌溉的需求。

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合理的灌溉系统和浪费型的灌溉方式已经导致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

本文将主要关注如何通过工程设计和技术创新,改进农田灌溉系统,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农田灌溉、系统优化设计、节水技术、水资源利用效率、可持续发展。

引言: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农田灌溉系统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业产量的提高。

传统的农田灌溉方式存在许多问题,包括水资源浪费、土壤盐碱化、生态环境破坏等。

面对不断增长的全球人口和粮食需求,我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更加智能和可持续的农田灌溉解决方案。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系统优化设计和先进的节水技术,实现农田灌溉系统的高效利用,最大程度地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农田灌溉系统的问题与挑战农田灌溉系统在现代农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它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农田的生产效率,还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构成威胁。

其中的根本原因包括传统的灌溉方法效率低下、不合理的灌溉计划和操作管理、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

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提高农田灌溉系统的可持续性和高效性至关重要。

传统的农田灌溉系统通常采用表面灌溉方法,如洪水灌溉和地面滴灌,存在着较低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大量水资源被浪费在了土壤表面的蒸发和径流中,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与亏损。

这种方式还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问题,进一步影响了土壤质量和农作物的生长。

不合理的灌溉计划和操作管理也是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

缺乏灵活性和科学性的灌溉计划导致了灌溉水量的过剩或不足,不仅浪费了水资源,还可能导致土壤的过度湿润或干旱。

农田灌溉系统的老化和维护不当也导致了设备的损坏和效率下降。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的研究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的研究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的研究农田水利的灌溉工程是一个不仅仅关系到农民的工程,同时也是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村发展的工程。

在新农村的背景下,农田水利部门应该严格控制工程的设计工作,把发展农业与农村作为核心,从而设计出高效的、合理的、经济的灌溉工程,这样才能够惠民惠农。

农田水利工程中极为重要的就是水利工程,通过对水利灌溉的合理规划,能够充分的发挥水资源的作用给农田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字】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发展研究节水灌溉是农田水利工程中需要慎重考虑的一个环节。

目前,农村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这给节水灌溉带来了一定的实施障碍。

因此,只有农田的水利的设计人员加大农田水利的发展研究,深入的理解其发展原理,才能够更好的完善农村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才能够让农田最大限度的增加经济效益,真正的改变农村的经济情况。

1、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由于没有实地考察水利工程的土壤与植被的结构等情况,水利设计人员在设计节水灌溉的时候主要是根据以往的经验与查看当地的资料,使得设计出的节水灌溉工程存在一系列不合理的地方。

节水灌溉工程一旦完成就会立刻投入使用,此时就会没有水利工程相关的管理,一些节水灌溉工程就会停止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这主要是因为节水灌溉工程设计时没有明确工程怎样管理,同时也缺乏高效的管理方法。

节水灌溉工程中也存在着植被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传统的种植主要以小麦与玉米为主,种植结构缺乏高效的农业且种植面积较为分散,使得水利节水灌溉工程没有发挥其作用,没有长期的促进农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农田水利工程地区的经济发展。

2、施工技术的措施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人员要严格的落实贯彻对于工程的质量目标,同时在施工时要合理的安排施工程序之间的衔接,合理的调配施工人员,更要选择科学的施工技术,从根本上保证工程质量,这样才能让工程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的监督每一个施工环节,如发现节水灌溉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要立即停止,让设计人员抓紧时间修改设计,让技术人员提出更加合理的技术指导,在保证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的情况下更要着重注意节水灌溉这一理念。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探讨_0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探讨_0

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探讨面对水资源不断匮乏的状况,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设计意义十分深远。

减少不必要的水资源消耗,避免水利灌溉工程中水资源浪费的情况出现,优化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水平势在必行。

基于此,本文对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展开分析,以期节省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标签: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在农田水利中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农业灌溉将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满足,对农田灌溉过程中出现的水资源浪费或损失进行控制,环节水资源紧缺现状,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基于此,本文以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为对象进行探讨。

一、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现状分析现下,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通常都是选用大水漫灌这一方式进行灌溉,该技术指的是通过水渠将灌溉用水输送至农田中,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水源与农田之间的间隔距离就是水渠的长度。

由于我国当前水资源过于匮乏,为了节省水资源,应以节水灌溉技术取代大水漫灌。

节水灌溉技术以管道灌溉取代了明渠输水灌溉方式,以不渗水的管道将水源处的水输送至农田中。

采用该方式进行灌溉,能够有效节约灌溉用水量,而在管道输送过程中也不会出现水资源浪费的情况,再加上管道通常不会有堵塞等问题出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力、物力消耗,不但能使水资源浪费现象得到控制,同时也能减少成本,农民接受程度高,而该方式在干旱农田中更为适用。

二、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原则及标准(一)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原则灌溉渠道是节水灌溉工程的水源,在规划设计水、田等方面时应予以充分考虑,进行综合性考量,确保地形条件得以充分利用、水头损失得以减少。

在设计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时,应围绕灌溉用水最大化效益的使用及单位水量灌溉面积与效果的提升。

渠道的设计并非仅是为了将农田农税需求满足,同时对于农田排涝、防洪及工业与生活用水等也需予以关注,确保农田能够有效防范干旱、洪涝等。

在具体的农田节水灌溉设计中,应以实际情况为基础,落实实地考察工作,为水利灌溉渠道设计的顺利、高效开展奠定基础。

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规划设计浅析

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规划设计浅析

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规划设计浅析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显得愈发重要。

节水灌溉规划设计是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田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和高效具有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规划设计进行深入浅析,探讨其设计原则、内容和实施方法,以期为相关专业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设计原则1. 环境友好性原则:节水灌溉规划设计应当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维护,尽量减少对于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应当选择适宜的灌溉技术和水资源利用模式,减少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

2. 经济适用性原则: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灌溉设施的投资成本、使用维护成本和农业生产效益,确保设计方案具有经济可行性。

要考虑到农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避免浪费和滥用资源,确保节水灌溉规划设计的经济效益。

3. 科学合理性原则:节水灌溉规划设计应当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作物种类等实际情况,科学确定灌溉水量、灌溉周期、灌溉方式等关键参数。

设计方案需充分考虑农田水资源的分布和供应状况,避免因地制宜,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4. 可操作性原则:设计方案需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操作情况和管理水平,确保能够顺利实施并得到有效运行。

要合理安排灌溉设施的布局和结构,确保农民能够便捷使用和维护,提高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二、设计内容1. 农田水资源调查:在进行节水灌溉规划设计之前,需对当地的水资源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水量、水质、水源分布等情况,为后续的设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2. 灌溉需求分析:根据当地的作物种类、土壤类型和气候特点等因素,科学分析农田的灌溉需求,确定灌溉水量和灌溉周期等关键参数。

3. 灌溉设施设计:设计合理的灌溉系统,包括水源工程、输水管道、灌溉设备等,满足农田的灌溉需求,并考虑到节水灌溉的要求,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灌溉,是保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因此,相关设计人员还要加强对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工作的重视力度,在结合了具体设计因素以及需求基础上,合理进行设计方案的制定,来获得良好的水利灌溉设计效果。

1我国农田水利灌溉技术现状
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力度进一步增大,但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力量比较薄弱,整体投入较低,相关机制还不够完善。

此外一些农村区域在农田水利灌溉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也没有充分融入生态理念以及节水理念,在农田灌溉过程中还会出现水资源浪费的问题,难以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要求。

因此,目前我国的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该方面的资金投入以及技术投入力度,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具体需求。

2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原则
2.1因地制宜原则。

在进行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过程中,还要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在结合了具体地形条件基础上进行设计工作,一般需要将灌溉渠道设置在比较高到位置,排水沟道设计在较低的位置,从而形成独立的灌溉排水两套体系。

对于一些局部高或者低洼的地区,可以采用提灌处理方式,避免这些小面积地势对于整体灌溉水平所造成的影响。

此外在进行渠道线路的布置过程中,还需要兼顾到经济性这一因素,确保整个节水灌溉系统的整齐性,还要尽可能避免灌溉系统对于民房以及良田所造成的影响。

2.2安全为主原则。

在进行渠道布置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避开高填方、高挖方以及施工难度比较大的区域,在一些山丘地形进行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要求灌溉管道尽可能地远离河流以及小溪等区域,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山洪等自然因素对于灌溉系统所造成的影响。

此外在进行对灌溉渠道的选择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在风化岩层以及透水性比较强的地域进行渠道建设工作,沿渠周边还要完善排洪防洪设备的搭建,确保整个灌溉渠道的运行安全性。

2.3综合利用原则。

在灌溉渠道的设计工作中,需要遵循综合利用的原则。

山丘区的灌溉渠道需要采用集中式落差的方式,通过综合水利水电以及山丘区灌溉形成的集中式落差,积极开展多元化的经营模式,这样才能使该区域内的水土资源得到最大化地利用。

在进行节水灌溉
系统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需要同时兼顾到库、塘的利用,让水资源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并为当地的农业灌溉提供充足的水资源。

3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
3.1渠道的防渗设计。

目前我国在农田灌溉过程中大多采用的是渠道输水的方式,但是传统的输水渠道并没有做好渠道的防渗操作,在水渠输水过程中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蒸发以及渗透情况,导致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针对这一问题,还需要相关设计人员能够做好渠道的防渗设计工作,尽可能地将灌溉过程中的水分损失降到最低,来达到良好的节水灌溉效果。

在渠道防渗设计过程中,可以应用砌石、混凝土防渗内衬以及PVC管道等技术手段。

3.2管道输水设计。

管道输水主要是通过管道直接将水库中的灌溉水输送到田间,该输水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在明渠输送过程中的渗漏以及蒸发情况,以达到良好的节水灌溉效果。

在采用管道输水法对农田进行灌溉时,要求设计人员能够对管道进行合理的布局跟分配,还要结合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取水手段。

在日常灌溉工作中需要做好管道的养护以及检测工作,避免出现管道漏水等问题。

管道输水法具有灌溉速度快、流量大以及节水省地的优势,但是灌溉成本相对比较大,因此适合应用在一些大型水利农田或者富水区域内。

3.3喷灌设计。

喷灌法也是近年来在我国农业领域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节水灌溉技术。

喷灌设备可以产生一定的压力,来将水喷送到一些需要灌溉的地段,在城市绿化中也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喷灌体系需要由进水管、抽水机、输水管、配水管以及喷头等多种设备构成,并且分为移动式与固定式。

在进行喷灌设计时,首先需要对喷头的型号进行确定,在结合了喷头喷射半径以及间距等参数基础上,进行喷头位置的确定。

在喷灌设计中设计人员还需要结合水源位置来进行水管的合理安排,要求所有喷头呈品字形进行排列。

采用喷灌法能够在获得良好的灌溉效果基础上,对田间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也能够起到良好的改善效果,从而满足农作物的具体生长需求。

3.4微喷设计。

微喷灌溉法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喷灌形式,能够借助低压管道直接将水源送到农作物的植株附近,并且可以通过专门的小喷头来对作物的根部土壤进行灌溉的技术。

因此,微喷法是介于喷灌跟滴灌之间的一种灌溉技术,能够将灌溉水均匀地喷洒到作物区域。

在进行微喷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首先需要进行灌水器的合理确定,在此基础上确定毛管的布置方式以及灌溉方式。

目前微喷灌溉在蔬菜、花
卉、果园以及药材等种植场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能够对区域内环境起到良好的加湿降温效果,较之于一般的喷灌手段还具有更好的节水效果。

在微喷设计中可以采用PE塑料管道进行输水工作,随后采用微喷头进行均匀的局部灌溉,满足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需求。

在微喷灌溉中也可以结合施用化肥来进行,促进肥效的提升,对于农业种植效益的提高也有着积极意义。

3.5滴灌设计。

滴灌灌溉主要是利用塑料管道将灌溉水输送到农作物的根系部位,随后进行局部灌溉的一种模式,最早在我国的干旱地区进行使用,其能够使灌溉水的利用率达到90%
以上。

较之于喷灌方式,滴灌具有非常好的节水效果,但是滴灌设备的安装成本相对比较高,也就需要设计人员对其经济效益进行充分考虑。

滴灌灌溉可以跟施肥工作结合在一起,使施肥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滴灌的缺点在于滴头容易出现结垢或者堵塞,因此对水源的洁净程度要求比较高,一般在对灌溉水进行过滤之后方能进行使用。

在滴灌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对滴灌设备的后期维护工作进行充分的考虑,还需要及时对堵塞住的滴头进行处理,保障农作物的健康成长。

4结语
灌溉作为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前提条件,农业用水在我国水资源消耗中也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因此在进行农田水利灌溉过程中,还需要应用到一些节水灌溉技术,从而保障当地农业的稳定发展,对于我国农业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章赟.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的探讨[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9(8):221.
[2]肖强.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研究[J].乡村科技,2019(9):122-123.
[3]易维维,魏俊勇.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规划设计浅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4):37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