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散的基本参数及其意义解析
第七章知识点:调节知识点:和聚散第—节知识点:调节知识点:和聚散的解剖和生理
第七章调节和聚散第—节调节和聚散的解剖和生理调节和聚散是视力和视觉功能的根本要素,本局部将阐述其概念,并详细讲解有关调节和聚散测量的根本方法和临床应用。
调节和聚散的解剖和生理一、调节的机制睫状肌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操作的,同时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
(一)副交感的支配副交感纤维起自E-W核。
这些纤维穿出中脑成为第三对脑神经的主干,然后进入眶隔,穿过眶上裂,并成为动眼神经一局部。
动眼神经在睫状神经节发出一支运动根,动眼神经在睫状神经内与副交感神经形成突触。
节后纤维进入眼球内发出睫状短神经,向前穿行于脉络膜腔隙,到达睫状肌,并支配它。
(二)交感神经的支配Gilartin运用解剖、生理、药理、临床和心理的方法证实了交感神经对睫状肌的支配,并在调节中起作用。
交感神经纤维沿着颈交感干走行,在颈上神经节形成突触。
节后纤维沿着颈内动脉到达海绵窦。
进入眼眶后通过睫状神经节的交感根发出两支睫状长神经和一支睫状短神经。
交感神经对睫状肌的支配总结如下:1.交感神经对睫状肌主要是抑制作用,通过β-肾上腺素受体来完成,主要是β2受体。
2.交感神经的作用较小,最大幅度是-1.50D左右。
3.正常的视觉环境中,交感神经的时间效应比副交感神经慢。
到达最大效应需要10~40秒;而副交感神经只需1~2秒。
(一)副交感的支配副交感纤维起自E-W核。
这些纤维穿出中脑成为第三对脑神经的主干,然后进入眶隔,穿过眶上裂,并成为动眼神经一局部。
动眼神经在睫状神经节发出一支运动根,动眼神经在睫状神经内与副交感神经形成突触。
节后纤维进入眼球内发出睫状短神经,向前穿行于脉络膜腔隙,到达睫状肌,并支配它。
(二)交感神经的支配Gilartin运用解剖、生理、药理、临床和心理的方法证实了交感神经对睫状肌的支配,并在调节中起作用。
交感神经纤维沿着颈交感干走行,在颈上神经节形成突触。
节后纤维沿着颈内动脉到达海绵窦。
进入眼眶后通过睫状神经节的交感根发出两支睫状长神经和一支睫状短神经。
人教版美术四下第1课《聚聚散散》课件3
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02
鼓励尝试与探索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材料、技法,探索“聚聚散散”构图原则的更
多可能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03
评价与反馈
对学生的作品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建设性的反馈,鼓励学生不断改进自己
的创作,提高艺术表现力。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互评,让他们从同伴的
作品中获得启发。
技术性
色彩运用恰到好处,星星的描 绘细腻,构图有层次感。
主题表达
主题表达明确,通过星星的聚 聚散散,展现了夜空的神秘与
美丽。
美观性
整体画面美观,给人以美的享 受。
05
总结与拓展
本课内容总结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和创作,使学生掌握了“聚聚散散” 的构图原则,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力。
目的
让学生们互相学习,了解同学的 作品创意和技巧,激发创作灵感 。
作品评价标准
创意性
作品是否具有独特的创 意和构思。
技术性
作品在绘画技巧、色彩 运用、构图等方面的表
现。
主题表达
作品是否准确表达了《 聚聚散散》的主题。
美观性
作品整体是否美观、和 谐。
优秀作品赏析
作品一
《春日盛宴》
创意性
该作品以春天的花朵为元素,展现了春天的生机 与活力,创意新颖。
聚聚散散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广告设计中,通过聚聚散散的手法 ,突出产品特点,吸引消费者注意力 。
在包装设计中,通过聚聚散散的元素 ,突出产品特点,增加产品辨识度。
在海报设计中,运用聚聚散散的元素 ,传达活动或事件的主题和氛围。
聚聚散散的艺术价值
聚聚散散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能够给 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灵的
4.4聚散功能异常的分析与处理
倪韬
1
学习目标
掌握聚散功能异常的临床分析和处理方法 熟悉各种聚散功能异常的鉴别诊断要点
2020/9/30
倪韬
2
概述
视觉系统对外界物体形成清晰单一物像,不仅要有准 确的对焦调节系统,还需要一定的聚散力。注视不同 距离的物体,要获得单一、清晰持久的双眼视觉,需 满足一定的调节和聚散需求,同时要有足够大的储备 量和灵活性
低 低 高 正镜通不过
2020/9/30
倪韬
27
提示附加负球镜的参数
参数 AC/A值 CA/C 隐斜 近距离BI 调节幅度 调节灵活度
使用附加负球镜 高 高 外隐斜 正常-高 正常 正镜通不过 负镜可通过
不宜使用附加负球镜 低 低 内隐斜 低 低 负镜通不过
2020/9/30
倪韬
28
概述
使用球镜效果较好的典型例子是集合过度 临床上使用阅读正附加的病例有:集合过度、基本型
内隐斜、调节不足和持续性调节疲劳
2020/9/30
倪韬
29
概述
例:视近12 △eso,BI:3/6/2,AC/A=10,给予+1.00D 的阅读附加,近距离内隐斜基本消失,BI范围增大
S=P/a a=AC/A
2020/9/30
倪韬
30
概述
2.棱镜的添加: 棱镜的两个作用,第一是缓解症状,第二是进行视觉 训练
20
概述
8.基本型内隐斜:视远和视近均为内隐斜,两者基本 相等,正常AC/A
2020/9/30
倪韬
21
2020/9/30
倪韬
22
概述
8.融像性聚散降低:正常AC/A,视远和视近均正位, 或视远和视近有低度内或外隐斜,主要障碍不在于隐 斜,而在于融像性聚散幅度降低,双眼单视清晰区变 “瘦”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聚聚散散》人教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聚散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聚散原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创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聚散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
1.认识聚散:介绍聚散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聚散现象,如人群、花朵等。
2.聚散的表现:学习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表现聚散的感觉。
3.聚散构图:学习运用聚散原理进行构图,创作一幅具有聚散感的美术作品。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聚散现象,学会分析美术作品中聚散原理的运用,提高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解读能力。
4.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总体来看,学生们讨论热烈,但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5.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聚散原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仍有个别学生存在疑问。在课后,我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四项聚散之间的实际关系
集合实际上是聚散运动的一个部分。
完整的说应该是张力性聚散、距离感知性聚散、调节性聚散和融像性聚散这四个部分。
他们之间有着相互的关系。
我们不应该用某一项集合值和调节进行比较、来确定聚散功能是否正常。
下面我来说说这四项聚散之间的实际关系。
1.张力性聚散:为了弥补人眼框轴解剖结构上外展25°的缺陷,而产生的生理性集合值。
眼镜框轴与视轴之间的夹角为25°。
但是由于每个人生理结构的不同,有人的张力性集合角大于25°为内斜,而有些人张力性集合角小于25°为外斜。
由于斜视量值的不同,有些人能够通过动用眼肌来始终维持双眼视觉,被我们称之为隐性斜视。
有些人则不能始终维持这样的状态而偶尔出现显性斜视的特征,这种人被我们称之为间歇性斜视。
另外一些人由于斜视度较大不能通过眼肌的运动建立双眼视觉而成为显性的斜视。
对于隐形和间歇性外斜视者来说,为了建立双眼视觉,视远时必须动用远融像性集合,而视近时则需要比正常人多付出与外斜视值相同的集合量来维持近融像。
而对于隐形和间歇性内斜视者来说,为了建立双眼视觉,视远时必须动用远融像性散开,而视近时则需要比正常人少付出与外斜视值相同的集合量来维持近融像。
因此,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直接通过远用斜位就可以判断此人集合状态,知道配镜。
例如外斜者给予远用棱镜是安全的,给予适当的远用棱镜可以保证视远及视近时的双眼视觉的清晰度和舒适度。
而内斜视者者需要小心,因为这类人由于视远是需要动用散开,而动用散开远比动用集合要困难,因此这类人视远时很容易疲劳,而视近时由于集合需求低于正常人,因此反而视近舒适且能够耐久。
但是一旦我们给予远用棱镜后虽然解决了视远的问题,但是由于集合需求增加反而会出现视近的疲劳问题。
因此这种情况需要小心。
但是如果遇到聚散功能异常(我们通常说的集合异常)就需要根据其他三项聚散功能具体情况来确定了。
距离感知性聚散:由于目标距离改变而引起的聚散。
正常情况下,当目标距离由远至近时集合增加,当目标距离由近至远时,集合减小散开增加。
讲解写意牡丹画面布局:疏密、聚散、参差、藏露!
讲解写意牡丹画面布局:疏密、聚散、参差、藏露!中国画是一种平面化的艺术构成形式,空白的运用构成了中国画章法的艺术特点,这就导致了中国画章法构成中的虚实概念具有了独特的含义和规律。
虚即是空白,实则是画材。
在画材的实际构成组合中,排列的远近即构成了疏密。
因此,画材排列的疏密变化,实际上是对空白分割的结果。
故而,对疏密变化的把握,首先要着眼于空白处的变化。
只有从空白处入手来布置、安排、调整疏密变化,疏密变化才能落实到位。
老子曰:“知白守黑”。
即是说,黑从白现,深知白处,才能处理好黑处。
亦即深知虚处,着眼于虚处,才能画好实处、掌握好实处。
实处外露,易于注目;虚处空白,则易疏忽。
故而,实处易,虚处难。
对疏密的处理能否着眼于空白处,是体现一个画家艺术修养的具体反映。
牡丹画的疏密,首先是花头的布置。
花头平均摆置,是牡丹花朵在构图中安排的大忌。
平均摆置首先没有了主次,没有主次必定导致视觉分散,视觉散则势必散,势一散则章法构成必败无疑。
叶子的布置与花朵密切相关,主处密,次处疏,以疏托主;或主处疏,次处密,以密衬主。
虽画无定法,但道理是一致的。
在牡丹画作品中,叶子又是最易构成疏密变化的结构部位。
整体构成要注意趋势,只有在趋势上符合布势的要求,疏密的变化才能有的放矢。
局部的变化则要着眼于空白处,空白的大小、远近皆与疏密相关。
以空白处的虚,作为对叶片实的制约,方可使疏密变化变中有序,于丰富中求得变化。
枝干的变化亦如此理。
在牡丹画创作中,无论花朵还是叶片、枝干,疏密的组合都要着眼于聚散——聚散同样是疏密变化的内容之一。
聚则密,散则疏;大处聚,小处散;主体处聚,造趣处散。
聚散与疏密的相互配合,牡丹的结构组织方能虚实相生、繁简相托、疏中有密、密中见疏,极尽变化之妙。
参差,则是牡丹画创作在画面构成中物象结构的外缘变化。
牡丹的花朵、叶片、枝干的组织,在疏密、聚散中错落有致、回环曲折,是构成牡丹画创作丰富的变化与画面意趣的重要环节。
调节和聚散
调节的测量(调节近点或调节幅度)
移近法 移远法 负镜片法 动态检影法
视基--调节辐辏
移近法:将细微的视标向着被检眼移动,
直到被检眼看到视标模糊 移远法:将细微的视标从眼前模糊的近端 逐渐远移,直到被检眼看到清晰的视标。 单双眼 结果略有差异 移近法略高
1759年,Porterfield发现无晶状体眼不能
调节 1849年,为人接受
视基--调节辐辏
Accommodation定义
被定义为通过改变晶状体的焦长以改变入
射光的聚散度的过程. 调节的目的
主要是调整眼屈光系统的焦距,使固定的视 网膜适应不同距离的注视目标,以便在不同 时间看清远近物体
视基--调节辐辏
调节幅度(Amp)
从眼的非调节状态至充分调节所具有的调
节能力 调节远点和调节近点之间距离的屈光度表 示形式 和近点聚散度的关系? 如果调节远点在无穷远处,那么调节幅度 就等于是调节近点即近注视距离的倒数。
视基--调节辐辏
对于非调节眼:K′=K+Fe--------------------(1) 对于完全调节眼:K′=B+(Fe+Amp)---(2) 得出:Amp=K-B---------------------------------(3) 或:B=K-Amp------------------------------------(4)
米角(meter angle, MA)
指一米处近物的双眼集合量,以集合近点q, 则C= - 1/q(q的单位是m) 米角与瞳距PD的乘积(p或PD单位为cm) C= - 2p*Q= - Q*PD(⊿),Q=1/q
3.2聚散功能的测试
2020/9/28
倪韬
9
张力性集合:人在睡眠或全麻状态下,视轴偏向外侧, 当清醒睁眼时,内直肌保持张力克服视轴的发散,以 维持第一眼位。张力性集合的量值多少常是隐性斜视 的主要诱因
融像性集合:目标物像落在两眼视网膜对应点稍鼻侧 或颞侧时,为保持双眼单视,引发融像性集合,使物 像落在视网膜对应点上
2020/9/28
倪韬
16
例: 双眼注视远目标时存在着4 △隐性内斜视,注视近 目标集合需求量为18 △ 。求:双眼实际集合量。
解:由于集合之前双眼已有4 △ 外展,故注视近目标实 际集合为18 △ - 4 △ =14 △ 。
2020/9/28
倪韬
17
例: 双眼注视远目标时存在着4 △隐性外斜视,注视近 目标集合需求量为18 △ 。求:双眼实际集合量。
2020/9/28
倪韬
1
聚散
聚散:为调整两眼视线夹角对准外物,以达双眼单视, 获得最佳立体视
人眼注视远处物体时,双眼视轴平行、调节静止,而 在注视近物时,眼球内转使视轴正对物体
在一定范围内物体距离越近,眼球内转的程度也越大, 这种现象称为会聚,即集合;当物体逐渐远移,双眼 要发散以保证物像的单一
2020/9/28
倪韬
7
集合分自主性和非自主性两种
自主性集合是视觉反射运动中唯一能用人的意志控制 的功能
非自主性集合是不由人的意愿控制的,产生非自主性 集合的条件刺激是物像离开双眼黄斑部向相反方向运 动
2020/9/28
倪韬
8
非自主性集合包括:张力性集合,融像性集合,调节 性集合和近感性集合4种
患者报告视标分为两个或检查者发现患者一眼开始外转时,记录破裂 点距离,继续移近1cm,然后将视标移远,直至视标重新融合为一个, 记录恢复点的距离。重复测量5-10次,比较测试值。 4.如果近点的破裂点距离大于5cm,让患者佩戴红绿眼镜,注视笔灯,逐 渐移近至笔灯变为两个,记录破裂点,然后将视标移远,记录恢复点, 重复3-5次 5.通过公式计算集合需求 6.正常值:破裂点5cm,恢复点7cm
聚散力测量中破裂点表示
聚散力测量中破裂点表示
在聚散力测量中,破裂点是指在液体分散体系中,当分散相和连续相之间的作用力达到一定值时,分散相被分散为单独的颗粒或液滴的点。
通常在聚散力测量中,破裂点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可以用来表征分散相和连续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强度。
破裂点的测量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其中比较常用的是拉伸法和振荡法。
拉伸法是通过在分散液体中加入一定量的连续相,并在不断拉伸样品的过程中,测量样品牵引力和伸长率来确定破裂点。
振荡法则是在分散液体中加入一定量的连续相,并通过振荡样品来测量破裂点。
无论采用何种测量方法,破裂点的测量都需要对分散液体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精确的控制。
同时,测量数据的分析也需要仔细考虑样品的粘度、表面张力等因素的影响。
总的来说,破裂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可以用来评估分散液体的稳定性和相互作用力强弱,对于很多工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聚散度的测量方法
[结果] 1记录方法和测试距离 2每项结果应包括三个值:即模糊点、破列点和恢复点时 的棱镜度数 3如果无模糊点,用x表示 4如果恢复点与你期望的方向相反,用负值表示 5记录棱镜的方向和度数 [正常值] Morgan(成人,临床人群):近距BI:13/21/13标准差4/4/5 近距BO:17/21/11标准差5/6/7
[程序] 1指导病人睁开双眼,问他看见什么。此时 应该看到清晰的单个视标,如果看到两个 视标,结束该检测,诊断为“复视”。 2指导病人看视标时极力保持视标清晰,告 诉病人出现以下现象时请报告: ⑴视标模糊(模糊点) ⑵视标变成两个(破裂点)
⑶视标移向左边或右边。这时说明一只眼睛被抑 制,通过询问视标朝哪一个方向移动可以判断哪 一眼被抑制。视标将移向非抑制眼前的棱镜顶的 方向。例如,如果检测BO聚散时,病人报告视标 移向左边,说明右眼在注视,左眼被抑制。 ⑷以1△/秒相同速度减少双眼前BI棱镜,先做BI 检测再做BO检测,这是因为BO检测影向调节和 会聚,从而有可能影响BI的检测结果
[步骤] 1将12BU放在病人眼前,当字母变为单个和清晰 时请他报告 2一旦病人报告字母变为单个并清晰时,迅速将转 板翻到3BI 重复步骤1—2,记录60秒内翻转次数,BI和BO均 一次为一个翻转 [记录] 记录60秒内翻转次数 [正常值] 13/秒
[设备] 1在综合验光仪上将病人的远距屈光矫正度数调整 好,近瞳距调整好。 2近阅读 [准备] 1综合验光仪将病人的远距屈光矫正度数调整好, 瞳距对好 2视力表位单个视标,视标比最佳视力大一行 3将Risley棱镜摆到病人的注视孔前,调整在水平 零位置,使之能在垂直方向调整棱镜度。
聚散的基本参数及其意义
聚散的基本参数及其意义
• 对于一个体,如果其调节滞后超过1.00D ,他仍然 可以获得较清晰的视觉,但在不出现复视前,此 个体只能承受一定量的集合不足或集合过量。以 镜架平面为参考,此集合不足或集合过度的量即 为注视侈开,其单位为弧度,大小取决于 Panum’s融像区。Ogle认为注视侈开导致了双 视皮层像的错开,他还指出只要视皮层的侈开小 于Panum’s融像区的大小,皮质仍然具有感觉 融像功能。Garter认为注视侈开是一种微小量的 斜视,存在于正常视网膜对应和双眼单视的情况 下。集合不足时的注视侈开称为外注视侈开,而 集合过度时的注视侈开称为内注视侈开。
隐斜
• 破坏融像有以下几种方法:①遮盖一眼(如遮盖 试验);②棱镜;③滤镜(如在worth4-dot试验 中,红绿滤片使某些患者隐斜表现更明显,偏振 片也能破坏融像);④将一眼的像变形(如 Maddox杆,一种特殊的滤片);⑤生物隔膜(如 立体镜和双目望眼镜)。
聚散的基本参数及其意义
• 一、集合和发散的分类
• 1.张力性聚散 张力性聚散是指双眼从解剖静息位 移向生理静息位的移动,从解剖度角来看,双眼 位置发散,是张力性聚散力使双眼相对位置接近。 当我们测量水平位隐斜视距离时,我们实际检查 的就是双眼生理静息位,水平隐斜视的距离是相 对平行位而言,而不是相对解剖位而言。如果患 者有“正确量”的张力性聚散度,他的远距隐斜 视为零,即正视位;如果患者的张力性聚散度太 大,其远距为内隐斜;如果患者的张力性聚散度 太小,其远距为外隐斜。
斜视及隐斜
• (一)共同性斜视
• 如果斜视是共同性的,很少预示威胁视力或生命的功能障 碍。共同性斜视几乎总是“代偿不足性隐斜”的结果,指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隐斜量太大,融像性聚散不足以补偿。 因此,眼球的偏斜倾向变成一种明显的偏斜:隐斜变成显 斜。代偿不足性隐斜是双眼视问题,它表明患者需要全面 的功能性分析以及对功能性问题的视光学处理。肌肉的作 用域或遮盖试验检查是早期分析中的重要步骤。同时共同 性斜视还可能是慢性病变发展的结果。所以,当给这些患 者安排视觉治疗时,不但要监测眼动时偏斜量的变化,还 要注意是否存在神经性疾病的其他体征。
临床视光学基础调节和聚散
P
k′
M′
2、近点(near point)(调节近点)
眼处于最大调节状态时所能看清的最近距离的物
体所在位置 此时睫状肌极度收缩,眼屈光力最大 离眼主点的距离称近点距离(b)
b
k′
k
视基--调节辐辏
近点聚散度
B=1/b
视基--调节辐辏
3、调节范围(调节域)
远点至近点的空间线性范围 ?远点在哪里
K′:像聚散度
视基--调节辐辏
K:主点屈光度
Fe:眼屈光力
例
一眼主点屈光为-4D,调节力为10D,求
调节范围和调节幅度(矫正前后). 一眼的主点屈光为+4D,调节力为10D, 求调节范围和调节幅度(矫正前后).
视基--调节辐辏
眼镜调节和眼调节 Spectacle and ocular accommodation
视基--调节辐辏
?
什么是调节?单位是什么?分类? 什么是辐辏?分类?有那些测量单位? 调节幅度是什么?有那些测量方法? 辐辏近点和调节幅度如何测量?
视基--调节辐辏
第八章 老视( Presbyopia )
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调节能力下降,从而
引起视近困难,需要另外增加凸透镜才能 有清晰的近视力。这种现象称为老视 (presbyopia) 是生理现象,不是屈光不正
远视眼的调节超过辐辏,近视眼的辐辏超
过调节 过度的调节可伴随过度的集合
视基--调节辐辏
AC/A比率
调节和集合一起出现,当出现一定的集合
量时,不同个体会出现不同量的调节,用 调节性集合(用棱镜度来表示)和每单位 调节(用屈光度D来表示)比率来表示, 即AC/A比率。 正常3:1~5: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斜
• 两个不同类型的患者:外隐斜和内隐斜。由于均 属于隐斜,当双眼睁开始时,均表示为双眼单视。 虽然两者都使用了融像性聚散,但是他们使用了 不同类型的融像性聚散来满足他们的斜视要求, 外隐斜的患者必须通过集合将其隐斜眼球位置移 动到双眼单视位置,而内隐斜患者必须通过散开 将其隐斜眼球位置移动到双眼单视位置,因此正 融像性聚散补偿外隐斜,负融像性聚散补偿内隐 斜。
斜视及隐斜
• 1.非共同性斜视的病因 病因可分为三大类:先 天性、非神经源性和神经源性。 • (1)先天性非共同性斜视:病因不明确。在非共同 性病例中很常见。
斜视及隐斜
• (2)非神经源性非共同性斜视包括:任何阻碍眼球运动或肌 肉本身作用的疾病(这要与影响控制眼外肌的颅神经功能 的神经性问题相区别)。非神经源性问题的原因包括甲状 腺功能亢进引起的肌纤维化,眼眶肿瘤或其他肿物,眼眶 骨折,或直接的肌肉损伤,如手术损伤引起等等。要检查 机械性问题,可以做牵拉试验,用镊子夹住眼球(需在局 麻下)使其移向功能障碍的肌肉作用方向。如果不能轻松 地移动它,可能有对肌肉作用的机械性阻力。另一种牵拉 的办法是在不同的注视眼位测量眼内压(IOP)。如果一条 肌肉受限,当患者试图朝肌肉作用的反方向看时眼内压升 高。其他非神经源性问题包括重症肌无力、神经肌肉接点 乙酰胆碱受体异常性疾病等。
聚散的基本参数及其意义
• 3.近感知性集合 近感知集合称为自主性集合或心 理性集合,由于感知注视物在近处而发生的集合 现象,临床上,近感知集合被认为是调节性集合 的一部分,当我们通过某些仪器观测时(如立体镜、 显微镜和综合验光仪),对物体的近距感知会引起 一定的集合。
聚散的基本参数及其意义
• 4.融像性聚散 融像性聚散是对视网膜分离的像的 反应而产生的双眼向内或向外的运动,融像聚散 的产生是试图消除复像,产生双眼单视视觉。融 像性聚散有四种类型:集合、发散、上聚散和下 聚散。当患者有隐斜视时,是融像聚散度使双眼 从隐斜视位置移动到双眼单视的位置。
斜视及隐斜
• 斜视
斜视及隐斜
• 斜视的定义:在正常双眼开放条件下,一眼固视 某一目标时,另一只眼的视线偏离该目标。当双 眼视线无法交叉于同一物体时,双眼注视物体时 所产生的物像落在双眼的视网膜非对应点上,结 果出现复像,患者通常采取用感觉调整来避免复 像,如抑制一眼。
斜视及隐斜
• 二、斜视的分类 • 共同性斜视是指在各个注视眼位的偏斜角大小相同,差异在5个棱镜 度以下。非共同性斜视是指在不同的注视眼位偏斜角度差异大于5个 棱镜度。有几种方法可以确定斜视是共同性还是非共同性的。一种方 法是检查“肌肉的作用域”,让患者手持红色镜片于右眼前,用电筒 重复眼外肌检查。在他看到重影的位置,他应该看到的不是两个白灯 而是一白一红。你可以问患者当他转动眼球时白灯和红灯的距离是否 保持相等,或者在不同的位置两者是否看起来明显靠近和分开。 • 如果患者有抑制(即你看到患者眼位偏斜但他没有报告复视),肌肉的 作用域检查可能不起作用,因为在眼球运动的时候也会有抑制。另一 种检查方法是在患者的每一个注视眼位进行遮盖试验,注意观察斜视 眼,如有必要,测量一下偏斜量,看是否在不同的注视方向斜视量大 小有变化。
聚散的基本参数及其意义
• 对于一个体,如果其调节滞后超过1.00D ,他仍然 可以获得较清晰的视觉,但在不出现复视前,此 个体只能承受一定量的集合不足或集合过量。以 镜架平面为参考,此集合不足或集合过度的量即 为注视侈开,其单位为弧度,大小取决于 Panum’s融像区。Ogle认为注视侈开导致了双 视皮层像的错开,他还指出只要视皮层的侈开小 于Panum’s融像区的大小,皮质仍然具有感觉 融像功能。Garter认为注视侈开是一种微小量的 斜视,存在于正常视网膜对应和双眼单视的情况 下。集合不足时的注视侈开称为外注视侈开,而 集合过度时的注视侈开称为内注视侈开。
隐斜
• 再无融像需求时,双眼视线没有保持平行或落在 同一视际上,这种双眼视问题成为隐斜.当双眼同 时视时,患者的融像性聚散使双眼保持一致而未 出现眼位偏斜;当缺乏融像刺激时隐斜就暴露出 来。遮盖实验就是通过遮盖一眼将融像破坏而发 现隐斜的。在遮盖实验中,因为一眼被遮盖,不 存在融像性聚散,被遮盖眼会转到其隐斜位置。
斜视及隐斜
斜视及隐斜
• (2)垂直非共同性斜视:除内、外直肌以外,其他八条眼外肌中的任何 一条功能障碍都可以导致垂直性斜视。鉴别麻痹肌包括三个步骤(即 Park’s三步法),每一步可减少一半肌肉的可能性。①第一步是通过 肌肉的作用域或遮盖试验确定哪一眼是高位偏斜眼。因此:如果右眼 眼位高,右眼下转肌之一(右上斜肌或右眼下直肌)或左眼上转肌之一 (左上直肌或左下斜肌)有问题。如果左眼眼位高,左眼下转肌之一(左 上斜肌或下直肌)或右眼上转肌之一(右上直肌或右下斜肌)有问题;② 向左注视时只有右上斜肌、左上直肌、左下直肌和右下斜肌对垂直眼 球运动起作用。向右注视时只有左上斜肌、右上直肌、右下直肌和左 下斜肌对垂直眼球运动起作用。第二步通过确定在向左注视或向右注 视时斜视是否更加明显来排除四条肌肉中的两条。在相关肌肉的作用 域内斜视会更加明显;③第三步是结合歪头试验,患者左右歪头是否 有垂直分离加大,若有,则为斜肌有问题,反之则为直肌有问题。
聚散的基本参数及其意义
• 一、集合和发散的分类 • 1.张力性聚散 张力性聚散是指双眼从解剖静息位 移向生理静息位的移动,从解剖度角来看,双眼 位置发散,是张力性聚散力使双眼相对位置接近。 当我们测量水平位隐斜视距离时,我们实际检查 的就是双眼生理静息位,水平隐斜视的距离是相 对平行位而言,而不是相对解剖位而言。如果患 者有“正确量”的张力性聚散度,他的远距隐斜 视为零,即正视位;如果患者的张力性聚散度太 大,其远距为内隐斜;如果患者的张力性聚散度 太小,其远距为外隐斜。
斜视及隐斜
• 有一种特殊的非共同性斜视与斜肌的功能相关,那就是A-V综合征, 在患者面前将光源上下移动时可以检查此征。A征患者的眼球在向上 注视时比向下注视时内收增加或外转减少(内斜度数变大或外斜度数 变小)。V征患者的眼球向下注视时比向上注视时内收增加或外转减少 (内斜度数变大或外斜度数变小)。A型相差10个棱镜度为有临床意义, V型相差15个棱镜度有临床意义。该型通常伴有斜肌的功能亢进,A 型一般为上斜肌亢进,V型一般为下斜肌亢进。 • 不同注视眼位的不适通常与外围疾病(常常在眼眶本身)相联系,这种 问题时常有组织附着到或牵拉一条眼外肌,肿瘤等在眼眶内生长,视 神经或其他眶内容物的眶内感染等。一般而言,患有这些疾病之一的 患者除了不适之外还会有其他症状或体征。缺乏任何伴随症状或体征 很少预示重大疾病存在。
聚散的基本参数及其意义
• 临床中测量集合大小通常以镜架平面为基准。因 此验光仪上阅读杆的刻度要以镜架平面为基准加 以调零,如当近距离阅读杆的读数是40cm时,调 节刺激即为2.50D,而集合刺激的计算则要加上 2.7cm ,即为42.7cm。如果患者的瞳距是64mm, 测量距离40cm,则每只眼所需的集合为3.2/0.427 = 7.49,约为7.50△,双眼约为15△。
斜视及隐斜
• (3)神经源性的非共同性疾病(如注视麻痹或眼球震 颤)常常涉及控制眼外肌的三对颅神经。每一条上 斜肌由滑车神经控制,它只控制同侧的上斜肌。 同样,每一条外直肌由外展神经控制,也只控制 同侧的外直肌。其他四条眼外肌是由动眼神经控 制,它还控制提上睑肌,虹膜括约肌和睫状肌。 因此,一旦鉴别出麻痹肌,如果是神经源性的, 你可以确定受累的神经。如果是第三颅神经,你 应该检查与累及这条神经相关的其他神经系统表 现。包括其他眼外肌的功能障碍,上睑下垂,散 瞳症(瞳孔散大,很难直接和间接收缩)和/或睫 状肌麻痹(不能调节)。
聚散的基本参数及其意义
• 在Muller的实验中,当右眼注视远距视标A时,左 眼遮盖着,由于融像被破坏,左眼将继续其隐斜 视位置,即处于由于张力性聚散度而处于解剖静 息位。当右眼改变去注视近距视标B时,右眼必 须调节,当右眼调节时,左眼将向内转,由于左 眼被遮盖融像仍然被破坏,左眼的位置处于右眼 调节距离的隐斜视位置,由于近距水平位隐斜视 由双眼同时注视近距视标的相对位置表示,所以 近距水平位将是外斜位,正常的近距水平隐斜位 在4~6棱镜度称为生理性外隐斜,调节性集合产 生了近距水平位隐斜。
隐斜
• 为了满足隐斜的双眼融像条件外,还必须有正、 负融像性储存聚散,以满足保持双眼单视舒适的 需要。 • 测量隐斜的条件是:①破坏融像;②当融像被破 坏后,能确定视轴的位置(即眼睛转向内、外、 上、下);③能测量或中和隐斜,在隐斜测试中, 我们使用棱镜将物像移动,使偏斜眼转动至双眼 视线对齐的相应位置。
聚散的基本参数及其意义
• 2.调节性聚散 调节性聚散是当 人眼调节时的出现的集合, 1842年,Johannes Muller 发现 当他改变调节时,眼的集合也 随之发生变化,Muller将其左眼 遮盖,使右眼沿同样视线从注 视远距视标变到注视近距视标, 注视眼未发生明显移动,但被 遮盖的左眼却内转,Muller 证 明了调节能产生一定量的集合, 可以用图7-8来表示集合和调节 之间的函数关系。
斜视及隐斜
• 2.非共同性斜视的分类 • (1)水平非共同性斜视:如果斜视是水平的,可通过回答两 个问题(总结如下图)来鉴别麻痹肌。如果偏斜是“内 斜”(即眼球向内或朝另一眼转),则一眼或另一眼的外直 肌出现问题。如果偏斜是“外斜”(即眼球向外或远离另 一眼转),则一眼或另一眼的内直肌有问题。如果偏斜在 向左注视时更明显,则注视左侧的配偶肌之一(左外直肌 或右内直肌)有问题。如果偏斜在向右注视时更明显,则 注视右侧的配偶肌之一(左内直肌或右外直肌)有问题。同 时考虑这两个问题可以从四条水平直肌中缩小范围找到导 致非共同性斜视的那一条眼外肌(图3-8)。
聚散的基本参数及其意义
合和发散是双眼相互向内或向外的协同运动。 集合是以棱镜度(△)为单位,1△即为光线通过1m远的距离产生 垂直偏离1cm,一位患者瞳距60mm,注视眼前正中1m远的 一点,则每只眼睛向内转3△(1m偏离3cm),双眼集合即为6△。 如果不是1m,则需要乘以偏离量。因此,当双眼注视眼前 50cm远的一点时(瞳距60mm),每只眼的集合为6△,双眼为 12△。再如,注视距离为6m,瞳距仍为60mm,则每只眼的 集合为0.5△,双眼为1△。 集合的大小与眼的转动中心和镜架平面有关。通常认为转动中 心位于角膜顶点后12mm或镜架平面后27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