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基本框架研究

合集下载

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

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

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巩梅张鹏世界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大批具有较高技术理论的研究型、设计型的科技人才,而且更加需要大量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勤奋敬业、技艺高超的高技能型人才。

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已成为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分析(一)准确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高技能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范畴,其与知识型、学科型、研发型、创新型人才有本质区别,也与一般技艺型人才有明显不同。

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性;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劳动,而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性行为。

高技能人才在人才范畴中层级较高,是在生产性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主要分布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已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采取措施培养占技能者25%以上的高技能人才,以适应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

因此,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是: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二)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随着产业的升级和调整,对高技能人才要求更加全面,其内涵不单是体现在岗位能力这一个方面,也体现在迁移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

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方法

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方法

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方法作者:牟艳霞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第05期摘要:加强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对于推动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方法针对职业院校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本文深入分析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推进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一定的对策和建议,并为制定推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方法提出个人的一些想法,希望促进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能更好地发展。

一、高技能人才的涵义高技能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范畴,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

高技能人才是一种融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于一身的新型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近几年国家在落实人才强国和强企战略时,特别强调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及其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是: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如何实现高质量、快节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是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点,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从职业学校角度出发,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应从以下方面解决:1.明确专业技能培养目的职业院校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应明确各种专业的学生在工厂实习,要实习什么,有何作用。

实习指导教师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地提出一些要求,还必须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这样,以及做到何等程度才可以真正达到企业要求甚至更高。

2.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和主要基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

这是因为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来源于三大途径:一是各类企业根据自身的特征和需要培养的高级工;二是各类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三是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培养的高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才培荠模 式研夯
淮安信 息职 业技 术 学院 刘希 富 胡建 勇
[ 摘 要] 高技 能人 才培养 已成为高职院校成人教 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 本 文通过 对高技 能人 才的培养 目 标、 课程体 系、 教 学模式 、 师资 队伍 、 质量评价体 系五个方面的分析研 究, 为高职 院校 成人 高等教 育高技 能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 关键词] 成人教育 高技 能 人 才培养 模 式研 究


问题 的 提 出
为 了适应 经济全球 化和产业结 构调整 、 市 场竞争 日趋激烈 的经济 社会发展形势 , 企业必须 依靠 科技的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 质 , 通过成人 高等教 育 的通 道建 立学 习型企业 校企合 作是继 续教 育 的一 种重要 模 式, 是企业 通过学校 教育对本企业 的优秀青 年员工进行 专业理论 知识 的教学 , 从 而提高企业 员l T职业素 质的一种继 续教育模 式。 因此高 职 院校成人高等教育必须从高技 能人才特征出发 , 以就业为导 向 、 能力 为 本位 明确其高技能人才培养 目标 : 在 生产和服务一线从事技术含量大 、 劳动 复杂程度高的工作 的高级技术 工作 者。他们在工作 中既要动脑 也 要动手 , 既要具有较高 的知识层 次和创新 能力 , 又要熟练地掌握操作技 能。成人高 等教育就是 以实现终生学 习 , 提高 学员的综合 素质为最终 目 标 的 。我 国正处于快速 发展阶段 , 正需要越来 越多 的技术 性人才 的 不断涌 现 , 而成人队伍是社会建设 的主力军 , 因此 , 在新的历史时期 , 在 对传统教 育模 式思考的基础上 , 立足 于高职 院校的特点 , 思考高职院校 的部署 , 为 加大高技 能人才培训 力度 , 人 力资源社会 保障部 、 财政部联 成人高等教育 高技能 型人才 的培养模式便 具有 了现实意义。 合 印发 了《 国家高技能人才 振兴 计划实施方案》 。实施 国家高技能人才 2 、 课程体系 振兴计 划是适应加快转变经 济发 展方式 、 推动产业结 构优 化升级 、 提高 相关研究 表明 : 正常人之间 的智力状况几 乎相 差不大 , 对学习效果 企业竞 争力 、 加强高技能人才 队伍建 设的重要举措 。该方 案提出 , 以培 起决定 作用 的是 非智力 因素 , 特别是 接受 成人继续 教育学 习的成人学 训技 师 、 高级技 师为重 点 , 以提 升职业素质 和职业技 能为核心 , 培养和 生更是 如此 。所 以 , 在成人继 续教育教学 中充分 发挥 好成人 的非智力 造就一批 具有 精湛技艺 、 高超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 的高技能领军人 才。 因素 , 对 于提高 成人继续教 育教学质量 和成人学 习者的综合 素质具有 在我 国 , 关于高技能人才 的定 义有 几种 : 一是指劳动力结 构中居于 重要意 义。成人高 等教育面 向的对象大 多数是 已有 知识 储备 的人 员 。 决策 管理层 和操作执行 层之间 的中间层 。该 群体包 含有 技术技 能型 、 所 以, 面对社会 的需求 , 培养具 有专 门技 术的实用 型人才 , 学 以致用才 知识技能 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 ; 二是指 在现场生产工艺 、 维修 制造等现 是其最终 目的 。根据成人学员 的特点 , 我们要建设相应 的课程体 系。 代加工 设备还 无法解决 和保证 的领 域 中, 能 够解决实 际问题 的优 秀技 首先要借助社会 办学 力量 , 以市场和社会需求 为导向 , 构建多元合 术工人 ; 三是 指具有必要 的理论知识 , 掌 握了现代设备在生产 和服务领 作平台 , 合理合法利用 和吸收卒 十 会办学资源 。要在扩 大学 院办学 、 招生 域 中能完 成中级技能人才难 以掌握 的高难度或关键性工作并具 有创新 规模的 同时将学历教育 和职业培训整合起来 , 与培训 机构 深度合作 , 加 因为成人高 等教育 的学 员们 能力和较高素 质的劳动者 ; 四是指适应 生产 、 建设 、 管理 、 服务第 一线需 强培训基地 建设和实 训基地建设 。其次 , 要 的德 、 智、 体、 美、 劳全 面发展 的高等技术应 用人才 ; 五是指那些 既有 都有一定 的知识储备 , 并且有 实践 工作 的经 验 , 所 以在 教学 中, 我们 更 丰 富实践 经验 , 又有 一定 理论 水平 和 高超 的 岗位 工作 技 艺的 工作 群 应 该注重理论 知识 的提升和实践操作 能力 的提高 , 要从 传统 的课堂 教 体 。各 种定义所 给定 的高技 能人才 的特征是具 有较强 的实践能力 ; 具 学转入到课堂+ 实 践的教学中来 。对相关领域 内的专业课 程 , 教学中要 有突出的创新能力 ; 具有 高度 的适应 能力 。 通 过聘请专 家 , 在实践 中提高技 能的方式来 着手 。要加 强和企业之 间 从我 国乃至世界 社会 的发展来看 , 社 会化大 生产 中需要 更多具 有 的联系 , 完善校企合作 机制 , 在教 学和实践 中来培养高技 能型人才 , 让 定专业 素养和专业 技能 的人才 。中共 中央办 公厅 、 国务院办公厅 印 企业成为 高技能人才发展 和发挥技 能的大课 堂。第三 , 要加强精 品课 发的《 关 于进一步 加强高技 能人才工作 的意 见》 的通知 中, 提 出健全 和 程建设及其 在成人高 等教育 中的运用 , 这将有 利于进一 步提高成人 高 教学手段 的现 完善以企业 为主体 、 职业 院校为基础 、 学校教育 和企业培养 紧密联系 、 等教育人才 培养的质 量。精品课 程建 设 因其 教学方法 、 政 府推动 和社会支 持相互结 合的高技能 人才培养体 系的建议 , 进一步 代 化 , 使得成人学员 的学 习不再受课程 表 、 地理位置 、 时 间等 限制 , 为成 对 于高技能人才 培养 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与实践起到 了积极 的促 人 高等 继续教育提供了更广 阔的发展空间 。 进 作用。近年来 , 全 国各 地通过政府投入引导 、 企 业和职工共 同负担 的 3 、 教学模式 筹 资方式 , 采取校 企结合 、 理 论与实训相 结合 的办法 , 也促进 了高技能 校 企合作是成 人高等 继续教育 的一种重要模 式 , 是 企业 通过学 校 人 才的培 养。 因此 , 开展对高 职院校成人 高等教育 高技能人 才培养模 教 育对本企业 的优秀青年 员工进行专业 理论知识 的教学 , 从 而提高企 业 员工职业 素质的一种继 续教育模式 。随着我 国改革开放 的深入 , 国 式 进行 研究意义重大 。 三、 高职院校成人高等教育高技能人 才培 养模式 内员工队伍达 数十万人 的大型企业 比比皆是 , 这 些企业都有 自己的人 人 才培养模式主要包 含五个部分 : 一是培 养 目 标; 二是支撑这个 目 才战略 , 一般都成立有 自己的“ 企业 大学 ” , 如海尔集团成立有海尔商学 标 的课 程体系 ; 三是保证课 程实施的教学模式 ; 四是实施 教学的师资 队 院, 康 佳集 团成 立有康佳学 院等 。他们 的这些“ 企业 大学 ” 一 般不具备 伍; 五是质量评价体系 。 学历 教育 的职 能 , 多 以企 业员_ T的内训为主 。为了满足员工 对学历提 1 、 培 养 目标 升 的需 求 , 他们 往往和普通 高校联合举 办成人 高等学历教 育。为 了达 成 人高等 教育是我 国高等教育 体系 的重 要组成部 分 , 也是 终身教 到继续教 育后 真正继续提高 , 持续创新 的 目的 , 我们在引导这些来 自 企 育 的前沿 阵地 和实践领 域 。大力 发展成人 高等教育 , 是实现 高等教育 业 的学 生进行理 论实践 的同时 , 要进行 以加强技 能培训为核 心的课堂 大 众化 、 满足 广大人 民群众 日益增 长 的多样化 教育需 求 的重要途 径 。 教学模式 的改 革。我院成人高等教育 中采用 的教学做一体化 的情景教 改革 开放 以来 , 我 国成人 高等教 育迅速 发展 , 成人 高等教 育为人 才培 学模式效果 良好 , 积极采用 多种与 提高实践 能力有关 的教学方式方法。 养、 国 民索 质提高和经 济社会发 展作 出了重 要贡献 。成人高等 教育 的 采用案例教 学法。以学生为 中心 , 以工作过程 为导向 , 在具体的情 主要对 象是在 职或待业成 人 , 他们参加学 习的首要 目的是为 了更好 地 境里 锻炼相 应 的技能 。这 种案 例教学 策略 也会调 动学生 学 习的能动 适应 自己的工作或者找 到 自己满意的工作 。成人高等教 育还 可以为失 性 。案 例教学 的特 点就是 让学生们有身 临其境 的感 觉 , 每一个 案例都 业 者提供 有意 义的发 展选择 , 并为 人们 提供经 济发展 所需要 的技 能 。 像是真 实发生 的事 情 , 学生必 须运用他们 自己的知 识和技能 来分析问 所 以我们 应该 把继续教育学 院和其 他成人技能培训机构 置于更 重要的 题 , 围绕具体 的 目标来 练 习, 这等于是一 种实际工作 的预演 , ��

浅析高职院校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浅析高职院校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需要 , 与企业 、与社会深度融合。第二 ,高等职业 技 术 教 育 的 专业 设置 。 专 业 的 设 置 一 定 是 市 场 上 有 需要 、 社 会 上有 需 求 , 能 紧密 结合 社 会 发展 的实
际, 及 时反 映 人 才市 场 的需 求 , 否 则 的话 这个 专业 的 毕 业 生 就 业 时 就 会 无所 适 从 ,难 以找 到 合 适 的
的精湛技艺 以及解决复杂性 、关键性和超常规实 际操 作 难 题 的 能 力 。其 人 才 特 征 可概 括 为 :应 用
性 、手 脑 并用 、技 能强 、素 养 高 。主要 包 括 技术 技 能 劳 动 者 中取 得 高 级 工 、技 师 和 高 级 技 师 职 业 资 格 及相 应 水 平 的人 员 。 随着 科学 技 术 的 飞速 发展 , 企 业 从 自身 长远 发展 规 划 考 虑 ,对 员工 的技 能要 求越来越高。
基 础 层 次 中的 技 能 型 人 才类 型 ,其 工 作 是 工 程 技
C B E 模式、日本的产学研模式、韩国的 2 一 l 模 式等 等 ,一些 高校 已经开 始采 用 “ 工学 交替 ” 、“ 订 单 培
养” , 聘请 企业 专家参 与课程 开 发 , 增 加实 践课程 等
术 人 才 工 作 的 后 续 ,具 有 一 般 技 能 人 才所 不 具备

6 4・
第9 卷・ 第9 期
职 业 时 空
C A R E E R H O 培育
R I Z ON ’
性 教学 模 式 。校 企 合 作是 双 赢 合 作 , 首先, 职 业 院 校 在 学 生 的技 能 训 练方 面 必 然 会 遇 到 专 业 技 术 师
“ 双 师 型 ”教 师 队伍建 设 , 一 这 是学 校 最 为基 础 和 关

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汇报人:日期:•引言•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目录建•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案例分析•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对策•研究结论与展望目录引言01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02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其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03因此,探讨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和方法状•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不足等,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01021. 培养目标不明确一些高职院校对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2. 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过于陈旧,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同时,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 实践教学不足实践教学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但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存在明显不足,如实习实训条件差、实践课程数量少等,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4. 教师素质不高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引导。

5. 校企合作不够紧密一些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导致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足。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030405式构建0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行业和企业的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培养市场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金投入中职责不明确 , 事实上许多高职院校生均经费不足。 这
重理论 、 轻技能 的教育模式 , 拓宽教育 的渠道 , 充分利用校 内
外 实训基地 、 企业实训基地培养 学生 的实践技能 。 教师 素质 的双 重性是指从 事高等职业 院校 的教师既要
无疑会导致高 职院校普遍 实训基 地 占地面积偏 小 , 实训 室和
2 0 1 4年 第 8期
经济研究导刊
E C0N0MI C RE S E ARC H GUI D E
No . 8, 2 01 4 S e r i a l No . 2 2 6
总第 2 2 6期
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郭 明 珠
( 黑龙江科技大学 , 哈尔滨 1 5 0 0 2 7 )
型” 教师 。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 对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和优化升级 、 加快 科技成果转化 为现实生 产力 , 保持经济 持续快速 发展 、 构建
和谐 社 会 具 有 重 要 的现 实 意 义 。

二、 人 才培 养模式 存在 的 问题 及原 因
( 一) 人才培养 目标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许多高等职业 院校 的前期市场调研不够 , 在课程开发上
实训设内实训基地
有 充分的理 论知识储备 , 又 有较强实践技能的技术人员 。由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3 — 0 3
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达不 到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
作者简介 : 郭明殊 ( 1 9 8 3 一) , 女, 黑龙江哈 尔滨人 , 硕士研 究生 , 从事教育教 学方法研 究。
主要包 括教育 方式 、 专 业设 置 、 课程 模式 、 教师 队伍和 制度 保 障等要 素 , 它 们构 成 一个 整 体 , 共 同作 用 于培养 高技能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作者:吴佩珊来源:《知识文库》2020年第07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领域都急需大量的技术人才的支持,在此过程中,社会各界逐渐加强了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

本文主要针对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讨论,首先对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列举了在开展相关教育工作时常见的几类问题,最后依据这些问题总结出能够有效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

1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概述1.1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特征所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指的是具有较高技术技能操作能力,同时还具有极高素质水平的综合性人才。

对于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国家已经制订并明确的教育政策,即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人才教育工作的最终教学目标是培养出具有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专业人才,而在新政策的指导下,高素质和高技能已经逐渐成为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要求。

就目前来看,虽然我国劳动市场一度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处于人员紧张稀缺的状况,这将阻碍部分地区经济的发展。

对此,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工作,为各地区的经济实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出保障。

1.2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各大高等职业院校积极开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工作的意义主要在于:第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推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市场的实际需求,从而在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能够获得一定的生存及发展空间。

第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地锻炼自我,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从而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找到自我发展空间。

第三,在如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环境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从而为各院校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

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过程中的常见问题2.1 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就当前来看,在部分高职院校内,某些教师依然深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将知识传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标,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

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及其改革创新

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及其改革创新

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及其改革创新[摘要]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显著的特征。

处于第二次社会转型时期的高职教育,必须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等八个方面的对接,从而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本质特征改革创新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高职教育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特定的内涵和显著的特征。

“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发展高职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①尊重高职教育的客观规律,加强对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是推动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人才培养模式是较为稳定的人才培养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包含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全过程。

”②尽管人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解释多种多样,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必须包括七个基本要素。

1.人才培养方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人才培养方向是人才培养的方位指向,即为谁培养人才。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

任何一所高职院校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按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培养服务于当地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主要方向。

2.人才培养目标: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即学校对培养对象(人才)所要达到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要求,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规定了人才培养活动的预期结果。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必须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总目标为基本依据,再根据专业的设置情况,明确各个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3.人才培养内容:项目化的课程体系。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论文关键词]创新模式高技能人才培养[论文摘要]广东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中,正面临着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瓶颈”。

要突破这个“瓶颈”,就应以人才集聚优化提升产业,以人才优势催生创新优势,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强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对于推动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技能人才短缺将成为制约广东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广东是一个经济大省,在过去的五年中,国民经济发展平稳快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一是经济总量大。

全省生产总值已由2002年的1350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0606亿元,占全国比重的1/8,经济总量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地区后又超过中国台湾地区。

二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2007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万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

三是现代产业体系已具雏形,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

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39∶61,电子信息、电子机械、石油化工等九大产业主导作用增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万亿元;农业增加值达1746亿元。

这标志着广东经济增长方式正步入以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为新驱动力的集约型发展轨道,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完成经济转型的新时期。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必然带来就业方式的转变,高技术含量就业岗位的增加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为适应这一发展需要,“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委省政府已采取多项措施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使技能人才总量比2005年增加了178万,其中高技能人才比2005年增加了万。

对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对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对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通过对省内部分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借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重点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及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探讨一条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高技能人才“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是促进国家现代化的发动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是打造世界制造中心的动力源,是实施人才强国的助推器。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是系统工程。

要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创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脱离社会需求关门办学的传统模式。

建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以优质核心课程开发为核心,以建设高水平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为重点,以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为关键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职业院校重点发展方向。

一、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指出,我国高技能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

近年来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确实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二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职业院校培养能力建设滞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如果要实现国家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调节产业结构,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二、确定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与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所确立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适应,符合“人才规划”的发展方向,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立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内涵与特色的解读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内涵与特色的解读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内涵与特色的解读
李春明;肖智
【期刊名称】《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9(012)004
【摘要】高职院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把高技能人才等同于动作技能型人才是对高技能人才内涵的误读,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高素质的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其人才特色应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持续发展的社会适应能力;掌握必备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专业背景;具备分析、解决基层工程技术问题的操作能力,具有工程背景;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工作,具有信息化背景.
【总页数】4页(P37-40)
【作者】李春明;肖智
【作者单位】宜宾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宜宾644003;宜宾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宜宾644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0
【相关文献】
1.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基本框架研究 [J], 盛艳秋
2.内涵式突围:重庆市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巡礼——特色办学成就学生未来——重庆外国语学校(川外附中)特色办学解读 [J], 半坡;吴超
3.提升高技能人才内在质量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再谈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应把握好"度" [J], 夏昌祥
4.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必要性、内涵与重点任务\r——《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 [J], 郝天聪
5.安徽蚌埠技师学院:内涵发展特色办学全面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纪实 [J], 马善国; 刘兴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心理论研究科技风2021年6月DOI:10.19392/ki.1611-1341.202116012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问题研究李策王丽芬何晓卉马智浩李玄阳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摘要:近些年来,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明显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可以培养出更多高质量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技能人才;人才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高技能人才需要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承担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

但目前高职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将分析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岀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可以培养出更多高质量技能人才。

一、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一)生源质量较低,教育经费不足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和本科院校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这和招生方式有关。

一般高职院校招生分为单招生和统招生,统招生是通过高考分数录取,在本科批次后招生录取;而单招生是学校和学生双方进行选择,学生参加的单招考试题比高考题简单,再加上近几年单招扩招,学生录取分数较之前降低,使得单招生的生源质量偏低。

因此,较低的生源质量使得学校在培养人才时需付岀更大的努力。

高职院校经费主要来自国家支持和自筹经费,来源较单一。

教育经费不足造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材开发、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基础工作的严重滞后,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势必会受到影响。

(二)缺少高技能职业教师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硕士或博士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为学术研究型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大多数教师在企业实践经验不足,个别老师在高职院校从教期间甚至没有企业实践经验,将理论知识融入企业实践的能力欠缺,无法很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各种专业技能实践。

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决定人才的培养质量、专业的教学水准,当前,多数高职院校为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虽然此部分教师具有教师资格证、实际的行业工作经验,但仍以理论型教师为主,缺乏教学工作积累。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摘要】高职职业教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突破原来的框架有所创新。

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大胆的创新改革,以适应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关键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但与此同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结构正在面临战略调整,对人才的结构类型必然提出新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有所创新,以适应我国经济调整的需要。

另一方面,经过了前些年高职教育规模扩张,高职教育开始进入了内涵发展的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也应当进行调整创新,尤其是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方面要进行大胆创新和实践。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适应自身发展,自身特色不突出。

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理论内容偏多,缺乏实践操作的演示。

如果学生长期接受这种模式下的教育,离开学校后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否则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面临的问题1.人才培养规格难以适应产业调整的要求。

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会涉及地方经济结构、行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等诸多方面的调整。

相应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仍然有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有的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缺乏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进入社会后很难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更严重的造成了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

2.专业设置背离市场岗位的需求。

高职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中的设置各个专业是学校联系社会和学生的纽带,是高职院校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载体。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信息化技术深度应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 式将更加注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个性化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体差异的增大,未来的高职院校人才 培养模式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06
结论与建议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 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鼓励教师 参与企业实践和科研活动,提升 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多元化教学模式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案例 教学、项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 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 性,提高教学效果。
强化实践教学
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强实验 实训基地建设,提供良好的实践 教学环境,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和效果。
设计等,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团队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 专业素养,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和科研 活动,提升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师资培训和科研 合作等,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构建策略与方法
制定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 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资源,制定 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明确培养 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具 体内容。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变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 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03
04
05
1. 学习与工作相结合: 工学结合模式将学习和 工作相结合,学生在校 期间将进行一定的理论 学习,同时也会参与到 实际工作中去,通过实 际操作来加深对理论知 识的理解和掌握。

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要点。
模式。
关键 词 : 高技 能人 才
培养模式
构 建
为 适 应 时 代 发 展 趋 势 , 我 国正 大 力 转 变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和 加 快产 业优 化 升 级 。在 这 一 重 大 进 程 中 ,高 技 能 人才
二 、 高 技 能 人 才 培 养 现 状
虽 然 “ 一 五 ”期 间我 国培 养 了大 批 高 技 能 人 才 ,但 十
是 重 要 的人 力 资 源 战 略 保 障 。 因此 ,高 职 院校 如 何 认 清 形 当 前 高 技 能 人 才 培 养 仍 不 容 乐 观 。机 制 不顺 畅 , 制 度 不 健
势 、根 据 国 情 和 联 系 实 际 ,主 动 适 应 社 会 发 展 ,研 究 探 索
全 , 体 系 不 完 善 ,结 构 不 合 理 ,基 础 不 夯 实 ,都 是 急 待 解
较 高 技 术 含 量 的 复 杂 劳 动 ,需 要 他 们 具 有 一 定程 度 的 心 智 技 能 , 掌 握 运 用 更 多 的 先 进 技 术 ,从 而 在 工 艺 革 新 、 发 明 创 造 、 技术 改 良及 流 程 改 革 等 方 面 ,显 现 出 突 出 的创 造 能 力。 ( )极 强 的适 应 能 力 。 由于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的 多样 性 、 3 多变 性 , 高 技 能 人 才 在 职 业 生 涯 中往 往 会 面对 工 作 岗 位 变 动 , 因 而 他 们 要 具 有 极 强 的适 应 能 力 以满 足 不 同 工 作 岗 位 的需 要 。他 们 不 仅 要 能 很 好 地 满 足 专 业 工 作 岗位 的变 动 ,
职教论坛 I O A IN LE U A IN C TO A D C TO V

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
模 式研 究
侯 凤 霞
潍坊科技学院
山东
寿光
2 6 2 7 0 0
【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行业对 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很 多高职 院校 的计算机 专业通过工 学结合的模式来培养社会需要 的高技 能人 才,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很 多问题 。本文在分析这些 问题的基础上 ,从如何 培养计算机 高技 能人 才的角度 出发 ,针对 当前 实际情况
提 出了相 关对 策。 【 关键 词】高职院校 计 算机 工学结合 高技 能人 才 中图分类号:G7 1 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 0 0 9 — 4 0 6 7 ( 2 0 1 3 ) 0 6 — 1 4 8 — 0 1
弓 l 言 近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 作为其 中非常重要 的一个专
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在课程实施过程 中, 传统的理论型教学模 式还 占有主导地位 ,教师以讲解为主,教学内容多数集中在书本知识 ,重

理论教学 、 轻实践教学的现象非常突出, 导致学生 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 实践经验不足 , 很难达到计算机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要求 ,得不到社会 及
用^ 、 单位的认可和欢迎 ,也不符合我们 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有紧密结合市场 的需求 , 他们仍然按照现有的条件来设置专业 ,导致很 多课程都脱离实际情况 ,尤其是现有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不能根
据市场的变化做 出及时地调整 , 使学生在学校只学习到了部分的 、过时 的专业知识 , 而他们掌握的这些知识与能力与企业 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 , 致使 “ 供需错位” , 即企业需要 的, 学校不能很好地满足 , 而学校提供的 , 企业可能觉得不很适用 ,这就使市场岗位需求与专业设 置严重脱节 ,增

建构主义视阈下高等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建构主义视阈下高等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建构主义视阈下高等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摘要:该文通过对CNKI中近年来有关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研究缺乏理论高度。

鉴于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对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指导性,该文通过对建构主义的解读,在其理念的指导下探讨和研究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人才培养内容的确定和开发。

关键词:建构主义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内容Abstract:Based on the CNKI in the recent studies o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higher occupation colleges are literature review, found that existing research lacks theoretical height. In view of constructivism as a new view of knowledge, conception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is of strong guidance of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on the constructivism, training mode in the stud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and research of higher occupation colleges talent, especially talent training content determination and development.Key Words:constructivism training mode training content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其发展和研究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时间: 2006-01-11 来源: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王前新 博士 教授)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内涵界定(一)主要的理论基础:人才类型与教育类型才类型的分类主要分为两种即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这其中又包括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四类。

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工作,旨在发展理论并对实践中的有关现实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工程型人才主要把科学原理演变为工程或产品的设计、工作规划或运行决策,即主要从事有关设计、规划工作;技术型人才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把工程型人才或决策者的设计、规划、决策变换成物质形态或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

实际上属于工艺型、执行型、中间型人才;技能型这类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其主要依赖操作技能进行工作,各种技艺型操作型的技术工人属于这类人才。

技术型人才又大致可分为生产类、管理类、职业类三种因此技术型人才与工程型人才相比,具有以下特征:(1)相关的专业知识面要求更宽广些;(2)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更强些,特别应具备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的应变能力,还应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3)有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协调组织好所在工作群体的能力;(4)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更强调工作实践的作用。

教育类型的分类可分为学术教育、工程教育、技术教育、技能教育。

学术教育和工程教育,由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层次实施;技术教育和技能教育,在我国现为大学专科层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并且在我国一直以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为主来培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许多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目前技能教育的层次已向大专延伸(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界定及研究的基本思路1.国内外几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分析(1)CBE模式: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教育以能力为基础,它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基本框架研究[摘要]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出了越来越多的高技能人才,与此同时,也必须认识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文章就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基本框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以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大批示范性高职院校陆续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进入急速发展和快速扩张的阶段。

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富民兴邦,提高国民素质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我国很多学者都对其下过定义。

1998年,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同志曾对这一概念作出过阐述,他认为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龚怡祖在其专著《论人才培养模式》中则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这些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与特征,具有明显的计划性、系统性与范型性。

结合以上阐述,可以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教学运行方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构建等对学生实施人才教育的一种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职教育理念指导下,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并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在一定时限内使学生达到一定职业人才规格要求,并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有形范式。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高校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同的,它更注重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学以致用,因此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应更注重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及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1.技术性和职业性相结合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确立是构建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

正确的培养目标将对整个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起着前瞻性及纲领性的作用。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强调的是对人才实用性技能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其核心就是技术性和职业性,因此,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既要掌握基本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既具备精湛的专业实践技能,又具备综合职业素质,能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另外,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上还应结合区域经济实际情况,将二者适当匹配。

2.科学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是为了完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将教学内容按一定原则进行组织和搭建的科学体系,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

而科学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是以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课程框架,它包括基础理论课程体系、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专业技能课程体系三部分。

第一,基础理论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在发展上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直接造成了部分高职院校以够用、实用为理由,对基础课程进行大幅度削减。

盲目地削减、忽略基础课程,造成了高职院校培养出的高技能人才出现后劲不足、综合素质和能力始终不高、无法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基础课程的完善和改进。

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应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基础课、体育课、心理健康课,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这种课程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符合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从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从业可继续发展能力。

第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体系。

专业基础理论课是同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础课程,它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

这部分课程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只有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夯实了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

如果说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具有普适性的话,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体系时则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来确定某一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时,要围绕职业岗位工作能力,注意课程之间严格的逻辑关系和先后顺序,确定各专业的最低学习标准和各自的学习领域。

力求把握理论的适度性,不求理论大而全,但求理论精而够用,使课程理论性要求与一定层次的发展性要求相结合,形成一定领域的基础学习目标,从而确保学生能够系统掌握本专业所要求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目标。

第三,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强调的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是高职院校的发展特色,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捷径”,它既能促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又能直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服务。

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包括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职业资格能力学习与测试、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教学环节。

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在设置时要遵循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注重实践技能的形成和训练,注重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最终要求是学以致用,最终目的是缩短职业适应期。

3.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

科学化、系统化课程体系的设置,还需要恰当的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完成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传统的“满堂灌”已经难以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学模式的创新要求针对不同性质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对于基础性、理论性强的课程,可以采取案例式教学模式、情境再现教学模式、调查讨论教学模式,力求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所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信念,转化为学生的行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而对于一些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则可以适当采取任务型教学模式、生产性实训、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

以技能学习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真实或类似真实的情境中,增强对技能的感性认识,熟练掌握一定技能的具体操作流程,形成完整的职业技能体系。

4.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建设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不是靠某一个人力量就能独立完成的,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因此建设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则成为高职院校的重中之重。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高技能型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理论教师,首先,要多读一些本学科范围内的名著或经典著作,并积极参与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做到专业精深、知识广博;其次,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教学热情,掌握高超的教学艺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关注、尊重和理解学生,得到学生的认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最后,要紧跟时代与科技前沿,学会用世界的眼光培养学生,达到世界教育水平。

高职教师必须具备这样的知识能力结构,才能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高职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技术性特征,这也决定了其专业课教师应该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

一个合格“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基础课理论教师所具备的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实践操作能力、技术开发与应用的能力和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培养出的高技能人才质量的好坏。

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优秀教学团队。

第一,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要设立“双师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双师型”教师培训。

国家每年都应对高职院校中的专业课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于动手能力强,但系统理论知识缺乏的教师,要送到科研机构或高等学府继续深造,提高其学术水平;反之则要送到企业一线进行挂职生产锻炼,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实践经验,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满足高职教育的教学要求。

第二,聘请行业专家、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作为高职院校固定的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师资库,弥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

同时,高职院校要建立校内校外联合专家委员会,对外聘兼职教师进行指导和审核,帮助其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使其更好地完成从技术能手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这部分校外固定兼职教师的加入,会极大拓宽“双师型”教师的来源渠道,壮大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其更好地完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

第三,建立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职称改革。

目前高职院校仍沿用普通高校的教师职称评审政策,忽视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核,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更不利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因此应建立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突出实践能力的职称评审体系和职称评聘晋升制度。

5.内涵式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内涵式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深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办学特色,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内涵式校内生产实训即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与政府、行业、企业或社会相结合,在校内通过新建或改造原有实验实训室,通过真实或类似真实的生产过程,按照与企业相同的管理模式建立起来的、具有生产功能的学生实践教学场所。

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真实职业环境、真实的企业管理、真实生产条件、大量操作练习机会以及“双师型”教师的及时指导,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养成,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1]崔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08(1).[2]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3]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刘坚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D/OL]./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 cid=&filename=2004076833.nh&dbname=CMFD9908&dbcode=CMFD&pr=&urlid=&yx=&v=MTY1 NDFyQ1VSTDZmWk9kdUZ5em1VTDNNVjEyN0dyTy9HTm5QckpFYlBJUjhlWDF MdXhZUzdEaDFUM3FUcldNMUY=,2003-10-01.[5]杨建中,李江云.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