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赫拉克利特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1)汇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赫拉克利特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1)

赫拉克利特的和谐思想是极具辩证意味的。其所谓“和谐”不是“相同”,而是不同甚至是对立因素的协调和统一。和谐不是僵死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它与不协调始终处于相互转化过程中。这种转化,或者说这种事物对立面之间的斗争是普遍的,同时也是剧烈的、迅速的。而且,和谐向反方向的转化是有“尺度”的规定性的。这些深邃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和谐,即协调、统一,是一种理想、美好的状态,是自古及今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在无数论及和谐的哲人中,赫拉克利特是极突出的一位。作为古希腊早期的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关于和谐的思想是辩证的、深邃的,在2500年后的今天,仍然绽放着光芒,对于我们今天之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一、相反者相成,对立造成和谐

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是由不同甚至是对立因素造成的。他说:“相反者相成:对立造成和谐,如弓与六弦琴。” “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和谐是不能离开对立面单独存在的。如同人类社会中的正义与非正义,如果没有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无从知道什么是正义。赫拉克利特还说:“疾病使健康舒服,坏使好舒服,饿使饱舒服,疲劳使休息舒服。” 没有疾病,也就无所谓健康,没有坏,也就无所谓好,没有饥饿,也就无所谓温饱,没有疲劳,也就无所谓休息。亚里士多德从自然、艺术的角度对赫氏的“对立造成和谐”思想进行了论证。他说:“也许,自然喜爱相反的东西,且正是从它们中,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中,才求得了和谐,就像自然把雌与雄结合在一起,而不是使每对相同性别的东西结合一样;所以,最初的和谐一致是由于相反,不是由于相同。在这方面,技术似乎也模仿自然。例如,绘画就是把白与黑、黄与红混合起来,才创造出与自然物一致的作品;音乐是揉和了高音与低音、长音与短音,才谱写出一曲不同音调的悦耳乐章;文法也是把母音与子音结合在一起,才从中形成了这门整体的艺术。”

赫拉克利特认识到:相反相成的矛盾双方共处于事物统一体中,其斗争和冲突是事物存在和健康发展的表征。只有不同矛盾因素的对立统一,才能使矛盾双方既互相联系,又互相斗争和制约,才能促使事物向良性方向发展。相同事物共处一体之中而排除异己事物一体共处的可能性,则不能促成事物向更高阶段发展,而只能导致事物的停滞、衰退和绝灭。单存的同一,是不会有丰富的内容的。水再加水,还只是水的味道,在味道说,是简单的同一。琴声再加琴声,还是琴的声音,就声音说,也是简单的同一。用黑格尔的话说,即是:“简单的东西、一种音调的重复并不是和谐。差别是属于和谐的;它必须在本

质上、绝对的意义上是一种差别。” 也就是说,有差别,有不同,有对立,才会有和谐出现。

不仅如此,赫拉克利特还提出了“隐藏的和谐”的概念,这种思想是很深刻的。赫氏认为,真正的和谐是事物内在的和谐,深处的统一,而不是表面的和谐。但这种内在的和谐是我们无法看到的,所以赫拉克利特称它是“看不见的和谐”,并且认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因为看得见的是表面上的,而表面可以伪装,可以欺骗,深入进去却并没有和谐,它只是矫揉造作,弄虚作假,摆出来给人看的。譬如一个从不自相矛盾的人,在表面上完全一致,但内心却翻江倒海并不和谐;而一个真正的人可能在表面上表现得并不和谐,但他的内心深处却一直是和谐的。所以,表面上的一致并非真正的一致,不为表面伤神费力,而更进一步,在深处的不一致中找到一致。

关于和与同的关系,我国古典文献也有过不少记载。最有代表性的是《国语·郑语》中史伯的一段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就是说,相同的事物不存在和谐,不能生发长养出新的事物,用完了以后就终了了。史伯又说:“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9]一种声音成不了乐曲,单纯的颜色构不成美饰,单一的味素调治不出美味,一种物材制作不成任何东西。勿必使各种不同性质的因素相反相成,才能充分发挥其优长。《左传》里也有和与同相异的精彩论述。[10]

总体而言,我国古代先哲们一般也都认为和别于同,这与赫拉克利特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赫拉克利特旗帜鲜明地提出“对立造成和谐”,矛盾、斗争、冲突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的常态,是事物健康发展的表征,这是超出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认识水平的。

二、和谐与冲突和斗争是相互转化的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思维方法在近现代西方哲学史上备受赞誉。列宁称其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11]黑格尔则感慨地说:“〔像在茫茫大海里航行〕,这里我们看见了陆地”。[12]赫氏的和谐思想同样充满了辩证意味。在赫拉克利特看来,和谐不是固定的,僵死的。没有绝对的和谐,也没有绝对的对立,和谐与不协调始终处于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他说:“结合物既是整个的,又不是整个的,既是协调的,又不是协调的,既是和谐的,又不是和谐的,从一切产生一,从一产生一切。”[13]就像日和夜,生与死,醒与梦,少与老,都始终是同一的东西。后者变化了,就成为前者,前者再变化,又成为后者。赫拉克利特还说:“压榨器里面的直的纹路和弯曲的纹路是同一条纹路。”“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条路。”“冷变热,热变冷,湿变干,干变湿。”[14]任何结合物都包含着冲突和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在不断地相互转化,这种转化就是斗争。

特别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赫氏认为,和谐与不和谐之间的相互转化,这种事物对立面之间的斗争是非常普遍的。他说:“应当知道,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一切都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而产生的。”“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15]斗争性是“普遍的”,“正义的”,“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就是说,没有斗争就没有事物的产生。如同列宁所说:“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世界的基本规律(逻各斯,有时是必然性)是‘向对立面的转化的规律’。”[16]斗争性作为普遍现象贯穿一切事物的始终,“一切都为对立过程

所宰制”。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它在事物发展中占主导支配地位。

荷马则完全看不到斗争的积极意义。他称宙斯作“人和神之父”,并且抱怨说“我但愿争斗从神和人的生活里消偃”。[17]这使得赫拉克利特对荷马感到反感和厌恶,他说应当把荷马从赛会上逐出,并加以鞭笞。[18]赫拉克利特把斗争看得至高无上,用它替代了希腊宗教传说中宙斯的至尊地位。由是,对立统一中的斗争性的意义就被揭示了出来:斗争性是比和谐或同一性更深刻的规定。[19]

赫拉克利特并且认为,变化(或者说斗争)是如此剧烈和迅速,以致我们时时处在“既踏进而又不踏进同样的河流;我们既存在而又不存在”的状态。

[20]人是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也不能在同一状况下两次接触到一件变灭的东西。另一方面,赫拉克利特也重视同一性,说“一切产生一,从一产生一切”,“对立物存在同一性”。对立的双方通过斗争达到同一,同一中又产生斗争,既斗争又统一构成事物的发展运动和变化,形成了自然界的有序性、必然性。

从以上论述可以得出:不协调的和谐,对立中的统一,是赫拉克利特和谐思想的精粹。

三、和谐向自己反面转化有“尺度”的规定性

既然和谐与冲突和斗争的相互转化是普遍的,那么这种转化是否遵循什么规则呢?关于这一点,赫拉克利特显然是在对自然界进行深入细致观察的前提下,才得出自己的看法的。他非常强调“尺度”的概念,认为万事万物向自己反面转化都不是随意的、无度的,而遵循一定的“尺度”。赫拉克利特所说“尺度”的含义,在如下几条残篇里说得很明白:

“太阳有人的脚那么宽。”[21]

“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22]

“太阳不越出它的限度;否则那些爱林尼神——正义之神的女使——就会把它找出来。”[23]

“太阳是时间的管理者和监守者,它建立、管理、规定并且揭示出变迁和带来一切的节季。”[24]

“黎明与黄昏的界限是大熊星,大熊星的对面是光辉的宙斯山。”[25]从上面几段话不难看出,赫氏认为在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运动中,诸如数量、界限、程度等此类“尺度”是极为重的。在事物运动还没有达到某一点时,它就还是它自身,具有原来的特质,不能变成自己的反面或另一种东西;而当事物在变化过程中一旦达到了这一点,它就必然会变成自己的对立物。比如:晨昏线是日和夜的分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分别是四季的始点,人类社会中的善恶、正邪、好坏等等也都是有一定度量标准的。因此赫拉克利特十分注重“尺度”或“分寸”的意义:它是对立物彼此区别的规定者,又是彼此同一的联结者,相互转化的标志者,所以他称之为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秩序的管理者和监守者。[26]

《营生网》--关注您的营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