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克利特与老子思想的共通之处
“道”与“逻各斯”:中西哲学对话的可能性(一)
“道”与“逻各斯”:中西哲学对话的可能性(一)“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由“道”开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天道之学、地道之学、人道之学和王道之学;“逻各斯”则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由“逻各斯”发展出了具有西方特色的修辞学、逻辑学、自然科学和理性主义的知识论。
通过对作为中西哲学之源的“道”和“逻各斯”这两个概念的回溯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发现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异,而且可以寻找到中西哲学对话的一种可能性。
一、老子的“道”和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是,“道”和“逻各斯”作为中西哲学的源头和最高范畴,虽然它们产生并影响于不同的地域,但在时间上却是几乎差不多同时出现的。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道”字虽然在《尚书》、《诗经》中已屡次出现,但是作为哲学范畴,则始于老子。
老子以前,随着农业生产和天文学的发展,已提出了五行和阴阳的学说,但是这种以多种元素为世界本原的学说,不仅难以说明有限的东西如何成为无限世界本原的问题,而且也无力对抗意志之天的绝对权威。
老子提出“道”这一概念,并把它从有限升华为无限,这就从理论上把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水平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道”作为老子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它有四个主要特征:首先,“道”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1]其次,“道”无形无象。
“其上不jiao,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2]再次,“道”无始无终。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3]。
最后,“道”不可被感知。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4]那么,“道”作为无形无象的绝对,它是如何派生宇宙万物的呢?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5]这就是说,“道”是“无”,由“道”最初派生出的是混然未分的统一体,然后再由该统一体派生出阴阳二气,阴阳和合产生冲气,阴气、阳气、冲气三者变化而产生出宇宙万物。
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老子与万物的统一
著 ,黄巍
译
摘
一
要 :本文首先 区分 了赫拉克利特和 巴门尼德关 于对立统一 的两种思路 :前者认 为对立面 的统
就在对立面本身之 中,后者认为对立面 的统一在对立 的双方之外 、超越对立 而存在 。由此 出发 ,作
者探讨 了柏拉 图和老子关 于对立统一 的思想 。通过对这些思 想的比较 ,指 出关 于对立 统一的形而上 学
一
就 是 ,它 严 重 违 背 常 识 。 此 外 ,如 果 虔 敬 通 常 要 求 我 们 只 能 将 神 圣 等 同 于 对 立 双 方 之 一 (白
天 ),那 么 这 一 点 也 是 严 重 地 违 背 了 虔 敬 。但 是
要 注 意 ,虔 敬 的 信 仰 也 没 有 消 除 这 对 立 的 双 方
B o u n d s ,a n d L o g i c , N e w H a v e n : Ya l e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1 9 8 6 ) ’
的对 立 面 ,否 则 白天 就 没 有 意 义 ,反 之 亦 然 。
域 ,有 朽 的 、意 见 的 领 域 ,被 真 理 从 自身 中 排
除 出去 的领 域 。 巴 门尼 德 思想 中所 有 的 中央 路 标 都 是 这 样 的 :不 存 在 更 早 / 更 晚 ,更 大/ 更小 ,
所 以 ,尽 管 二 者 是 对 立 的 , 它 们 离 开 了 彼 此 就 不能 成 立 ;离 开 了它 们 互 为 对 立 的 相 互 关 系 ,
收 稿 日期 :2 0 1 2一O l— o 6
着译者简介 :斯科特 ・ 奥斯 汀 ( S c o t t A u s t i n ) ,男 ,美国德克萨 斯州 A &M 大学哲 学 系副教 授 ;黄 巍 ,男 ,中国人 民大学 哲学学
事实与立场——再谈海德格尔与老子(精)
事实与立场——再谈海德格尔与老子这是一个老旧的话题了。
你要再谈,未必出得了新意。
毕竟就是这么个题目。
海德格尔在哪里引用过老子的话,在哪里论说了汉语思想中的“道”,诸如此类,学界已经弄得相当清楚了。
不但德国学界清楚了,中、日、韩三国的学者们也清楚了(珀格勒尔的这篇文章就是他1998年在韩国汉城做的一个演讲,收在韩国人编的这个特刊上)。
在我们这里,北京大学的张祥龙教授在《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一书中已经对这个题目做了特别精深的讨论,并且专门在书后做了一个附录,把海德格尔有关老子的论述都集中在一起了。
笔者也曾在一些地方附带议论过这个题目。
[3]这里之所以再来谈一次,倒也不是有什么新发现,而是因为读了珀格勒尔的文章后有一点点感想。
老实说珀格勒尔教授的这篇文章也没有太多惊人的东西,还是用了这么些材料编织起来的。
而首先令我感兴趣的是他的一个结论,或者说一个判断。
他在文章结尾处说:德国哲学家与日本方面的交流已经不是一个“单行道”了,年轻一代的德国哲学家中也有不少掌握了日文,因此两方面可以进行真正的对话了;而“与中国的对话还需要时间”。
[4]我想,这应该是一个有一定事实依据的判断。
近代以来,日本人一直十分虚心、极其用功地向欧洲学习,不但把许多欧洲的东西介绍到日本,而且也把日本的东西推介到欧洲;他们甚至于干脆就邀请欧洲学者去日本做研究、当教授。
据我所知,日本人二十年代就邀请过海德格尔(时为弗莱堡大学私人讲师)去日本当教授,海氏一时心动,最后在雅斯贝尔斯的劝阻下才未接受这个邀请;但后来海德格尔的一位弟子,哲学家卡尔·洛维特却是在日本当了一阵子教授的。
至于中国,虽然我们也做了一点工作,但由于所谓“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在这些个方面做得就比较差了,与日本相比差得太远了,所以现在差不多还在珀格勒尔所说的“单行道”上跑——莘莘学子跑欧洲、美洲去学习,而且如今更多的是学技术和工商的,愿意学哲学、学人文科学者还是稀罕。
《老子》四章原文翻译1
《老子》四章原文翻译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值得我们去学习。
这是整理的《老子》四章原文翻译,欢迎大家前来查阅。
[原文]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
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
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
湛呵⑨!似或存⑩。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译文]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
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解释]①冲:通盅(chong),器物虚空,比方空虚。
②有弗盈:有,通又。
盈:满,引申为尽。
③渊:深远。
呵(a):语助词,表示停顿。
④宗:祖宗,祖先。
⑤锉其兑:锉(cuo):消磨,折去。
兑(rui):通锐,锐利、锐利。
锉其锐:消磨掉它的锐气。
⑥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
⑦和其光: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
以上四个“其”字,都是说的道本身的属性。
⑨湛(zhan):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书中“浮沉”的“沉”多写作“湛”。
“湛”、“沉”古代读音相同。
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
连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无若存。
参见第十四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⑾象:似。
[评析]在本章里,老子通过形容和比方,给“道”具体作以描述。
原来老子认为“道”是不可以名状的,实际上“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道”的一种写状,这里又接着描写“道”的形象。
老子说,道是空虚无形的,但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却是无法限量的,是无穷无尽而且永远不会枯竭。
它是万事万物的宗主,支配着一切事物,是宇宙天地存在和进展变化必须依赖的力量。
在这里,老子自问:“道”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他没有作出正面回答,而是说它存在于天帝现相之前。
既然在天帝产生以前,那么天帝也就无疑是由“道”产生出来的。
由此,讨论者们得出结论,认为老子确实提出了无神论的思想。
在“交往”的路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老子的“道”
在“交往”的路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老子的“道”中西哲学不仅需要“比较”(comparison),尤其需要“交往”(“交流”,communication);“比较”重在“分析”、“观察”,“交往”重在“体会”、“理解”。
欧洲的民族是“哲学”的民族,自古代希腊以来,以概念、判断、推理的结构方式,使“哲学”成为一门“科学”,“爱智者”(???),成为“哲学(家)”(???)。
中国古代的“爱智者”始终是“思想家”,而不是“专门家”(scholarscientist)。
古老的东西方民族在哲学上遇到的当然是相同的问题棗宇宙、人生的本源性问题,但它们的把握方式、因而它们的历史发展是不同的。
欧洲的哲学思想,从近代以来,集中反对“形而上学”,即对那种把“哲学”作为一门“科学”而以一般的概念体系来结构,感到不满。
于是有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通过对理论理性的工具的批判,划出知识的界限,揭示形而上学的虚妄性,重新确立“理念”在本源性思想中的地位。
康德这个思想路线,经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发展为现代胡塞尔之“纯心理”之现象学。
胡塞尔认为他已在根本上揭示并恢复了柏拉图“理念论”的本意,他的“生活的世界”,就是“理念的世界”。
“世界”不是我们“科学研究”的“对象”,我们就是“生活”“在世界中”。
我们对“世界”的“意识”,不是“对象性”的概念;“对象性”思想方式的克服,也就是“形而上学”思想方式的克服,事实上也是欧洲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传统思想方式的克服。
胡塞尔晚年所谓欧洲文化之危机,即对象性思想方式之危机。
然而,胡塞尔的现象学仍以建立一种与一切对象科学完全不同的“人文科学”为目的,因为它排除(括出)一切“对象性”之“经验”,故为“最严格之科学”。
“这是桌子”,固不需明析“桌子”诸经验之属性,“桌子”这个概念亦非由此众多属性归纳而成,故“桌子”并非种属之特性(物之性),而是“理念”(观念);“理念”先于诸种属特性而出现,但毕竟与“物之性”有多种纠葛。
赫拉克利特与老子思想之比较
Y iw n JAN W e —o AO B — e .I G ny u
( o eeo P li n a . ag i ec e nvr t, a c a g J nx 3 0 2 , h a C l g o t s dL w J n x T a h r U i s y N h n ,i gi 30 2 C i ) l f ic a i s ei n a n Ab ta t sr c :Heak e d L o Z e e b t i n n t e ea i hc r d cin fre w s b c w r . o it w s i lr lta a i r o h l i g i h r n w i p o u t o c a a k a  ̄ s cey a n a n w v h o 1
一
而是 永不 停息 的运 动 变化 过 程 。 恩格 斯 把 赫 拉 克
利特的这种观点称为“ 原始 的、 朴素的但实质上正 确的世界观” j 。老子对世 界也有着类似 的看法。
不过 , 他认 为世 界 的本 原 是 “ ” “ ” 道 ,道 乃是 一 个 变
是 一 团永恒 的活 火 。在一定 的分 寸 上燃烧 , 一定 在 的分 寸上熄 灭 ” 。赫 拉 克利特 强 调火 的运 动变 化 … 的性 质 , 他认 为 , 火是 惟 一 的世 界 的本 原 、 动 的 , 能 最 富 有变 易性 , 没 有形 体 , 生 动 、 活 跃 , 变 它 最 最 它 化 急剧 , 没有 固定 的边 界 _ 2。他 描述 了以火 为基 础 2 _ 的变化 过程 , 他说 :一 切 转化 为火 。火 又转 化为 一 “ 切 , 如黄金 换成 货物 , 物换 成黄 金 ” 。赫拉 克 有 货 … 利 特这种 朴素 的辩 证法 被列 宁誉 为“ 是对辩 证 法 这 原则 的绝 妙 的说 明 ” 。赫 拉 克 利 特还 认 为 , 然 J 既
道与逻各斯_中西文化与文论分道扬镳的起点_曹顺庆
当代中国著名学者钱钟书也指出: 道可道 , 非常道 ; 第一、 三两 道 字为道理之 道 , 第 二 道 字为道白之 道 , 如 诗 墙有茨 不 可道也 之 道 , 即文字语言。古希腊文 道 ( L og os) 兼 理 与 言 两 义 , 可 以 相 参 。 ( 管锥编 第二册第 408 页) 为什么钱钟书等人将 道 与 逻各斯 相 提并论? 显然 , 老子的 道 与赫拉克利特的 逻各斯 确有相通之处 ; 为什么海德格尔对 道 与 逻各 斯 情 有独 钟? 显然 , 中 国的 道 与西方的 逻各斯 在各自的文化构成与 传承中 , 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 过, 我们感兴趣的不仅仅是 道 与 逻各斯 的相似之处及其各自在中西文化与文论中的 地位和作用, 而且我们还要进一步追问 : 为什 么 道 与 逻各斯 从相似的起点迈步 , 却各 自奔向不同的路径, 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学术 规则、 学术话语和意义生成方式? 这一点, 恰 恰是学术界研究的薄弱环节。 还是让我们从 道 与 逻各斯 的起点开 始追索吧。 老子 一书开篇即曰 : 道可道 , 非常道, 名可名 , 非常名。无名 , 天地之始, 有 名, 万物之母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 老 子 1 章 ) 赫拉克利 特 著作残篇 的第 1 条 说: 这个 逻各斯 , 虽然永恒地存在着 , 但是 人们在听见人说到它以前, 以及在初次听到 人说到它以后 , 都不能了解它 , 虽然万物都根 据这个 逻各斯 而产生 ( D1) 。 从以上两段论述 , 我们可以发现有这样 一些共同或相似之处: 第一 , 逻各斯 与 道 , 都是 永恒 的 , 是 常 ( 恒久) 的。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 之 永恒 与老子道的 常 是可以通约的 , 二 者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认识到 , 在这 千变万化的 宇宙中 , 有一个 永恒的、 恒常之 物, 这就是 道 和 逻各斯 。老子说: 有物 混成 , 先天地生 , 寂兮寥兮 , 独立而不改 , 周行 而不殆 , 可以为天下母。 ( 老子 25 章 ) 逻
“道”与“逻各斯”:中西哲学对话的可能性
“道”与“逻各斯”:中西哲学对话的可能性张廷国(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由“道”开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天道之学、地道之学、人道之学和王道之学;“逻各斯”则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由“逻各斯”发展出了具有西方特色的修辞学、逻辑学、自然科学和理性主义的知识论。
通过对作为中西哲学之源的“道”和“逻各斯”这两个概念的回溯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发现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异,而且可以寻找到中西哲学对话的一种可能性。
一、老子的“道”和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是,“道”和“逻各斯”作为中西哲学的源头和最高范畴,虽然它们产生并影响于不同的地域,但在时间上却是几乎差不多同时出现的。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道”字虽然在《尚书》、《诗经》中已屡次出现,但是作为哲学范畴,则始于老子。
老子以前,随着农业生产和天文学的发展,已提出了五行和阴阳的学说,但是这种以多种元素为世界本原的学说,不仅难以说明有限的东西如何成为无限世界本原的问题,而且也无力对抗意志之天的绝对权威。
老子提出“道”这一概念,并把它从有限升华为无限,这就从理论上把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水平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道”作为老子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它有四个主要特征:首先,“道”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1] 其次,“道”无形无象。
“其上不jiao,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2] 再次,“道”无始无终。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3]。
最后,“道”不可被感知。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4] 那么,“道”作为无形无象的绝对,它是如何派生宇宙万物的呢?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5] 这就是说,“道”是“无”,由“道”最初派生出的是混然未分的统一体,然后再由该统一体派生出阴阳二气,阴阳和合产生冲气,阴气、阳气、冲气三者变化而产生出宇宙万物。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德观
浅谈老子道德观与实现个人的自我和谐摘要:在老子思想中,"道"与"德"是分开的,却都蕴含着"和谐”的主题。
的道德观是对提升个人的素质,而社会本来就是由人所构成,个体的素养提高也就意味着社会的。
因此,笔者试图从社会个体提高自身的角度来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老子道德观和谐社会老子认为,道与德虽然不同,却都以和谐为内核。
和谐首先是一种协调、和睦的状态J和谐要求各种事物配合得匀称、适当。
"和而不同","和"中包含了多样性、差异性。
古人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谐中包含了统一性与创生性。
在西方文化中,和谐也有类似的意义。
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数的和谐",自然是一个和谐宇宙。
赫拉克利特认为相反者相成,对立即和谐;莱布尼茨用“预定和谐”来说明由无限单子所组成的宇宙的和谐一致。
可见,差异、多样、统一、化生是和谐的首要内涵。
换言之,和谐即"相异者或对立者之相济相成的结聚、其次,和谐还可以表现为对和谐状态的追求。
想要达到和谐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要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做事。
而上述这两点在老子的道与德中恰恰都有所体现老子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反对传统世俗的价值观,并建构了一套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
这套人生观与价值观虽然常被用于处世和治国,成为阴谋家与政客谋权夺利的道术与权术,但老学的主旨毕竟在于超脱世俗生活,在隐遁中寻求安身立命的基础,因此它的本意是要追寻内心的平衡与和谐,即自我和谐。
一老子道德观中蕴含的“和谐”思想在现代的分科之学中,自我和谐主要是心理学探讨的问题。
两千多年前的老子,用了另一番语言对自我和谐的问题做了精辟的阐释。
老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圣人。
圣人便是得道之人,他们不仅是道德上的楷模与典范,更拥有着最平和的心态。
老子从道与德的角度来描述圣人内在的和谐自我。
老子的“道”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
老子的“道”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中国哲学的开山者老子,其学说不仅在中国有着巨大影响,而且一直影响到集西方古典哲学之大成的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这听来似乎令人难以置信。
黑格尔在其哲学体系中,既充分吸收了古代西方的哲学思想,亦明显受到中国古代道家“形上学”思想的影响。
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对孔子、孟子讲得很简略,一笔带过;而对《易经》,尤其是对道家的老子却很重视,并特别专门讨论了《老子》中的“道”和“无”。
道家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流派,道教则是形成于东汉时期的一种宗教。
虽然道教哲学以宗教化、方术化的方法对先秦道家哲学加以改造吸收,但两者是有联系更有区别的;老子更非道教创始人。
黑格尔将“道家”和“道教”合为一谈。
他说:“还有另外一个宗派即‘道家’。
这一宗派的信徒不是官员,不与国家宗教有关,……这一派的哲学和与哲学密切相关的生活方式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的书,《道德经》,并不包括在正式经书之内,也没有经书的权威。
但在道士中,……它却是一部重要的著作。
他们献身于‘道’的研究,并且肯定人若明白道的本原就掌握了全部的普遍科学,普遍的良药,以及道德;――也获得了一种超自然的能力,能飞升天上,和长生不死。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东方哲学・中国哲学》,124页,商务印书馆,1995。
)黑格尔不通汉语,他从法国汉学家雷缪萨(Rémusat)的著作中间接地了解到老子,同时也接受了雷缪萨本人关于老子和道家的一些观点。
黑格尔将道家和道教合为一谈,大概便是沿袭了雷缪萨的观点。
他们二位大概都不知道,在战国末的田齐和西汉初年,曾经有过作为国家施政指导思想而风靡一时的黄老之学这一道家学派。
所以,黑格尔只说“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而认为道家“这一宗派的信徒不是官员,不与国家宗教有关”。
他又说:“老子的信徒们说老子本人曾化为佛,即是以人身而永远存在的上帝。
”(同上,127页。
)这可能是听信了道教经典如《老子化胡经》中关于“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之类的传说故事。
老子的“道”和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之异同
120《名家名作》·杂谈一、老子的“道”和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的含义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一个核心概念,《道德经》就是围绕“道”来展开论述的。
“道”的基本含义包括道路、方法、技艺、规律、事理、思想、学说、道象之简称、祭路神、疏通、引导[1]。
在老子看来,“道”既是一切事物的生成者,也是万物的本根。
正如沈广明所言:“它既有宇宙论的地位,也有本体论的意义。
”[2]《道德经》中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3]这段话较为完整地解释了“道”的含义,但这种解释又是不得已而为之,充满玄之又玄的意味。
老子认为,“道”这种东西先于天地产生之前就存在了,它有着恒久不变的属性,循环往复地运行着,是天地万物的本根,但是这个本根又不是一种具体可以把握的实在事物。
他本来也不知道它的名字,只是为了便于描述,才勉强借用“道”“大”这两个字。
老子还认为,“道”是可以言说的,可并不是人们平常说的那个“道”。
可以说出来的“道”都不是老子认为的那个真正的“道”,真正的“道”恍恍惚惚,难以用文字描述。
这个恍恍惚惚的“道”,是万物产生的源头,是万物之母。
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老子描述了万物是如何从“道”中生长出来的过程。
“道”首先生出一,一又生出二,二生出了三,三生出世间万物。
正如已有的研究结论所认为的那样,“道”在老子那里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哲学范畴,“道”先于天地产生,是宇宙的本源,老子将本体论和生成论合二为一 [4]。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万物从“道”中产生,然而我们无法确切地定义“道”究竟是什么,只能通过老子的诸多比喻去尽可能理解“道”的含义。
在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中,“逻各斯”是一个核心概念。
“逻各斯虽然像我所说的那样常在,但人们在听到它以前,或是第一次听到它的时候,却总不能理解它。
万物都是按照这个‘逻各斯’产生的,虽然我已经根据事物的本性将它们加以区别,解释了它们是如何发生的,而且人们也经常遇到像我所说明的那些话语和事实,但是他们却像从来没有遇到过它(逻各斯)一样。
外国名人对老子的评价 英文版
外国名人对老子的评价1. 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我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老子的思想在全球范围内也备受关注和尊重,许多外国名人对老子的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
2.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曾经说过:“老子,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认为老子的思想强调了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这与他自己的思想有着一定的共鸣。
3.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也曾对老子的思想表示赞赏,他认为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道法自然”和“反常规”的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培根认为老子的思想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的。
4. 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曾经表示:“老子的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思想的深邃和智慧令人叹为观止。
”海明威认为老子的思想对于文学创作和人类精神追求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5. 20世纪法国的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也曾对老子的思想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赞赏,他认为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和“无欲则刚”等思想对于现代社会和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6. 以上种种,足以证明老子的思想不仅在我国古代哲学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也在全球范围内备受重视和尊重。
老子所提出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当代世界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老子的思想,发掘其中的智慧和启示,使之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7. 除了上述的名人外,还有许多现代学者和哲学家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价。
美国哲学家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认为老子的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在力量和自然之道,唤起了人们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和探索;而德国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也在其著作中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他认为老子的理念反映了人类对真理和伦理的追求,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2000多年前,对比东西方思想有什么差别和一致(附详图)
2000多年前,对比东西方思想有什么差别和一致(附详图)大家好,今天开始我为大家讲述东西方哲学史上的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们,以及他们同样伟大的思想。
前面我们介绍了古希腊苏格拉底之前,两个主要的思想学派:以泰勒斯为代表的米利学派,以及以巴门尼德为代表的爱丽亚学派。
今天我们介绍另外两位古希腊,在苏格拉底之前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赫拉克利特和恩培多克勒。
小播读书,版权所有这两位哲学家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但这两个思想家可以说非常有渊源,是前苏格拉底事情重要的哲学家。
其中赫拉克利特有两个重要的思想,其中有一个和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道家思想非常类似。
第一个是: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也就是说,火是万物的本原,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第二个是,他提出了朴素辩证法思想:逻各斯。
我们一个个来介绍,赫拉克利特说:火是万物的本原,以及辩证法逻格斯,其实是有先后关系的,为什么呢?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句话什么意思?其实他在表达,这个世界是永远变化的,你两次踏进的河流情景并不是一样的,因为第二次踏入河流时,是新的水流在流淌,而不是原来的水,更进一步说,任何事物都是处在变化之中。
那为什么是火呢?而不是阿那克美尼说的“气”或者泰勒斯说的“水”呢?因为“火”会让事物产生变化,火是一种燃烧的状态,物体只有在燃烧后才会出现火的现象,任何东西被火燃烧之后,都会发生改变,火的状态是流动和变化的,所以,其实赫拉克利特用这个隐喻来告诉我们:我们这个世界永远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更进一步,赫拉克利特用火的两种状态:燃烧和熄灭,来解释了世间万物的生生灭灭。
火熄灭了,就变成了世界的万物;火燃烧了,万物就会被毁灭。
万物都处于这样不断变化,从生都死的不断循环之中。
那紧接着,问题就来了,世界万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生生灭灭的,那么,它们有什么内在的规律吗?赫拉克利特说,当然是有的,这个内在的逻辑和规律就是:逻各斯。
什么是逻各斯?逻各斯是欧洲古代和中世纪常用的哲学概念。
老子的伟大设计——称职的道德天尊
老子的伟大设计——称职的道德天尊作者:张龙元张莉鑫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10期摘 ; 要: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道德经”是老子制定的全人类的“教育大纲” 。
自然万物的“如何”是一种“伟大的设计”(霍金)。
这个“伟大设计”的设计者就是老子的道者。
道是支配掌控“无名创生有名”和“有名创生自然万物”的主宰者。
道是自然万物自身存在的自然规律、法则。
道和物共生共存。
物是道的载体,道是物的精神、灵魂。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无名;有名中图分类号: B223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0-0088-02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或字伯阳。
华夏族,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
大约生活在春秋时期(公元前571-471年)。
据说生于殷商二十二年岁次庚辰二月二十五月卯时。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是道教三祖之道祖(姬姓轩辕黄帝为始祖,张道陵为教祖)。
道教尊老子为道德真君、道德天尊。
在世人心目中老子是被“天帝” 委派掌管“人教” 的道德天尊。
与开天辟地元始天尊盘古齐名[道教三清:元始天尊(盘古)、道德天尊(老子)、灵宝天尊〕。
老子在人民心目中的“官衔”相当于现在的联合国(人类)的“教育部长” 。
《道德经》就是老子制定的“教育大纲”。
唐朝皇帝姓李,自称是老子的后裔。
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真元皇帝”。
则天皇后封老子为“太上老君”。
大中洋符六年(1013年)又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天上德皇帝”。
霍金认为:自然万物的“如何”是一种“伟大设计”。
则这个“伟大设计” 的设计者就是老子的“道”。
老子潜心修道,道行高深,道法齐天。
穷毕生精力,凭超凡脱俗的高超智慧,成就了毫无遐遐疵的人类教育的“教学大纲”——《道德经》。
老子的《道德经》在古今中外哲学名著中排名榜首。
高中论述类阅读:,“和谐”一词之两字为同义。“和,谐也。”和谐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在各个领域内
高中论述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在中国,“和谐”一词之两字为同义。
“和,谐也。
”和谐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在各个领域内的行为方式。
中国的琴道讲究中正平和,中国的茶艺推崇和静怡真,中国的建筑代表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中国的医学要求五脏调和、七情调和、气血调和,就连进行博弈对决的中国围棋都在寻求中和平衡之道,而追逐营利制胜的中国商业也信奉着和气生财。
据《尚书·舜典》记载,舜帝命其乐官典乐要做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这说明古人已发现五声、六律六吕、八种乐器的有序配合能产生和谐的音律。
古人还把和谐看作自然的法则,并把万物的差异与互补之平衡解释为和。
如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意思是,事物内部对立的阴阳两气经过斗争达到和谐。
这就同样与赫拉克利特论述的“和谐”不谋而合。
钱穆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的人文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
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
佛家认为万物都是“佛性”不同的体现,所以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
各家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是一致的。
中国古代哲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
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同期,“大同社会”代表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理想。
《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东西方哲学惊人的相似之处
1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毕达哥拉斯说,万物皆数,数是宇宙的本原。
点比作一元,线作二元,面是三元,体作四元。
万物的本原是一。
从一产生二,而我是属于一的不定的质料,一则是原因.从完美的一和不定的二中产生出各种数目;从数产生点,从点产生线,从线产生面,从面生出体,从体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形体,产生出四种元素:地水火风。
2.老子说,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
赫拉克利特说,事物的运动变化由内部包含的矛盾所推动,一切都是斗争产生的。
自然追求对立的东西。
他用对立的东西制造出和谐,而不是用相同的东西;用相反的东西造成协调,而不是联合一致的东西3.管仲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老子也说,大道汜兮;泰特斯说,水是万物的本原4.老子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勤。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萧呵,谬呵,独立而不该,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渊呵,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泰特斯说,万物的本源是无限者,一切生自无限者,一切灭自无限者。
他无法用特定的物质形态的东西去说明世界万物的产生于变化。
这个本原本身不生不灭,无穷无尽,无边无际。
他没有界限,没有限制,没有规定的物质性实体5.老子说,孔德之荣,唯道是从。
道之物,唯望唯忽。
忽呵,望呵,中有象呵。
望呵,忽呵,中有物呵。
幽呵冥呵,中有请呵。
其请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
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道生之,而德蓄之,物形之,而器成之。
是以万物尊德而贵道。
苏格拉底说,美德就是知识。
他临死前教育人们:不要只顾个人和财产,首先要关心改善自己的灵魂。
这是更重要的事情。
我告诉你们,尽情不能带来美德,美德却可以为人们带来金钱,以及个人和国家的其他一切好事。
老子哲学和西方哲学
老子哲学和西方哲学摘要:本文对老子和西方哲学,进行反思比较,得到以下几点认识:一,西方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在哲学命名上和道德经有共同的意向。
二,在原始哲学的最基本的认识,有众多的相似相同思想。
如西方古哲学的万物流变,和老子哲学的非恒道,都认为世界在永恒运动和不断发展,以及都以一些微小的物质为本原等等;在道德观念上,老子提倡“绝学无忧”,淡泊名利。
希腊哲学也强调“知识是最高的善。
”也强调淡泊名利。
不同的是年代,西方在公元前六世纪才产生哲学,而中国在公元前七世纪已产生道德经的哲学体系。
三,对于近代哲学,笛卡尔的二元论,一个是广延性实体,一个是思维实体。
和老子的“徼,妙”同元论十分相似。
本文引用该时代著名的哲学家莱布尼茨的话:“他尽他所能,学习中国哲学”,对西方传统进行补充。
说明老子对西方近代哲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考证了老子的认识论是既具备形而上学的演译,又重视理性的分析。
特别是始终以辩证法为特征,它似乎包含了世界哲学从始到终的一切哲学认识,因此产生了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它说道德经是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
的结论。
本文还分析了海格尔和海德格尔的哲学和老子哲学的相关关系,并探讨了对后现代到来的未来意义。
关键词:老子,希腊哲学,西方近代哲学,后现代主义。
作者:夏景清,1937年生,中医副主任医师,文成医药卫生研究所所长,从事研究中医中药;针灸经络;医学哲学;中国古代哲学。
E-mail:*******************淅江省温州市上徒门5组20幢106室,邮编: 325000一,老子之道和西方古希腊哲学思想。
中国的哲学,首先必须要了解老子之道,老子是中国周代春秋时期的思想家,相当于公元前771年之前。
距今约2700年,是一个掌管图书的官员。
职业使它有良好的条件,因此,它集成和总结了前人的思想认识。
写成一部古代哲学的书,名之曰“道德经”。
据现代人的理解,道是指人对事物的普遍规律的理性认识,德是人的仁爱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超201411082167
西方文论史
读书报告一:哲学的先声与哲学悲剧
——浅谈赫拉克利特与老子在对世界的认识上的共通之处及由此想到的一些问题
摘要:赫拉克利特与老子生活年代极为接近,都处于人类思想的第一个爆发期,他们的思想,尤其是对于世界本原以及世界状态所进行的哲学思考十分接近。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而老子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不知其为何物,强命名为道的事物。
这两种表述看似不同实际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本文将以赫拉克利特与老子思想的相通之处为重点,简单谈一谈人类睁开眼睛所看到的世界的模样是如何相似。
关键词:赫拉克利特、老子、本原、状态、共通
赫拉克利特与老子的生活年代十分接近,大约都活跃在公元前五六世纪。
人类思想的第一次大爆炸,其缘由众说纷纭。
有神论者会归因于神的启迪,而幻想家则认为是外星人在地球的遗迹,当然也有持科学态度的人认为这些思想是人类长久思考的积累。
不过这并不是讨论的重点。
我们更该关注他们思考的什么,而是不是他们这些思想来自哪里。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位思想家都并未把“神”这一概念完全引入自己的思想,他们都不认为自己所处的世界是神的创造,恰恰相反,他们为这个世界的存在找到了一种本原性的依据。
赫拉克利特说是“活火”,老子说是“道”。
而对于世界的状态,他们也都认为世界是运动的,而运动的根据是逻各斯或道。
在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上,赫拉克利特与老子取得了很大的共识。
接下来我们将具体谈一谈这两个问题。
哲学是一门关于世界是什么的学问,在这门学问中有两个根本问题——世界是本原是什么,世界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这两个问题是一切哲学思考不可回避的,必须回答的。
而在这两个问题上,在我看来,几乎所有哲学家都给出了同一种答案,只不过表述的方式不大一样。
一、永恒的活火与道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火产生了一切,一切又复归于火。
在赫拉克利特眼中,“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他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
他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火并非是我们所见到的,可以灼伤皮肤的真实的火,在赫拉克利特那里,火是一种诗性的隐喻。
或者说,赫拉克利特用火这个词语来描述世界的本原,而不是用火这个事物来代表世界的本原。
赫拉克利特对世界的生成的看法与中国传统的五行相生学说颇为相似,他认为,火生于土之死,气生于火之死,水生于气之死,土生于水之死。
世界的生成是一种相互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万物流动,而火居于核心位置。
老子对世界的认识是以“道”为核心的。
世界从“道”衍生出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生成的始基。
老子那里,道是一种抽象概念,道的存在是形而上的,它无声,无物,无臭,无形,它不具有万物任何一种特性,但却是万物之母,能够产生万物。
总的来说,无论是永恒的活火还是生成万物的道,都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用以表示万物本原。
而道是什么以及生成万物的火是什么,似乎有很难说清。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为世界本原
命名是一个巨大的思想难题,无论是取已有的词语,还是创造新的名词,都是在用一个词语描述世界的源头,而这种描述,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永恒的活火与道,都是为世界立下的永恒秩序。
在两位哲学家眼中,道与火都是永恒的,也就是说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命名为道(火)。
二、对世界状态认识的共通性
赫拉克利特与老子在对世界的状态的认识上,也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共识,他们无一例外的认为世界是符合辩证法的。
赫拉克利特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世界并非静止的,运动才是世界的本来状态,因此不仅太阳如此,“人也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在《道德经》中道被这样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
这与“永恒的事物永恒运动着,暂时的事物暂时运动着”几乎是一个意思,二者都强调了世界运动变化的属性。
而这种变化的依据,赫拉克利特称之为逻各斯,老子则称之为道。
逻各斯与道都具有永恒存在的特质。
所谓“道无始终,物有死生”。
而在这种依据下,世界整体则以对立斗争的状态在运动。
赫拉克利特的著作残篇中有这样一段话:“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产生的”而在《老子》中则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在二人的哲学中,世界的存在是对立统一的。
一切都是斗争产生的,而一切又都处于同一的状态。
两位哲学家都认为世间万物没有固定的界限,有等于无,存在与不存在是一回事。
“善与恶是一回事”、“上升的路与下降的路是同一条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种混同万物的思想正是基于对世界同一性的认识。
他们从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提炼出一个永恒的、唯一的存在,而所感知的一切也变成了这个“一”。
而由于万物混同为一,“冷变成热,热变成冷;干变成湿,湿变成干”也就在逻辑上无比合理了。
三、两个哲学问题,一个哲学悲剧
上文在寻找老子与赫拉克利特的共通之处时,一直在两个问题上做纠缠:第一个问题是世界是什么以及世界是什么状态。
当然一切哲学都在讨论这个两个问题。
世界的本原,除了赫拉克利特说是火,老子说是道,也有人说绝对精神,也有人说是原子,伟大精神领袖马克思说是物质。
这些表述看起来很不同,但这些词语一旦用来形容世界的本原时,它的本来含义便逐渐隐退,而一种抽象的含义便被赋予。
这个时候,火与道是一个意思,绝对精神与原子是一个意思,这些词语与物质同样是一个意思,他们的存在无非是哲学家用以表述世界的本原。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类比:我们眼前有一个不明物体,甲叫它做呜咔,乙叫它卢奇,丙叫它做圣,丁叫它做神。
这样有四个词语,呜咔、卢奇、圣、神,它们都表示这个不明物体,本质上没什么不同。
在对于世界的本原这个问题上,似乎也是这样的情况,人类并不能认识到世界的本原,而研究哲学又必须回答这个问题,于是要么以现有的词语描述,要么重新创造一个词语描述,不管怎么说,哲学家并没有解答世界是什么,而只是以文字上的机巧规避了这个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世界的状态,无非是运动或者静止,斗争和同一。
而事实是无论哪一种哲学都在这个圈子里进行讨论。
世界要么是永恒静止的,运动是暂时的,要么相反;世界要么是充满斗争的,同一处于次要地位,要么相反。
这种对世界状态的认识,完全基于生活经验的总结,而非理性的、逻辑的思考。
在这个基本问题上,人类的理性显得极其疲软无力。
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找到运动和静止、斗争和同一的根据,从赫拉克利特以及老子时代,人类已经发现了这些。
时至今日,哲学上依旧在称
颂,赫拉克利特说得很对,老子的哲学很先进。
如果悲观得看待人类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我们也许可以认为,自两千多年前人类第一次思想大爆炸之后,人类并未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步,所有这方面的努力都是在自欺欺人或自我安慰。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依旧难以解答,世界的状态依旧是斗争且同一,运动且静止。
哲学家们面对星空又作何感想呢?
当然这样的结论未免太过悲观,伟大的思想家们可以从各个角度说明人类在这两个哲学问题上取得的成果,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他们所能举的例子,无非是把火改称作道,把道改称作物质,而下一个进步,也会把物质称作呜咔也许会称作卢奇。
不管怎么说,总会有人为此欢呼。
而在这两个问题上,赫拉克利特与老子以及他们那个时代的所有思考这两个问题的思想家们,都是惊天动地的。
当他们为世界的本原命名时,当他们思考世界的状态时,人类之上的更大存在(如果有的话),一定会会心微笑或者大为光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