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上《狼》课文详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狼》拓展阅读——狼三则
狼三则清代·蒲松龄其一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
狼乃止。
屠归。
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
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
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其二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其三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爆,杀狼亦可用也。
注释其一1.货:出售、卖。
2.歘(xū):忽然。
3.瞰(kàn):窥视。
4. 垂涎:流口水,这里形容狼馋肉的样子。
5. 诸:“之于”的意思。
6.昧爽:黎明7.逡(qūn)巡:因有所顾虑而徘徊或后退。
8.腭:口腔的上膛。
9.昂:昂贵。
10.直:通“值”,价值。
11.罹:遭遇(祸患)。
其二1.屠:这里指屠夫,即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生意人。
2.晚:在晚上。
3.归:返回,回家。
4.尽:完。
5.止:通“只”,仅有。
6.缀(zhuì)行甚远:紧随着走了很远。
蒲松龄《狼》知识点汇总(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狼》(蒲松龄)知识点【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只)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
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
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重点字解释】zhuì)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
惧:恐惧。
投以骨:把骨头丢给狼。
从:跟随。
部编版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第十八课 《狼》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八课《狼》说课稿一、背景介绍本篇文章属于《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该单元主要讲述的是动物的世界,第十八课《狼》讲述了狼的生活和习性。
狼是一种非常具有争议性的动物,一方面它是欠发掘的动物,另一方面又因为它的狂热、残忍而受到许多人们的不喜欢,因此,本篇文章旨在通过分析文本内容,探究狼的本质和狼与人的关系。
二、课堂导入1.让学生通过看图片,了解狼的外貌特征。
2.通过提问方式,询问学生对狼的了解和看法。
三、课文分析1.整体结构本文共分为文化背景、正文和后记三个部分,其中文化背景和后记部分都是由作者添加而成,正文部分的文章风格深入浅出,用文学的语言渲染了狼的生活和习性,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狼的态度和认知。
2.重点分析(1)正文部分正文部分主要包含四个部分:狼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狼的饮食和狼对人类的依存度。
•外貌特征:作者通过描绘狼的形体、毛色、眼神等细节,描绘了狼的形象,将狼的形态和动态表现淋漓尽致。
•生活习性:作者从狼的群体生活和阶级划分入手,深入探讨了狼的领地和秩序,以及狼的家庭生活和繁衍状况。
•狼的饮食:作者以狼群的狩猎为主线,生动描述了狼的捕猎环节、狼的狩猎技巧和猎物的选择。
同时也在文章中指出了狼群在食物不充足的情况下所面临的生存问题。
•狼对人类的依存度:文章以捕捉狼的故事为主线,突出了人类与狼的关系,探究了人类对狼的态度和认知。
(2)后记部分作者在文章结尾的后记部分,表达了自己对狼的热爱和对狼保护的呼吁,热情洋溢、耐人寻味,在阅读完正文后,更加深入人心。
3.文化背景本文文化背景埋藏在正文和后记的内容中,主要反映了狼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提及狼作为古代神话中的名角、狼的崇拜和排斥现象、狼被人类捕杀的历史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到狼在人类文明历史中的地位和角色,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探究人类对动物的审美趣味和思想意识。
四、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1.了解狼的生活习性和饮食习惯,了解人类与狼的关系;2.掌握描述狼的表达方式和技巧,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3.了解狼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狼》蒲松龄注释、翻译【部编版七上第20课】
《狼》蒲松龄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0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屠】屠户。
2、【止】仅,只。
3、【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
4、【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5、【从】跟从。
6、【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并】,一起。
【驱】,追随、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7、【窘】处境困迫,为难。
8、【受其敌】遭受它的攻击。
9、【顾】看,视。
10、【积薪】堆积柴草。
11、【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
【苫蔽】,覆盖、遮盖。
12、【弛】解除,卸下。
13、【眈耽相向】瞪眼朝着屠户。
【耽眈】,注视的样子。
14、【少时】一会儿。
15、【径去】径直离开。
【径】,径直。
16、【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7、【久之】时间长了。
18、【暝】闭上眼睛。
19 、【意暇甚】神情很悠闲。
【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暇】,从容、悠闲。
20、【暴】突然。
21、【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
【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22、【隧入】从通道进入。
【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23、【尻】屁股。
24、【假寐】假装睡觉。
【寐】,睡觉。
25、【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26、【黠】狡猾。
27、【顷刻】一会儿。
2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变诈】,巧变诡诈。
【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29、【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二、重点句子翻译: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翻译: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翻译: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3、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翻译: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4、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翻译: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5、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狼》蒲松龄注释、翻译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0课】
《狼》蒲松龄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0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屠】2、【止】3、【缀行甚远】【缀】,4、【投以骨】5、【从】6、【两狼之并驱如故】【并】,【驱】,【如故】,7、【窘】8、【受其敌】9、【顾】10、【积薪】11、【苫蔽成丘]】【苫蔽】,12、【弛】13、【眈耽相向】【耽眈】,14、【少时】15、【径去】【径】,16、【犬坐于前】17、【久之】18、【暝】19 、【意暇甚】【意】,【暇】,20、【暴】21、【洞其中】【洞】,22、【隧入】【隧】,23、【尻】24、【假寐】【寐】,25、【盖】26、【黠】27、【顷刻】2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变诈】,【几何】,29、【止增笑耳】二、重点句子翻译: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翻译: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翻译:3、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翻译:4、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翻译:5、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翻译:6、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翻译:7、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翻译:8、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翻译: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翻译:10、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屠】屠户。
2、【止】仅,只。
3、【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
4、【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5、【从】跟从。
6、【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并】,一起。
【驱】,追随、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7、【窘】处境困迫,为难。
8、【受其敌】遭受它的攻击。
9、【顾】看,视。
10、【积薪】堆积柴草。
11、【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
【苫蔽】,覆盖、遮盖。
12、【弛】解除,卸下。
13、【眈耽相向】瞪眼朝着屠户。
【耽眈】,注视的样子。
14、【少时】一会儿。
15、【径去】径直离开。
【径】,径直。
《狼》蒲松龄注释、翻译、简答、阅读【部编版七上第20课】
《狼》蒲松龄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0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屠】屠户。
2、【止】仅,只。
3、【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
4、【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5、【从】跟从。
6、【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并】,一起。
【驱】,追随、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7、【窘】处境困迫,为难。
8、【受其敌】遭受它的攻击。
9、【顾】看,视。
10、【积薪】堆积柴草。
11、【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
【苫蔽】,覆盖、遮盖。
12、【弛】解除,卸下。
13、【眈耽相向】瞪眼朝着屠户。
【耽眈】,注视的样子。
14、【少时】一会儿。
15、【径去】径直离开。
【径】,径直。
16、【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7、【久之】时间长了。
18、【暝】闭上眼睛。
19 、【意暇甚】神情很悠闲。
【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暇】,从容、悠闲。
20、【暴】突然。
21、【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
【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22、【隧入】从通道进入。
【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23、【尻】屁股。
24、【假寐】假装睡觉。
【寐】,睡觉。
25、【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26、【黠】狡猾。
27、【顷刻】一会儿。
2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变诈】,巧变诡诈。
【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29、【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二、重点句子翻译: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翻译: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翻译: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3、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翻译: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4、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翻译: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狼》疑难解析
《狼》疑难解析
1、在这件事情中屠户的思想性格是有发展变化的。
你能结合文章情节内容具体说一说吗?
析:既是“发展变化”,就要注意其思想性格在前后情节中的不同,在比较中来体会其“发展变化”。
参考答案:屠户开始遇到狼时,对狼一再迁就退让,“投以骨”、“复投之”,表现了他的害怕和侥幸心理。
但这样做更激起了狼的贪婪。
他不得已才“弛担持刀”,背靠柴堆准备抵抗。
狼仍不肯退去,“犬坐于前”,屠户没有别的选择,抓住时机,刀劈两狼,靠自己的勇敢果断拯救了自己。
2、文言文中常有句子语序异于现代汉语的情况。
试在文中找出一例,并同现代汉语的说法比较一下。
析:文言文中的这种情况叫做“倒装句”,理解这种情况先要对某个文言句子的意思用现代汉语的语序想一下,如果这个语序同原文言句子不一样,那这个文言句子可能就是个“倒装句”。
如“投以骨”的意思是“把骨头丢给狼”,比较一下就可看出古今句子的语序的区别了。
(“以”的意思是“把”)参考答案:文中还有一句“一狼洞其中”,用现代汉语说就是“一只狼在其中(柴草堆中)打洞”。
七上语文《狼》笔记
七上语文《狼》笔记《狼》是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关于狼与屠夫的故事。
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深感其文字简练、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一、故事情节《狼》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讲述了一个屠夫在夜市卖肉时遇到两只狼,经过一番斗智斗勇,最终屠夫成功杀死狼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狼的形象被描绘得十分凶狠狡猾,而屠夫则表现出了勇敢和机智。
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是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紧凑的节奏,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紧张感和悬念。
二、人物形象在《狼》这篇文章中,人物形象非常鲜明。
首先是屠夫,他是一个勇敢、机智的人。
面对两只凶狠的狼,他没有丝毫畏惧,而是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杀死了狼。
屠夫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现了一个普通人面对危险时的勇气和智慧。
其次是两只狼,它们是凶狠狡猾的代表。
在故事中,它们不断制造麻烦,企图威胁屠夫的生命。
然而,最终它们却被屠夫成功制服,这体现了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
三、语言特点《狼》这篇文言文的语言特点非常鲜明。
首先,它的文字简练,用词精准。
作者通过简练的文字,生动地描绘了屠夫与狼之间的斗争,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
其次,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得当,如比喻、夸张等,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文章的语言还具有音韵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四、主题思想《狼》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非常明确:面对强敌时,我们应该勇敢、机智地应对。
在故事中,屠夫面对凶狠狡猾的狼,没有丝毫畏惧,而是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杀死了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勇敢地去应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战胜强敌,取得胜利。
此外,《狼》这篇文章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弱肉强食是自然法则。
在故事中,两只凶狠的狼企图威胁屠夫的生命,但最终却被屠夫成功制服。
这体现了自然界中的优胜劣汰法则。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努力提升自己的实力和能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狼》文本解读
《狼》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蒲松龄一生贫困潦倒,但这样的经历恰好对他创作《聊斋志异》这样的文学巨著十分有利。
他个人科场蹭蹬的不幸固然可悲,但他却由此而对科考制度有了深切的体验,从而促使他把满腔孤愤倾注在自己的创作中,将揭露和抨击科举弊端作为《聊斋》的重要内容,并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应试士子形象。
三十多年的农村教书先生生活对他的创作也极为有利:一方面东家毕际有的石隐园里有林泉之胜可以陶冶性情,丰富的藏书可供他研习学问,丰富知识;另一方面又使他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和恰当的机会搜集民间传说,整理加工聊斋故事。
他去南方一年的幕僚生活也为创作《聊斋志异》作了一定准备。
南方的自然山水和风俗民情开阔了他的眼界,幕僚的身份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各阶层人物,特别是官僚缙绅和下层歌妓,为他在《聊斋》中塑造各种官僚豪绅和众多女性形象打下重要基础。
此外,蒲松龄从小就喜爱民间文学,喜好搜集民间奇闻异事。
他不仅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艺术营养,而且直接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
这是他采用充满奇幻色彩的花妖狐魅故事来反映现实的重要原因。
2.文题诠释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
是一篇具有寓言性质的文言小说。
3.主旨这则寓言故事,以狼为主线,通过叙述屠户如何战胜狼的故事,表现了狼的贪婪、狡诈和愚蠢凶恶的本性,最后用议论点明了主旨:无论狼多么狡诈阴险,最终都会被机智勇敢的人所战胜。
4.内容解读《狼》叙述了两只狼与一个屠户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的故事。
《狼》描写了屠户和两只狼搏斗的整个过程,狼在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
本文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和屠夫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嘲讽了恶狼因狡诈而自取灭亡的可笑下场,启发读者对待像狼一样狡诈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绝不能心慈手软。
5.结构分析全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按照先叙事,后议论的顺序,分为两个部分。
狼课文精讲
狼一、章节划分《狼》的章节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4段):描述两狼追赶屠户的情形,以及屠户的处境。
第二部分(第5-6段):描述屠户的机智和勇敢,以及他如何利用智慧成功自卫。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文,强调屠户的胜利是智慧的胜利,同时也暗示了恶人的最终下场。
二、文章赏析《狼》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小说,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了狼的狡猾和人的智慧。
文章在语言、情节和人物塑造方面都具有显著的特点,值得深入赏析。
文章的语言简洁明快,生动有力。
作者通过精炼的语言,准确地描绘了狼和屠户的形象,以及他们之间的斗争。
例如,“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句话,简洁地描绘了两狼紧紧追赶屠户的情景,表现出狼的凶狠和贪婪。
这种简洁有力的语言风格使得文章情节紧凑、引人入胜。
文章的故事情节曲折跌宕,引人入胜。
作者通过描绘两狼追赶屠户的情景,以及屠户如何利用智慧成功自卫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人与狼的斗争。
这种斗争既有体力上的较量,更有智慧上的较量。
在故事的高潮部分,屠户成功自卫并杀死了狼,展现了他的勇气和智慧。
这种情节的安排使得文章充满了悬念和趣味性。
文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作者通过描绘屠户和狼的形象,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屠户的机智和勇敢与狼的狡猾和凶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人物塑造方式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对人物形象印象深刻。
《狼》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小说,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曲折跌宕的情节和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与狼的斗争。
文章在语言、情节和人物塑造方面都具有显著的特点,是一篇值得一读的文学佳作。
三、中心思想《狼》的中心思想是: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这篇文章通过描绘屠户与狼的斗争过程,展现了狼的狡猾和屠户的机智。
屠户在面对两狼的追赶时,没有选择逃跑或妥协,而是运用自己的智慧,成功地自卫并杀死了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恶势力时,我们不能抱有幻想,不能妥协退让,而应该勇敢地与之斗争。
2017部编新教材七年级上册----18-狼--(整理)解析
听读感知:
1、听准字音 2、把握停顿
zhuì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 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Jiǒng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
shàn
chí
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
齐读课文,理清故事结构。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一个动词, 概括故事情节。
屠 遇__狼 _惧_狼 户
_御_狼 _杀_狼
屠夫: 机智、勇敢 狼: 凶恶、贪婪、狡诈
1、狼的狡猾和贪婪表现在哪里?
“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眈眈相向”等语,刻 画出狼的贪婪、凶残、得寸进尺的吃人本性;用“径 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 “将隧入”等语,描绘出狼的狡猾、阴险。
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艺术 作品里,有关狼的话题可不少,这 是因为一切 野生动物中,就数狼跟 人的关系最密切了。
在蒙古和北美的印第安人中间, 关于狼的神话和传说最为丰富,它 们常被描绘 成性情“凶残”、“狡 猾”的家伙;在西欧神话里,最强 大、最凶悍的神也就是 “狼神”!
用
③止露尻尾: 只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来
④止增笑耳: 只 ④盖以诱敌:
用来
3.其
①恐前后受其敌: 代词,狼的
②一狼洞其中:
代词,指柴草堆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代词,他的
④屠自后断其股: 代词,它的
⑤其一犬坐于前: 其中
4.之
①复投之:
代词,指骨头
②久之: ③数刀毙之: ④禽兽之变诈:
音节助词 代词,指狼 结构助词,的
⑤两狼之并驱如故: 主谓之间,无实义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狼》教材分析
《狼》教材分析
《狼》是2016版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0课,也是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
这一单元以“动物”为主题,所选课文不仅反映了人类对动物世界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存轨迹。
人和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人类始终面对着如何与动物相处共存的问题。
五单元所选的课文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的表达了对动物的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有的表现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
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
《狼》这篇课文表现的就是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写的是一位屠夫与两只狼之间的一场生死较量。
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
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
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文笔简练,语言典范,寓意深刻,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文言文很好的凭借。
第18课 《狼》(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18课狼一、文言文阅读。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乙】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①。
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顾②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③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④能作此谋也?——蒲松龄《狼三则(其三)》注释:①伏焉:躲藏在那里。
②顾:然而,可是。
③吹豕:屠夫将猪杀死后,为了便于褪毛,在后腿下端皮上斜割一口,用力吹,使猪膨胀,让皮肉分离。
④乌:怎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②一狼洞.其中洞:③令不可去.去:④顾无计可以死.之死:2.把下面的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3.两文中屠夫杀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各表现了怎样的智慧?4.比较甲乙两文中狼的形象,你觉得哪一个更生动?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①像狗一样②挖洞或打洞,名词用作动词③离开,逃跑④使动用法,使……死2.不是屠夫怎么能想出这个主意呢?3.甲文:先是惧狼投骨,无效后,及时识破狼的假象,先后用刀杀死两狼。
表现屠夫机智勇敢,变被动为主动、个个击破的智慧。
乙文:割破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最后捉住狼。
充分表现出屠夫善于随机应变,发挥特长的智慧。
4.甲文中的狼更生动,作者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狼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狼的狡猾奸诈;乙文中对狼的描写比较少,通过一两个动作描写只表现出了狼的爪牙锐利。
【解析】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七年级语文狼原文注解
七年级语文狼原文注解一、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二、注解。
1. 屠:这里指屠户,即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生意人。
2. 晚归:傍晚回家。
3.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 止:通“只”,仅仅。
这两句的意思是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
4. 缀行甚远。
- 缀行:紧跟着走。
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这一句是说(两只狼)紧跟着(屠户)走了很远。
5. 屠惧,投以骨。
-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投以骨”是“以骨投之”的倒装,“以”是把、用的意思。
6.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跟随屠户),另一只狼仍然跟着。
7.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 屠户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
8.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并驱:一起追赶。
- 如故:像原来一样。
这两句是说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9.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 窘:困窘,处境危急。
- 敌:名词用作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这两句是说屠户非常困窘,担心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
10.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 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 积薪:堆积柴草。
- 苫蔽:覆盖、遮蔽。
这三句是说(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一个麦场,麦场的主人在麦场里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似的)。
11.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蒲松龄注释、翻译、阅读【部编版七上第20课】
《狼》蒲松龄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20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屠】屠户。
2、【止】仅,只。
3、【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
4、【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5、【从】跟从。
6、【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并】,一起。
【驱】,追随、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7、【窘】处境困迫,为难。
8、【受其敌】遭受它的攻击。
9、【顾】看,视。
10、【积薪】堆积柴草。
11、【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
【苫蔽】,覆盖、遮盖。
12、【弛】解除,卸下。
13、【眈耽相向】瞪眼朝着屠户。
【耽眈】,注视的样子。
14、【少时】一会儿。
15、【径去】径直离开。
【径】,径直。
16、【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7、【久之】时间长了。
18、【暝】闭上眼睛。
19 、【意暇甚】神情很悠闲。
【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暇】,从容、悠闲。
20、【暴】突然。
21、【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
【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22、【隧入】从通道进入。
【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23、【尻】屁股。
24、【假寐】假装睡觉。
【寐】,睡觉。
25、【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26、【黠】狡猾。
27、【顷刻】一会儿。
2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变诈】,巧变诡诈。
【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29、【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二、重点句子翻译: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翻译: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翻译: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3、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翻译: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4、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翻译: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狼》课文解析
《狼》课文解析整体把握(一)主旨本文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两只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的故事。
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分别从屠户和狼的角度来理解。
屠户最终战胜了两只狼,歌颂了人的勇敢、智慧和斗争精神,同时也告诉我们对待狼和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可妥协让步,必须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另外,从狼的角度来看,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作者着力突出狼的狡诈、阴险,“狼亦黠矣”但最终仍逃不了“而顷刻两毙”的命运,是不是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任何阴险狡诈卑劣的手段都战胜不了智慧和勇敢。
讽喻那些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最终都要失败。
(二)结构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四段,是叙事,描写了整个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第二部分是第五段,是议论,表明作者观点,点明文章的主题。
第一部分叙事主要借助于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形象、展开情节。
第一段简洁地叙述了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
屠户在“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却又行人断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让两只恶狼给盯住了。
草草几笔,就勾画出危急的处境,紧张的气氛,实在扣人心弦,为后面描述屠户的斗争策略作了铺垫。
第二段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户首先是“惧”。
于是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
虽使两狼“缀行甚远”的情况暂时有了改变,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直到骨头投尽了,也没有填饱饿狼的饥肠,而“并驱如故”,因此屠户处境更加危险。
这就充分暴露了狼的贪婪本性,证明了屠户退让迁就策略的失败。
第三段“屠大窘”,说明情况已处危急关头,屠户或者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杀死。
面临生死屠户意识到怕死是不行的,退让是无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杀狼。
屠户机敏地“奔倚”在积薪之下,放下担子,拿起刀,避免了前后受敌的处境,来开防御之势,而狼亦“眈眈相向”,故事出现转机,同时营造了“剑拔弩张”的气氛,双方进入相持阶段。
第四段作者在描写两狼对屠户“眈眈相向”之后,又变换笔法,写一只狼竟然自己走开,另一只狼装作驯良的家狗形态蹲着,然后闭着眼睛打盹,样子十分悠闲。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狼》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狼》是清代⼩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说。
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
启⽰我们对待像狼⼀样的恶⼈,不能妥协退让,⽽要像屠夫⼀样勇敢⽃争、善于⽃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课⽂ ⼀屠晚归,担中⾁尽,⽌有剩⾻。
途中两狼,缀(zhuì)⾏甚远。
屠惧,投以⾻。
⼀狼得⾻⽌,⼀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前狼⼜⾄。
⾻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
屠乃奔(bēn)倚其下,弛(chí)担持⼑。
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少(shǎo)时,⼀狼径去,其⼀⽝坐于前。
久之,⽬似瞑(míng),意暇甚。
屠暴起,以⼑劈狼⾸,⼜数(shù)⼑毙(bì)之。
⽅欲⾏,转视积薪后,⼀狼洞其中,意将隧(suì)⼊以攻其后也。
⾝已半⼊,⽌露尻(kāo)尾。
屠⾃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xiá)矣,⽽顷(qǐng)刻两毙,禽兽之变诈⼏何哉?⽌增笑⽿。
教案 学习⽬标: ⼀、掌握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学常识。
⼆、背诵翻译全⽂,掌握重点⽂⾔词语。
三、理清情节,分析形象,理解主旨。
四、正确认识狼的品格。
第⼀课时 ⼀、成语积累 ⽐喻把坏⼈或敌⼈引⼊内部。
(引狼⼊室) ⽐喻胆⼩怕事,顾虑太多。
(前怕狼,后怕虎) ⽐喻坏⼈当权。
(豺狼当道) 形容⼼肠象狼和狗⼀样凶恶狠毒。
(狼⼼狗肺) 四处都是报警的烟⽕,指边疆不平静。
(狼烟四起) 形容⼤声哭叫,声⾳凄厉。
(⿁哭狼嚎) ⽐喻凶暴的⼈居⼼狠毒,习性难改。
(狼⼦野⼼) ⼆、⽂学常识 蒲松龄,明末清初⼈,字留仙,⼜字剑⾂,号柳泉居⼠,世称聊斋先⽣,⾃称异史⽒,现⼭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镇蒲家庄⼈,汉族。
创作出的⽂⾔⽂短篇⼩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相传蒲松龄曾摆过⼀个茶摊,为过往路⼈提供休息解渴之地,但是路⼈需要留下⼀个故事,久⽽久之,蒲松龄搜集了如此丰富的资料,写成了此书。
《狼》课下注释(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二十课)
《狼》课下注释(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二十课)说明:部编版新教材,有部分课下注释与以前教材有出入,特整理了新教材的课下注释,方便大家使用。
1、选自《聊斋志异》卷六(正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此题下共有三则故事,这里选的是第二则。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
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2、【屠】屠户。
3、【止】仅,只。
4、【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
5、【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6、【从】跟从。
7、【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并】,一起。
【驱】,追随、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8、【窘】处境困迫,为难。
9、【受其敌】遭受它的攻击。
10、【顾】看,视。
11、【积薪】堆积柴草。
12、【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
【苫蔽】,覆盖、遮盖。
13、【弛】解除,卸下。
14、【眈耽相向】瞪眼朝着屠户。
【耽眈】,注视的样子。
15、【少时】一会儿。
16、【径去】径直离开。
【径】,径直。
17、【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8、【久之】时间长了。
19、【暝】闭上眼睛。
20、【意暇甚】神情很悠闲。
【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暇】,从容、悠闲。
21、【暴】突然。
22、【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
【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23、【隧入】从通道进入。
【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24、【尻】屁股。
25、【假寐】假装睡觉。
【寐】,睡觉。
26、【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27、【黠】狡猾。
28、【顷刻】一会儿。
29、【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变诈】,巧变诡诈。
【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30、【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狼三则》的另外两则原文及翻译
第一则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圣哲学校蔡雨欣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
歘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蚤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
狼乃止。
屠归。
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
大骇。
逡巡近视,则死狼也。
仰首细审,见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革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译文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
(在这时)忽然出现了一匹狼。
狼窥视着屠夫担子上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
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缩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
屠夫没办法了,于是他在心里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
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
狼才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
屠夫就(安全地)回家了。
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地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有个人在树上吊死的样子,(屠夫)大吃一惊。
(他)小心地(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
(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刺穿了狼的上颚,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一样。
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银子,屠夫发了一笔小财。
(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这真是可笑啊!第三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shàn)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
顾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shǐ)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上《狼》课文详解
课前预习
一、资料链接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四百多篇,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
二、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一1715),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
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他: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知识重点
一、全文展示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二、主题概述
本文写的是一个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恶和狡诈的本性,嘲讽了恶狼因狡诈而自取灭亡的可笑下场,启发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狡诈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最后一定能取得胜利。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弛担持刀
古义:解除,卸下;今义:放松,松弛。
2.盖以诱敌
古义: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能有多少;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二)一词多义
1.止有剩骨(仅,只)
一狼得骨止(停止)
2.狼不敢前(上前)
其一犬坐于前(前面)
3.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人)
4.意暇甚(申请、态度)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打算)
(三)词类活用
1.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2.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3.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4.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四)重要虚词
1.之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②久之(助词,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③又数刀毙之(代词,狼)
④亦毙之(代词,狼)
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
2.其
①恐前后受其敌(代词,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代词,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代词,柴草堆)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词,屠户)
⑥屠自后断其股(代词,狼)
3.以
①投以骨(介词,把)
②以刀劈狼首(介词,用)
4.而
①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连词,表转折)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连词,表转折)
③而顷刻两毙(连词,表转折)
5.乃
①屠乃奔倚其下(副词,于是,就)
②乃悟前狼假寐(副词,才)
(五)特殊句式
倒装句
①投以骨。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
)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而两狼之如故并驱”。
)
四、鉴赏品读
1.第①段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第①段交代了一个屠户,卖完肉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两只狼紧追不放。
简单几笔,勾画出屠户处境的危险,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扣人心弦,为后面描述屠户与狼做斗争做铺垫。
2.作者写“两狼并驱如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骨头被扔完了,两狼“并驱如故”,狼并没有满足,暴露了狼贪婪的本性。
屠户迁就妥协的策略失败,再没有可以引开狼的东西,处境更加危险。
情节引人入胜。
3.“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这番描写有什么作用?
在紧张的气氛中,两只狼的反常行为让人捉摸不透,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说明表面上看狼很聪明,一只狼假装睡觉来迷惑屠户,使他丧失警惕,等待与打洞进入柴草堆的那只狼前后夹击,最后却弄巧成拙。
这句话是点睛之笔,呼应上文,上文的悬念得以揭开。
5.作者结尾处发出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
画龙点睛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全文翻译
一个屠夫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
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夫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了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扔了一次骨头,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
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还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夫非常窘迫,害怕受到两只狼的前后夹击。
他看见田野里有一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那里,覆盖成小山一样。
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了。
屠夫正准备走,转身看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钻过去从后面攻击屠夫。
狼的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夫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
他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人。
狼也太狡猾了,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