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专题1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专题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2腐乳的制作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方法技巧] 影响腐乳口味的因素分析
影响腐乳口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豆腐的含水量是否合适。 (2)盐的用量是否合适。 (3)酒的用量是否合适。 (4)香辛料的种类和用量。 (5)辅料的种类。
探究主体 2 腐乳制作过程及影响因素
[问题情境]
让豆腐上 长出毛霉 → 加盐腌制 → 加卤汤装瓶 → 密封腌制
3.传统腐乳制作与现代腐乳生产的区别
比较项目
生产方式
传统制作
现代生产
是否灭菌
不需灭菌
严格灭菌
菌种来源
空气中的毛霉孢子 接种优良毛霉菌种
[易错警示] (1)后期发酵主要是前期发酵时微生物产生的酶继续发挥作用的过程。因此控制高盐、 无氧等条件及酒和香辛料的加入,主要都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2)臭味主要是由 NH3 形成的,同时也含有少量的 H2S。这两种气体都是豆腐中蛋白质 的分解代谢产物。大致过程为:蛋白质蛋―白―→酶多肽―肽―酶→氨基酸―分―解→不含氮部分+ NH3。
2.吃腐乳时,腐乳外部有一层致密的“皮”,它由( ) A.腐乳外层蛋白质凝固形成 B.细菌繁殖形成 C.人工加配料形成 D.毛霉的菌丝体形成 解析:在一定温度、湿度条件下,毛霉生长繁殖于豆腐块表面,形成大量的 菌丝体,进而形成一层致密的“皮”。 答案:D
3.下列有关腐乳制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加盐腌制时随着层数的加高而增加盐量 B.加入卤汤后,要用胶条将瓶口密封 C.加入卤汤后,瓶口不用密封,因为其内有盐,不会再滋生其他微生物 D.封瓶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火焰 解析:豆腐块装瓶加入卤汤后,要迅速用胶条密封,以防其他微生物侵入。 答案:C
1.下列关于腐乳制作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腐乳制作实质就是利用发酵技术,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 的过程 B.腐乳发酵中,起作用的微生物多为异养型真菌 C.在腐乳制作过程中,不能有除毛霉外的杂菌参与,因此必须严格灭菌 D.家庭自制腐乳时,一般不需单独接种菌种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全册ppt课件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6)在 DNA 的析出与鉴定中,必须使用冷酒精(至少在 5 ℃以下存放 24 h),并且将一份含 DNA 的氯化钠溶液加入到两份冷酒精中,如果悬浮 在溶液中的 DNA 丝状物较少,可将混合液放入冰箱中再冷冻几分钟。
2.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分析 (1)材料中核物质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如研磨不充分或蒸馏水的量 不够。 (2)加入酒精后摇动或搅拌时过猛,DNA 被破坏。 (3)二苯胺配制时间过长,变成浅蓝色,影响鉴定效果。 (4)析出含 DNA 的黏稠物时,蒸馏水一次快速加入,影响实验结果。 (5)实验中有多次搅拌,但是其目的及操作方法是不同的,操作时不 注意区分,影响实验结果。
(4)实验中有两次使用蒸馏水。第一次加水是在获取 DNA 滤液时, 是为了使血细胞吸水膨胀破裂,加水后必须充分搅拌,应不少于 5 min,使 血细胞充分破裂;第二次加蒸馏水是在去除滤液中杂质时,加水是为了 稀释氯化钠溶液,使 DNA 逐渐析出。
(5)实验中有三次加氯化钠溶液。第一次是在破碎植物细胞获取 DNA 滤液时,加入氯化钠溶液是为了提高 DNA 的溶解度。第二次和第 三次都是在去除滤液中的杂质的步骤中。第二次加入氯化钠溶液,是为 了调节氯化钠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 2 mol/L,过滤除去不溶的杂质。第三 次加入氯化钠溶液是为了将析出的 DNA 丝状物溶解。
DNA 不被蛋白酶水 解
DNA 不溶于酒精溶 液
DNA 可被二苯胺试 剂染成蓝色
加入嫩肉粉
加入冷却酒 精(体积分数 为 95%) 加入二苯胺 试剂并沸水 浴
嫩肉粉中含木瓜蛋白酶,水解蛋白质 DNA 析出,除去溶于酒精的蛋白质 鉴定 DNA
2.DNA 和蛋白质在不同的物质的量浓度的 NaCl 溶液中的溶解度
预习交流
——如何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1)你能总结一下 DNA、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规律吗? 提示:对真核生物而言,DNA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染色质)中,线粒体、 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 DNA。RNA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细胞质基质、核 糖体、叶绿体、线粒体)中,细胞核中也有少量的 RNA。 (2)你能列举不能用来提取 DNA 的细胞吗?请给出必要的解释。 提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植物的筛管细胞等,因为它们失去了 细胞核,而 DNA 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3)观察 DNA、RNA 在细胞中分布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提示:用吡罗红甲基绿的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然后用显微镜观 察。绿色区域代表 DNA 的分布区域,红色区域代表 RNA 的分布区域。
2.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原因分析 (1)材料中核物质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如研磨不充分或蒸馏水的量 不够。 (2)加入酒精后摇动或搅拌时过猛,DNA 被破坏。 (3)二苯胺配制时间过长,变成浅蓝色,影响鉴定效果。 (4)析出含 DNA 的黏稠物时,蒸馏水一次快速加入,影响实验结果。 (5)实验中有多次搅拌,但是其目的及操作方法是不同的,操作时不 注意区分,影响实验结果。
(4)实验中有两次使用蒸馏水。第一次加水是在获取 DNA 滤液时, 是为了使血细胞吸水膨胀破裂,加水后必须充分搅拌,应不少于 5 min,使 血细胞充分破裂;第二次加蒸馏水是在去除滤液中杂质时,加水是为了 稀释氯化钠溶液,使 DNA 逐渐析出。
(5)实验中有三次加氯化钠溶液。第一次是在破碎植物细胞获取 DNA 滤液时,加入氯化钠溶液是为了提高 DNA 的溶解度。第二次和第 三次都是在去除滤液中的杂质的步骤中。第二次加入氯化钠溶液,是为 了调节氯化钠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 2 mol/L,过滤除去不溶的杂质。第三 次加入氯化钠溶液是为了将析出的 DNA 丝状物溶解。
DNA 不被蛋白酶水 解
DNA 不溶于酒精溶 液
DNA 可被二苯胺试 剂染成蓝色
加入嫩肉粉
加入冷却酒 精(体积分数 为 95%) 加入二苯胺 试剂并沸水 浴
嫩肉粉中含木瓜蛋白酶,水解蛋白质 DNA 析出,除去溶于酒精的蛋白质 鉴定 DNA
2.DNA 和蛋白质在不同的物质的量浓度的 NaCl 溶液中的溶解度
预习交流
——如何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1)你能总结一下 DNA、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规律吗? 提示:对真核生物而言,DNA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染色质)中,线粒体、 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 DNA。RNA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细胞质基质、核 糖体、叶绿体、线粒体)中,细胞核中也有少量的 RNA。 (2)你能列举不能用来提取 DNA 的细胞吗?请给出必要的解释。 提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植物的筛管细胞等,因为它们失去了 细胞核,而 DNA 分子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3)观察 DNA、RNA 在细胞中分布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提示:用吡罗红甲基绿的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然后用显微镜观 察。绿色区域代表 DNA 的分布区域,红色区域代表 RNA 的分布区域。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精品课件:1
【归纳】 人体主要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 (1)毛细血管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 (2)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淋巴液和组织液; (3)绝大多数体细胞→组织液; (4)血细胞→血浆; (5)淋巴细胞→淋巴液和血浆。
提醒: 毛细血管与毛细淋巴管: 毛细血管一端与动脉相连,一端与静脉相连;毛细淋巴管起点是盲管,呈封闭 状。
★血液的成分
(1)细胞内液≠细胞液 细胞液专指植物细胞液泡内的液体,细胞内液是动物体细胞内的液体。 (2)体液≠人体内的全部液体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和消化液 等)不属于体液。
科学思维——归纳法 (1)是指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 (2)包括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两种类型,科学研究中经常运用的是不完全 归纳法。
(2)请完善下列表格:
组成 存在部位
血浆 血管和心脏中
组织液 _组__织__细__胞__间__隙___
淋巴液 淋巴管中
物质来源
①从消化道吸收或呼 ①__血__浆__渗出毛细血
吸系统获得(O2); ②_组__织__液___渗入毛细
管;②细胞的代谢产
部分组织液进入毛细 淋巴管
物透过细胞膜
血管;③淋巴液回流
(1)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液(× ) 提示: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血浆≠血液,血液包 括血浆和血细胞。 (2)细胞质基质、核液属于体液( √ ) (3)胰液、原尿、胃液和胆汁属于体液( × ) 提示: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尿道等有孔道与外界环境相通, 属于外界环境,故其中的液体如消化液、泪液、尿液等不是细胞外液,也不是 细胞内液,不属于体液。
[对点小练] (2019·全国卷Ⅲ,5)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修1专题1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课件 (共18张PPT)
问题2:你如何证实葡萄汁转化为葡萄酒,是由于酵母菌的发酵作用? 你能想出什么简单易行的方法,证明葡萄醋中确实有醋酸生成吗?
设置对照组,将葡萄汁进行高压灭菌,分别装入A、B两个发酵 瓶,并各留有1/3空间,A组加入酵母菌,B组不加,进行发酵, 可证明葡萄酒的产生是由于酵母菌的作用。证明葡萄醋中有醋酸 生成,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品尝或用pH试纸鉴定。
④气体控制: 前期需氧,后期无氧。
(二)果醋制作的原理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醋酸菌的代谢类型和生长最适温度?
异养需氧型;30~35 ℃ 问题2:醋酸菌如何发酵生成醋酸?
在氧气和糖源都充足时,降糖分解形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可 将乙醇转变成乙醛,并进一步转变成醋酸。
问 题 3:醋瓶子、未喝干的啤酒瓶子放置久了,在醋和啤酒表面形成 一层“白膜”。它是怎样形成的?
“密封”的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 问题3:酒精发酵过程中发生“先来水后来酒”现象,其原因是什么?
酵母菌首先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了水,然后进行无氧呼吸才产生酒精。 问题4:为什么酿造葡萄酒不用添加酵母菌? 葡萄糖皮附有野生型酵母菌。 问题5:葡萄酒呈现深红色的原因? 发酵过程中葡萄皮的色素进入到发酵液中。
2.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①榨汁机要洗净并晾干; ②发酵装置要洗净并用70%的酒精消毒; ③装入葡萄汁后,封闭充气口。 思考:在实际生产中,还要对发酵液进行煮沸处理,目的是什么?
消灭发酵液中的杂菌 。
3.控制发酵条件
讨论回答控制发酵条件相关问题。 问题1:制葡萄酒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 ℃?制葡 萄醋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 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 ℃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 殖。因此需要将温度控制在其最适温度范围内。而醋酸菌是嗜温菌, 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因此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
设置对照组,将葡萄汁进行高压灭菌,分别装入A、B两个发酵 瓶,并各留有1/3空间,A组加入酵母菌,B组不加,进行发酵, 可证明葡萄酒的产生是由于酵母菌的作用。证明葡萄醋中有醋酸 生成,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品尝或用pH试纸鉴定。
④气体控制: 前期需氧,后期无氧。
(二)果醋制作的原理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醋酸菌的代谢类型和生长最适温度?
异养需氧型;30~35 ℃ 问题2:醋酸菌如何发酵生成醋酸?
在氧气和糖源都充足时,降糖分解形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可 将乙醇转变成乙醛,并进一步转变成醋酸。
问 题 3:醋瓶子、未喝干的啤酒瓶子放置久了,在醋和啤酒表面形成 一层“白膜”。它是怎样形成的?
“密封”的目的是使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 问题3:酒精发酵过程中发生“先来水后来酒”现象,其原因是什么?
酵母菌首先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了水,然后进行无氧呼吸才产生酒精。 问题4:为什么酿造葡萄酒不用添加酵母菌? 葡萄糖皮附有野生型酵母菌。 问题5:葡萄酒呈现深红色的原因? 发酵过程中葡萄皮的色素进入到发酵液中。
2.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①榨汁机要洗净并晾干; ②发酵装置要洗净并用70%的酒精消毒; ③装入葡萄汁后,封闭充气口。 思考:在实际生产中,还要对发酵液进行煮沸处理,目的是什么?
消灭发酵液中的杂菌 。
3.控制发酵条件
讨论回答控制发酵条件相关问题。 问题1:制葡萄酒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 ℃?制葡 萄醋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 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 ℃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 殖。因此需要将温度控制在其最适温度范围内。而醋酸菌是嗜温菌, 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因此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精品课件:1
2.科学思维——模型建构:绘制三种细胞外液的关系模 式图,用简单示意图表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 换的关系。
内容索引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及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三、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网络构建
课时对点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教材梳理
预习新知 夯实基础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及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教材梳理 1.细胞外液的成分及本质 (1)血浆的主要成分
无机盐 蛋白质
水
预习新知 夯实基础
(2)组织液、 淋巴液 、血浆成分的异同点: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 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 。 (3)本质:细胞外液是一种 盐溶液 ,类似于海水。
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有 渗透压 、 酸碱度 和 温度 三个方面。 (1)渗透压:指溶液中 溶质微粒 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_单__位__体__积__ 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无机盐、蛋白质 的 含量有关,而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 Na+和Cl- 。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 7.35~7.45 ,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 稳定,与其中含有的 HCO-3 、H2CO3 等物质有关。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 ℃ 左右。
4.组织细胞产生的废物和CO2先后经过组织液和血浆,最终被排出体外; 人体吸入的O2由血液到组织细胞先后经过血浆和组织液,最终进入组织 细胞;就此判定CO2和O2在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中的浓度由高到低 分别是怎样的?
提示 O2浓度: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CO2浓度:细胞内液>组织 液>血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核心归纳 巧用单、双向箭头判断内环境中物质交换示意图
内容索引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及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三、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网络构建
课时对点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教材梳理
预习新知 夯实基础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及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教材梳理 1.细胞外液的成分及本质 (1)血浆的主要成分
无机盐 蛋白质
水
预习新知 夯实基础
(2)组织液、 淋巴液 、血浆成分的异同点:成分和含量相近,最主要的 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 。 (3)本质:细胞外液是一种 盐溶液 ,类似于海水。
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有 渗透压 、 酸碱度 和 温度 三个方面。 (1)渗透压:指溶液中 溶质微粒 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_单__位__体__积__ 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无机盐、蛋白质 的 含量有关,而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 Na+和Cl- 。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 7.35~7.45 ,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 稳定,与其中含有的 HCO-3 、H2CO3 等物质有关。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 ℃ 左右。
4.组织细胞产生的废物和CO2先后经过组织液和血浆,最终被排出体外; 人体吸入的O2由血液到组织细胞先后经过血浆和组织液,最终进入组织 细胞;就此判定CO2和O2在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中的浓度由高到低 分别是怎样的?
提示 O2浓度: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CO2浓度:细胞内液>组织 液>血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核心归纳 巧用单、双向箭头判断内环境中物质交换示意图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课件(43张)
答案:B
【情境迁移】 给身体健康的人静脉滴注100 mL生理盐水后,组织液含 量增加吗?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50 mL吗?为什么? 提示:给身体健康的人静脉滴注100 mL生理盐水后,生 理盐水会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即组织液含量增加;由 于生理盐水为人体内环境的等渗溶液,内环境渗透压相对不 变,细胞内液不会增加。
探究三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一些人吃饺子时喜欢蘸醋,但其内环境中的pH并未 明显下降,你能解释其原因吗?
提示:人体内环境中存在HC、H2CO3等物质,可调节 pH,使其保持相对稳定。
2.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身体常出现组织水肿现象,试解释 其中的原因。
提示:肾小球肾炎患者体内血浆蛋白含量减少,血浆渗 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组织液增多,出现组织 水肿现象。
细胞外液中存在的物质
【例3】下列各组物质全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CO2、血红蛋白、H+ B.呼吸氧化酶、血浆蛋白、激素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葡萄糖、氨基酸、HP 解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呼吸氧化酶在线粒体内, 载体在细胞膜上,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葡萄糖、氨 基酸、HP都属于内环境成分,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探究四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营养物质: 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循环系统→内环境→组织细胞。 (2)空气中的O2、CO2: ①O2: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组织细胞。 ②CO2:排出过程与O2的进入过程刚好相反。 (3)代谢废物:
生命系统的开放性 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仅依靠内环境和细胞是无 法维持的,还需要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实 现物质交换。这说明机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外界环境, 体现了生命系统的开放性。
【情境迁移】 给身体健康的人静脉滴注100 mL生理盐水后,组织液含 量增加吗?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50 mL吗?为什么? 提示:给身体健康的人静脉滴注100 mL生理盐水后,生 理盐水会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即组织液含量增加;由 于生理盐水为人体内环境的等渗溶液,内环境渗透压相对不 变,细胞内液不会增加。
探究三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一些人吃饺子时喜欢蘸醋,但其内环境中的pH并未 明显下降,你能解释其原因吗?
提示:人体内环境中存在HC、H2CO3等物质,可调节 pH,使其保持相对稳定。
2.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身体常出现组织水肿现象,试解释 其中的原因。
提示:肾小球肾炎患者体内血浆蛋白含量减少,血浆渗 透压下降,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组织液增多,出现组织 水肿现象。
细胞外液中存在的物质
【例3】下列各组物质全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CO2、血红蛋白、H+ B.呼吸氧化酶、血浆蛋白、激素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葡萄糖、氨基酸、HP 解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呼吸氧化酶在线粒体内, 载体在细胞膜上,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葡萄糖、氨 基酸、HP都属于内环境成分,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探究四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营养物质: 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循环系统→内环境→组织细胞。 (2)空气中的O2、CO2: ①O2: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组织细胞。 ②CO2:排出过程与O2的进入过程刚好相反。 (3)代谢废物:
生命系统的开放性 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仅依靠内环境和细胞是无 法维持的,还需要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实 现物质交换。这说明机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外界环境, 体现了生命系统的开放性。
高中生物选修1《专题1、2》复习课件
泡菜中的亚硝酸盐怎样生成的?
发酵初期,泡菜中的微生物生长很快,微生物将蔬菜中的硝酸盐 还原成亚硝酸盐,与此同时,蔬菜中的酚类物质和维生素C等物 质也会将亚硝酸盐氧化,但总体来说,生成的亚硝酸盐大于被还 原的亚硝酸盐,亚硝化细菌可将发酵过程产生的氨氧化成亚硝酸, 其与金属离子生成亚硝酸盐,因此,随着发酵时间的进行,亚硝 酸盐的含量会逐步上升。随着微生物代谢活动的持续,氧气被消 耗殆尽,泡菜坛中的环境不利于除乳酸菌以外的其他微生物的生 长。与此同时,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由于被氧化而减少,因此, 亚硝酸盐的含量会逐渐下降并趋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
科.网 zxxk.
D. 对食品检测时,不仅要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和砷、 铅等物质的含量,还要检测黄曲霉、大肠杆菌菌群、 食品中的致病菌等物质的含量
【答案】D
• (2008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关于腐乳制作的描述 中,错误的是 ( ) • A.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必须有能产生蛋白酶的 微生物参与 • B.含水量大于85%的豆腐利于保持湿度,适 宜制作腐乳 • C.加盐和加酒都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 D.密封瓶口前最好将瓶口通过火焰以防杂菌 污染 • 【答案】 B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培养基是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营养基质的 B. 培养基只有两类,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
C. 除水以外的无机物只能提供无机盐
D. 无机氮源不可能提供能量 【答案】A
1. (2011· 合肥质检)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下列 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 操作流程是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和倒平板 B. 将称好的牛肉膏连同称量纸一同倒入烧杯中再加水, 去纸 C. 灭菌后向牛肉膏蛋白胨溶液中加2%琼脂,并使其溶 解 D. 将培养基冷却到约50度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 【答案】C
生物选修一第一节 ppt课件
二.果醋的制作
醋酸发酵参与者——醋酸菌
最适温度: 30 0C— 35 0C
特性:
好氧细菌
醋酸菌
当氧气、糖源充足时: 糖分
醋酸
当短时间中断氧气时: 醋酸菌死亡
当缺少糖源时: 乙醇
乙醛
醋酸
C2H5OH + O2
CH3COOH+H2O
生物选修一第一节
【实验设计】
生物选修一第一节
充气口
排气口
出 料 口
C6H12O6 + 6O2+ 6H2O 酶 6CO2+ 12H2O +能量
b. 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
酶
C6H12O6
2C2H5OH + 2CO2 + 能量
生物选修一第一节
果醋是以水果,包括苹果、山楂、葡萄、柿子、梨、杏、柑橘、
猕猴桃、西瓜等,或果品加工下脚料为主要原料,利用现代生物技 术酿制而成的一种营养丰富、风味优良的酸味调味品。它兼有水果 和食醋的营养保健功能,是集营养、保健、食疗等功能为一体的新 型饮品。科学研究发现,果醋生物具选有修一多第一种节功能。
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示意图
生物选修一第一节
思考讨论
(1)装置中充气口、排气口和出 料口分别有哪些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 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CO2的;出 料口是用来取样的。
(2)为什么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 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
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其目的是防止空 气中微生物的污染,其作用类似巴斯德的鹅颈瓶。使用该装置制酒 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将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人教版生物选修1 专题1 课题3 制作泡菜(共10张PPT)
问题2:乳酸菌从哪里来? 附着在蔬菜上的野生乳酸菌。
问题3:洗菜时应注意什么? 不能反复冲洗,防止发酵菌种流失。
泡菜坛的选择 选择蔬菜并加工
制作泡菜盐水
加入调味料、装坛
发酵
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问题1:用多大浓度的盐水? 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4:1,即盐水 的浓度为20%
问题2:加入的盐水应该怎样处理来 防止杂菌污染?
将盐水煮沸,冷却后再加入
泡菜坛的选择 选择蔬菜并加工
制作泡菜盐水
加入调味料、装坛
问题:调味料除了可以调节风味, 还有什么作用
泡菜坛的选择 选择蔬菜并加工
制作泡菜盐水
加入调味料、装坛
发酵
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问题:整个发酵过程只有无氧发酵吗?
发酵前期是有氧发酵,氧气消耗 完后主要是无氧发酵。
二、泡菜制作流程:
泡菜坛的选择
选择蔬菜并加工 制作泡菜盐水
加入调味料、装坛
发酵
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问题1:装坛的目的是什么? 为乳酸菌生长提供无氧环境
问题2:好泡菜坛的选择标准是? 密封性良好(无裂纹、无砂 眼、吻合好)
泡菜坛的选择
选择蔬菜并加工
制作泡菜盐水
加入调味料、装坛
发酵
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问题1:应选择什么样的蔬菜?为什么? 新鲜蔬菜。久放的蔬菜本身含有 较多亚硝酸盐。
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选修1专题1
课题3.1 制作泡菜
问题:为什么泡菜可以令人胃口大开,但又不宜多吃?
一、泡菜制作的原理:
C6H12O6(葡萄糖)
乳酸菌 促进
C3H6O3(乳酸)
使人胃 口大开
无氧、灭菌技术、适宜乳酸菌生长的培养条件
抑制 硝酸盐(NO3-) 其他杂菌 亚硝酸盐(NO2-)
问题3:洗菜时应注意什么? 不能反复冲洗,防止发酵菌种流失。
泡菜坛的选择 选择蔬菜并加工
制作泡菜盐水
加入调味料、装坛
发酵
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问题1:用多大浓度的盐水? 清水与盐的质量比为4:1,即盐水 的浓度为20%
问题2:加入的盐水应该怎样处理来 防止杂菌污染?
将盐水煮沸,冷却后再加入
泡菜坛的选择 选择蔬菜并加工
制作泡菜盐水
加入调味料、装坛
问题:调味料除了可以调节风味, 还有什么作用
泡菜坛的选择 选择蔬菜并加工
制作泡菜盐水
加入调味料、装坛
发酵
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问题:整个发酵过程只有无氧发酵吗?
发酵前期是有氧发酵,氧气消耗 完后主要是无氧发酵。
二、泡菜制作流程:
泡菜坛的选择
选择蔬菜并加工 制作泡菜盐水
加入调味料、装坛
发酵
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问题1:装坛的目的是什么? 为乳酸菌生长提供无氧环境
问题2:好泡菜坛的选择标准是? 密封性良好(无裂纹、无砂 眼、吻合好)
泡菜坛的选择
选择蔬菜并加工
制作泡菜盐水
加入调味料、装坛
发酵
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问题1:应选择什么样的蔬菜?为什么? 新鲜蔬菜。久放的蔬菜本身含有 较多亚硝酸盐。
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选修1专题1
课题3.1 制作泡菜
问题:为什么泡菜可以令人胃口大开,但又不宜多吃?
一、泡菜制作的原理:
C6H12O6(葡萄糖)
乳酸菌 促进
C3H6O3(乳酸)
使人胃 口大开
无氧、灭菌技术、适宜乳酸菌生长的培养条件
抑制 硝酸盐(NO3-) 其他杂菌 亚硝酸盐(NO2-)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优质课件:1
12
(4)请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尝试对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进行解释。 提示:肝匀浆等生物材料中可能也含有缓冲对,因而能维持pH的相对稳高二月考)下列关于“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的 叙述中,错误的是( )
A.HCl和NaOH溶液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B.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实验材料 C.从加入HCl或NaOH溶液后的变化来说,生物材料更像是缓冲液 D.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滴数为纵
7
[应用示例] 下列关于人体pH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血浆的 pH 约为 7.35~7.45 B.细胞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物质能诱发内环境 pH 变化 C.人和动物吃的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能诱发内环境 pH 变化 D.内环境中的 H2CO3、HPO24-等物质会与代谢产生的 CO2 反应,从而维持 pH 的相 对稳定 解析 酸性物质是与缓冲对中的弱酸的强碱盐 HCO3-、HPO24-等反应,削 弱其对内环境 pH 的影响,维持内环境 pH 的相对稳定。 答案 D
10
素养提升 科学探究——分析结果、解释现象、得出结论 以下是某小组完成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实验后得到的实验结果:
11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甲组(自来水)和乙组(缓冲液)起什么作用?两者所起的作用完全一样吗? 提示:均起对照作用;不完全一样。 (2)就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来说,肝匀浆更像自来水还是更像缓冲液? 提示:缓冲液。 (3)缓冲液的pH变化为什么与自来水不同? 提示:本实验所用的缓冲液为磷酸盐缓冲液;滴加HCl时,缓冲液中的弱酸的强碱 盐会与HCl反应;滴加NaOH时,缓冲液中的弱酸会与NaOH反应;从而减缓pH的 变化。
(4)请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尝试对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进行解释。 提示:肝匀浆等生物材料中可能也含有缓冲对,因而能维持pH的相对稳高二月考)下列关于“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的 叙述中,错误的是( )
A.HCl和NaOH溶液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B.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实验材料 C.从加入HCl或NaOH溶液后的变化来说,生物材料更像是缓冲液 D.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滴数为纵
7
[应用示例] 下列关于人体pH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血浆的 pH 约为 7.35~7.45 B.细胞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物质能诱发内环境 pH 变化 C.人和动物吃的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能诱发内环境 pH 变化 D.内环境中的 H2CO3、HPO24-等物质会与代谢产生的 CO2 反应,从而维持 pH 的相 对稳定 解析 酸性物质是与缓冲对中的弱酸的强碱盐 HCO3-、HPO24-等反应,削 弱其对内环境 pH 的影响,维持内环境 pH 的相对稳定。 答案 D
10
素养提升 科学探究——分析结果、解释现象、得出结论 以下是某小组完成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实验后得到的实验结果:
11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甲组(自来水)和乙组(缓冲液)起什么作用?两者所起的作用完全一样吗? 提示:均起对照作用;不完全一样。 (2)就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来说,肝匀浆更像自来水还是更像缓冲液? 提示:缓冲液。 (3)缓冲液的pH变化为什么与自来水不同? 提示:本实验所用的缓冲液为磷酸盐缓冲液;滴加HCl时,缓冲液中的弱酸的强碱 盐会与HCl反应;滴加NaOH时,缓冲液中的弱酸会与NaOH反应;从而减缓pH的 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果酒的制作原理
1、制作菌种:酵母菌
生物类型:单细胞真菌(真核生物) 代谢类型:异养兼性厌氧型 最适生长温度:20℃ 主要分布场所:土壤 繁殖方式:出芽生殖
2、制作温度:18~25℃
3、制作原理: • 酵母菌新陈代谢类型:兼性厌氧型
a. 初期: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C6H12O6 + 6O2+ 6H2O 酶 6CO2+ 12H2O
b. 后期: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
酶
C6H12O6
2C2H5OH(酒精)+ 2CO2
4、检测产物的方法:
酒精 + 重铬酸钾 + 硫酸 → 灰绿色
葡萄酒的颜色成因:葡萄皮的色素进入发酵液
二、果醋的制作原理
1、制作菌种:醋酸菌
生物类型:细菌(原核生物) 代谢类型:异养需氧型(好氧菌) 最适生长温度:30~35℃ 主要分布场所:空气 繁殖方式:二裂式
代谢类型:异养厌氧型
最适生长温度:30~40℃
分布场所:空气、土壤、植物体表、人或动物肠道
繁殖方式:二裂式
常见种类:乳酸链球菌和乳酸杆菌(常用于生产酸奶)
2、制作原理
酶
C6H12O6
2C3H6O3(乳酸)
3、制作流程:
原料加工 选坛(要密封性好)→洗、晾和切菜
(条状或片状)
比例:清水:盐=4:1
盐水配制
2、制作温度:30~35℃
3、制作原理: •醋酸菌新陈代谢类型:异养好氧型
a.O2、糖源充足:糖→醋酸
酶
C6H12O6 +2O2
2CH3COOH(醋酸)+ 2CO2+2H2O
b.O2充足、缺少糖源:乙醇→乙醛→醋酸 酶
2C2H5OH + O2 → 2CH3CHO(乙醛)+2H2O
酶 2CH3CHO + O2 → 2CH3COOH(醋酸)
2、检测产物的原理和方法(比色法)
待测样品 + 盐酸 + 对氨基苯磺酸 + 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
酸化
重氮化
形成玫瑰红染料后 与标准液比色
比较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制作的相关知识点
果酒
果醋
腐乳
泡菜
菌种 酵母菌
醋酸菌
主要是毛霉 乳酸菌
代谢 兼性厌氧
需氧
需氧
厌氧
温度 18 ~25 ℃ 30 ~35 ℃ 15 ~18 ℃
方法:按比例配制好后煮沸冷却后待用 煮沸目的:除去水中氧气,杀菌
装坛
方法:蔬菜入坛(装至八成满)+调料,注 入盐水,盖好坛盖,水槽中注满水
注满水的目的:保证无氧环境。
封坛发酵 室温,发酵过程中经常给水槽补水
4、注意事项:
不当操作1: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腌制时间过短 导致结果: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专题1
一、基础知识
1、发酵的概念:
利用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 备微生物菌体及各种不同代谢产物的过程.
2、 发
据氧气需求情况
酵
种
类 据发酵生成产物
需氧发酵
厌氧发酵 酒精(酵母菌)发酵 醋酸(醋酸菌)发酵 乳酸(乳酸菌)发酵
课题1:果酒、果醋的制作
果酒、果醋是以各种果汁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 而制成的酒精饮料,主要包括葡萄酒,苹果酒,梨酒等。
室温
原理
先有氧呼吸 后无氧呼吸
葡萄糖→乙酸 乙醇→乙醛→乙酸
蛋白质→多肽
和氨基酸 脂肪→甘油和
无氧呼吸
脂肪酸
产物 检测
重铬酸钾 (变灰绿色)
闻气味、PH试纸
亚硝酸盐 的测定
主要 用途 酿酒、发面
酿果醋
制腐乳 制泡菜
松
布 丰
松
布 丰
你能读准并理解以下生字吗?
xùn jiǎo zhé tái xiǎn
5.果醋制作的物质变化过程:乙醇→乙醛→醋酸
课题2:腐乳的制作
腐乳作为一种发酵的大豆食品,它的制作工 艺在我国有着悠远的历史。
红方腐乳
青方腐乳
白腐乳
1、制作菌种:
参与腐乳制作的主要微生物:毛霉 生物类型:多核单细胞真菌(真核生物)
代谢类型主:要异养需氧型
最适生长作温用度:15 ~ 18℃
曲霉
特点:青丝霉状、生长迅毛速霉、具有发
漂亮
脸: 清秀 眼: 闪闪有光 体: 矫健 肢: 轻快 尾巴: 帽缨形、美丽 吃相:坐着 用前爪送吃
达的白色菌丝
繁殖方式:孢子生殖
2、制作温度:15 ~ 18℃
酵母
3、制作原理:
豆腐的蛋白质 蛋白酶 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豆腐的脂肪 脂肪酶 甘油和脂肪酸
蛋白酶和脂肪酶 都是由毛霉等微 生物所产生
4、制作流程:
让豆腐上 选豆腐(含水量70%左右)→切豆腐→铺 长出毛霉 粽叶→包膜→放置在15~18℃接种
· · · ·· 驯良 矫健 蛰伏 苔 藓
zhēn jǔ
hè
yīng
· · · · 榛子 榉实 褐色 帽缨
自由朗读课文
• 本文中的小松鼠有什么特点?
(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
• 课文是在哪些段落分别阐述 这些特点的?
理清思路
讨人喜欢
第1节
漂亮
第2节
松
驯良
第3节
鼠
乖巧
第4-5节
生理特征 经济价值
第6节
四、果酒、果醋的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1、步骤
2、注意事项
(1)对实验用具用70%的酒精擦拭,目的: 消毒 ; (2)葡萄用清水冲洗1-2遍,不要反复冲洗
原因: 避免冲去葡萄皮上的酵母菌 ; (3)先冲洗再去枝梗
原因:防止葡萄汁的流失和杂菌的污染 。
3.检测方法:+酸性重鉻酸钾→灰绿色 4.果酒制作的方程式:
方法:待豆腐凉透后拉断菌丝,整齐排
列于瓶中,逐层增加盐量,接近
加盐腌制
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
目的:调味、防腐、析出水分以防止
豆腐过早酥烂
比例:豆腐:盐=5:1
加卤汤装瓶 酒(含量:12%)+香辛料:调味、防腐
密封腌制 用酒精灯对瓶口灭菌后密封
课题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一、泡菜的制作
1、制作的菌种:乳酸菌 生物类型:细菌(原核生物)
4、检测产物的原理:闻气味 PH试纸
菌膜的成因:适宜条件下醋酸菌数目不断增多
三、果酒、果醋的发酵装置
充气口 制酒时关闭 制醋时打开
排气口 排出CO2 胶管长而弯曲
防止空气中杂菌感染
出料口 便于取样检查 和放出发酵液
果汁量不要超过
发酵液 发酵瓶的2/3空间
利于酵母菌有氧呼吸大量繁 殖形成优势种群
防止发酵产生的CO2导致发 酵液的溢出。
不当操作2:食盐用量过高 导致结果:口味不佳,甚至导致乳酸菌脱水而死
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1、亚硝酸盐的基本知识: 膳食中少量的亚硝酸盐一般不会危害人体健康,能
随尿液排出。但是当人体摄入总量达到一定量时,会引 起中毒甚至死亡。硝酸盐还原菌使硝酸盐转变为亚硝酸 盐后特定的条件下会转变为亚硝胺,具有致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