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自尊结构初探_舒首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探新2015,Vol.35,No.5,425-431
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
中国人的自尊结构初探
舒首立1,郭永玉1,黄希庭2
(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7000;2.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
摘要:在中国心理学界,学者们普遍将西方心理学中的self-esteem翻译成名词“自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但是self-esteem与自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研究者设计了“本土化中国
大学生自尊问卷”,对中国人自尊的结构进行初步探索。研究发现问卷包含三个维度:不卑躬屈
膝、不允许言辞侮辱、不允许强力欺压。大学生自尊问卷得分与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得分
之间的相关边缘显著,表明自尊与self-esteem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大学生自尊问卷中的不允许
强力欺压维度与考试作弊意向的相关为-0.37(p=0.002<0.01),表明自尊能有效地预测道德行
为。理论分析表明,成人自尊结构也有可能是三因素模型。
关键词:自尊;尊严;self-esteem;结构
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15)05-0425-07
1引言
自尊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本土的概念,在两千多前年的典籍中就有“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礼记·表记》)、“厚重自尊,谓之长者”(《韩非子·诡使》)的表述;按照孔子的生卒年月来看,最早约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有自尊这个概念的使用;两千多年来,“不食嗟来之食”(《礼记·檀弓下》)、“可杀而不可辱”(《礼记·儒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章句下》)以及陶渊明因为不愿屈服于飞扬跋扈的督邮解印而去(“不为五斗米折腰”,见《晋书·陶潜传》)、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史可法“头可断身不可屈”(《明史·史可法传》)等自尊的典型表现早就深入中国人心中。
自尊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高的地位。吕俊华(1988)指出,“对人来说,保有尊严是做人的根本条件之一,是一个带有根本重要性的问题,人无自尊就活不下去,就不成其为人”;池万兴(2009)指出人格自尊精神是《史记》所体现的六大民族精神之一,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认为“坚持人格尊严,义不受辱,强调人格自尊精神是战国乃至秦汉社会各阶层的人们的一个显著精神气质特征,也是春秋以来士文化的一个显著标志”(池万兴,2012)。梁启超(2013)认为自尊是一个人最不可缺少的品质,国民的自尊关系到国家的自尊,关系到国家的兴亡;要想建立有自尊的民族和国家,首先要培养一个个独立而自尊的国民;认为“自尊者本人道最不可缺之德”,“夫自尊与不自尊,实天民与奴隶之绝大关头”,“为国民者而不自尊其一人之资格,则断未能自尊其一国之资格焉者也。一国不自尊,而国未有能自立焉者也”,“欲求国之自尊,必先自国民人人自尊始”。梁启超批评当时中国人的无自尊,指出“悲哉,吾中国人无自尊性质也!簪缨何物?以一钩金塞其帽顶,则脚靴手版,磕头请安,戢戢然矣!阿堵何物?以一贯铜晃其腰缠,则色斯指动,围绕奔走,喁喁然矣!夫沐冠而喜者,戏猴之态也,人之所以为人也,其资格安在耶?顾乃自侪于猴犬而恬不为怪也”;并指出自尊者会有的表现:“真能自尊者,有皑皑冰雪之志节,然后能显其落落云鹤之精神;有谡谡松风之德操,然后能载其岳岳千仞之气概”。
总之,自尊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个人最不可缺少的品质,是一个人成其为人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自尊、自立的精神基础,应该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着力培养的精神品质。因此,通过概念分析和问卷调查探讨自尊的内涵和结构,就非常有必要。
2自尊概念分析
2.1自尊的内涵与功能
现代汉语词典(2012)指出,自尊指的是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这个界定与辞源(2010)、学典(2009)、国语活用辞典(2009)的解释完全一致。梁启超(2013)、吕俊华
(1988)、池万兴(2012)等人都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自尊概念,并且吕俊华(1988)、池万兴(2012)直接指出自尊与尊严的关系。因此,结合舒首立等人(2012)的分析,可以将自尊定义为:尊重自己,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是一种卓然独立的精神品质;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或者说防止自己人格尊严的损失是自尊的本质所在,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是自尊的具体表现形式。
自尊这一人格品质的功能主要体现在道德领域。“一个对善恶有着深刻信念或高度自尊之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但能够随时选择善行,也会随时避免恶行”(吕俊华,1988);“自尊的人,……在个人独处时,能以慎独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按社会的道德和规范行事,自觉地审视、反思和调节自己的行为,绝不做寡廉鲜耻的事情”(汪卫平,2012)。用日常概念来表达就是自尊的人会洁身自好(成语大词典,2013)。
2.2自尊与self-esteem的区别
在中国心理学界,学者们普遍将西方心理学中的self-esteem翻译成名词“自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蔡华俭,丰怡,岳曦彤,2011;仲轶璐,刘永芳,2013)。事实上,self-esteem与自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不可混同(Wang&Ollendick,2001;田录梅,李双,2005;佐斌,2010;舒首立等,2012;黄希庭,尹天子,2012)。
self-esteem由James于1890年引入美国心理学之后成为西方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美国文化以及美国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大自然直接而基本的馈赠”(James,1890),是“个体最重要的需要”(Branden,1971),是“个体最重要的心理资源”、“在影响个体生活的诸多选择与决策中扮演着强有力的角色”(Branden,1992)。至于其内涵,牛津英语词典指出它是个体对自己正向的欣赏或者态度(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2009);James(1890)认为它是个体对自我的满意或者不满意的感觉,是自我感觉(self-feeling)的一种;布朗(2004)认为它是一种自我感觉良好与否的感觉;Mruk(2006)认为它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自我胜任感或二者的结合;在测量方面,赵志裕(2011)指出self-esteem量表测量的大多是个体对独立我的好感。总的来讲,self-esteem指的是一个人的建立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的自我感觉(self-feeling),表现为自我欣赏或者自我喜爱与否;而正如上文所指出的,自尊指的是一种卓然独立、懂得保护自己人格尊严的品质,二者不是同一个概念,在内涵上截然不同。对于self-esteem与自尊之间的差异,Wang和Ollendick(2001)已有清晰的认识,指出在中文里没有现成的词汇与self-esteem相对应、在英语中也没有与自尊直接对应的词汇,认为将self-esteem翻译成“自尊”是错误的;田录梅和李双(2005)也明确指出汉语中的自尊概念与西方的自尊概念是有区别的;佐斌(2010)指出,西方self-esteem测量的很多内容基本上是中国人理解的自信,如“我觉得我很好”、“我对我很满意”等等,但实际上中国人讲到自尊的时候更多是指我们的尊严得到社会的承认,中国人的自尊侧重于社会交往和社会层面价值的认可,带有道德、面子方面的意味,跟西方的带有自信、自我肯定的self-esteem概念是不一样的;舒首立等人(2012)总结指出中国文化中的自尊包含个体自尊、民族自尊和文化自尊等几种类型,自尊与self-esteem是不同的概念;黄希庭和尹天子(2012)指出要弄清中国人自尊的内涵,不可盲目搬用西方心理学的概念,为心理学中的自尊“正名”是研究中国人的自尊的基本前提。
另外,自尊与self-esteem在概念界定方式上也有差异。self-esteem的界定直接由“self-esteem 是什么构成”,表现为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和积极情感,用美国文化中的典型概念来表达就是高self-esteem的个体认为自己是superman;而自尊的界定则是从不允许自己做什么和不允许他人做什么的角度进行,例如不卑躬屈膝、不允许他人歧视侮辱;在具体表现上涉及的都是不做什么,比如“不食嗟来之食”(《礼记·檀弓下》)、“可杀而不可辱”(《礼记·儒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等等,都是从不做什么的角度进行定义。由此可见二者在概念界定方式上的差异。
总之,self-esteem与自尊在内涵和概念界定方式上都是不同的,二者不可混同,self-esteem不能译作自尊。为了能更好地揭示self-esteem的含义,可以参照James(1890)原文中使用的概念将self-esteem译为“自我满意”(self-satisfying)或“自我喜爱”(self-love),或者参照牛津英语词典(2009)中的界定将之译作自我欣赏(self-appreciation)。这些翻译方式是比较贴切的,因为在有关self-esteem
624心理学探新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