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自尊结构初探_舒首立

合集下载

组织自尊的结构及相关研究

组织自尊的结构及相关研究

组织自尊的结构及相关研究摘要组织自尊是指组织成员认为在组织环境下他以及组织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程度。

反应了个体知觉到的自我价值和组织价值是否能够满足个体的需求。

这种知觉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有用的、有效的组织成员(基于自尊的概念以及P i e r c e的组织自尊概念);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所在的组织是有价值的、有用的、有效的(基于杨国枢的集体取向的自尊以及H u i的组织自尊概念)。

本研究探讨了组织自尊的内容结构及其与相关变量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以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层次回归、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得到如下结论:一、组织自尊包括两个维度,分别为:个人价值和组织价值。

二、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之后,组织自尊整体以及其两个维度对于角色内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情感承诺均有显著的正向的影响。

三、在个人价值、组织价值、组织自尊与角色内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情感承诺的正向关系间,组织认同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四、组织支持感对组织自尊及其两个维度与角色内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M机能对组织价值与角色内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M机能对个人价值与情感承诺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关键词:组织自尊,个人价值,组织价值,组织支持感,组织认同I A B S T R A CTO r g a n i z a t i o n-ba s e d s e l f-e s t e e m O B S Em e a n s t h e m e m b e r s o f t h eo r ga n i z a t i o np e r c e i v e d t h e l e v e l h o w t h eo r ga n i z a t i o n a n d t h e y c a n m e e t t h e i ro w n n e e d s.Itr e f l e c t e d t h e p e r c e i v e d p e r s o n a l v a l u ea n d o r g a n i z a t io n a l v a l u e.I t i n c l u d ed t w op a r t s:H o w t h e p e o p l e b e l i e v e t h e y a r ev a l u a b l e,u s e f u l a n d e f f e c t i v e ba s e do n t h ec o nc e p to f s e l f-es t e e m a n d pi e r c e’s O B S E.H o w p e o p l e b e l i e v e t h e i r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a r ev a l ua b l e, u s e f u l a n d e f f e c t i v e b a s e d o n t h e c o n c e pt o f Y a n g g u o s h u’s c o l l e c t i v e s e l f-e s t e e m a n d H u i’s O B S E B a s e d o n t h er e s e a r c h m et h o ds o f q u es t io n n a i r e s u r v e ya n d s o o n,t h r o u gh s t a t is t ic s a s e x p l o r a t o r y f a c t o r a na l ys i s, c o n f ir m a t o r y f a c t o ra n a l ys i s,h i e r a r c h i c a l r e g r e s s i o na n a l ys i s, i n d e p e n d e n t s a m p l e s t t e s t,o n e-wa y A NO V A,o u r t h e s i s u s e de n t e r p r is e s’w o r k e r a s e x a m p l e t o d i s c u s s O B S E a n d i t s r e la t e d i s s u e s.T h es e a r e o u r r e s u lt s:F i r s t l y,o u r O B S E s c a le i n c l u d e s2d i me n s i o ns: p e r s o n a l v a lu e a n do r ga n i z a t i o na l v a l u eS e c o n d l y,a f t e r c o n t r o l t h e d e m o gr a p h i c v a r i a b l e s,O B S E a n d i t sd i me n s i o ns a r e p o s it i v e l y c o l l e c t e d w it h i n-r o l e j o b p e r fo r m a n c e,j o b s a t i s fa c t io n a n da f f e c t i v e c o m m i t m e n tT h i r d l y,o r ga n i z a t i o n a l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p a r t l y m e d i a t e d t h e c o l l e c t io n b e t w ee n O B S Et h e g l o ba l O B S E a n d i t s t w o d i m en s i o n s a n d i t s c o n s e q u e n c e s i n-r o l ej o bp e r f o r m a n c e,j o b s a t i s f a c t io n a n da f f e c t i v e c o m m i t m e n t F o u r t h l y,p e r c ei v e do r ga n i z a t i o na l s u p po r t m o d e r a t e d t h er e l a t io n b e t w e e n O B S E t h e g l o b a l O B S E a n d i t s t w o d i m en s i o n s a n d i n-r o l e j o bp e r f o r m a n c e.M f u n c t i o n i s t h e m o d e r a t o rb e t w e e n o r ga n i z a t i o n a l v a l u e a n d i n-r o l e j o b p e r f o r m a nc e;i t a ls o m o de r a t ed t h ec o l l e c t i o n o f p e r s o n a l v a l u e a nd a f f ec t i v ec o m m i t m e n t K e y w o rd s: O r g a n i z a t i o n-ba se d s e l f-e s t e e m; p e r s o n a l v a l u e;o r g a n i z a t io n a l v a l u e;o r ga n iz a t i o n a l i d en t if i c a t io nI I目录摘要IA B S T R A CT I I1前言11.1研究背景11.2选题的意义.22文献综述32.1自尊研究简况32.2组织自尊的文献综述92.3对以往研究的评价263研究设计283.1本研究对组织自尊的界定283.2研究目的与研究框架.283.3研究内容与研究假设. 293.4研究方法323.5研究流程334组织自尊的内容结构探讨.354.1研究目的354.2研究方法354.3研究流程354.4组织自尊问卷的编制.364.5组织自尊内容结构模型的验证454.6组织自尊问卷的信效度分析.494.7讨论504.8小结525组织自尊的影响效果研究.535.1研究目的535.2研究方法535.3研究结果545.5讨论565.6小结576组织认同在组织自尊与后果变量间的中介作用.596.1研究目的596.2研究理论模型.596.3研究方法和程序606.4研究结果606.5讨论666.6小结677组织支持感、领导行为在组织自尊与其后果变量间的调节作用687.1研究目的687.2研究理论模型.687.3研究方法697.4研究结果697.5讨论737.6小结758结论、不足与展望.778.1结论778.2研究局限778.3研究展望78参考文献80附录一:开放式问卷.90附录二:预试问卷91附录三:正式问卷93附录四:在学期间发表论文.95致谢.96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前言1.1研究背景在心理学研究中,自尊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名师优课一等奖课件PPT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名师优课一等奖课件PPT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2、 琢磨下列加点字词的体现效果:
……但是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 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 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 “简直”体现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这篇驳论性杂文,针对当时舆论界散布 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种对抗日前途消极 失望的论调,进行有力的批驳。文章在驳论部分, 先摆出形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观点的三 个既定事实,随即一一批驳,采用通过辩驳论证 批驳其论点的办法,从侧面批驳中除摆事实、讲 道理外,还运用了反证的办法,先证明对立的另 一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 对的,来反证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 误,文章有破有立,这篇杂文即使只有七八百字, 却像匕首同样,刺向对方的要害,痛快淋漓。
但由于中国长久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 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但是是奴 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懂 得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 少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 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体 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懂得在某种程度上演 化成不肯懂得了。对于这一点,文中即使没有 提到,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不能说没有这 个因素。
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 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2、作者用什么办法辩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用了驳论证的办法,即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 证明观点,然后正面立论:“中国有并不失掉自 信力的中国人在。”
3、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 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阐明什么?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 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 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 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因此,检察官惟恐去之而 不及。

三重自我:当代中国人自我建构新常态

三重自我:当代中国人自我建构新常态

三重自我:当代中国人自我建构新常态
三重自我是指当代中国人在自我建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三重特点:主体性、社会性和
历史性。

主体性是指中国人对自我存在的主动性和主观性的体现。

中国人在面对社会现实和个
人发展时,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自己的需要和价值,以及如何实现个人的目标和理想。

中国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追求自由和个人尊严。

中国人在自我建构中注重个
人的选择和创造,并追求个人的独特性和独立性。

社会性是指中国人在自我建构中所关注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

中国是一个重视集体
主义和社会互助的社会体系,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与社会的期望和责任息息相关。

中国人在
自我建构过程中会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和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来塑造自己的个性和形成自
己的社会角色。

中国人重视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注重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

历史性是指中国人在自我建构中所关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
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在中国人的自我建构过程中,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中国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文化的传承,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文化意识,塑造自己
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中国人注重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也关注现
代化和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三重自我是当代中国人在自我建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特点,既包括了个体的主体性和
自主性,也体现了社会的影响和关系,同时还融入了历史和文化的传统。

中国人在面对社
会变革和个人成长时,能够在这三个方面进行自我认知和建设,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
人格和社会角色。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
“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 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照,可看出鲁迅的革命思想。
课堂小结 文本特色
立驳结合,论证周密 本文是篇典型的驳论文,文章第1、2段摆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接着 第3—5段,分析对方的论据,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指出其论点的错 误性;然后第6—8段,提出己方观点,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间接驳 斥对方观点;最后第9段得出结论,照应题目。
“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地底 下”分别指什么?
“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指古今统治阶级的欺骗宣传,尤其是 当时反动政府的欺骗宣传。 “筋骨和脊梁”指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 身求法的人。
“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 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情景导入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 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 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伟人、顽强的战士,以锋利的目 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 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示,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 的方法。
指那些不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人。 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等人 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如屈原、关汉卿、海瑞等人 指历尽艰辛、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如商鞅、谭嗣同、玄奘、法显等人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 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 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 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诽谤。(论据:现在的事实)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年级语文上册考点汇编讲义(部编版)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年级语文上册考点汇编讲义(部编版)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年级语文上册考点汇编讲义(部编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考点汇编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内知识点总结】一、字音搽chá:用粉末、油类等涂。

玄虚xuánxū:指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形容神秘莫测,使人摸不透。

渺茫miǎománg:因离得太远而模糊不清,也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料。

麻醉mázuì:用药物、针刺或其他方法使全身或局部暂时失去知觉或产生镇痛作用,以便进行外科手术或其他治疗。

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认识模糊,意志消沉。

摧残cuīcán:使人或物受到严重的损害。

诓骗kuāngpiàn:欺骗,骗取。

怀古伤今huáigǔshāngjīn: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埋头苦干máitóukǔgàn: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舍身求法shěshēnqiúfǎ: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

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前仆后继qiánpūhòujì:前边的倒下了,后边的紧跟上来。

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战。

自欺欺人zìqīqīrén: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不足为据bùzúwéijù:不能作为依据。

【易错读音】慨叹(kǎi)玄虚(xuán)脊梁(jǐ)省悟(xǐng)诓骗(kuāng)倘若(tǎng)诬蔑(wū)搽(chá)脂粉二、字形【易错字词】慨叹渺茫摧残筋骨笼罩地大物博前仆后继怀古伤今自欺欺人埋头苦干不足为据舍身求法三、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

中国人的心理分析

中国人的心理分析

04
中国人的认知心理
权威心理
崇尚权威
中国人普遍尊重权威,对 于有权威地位的人和事往 往给予更多的信任和认可 。
等级观念
在传统文化中,等级观念 强烈,下级对上级的服从 和尊重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
重视经验
对于有经验的人和事往往 给予更多的信任和尊重, 认为经验是解决问题的重 要依据。
自卑心理
自我贬低
部分中国人存在自卑心理,对自己的 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和自我贬低。
攀比心理
追求认可
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扬,部分中 国人会过度努力或迎合他人,以证明 自己的价值。
在与他人比较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认为自己不如他人。
逆反心理
反抗权威
在某些情况下,当权威的命令与个人的意愿或价值观相悖时,中 国人会表现出逆反心理。
反传统
部分中国人对传统价值观产生反感或怀疑,追求与主流价值观不同 的生活方式或思想。
反社会
对于社会规则或权威的限制,部分中国人会产生反感或反抗心理, 认为这些规则或限制是不合理的。
THANKS
感谢观看
怀旧心理
强烈的怀旧情结
中国人普遍具有强烈的怀旧情结 ,对过去的经历、文化和传统有 着深厚的情感依恋。这种怀旧情 结在老年人和一些文化保守主义
者中尤为明显。
对过去的珍视
中国人倾向于珍视过去的经验和 记忆,对家族、家乡和过去的传 统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情感使 得他们对历史和文化传承非常重
视。
怀旧与现代化
社会地位与商品
炫耀型消费者通常会购买名牌商品、高档汽车和其他奢侈品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个人 价值。他们认为这些商品可以提升自己的形象和自尊心。
过度消费
受到炫耀心理的影响,一些消费者可能会过度消费,购买超出自己实际需要或经济能力的 商品。这可能会导致负债或其他经济问题。

中小学生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中小学生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中小学生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小学生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小学生自尊心的构成要素、发展阶段特点以及影响自尊发展的各种因素。

自尊作为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社会适应能力等具有深远的影响。

文章将从自尊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中小学生自尊的结构特点,探讨自尊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规律,并进一步研究家庭、学校、同伴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如何对中小学生自尊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

本文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提供更为具体、科学的指导,以促进中小学生自尊心的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价和情感体验,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小学生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国内外学者在自尊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早期研究主要关注自尊的概念界定和测量工具开发。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自尊的结构和发展特点。

例如,(年份)提出自尊的多维结构模型,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感和自我意向等维度。

(年份)则通过纵向研究,揭示了中小学生自尊随年龄增长而呈现出的阶段性变化特点。

在影响因素方面,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同伴关系等外部因素以及个体自身的认知、情感等内部因素均对中小学生的自尊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家庭支持、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环境因素被证实与子女自尊水平呈正相关学校环境中,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也对自尊产生显著影响个体自身的认知偏差、情绪调节能力等内部因素同样对自尊水平产生重要作用。

尽管已有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

在研究方法上,多数研究采用横断面设计,难以揭示自尊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

在研究对象上,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生自尊特点的研究尚显不足。

在影响因素的探讨上,仍需进一步深入挖掘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

自尊文献综述

自尊文献综述

自尊文献综述1.自尊概念及相关研究1.1关于自尊涵义的不同理解James的自尊概念WilliamJames是第一个在心理学著作《心理学原理》(1890)中提出自尊概念的。

他指出“在这个世界上,人们的自我感受(self-feeling)完全取决于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取决于人们的实际情况与自己所设想的可能性的比值,它是一个分数:即自尊=成功/抱负水平。

这个分数可以通过减小分母或增大分子而提高”。

也就是说,个体的自尊水平取决于其实际的成就与潜在的抱负水平之比。

根据James的自尊定义,自尊是一种情感性的(强调心理感受)、能力指向的(强调依靠活动的效果)、动态性的(具有变化的开放性)心理结构。

White的自尊概念心理动力学派早期的代表人物虽然没有正式论述或使用过“自尊”概念,但他们的很多理论中都流露出自尊的痕迹。

如阿德勒(Adier,1927)的思想中就包含着一种内隐的自尊理论。

直到Robertwhite(1963)才在其著作中对自尊给以关注,他认为…。

自尊主要植根于人们的效能感,而不是建立在他人的努力或者环境提供的条件上。

在最开始的时候,自尊是建立在如何使环境能更多地提供给婴儿生存所需要的活动上。

在婴儿的活动中,效能感是由其努力的成功或失败来调节的,因为他们还不知道是什么可以影响环境的反应。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尊与效能感是紧密联系的,并且随着个体的发展婴儿的自尊与能力感(或胜任感)的联系会不断累积增强。

” White将自尊的概念与个体发展的过程相联,涵盖了个体生物学的“优势与控制”mastery),即有机体成功地应付生存任务的生物驱力,个体运动和认知能力的不断形成和熟练化,以及个体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同一性建立的三个方面。

通过这样做White赋予了自尊大量的发展性涵义,虽然他对自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早年经历对自尊发展的影响上,但他也强调自尊的影响可以扩展到儿童期以后的发展。

Rosenberg的自尊概念Morris Rosenberg是第一个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自尊进行研究的开拓者,他对自尊研究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贡献。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材料引用及论点论据(9)自尊自爱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材料引用及论点论据(9)自尊自爱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材料引用及论点论据(9)自尊自爱语文:高考作文素材:材料引用及论点论据(9)自尊自爱【论点1】自尊才称得上自爱。

【相关论据】1、绝不做傀儡:科菲•安南当选新一届联合国秘书长后,人们担心他会不会成为美国的“代言人”。

对此,安南坚定地表示,他是“独立自主的人”,他说:“我的作用是为185个主人服务。

”安南在当选后的几分钟内就明确表态:他绝不会成为美国的傀儡。

他果然不食言,说到做到。

1997年1月21日,24日,他以秘书长的身份首次访问华盛顿向克林顿讨债,敦促美国尽早补交拖欠的13亿美元会费。

安南此行是要向世人证明自己决不是美国手中的一颗棋子,任其随意摆布。

2、一身正气耀日月:罗家衡是我国著名的法学家。

抗战期间的某一天,日军驻冀察军司令香月和驻华特使樱井,热情接待罗家衡,企图以高官厚禄诱使他投降。

罗家衡在这两个敌酋面前,一身正气,大义凛然,不为利诱,不怕威胁,以高度的爱国热诚和伟大的民族气节,维护了个人的尊严、国家的尊严。

3、谢甫琴科不鞠躬:谢甫琴科是俄国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表现了对故乡的热爱,对沙皇的反抗。

有一天,沙皇召见他。

文武百官和各使臣都向沙皇弯腰鞠躬致敬,只有谢甫琴科一个人凛然站在一旁,沙皇大怒,问道:“你怎么不弯腰鞠躬,”谢甫琴科沉着回答:“不是我要见你,而是你要见我,如果我也像周围的这些人一样,在你面前深深弯腰,请问,那你怎么能看得清我呢,”4、我是中国人:冯玉祥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抗战将领。

他在欧洲留学时,常常有人把他错认成日本人。

他非常气愤,干脆在自己胸口挂个牌子,上面写着“我是中国人”。

5、华佗宁死不肯做侍医:汉末名医华佗不仅医术高明,热心助人,更可贵的是,他刚正不阿,不畏权势。

曹操在东汉末年当上了丞相。

他常患偏头风。

听说华佗是神医,便请他治病。

华佗治好了曹操的病。

曹操要留他在身边做侍医,华佗不愿光为他一个人服务,就借口妻子有病,回家乡去了。

不久,曹操的偏头风又发作了,派人到乡下找华佗。

梁启超:论自尊

梁启超:论自尊

梁启超:论自尊日本大教育家福泽谕吉之训学者也,标提“独立自尊”一语,以为德育最大纲领。

夫自尊何以谓之德?自也者,国民之一分子也。

自尊所以尊国民故。

自也者,人道之一阿屯也,自尊所以尊人道故。

西哲有言:“人各立于自所欲立之地。

”吉田松阴曰:“士生今日,欲为蒲柳,斯蒲柳矣。

欲为松柏,斯松柏矣。

”吾以为欲为松柏者,果能为松柏与否,吾不敢言。

若夫欲为蒲柳者,而能进于松柏,吾未之闻也。

孟子曰:“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又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以有为也。

”夫自贼、自暴、自弃之反面,则自尊是也!是以君子贵自尊。

悲哉!吾中国人无自尊性质也。

簪缨何物,以一钩金塞其帽顶,则脚靴手版,磕头请安,戢戢然矣。

阿堵何物,以一贯铜晃其腰缠,则色肆指动,围绕奔走,喁喁然矣!夫沐冠而喜者,戏猴之态也。

投骨而啮者,畜犬之情也。

人之所以为人者,其资格安在耶?顾乃自侪于猴犬而恬不为怪也。

故夫自尊与不自尊,实天民奴隶之绝大关头也。

且吾见夫今世所谓识时俊杰者矣。

天下之危急,彼非无所闻也。

国民之义务,彼非无所知也。

顾口中有万言之沸腾,肩上无半铢之负荷。

叩其故,则曰:“天下大矣,贤者多矣,某自顾何人,其敢语于此?”推彼辈之意,以为一国四百兆人,其三百九十九兆九亿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人中,其德慧术知,无一不优于我;其聪明才力,无一不强于我。

我之一人,岂足轻重云耳?率斯道也以往,其必四百兆人,人人皆除出自己,而以国事望诸其余之三百九十九兆九亿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人。

统计而互消之,则是四百兆人卒至实无一人也。

夫一二人之自贼、自暴、自弃而不自尊,宜若于天下大局无与焉矣。

然穷其弊乃至若此。

不宁惟是,为国民者而不自尊其一人之资格,则断未有能自尊其一国之资格焉者也。

一国不自尊,而国未有能立焉者也。

吾闻英国人自尊之言曰:“太阳曾无不照我英国国旗之时。

”英人属地遍于五大洲,此地日方没,彼地日已出。

故曰太阳常照英国旗也。

曰:“无论何地,凡我英人有一个足迹踏于其土者,则其土必为吾英之势力范围也。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剖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剖析
御用文人。 ❖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论证语言
❖ 本文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 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
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 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 “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 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 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 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 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 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 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 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 人难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且介亭 杂文》,作者鲁迅 (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 才。鲁迅是他1918 年为(新青年)写 稿时开始使用的笔 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 想家和革命家。
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 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 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 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 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 自信力。鲁迅这篇文章,就 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 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5、提问:文中“他信力”“自欺 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6、提问:“失掉了他信力,就会 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 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 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 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7.提问: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 性是什么?
危害性是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 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 醉着自己。

初中语文九年级《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先说后教名师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先说后教名师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名师说课说教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鲁迅的《且介亭杂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

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国民政府在哀求国联无望之后,既而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散布对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

此时《大公报》也跟着起哄,于1934年8月27日在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上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早已濒于精神灭之域。

”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这一论调,鲁迅在他53岁诞辰之际,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以驳斥这一反动论调,这篇文章既义正严辞地批判这一悲观无望论调,又猛烈地抨击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更热情地歌颂了英勇斗争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教育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也是我们这课书教学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应该完成的目标。

课标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批驳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悲观论调,这一悲观论调的要害是“以偏概全”,正如鲁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偏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作者以现实为纬,以历史为经组织材料,开头始于现实,摆出对方论据(第1自然段),紧接着引出对方论点(第2自然段),然后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也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结论,它们论证不了论点(第3—5自然段),这是直接反驳;中间引申到历史,再由历史回到现实,并举古今事例论证“中国有并不失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正确的论证,与对方谬论针锋相对(第6—8自然段),这是间接反驳;结尾则既是对历史的总结,又是对现实的概括,得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的结论,照应题目,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

哈萨克斯坦三首创作歌曲在我国变异初探

哈萨克斯坦三首创作歌曲在我国变异初探

地处中亚的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邻邦,自古以来就与中国有着非常频繁的音乐文化交流。

20世纪上半叶,有不少哈萨克斯坦民间音乐家和专业作曲家创作的歌曲通过各种渠道传入我国,在哈萨克族同胞中传唱。

它们被我国音乐家当成哈萨克族民歌加以搜集、整理并发表后,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并广泛地在全国流传。

这些创作歌曲在传唱、搜集、整理、传播过程中产生变异,表现出中华民族音乐审美观特点。

文章以《玛依拉》《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燕子》三首哈萨克斯坦创作歌曲的变异为例探讨此问题,望批评指正。

《玛依拉》①(Майра)是哈萨克斯坦民间音乐家玛依拉·瓦里克孜·沙姆苏特蒂诺娃(МайраУәлиқызыШамсутдинова,1890—1927)在20世纪初创作的一首歌曲。

②《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本名《都达来》(Дудар-ай),据说是生活在哈萨克斯坦的俄罗斯族护士玛丽亚·叶戈罗夫娜·瑞根娜(МарияЕгоровнаРыкина,1896—1952)在1912年为她所爱的哈萨克小伙儿创作的。

③《燕子》创作于1945年④,是哈萨克斯坦著名民族音乐学家、作曲家、指挥家阿合麦提·朱巴诺夫(АхметЖубанов,1906—1968)代表作之一。

这些歌曲的作者在哈萨克斯坦都很有名,生活在哈萨克斯坦和我国的哈萨克族人也都知道它们是创作歌曲。

然而,为什么它们在我国被当作“民歌”传承?这是由于汉语和哈萨克语中“民歌”一词的内涵不完全相同,而最初在我国将它们搜集、记录、整理的音乐家又不了解这个区别,便产生了误解。

收稿日期:2020-06-28作者简介:杜亚雄,男,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101);莱再提·克里木别克,女,哈萨克族,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乌鲁木齐830001)。

①本文中的哈萨克语词汇采用哈萨克斯坦通用的西里尔字母拼写的哈萨克文书写。

②阿合麦提·朱巴诺夫:《时代的百灵鸟》,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艺术出版社1975年版,第45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1.论证方法:驳论证本文通过反驳论证来批驳错误的论点,主要采取反证的论证方法。

驳论的战斗性和文艺性是这篇杂文的特点。

这篇驳论性杂文,针对当时舆论界散布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种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进行有力的批驳。

文章在驳论部分,先摆出形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观点的三个既定事实,随即一一批驳,采取通过反驳论证批驳其论点的方法,从侧面批驳中,除摆事实、讲道理外,还运用了反证的方法,先证明对立的另一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正确,来反证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文章有破有立,这篇杂文虽然只有七八百字,却像匕首一样,刺向对方的要害,痛快淋漓。

2.论证结构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树立了批驳的靶子,摆出论敌的论据和论点。

论据是:两年以前我们总是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现在是一味求神拜佛。

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不同的是本文从批驳敌论论证入手指出敌论论证的荒谬,根据论敌的论据根本就不可能得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

正确的推理应该是:先前的信“地”、信“物”后来的信“国联”。

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他信力”也失掉了;求神拜佛只能会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所以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通过批驳论敌的论证,证明了论敌的论点根本不能成立。

最后,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正面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者举出了自古以来的事实和现在的事实作为论据,使正面的论点立于不败之地。

正面论点的确立,又是对论敌论点的间接驳斥。

最后,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启示人们擦亮眼睛,从本质上看问题,识破敌人的伪装,同时看到中国人民并未失掉自信力的现实。

笔记20.一个人的自尊从何而来?

笔记20.一个人的自尊从何而来?

笔记20.一个人的自尊从何而来?20.一个人的自尊从何而来?嗨,你好,欢迎来到better智能心理训练,我是你专属的心理导师青音,我将为你解读通向自信人生的万千奥秘,教你学会与自己和解,陪你遇见更好的自己!这节课我将带你接着学习自尊从何而来?这节课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人类的自尊来源于自尊的需要。

第二部分、社会支持系统,也就是归属感到底是什么?第三部分、自尊来源于人的羞耻感。

第四部分、自尊来源于同伴接纳。

我们先来说说健康的自尊,健康的自尊是指具有自我认可的意思,它对外界是没有敌意的,只有善意和暖意。

那么不健康的自尊是什么呢?那种总是“强迫”他人认可自己的感觉,当然这个强迫是打引号的,因为它会发展出很多的隐形手段,对吧?那不健康的自尊的人容易怎么样呢?我们上节课也说了,容易嫉妒、容易虚荣、容易自暴自弃、容易仇富、容易挑剔、容易愤怒、也比较容易报复人。

其实在心理学上又把自尊分为隐性自尊和显性自尊:隐性自尊指的就是自卑,一个人由于过度自卑,反而表现出特别有自尊心的样子,对吧?其实这是自卑惹的祸。

一个人的自尊是从哪儿来的呢?包含以下这些部分,今天这节课我来一个一个做梳理。

第一部分、人类的自尊来源于自尊的需要。

什么是自尊的需要呢?1.对成就、优势和自信的欲望。

就好像我们上学的时候啊,我们都希望学习成绩好、被老师喜欢、都希望考上好的大学。

我们工作以后呢,都希望自己能力强、有社会地位、挣很多的钱,对吧?所以呢,我们要先有这个强烈欲望,如果说一个人都没有这个欲望,说明他的心理是不健康的。

一个人怎么会不希望自己有钱?这个欲望给压抑到哪儿去了呢?要先把这个想要获得个人成就、想要被别人尊重的欲望先给找回来,当你有了满满的欲望,你才有了获得自尊的需要。

如果说你连需要都没有,你上哪儿有自尊的,对吧?2.我们期待获得对名誉和支配地位以及赞赏的欲望。

也就是说呀,我们除了需要自己足够有钱,还需要什么呢?对了,还需要被人赞赏,需要让别人觉得我是通过正当途径、通过自己的能力赚取的这些钱,所以形成自尊感,或者说一个人自尊的需要是由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这三个部分组成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件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件

2.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 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 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脂粉: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
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品、品质 状元宰相: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泛指“埋头苦干”等中国的脊梁,也暗喻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
1934年 ,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 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 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的社论
任务一 梳理对方的论据和论点
夸“地大物博” 对方论据 信国联
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二)直接反驳
信“地”信“物”
信“国联”
失去“他信力”
求神拜佛
发展“自欺力”
驳论证
(三)间接反驳
正面立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古代
埋头苦干 拼命硬干 为民请命 舍身求法
中国脊梁
现在 (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不为人知
(四)结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中国的筋骨和脊梁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语文
中国人失掉——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 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 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思想者的代表。
本文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 文》,收录了他后期的杂文, 内容广泛,思想成熟,科学性 和战斗性都很强。
任务四 细读文本 品味深意
1.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 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 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 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他人作弊与自己作弊:社会损失的中介作用和自尊的调节作用

他人作弊与自己作弊:社会损失的中介作用和自尊的调节作用

他人作弊与自己作弊:社会损失的中介作用和自尊的调节作用舒首立;杨沈龙;白洁;郭永玉【摘要】研究将考试作弊看成是一种风险决策的结果,探讨他人作弊对自己作弊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采用情景实验和问卷调查考察他人作弊、社会损失、自尊、self-esteem与自己作弊之间的关系,发现:(1)社会损失在他人作弊和自己作弊之间起中介作用;(2)自尊负向调节社会损失与自己作弊的关系;(3) self-esteem对社会损失与自己作弊的关系无显著调节作用.【期刊名称】《心理学探新》【年(卷),期】2017(037)001【总页数】6页(P48-53)【关键词】他人作弊;社会损失;自尊;self-esteem;自己作弊【作者】舒首立;杨沈龙;白洁;郭永玉【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7000;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芜湖241000;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7000;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7000;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8已有研究(Bachnio & Weremko,2011;Brodie et al.,2014;O’Rourke et al.,2010)发现他人作弊导致观察者自己作弊。

换言之,一部分人作弊会导致另外一部分人也作弊,这可能是作弊现象越来越普遍的原因之一。

但是已有研究未能深入探讨这种现象的内在机制,研究对此进行探讨。

1.1 社会损失的中介作用陈虹和石静(2014)、王艳萍,蒋满凤和金锦花(2012)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因为看到别人通过作弊轻松获得好分数产生“不作弊就吃亏”的感觉而作弊。

换言之,他人通过作弊获得竞争优势引发的“吃亏感”、“损失感”是自己作弊的直接心理原因。

损失是框架效应中的重要概念,被认为是导致人们冒险的直接原因,因此,如果将考试作弊看成是一种风险决策的结果(作弊也有被监考老师发现的风险)就可以从框架效应的角度探讨他人作弊导致自己作弊的内在机制。

“自尊”与“他尊”

“自尊”与“他尊”

“自尊”与“他尊”摘自张彦平教授《中国人的心理误区》一书几乎无一例外地,每一个中国人,生活在此文化背景之下,从小都接受过这样的教导或训斥:“不要让人笑话!”于是,这种认知或曰观念,就像是孙悟空的金箍咒一样牢牢地套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到每个人处世的态度与行为。

经常有咨询客人(无论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向我做如下的表白:“张大夫,我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我受不了别人说我不好,我甚至可以用我的生命维护我做人的尊严!”说这种话的时候,当事人绝对是一脸的严肃与认真,没有半点玩笑的意思,真的是让我肃然起敬。

“哦,是这样,那么我请教一下,你说的‘自尊心’对你而言,究竟又是一种什么含义呢?”“‘自尊心’?当然是要‘面子’了,我特别在乎别人的看法,在乎别人对我的议论评价,或者说到根本,就是我在别人心目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这话的时候仍就是理直气壮。

我不得不花费一些时间耐心地给对方解释什么是“他尊”,什么才是“自尊”。

一个人特别在乎他人的看法与评价,在乎他人的议论,在乎他人的脸色,这原本是一种地地道道的“他尊”而非“自尊”,我将这咱现象称之为“他人取向”。

真正的“自尊”,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当中“自己”对“自己”所形成的一整套客观的、持久的并相对稳定的“自我评价”。

比如说,我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长处是什么,短处又是什么,这种自我评价因是长期的、相对稳定的,因而也轻易不会因外界或他人的评判而改变。

举例子说,就是不会因为别人说我好,我就特别高兴,也不因别人说我不好,我就特别不高兴,通俗地讲,就是“老子就这样”、“姑奶奶就这样”、“我就是我”,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尊”。

而特别在乎他人的看法,在乎他人的议论和评价,在乎他人的脸色与反应,不过是“他尊”而已,所以我将其称之为“他人取向”。

越是小孩子,其“他人取向”越强,就越是在乎外界与他人的看法。

比如一个小学生,在学校受到老师的表扬,他会高兴好几天,反之,老师批评了他,则会好几天闷闷不乐,究其原因,还是其“自我意识”没有正常发展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探新2015,Vol.35,No.5,425-431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中国人的自尊结构初探舒首立1,郭永玉1,黄希庭2(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7000;2.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摘要:在中国心理学界,学者们普遍将西方心理学中的self-esteem翻译成名词“自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但是self-esteem与自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研究者设计了“本土化中国大学生自尊问卷”,对中国人自尊的结构进行初步探索。

研究发现问卷包含三个维度:不卑躬屈膝、不允许言辞侮辱、不允许强力欺压。

大学生自尊问卷得分与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得分之间的相关边缘显著,表明自尊与self-esteem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大学生自尊问卷中的不允许强力欺压维度与考试作弊意向的相关为-0.37(p=0.002<0.01),表明自尊能有效地预测道德行为。

理论分析表明,成人自尊结构也有可能是三因素模型。

关键词:自尊;尊严;self-esteem;结构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15)05-0425-071引言自尊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本土的概念,在两千多前年的典籍中就有“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礼记·表记》)、“厚重自尊,谓之长者”(《韩非子·诡使》)的表述;按照孔子的生卒年月来看,最早约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有自尊这个概念的使用;两千多年来,“不食嗟来之食”(《礼记·檀弓下》)、“可杀而不可辱”(《礼记·儒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章句下》)以及陶渊明因为不愿屈服于飞扬跋扈的督邮解印而去(“不为五斗米折腰”,见《晋书·陶潜传》)、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史可法“头可断身不可屈”(《明史·史可法传》)等自尊的典型表现早就深入中国人心中。

自尊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高的地位。

吕俊华(1988)指出,“对人来说,保有尊严是做人的根本条件之一,是一个带有根本重要性的问题,人无自尊就活不下去,就不成其为人”;池万兴(2009)指出人格自尊精神是《史记》所体现的六大民族精神之一,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认为“坚持人格尊严,义不受辱,强调人格自尊精神是战国乃至秦汉社会各阶层的人们的一个显著精神气质特征,也是春秋以来士文化的一个显著标志”(池万兴,2012)。

梁启超(2013)认为自尊是一个人最不可缺少的品质,国民的自尊关系到国家的自尊,关系到国家的兴亡;要想建立有自尊的民族和国家,首先要培养一个个独立而自尊的国民;认为“自尊者本人道最不可缺之德”,“夫自尊与不自尊,实天民与奴隶之绝大关头”,“为国民者而不自尊其一人之资格,则断未能自尊其一国之资格焉者也。

一国不自尊,而国未有能自立焉者也”,“欲求国之自尊,必先自国民人人自尊始”。

梁启超批评当时中国人的无自尊,指出“悲哉,吾中国人无自尊性质也!簪缨何物?以一钩金塞其帽顶,则脚靴手版,磕头请安,戢戢然矣!阿堵何物?以一贯铜晃其腰缠,则色斯指动,围绕奔走,喁喁然矣!夫沐冠而喜者,戏猴之态也,人之所以为人也,其资格安在耶?顾乃自侪于猴犬而恬不为怪也”;并指出自尊者会有的表现:“真能自尊者,有皑皑冰雪之志节,然后能显其落落云鹤之精神;有谡谡松风之德操,然后能载其岳岳千仞之气概”。

总之,自尊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一个人最不可缺少的品质,是一个人成其为人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自尊、自立的精神基础,应该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着力培养的精神品质。

因此,通过概念分析和问卷调查探讨自尊的内涵和结构,就非常有必要。

2自尊概念分析2.1自尊的内涵与功能现代汉语词典(2012)指出,自尊指的是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这个界定与辞源(2010)、学典(2009)、国语活用辞典(2009)的解释完全一致。

梁启超(2013)、吕俊华(1988)、池万兴(2012)等人都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自尊概念,并且吕俊华(1988)、池万兴(2012)直接指出自尊与尊严的关系。

因此,结合舒首立等人(2012)的分析,可以将自尊定义为:尊重自己,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是一种卓然独立的精神品质;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或者说防止自己人格尊严的损失是自尊的本质所在,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是自尊的具体表现形式。

自尊这一人格品质的功能主要体现在道德领域。

“一个对善恶有着深刻信念或高度自尊之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但能够随时选择善行,也会随时避免恶行”(吕俊华,1988);“自尊的人,……在个人独处时,能以慎独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按社会的道德和规范行事,自觉地审视、反思和调节自己的行为,绝不做寡廉鲜耻的事情”(汪卫平,2012)。

用日常概念来表达就是自尊的人会洁身自好(成语大词典,2013)。

2.2自尊与self-esteem的区别在中国心理学界,学者们普遍将西方心理学中的self-esteem翻译成名词“自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蔡华俭,丰怡,岳曦彤,2011;仲轶璐,刘永芳,2013)。

事实上,self-esteem与自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不可混同(Wang&Ollendick,2001;田录梅,李双,2005;佐斌,2010;舒首立等,2012;黄希庭,尹天子,2012)。

self-esteem由James于1890年引入美国心理学之后成为西方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美国文化以及美国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大自然直接而基本的馈赠”(James,1890),是“个体最重要的需要”(Branden,1971),是“个体最重要的心理资源”、“在影响个体生活的诸多选择与决策中扮演着强有力的角色”(Branden,1992)。

至于其内涵,牛津英语词典指出它是个体对自己正向的欣赏或者态度(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2009);James(1890)认为它是个体对自我的满意或者不满意的感觉,是自我感觉(self-feeling)的一种;布朗(2004)认为它是一种自我感觉良好与否的感觉;Mruk(2006)认为它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自我胜任感或二者的结合;在测量方面,赵志裕(2011)指出self-esteem量表测量的大多是个体对独立我的好感。

总的来讲,self-esteem指的是一个人的建立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的自我感觉(self-feeling),表现为自我欣赏或者自我喜爱与否;而正如上文所指出的,自尊指的是一种卓然独立、懂得保护自己人格尊严的品质,二者不是同一个概念,在内涵上截然不同。

对于self-esteem与自尊之间的差异,Wang和Ollendick(2001)已有清晰的认识,指出在中文里没有现成的词汇与self-esteem相对应、在英语中也没有与自尊直接对应的词汇,认为将self-esteem翻译成“自尊”是错误的;田录梅和李双(2005)也明确指出汉语中的自尊概念与西方的自尊概念是有区别的;佐斌(2010)指出,西方self-esteem测量的很多内容基本上是中国人理解的自信,如“我觉得我很好”、“我对我很满意”等等,但实际上中国人讲到自尊的时候更多是指我们的尊严得到社会的承认,中国人的自尊侧重于社会交往和社会层面价值的认可,带有道德、面子方面的意味,跟西方的带有自信、自我肯定的self-esteem概念是不一样的;舒首立等人(2012)总结指出中国文化中的自尊包含个体自尊、民族自尊和文化自尊等几种类型,自尊与self-esteem是不同的概念;黄希庭和尹天子(2012)指出要弄清中国人自尊的内涵,不可盲目搬用西方心理学的概念,为心理学中的自尊“正名”是研究中国人的自尊的基本前提。

另外,自尊与self-esteem在概念界定方式上也有差异。

self-esteem的界定直接由“self-esteem 是什么构成”,表现为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和积极情感,用美国文化中的典型概念来表达就是高self-esteem的个体认为自己是superman;而自尊的界定则是从不允许自己做什么和不允许他人做什么的角度进行,例如不卑躬屈膝、不允许他人歧视侮辱;在具体表现上涉及的都是不做什么,比如“不食嗟来之食”(《礼记·檀弓下》)、“可杀而不可辱”(《礼记·儒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等等,都是从不做什么的角度进行定义。

由此可见二者在概念界定方式上的差异。

总之,self-esteem与自尊在内涵和概念界定方式上都是不同的,二者不可混同,self-esteem不能译作自尊。

为了能更好地揭示self-esteem的含义,可以参照James(1890)原文中使用的概念将self-esteem译为“自我满意”(self-satisfying)或“自我喜爱”(self-love),或者参照牛津英语词典(2009)中的界定将之译作自我欣赏(self-appreciation)。

这些翻译方式是比较贴切的,因为在有关self-esteem624心理学探新2015年的英文文献中,经常可以见到self-satisfying、self-love这样的字眼(James,1890;Mruk,2006;布朗,2004),同时“自我欣赏”在中文里有自我满意以及相应的情绪愉悦感之意,能很好地反映self-esteem 的内涵。

2.3自尊的英文翻译由上可见,自尊不宜译成self-esteem,因此自尊的英文翻译也值得考虑的问题。

从字面意思上看尊严在英文中dignity相对应,根据自尊作为自我尊严防御倾向的特点,可以将dignity组合成一个新词与自尊相对应:self-dignity -defending-tendency。

但事实上,dignity的内涵与中国文化中的尊严并不对应。

dignity在英文中是一个宽泛的、与个体感受和政治权利等联系的概念,应用于医学、心理学、法学、政治学等领域。

在医学领域,dignity指的是患者应该享受到的体贴入微的照顾(Tadd,Hillman,Calnan,Calnan,Bayer,&Read,2011;Chochinov,Kristjanson,Breitbart,McClement,Hack,Hassard,&Harlos,2011);在政治领域,dignity 主要存在三种情境:保护自由被限制(被捕或审讯)者dignity、劳工问题中的dignity、福利问题中digni-ty,是与政治权利有关的、个体应该得到的法律保护或者经济待遇(Shultziner&Carmi,2014);在法学领域,对dignity界定完全是心理学式的,即dignity就是一种伴随self-wothiness和self-esteem的被予以欣赏和荣誉地对待的状态(Lee,2008),在本质上就是self-worth、self-esteem(Shultziner&Rabinovi-ci,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