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苏轼)最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苏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诗主要内容和苏轼面对风雨的人生态度。
2、赏析本词情、理、意、趣完美结合的特点,从文本中体会哲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诗歌的鉴赏理解,掌握知人论世、披文入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2、通知分析本词真正理解东坡的旷达与乐观,并付诸人生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人生态度,积极面对人生的起伏。
2、通过理解苏轼的旷达,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以及人生意义的理解。
3、用心阅读文学作品,表达真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置身诗境,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赏析并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处世哲学。
【难点突破】抓住诗词内容,通过知人论世、分析、探究等方式突破。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人能在某一个领域做出成就“一枝独秀”已很不易,而苏轼的成就遍地开花,被称为“古今第一全才”。我想原因不仅仅是天资聪明。性格决定命运,这肯定和他的思想性格有关。苏轼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定风波》去寻找答案吧。
二、知人论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文学成就: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倾注了毕业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在写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扩大词境,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有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如《进策》、《思治论》等,尤其是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除诗词文赋而外,他对书画也很擅长,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善长画竹石,自成风格。总之,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乌台诗案”:因李定等人诬告苏轼诗文“毁谤君相”,苏轼被囚于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期
间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还曾写下绝笔诗。最后苏轼被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三、朗读,初步了解课文。
提醒:1、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同行(xíng)吟(yín)啸(xiào)一蓑(suō)
四、赏析小序。
1、阅读小序并思考词的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雨→晴)、人物、事件、写作缘由。
2、《定风波》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的心境。明确此词是“因事感怀”。
五、师生合作探究解读文本。
1、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思考: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
明确:大雨。能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同行皆狼狈可见应是疾风骤雨。
(2)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
明确:他人慌张避雨,苏轼却一反常人之所为,不为风雨所动,出人意料地来了个“何妨吟啸且徐行”,显示了少有的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神态。此句写作者在雨中的情态和表现为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3)重复诵读此句。
2、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思考: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为什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
明确:心态好。乐观旷达的苏轼手持竹杖、脚穿草鞋从一个侧面透露了他一贯喜好自然、无拘无束的性格。
(2)思考:这里的风雨只是自然界的风雨吗?“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也指人生风雨,喻人生中挫折和磨难困境。此句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不是写眼前景,而是写心中事。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这里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意思是不怕自然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暗含能顶得住人生风雨,说明他自然、旷达。(3)师生重复诵读此句。
总结:通过词上片的分析,我们可看出,苏轼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他踏雨吟啸。可谓一个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上阙写他在途中遇雨的情形,连用“莫听”“何妨”“且”三个词,使一个在雨中长啸、从容闲雅,且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自我形象跃然纸上。
3、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1)思考: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阳光总在风雨后)明确:“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是说经过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了,这时身上微微地感到有些寒冷。紧接着来的是“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它写出了自然界天气变化之快,刚刚自己还在风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