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诗人食指
食指:将痛苦变成诗篇
食指:将痛苦变成诗篇南方周末杨子17岁的食指1968年12月20日,赴山西插队的食指(右)在北京站。
是日,他创作《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福利院中的食指●食指,原名郭路生,著名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
小学开始热爱诗歌,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阿城插队内蒙古时托人抄录了食指的全部诗作;陈凯歌考电影学院时曾朗诵食指的《写在朋友结婚的时候》。
1973年食指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入北医三院就医。
出院后继续写作。
1990年至今在北京第三福利院接受治疗。
2001年4月28日与已故诗人海子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
出租车在烈日暴晒的京昌高速公路上开了好大一会儿,才来到昌平县沙河镇。
路边看不到第三福利院的标志牌。
沿着一条狭窄的危桥走进去(桥下是一条污染得漆黑的河,河边是因污染而分外茂盛的青草),不远处,一道围墙围住的地方,就是第三福利院了。
病房掩映在绿树之中。
走了好一会儿都没见到一个人。
一只大鸟在很近的空中叫,既不悲伤也不快活。
很快,在树木后边看到了晃动的身影,是一些女病人在悄无声息地晾晒衣服。
食指(郭路生)所在的第二病区是一幢小楼的第二层。
走廊尽头的那间屋子是他们看电视和聊天的地方。
当我们出现的时候,一屋子的人好像谁都知道我们是来找郭路生的。
但他们可能谁也不知道这个和他们朝夕相处、为大家擦了七年楼道、洗了七年碗、和他们一样是疯子的病友是个大诗人,在成名三十多年后,刚刚获得了人民文学的诗歌大奖。
食指从那一堆浅蓝色条纹病号服中出来了。
一个年轻的大夫给我们找了一间办公室。
刚一坐下,食指就很突兀地说:“我想谈谈时尚的问题。
我觉得时尚的问题一定要引起注意。
这牵涉到一个民族的文化。
时尚是短期的,泡沫的,是带有商业色彩的一种表面的东西,不是内在的。
食指简介
食指简介食指(1948-),原名郭路生,出版的诗集有《相信未来》(1988)、《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1993)、《诗探索金库·食指卷》(1998)等。
本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
高中毕业。
1967年红卫兵运动落幕,在一代人的迷惘与失望中,诗人以深情的歌唱写下了《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和《给朋友》这两首诗的后两节,那是一组催人泪下之作。
1968年写下名篇《相信未来》,1969年赴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务农,1971年应征入伍,历任舟山警备区战士,北京光电研究所研究人员。
职业作家。
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食指在“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
1968年到山西插队,70年进厂当工人,71年参军,73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
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至今仍在精神病院。
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相信未来》曾被江青点名批判。
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
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
当朦胧诗的主将们还处于蒙昧之中,食指已写出了划时代的篇章。
他的作品基本上遵从了四行一节,在轻重音不断变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传统方式,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了他所反复讲述的“我的诗是一面窗户,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艺术追求。
他的诗是质朴的,没有华而不实的语言,早期的代表作品《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现在读者仍被深深打动,这首描写别离的作品,写于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中,诗人在赴山西插队的列车上开始创作这首作品,后几经删改成为一首传世佳作。
食指早期的诗歌有一种对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绝望”的存在主义的精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那首《疯狗》,可以说是汉语诗歌中绝无仅有的作品。
那种对生存本体反思的哲学深度,足以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某些作品相提并论。
在中国上个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他以其独具的个性和特色,引领诗坛。
而当时年轻的他的命运却风雨飘摇,后来因精神分裂症住进医院和福利院,这样一住就长达20余年,诗人几乎与外界隔绝了。
热爱生命(食指)
诗人以他的坚韧不 拔和敏锐的诗才开创 了一个新时代。 有人说,食指是中
国当代诗歌的先行者
和真正的源头,在他 的激励和启发下,涌 现了北岛、舒婷、顾 城、江河等诗人。而
他们和食指一起组成
了朦胧诗的代表。
成就的根源在于?
但我有着向旧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历经挫败,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
——食指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象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去墓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去做天秤。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曲曲弯弯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地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旧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历经挫败,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978年北京
研读课文,感悟诗歌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曲曲弯弯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地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诗的第1、2节中的意象有什么特征? 第1、2节中的意象大都是灰色、 冷峻的,表现了现实的残酷;然 而‚美丽的雪花‛、‚枯藤‛上 的‚凝露‛是纯洁的,表明诗人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
第一节
找出意象
蜘蛛网
分析意象
黑暗势力
体会思想
炉台
灰烬的余烟 美丽的雪花
生活上 产生希望的 贫困 地方 残余的希望 但保持乐观
第4-6节 剖白内心
第 7节 热情呼唤
第三节前两句有人读成 :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也有人读成: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你认为该怎样读?为什么?
从整节来看,说白了,意思就是:我 要用手指和手掌摇曳着笔杆,用孩子 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但真的这样 说, 就没有诗意了。其实,前三句用 了比喻手法。 “手指”和“涌向天边 的排浪”、“手掌”和“托住太阳的 大海” 、 “温暖漂亮的笔杆” 和 “曙光”是本体喻体的关系。
请同学们用一般比喻句的说法改写这三句
我要用像那涌向天边的排浪一般的手指, 我要用像那托住太阳的大海一般的手掌, 摇曳着那枝像曙光一般的温暖漂亮的笔杆。
这样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用手指、手掌、笔杆写字”这样简单的 意思,一旦用“排浪”、“大海”、“曙光” 来比喻,气象就变得壮阔起来,读来惊天动 地。同时,虽然使用了比喻,诗人却回避了 通常的写法,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段,使得表 达新颖奇特。
希望的火花
第二节 找出意象
紫葡萄
分析意象 希望的果实
体会思想
深秋的露水
鲜花 凝露的枯藤
心理上 失望的泪水 失落 美好的事物 但一往情深
没有收获但孕 育着新的希望
【精编范文】食指个人资料成就背景_食指生平经历主要作品-优秀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食指个人资料成就背景_食指生平经历主要作品食指,本名郭路生(1948—),男,山东鱼台人。
朦胧诗代表人物,被当代诗坛誉为“朦胧诗鼻祖”。
高中毕业。
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食指的个人资料成就背景,给大家作为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食指人物经历1948年,出生于山东朝城,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所以起名路生。
1955年,七岁的郭路生入学,三年级时写下第一首诗。
1964年,初中升高中失利未被录取。
1965年,开始创作《海洋三部曲》。
1967年,红卫兵运动落幕,去农大附中途经农田时写出《鱼儿三部曲》第一部。
1968年,写出代表作《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
1969年,与21名北京知青落户杏花村插队。
1971年,在济宁入伍,历任舟山警备区战士,北京光电研究所研究人员。
写出《新兵》《架设兵之歌》《澜沧江,湄公河》等反映部队生活的诗歌。
1973年,2月退伍,抑郁寡欢,北医三院确诊其为精神分裂。
1975年,病愈,与李雅兰(李立三之女)结婚,七年后离异。
1976年,“文革”结束,创作《写在朋友结婚的时候》,又名《有这样的婚礼》,陈凯歌报考电影学院时以此诗为面试时的朗诵作品。
1978年,1978年首次使用笔名食指。
创作著名诗歌《疯狗》。
1979年,写出《相信未来》姊妹篇《热爱生命》。
早期作品在刊物发表。
1990年,进入北京第三福利院。
1992年,获荷兰诗歌节和英国一所大学邀请,因身体原因未成行。
1993年,加入北京市作家协会,五月出版《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华人文化世界》以《一代诗魂郭路生》为题发表了林莽、何京颉、李恒久等五人的文章。
201X年,54岁的郭路生满含泪水,告别了居住20余年的福利院,回家了。
食指主要作品1965年至1968年《海洋三部曲》1967年《鱼儿三部曲》、《愤怒》、《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给朋友》、《命运》1968年《相信未来》、《灵魂》、《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烟》、《酒》1969年《寒风》1976年《写在朋友结婚的时候》1978年《疯狗》1979年《热爱生命》、《相信未来》姊妹篇1982年《我的心》1983年《愿望》1985年到1986年《落叶》1986年《诗人桂冠》1987年《受伤的心灵》1989年《向青春告别》、《人生舞台》1991年《你》、《归宿》、《在精神病院》1993年《我不知道》、《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1999年《食指近作十二首》获北京市新中国成立50周年诗歌类作品惟一最高奖。
诗人食指
赏析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四个意象描绘出了那个荒芜、穷困、艰难的时代
既象征纯洁、质朴, 又表现不屈于现实的坚定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泪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 注重跳跃性情 绪节奏和自由 化的内在结构 与韵律
食指的经典之作《相信未来》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在人 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尽管“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 我的炉台”,尽管“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悲哀”,人们依 然用“美丽的雪花”,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这首诗就是现在重读依然让人动心。食指显然不是那种摆弄 智力的写作者,他的诗出自心灵的感悟与生命的歌唱。食指 诗歌的独特性,在于这是几十年来中国出现的第一首在现代 社会中不依赖传播媒介,而只依靠人心流传的诗歌。同时, 这是当代诗第一次把情感定位转向自己、转向内心的失落状 态、转向真实经验的诗歌,从而使一代人通过食指的诗,得 到了经验与情感的自我认定。
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泪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朦胧诗的思想特征
• 追求自我 的物化和 物化的自 我
• 追求友爱和谐 的人际关系和 真诚善良的人 性回归
• 追求社会和 尊重和人的 价值及社会 权利
朦 胧 诗 的 艺 术 特 征
痛苦的吟哦,撼人的信念——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赏析
痛苦的吟哦,撼人的信念——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赏析文革期间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期,然而民间的创作却顽强地生存着。
食指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民间诗人,一位填补了历史空白的优秀诗人。
食指(1948—),原名郭路生,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
《相信未来》一诗,作于1968年。
该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让人们懂得了在逆境中,怎样好好的生活,怎样自我鼓励,怎样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该诗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迅速传颂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
诗一开头就用“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等几个意象,给人们描绘出了那个荒芜、穷困、艰难的时代。
无论是经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会在心底涌起苦不堪言的强烈感触。
而诗人却“用美丽的雪花写下来:相信未来”,“雪花”既象征纯洁、质朴,也传递着清楚、明了的意识;把不屈于现实的坚定,表现得格外真切:这是从艰难生活中升起的信念!第二诗节,用“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别人的情怀”“凝露的枯藤”写出了生命由鲜亮而黯淡,由热情而失意,由饱满而枯竭的经历,激起了人们对人生中一切失意、落寞、不快的联想,而诗人“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来:相信未来”的人格力量又不能不强烈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这是从人生苦难中升起的信念!第三诗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力量之大,范围之广,气势之猛,表现了诗人的满腔豪情。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一句,把“曙光”比拟成“笔杆”,富有想象力,“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来:相信未来”,表达的是诗人的真挚和坦诚思想:这是由真实内心升起的信念。
这三个诗节,一咏三叹,“相信未来”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
在那个阴云密布、精神痛苦的时代,《相信未来》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我想,那个年代过来的大多数知青也可以说是一代人,在任何时候重读《相信未来》都依然会怦然心动!食指“相信未来”,那种残忍的、固执的、痛苦的、伤痕累累的相信,就是一个人在痛苦现实中对未来坚定不屈的信念。
食指《相信未来》原文及赏析
食指《相信未来》原文及赏析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的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青,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食指《相信未来》赏析《相信未来》写于1968年。
那年诗人20岁,他从家乡北京去了山西杏花村插队。
在离开北京之前,他挥毫写下的《相信未来》,堪称是他的代表作。
1968年,那个群魔乱舞、人妖颠倒的年代,一代又一代人陷入了深深的迷惘之中。
青年食指不甘沉沦,在诗中标举人类的良知和尊严,虽然对命运的思索是单纯的,甚至还带有一点孩子气,但对当时苦闷地面对一片晦暗的年青人来说,这首诗不啻是他们的精神慰藉。
诗的前三节排山倒海般地推出诗的主旨:相信未来。
第一节紧扣“灰烬”这一意象,因为“灰烬”是万念俱灰的象征,但诗人最终铺平灰烬,吼一声:相信未来。
第二节的起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极富诗意,而“葡萄”和“露水”的转换因了其形象的同质,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
秋去冬来,注定了“深秋的露水”的稍纵即逝,伤感、惆怅、失落,全由这一诗句汩汩溢出!而“凝霜的枯藤”的紧随,更加重了诗所渲染的失望气氛,但诗人接下来笔锋一转,又吼一声:相信未来!第三节诗人一反沉闷的笔调,用了“排浪”、“太阳”、“大海”、“曙光”等有力度的和暖色调的词汇,推出宏大的画面:“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尔后吼一声:相信未来。
专题09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食指
丰富自己,活出自己的风采。“少年的时候,我疯狂地 喜欢‘带我走’这三个字,现在我不再任性的让任何人带我走 ,我学会了自己走”徐志摩如是说。与其一直刻意取悦别人, 不如去丰富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当面对极端文化与流派纷呈 的新时期,食指始终坚持丰富自己的写作律体,他那如春雷轰 轰滚过的诗歌,几乎感动温暖了一代代人;当看到商人为追逐 利润而滥用农药时,蕾切尔·卡森不畏艰难地开创环保运动, 她那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个人人格不断地提升,激励着无数 后人前进;当快节奏的浮华生活挤压人心时,梭罗毅然撇开一 切,孤身一人去探寻属于他的圣地,他那对心灵的充实和个人 价值的追求,给盲目前行的无数人敲响了警钟……岁月与涛声 已渐渐远退,但他们那追寻与丰富自己绽放的不朽光彩却永存 人们心中。
课后作业: 积累关于食指的写作素材。
结语:
食指的诗歌,总是那么的充满力量,在 反复地咏叹中,总能让人感慨万千。灰色的 时代早已过去,让我们一起拥抱崭新的明天 吧!
丰富自己胜过取悦他人 很多时候,我们一直在叩问自己,取悦 别人,能得到了什么?是使杂乱的内心在浮 躁中求得一点安定,还是自己在这繁杂的世 界得以一丝安稳?然而,这样真的能让你的 人生更加充实一些吗?显然不会是这样的, 你要相信,丰富自己,往往比取悦别人更有 力量。
11月的某一天,我和两个朋友在百无聊赖中到颐和园去闲 逛。在石舫餐厅吃饭时,恰逢郭路生也和几个朋友在我们的餐桌
偏要等到底。双方僵持着,一场恶战一触即发。 郭路生无意中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他从上衣兜里掏出一个
小本子一边看一边问我:“你是叫李恒久吧,你去过越南,对吗 ?”我点点头,他笑着伸出手来跟我握手。一场无谓的冲突化解 了。
所谓丰富自己,并不是自求私利,独善 其身,而是于姿态中活出自己的风采。用人 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 的朋友才是长久的。如泰戈尔所言:“我不 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种 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你若盛开,蝴蝶自 来。
诗人食指(郭路生)
诗人食指(郭路生)(图片来源:网络)食指(郭路生),山东鱼台人。
高中毕业。
1967年红卫兵运动落幕,在一代人的迷惘与失望中,诗人以深情的歌唱写下了《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和《给朋友》这两首诗的后两节,那是一组催人泪下之作。
1969年赴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务农,1971年应征入伍,历任舟山警备区战士,北京光电研究所研究人员。
职业作家。
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诗集《相信未来》(1988)、《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1993)、《诗探索金库·食指卷》(1998),诗歌《鱼儿三部曲》(1967)、《海洋三部曲》(1964)、《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人生舞台》、《疯狗》、《热爱生命》、《我的心》、《落叶与大地的对话》、《人生舞台》等。
食指诗歌欣赏:相信未来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1968年北京。
诗评:食指书写-相信未来-_高一读后感
诗评:食指书写"相信未来"记得初二的时候,妈妈的学校里组织了一场诗朗诵的比赛。
当时》有一个嗓音很好听的女生朗诵的就是《相信未来》。
但那时的我,从未想过,自己会和它在高中相遇。
食指,原名郭路生。
在青年时期时正好是"文革"。
文革时期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期,然而民间的创作却顽强生存者,食指就是这样一位民间诗人。
诗歌的第一小节痛苦与希望共存。
"蜘蛛网""炸舌""余烟""灰烬"这些字眼营造出了凄清,悲凉的氛围。
继续往下读"美丽的雪花"又使第一节的风格突变,好像一盏灯,将这种黑暗的环境照亮。
"美丽的雪花"有一种童话、梦幻般的感觉。
好像能把人从痛苦中带出来。
诗歌的第一,二,三节,作者分别"用美丽的雪花写下""在凄凉的大地写下""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想作者您不会平白无故的写下三遍"相信未来"。
这三遍相信未来让人加深印象,让读者坚定地相信,无论身处黑暗中还是已经看到了光明。
随后,食指又描述了未来人们的眼睛,睫毛,甚至瞳孔。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的确,通过一个人的眼神便可知他的内心世界。
在诗歌的第五小节,诗人将两种未来人们的态度都列举了出来。
要么"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要么"给以亲切的微笑""辛辣的嘲讽"这两种态度。
诗人之所以能将这两种结果一一列举出来,也正寿命说明了他的无所谓,他的不在乎。
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因为他有坚定得意志。
1972年,食指在部队当兵,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
此后,便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之中,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写作。
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书写"相信未来"。
食指热爱生命
人生道路上的艰辛
• 但我有着向命运挑战的个性, 虽是屡经挫败,我决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小结
这首诗写于十年动乱结束后不久的1979年,堪称是《相信未来》 的姊妹篇。它们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当年的许多知青,在生活极其 艰难和理想接近破灭时,这两首诗鼓励他们顽强地活下去。诗人以 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著和热烈,以一种近于悲壮的口吻告诉 我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不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必须愈挫愈奋、 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忍辱负重,向命运挑战,实现生命的价值。
热爱生命
• 诗人的年青时期正值“文革”,曾 和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迷惘和失望 之中,但诗人以一位年青人的热情、 执着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20岁 就写出他的代表作《相信未来》。 以一种执着的信念憧憬着美好的未 来。
自1978年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 期,思想解放运动深入,焕发了郭路生作 为一个诗人的创作力,开始了诗歌创作的 另一个高峰,并使用了“食指” 这一笔 名,既不论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什么,都 不能损伤诗人执著的追求。 《热爱生命》写于1979年,正是诗人这一 时期诗歌创作的自我写照。是他的名作 《相信未来》的姐妹篇。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 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 前程, 但请在凄风苦雨中听 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 爱生命。
•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 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 平静。 那请去墓地寻找我的 碑文, 上面仍会刻着:热爱 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作砝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作者采用了怎样的意象?这些意象表 明了怎样的思想和人生态度? 作者选取了“凄风苦雨”中的 “葛藤”,刻着字迹的“碑 文”,表达“痛苦”的“砝码” 等意象,通过这些带有痛苦和 悲哀色彩的意象来表达对生命 执著的爱恋。
【课外拓展】诗人食指简介
【课外拓展】诗人食指简介食指,原名郭路生。
1948年出生,山东鱼台人,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所以起名路生。
著名诗人,被称为新潮诗歌第一人。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食指诗歌的出现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现代诗歌在当代中国的第一次复兴,他的诗直接影响和推动了稍后出现的北岛、舒婷、多多、顾城等为代表的、被称为“朦胧诗”的现代诗歌的创作潮流。
直到20世纪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
1955年:七岁的郭路生入学,三年级时写下第一首诗:“鸟儿飞上了树梢,三八节就要来到。
在这愉快的节日里,问一声老师阿姨您好。
”1964年:初中升高中的失利,让他初尝人生磨难,知道未被录取,第二天头上突然长了许多白发。
1967年:19岁的郭路生拜访了当时的“走资派”、“黑帮分子”何其芳。
自此,郭路生经常向何其芳请教。
去农大附中途经农田,见到一条沟不叫沟、河不像河的水流,两岸已冻了冰,只有中间一条瘦瘦的河水,联想到见不到阳光的冰层之下,鱼儿(包括自己)在怎样的生活。
写出《鱼儿三部曲》第一部。
“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
1968年:创作黄金年,代表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1969年:与21名北京知青落户杏花村插队。
有意锻炼自己,当时十分工值一元一角,那年他挣到了二百元。
1971年:在济宁入伍,创作大量反映部队生活的诗。
1972年:年底,其弟郭新生去部队看望,已发现他每天精神抑郁,以烟为食。
关于其精神分裂的原因,有多种说法:一说“文革”的极左思潮影响到部队,他内心的理想与现实发生了极大的冲突;二说因入党外调学校档案里有“文革”初期他因写诗被审查的材料;三说诗人恋爱受挫。
1973年:2月退伍,抑郁寡欢,北医三院确诊其为精神分裂。
1975年:病愈,与李雅兰(李立三之女)结婚,七年后离异。
1976年:“文革”结束,创作《写在朋友结婚的时候》,又名《有这样的婚礼》,陈凯歌报考电影学院时曾以此诗为面试时的朗诵作品。
作文备考人物素材——食指
作文备考人物素材——食指相信未来,热爱生命——食指教学目标:1.素材积累:从人物的人生经历深入人物内心,感悟其情感,体会其对人生的态度;2.掌握并运用素材:范文及点评。
教学重难点:掌握并运用素材:范文及点评。
教学课时:共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年轻的食指总能带给我们很多的感动。
今天,我们来走进食指,其目标很明确,就是当你遇到挫折时,当你沮丧时,可以读一读食指的《相信未来》,相信你可以从中汲取力量与勇气。
二、走进食指1.简介: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
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
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代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如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
2.生平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
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郭路生一首《相信未来》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在中国大地不胫而走,迅速传颂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
但是在那特定的年代也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殉道者的命运。
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
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
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
”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人字里行间。
《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食指曾经影响一代人的诗魂
食指:曾经影响一代人的诗魂◎何与怀摘 要:自被文学史发掘出来后,食指便承载了“朦胧诗鼻祖” 、“一代诗魂”等盛誉。
食指之所以被人景仰地称之为一代诗魂,因为他的诗歌曾经那么深广地影响、鼓励、陶冶过整整一代人。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诚实的食指即使患了精神病,思想也从来没有变形,而且一直深刻。
关键词:食指 朦胧诗 精神病 一代诗魂一说来真是一个奇迹。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最后那几年,那是文革文化荒芜思想禁锢的黑暗时代,食指的诗作却传遍神州大地但凡有“知青”的地方,并抄出各种各样的版本。
人们争传食指的诗是因为它们与当时的“主旋律”不同,这些作品深刻表达了人们想要表达而又不能或不敢表达的思想感情。
是的,食指诗歌有着非凡的独特性。
这是中国大陆几十年来第一次出现不依赖传播媒介而只依靠人心流传的诗歌;这更是中国大陆当代诗歌第一次把情感定位转向自我、转向内心的失落状态、转向真实经验的诗歌。
这些发自心灵的感悟与生命的歌唱,让一代人因而获得经验与情感的自我认定。
回忆一下当年吧。
“文革”开始以后,当许多人都在随波逐流的时候,年纪轻轻不到二十岁的食指却能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对当时的情势有了深刻的忧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
这在他于1967年创作的《鱼儿三部曲》里,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来: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但却看不到冰块的消亡。
他于1968年创作的《相信未来》,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不胫而走,迅速传颂,感动万千青年人。
1食指诗歌有一种存在主义的精神,对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绝望。
他那首绝对不同凡响的《疯狗——致奢谈人权的人们》2,至今我还清楚记得我第一次读到时的震撼。
那已经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我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亚语系一边教书一边读博士。
也记得当时我身边才十来岁还在读小学的女儿深深被它感动的样子,以及我对此感到的不可思议。
如论者所说,《疯狗》那种对生存本体反思的哲学深度,超越时空,足以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某些作品相提并论。
食指:告诉我们相信未来 - 淄博一中
食指:告诉我们相信未来但凡喜欢或读过中国当代诗歌的人,无一不知道诗人食指。
更有人不乏景仰地把诗人食指称为一代诗魂,因为他的诗歌曾经那么深地影响、鼓励、陶冶过整整一代人。
李恒久是食指多年挚友,现在京某报从事新闻工作,本期“感动中国的作家”由他来为我们讲述生活在他身边的食指。
食指生活年历生入学,三年级时写下第一首诗:“鸟儿飞上了树梢,三八节就要来到。
在这愉快的节日里,问一声老师阿姨您好。
”上突然长了许多白发。
已冻了冰,只有中间一条瘦瘦的河水,联想到见不到阳光的冰层之下,鱼儿(包括自己)在怎样的生活。
写出《鱼儿三部曲》第一部。
分的北京》。
一元一角,那年他挣到了二百元。
礼》,陈凯歌报考电影学院时曾以此诗为面试时的朗诵作品。
造力,并首次使用笔名食指,意为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
抽低价的烟。
发表了林莽、何京颉、李恒久等五人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郭路生的诗歌:大地不胫而走,迅速传颂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
但是在那特定的年代也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殉道者的命运。
找到“坚定的相信未来/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相信生就在他比常人更先看到了整个社会都在被一种政治所扭曲并在他的诗中抒发着强烈的不满之时,他对国家还是不改初衷的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
上遵从了四行一节,在轻重音不断变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传统方式,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了他所反复讲述的“我的诗是一面窗户,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艺术追求。
实的语言,早期的代表作品《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现在读者仍被深深打动,这首描写别离的作品,写于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中,诗人在赴山西插队的列车上开始创作这首作品,后几经删改成为一首传世佳作。
少太少。
尽管嗜好烟酒让他付出了沉重代价,他还曾以《烟》、《酒》为题写过两篇优美而又缠绵哀婉的小诗:——《酒》在那压抑和痛苦中我们也看到他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以及他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而挣扎的身影。
食指相信未来相信未来(食指的诗歌)
食指相信未来相信未来(食指的诗歌)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
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
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
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地探索。
迷途。
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
客观。
公正的评定。
是的。
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
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
热爱生命。
1968年。
节奏划分。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 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
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
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
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地探索。
迷途。
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
客观。
公正的评定是的。
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
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
热爱/生命。
作者简介。
食指。
本名郭路生。
山东鱼台人。
朦胧诗代表人物。
被当代诗坛誉为“朦胧诗鼻祖”。
去看诗人食指
去看诗人食指山东 张杰五月的北京天空变幻莫测。
从市里出发到昌平县沙河镇的路上天空仿佛变幻了无数次,心情也随之变得沉重了。
北京市第三福利院(一座精神病院)座落在沙河镇上。
诗人食指(郭路生)寄宿在这里。
当年,刚到北京第三福利院时,他亲手种植的杨树现已参天入云,院外的平房也已变成一幢幢高楼,仿佛要占满思维的所有空间,而富于激情的他此时行动也已变得有些迟缓游移了。
第三福利院里的时空恍若隔世。
此次到北京,我是陪同散文家刘烨园先生参加早逝的散文家苇岸先生的周年祭的DD去年的这个季节,中国散文界失去了这位敬畏生命的可贵写作者。
其时,长期的写作、思考的耗费,已经使刘烨园先生只剩一身单薄坚硬的骨头和疾病。
苇岸先生去世时,朋友们怕他的身体无法支撑,没通知他参加苇岸先生的送行与追悼。
又是一次生离死别的追忆和缅怀。
整整一周年了,他说无论如何要去看一看他的兄弟,而且还有此时仍在精神病院的路生。
为了去看食指,我们把行程提前了一天。
一路上,我感到刘烨园先生的心情沉重而复杂,他一直默默地注视着道路一侧,极少说话,仿佛要寻找到往日逝去的一切,连物是人非冷酷异常的世界也似乎忘却了。
大约是又一次忆起了苇岸先生陪他去看食指的情景罢。
临近福利院时,刘先生告诉我,和食指见面后不要提明天苇岸先生的事情。
在众多的朋友中间,因为苇岸住在昌平县城,离第三福利院最近,因而他去看望食指的次数也最多,苇岸先生已似他的监护人了。
看着刘先生的脸色,我知道他是怕苇岸周年祭的消息再次刺激食指,便使劲从胸中透一口气来,默默点点头。
食指住在第二病区。
穿过第一病区,但见穿着统一病服的患者散漫在院子里集体放风,有的站着,有的坐着,三五成群,窃窃私语,神色怪异,听到我们要找郭路生(食指),有的变得兴奋起来,有的甚至帮我们朝里面喊叫:郭路生,郭路生……这时我才意识到我们已经进入到另一个世界。
食指是这里的“名人”,遵守病院纪律,热情、正直、善良、乐于助人,时常帮助医务管理人员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直被誉为模范病人,曾有一段时间被安排为书报图书管理员,不过在这里可能已经没有人把他当作诗人来景仰,在病人们眼里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病人而已,只是身上比别人多了一些美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所认识的诗人食指□刘虹青春俊逸的诗人住进精神病院1976年10月底,刚刚粉碎“四人帮”,一个风云际会、万象更新的年头,我迢迢八千里路,从父母“文革”发配之地新疆回到北京,与初恋男友会面。
一天,我的诗人男友神秘地告诉我,今天我们要去见一个“特殊”的诗人。
下午两点多,我们来到一个文学编辑部,只见一对青年男女已经等在里面。
男的穿一身旧军装,朴素中透着俊雅的书生气,一见面,就滔滔不绝地给我们大声背诵自己的诗歌。
大约3个多小时的聚会,主要是听他背和说,大家都被他的激情和记忆力镇住了。
他正是在知青中有着广泛影响的诗人郭路生(食指是他后来取的笔名)。
他与那个时代潮流不合拍、充满思想探索的《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作品,在“文革”期间的地下文学圈和全国知青中早就传诵甚广,小小年纪的他为此多次遭到审查和打击。
至于被评论界公认为中国先锋诗歌“第一人”,那都还是后话。
与激情澎湃的郭路生形成反差的是,那位20多岁的女子,面对墙角安静地坐着,始终一言不发。
她那洋娃娃一般罕见的美貌,使我不时地偷偷看她。
她就是李立三的小女儿李雅兰,“文革”初期十多岁便随母亲(苏联人)和姐姐被投入监狱,因长期住单间牢房造成“失语”,路生称呼她的小名“阿俩”,当时二人新婚不久。
已断断续续患了4年精神分裂症的路生,和尚未落实政策的妻子一家,生活十分清苦……光阴一晃20年。
1996年,我已在深圳做了多年娱记,一次采访,偶然看到一本《街道》杂志,竟翻到了关于“食指”的报道,所配的几幅他在京郊福利院(精神病院)的生活照,像锥子一样直刺我的眼睛!昔日慷慨激昂、青春俊逸的诗人,在照片里穿着白底蓝条的病号服,已成瘦骨嶙峋、满脸沧桑的小老头。
报道讲述了他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病情加重、到1989年母亲去世后因无人照料而被送进北京一家福利院后的悲凉生活。
其中一个细节令我至今难忘:为了争取到一点点独处的空间,每天有一小会儿躲开其他病人的喧闹读书写作,他主动担任义务洗碗工,以此换取每晚在无人的餐厅待几个小时。
报道中摘发了几首他在精神病院创作的诗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首白描式自我写照的《在精神病院》,以及早几年写的《疯狗》,读来真是令人心酸。
2001年底,我在一次诗歌活动中遇到“白洋淀诗群”出身的诗人林莽,喜出望外地得到了他赠送的新书《诗探索金库•食指卷》。
我当晚熬夜通读,可谓心潮难平,禁不住流着热泪写下了《夜读郭路生》。
重逢:再听诗人激情澎湃的朗诵2003年3月初的一个周末,我借到广州肿瘤医院复查“疑似乳腺癌”的机会,申请参加当晚在广州举行的“珠江之夜”诗歌朗诵会———因为郭路生要来参会!出了医院,我匆匆赶到他下榻的宾馆住下。
但没想到,为保证路生的病体能坚持晚上的朗诵,陪同他的爱人翟寒乐女士谢绝了一切人的来访,包括蜂拥而至的中外媒体。
到了会场,发现我与路生的座位相距较远,我只能过去匆匆打个招呼。
这次重逢,出乎我意料———路生胖了不少,加上穿戴整洁,人显得挺精神的。
路生是这次大型诗歌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明星”,采访和求见的各路人马最多,安排出场最隆重,获得的掌声也最多。
路生朗诵的第一首诗就是闻名遐迩的《相信未来》。
他仍然和27年前一样激情澎湃,记忆力超强。
这些作品虽然有的已跨越近40年的时间,却仍然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路生因身体原因,未待朗诵会结束便回宾馆就寝了。
而我第二天早上又起来迟了,听说他被广州军区战友的车一大早就接走了,我为无机会与他告别而再次遗憾。
没想到回深圳几天后,在我将入院动手术的前夕,惊喜地接到了路生和寒乐从北京打来的电话,路生一再表示,要亲自联系他妹妹所在的大医院,邀请我上北京动手术……从此,我们开始了思想和诗艺上的交流。
我零零星星了解到了路生在福利院的生活情况———这是全国首家精神病疗养院,路生他们第一批病人参加了医院初建时植树绿化等多项劳动。
可能当初医院经费较困难,病人有时吃不饱,路生形容说:“饿得我直嚼空气,有时只能拄着铁锹支撑身子站那儿发呆。
”即便如此,曾有插队和当兵经历的路生,干活时颇能吃苦耐劳,多次得到表扬。
劳动之余,路生积极申请到医院图书馆帮助工作,在此大量阅读开阔视野。
此外,他还每天主动承担为医院擦楼道、洗餐具的义务劳动。
盛夏时节拖洗楼道,他干得大汗淋漓;隆冬在冰冷刺骨的水池里洗全院的餐具,满手裂开深深的血口子。
路生将此视为对自己的磨练,一干数年。
路生的好心眼、乐于助人,使他在病友中很有人缘,被推选为病区的区长。
每逢有朋友送来水果、点心、香肠等等这些在福利院算得上是“奢侈品”的食物,路生都会分给病友一起吃。
路生常常躲到厕所,在马桶上多坐一会抽抽烟,以便思考、写诗。
没想到常有病人蹲在他的马桶面前,等他吸剩的烟头,搞得他的思维怎么也集中不了。
那时寒乐去看路生,每次带他出去散步总要买两包烟,他接过烟总是迅速藏在袜筒里或卷在袖子里,像搞地下工作一样。
寒乐头一次看到时惊讶不已———原来,如果不藏起来,回去要被病区收走统一保管,就无法分给病友了。
路生从上世纪70年代初患病,前前后后在精神病院住了十多年,品尽人间孤独凄凉、艰辛困窘的况味,尤其是对一个不甘于肉身的苟延残喘,而渴望秉持独立人格进行写作的思想求索者,他不仅要承受疾病的折磨,要承受缺乏“以人为本”年代冷硬的、侵犯尊严的环境管制,还要长期承受贫困的压榨,生存在“最低生活标准”线上。
而这一切,对他这个生长于老八路干部家庭、有着较优越的童年生活、从小就沉浸于文学艺术的“优雅之人”,无疑造成了巨大的反差,严酷地挑战着他的承受力。
对此,路生曾郑重其事地回答过我的提问:“我30年的精神病史,最后在福利院一住12年,之所以没有沉沦下去,没有真的疯掉,还能出来踏踏实实地生活、写作,主要原因有三条,第一,对谁都好心眼;第二,有精神追求;第三,宽容待人。
”令人多少有些欣慰的是:在福利院那个社会边缘之地挣扎着生存、并顽强写作的食指,在被社会遗忘多年后,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被文学界的有识之士发掘出来,给予了应有的评价。
人们普遍认为,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食指诗歌的出现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现代诗歌在当代中国的第一次复兴,他的诗直接影响和推动了稍后出现的北岛、舒婷、多多、顾城、江河、芒克等为代表的,后来被笼统称为“朦胧诗”的现代诗歌创作潮流。
食指的《相信未来》、《鱼儿三部曲》等名篇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卓越的诗歌。
许多评论家强调说,食指是开创一代诗风的先驱者。
人们还惊异于食指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之初的许多作品———他隔着一堵精神病院的大墙,却极为敏感于墙外的世界,表现出一个有良知、有担当的真正的诗人,无论何种处境都能占据时代精神制高点,对被欲望异化的灵魂进行质疑与拷问,对人间大道殉道般追索的决心。
新居:一个阳光般温馨的家这几年,我每年都利用工休假回北京看病、兼看望路生和寒乐。
最近的一次,是2005年国庆节,恰逢他们乔迁新居不久。
比起原来蜗居多年的狭窄旧居,这处新房要大几倍,只是地处遥远的西北郊,交通不便。
一进他家的大门,就感到一派“欣欣向荣”:虽然没有什么奢华的摆设,但仅凭挤满客厅、阳台、书房的绿色植物,就足以让人感受到温馨的家居气氛。
还有令人羡慕的呢———小区外面,他们居然弄了一块“自留地”,种了大豆、葫芦、向日葵等,真有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味道……寒乐一早到地里“秋收”去了,路生在家等我。
他带我参观完新居,就开始朗读他的新作。
时尚典雅的黑色活页夹里,是用潇洒又娟秀的笔迹誊抄整齐的一页页诗歌———这些,无疑都出自寒乐的手。
路生首先朗读的《冬日的阳光》,透着以往作品中少有的宁静、欢欣与暖意。
我说:“这首诗一定是写给寒乐的吧?”他笑着点点头。
几乎每次与路生交谈,他都会打断话题突然冒出一句:“我特别感谢寒乐,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这会儿,坐在阳光融融的新居客厅里,路生再一次掏出这句肺腑之言。
寒乐身材高挑,戴一副秀雅的宽边眼镜,不开口显得很沉静,一动作却爽朗麻利。
我从她果决干练、率性脱俗的处事风格,猜想到她的部队家庭背景———果然不错,寒乐生长于郑州一个老革命军人家庭,比路生小6岁,1969年15岁时当兵到北京,在总参大机关里从医多年,后来转业到一家卫生学校工作。
她一直是个虔诚的文学爱好者,虽然自己很少写,但骨子里却是个真正的诗人。
否则,为何偏偏是她,做出了让诗坛内外无数人敬重的惊世骇俗之举———上世纪90年代后期,她在媒体上几次读到关于食指的报道和他的作品,内心深受震撼,独自前往偏远的福利院看望素不相识的路生。
此后又多次为路生送去食物、水果和药物等,给了诗人以雪中送炭的无私关怀。
与此同时,寒乐也对路生在多年困境中不甘沉沦、始终坚持读书写作的顽强精神深为感佩。
2002年初,她毅然决定把路生接出来跟自己生活。
可以想象,离异多年、尚需抚养儿子的寒乐,这些年来作了多么大的付出。
在她生活上的精心照料与呵护、精神上的充分理解与激励下,路生身心状况奇迹般地迅速好转。
她正是照彻路生苍凉命运天空的那道“冬日的阳光”!然而,寒乐对此从不居功,而是强调路生的内在素质好———尤其是爱思考。
“我思故我在”,路生特别喜欢这句名言。
他认为,善于独立思考,是一个人人格健全的重要标志。
谈到路生“内在素质好”的方方面面,寒乐曾“连嗔带怨”地向我例数路生的“好素质”———“他真是心地善良,只是太过于体恤别人不爱惜自己了。
这几年每次出门乘公共汽车,他都不顾自己有腿伤走路都跛,却争着给人让座。
没办法,为了让他坐着,和他一起乘车,我要比他更积极地让座。
他对‘弱势群体’极富有同情心,比如卖菜的、蹬三轮的、收废品的等等,他都对人家特别好。
看到卖菜大姐的孩子手冻红了他都要去问候。
有一次买菜差人一角钱,他误了吃饭也要立即送还,我说等明天买菜时再还都不行。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几次买桔子,我挑好的往袋子里放,他却总要拿几个坏的放进去,我说你干吗?他说都不买坏的,那这坏的卖给谁?人家卖东西的老百姓也很不容易啊!他不管住在哪儿总是主动打扫公共地带的卫生。
对不需要自家付电费的楼道灯,他也厉行节约,半夜都要起来去关掉……”这次新居会面,我感到路生比一年前见面时思维更加敏捷了,浑身充满活力。
此外,尤令所有关心他的朋友高兴的是,近几年路生的诗歌创作更上一层楼,不断有佳作问世,并能出门参加一些诗歌公益活动了。
临告辞时,路生起身到书房,取来近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个人选集《食指的诗》送给我,还告诉我说,他的另一本新诗集即将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