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201X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学习总结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总结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1.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经济上:由于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农业生产有 了较大发展;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商业也日趋活跃。社 会生产力发展迅速。 (2)政治上:生产力发展促进土地私有制确立,社会阶级 关系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两大阶级,他们要求 打破束缚,发展生产力。各国为达到上述目的,纷纷要求 变法改革。
•1、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2022年3月4日星期五2022/3/42022/3/42022/3/4 •2、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 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人。2022年3月2022/3/42022/3/42022/3/43/4/2022 •3、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2022/3/42022/3/4March 4, 2022 •4、享受阅读快乐,提高生活质量。2022/3/42022/3/42022/3/42022/3/4
(3)军事上:战争频繁。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战 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 (4)文化上: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出现了百家争鸣 的局面。
2.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比较
相同 点
从背景看:都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 史发展的趋势从目的看:为了富国强兵,在战
争中求得生存,进而成为霸主
不同 点
内容不断深化:春秋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 面,未触及上层建筑;战国变法则瓦解了宗法 贵族政治,确立了封建制成效不断扩大:春秋 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战国变法使新 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 秦帝国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 础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教案人教版选修二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学习建议”1、用历史的观点,把商鞅变法置于春秋战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背景之下,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必要性与可能性;2、用比较的方法,联系春秋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变法的内容,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3、用比较的方法,联系梭伦改革,认识中外历史发展的不同特点。
第一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的历史机遇课程目标: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教学目标:教材结构: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商鞅变法的背景1、“社会变化的新气象”一目从经济、政治、军事、思想等方面介绍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论证了商鞅变法的历史必然性;2、“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一目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概况,这些改革既推动了商鞅变法,也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3、“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一目介绍了商鞅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本课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本课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必然性引言分析:引言通过“春秋战国形势图”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引出秦国强大的根本原因1、华夏族活动范围:西起渭水流域、东至黄河下游、南到长江中下游、北达蓟辽地区。
2、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并立,兼并战争日趋激烈3、秦国的强大及其原因:(1)落后偏远的秦国统一六国,开辟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秦国强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创新(诸侯国变法中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重要概念:1、初税亩B594年鲁国改革赋税制度,实行初税亩,按亩收税。
实质是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2、李悝变法B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其主要内容有:经济上“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推行“平籴法”,保护小农经济;法制上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使魏国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强盛起来3、吴起变法战国时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
主要内容有: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三代以后收回爵禄;强令贵族迁居,变相没收其土地;裁撤冗员,削减俸禄,奖励军功;严格吏治禁止私门请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3.联系现实: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改革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商鞅变法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们对商鞅变法的兴趣,我决定从一个有趣的故事开始导入新课。我向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故事中,商鞅为了推行新法,毅然决然地在市场上立了一根木头,并宣布谁能把木头搬走,就能得到十金。起初,大家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有一天,一位勇敢的人出现了,他搬走了木头,并得到了十金的奖励。这个故事让学生们对商鞅的胆识和决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为接下来的课程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让学生感受改革者的勇气和智慧,激发他们对历史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学生们对商鞅变法的理解,我布置了一道作业。我让他们写一篇关于商鞅变法的短文,包括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和评价等方面。通过完成作业,学生们能够进一步深入思考商鞅变法的重要性,并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故事引入等多种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走进历史,感受商鞅变法时期的氛围。这种情景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帮助他们更加直观地理解历史背景,提高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作业: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学习总结
单元学习总结一、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从改革内容来看(1)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效果各异。
总体来说,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旧的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强化,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1.相同点(1)目的上:都要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在分裂割据中谋求发展。
(2)内容上:都有促进经济发展、等级划分、政权机构的规定,也涉及到风俗变革。
(3)特点上:都重视“法治”,削弱了旧贵族势力。
(4)影响上:都促进了本国的发展与进步。
2.不同点(1)目的不同:梭伦改革旨在缓和矛盾,稳定城邦秩序;商鞅变法旨在富国强兵。
(2)内容不同:梭伦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吸引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加强对人民的严格控制。
(3)特点不同:梭伦厉行“法治”是为民主政治的需要;商鞅变法是为君主专制的需要。
(4)影响不同:梭伦改革促使雅典走上民主政治轨道;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中央集权的道路。
(5)性质不同: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缓解统治危机的改革,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运动。
【例题】(2013·福建文综·41A)(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审题思路]审题意:第(1)问,指出商鞅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要依据材料一,总结材料的含义,做到概括。
商鞅变法(学案)[新人教]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学习目标】1.运用唯物史观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探究分析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2.探究杰出人物对社会进程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3.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和"商鞅虽死、秦法未败";认识到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学习方法】采取情景再现、问题探究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网络上也有很多相关的图文资料,学生可以搜集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
【知识导学】一、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分析理解社会变化新气象中的“新”字,归纳时代特征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变革)军事(大动荡)思想——(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1)齐国的管仲改革主要内容:,作用:(2)鲁国的初税亩:主要内容:,作用:(3)商鞅变法: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性质:。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1、不利形势:偏居,比中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都要落后;的改革,使得秦国的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变。
2、有利条件:权力集中,旧贵族势力相对减弱;被秦国公众认同;民风质朴,精神充斥。
3、历史机遇: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势力削弱;中原地区众多士人游说,追求建功立业的机会。
二、“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1. ______________ 生于贵族家庭,热忠于学说,有强烈的愿望。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投魏国: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战国初期最先崛起的魏国,得到了赏识,但没有被重用。
3. ____________________ 弃魏奔秦:求贤若渴,提出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得到秦的重用。
对于商鞅在秦国变法的认识:2、商鞅变法的特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3、如何看待商鞅的“燔诗书”?5、分析商鞅变法的核心、性质、成功原因三、富国强兵的秦国(一)商鞅之死原因:(1)根本原因:商鞅变法侵犯了的利益,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2)加深了旧贵族对商鞅的仇恨;(3)直接原因:去世.秦惠文王即位。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20190919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对应学生用书P19一、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不同点项目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条件社会转型刚开始,旧的社会制度刚开始遭到破坏,新兴地主经济和地主阶级力量发展刚起步社会转型加快,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发展壮大性质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内容主要改革赋税制度既有对经济基础的改革,也有废除旧贵族特权的上层建筑的改革,并从法律上保障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影响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不大比春秋时期的改革更彻底,涉及领域广,并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实现二、商鞅变法与战国时期其他变法的异同相同点背景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势力逐渐壮大目的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措施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实行发展封建经济、提高三、商鞅变法前后秦国的变化四、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点1.同(1)形势:改革前都面临不利的形势。
(2)措施:经济上都涉及土地问题;政治上都涉及等级划分问题。
(3)作用:都促进了本国的富强;都有旧制度的残余。
2.异(1)时代背景: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改革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改革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确立起封建制度。
(2)性质:梭伦改革是一次奴隶主阶级缓和社会矛盾的变革;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
(3)特点:梭伦改革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有着调和、折中的特点;商鞅变法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是一次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改革。
(4)结果与影响:梭伦改革不但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激起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但却为雅典走上民主政治道路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成功了,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为秦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
高中历史 《单元2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特色教案】★新课导入:引用历代名人、学者对商鞅的评价来导入本课的学习:☆《战国策·秦策一》:“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明代学者张燧曾经夸奖他:“(商)鞅一切不顾,真是有豪杰胸胆!”(《千百年眼》)商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商鞅变法》。
这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书影,其中有一篇《商君列传》,记载了商鞅一生的主要事迹。
对商鞅变法,司马迁说“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那么,商鞅这位搅起中国历史长河巨大波澜,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究竟如何?他轰轰烈烈运作、并为之贡献生命的变法改革又是些什么?【探究的主要问题】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什么?【重要概念】为田开阡陌封疆二十等爵制—连坐法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1、“少好刑名之学”: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汉族。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
后因变法有功,秦孝公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
何谓“刑名之学”?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学派。
指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一套法家学说。
商鞅原名公孙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又称卫鞅,他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说课稿
2.讲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时,部分学生可能难以跟上教学节奏;
3.课堂互动中,部分学生可能参与度不高。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通过案例、图片等多种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对背景知识的理解;
2.在讲解过程中,适时停顿,关注学生的反应,适时调整教学节奏;
3.设计更具吸引力的互动环节,鼓励全体学生参与。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强化对重难点的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1.使用关键词和短句,避免冗长的描述;
2.利用箭头、括号等符号,展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在板书的右侧留出空白,用于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疑问和思考。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
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1.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2.学生课堂表现记录;
3.学生反馈意见。
针对课后评估,我将进行以下反思和改进措施:
1.分析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和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强化知识点的讲解;
2.结合课堂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吸收学生反馈,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三)互动方式
在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时,我计划采取以下措施:
1.师生互动: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同时,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策略。
2.生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此外,开展课堂辩论、小组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3.课堂问答:针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帮助学生理清商鞅变法的脉络,提高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结合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商鞅变法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首先,我通过引入多媒体课件,展示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社会状况,使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背景有直观的了解。然后,我详细讲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过程,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及其背后的原理。接下来,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规律。最后,我进行课堂总结,强调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分析商鞅变法的过程,认识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商鞅变法进行客观评价,认识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4.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从多元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历史文献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展示秦国地图和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商鞅变法产生好奇心。
2.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商鞅变法时期的的社会状况,让学生身临其境,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原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土地改革、行政区划调整、军队制度改革等,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高二历史学案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人教版选修1)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一、课标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二、重难点解析1、商鞅变法面临的时代特征及其改革必然性是什么?这一考点实际上就是需要我们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
首先总体上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大变革时代,然后从经济、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几方面具体阐述,具体内容如下:①经济领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变法的根本原因)②政治领域: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
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③军事领域: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各国纷纷改革变法。
(变法的直接推动力)④思想文化领域: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的思想武器。
引导学生联系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理解这是个形成“百家争鸣”的时代。
2、如何评价商鞅变法?(1)引导学生从变法的内容,尤其是“废井田,开阡陌”中分析变法的性质:商鞅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2)引导学生从内容中归纳变法所带来的影响:①积极性(历史作用):A、经济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从“废井田,开阡陌”的影响分析)B、政治上: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了贵族世袭,军功地主大量涌现,并成为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
(从“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爵制”的影响分析)C、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也可从“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爵制”的影响分析)②局限性:商鞅变法处在一个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A、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如:刑法严酷B、加重剥削压迫:如:连坐法总之,商鞅变法虽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2)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评价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撰写历史小论文:请同学们结合所学,选择一个角度,如商鞅变法的改革措施、影响等,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字数不限,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3.历史角色扮演:分组进行历史角色扮演,模拟商鞅变法时期的人物,如商鞅、秦孝公、百姓等,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探讨商鞅变法的利与弊。要求每组撰写剧本,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
2.价值观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战国时期,秦国秦国在商鞅变法中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讲授新课
1.商鞅变法的背景
(1)战国时期,秦国社会经济落后,战争频繁。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2.难点:
(1)理解商鞅变法中各项改革措施的具体内涵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史料,讲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1)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评价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方法:采用课堂练习法,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给予反馈。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学习总结教学案 新人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学习总结一、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和改革1.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从改革内容来看(1)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效果各异。
总体来说,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旧的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强化,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梭伦改革不时代背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改革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改革同之处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确立起封建制度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性质不同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一次奴隶主阶级的缓和社会矛盾的变革特点不同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是一次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变革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有着调合、折中的特点结果与影响商鞅变法成功了,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为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不但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激起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但却为雅典走向民主政治的道路奠定了基础相同之处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
都涉及了对权贵利益的限制:商鞅变法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梭伦改革主张按财产划分等级,打击旧贵族的特权。
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强盛例题(2015·山东高考)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单元学习总结
一、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和改革
1.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从改革内容来看
(1)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效果各异。
总体来说,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旧的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强化,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梭伦改革
不
同
之
处
时代背景
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改革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确立起封
建制度
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改革
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性质不同
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
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
一次奴隶主阶级的缓和社会矛
盾的变革
特点不同
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
为彻底,是一次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
转型的变革
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有
着调合、折中的特点
结果
与影响
商鞅变法成功了,确立了中央集权的
封建专制制度,为秦国灭掉东方六国,
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不但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
激起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但
却为雅典走向民主政治的道路
奠定了基础
相同之处
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
都涉及了对权贵利益的限制:商鞅变法主张废除
“世卿世禄制度”;梭伦改革主张按财产划分等级,打击旧贵族的特权。
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强盛
例题(2015·山东高考)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审题意] (1)指出战国时期社会关系的变化,主要指阶级关系、社会阶层的流动。
(2)说明商鞅变法与战国时期社会关系变化的关系。
要从变法的社会背景和措施等方面分析解答。
[抓关键] 材料中的变“世侯世卿之局”“徒步而为相”“白身而为将”“布衣将相”是关键信息。
[扣知识] 商鞅变法的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与这一变化有直接关系。
[规范答] 变化:部分社会下层人士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历史要求。
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的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近年来高考试题大多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命制试题,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运用材料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掌握好解题技巧是高考中“水平正(超)常发挥”的关键,应特别注意解答非选择题的常见失误及解决办法:
1.答题没有思考的过程,看到题目就写,没有完整的答题思路。
解决办法:在初读材料的基础上,注意审题,看清问题的具体要求,然后带着问题细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题,了解材料的层次结构;对应材料内容,思考材料内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2.不按题目要求做题,审题不清,随意性大。
解决办法:认真审题。
审题意——紧抓“题眼”,揣摩题意,审题型——辨别题型,确定方法;审题分——注意题分,看分作答,一般来说,分多的题目答案要点多,分少的题目答案要点少。
3.答题时忽略材料的作用,不能深入地理解和分析材料。
解决方法:注意将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充分分析和利用材料。
4.角度单一、重复。
解决方法:注意多角度、多层次、辩证地分析问题。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