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课件第二单元第2课商鞅变法 (共16张PPT)
主要内容
法律 文化
习俗
商鞅变法的结局如何?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思考:1、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 依据是什么? 2、有没有可能出现商鞅不死,变 法措施也得以保留的结局? 3、为什么秦惠文王处死了商鞅, 却又保留了商鞅的变法措施?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影响变法成败的主要因素:
⒈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⒉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 ⒊改革的措施、策略、用人等是否得当。
商鞅变法
课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 征;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 史实;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特点和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 时期 秦 国 商鞅 主持的一场变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什么发生在春秋战国?
阅读教材P18-19页,从经济、政治、军 事、文化四方面归纳春秋战国的时代特 征。
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 出现 2、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政治改革
(二)变法内容:
阅读参考史料《史记· 商君列传》 第1、2段并结合教材p23-24内 容,归纳商鞅变法的措施
商鞅变法的措施和作用
领域
经济
军事 政治
作用 废井田制,土地私有,奖励 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有利封建制度确立 打击奴隶主旧贵族 实行军功爵制(奖军功), 严禁私斗 提高秦军战斗力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 废分封制,推广县制 打击旧贵族势力 废世卿世禄制 制订秦律,轻罪重刑 建立户籍制、连坐法 焚烧诗书 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以法律巩固改革 强化对人民统治 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可 能 性
为什么历史选择了商鞅?
旧贵族: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 法而治。 商 鞅:三代不同礼而王, 五伯不同法而霸。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商鞅变法课件
历史选修一
第二单元 第 2课 法 商鞅变法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
高考要求
• 1.了解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和社会 风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主要内容。 • 2.认识商鞅变法的特点:全面性、有 效性和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等特点。 • 3.体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的革新精神,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 意志。
•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1)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 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不同。 • (2)包括第四等级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 会…·--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 • (3)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与公 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 材料二(1)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 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 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 (2)……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 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 (3)……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 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 2. 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 阶级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 A ( ) •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奖励军功 • C.重农抑商 D.推行县制
3.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 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上述现象说明 ( C )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
• • •
• •
• 商鞅变法的成功因素: 1、顺应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合乎秦 国国情,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实行坚决,这是成 功的重要原因 3、有充裕的时间,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适应及 接受 4、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厉行法治, 赏罚分明。(“法及太子”,法不阿贵) 5、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 6、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 木”),具全盘计划,先奖励生产军功,然后才 迁都求出击。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
探究:结合教材第20页—21页内容归纳: 商鞅来到秦国,面临着哪些变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有利条件: ◆ 政治:君权集中,旧贵族势力弱; ◆ 思想: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 ◆ 民风:质朴、尚武; ◆ 秦孝公支持 。
国
商鞅变法
的
强
上层建筑的变化
强兵之法
大
各国的变法
旧贵族的抵制
商鞅之死
梭伦
商鞅
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 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 行了不同的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完全不同的 基础。
试比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背景
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
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 (社会转型)
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战国)韩非子 “(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西汉)桑弘羊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 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代)王安石
商鞅变法的评价
(一)积极性
1、政治: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建设从此开始
商鞅改革的措施
经济: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有利地主利益,推 动封建经济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提高生产积极性 增强秦国的实力
统一赋税有利 经济交流文化
军事、政治: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禁私斗) 打击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共23张PPT)
各国都致力于变法以图富国强兵
4、文化:私学兴盛,思想文化繁荣,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主张变革; 主张依法治国。
法家学说最 合乎当时社 会发展的需 求,成为各 国推行变法 改革的思想 理论武器。
春秋时期的改革
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已经陆续推行了一些变 革措施。先是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大力发展农工 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他采取“ 相地而衰(cui)征”的政策,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 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后来其他国家也实行了类似的税法。公元前594 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履亩而税”,即按 亩收税,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作用:极大地提高了秦国 军队的战斗力。
“民勇于公战, 怯于私斗”。
——《史记》
三、政治方面(集权) 1、建立严密的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作用:加强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强化了统治。
2、普遍推行县制。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
3、制定秦律。
作用: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和巩固变法成果。
云梦睡地虎秦简
四、思想文化方面:“燔诗书而明法令”
作用: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们的思想。 实质:文化专制。
五、风尚习俗方面
禁止父子及用: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 也加强了集权统治。
第三篇 改革评价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继位,是为秦惠文王(嬴驷)。 他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走投无路的商鞅最终兵败被杀,尸体运回国 都咸阳车裂示众。不过,“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秦始皇陵兵马俑
那么,商鞅变法在历史上究竟起过什么作用? 它的影响和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单元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中商鞅对军功和等级的认 识回答第一小问;从商鞅变法的法令角度回答第二小问。 第(2)问从商鞅对“法”的认识角度回答第一小问;商鞅以 法治国旨在维护秦国君主统治;从商鞅严刑峻法的积极作 用和消极影响角度一分为二地评价。第(3)问从商鞅变法对 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角度入手,联系古代中国政治 经济制度的特征回答。
返回
三、自我测评 1.提示:商鞅变法围绕富国强兵这一宗旨展开,涉及政 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其意义主要表现在秦国的 富国强兵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经济方面的措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措施: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 卿世禄制;严格户籍管理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 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历史意义: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不仅推动 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返回
3.意义 (1)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发展了 地主 经济,增强了国力, 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实现了 富国强兵 。 (2)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推动 宗法分封 制向中央集 权制转型。 (3)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 。 (4)对 后世 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返回
[拓展升华] 商鞅变法具有局限性的原因: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 史交替的时期,新旧势力的斗争异常激烈,没有严苛的 法律制度变法难以顺利推行;变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 争霸及兼并战争的需要,难免会牺牲人民的利益来达到 改革的目的。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 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 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20-21版:单元学习总结: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创新设计)
单元提升(二)1知识网络构建2线索归纳提升一、商鞅变法前后秦国的变化二、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3解题技巧突破【例题】(2019·全国Ⅰ卷,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第一步审题意第(1)问要求回答秦“二十等爵”制与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关键词在“思想流派”。
第(2)问要求回答两点,一是两种授爵制度的“授予对象”,二是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第二步抓关键“二十等爵”制,始于商鞅变法时的军功爵制,说明了授爵的对象和理论依据。
“五等爵”制,“仿照《周礼》”“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含有对象和思想流派的信息。
第三步扣知识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的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商鞅变法这一领域,大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知识点,这对于理解商鞅变法有一定的帮助。但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学生可能不太清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影响及其在秦国崛起中的关键作用。
7.地图资料:秦国地图、战国时期诸侯国分布图等。
8.角色扮演道具:古代服饰、道具等,用于模拟商鞅变法过程。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商鞅变法的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商鞅变法的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商鞅变法的背景、措施、影响及其在秦国崛起中的关键作用,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商鞅变法的重点,强调商鞅变法的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商鞅变法的意义和影响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第二单元:秦国的商鞅变法
“商君虽死,秦法未亡也。”
请阅读以下几组材料:
材料1:“商君虽死,秦法未亡也。”
材料2: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 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 威诸侯。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 多怨望。” 材料4:商鞅的主张太吓人了,他无比激进。激进到什么程度 呢?在他那里,“从容易地方着手”等等,全是废话。……丝毫 没有考虑过“渐进”这个字眼,也不需要论证什么“社会承受 力”。商鞅要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风俗习惯、 价值观念和家庭生活等所有领域全盘出击,一个也不落下,齐头 并进,锐意突破,争取在最短时间内,通过上述方面,把秦国全 盘改变,彻底改变,变出一个你从来不认识的秦国。
孝公求贤,商鞅入秦
秦孝公下令求贤(想象画)
商鞅入秦(想象画)
与旧贵族的论战
商 治世不一道, 鞅 便国不法古。
PK
旧 圣人不易民而教, 贵 知者不变法而治。 族
商鞅立木为信(想象画)
徙木立信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公布法令前,又立木于栎阳城南 门,发告示称徙木之北门者,赏十金,以此来取信于民。商鞅 克服重重阻力,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 居一室,强制分家
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 庭政策
发展小农生产,增加财政收入;巩固统治
商鞅变法的措施与作用归纳
措施
为田开阡陌封疆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作用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违背了社 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韩国
第二单元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扶植个体小农 经济,
增加财政收入
商鞅变法的特点 :
1)措施最全面
2)措施最彻底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
废除井田制、世卿世禄制 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3)历时最久
4)推行力度最大 5)成效最明显
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一、变法的前夕 二、变法措施 说明了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改革 三、变法结局 阻力来自上层。
【自我测评】
1.商鞅变法取得成效的最根本原因是:
A.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 B.获得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C.反映了秦民的愿望开一面 D.代表了新兴地主的利益
2.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的措施是:
A.打破土地田界,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B.奖励耕战 C.建立县制 D.改革军制,设常备军
商鞅变法给我们哪些启示?
(1)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 代价。 (2)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只有与时俱进,顺应 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途。 (3)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实 力,是强国之路。 (4) 改革应重视选拔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5)改革要制定相应的法律作保障。 (6)改革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7) 改革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者。
2、经济方面
你认为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 施对后来封建国家的经济政策影 响最大?为什么?
重农抑商
前期促进经济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 日益落后于世界
3、政治方面
1)建立县制, 国君任免官吏
2)什伍连坐制度
强化中央集权
加强对基层人民的管 理,有效行使政府权 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课商鞅变法课件
思考:商鞅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原 因
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 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 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根源 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18年 9
一、经济方面
普遍推行郡县制
政治
建立户籍制,制定连坐法 制定秦律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轻视教化,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 改变社会风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17
文化 习俗
18年
燔诗书而明法令 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变法的特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
核心内容:农战、法治
( 1 )措施最全面:涉及经济、政治、军事、 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实行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 制改变“刑不上大夫”的传统,严惩旧势力 (3)历时最长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 4 )影响最深远:不仅增强秦国实力,为秦 统一奠定了基础 ,也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产 生了重大影响
18年 18
1.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 2.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 3.商鞅变法措施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是 A.废井田 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
18年
兵源得到 可靠保证
12
三、政治方面
1)建立县制, 国君任免官吏 2)连坐制度 强化中央集权 加强管理,有效 行使政府权力
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同时,也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
1.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1)农业生产的发展。
①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期,铁器用于农业生产;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逐渐推广。
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私田的大量开垦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兴修创造了条件。
春秋战国水利灌溉有很大的发展:芍陂、西门豹渠、都江堰、郑国渠。
②手工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冶铸业、纺织业、制漆工艺有很大的发展。
③商业日趋活跃。
各地土特产品相互交流,中原市场繁华,出现了繁华的商业中心。
2.阶级关系的变化(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1)土地私有制确立。
生产力的进步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
(2)贵族的分化。
一部分贵族开垦私田,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
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这部分贵族转化为新兴地主,而另一部分贵族走向没落。
(3)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的出现。
这是新出现的阶级,要求打破束缚,发展生产力。
3.上层建筑的改革(1)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
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越来越大,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使旧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井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瓦解。
一些杰出的政治家,顺应时代潮流,推行变法,以奖励军功、选贤任能取代世卿世禄制度,以俸禄制取代封邑制,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用中央集权制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专政。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帮助学生理清商鞅变法的脉络,提高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结合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商鞅变法为线索,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首先,我通过引入多媒体课件,展示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社会状况,使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背景有直观的了解。然后,我详细讲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过程,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及其背后的原理。接下来,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规律。最后,我进行课堂总结,强调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分析商鞅变法的过程,认识商鞅变法对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商鞅变法进行客观评价,认识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4.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从多元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历史文献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展示秦国地图和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商鞅变法产生好奇心。
2.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商鞅变法时期的的社会状况,让学生身临其境,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原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包括土地改革、行政区划调整、军队制度改革等,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历史(人教版选修1)课件2.2“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 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 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秦国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 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特别提醒】商鞅变法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突出 表现在其变法内容上,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贵 族无军功不再授爵;“为田开阡陌封疆”,以法律的形式废除 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
商鞅变法
(1)知识层面: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 及评价 (2)能力层面: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 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图。
奖励耕织(砖画)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 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 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 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 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 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目的:实现富国强兵,争取兼并战争的主动。 2.措施 (1)奖励军功,实行__二__十__等__爵__制__。 (2)废除“__世__卿__世__禄__制__”,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_连__坐__法_。 (4)普遍推行_县__制__,加强中央集权。 (5)“燔诗书而明法令”,根据《法经》,制订了秦律。 (6)改革__社__会__风__尚__习__俗___,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史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商君列传》
[探究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内容?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 (3)材料三评价商鞅的标准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探究思路]第(1)问,材料一反映的是奖励耕织和统一度量 衡。第(2)问,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第(3)问, 要求依据材料说明司马迁评价商鞅变法的标准。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全单元课件)课件选修一
3.秦国的有利条件和历史机遇(前4世纪) ; (1)条件: 君权集中;法家学说君民认同;尚武风尚; 前 代改革的基础 (2)机遇: 晋国分裂,力量削弱;“士”阶层的兴起;秦 孝公受辱、发愤图强
(2)战国时期的变革 (地主阶级改革) A.背景:
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阶级基础——新兴地主势力增强,要求废除奴 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各国内在动力——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 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对内巩固统治、对外 争取兼并战争胜利。 B.表现:
魏国李悝变法
◎措施:实行“尽地力 之教”;推行“平籴法 ”;制定《法经》 ◎影响:魏国率先强盛
(1)以上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最有价值 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3分) 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2分) 最有价值:长沙出土 的铁锄(1分)
材料二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 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 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
各国内在动力——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 实现富国强兵,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 胜利。 B.表现: C.影响: 取得不同程度的成效,促进了政治的进步,经济、军 事的发展壮大。
由春秋至战国各诸侯国的改革我们可以看出: 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秦国的商鞅变法 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 这正是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它又有哪些可能性呢?
石犁
铁犁
六角形佚锄
A.表现: 农业生产的发展: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并推广 ,兴修水利、农田施肥、开垦荒地 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部门) 商业日趋活跃(商业中心) B.影响: 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 依附关系,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出现 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等新的阶层,他们要打 破(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束缚,解放生产力 。
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考试说明】商鞅变法【考点扫描】一、商鞅变法的大背景1.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①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破坏,诸侯割据混战。
②经济: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
③军事:战争频繁。
④文化:百家争鸣。
2. 商鞅变法的原因:①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为目的。
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③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三、商鞅变法的特点(1) 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2)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
(3) 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四、商鞅变法的成功原因(1)顺应历史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趋势。
(2)商鞅取信于民、执法如山、不惧权、大无畏的精神。
(3)商鞅变法的内容深入人心。
(4)法家思想的传播和商鞅与守旧派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扫除了变法的障碍。
(5)秦孝公变法图强的决心,以及对商鞅的支持重用是变法的后盾。
五、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①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②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六、商鞅变法的结果①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但其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七、商鞅变法性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使秦国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2)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评价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撰写历史小论文:请同学们结合所学,选择一个角度,如商鞅变法的改革措施、影响等,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字数不限,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3.历史角色扮演:分组进行历史角色扮演,模拟商鞅变法时期的人物,如商鞅、秦孝公、百姓等,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探讨商鞅变法的利与弊。要求每组撰写剧本,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
2.价值观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战国时期,秦国秦国在商鞅变法中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讲授新课
1.商鞅变法的背景
(1)战国时期,秦国社会经济落后,战争频繁。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2.难点:
(1)理解商鞅变法中各项改革措施的具体内涵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商鞅变法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史料,讲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1)简述商鞅变法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评价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方法:采用课堂练习法,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给予反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课商鞅变法ppt课件
9
一、经济方面
3)统一度量衡 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便利 利于统一赋税和俸禄 利于消除割据势力 为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基础
完整最新ppt
10
度
量
完整最新ppt
衡
11
二、军事方面
1) 奖励军功, 实行二十等爵制。
2)废除世卿世禄,
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严格户籍制度, 实行什伍制度
增加士兵勇气, 提高军队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商君书·去强第四》:重罚轻赏,则上爱民, 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 上。……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
加重轻刑罪罚重而刑减,少确赏实赐能,够那在么一国定君时爱期护内民、众一,定民
程众度就上会威为慑君百主姓效,命强;化家人中民赏的赐法而律减意少识刑,罚保,证那
变么法君彻主底不执爱行;护并民稳众定,社民会众,也巩固不统会治为。君 主 效
命。但…是…过用于重严刑苛杜,绝罚犯不罪当,罪国,家长大期治势;必用导轻致刑
社导会致不犯安罪定,。国家混乱。
完整最新ppt
14
四、思想方面
燔诗书而 明法令
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的 “焚烧诗书”的认识?
从当时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若
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的 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家; 要排斥儒家,“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 法。
统一度量衡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
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和秦国国力;但按爵位等级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
改革不彻底
军事
废除世卿世禄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化
习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 俗 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经济实力
变法性质:
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封建化改革
变法的核心:
“重农”和 “法治”
从变法的措施中 你能看出变法的性 质是什么?
合作探究
与春秋战国时期其他 国家改革比较,商鞅 变法措施有何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和变法的概况
梭伦改革
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 其改革加强了奴隶主 统治 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 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 有着折中的特点 没有缓和社会矛盾, 反而激起了旧贵族的 强烈反对,但却为雅 典走上民主政治道路 奠定了基础
特点
结果 影响
①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 ②都涉及了对权贵利益的限制
(商鞅变法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梭伦改 革主张按财产划分等级,打击旧贵族的特权)
积极作用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 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也为人们争取更 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途径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 强化了基层管理,加强了专制统治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答案:
1、变法的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 2、说明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逐步推广,说明 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3、正确。因为当时通过商鞅“为井田开阡陌封 疆”,废除了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推动了 秦国的社会进步,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 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致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 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 的重要时期;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
一、改革变法的背景
1.经济方面:
以上图片,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生了什 么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过程: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
私田大量出现
改变剥削方式(收地组)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变法影响
1、探讨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强盛等方 面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2、理解商鞅变法的局限性.
一、商鞅之死
由于旧贵族的反对和秦惠王的 变法的结局:不支持,商鞅被车裂示众。
“山东之士被甲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以趋敌, 左携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愤 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 “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 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 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史记》
3.军事方面: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1)春秋: 争霸战争 (2)战国: 兼并战争 (3)改革变法的动力: 富国强兵
4.文化方面:
1.民间办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 2.出现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成为变法的思想理 论武器.
小结——改革变法的背景 经济: 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根本)。
新兴地主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 政治: 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农民 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3、军事: 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评价商鞅变法 1、性质: 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运动。 2、积极影响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政治,创建了符合社会经济发展 的封建专制统治。 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 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商君虽死,秦法未灭
回忆商鞅变法的措施,总结这 些措施对秦国的强大有哪些作 用?(探讨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
力强强盛等方面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1、政治: 县制、什伍制、连坐法等 打击并瓦解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 机器,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
(1)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新兴封建地主,你会对法 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
承认土地私有权,保证了我对土地的占有;
奖励军功使我能得到以前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享有 的爵位、官职;
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稳定。
(2)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奴隶主旧贵族,你会对法 令中的哪些措施最为不满?原因是什么?
图一
铁制农具
图二
奖励耕织
图三 商鞅铜方升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 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 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诸子百家中哪一派别的思想。 ⑵从材料二图一和图二中的牛耕图中你能吸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 题是什么? ⑶据材料二图二中的牛耕图,史学家一般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 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⑷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试述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改革 时 国 者或 间 家 名称
齐 管仲 国 改革
商鞅变法
(前356--前338)
措施
变 法 内 容
经济: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赋 税制度(“相地而衰征”) 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
经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济
废井田,开阡陌
统一度量衡
春 秋
军 鲁 初税 经济:“履亩而税”(594BC) 事 国 亩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政 治 魏 李悝 经济:① 实行“尽地力”; ②推行 国 变法 “平籴法”,政治:制定《法经》 司 战 政治: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 法 吴起 国 封制,收回三代以后的爵禄;② 文 楚 变法 强令旧贵族迁居,变相没收其土 化 国 地;③裁撤冗员,削减俸禄,奖 习 励军功;④严格吏治 俗
③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
力强盛。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 爵制(严禁私斗)
废除世卿世禄制 普遍推行县制
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制定秦律 燔诗书而明法令
禁止父子兄弟同居,推 行一夫一妻
商鞅变法措施的特点
(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
(1)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2)最全面: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司法、文 化、习俗等方面 (3)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对废除世卿俸禄、按军功授予爵位这两条条最为不 满。因为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世袭的贵族特权, 严重地损害了我的利益。
(3)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农民,你对法令的看法如 何?
对改革表示欢迎。 因为奖励农耕,调动了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 农业生产发展; 同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安定,能让我 安定地生产生活。
政治: 新兴地主要求废除奴隶制度 军事: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文化: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成为理论武器
客观: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主观:
①秦孝公发愤图强(会盟受辱),支持变法 ②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守旧势力相对薄弱 ③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④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 ⑤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取信于民 令行禁止
变法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商鞅
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其积极作用
措施
经 济 军 事 政 治 司 法 废井田,开阡陌封疆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 爵制(严禁私斗) 废除世卿世禄制 普遍推行县制 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 坐法 制定秦律 燔诗书而明法令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 的人大声宣读变法法令: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 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据此 回答: (1)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新兴封建地主,你会对法 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 (2)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奴隶主旧贵族,你会对法 令中的哪些措施最为不满?原因是什么? (3)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农民,你对法令的看法如 何?
1、改革是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 重要途径。 2、改革必须坚持不懈。 3、改革应该重视选拔人才。 4、改革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作保障,强化以 法治国。 5、改革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 、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 观察下列三幅图:
李 悝
1)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 率 先 2)推行“平籴法” 强 盛 3)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楚国吴起变法:
1)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收回爵禄 成 为 2)强令旧贵族迁居 强 3)裁减冗员,节余养兵和奖励军功. 国 4)要求官员秉公执法
吴起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 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 与之分土。 ——《史记》 请思考:战国时期,秦国为什么要变法? 又为什么能变法?
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导
目的
言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变法背景
课程标准: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 2.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3.了解商鞅变法前的社会状况。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前221
阅读第一子目回答:(东周)春秋战国时 期的时代特征有哪些?
3、历史局限性 (P28)
问题: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 史发展的潮流。 ——根本原因 ②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
③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强制性)
④商鞅坚持改革的魄力——主观因素 ⑤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政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