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合集下载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技术课件物理、化学课件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技术课件物理、化学课件

2 替代方法
如改变工艺流程、使用 环保替代品等。
3 替代措施评估
确定替代措施的可行性 和效果。
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具的选择
防护设施
如安全柜、通风装置等工 程措施,提供全面的防护。
个人防护用具
如手套、眼镜等个体防护 手段,保护工作人员的安 全。
选择准则
根据危害程度、暴露途径 等选择适当的防护设施和 个人防护用具。
3
休息与锻炼
定期休息和适当锻炼,缓解振动对身体的负面影响。
辐射控制技术
辐射警示标志
警示标志的不同类型和意义, 确保人员能够识别和遵守。
辐射防护装备
如防护服、防护眼镜等个人防 护用具,保护人员免受辐射伤 害。
辐射屏蔽材料
如铅板、铅玻璃等防护材料, 减少辐射的影响范围。
化学品替代技术
1 替代原则
如代用无毒或低毒物质 替代有害化学品。
职绍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技术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物理和化学两个方 面的课件内容。
职业危害因素的分类和特点
物理危害因素
噪声、振动和辐射等物理因素的分类和特点。
化学危害因素
不同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性分类和特点。
其他危害因素
如温度、湿度、尘埃等其他职业危害因素的分类。
噪声控制技术
1 吸音材料
如隔音板、隔声棉等工程措施,可降低噪声传播。
2 个人防护用具
如耳塞、耳罩等个体防护手段,最佳保护耳朵。
3 工艺改进
如降低机器噪声、调整工作流程等方法,改善工作环境。
振动控制技术
1
阻尼措施
如减震器、隔振垫等设备,减少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2
工艺改进
如调整工作频率、采用新型机器设备等方法,降低振动强度。

备考注册安全工程师题库必过80分-技术第五章

备考注册安全工程师题库必过80分-技术第五章

2012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题库技术第五章职业危害控制技术1.通风除尘系统中,在风机的吸入端,全压为()值,静压为()值。

A.正,正B.负,负C.正,负D.负,正2.吸收法是采用适当的()作为吸收剂,根据废气中各组分在其中的--不同,而使气体得到净化的方法。

A.液体,分散度B.固体,分散度C.液体,溶解度D.固体,溶解度3.有毒作业宜采用低毒原料代替高毒原料。

因工艺要求必须使用高毒原料时,应强化( )措施。

A.降温B.通风排毒C.密闭化、自动化D.隔离4.放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首先考虑采用( )作业。

A.干式B.高温C.低温D.湿式5.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毒物最主要是通过( )途径进入人体的。

A.呼吸道B.消化道C.皮肤D.指甲6.下列适用于净化回收的通风排毒方式有( )。

A.自然通风B.全面通风C.局部送风D.局部排风7.喷漆车间欲处理其作业场所中散发的苯蒸气,宜采取( )回收净化方法。

A.热力燃烧B.催化燃烧C.冷凝D.吸附法8.电磁辐射的量子能量达到( )eV以上时,会对物体有电离作用,能导致机会的严重损伤,这类辐射称为电离辐射。

A.8B.10C.12D.159.( )是电磁辐射中量子能量小、波长较长的波段。

A.射频辐射B.红外辐射C.紫外辐射D.激光10.非电离辐射可分为( )。

A.高频电磁场、红外辐射、紫外辐射、激光B.微波、红外辐射、紫外辐射C.射频辐射、红外线辐射、紫外线辐射、激光D.微波、红外辐射、紫外辐射、激光11.根据《高温作业分级》(GB/T4200-1997),高温作业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其工作地点平均WBGT指数等于或大于( )℃。

A.20B.25C.30D.3212.接触高温作业时间,是指作业人员在( )内,实际接触高温作业的累计时间(min)。

A.1个工作日(8h)B.5个工作日内C.7个工作日内D.10个工作日内13.定向辐射热量是指生产性热源向工作地点的( )辐射的热量。

第五章-职业危害控制技术题库

第五章-职业危害控制技术题库

第五章职业危害控制技术题库一.单项选择题1.电磁辐射的量子能量水平达到( )eV以上时,会对生物体产生电离作用,称为电离辐射。

A.8 B.10 C.12 D.152.非电离辐射可分为( )。

A.高频电磁场、红外辐射、紫外辐射、激光B.微波、红外辐射、紫外辐射C.射频辐射、红外辐射、紫外辐射、激光D.微波、红外辐射、紫外辐射、激光3.( )是电磁辐射中量子能量小、波长较长的波段。

A.射频辐射B.红外辐射C.紫外辐射D.激光4.根据《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将接触粉尘作业的危害程度分为( )级。

A.6 B.5 C.4 D.35.喷漆车间欲处理其作业场所中散发的苯蒸气,宜采取( )回收净化方法。

A.热力燃烧B.催化燃烧C.冷凝D.吸附法6.下列适用于净化回收的通风排毒方式有( )。

A.自然通风B.全面通风C.局部送风D.局部排风7.在生产中,与生产过程有关而产生的粉尘,称为( )。

A.生产性粉尘B.无机性粉尘C.有机性粉尘D.混合性粉尘8.生产性粉尘的危害程度与下列( )因素无关。

A.理化性质B.生物学作用C.防尘措施D.地域9.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的粉尘,称为( )。

A.矽尘B.石棉尘C.电焊烟尘D.铸造尘10.危害最严重的粉尘是下列( )粉尘。

A.煤尘B.石墨尘C.水泥尘D.矽尘11.矽尘导致的职业病称为( )。

A.矽肺B.石棉肺C.电焊工尘肺D.其他尘肺12.各类企业中的电焊工,其中以造船厂、锅炉厂中密闭场所作业的电焊工最易发的职业病为( )。

A.铝尘肺B.矽肺C.电焊工尘肺D.铸工尘肺13.煤矿的采矿工、选煤工、煤炭运输工最易发的职业病为( )。

A.矽肺B.石棉肺C.电焊工尘肺D.煤工尘肺14.尘肺是由于吸人生产性粉尘引起的以肺的纤维化为主的( )。

A.职业危害B.职业病C.职业危害因素D.传染病15.2002年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中列出的法定尘肺有( )种。

管理 第五章 职业危害预防和管理

管理 第五章 职业危害预防和管理

一、近三年出题比例二、主要考点及知识点第一节 职业卫生概述 1、职业性有害因素也称职业性危害因素或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 中、作业环境中存在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危害劳 动者健康、能导致职业病的有害因素。

2、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三大类:生产性粉尘:矽尘、煤尘、石棉尘、电焊烟尘化学因素化学有毒物质:铅、汞、锰、苯、一氧化碳、硫化氢、甲醛、甲醇 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 、异常气压、噪声、振动、辐射 等 附着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接触到的生 物传染性病原物等生产过程 中产生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精神性职业紧张 劳动过程 中产生 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 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生产环境 中产生自然环境中的因素 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作业场所建筑卫生学设计缺陷因素 如照明不良、换气不足等13、职业禁忌,指员工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 于遭受职业危害的侵袭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的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 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

4、职业健康监护,包括开展职业健康体检、职业病诊疗、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等。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指生产经营单位需要建立的劳动者职业健康档案,包括劳动者的职业 史、职业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

5、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

界定法定职业的 4 个基本条件是: (1)在职业活动中产生 (2)接触职业危险因素 (3)列入国家职业病范围 (4)与劳动用工行为相联系 根据《职业病目录》将 10 类 115 种职业病列入法定职业病。

6、职业危害的防治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遵循职业卫生“三级预 防”的原则。

第五章职业危害技术 第三节 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

第五章职业危害技术 第三节 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

生产性毒物以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形态存在于生产环境中。

其中包括固体升华、液体蒸发时形成的()。

[2008年真题]A.烟B.气体C.蒸气D.雾答疑:参考答疑:【解析】生产性毒物可以固体、液体、气体的形态存在于生产环境中,包括气体、蒸气、雾、烟和粉尘。

固体升华、液体蒸发时形成蒸气,如水银蒸气和苯蒸气。

第2题: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单选)(本题:1分)解决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最有效途径是()。

[2010年真题]A.加强通风措施B.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C.作业人员佩戴防毒面具D.加强健康监护答疑:参考答疑:【解析】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

采用无毒、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是从根本上解决毒物危害的首选办法。

第3题: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单选)(本题:1分)密闭一通风排毒系统一般由密闭罩、通风管、()和通风机构成。

[2008年真题]A.降尘装置B.净化装置C.开口罩D.排气罩答疑:参考答疑:【解析】常用的生产性毒物控制措施中,密闭一通风排毒系统由密闭罩、通风管、净化装置和通风机构成。

第4题: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单选)(本题:1分)不适用于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的方法是()。

[2007年真题]A.密闭、通风排毒B.洗涤法净化C.降温D.静电法净化答疑:参考答疑:【解析】常用的生产性毒物控制措施有:①密闭一通风排毒系统;②局部排气罩;③排出气体的净化,包括洗涤法、吸附法、袋滤法、静电法、燃烧法;④个体防护。

工业的无害化排放是通风防毒工程必须遵守的重要准则。

下列方法中,不适用于有害气体无害化净化的是()。

[2008年真题]A.吸附法B.燃烧法C.静电法D.稀释法答疑:参考答疑:【解析】根据输送介质特性和生产工艺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有害气体净化方法。

有害气体净化方法大致分为洗涤法、吸附法、袋滤法、静电法、燃烧法和高空排放法。

第6题: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单选)(本题:1分)适宜焦炉煤气、高炉煤气净化的工艺方法是()。

安全技术习题5

安全技术习题5

27.布袋除尘器的过滤风速是指气体通过滤料表面时

速度。
A.瞬时 B.平均 C.最大 D.最小
《安全生产技术》精题精炼
28.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描述有

①粉尘不存在爆炸上限的数值。
②电除尘器是利用粉尘能荷电的特性进行工作的。
③各种湿式除尘器均是依靠粉尘的湿润件而设计的。
④通风除尘管道的阻力包括摩擦阻力和局部阻力,主要以摩 擦阻力为主
A.液体,分散度 B.固体,分散度
C.液体,溶解度 D.固体.溶解度
9.冷凝净化技术适用于
有害物质的净化。
A.气体状态 B.蒸汽状态 C.雾 D.烟
10.南温作业系指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汁算
温度时,工作场所的气温高于室外
℃或以上的作业。
A.1 B.2 C.3 D.4
11.音频声的频率范围是
控制噪声的方法有

A.控制机械设备的振动 B.房间内表面镶饰吸声材料
C.采用高阻尼合金代替一般金属 D.高噪声设备加隔声罩
E.提高产生噪声设备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
《安全生产技术》精题精炼
11.为减少振动源对周围环境或建筑结构产生的影响.使用 隔振器将振动源隔绝开的隔振处理方法称为——。
A.主动隔振 B.被动隔振 C.积极隔振 D.消极隔振 E.隔离响应
B计权曲线近似于
方等响曲线的倒置。
A.40 B.50 C.70 D.100
《安全生产技术》精题精炼
41.长波红外线是指波长范围在
的电磁波。
A.100~400nm B. 760~1400nm C.1400nm~3μm D.3μm~1mm
42.喷漆车间欲处理义作业场所中散发的苯蒸气,宜采

《安全生产技术职业性危害控制技术》-71页文档资料

《安全生产技术职业性危害控制技术》-71页文档资料

第五章职业性危害控制技术大纲要求运用职业危害控制相关技术和标准,根据作业场所生产性粉尘、毒物和物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方式和途径,辨识和分析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采取工程控制技术措施和个体防护技术措施,消除或减少职业危害。

第一节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第二节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第四节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第一节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一、防尘、防毒基本原则和要求对于作业场所存在粉坐、毒物的企业防尘、防毒的基本原则是:优先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无毒(害)或低毒(害)的原材料,消除或减少尘、毒职业性有害因素。

对于工艺、技术和原材料达不到要求的,应根据生产工艺和粉尘、毒物特性,设计相应的防尘、防毒通风控制措施,使劳动者活动的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浓度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如预期劳动者接触浓度不符合要求的,应根据实际接触情况,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

1.原材料选择府遵循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的原则。

2.对产生粉尘、毒物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含露天作业的工艺没备),应优先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避免直接人工操作。

为防止物料跑、冒、滴、漏,其设备和管道应采取有效的密闭措施,密闭形式应根据工艺流程、设备特点、生产工艺安全要求及便于操作、维修等因素确定,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和净化措施。

对移动的扬尘和逸散毒物的作业,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移动式轻便防尘和排毒设备。

3.对于逸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对产尘设备采取密闭措施:设置适宜的局部排风除尘设施对尘源进行控制;生产工艺和粉尘性质可采取湿式作业的,应采取湿法抑尘。

当湿式作业仍不能满足卫生要求时,应采用其他通风、除尘方式。

4.在生产中能突然逸出大量有害物质或易造成急性中毒或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的室内作业场所,应设置事故通风装置及与事故排风系统相连锁的泄漏报警装置。

在放散有爆炸危险的可燃气体、粉尘或气溶胶等物质的工作场所,应设置防爆通风系统或事故排风系统。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PPT课件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PPT课件
有力支持。
谢谢观看
应急救援设备
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如急 救箱、灭火器等,确保在紧急情 况下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援。
培训与演练
加强应急救援培训和演练,提高 从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 在发生事故时能够迅速、准确地
采取正确的救援措施。
04
职业危害管理制度
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与人员职责
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职责
制定职业卫生管理计划和制度,组织实施职业卫生培训,监督检查职业卫生执行 情况,处理职业卫生事故等。
危害识别步骤
明确识别范围、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确定职业危害因素、 记录识别结果。
危害评估的原则与标准
评估原则
客观性、科学性、全面性、实用性。
评估标准
参考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评估标准。
评估结果的运用
01
02
03
制定控制措施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 的控制措施,降低或消除 职业危害。
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预案制定
01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救援程
序、救援措施和资源调配方案等。
预案演练
02
定期组织预案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救援水平。
预案评估与完善
03
对应急救援预案进行定期评估和修订,确保预案的针对性和有
效性。
05
职业危害控制实践案例
某化工厂的职业危害控制实践
监测与改进
定期对控制措施进行监测 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 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提高员工意识
向员工宣传评估结果和采 取的控制措施,提高员工 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和自我 保护意识。
03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第5章 职业性危害控制技术

第5章    职业性危害控制技术

第五章职业性危害控制技术第一节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一、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和分类(一)来源生产性粉尘来源十分厂泛,如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金属的研磨、切削;矿石的粉碎、筛分、配料或岩石的钻孔、爆破和破碎等;耐火材料、玻璃、水泥和陶瓷等工业中原料加工;皮毛、纺织物等原料处理;化学工业中固体原料加工处理,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烟。

此外,粉末状物质在混合、过筛、包装和搬运等操作时产生的粉尘,以及沉积的粉尘二次扬尘等。

(二)分类生产性粉尘分类方法有几种,根据生产性粉尘的性质可将其分为3类。

1·无机性粉尘无机性粉尘包括矿物性粉尘,如硅石、石棉、煤等;金属性粉尘,如铁、锡、铝等及其化合物;人工无机粉尘,如水泥、金刚砂等。

2·有机性粉尘有机性粉尘包括植物性粉尘,如棉、麻、面粉、木材;动物性粉尘,如皮毛、丝、骨粉尘;人工合成的有机染料、农药、合成树脂、炸药和人造纤维等。

3·混合性粉尘混合性粉尘是上述各种粉尘的混合存在,一般为两种以上粉尘的混合。

生产环境中常见的就是混合性粉尘。

二、生产性粉尘的理化性质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其理化性质有关,与其生物学作用及防尘措施等也有密切关系。

在卫生学上,有意义的粉尘理化性质包括粉尘的化学成分、分散度、溶解度、密度、形状、硬度、荷电性和爆炸性等。

(一)粉尘的化学成分粉尘的化学成分、浓度和接触时间是直接决定粉尘对人体危害性质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

根据粉尘化学性质不同,粉尘对人体可有致纤维化、中毒、致敏等作用,如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的致纤维化作用。

对于同一种粉尘,它的浓度越高,与其接触的时间越长,对人体危害越重。

(二)分散度粉尘的分散度是表示粉尘颗粒大小的一个概念,它与粉尘在空气中呈浮游状态存在的持续时间(稳定程度)有密切关系。

在生产环境中,由于通风、热源、机器转动以及人员走动等原因,使空气经常流动,从而使尘粒沉降变慢,延长其在空气中的浮游时间,被人吸入的机会就越多。

注册安全工程师-5职业危害预防与管理

注册安全工程师-5职业危害预防与管理

(2)按有关规定分类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10类132种) 一、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19种) 二、职业性皮肤病(9种) 三、职业性眼病(3种) 四、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4种) 五、职业性化学中毒(60种) 六、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7种) 七、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 八、职业性传染病(5种) 九、职业性肿瘤(11种) 十、其他职业病(3种)
2、振动
(1)使用锤打工具作业。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如凿岩机、选煤机、 混凝土搅拌机、倾卸机、空气锤、筛选机、风铲、捣固机、铆钉机、铆打 机等。 (2)使用手持转动工具作业。如电钻、风钻、手摇钻、油锯、喷砂 机、金刚砂抛光机、钻孔机等。 (3)使用固定轮转工具作业。如砂轮机、抛光机、球磨机、电锯等。 (4)驾驶交通运输工具或农业机械作业。如汽车、火车、收割机、 脱粒机等驾驶员,手臂长时间把持操作把手,亦存在手臂振动。
(三)职业接触限值
1、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小时 工作日、40小时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2、最高容许浓度(MAC):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 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 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在遵守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分钟)接触的浓度。
二、职业卫生工作方针与原则
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第二级预防,发病预防; 第三级预防,康复处理。
3
职业危害识别、评价与控制
一、职业危害识别
(一)粉尘与尘肺
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叫做粉尘。 (1)总粉尘:可进入整个呼吸道(鼻、咽和喉、胸腔支气管、细支气 管和肺泡)的粉尘,简称“总尘”。技术上系用总粉尘采样器按标准方法 在呼吸带测得的所有粉尘。 (2)呼吸性粉尘:按呼吸性粉尘标准测定方法所采集的可进入肺泡的 粉尘粒子,其空气动力学直径均在7.07μm以下,空气动力学直径5μm粉尘 粒子的采样效率为50%,简称“呼尘”。

安全生产与技术-第五章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安全生产与技术-第五章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常用的粉尘理化性质包括:粉尘的化学成分、分散度、溶解度、密度、形状、硬度、荷电性、爆炸性。 (一)粉尘的化学成分:
粉尘的化学成分、浓度和接触时间是直接决定对人体危害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粉尘对人体可有致纤维化、中毒、 致敏等作用。氧化硅致纤维化。 (二)分散度:
表示粉尘颗粒大小的一个概念。直径小于5um的粉尘对机体的危害性较大,也易达到呼吸器官的深部。 (三)溶解度与密度:
钢工、玻璃熔吹工、烧瓷工、电焊工等可受到红外线辐射。红外线对机体的影响主要是皮肤和眼睛。 (3)紫外线辐射。常见辐射源:冶炼炉、电焊、氧乙炔气焊、氩弧焊、等离子焊接等。
电弧焊引起的职业病—电光性眼炎。 (4)激光。危害主要是:由他的热效应和光化学效应造成的。激光对皮肤损伤的程度取决于激光强度、频率和肤色深浅、
(一)防噪声。 1、产生噪声的车间与非噪声作业车间、高噪声车间与低噪声车间应分开设置。。 2、将高噪声设备相对集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设置隔声室。。
(二)防振动。。。
三、防非电 离辐射与电 离辐射基本 原则和要求
四、防高温 基本原则和 要求
(一)防非电离辐射 主要措施:场源屏蔽、距离防护、合理布局、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1、产生工频电磁场的设备安装地址应与居住区、学校、医院等保持一定的距离。。 2、选择极低频电磁场发射源、电力设备时,应综合考虑安全性、可靠性、经济社会效益。。 3、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非电离辐射的设备,应制定防护规划,采取有效屏蔽、接地、吸收等措施以及自动化半自动化操作。 4、企业劳动定员时应考虑电磁辐射环境对装有心脏起搏器病人等特殊人群的健康影响。 (二)防电离辐射 主要包括:辐射剂量的控制、相应的防护措施。
间。 需要准入密闭空间——具有包含可能产生职业有害因素,或包含可能对进入者产生吞没危害,易使进入者落入引起窒

2014注安第五章职业危害预防和管理

2014注安第五章职业危害预防和管理

第五章职业危害预防和管理1.职业卫生基本概念●职业卫生的定义:以职工的健康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免受有害因素侵害为目的的工作领域及其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2.职业性有害因素定义、分类●职业性有害因素:也称职业性危害因素或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作业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3个来源)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危害劳动者健康、能导致职业病的有害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分类:⏹按其来源分3类⏹按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目录》分10大类①粉尘类、②放射性物质类、③化学物质类、④物理因素类、⑤生物因素类、⑥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⑦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⑧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⑨导致职业性肿瘤的职业危害因素、⑩其他职业危害因素3.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值,指劳动者在职业劳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

●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包括4类:⏹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是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最高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超限倍数4.职业健康监护及监护档案、职业性病损⏹职业健康监护:包括开展职业健康体检、职业病诊疗、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包括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

⏹职业性病损:劳动者职业活动过程中接触到职业危害因素而造成的健康损害,统称为职业性病损。

包括工伤、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

5.法定职业病定义、界定的4个基本条件、以及职业病分类●P140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

●界定法定职业病的4个基本条件是:⏹①在职业活动中产生⏹②接触职业危害因素⏹③列入国家职业病范围⏹④与劳动用工行为相联系。

●卫生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2年4月18日颁布《职业病目录》108号文,将10类共115种职业病列入法定职业病,包括:⏹①尘肺13种;⏹②职业性反射性疾病11种;⏹③化学因素所致职业中毒56种;⏹④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⑤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⑥职业性皮肤病8种;⏹⑦职业性眼病3种;⏹⑧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⑨职业性肿瘤8种;⏹⑩其他职业病5种;●5种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中暑、减压病、高原病、航空病、手臂振动病3种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炭疽、森林脑炎、布氏杆菌病3种职业性眼病:化学性眼部灼伤、电光性眼炎、职业性白内障3种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噪声聋、铬鼻病、牙酸蚀病8职业性皮肤病: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电光性皮炎、黑变病、座疮、溃疡、化学性皮肤灼伤、标准诊断的其他职业性皮肤病6.P141职业卫生工作方针与原则:⏹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必须发挥政府、生产经营单位等各方面的力量,由全社会加以监督,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遵循职业卫生“三级预防”原则,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不断提高职业病防治管理水平。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课件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课件
2. 现场调查
进行现场调查,了解职业危害的实际情况。
3. 风险评估
根据收集的资料和现场调查结果,进行风险评估, 确定职业危害的程度和影响范围。
4. 制定控制措施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 职业危害的风险。
5. 监控与改进
对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控,及时调整改进,确保 控制效果。
职业危害评估案例分析
开展职业卫生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形式开展职业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劳动者职业病防治意识, 使其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及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职业卫生检查
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卫生检查,评估工作场所是否存在职业病 危害因素,以及危害程度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04
职业危害控制实践
工业通风与净化技术
工业通风技术
健康监护
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早发现职业病危害,及时进行 治疗和康复。
个体防护
为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提供符合要求的个体防护用品,并监督、指导其正确 使用。
职业卫生管理措施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制定职业卫生管理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各项 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企业应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落实职业卫生责任制,加强职业卫 生工作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
企业应积极开展职业卫生宣传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卫生意识和技 能,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
06
职业危害控制展望
新兴职业危害的挑战与应对
总结词
新兴职业危害的挑战与应对
详细描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职业危害不断涌现,如电子行业中的电磁辐射、生物制药行业的微生物 污染等。应对新兴职业危害需要加强研究,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高职业人群的健康保护水平。

第五章职业危害技术 第一节 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

第五章职业危害技术 第一节 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

第1题:第一节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单选)(本题:1分)作业场所防尘、防毒的基本原则是()。

A.引进先进的设备B.强调自我保护,个人做好防尘、防毒措施C.优先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无毒害或低毒害的原材料,消除或减少尘、毒职业性有害因素D.给员工相关装备,以达到防护的目的答疑:参考答疑:【解析】对于作业场所存在粉尘、毒物的企业防尘、防毒的基本原则是:优先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无毒(害)或低毒(害)的原材料,消除或减少尘、毒职业性有害因素。

第2题:第一节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单选)(本题:1分)原材料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A.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B.价格低廉,质量好C.无毒害D.低毒第3题:第一节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单选)(本题:1分)对于生产过程和设备产生的噪声,应首先从()上进行控制。

A.作业人员B.机械设备C.传播媒介D.声源答疑:参考答疑:【解析】对于生产过程和设备产生的噪声,应首先从声源上进行控制,使噪声作业劳动者接触噪声声级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第4题:第一节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单选)(本题:1分)防噪声时应注意车间与车间、车间与车间应分开布置。

()A.产生噪声;高噪声;非噪声;低噪声B.产生噪声;非噪声;高噪声;低噪声C.非噪声;高噪声;产生噪声;低噪声D.产生噪声;非噪声;防护措施好的;防护措施差的答疑:参考答疑:【解析】产生噪声的车间与非噪声作业车间、高噪声车间与低噪声车间应分开布置。

产生噪声的车间,应在控制噪声发生源的基础上,对厂房的建筑设计采取减轻噪声影响的措施,注意增加隔声、吸声措施。

第5题:第一节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单选)(本题:1分)在满足工艺流程要求的前提下,宜将()相对集中控制。

A.高噪声设备B.低噪声设备C.产生噪声的设备D.非噪声设备答疑:参考答疑:【解析】在满足工艺流程要求的前提下,宜将高噪声设备相对集中,并采取相应的隔声、吸声、消声、减振等控制措施。

注册安全工程师11版 安全生产技术 第5章 习题集

注册安全工程师11版 安全生产技术 第5章 习题集

第五章职业危害控制一、职业危害控制单选题及答案注释1.消除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是()。

A.改革工艺、采用新技术B.湿式作业C.密闭尘源,生产过程管道化、机械化、自动化D.通风除尘[答疑编号501994050101]『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改革工艺、采用新技术、革新生产设备是消除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

即在工艺改革中。

应首先考虑污染预防,即采取使生产过程不产生粉尘的治本措施。

其次,才是在粉尘产生后通过治理措施减少其危害的治标措施。

参见教材P244。

2.直径小于()μm的粉尘,其对人的健康危害更大。

A.1B.5C.10D.50[答疑编号501994050102]『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直径小于小于5μm,能长期悬浮于大气中的粉尘微粒,容易达到呼吸器官深部。

参见教材P245。

3.生产性粉尘来源十分广泛,以下不属于生产性粉尘的是()。

A.煤炭燃烧时所产生的烟尘B.熔炼黄铜时产生的烟尘C.皮物、棉织物的处理时产生的粉尘D.清扫道路时的扬尘[答疑编号501994050103]『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生产性粉尘来源十分广泛,如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全属的研磨、切削矿石的粉碎、筛分、配料或岩石的钻孔,爆破和破碎等;耐火材料,玻璃,水泥和陶瓷等工业中原料加工;皮毛、纺织物-等原料处理;化学工业中固体原料加工处理,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烟。

参见教材P244。

4.生产环境中,产生紫外线的辐射源有()。

A.高频电磁场B.焊接电弧光C.粮食烘干炉D.铸造铁水[答疑编号501994050104]『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点是识别辐射伤害源。

生产环境中,物体温度达12000℃以上的辐射的电磁波谱中即可出现紫外线。

焊接电弧光照射所引起的职业病——电光性眼炎即紫外线辐射伤害。

教材P251。

5.高温作业系指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场所的气温高于室外()℃或以上的作业。

A.1B.2C.3D.4[答疑编号501994050105]『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高温作业系指工作场所有生产性热源,其散热量大于23w/m3·h或84kJ/m3·h的车间;或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场所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第五章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第五章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第五章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第五章职
业危害控制技术
第一节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
一、熟悉生产性粉尘来源与分类;二、了解生产性粉尘的理化特性;三、掌握生产性粉尘控制的工程技术措施。

第二节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
一、熟悉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二、了解生产性毒物的接触机会;三、掌握生产性毒物的控制措施。

第三节物理因素危害的控制技术
一、熟悉物理性危害因素的种类;二、掌握各种物理性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

第四节安全技术规程、规范与标准
了解与职业危害控制相关的技术规程、规范和标准。

中国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网提供。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word版)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word版)

职业危害控制技术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职业危害控制技术温馨提示:该文件为本公司员工进行生产和各项管理工作共同的技术依据,通过对具体的工作环节进行规范、约束,以确保生产、管理活动的正常、有序、优质进行。

本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生产性粉尘△生产性粉尘来源: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 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烟等。

△生产性粉尘分类:无机性粉尘(矿、金属)、有机性粉尘(植物、人工合成)、混合性粉尘。

△直径小于5μm的粉尘对机体危害大, 易于达到呼吸器官深部。

△荷电性与作业环境温度湿度有关, 荷电尘粒在呼吸道可被阻留。

△可爆炸粉尘最小浓度:煤尘30~40g/m3、淀粉、铝、硫磺7 g/m3、糖10.3 g/m3△生产性粉尘治理:改革工艺、湿式作业、密闭抽风除尘。

生产性毒物△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烟、雾等微粒, 统称为气溶胶。

△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 也可经皮肤和消化道进入。

△密闭空间急性中毒环境:可燃气体超过爆炸下限10%, 爆炸粉尘浓度超过爆炸下限30%, 氧含量低于18%或超过22%, 有害物质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 有害浓度超过立即危险生命或健康浓度。

△生产过程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 采用无毒、低毒物质代替是从根本上解决的首选办法。

△生产性毒物控制措施:1、密闭通风排毒2、局部排气罩(密闭罩开口罩通风橱)3、排出气体的净化4、个体防护△就地密闭, 就地排出, 就地净化, 是通风防毒工程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准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职业危害控制技术第一节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一、防尘、防毒基本原则和要求对于作业场所存在粉尘、毒物的企业防尘、防毒的基本原则是:优先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无毒(害)或低毒(害)的原材料,消除或减少尘、毒职业性有害因素。

对于工艺、技术和原材料达不到要求的,应根据生产工艺和粉尘、毒物特性,设计相应的防尘、防毒通风控制措施,使劳动者活动的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浓度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如预期劳动者接触浓度不符合要求的,应根据实际接触情况,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

1.原材料选择应遵循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的原则。

2.对产生粉尘、毒物的生产过程和设备(含露天作业的工艺设备),应优先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避免直接人工操作。

为防止物料跑、冒、滴、漏,其设备和管道应采取有效的密闭措施,密闭形式应根据工艺流程、设备特点、生产工艺、安全要求及便于操作、维修等因素确定,并应结合生产工艺采取通风和净化措施。

对移动的扬尘和逸散毒物的作业,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移动式轻便防尘和排毒设备。

3.对于逸散粉尘的生产过程,应对产尘设备采取密闭措施;设置适宜的局部排风除尘设施对尘源进行控制;生产工艺和粉尘性质可采取湿式作业的,应采取湿法抑尘。

当湿式作业仍不能满足卫生要求时,应采用其他通风、除尘方式。

4.在生产中可能突然逸出大量有害物质或易造成急性中毒或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的室内作业场所,应设置事故通风装置及与事故排风系统相连锁的泄漏报警装置。

在放散有爆炸危险的可燃气体、粉尘或气溶胶等物质的工作场所,应设置防爆通风系统或事故排风系统。

5.可能存在或产生有毒物质的工作场所应根据有毒物质的理化特性和危害特点配备现场急救用品,设置冲洗喷淋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必要的泄险区以及风向标。

二、防噪声与振动基本原则和要求(一)防噪声作业场所存在噪声危害的企业应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控制噪声。

对于生产过程和设备产生的噪声,应首先从声源上进行控制,使噪声作业劳动者接触噪声声级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采用工程控制技术措施仍达不到相关标准要求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劳动作息时间,并采取适宜的个人防护措施。

1.产生噪声的车间与非噪声作业车间、高噪声车间与低噪声车间应分开布置。

产生噪声的车间,应在控制噪声发生源的基础上,对厂房的建筑设计采取减轻噪声影响的措施,注意增加隔声、吸声措施。

2.在满足工艺流程要求的前提下,宜将高噪声设备相对集中,并采取相应的隔声、吸声、消声、减振等控制措施。

3.为减少噪声的传播,宜设置隔声室。

隔声室的天棚、墙体、门窗均应符合隔声、吸声的要求。

(二)防振动作业场所存在振动危害的企业应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避免振动对健康的影响,应首先控制振动源,使振动强度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采用工程控制技术措施仍达不到要求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劳动作息时间,并采取适宜的个人防护措施。

三、防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基本原则和要求辐射分为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

(一)防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的主要防护措施有场源屏蔽、距离防护、合理布局以及采取个人防护措施等。

1.产生工频电磁场的设备安装地址(位置)的选择应与居住区、学校、医院、幼儿园等保持一定的距离,使上述区域电场强度控制在最高容许接触水平以下。

2.在选择极低频电磁场发射源和电力设备时,应综合考虑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经济社会效益;新建电力设施时,应在不影响健康、社会效益以及技术经济可行的前提下,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以降低极低频电磁场的接触水平。

3.对于在生产过程中有可能产生非电离辐射的设备,应制定非电离辐射防护规划,采取有效的屏蔽、接地、吸收等工程技术措施及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远距离操作,如预期不能屏蔽的应设计反射性隔离或吸收性隔离措施,使劳动者非电离辐射作业的接触水平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4.企业在设计劳动定员时应考虑电磁辐射环境对装有心脏起搏器病人等特殊人群的健康影响。

(二)防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的防护,也包括辐射剂量的控制和相应的防护措施。

四、防高温基本原则和要求作业场所存在高温作业的企业应优先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原材料,工艺流程的设计宜使操作人员远离热源,同时根据其具体条件采取必要的隔热、通风、降温等措施,消除高温职业危害。

对于工艺、技术和原材料达不到要求的,应根据生产工艺、技术、原材料特性以及自然条件,通过采取工程控制措施和必要的组织措施,如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热和水蒸气释放、屏蔽热辐射源、加强通风、减少劳动时间、改善作业方式等,使窜内和露天作jIp地点WBGT指数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对于劳动者室内和露天作业WBGT 指数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应根据实际接触情况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

第二节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一、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和分类(一)来源生产性粉尘来源十分广泛,如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金属的研磨、切削;矿石的粉碎、筛分、配料或岩石的钻孔、爆破和破碎等;耐火材料、玻璃、水泥和陶瓷等工业中原料加工;皮毛、纺织物等原料处理;化学工业中固体原料加工处理,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烟尘。

此外,粉末状物质在混合、过筛、包装和搬运等操作时产生的粉尘,以及沉积的粉尘二次扬尘等。

(二)分类生产性粉尘分类方法有几种,根据生产性粉尘的性质可将其分为3类。

1.无机性粉尘无机性粉尘包括矿物性粉尘,如硅石、石棉、煤等;金属性粉尘,如铁、锡、铝等及其化合物;人工无机性粉尘,如水泥、金刚砂等。

2.有机性粉尘有机性粉尘包括植物性粉尘,如棉、麻、面粉、木材;动物性粉尘,如皮毛、丝、.骨质粉尘;人工合成有机粉尘,如有机染料、农药、合成树脂、炸药和人造纤维等。

3.混合性粉尘混合性粉尘是上述各种粉尘的混合存在,一般包括两种以上的粉尘。

生产环境中最常见的就是混合性粉尘。

二、生产性粉尘的理化性质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其理化性质有关,与其生物学作用及防尘措施等也有密切关系。

在卫生学上,常用的粉尘理化性质包括粉尘的化学成分、分散度、溶解度、密度、形状、硬度、荷电性和爆炸性等。

(一)粉尘的化学成分粉尘的化学成分、浓度和接触时间是直接决定粉尘对人体危害性质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

根据粉尘化学性质不同,粉尘对人体可有致纤维化、中毒、致敏等作用,如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的致纤维化作用。

对于同一种粉尘,它的浓度越高,与其接触的时间越长,对人体危害越重。

(二)分散度.粉尘的分散度是表示粉尘颗粒大小的一个概念,它与粉尘在空气中呈浮游状态存在的持续时间(稳定程度)有密切关系。

在生产环境中,由于通风、热源、机器转动以及人员走动等原因,使空气经常流动,从而使尘粒沉降变慢,延长其在空气中的浮游时间,被人吸入的机会就越多。

直径小于51xm的粉尘对机体的危害性较大,也易于达到呼吸器官的深部。

(三)溶解度与密度粉尘溶解度大小与对人危害程度的关系,因粉尘作用性质不同而异。

主要呈化学毒副作用的粉尘,随溶解度的增加其危害作用增强;主要呈机械刺激作用的粉尘,随溶解度的增加其危害作用减弱。

粉尘颗粒密度的大小与其在空气中的稳定程度有关。

尘粒大小相同,密度大者沉降速度快、稳定程度低。

在通风除尘设计中,要考虑密度这一因素。

(四)形状与硬度粉尘颗粒的形状多种多样。

质量相同的尘粒因形状不同,在沉降时所受阻力也不同,因此,粉尘的形状能影响其稳定程度。

坚硬并外形尖锐的尘粒可能引起呼吸道黏膜机械损伤,如某些纤维状粉尘(如石棉纤维)。

(五)荷电性高分散度的尘粒通常带有电荷,与作业环境的湿度和温度有关。

尘粒带有相异电荷时,可促进凝集、加速沉降。

粉尘的这一性质对选择除尘设备有重要意义。

荷电的尘粒在呼吸道可被阻留。

(六)爆炸性高分散度的煤炭、糖、面粉、硫磺、铝、锌等粉尘具有爆炸性。

发生爆炸的条件是高温(火焰、火花、放电)和粉尘在空气中达到足够的浓度。

可能发生爆炸的粉尘最小浓度为:各种煤尘为30~40 g/m3,淀粉、铝及硫磺为7g/m3,糖为10.3 g/m3。

三、生产性粉尘治理的技术措施采用工程技术措施消除和降低粉尘危害,是治本的对策,是防止尘肺发生的根本措施。

(一)改革工艺过程通过改革工艺流程使生产过程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从而消除和降低粉尘危害。

(二)湿式作业湿式作业防尘的特点是防尘效果可靠,易于管理,投资较低。

该方法已为厂矿广泛应用,如石粉厂的水磨石英和陶瓷厂、玻璃厂的原料水碾、湿法拌料、水力清砂、水爆清砂等。

(三)密闭、抽风、除尘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场所应采用该方法。

干法生产(粉碎、拌料等)容易造成粉尘飞扬,可采取密闭、抽风、除尘的办法,但其基础是首先必须对生产过程进行改革,理顺生产流程,实现机械化生产。

在手工生产、流程紊乱的情况下,该方法是无法奏效的。

密闭、抽风、除尘系统可分为密闭设备、吸尘罩、通风管、除尘器等几个部分。

(四)个体防护当防、降尘措施难以使粉尘浓度降至国家标准水平以下时,应佩戴防尘护具。

另外,应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现场的安全检查以及对防尘的综合管理等。

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一、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一)来源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性毒物主要来源于原料、辅助材料、中间产品、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及废渣,有时也可能来自加热分解的产物,如聚氯乙烯塑料加热至160~170℃时可分解产生氯化氢。

(二)毒物形态生产性毒物可以固体、液体、气体的形态存在于生产环境中。

1.气体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散发于空气中的气体,如氯、溴、氨、一氧化碳和甲烷等。

2.蒸气固体升华、液体蒸发时形成蒸气,如水银蒸气和苯蒸气等。

3.雾混悬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如喷洒农药和喷漆时所形成雾滴,镀铬和蓄电池充电时逸出的铬酸雾和硫酸雾等。

4.烟直径小于0.1μm的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如熔铜时产生的氧化锌烟尘,熔镉时产生的氧化镉烟尘,电焊时产生的电焊烟尘等。

5.粉尘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大多数为0.1~10μm。

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筛分、包装等可引起粉尘飞扬。

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等微粒,统称为气溶胶。

了解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态,有助于研究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发病原因,且便于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及选择车间空气中有害物采样方法。

生产性毒物进人人体的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也可经皮肤和消化道进入。

另外,对于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也应明确规范相关管理规定。

密闭空间是指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口受限,自然通风不良,足够容纳一人进入并从事非常规、非连续作业的有限空间。

如炉、塔、釜、罐、槽车以及管道、烟道、隧道、下水道、沟、坑、井、池、涵洞、船舱、地下仓库、储藏室、地窖、谷仓等。

在职业活动中可能引起死亡、失去知觉、丧失逃生及自救能力、伤害或引起急性中毒的环境,可以有以下一种或几种情形:1.可燃性气体、蒸气和气溶胶的浓度超过爆炸下限(LEL)的10%;2.空气中爆炸性粉尘浓度达到或超过爆炸下限的30%;3.空气中氧含量低于18%或超过22%:4.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5.其他任何含有有害物浓度超过立即威胁生命或健康(IDLH)浓度的环境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