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永远铭记--回忆父亲马华亭

合集下载

我的父辈

我的父辈

"我的父辈·英烈篇"——赵博生2011-06-03 14:51 来源:新民晚报作者:赵振霞新民网编辑:王玲赵博生26路军驻宁都时总指挥部旧址赵振霞(中)与董振堂之子董用威(右)和夫人,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赵博生雕像前1931年,父亲以26路军参谋长的身份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不再是个孤身奋斗的“志士”了赵振霞【新民晚报·推荐】父亲牺牲时年仅36岁,而我自出生后就没有见过他。

然而,不少老红军和江西宁都老乡至今还记得他,称赞他的英勇无畏。

虽然他离开我已经78年了,但是,我对他的思念,一刻也没有停息。

父亲牺牲我才2岁我出生在1931年2月22日,是赵博生的独女。

1933年1月8日,时任红五军团副总指挥兼13军军长的父亲,在江西宁都黄狮渡战役中英勇牺牲了,此时的我,还不足2岁。

更悲惨的是,自我生下来后,就没有见过亲生父亲!父亲牺牲的消息是怎样传到老家的,我已经一无所知了,而我对幼年时期还留有些许印象的,只剩下两件事:一是夜里,母亲蔡云霞总在黑暗中不停地哭泣,二是家里经常烧纸,后来才知道这是在父亲的忌日或清明节,家人在祭奠我父亲。

没过几年,母亲也在忧伤和贫困中去世了,我由爷爷、奶奶带大。

父亲原名赵思溥,1897年9月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20岁成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第6期毕业生,随后在北洋军阀的皖系、直系、奉系军队中任职。

1924年他转入冯玉祥的西北军,历任团副、参谋处长、旅长等职。

正是在这里,父亲遇到了他走上革命道路的领路人刘伯坚同志。

1926年,共产党员刘伯坚在西北军担任总政治部副部长。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大部分中共党员被迫离开这支部队,但少数共产党员仍留下来秘密开展工作。

刘伯坚创作了《革命精神歌》在部队中教唱:先锋!先锋!热血沸腾,先烈为平等牺牲,作人类解放救星。

侧耳远听,宇宙充满饥饿声,警醒先锋,个人自由全牺牲。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怀念父亲——纪念父亲王凯同志诞辰100周年

怀念父亲——纪念父亲王凯同志诞辰100周年

怀念父亲——纪念父亲王凯同志诞辰100周年怀念父亲——纪念父亲王凯同志诞辰100周年作者王北宁(王凯之女)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父亲王凯,安徽省宿县褚兰镇人。

1922年出生,1938年入伍,1941年入党。

历任战士、政训员、文化教员、指导员、教导员、团政委、省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及顾问等职。

参加了四平保卫战、其塔木战役、平津战役、沙市渡江战役、湘西剿匪战役、抗美援朝一、二次战役和汉江守备战。

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旗勋章。

1981年离职休养,2006年2月病逝。

(一)戎马一生1943年,时任八路军日(照)北县武工队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

1944年,时任山东八路军新111师666团4连指导员。

1948年12 月,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114师炮兵营教导员。

1952年,时任志愿军第38军114师保卫科科长。

1955年,时任陆军38军114师342团政治委员。

1968年,时任吉林省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

(二)南征北战1938年5月18日萧城沦陷,随后日军占领了宿县褚兰。

1938年11月,父亲满怀报国志加入了萧县常备大队,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时年16岁。

1939年3月,中共萧县中心县委成立了萧县常备总队,常备大队编为萧县常备总队第5营,简称“萧5营”。

父亲随编成为萧5营1连战士。

1939年春夏之交,萧5营在皇藏峪山区伏击了日军,击毙日军二人、击伤多人,缴获轻机枪一挺。

不久,萧5营在孤山煤矿至萧县城之间公路上伏击了日军,击毙击伤日军数人,缴获汽车三台和一部分军用物质。

1939年秋,父亲在家乡最后一次参加了张山集伏击战。

1940年5月,萧5营在皖东北,编入苏皖纵队1团。

父亲时任苏皖纵队1团1连文化教员兼做司务长。

1940年10月,苏皖纵队1团编为陇海南进支队。

父亲时任陇海南进支队1团8连的文化教员。

他们宣传我党我军的抗日主张,动员青年参军打鬼子保家乡, 足迹遍布了沭阳西南的大部分农村。

历史永远铭记--回忆父亲马华亭

历史永远铭记--回忆父亲马华亭

历史永远铭记——回忆父亲马华亭70年前,当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时,那种用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就在历史的星空定格为永恒。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

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到来之际,我们怀着一种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回忆我们的父亲马华亭。

父亲1908年出生在陕西省户县大良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1932年8月参加了宁陕游击队,193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就跟随红军南征北战,爬雪山、过草地,参加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更是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深仇大恨,辗转山西、山东等前线,率领队伍与敌人进行浴血奋战,立下了赫赫战功!1938年7月父亲在担任冀中军区新兵团团长时,接受上级的指示,去后方征集新兵。

经过三个月极其艰苦的工作,好不容易才征集到3000多名新兵,没想到在带领这些新兵经过平汉铁路时遭遇到了日本飞机的轰炸,这些新兵都吓得四处逃散,当飞机飞走后,父亲发现只剩下他双手各拉着的两个兵了,想到几个月的辛苦付之东流,父亲急火攻心,口吐鲜血,昏了过去。

当后来被人抬到集合地点时,才发现只少了两个新兵。

还算圆满地完成了这次的征兵任务。

后来经过聂荣臻司令员的关心和白求恩大夫的治疗父亲的病才得以痊愈。

1943年2月受上级组织的重托,父亲率领一支小分队将当地人民为革命筹集的大量金条护送到延安。

由于沿途日军的重重封锁,经过八个月的艰苦行程,历尽磨难,终于将这批珍贵的黄金如数带回了延安。

为此受到了包括当时的延安军分区司令员王震等领导的表彰。

在八年的抗战中,父亲经历了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和严格的考验。

浴火重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根据父亲生前的回忆,我们攫取了其中的两个片段,以示后人。

一九四二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岁月。

七月的一天,日本鬼子又向我鲁中地区展开了猛烈的攻势。

作为团长的父亲奉军区党委的指示,和当地民兵一起,掩护沂水一带的三万多老乡“坚壁清野”,向山区转移,遭遇到了数倍与我的日本鬼子的包围。

语文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5课 梅岭三章 课时练含答案

语文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5课 梅岭三章 课时练含答案

《梅岭三章》1.为下面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旌旗 A.jīng B.jīn()(2)即为家 A.jí B.jì()(3)血雨腥风 A.xuě B.xuè C.xiě()2.小文同学对下面语段中的加粗词语进行了赏析,下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西山山脉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苍翠,庄严的建队仪式在无名英雄纪念广场举行。

广场上屹立着四位英雄的塑像,粗犷的线条雕刻出英雄们坚毅的面庞、不屈的灵魂。

青山处处埋忠骨,我们默默祈祷,希望英雄们在静谧的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得以安息。

A.“映衬”在语段中是形容词,写出了西山山脉在蓝天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美丽的样子。

B.“庄严”在语段中是褒义词,表现了建队仪式的庄重严肃。

C.“雕刻”在语段中是名词,表现了英雄们不屈服的精神。

D.“静谧”在语段中是贬义词,写出了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宁静,表达了我们向英雄学习的决心。

3.对下列加粗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得诗三首留衣底。

旋围解(旋转)B.取义成仁今日事(成全、实现)C.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估计)D.旌旗十万斩阎罗(旗帜的总称。

这里借指军士)4.下列选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以诗歌的形式抒写自己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这句话中“崇高”是褒义词)B.“我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和“他靠一个人的体力和毅力”两句中的“强壮”和“毅力”都是形容词。

C.“惊讶”“惊奇”是一组近义词,都是形容意外、奇怪的意思。

D.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理解了清明节的内涵:缅怀先烈,更要善待生者;追忆先人,更要继往前行。

(这句话有成分残缺的语病,应删去“使”)5.诗中为了表现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用死了也要去“泉台”集合“旧部”革“阎罗”命的说法,对这样写的好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阎罗来借指世上反动势力,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了,耐人寻味。

B.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意思。

魂断金沙滩

魂断金沙滩

魂断金沙滩深切怀念我的父亲张世军逝世二十周年我永远都忘不了1990年11月16日,那个令我肝肠寸断的一天,父亲带着他无可奈何的遗憾离开了我们。

二十年过去了,父亲的音容笑貌总是在我的脑海浮现,我常常在夜半惊起,仿佛看见父亲有什么话要对我说,我的泪水潸潸地流下来,悲痛和伤心一下子涌上心头。

父亲一九四零年出生于甘肃静宁县,幼年特别喜欢秦腔,那时家里很穷,父亲跟随爷爷卖醋,每次有演戏的来到家乡都偷偷地去看,暗中模仿,学了不少唱腔,一些人为了逗笑,必须要父亲唱几句方肯买醋,父亲也毫不推辞,在集市上高吼起来,引来许多喝彩的围观群众。

父亲十二岁进入静宁县文化剧团开始学习秦腔,恰逢长安著名小生李景华寓居静宁,遂拜为师。

李景华老师的艺术人格影响了父亲的一生。

当时老师对他要求非常严格,每天三趟功,从三九寒天到盛夏酷暑,从不间断。

由于父亲嗓音洪亮,又擅长武功,确定为靠板武生。

李景华老师为他排的第一出戏是<千里送京娘>,扮演剧中赵匡胤。

接着又在《长坂坡》中扮演赵云,那时父亲年龄只有十三岁身穿大靠,脚蹬厚底靴子,要从两张半高的桌子上用‘高提’翻下来,年龄小,也没有舞台经验,是何其难啊!在老师严厉的教导之下,刻苦用功,没用一月时间就解决了这个难题。

每当父亲演出《长坂坡》时,老师都要亲自监督,定眼观看,而当台下响起阵阵掌声时,李景华老师激动地说:我有这样的学生,也是社会对我的肯定!一九六二年由于组织需要,父亲被保送去陕西,在西安秦腔尚友社进修学习,拜在须生閻国斌门下,主要学习秦腔表演知识和秦腔戏曲导演艺术。

在尚友社学习期间,父亲得到他一生演出坚实基础,先后有閻国斌、何振中、秦红德、李益中、张健民等前辈艺术家的指导教诲,技艺不断提高,表演逐渐完美。

其间学习了《金沙滩》《黄金台》《状元媒》《水淹七军》《赤胆忠心》《烈火扬州》《城隍大审》等剧目。

曾经和刘茹慧演出《辕门斩子》时,当时尚友社社长何振中看完演出后高兴地说:张世军年龄小,舞台经验却很丰富,是个难得的好演员!一九六三年父亲调入平凉专区秦剧团,同年又赴山西随蒲剧名家闫逢春学习蒲剧中的艺术风格,得到闫逢春老师的悉心指点,最为拿手的要数髯口功和帽翅功,宁夏秦腔名家丁醒民曾说:世军有两绝,髯口帽翅无人能敌!辗转奔波的生涯,为了艺术道路,他到北京观摩梅兰芳、六龄童等的京剧艺术表演,从中汲取营养,融汇到秦腔表演当中。

忆苦史-回忆父亲张治中

忆苦史-回忆父亲张治中
签 发 出去 了 。
与蒋介石有过争论 。 他 曾经说过 ,在 蒋介石 面前 肯说
话 和 敢 说 话 的 人 很 少 , 而 在 军 人 当
中 , 他 算 是 最 肯 也 是 最 敢 说 话 的 一 个
了。
蒋 介 石 喜 欢 兼 职 。 抗 战 中 期 ,一 度 兼 任 了 行 政 院 长 ,后 来 四川 地 方 派 I 系 闹 纠 纷 , 出 了 问 题 , 蒋 介 石 又 要 兼
个人 ,这个 人是遗 族学校 的学 生,并
没 有 犯 罪 呀 !你 想 想 办 法 ,好 吗 ? ”
至 闹 到 他 和 陈 布 雷 要 “ 盟 罢 工 ” 的 同
父 亲在 蒋介 石的批 示后 加上 一批
“ 人 有 无 死 罪 ,应 交 军 法 执 行 总 监 此 部 依 法 审 讯 ” 。父 亲 同 时 电 告 军 法 执
行 总监 说 : 这 不 过 是 委 员 长 一 时 动 了
地 步 。 去 了 成 都 两 次 之 后 , 蒋 介 石 也
四次给蒋介石写万言书
下 设置一个 交通 运输统 制局 。主管人 事 部 门请 示局长 人选 时,蒋介石 在签
呈 上 写 下 “白兼 ” 。 父亲见 了不客气地签 上一条 : “ 个 运 输 统 制 局 , 以最 高统 帅兼 这 任 , 实在 不成 体 制 ,可 由何 总 长 兼 之 。 ”蒋 无 言 以 驳 ,批 了一 个 大 大 的 “ ”字 。 可 蒋 介 石 性 格 急 躁 ,一 次 外 出 ,蒋 父 亲 “ 不 愿 站 在 国 民 党 立 场 来 既 反 共 , 也 不 愿 站 在 共 产 党 立 场 来 反 蒋 ” 。他 至 少 四 次 上 书 蒋 介 石 , 为 国 共 合 作 问题 不 惜 大 胆 在 蒋 介 石 面 前 直 言利弊 。

胡继亭矢志革命转乾坤,一腔碧血化长虹

胡继亭矢志革命转乾坤,一腔碧血化长虹

BAIXINGSHUOSHI 百牲说史大别山绵延千里,溪流纵 横,物产丰饶,这里也是红色的 土地。

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从 这里走出了无数英雄和革命烈士,他们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用青春热血去寻求救国救民的道 路。

胡继亭正是这些革命者中的 一员,他义无反顾投身革命洪流 中去。

虽然他壮志未酬血洒疆场,但他的革命精神犹如一座丰 碑,永远晶立于后人心中。

有志少年投身革命胡继亭(又名胡继庭),1916 年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一个农民 家庭。

黑暗的社会与困苦的家庭 条件使他自小就尝到了人世间的 辛酸、苦难。

幼年时期,胡继亭 曾跟着梅姓私塾先生读书。

他天 资聪颖,过目不忘,虽然只读了 4年私塾,但对 < 三字经 >< 百家姓》《增广贤文》等书籍十分熟悉,还能 对对联、写文章,家乡四邻称他为 “小秀才"。

继鄂东的黄麻起义之后,豫南 的商南起义、皖西的六霍起义相继 爆发,猛烈的革命火焰在大别山区 熊熊燃烧起来,广大群众勇敢地投 身到革命洪流中去,举行武装暴 动,建立苏维埃政权。

这一切对胡 继亭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1930年,在苏维埃列宁小学 读书的胡继亭积极参加童子团各 项活动,相继担任了六安六区童子 团中队长、大队长。

同年年底,胡继亭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又 担任六区少共书记。

丨932年,经 组织考察,胡继亭正式加入中国共 产党,后被调往中共皖西北道委担任宣传员,当时他才16岁。

1932年春,鄂豫皖革命斗争 形势迅猛发展,红四方面军和地 方游击队进行规模空前的苏家埠 战役,胡继亭在道委的组织下也 到战地前线,对被围之敌进行政 治宣传。

别看这些少年郎年岁小、个头矮,可在宣传战线上做 得有声有色,这对瓦解敌军斗志 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苏家埠战役 历时48天,最终鄂豫皖苏区红军 共歼灭国民党军3万余人,这是 鄂豫皖苏区空前大捷。

由于胡继 亭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出色的组 织能力,不久,组织任命他为皖 西北道委书记郭述申的秘书。

回忆父亲二三事

回忆父亲二三事

回忆父亲二三事作者:来源:《科学家》2014年第08期2013年6月21日,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父亲离开的这一年多,我对他的思念从未停止过,如今回忆起父亲生平的点点滴滴,仍犹如发生在昨日。

父亲对祖国、对人民、对水利与教育事业极度的热爱,他不重虚名、敢于担当、注重真才实学的品质,他做事严谨、一丝不苟的作风,他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的勤奋……每一点都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挥之不去。

在这里我仅讲几个父亲给我印象最深的小故事。

1937年,抗日战争一爆发,父亲便立即中断了他在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业,毅然回国到四川参加第一批由中国人自主设计修建的小型水电站的建设,支援抗战军工生产。

那时候工地的条件非常艰苦,又时常有飞机轰炸,当时怀孕的母亲只能在万县防空洞里生产,由于没有医生,母亲因血压高而昏迷,婴儿一出生就夭折了,父母非常伤心。

父亲在回忆录中写到“我们在乡间工作,牺牲是很多的,但是想到农民长期缺医少药,我们必须努力建设,来改善农民生活。

”解放前夕,美国专家、台湾友人多次劝他带全家搬去美国或台湾,还为他做好了安排,但他坚持留在大陆,他说自己是中国人,希望为国家、为人民多做些事情。

在修建密云水库期间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在1959年潮白河汛期过后的一天晚上,40多天没回过家的父亲被用担架抬回了家。

看到父亲两眼紧闭,神智不清,嘴角冒着白沫,手脚抽搐,还在上小学的我吓得嚎啕大哭。

随后,父亲被救护车送往北医三院,经抢救后才清醒过来。

医生说父亲是由于疲劳过度而引起了昏厥,休息几天就能恢复,但我却由于过度惊吓而发起了高烧。

长大后我才知道,汛期一个月,周总理每天询问大坝的安全,父亲和其他指挥部成员白天四处奔走查看,晚上通宵开会,一天也就只能和衣而眠两三个小时。

军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终于确保了密云水库平安度汛,父亲高兴极了,但放松下来后就大病了一场。

文革期间我高中即将毕业,受到父亲牵连在学校遭受批判,也没资格分配工作,好不容易争取到去黑龙江省建设兵团的机会。

清明节方案4.2

清明节方案4.2

缅怀革命烈士,提升个人道德素质——缅怀革命烈士“一马三司令”一、时间:4月3日二、地点:周村北郊镇北旺村马耀南故居三、参加人员:北郊中学初一全体师生四、团委书记讲话:今天,我们来到这里,是因为我们不会忘记那些数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斗争,曾把鲜血洒在人民解放道路上的英雄们。

在我们享受和煦的春风,美丽的校园,优等的教育的同时,我们要弘扬先烈的崇高精神,把革命先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牢牢记在心头,以此激励我们、警示我们,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美好生活。

同学们,再过两天就是清明节了,今天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到北旺村马耀南故居,缅怀英勇献身的“一马三司令”。

3月11日,对于每个周村人来说,都是值得记住和纪念的日子。

62年前的这一天是周村宣告彻底解放的日子,是老百姓迎来幸福生活的起点,是人民真正当家做主的开始。

从1945年到1948年,历经四年,四次解放。

我们的父辈、我们的子弟兵为了周村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涌现出无数的感人事迹和抗日英雄,被称为“一马三司令”的抗日英雄马耀南、马晓云、马天民三兄弟可谓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我们面前的这一位老人就是马耀南的儿子——今年已七十多岁的马立修老人。

(热烈鼓掌)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一马三司令。

马耀南马耀南,1902年生,山东省长山县(今淄博市)人。

1930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机械工程系。

学生时代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与进步同学一起组织反日会,到街头、农村宣传抗日救国,抵制日货。

马耀南1933年担任长山中学校长,秉持教育救国的理念。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暴行万分愤慨,下定决心投入到抗战的洪流。

鉴于马耀南的抗日热忱,中共山东省委在制定抗日武装起义计划时,将长山中学作为重要的据点,在该校成立了党小组,直属省委领导,一批中共党员在该校担任教员,培养训练抗日干部。

期间,马耀南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他以教学改革的名义对课程进行调整,大量充实抗战救国的内容。

历史永远铭记回忆父亲马华亭

历史永远铭记回忆父亲马华亭

历史永远铭记——回忆父亲马华亭70年前,当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时,那种用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就在历史的星空定格为永恒。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

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到来之际,我们怀着一种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回忆我们的父亲马华亭。

父亲1908年出生在陕西省户县大良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1932年8月参加了宁陕游击队,193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就跟随红军南征北战,爬雪山、过草地,参加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更是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深仇大恨,辗转山西、山东等前线,率领队伍与敌人进行浴血奋战,立下了赫赫战功!1938年7月父亲在担任冀中军区新兵团团长时,接受上级的指示,去后方征集新兵。

经过三个月极其艰苦的工作,好不容易才征集到3000多名新兵,没想到在带领这些新兵经过平汉铁路时遭遇到了日本飞机的轰炸,这些新兵都吓得四处逃散,当飞机飞走后,父亲发现只剩下他双手各拉着的两个兵了,想到几个月的辛苦付之东流,父亲急火攻心,口吐鲜血,昏了过去。

当后来被人抬到集合地点时,才发现只少了两个新兵。

还算圆满地完成了这次的征兵任务。

后来经过聂荣臻司令员的关心和白求恩大夫的治疗父亲的病才得以痊愈。

1943年2月受上级组织的重托,父亲率领一支小分队将当地人民为革命筹集的大量金条护送到延安。

由于沿途日军的重重封锁,经过八个月的艰苦行程,历尽磨难,终于将这批珍贵的黄金如数带回了延安。

为此受到了包括当时的延安军分区司令员王震等领导的表彰。

在八年的抗战中,父亲经历了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和严格的考验。

浴火重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根据父亲生前的回忆,我们攫取了其中的两个片段,以示后人。

一九四二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岁月。

七月的一天,日本鬼子又向我鲁中地区展开了猛烈的攻势。

作为团长的父亲奉军区党委的指示,和当地民兵一起,掩护沂水一带的三万多老乡“坚壁清野”,向山区转移,遭遇到了数倍与我的日本鬼子的包围。

《历史永远铭记》讲述马海德传奇一生

《历史永远铭记》讲述马海德传奇一生

龙源期刊网
《历史永远铭记》讲述马海德传奇一生
作者:
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2015年第38期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红色情感史诗大剧《历史永远铭记》于9月16日起登陆CCTV-1黄金档。

该剧改编自开国元勋人物、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美国人马海德及其夫人的传奇经历,年轻演员罗伟、刘萌萌担任主角,以全新面貌展现延安时期纯真年代的革命浪漫。

1933年,美国医生马海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55个春秋,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

马海德是第一个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的外国人,是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是唯一参加过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的外国人,是唯一经历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这四个中国革命历史时期的外国人,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加人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马海德用自己的一生表明,他不但是一位真正的国际主义战士,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一位改变了中国数百万麻风病人命运的伟大医生,更是一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写中国梦的杰出人物。

除了革命英雄主义,该剧中还有着革命时期的美好爱情,特别是马海德和鲁艺校花苏菲的跨国爱恋,在当时的延安轰动一时,有着超乎寻常的浪漫。

两人大胆而热烈的示爱举动,是延安革命岁月中最独特的风景。

《历史永远铭记》所拍摄的年代跨度非常大,主要拍摄地以上海和陕北为主。

在上海拍摄时,剧组尽力去还原当年这里的繁荣与奢华。

场景转到陕北时,扑面而来的是激情似火的革命氛围,还原历史真实让观众可信。

怀念我的父亲

怀念我的父亲

怀念我的父亲作者:陈盛根来源:《晚晴》2017年第01期我的父亲于1927年出生在江西省临川县一个有着四五千人的陈姓大寨。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侵犯中国。

1941年正在县城上高中的父亲,亲眼目睹了日军在沦陷区烧杀掳虐的残酷暴行,不得不东躲西藏艰难度日。

1949年4月,解放军强渡长江,解放了江西,父亲那时正在一所学校任代课教师,回家途中遇上解放军向我父亲打探西进路线,请求父亲帮忙,他一口答应带路。

一路上,指导员给他讲解放军是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人民队伍,是为了解放全中国劳苦大众,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队伍,并邀请他参军。

父亲是一个有文化的知识青年,当即表示愿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因当时无法托人捎口信,家人也不知道他去哪儿了,此去几年杳无音讯。

入伍后,他考取了军校,在二野军大五分校学习;随着部队西进,进军大西南,随部队解放了江西、湖南、贵州的部份地区。

1949年底,父亲所在的部队奉命到惠水、长顺等地区剿匪,当时这片地区匪患非常严重,当解放军部队大兵压境时,经过战斗,部份国民党兵和土匪向解放军投诚,部队对他们实行收编。

一夜,这支收编部队忽然哗变,分派到这支部队的干部全部惨遭杀害,只有父亲陪同指导员刚好外出开会幸免于难。

每当回忆到此事,父亲总是饱含眼泪,怀念他牺牲的战友。

1954年,父亲从贵阳军分区调到龙里县兵役局负责征兵工作,工作地点稳定下来,他终于第一次写信回家,家里才知道他还活着。

母亲捧着信悲喜交集,泪流满面。

1956年,他动员我母亲带着我们兄弟俩到贵州,以便一家人团聚。

当时,从江西到贵州路途遥远,母亲又从未出过远门。

在家人帮助下,我们娘仨坐上火车,又转汽车,一路颠簸辗转了将近十天,终于到达龙里县。

父亲连夜赶来见面,母亲将我兄弟俩推向父亲,对我们说,快叫“爸爸”。

当时我年仅六岁,从未见过父亲,当眼前出现一位高个子,身材削瘦的年轻军官,我一时害怕,急忙躲到母亲身后,父亲搂着我亲了又亲,胡子扎得脸上生疼,经过母亲的鼓励,我才胆怯地叫了一声“爸爸”。

父亲,永远的战士

父亲,永远的战士

作者: 孙继[1]
作者机构: [1]不详
出版物刊名: 铁军
页码: 12-13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0期
主题词: 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战争
摘要:父亲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最后的职务才是淮阴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但在我心中,他永远是一名在战场冲锋的新四军老兵.1940年初,在中共淮阴县五区区委书记张涛亭的引领下,父亲开始投身革命,同年9月15日入党.此时,正值黄克诚、彭明治率部1万多人南下华中,执行中共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于1940年7月底进入淮海地区,并在各县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建立根据地,"建设自己的家"(刘少奇语).。

流淌出来的思念

流淌出来的思念

音乐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展厅上空缓缓弥漫,耳语般如泣如诉如吟如歌,他独自坐在展厅的中央,头颅低垂,眼帘微阖,静默得犹如一尊雕塑。

他那音乐家特有的灵敏的耳朵正在分辨和记忆音乐的音色、音量、音高节奏,还有音符间千变万化的组合,从他的面部表情中我们感觉到了他的内心情感:他听到了声音的色彩,他触觉到了父亲的温度,他看到了那旋律勾勒出的一幅幅悲壮的情景。

此刻,纪念馆展厅的门外陆续来了一些观众,观众们很默契地停在了门外,大家屏住呼吸,看着他,静静地听着从展厅里飘散出的音乐,那音乐潺潺流水般地从大家的心底流淌,中国近代史的画卷一幅一幅地在大家眼前展开。

一个刚刚到来的中年观众低声地惊叫:吕其明!是的,他是吕其明,著名作曲家吕其明。

他为雨花台烈士,也为他的父亲吕惠生烈士刚刚创作完管弦乐组曲《雨花祭》。

这组乐曲马上就要随着新陈列的纪念馆一起接受来自全国各地观众们的检阅检听。

吕其明在展厅里试听音乐效果。

接受任务多年来作曲家吕其明心中藏着一个愿望,就是要写一部音乐作品献给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英雄们,包括他亲爱的父亲吕惠生。

这个愿望就要实现了,他被邀请创作一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背景音乐。

吕其明有些兴奋,如同当年接受《红旗颂》创作的心情一样。

所不同的是,当年创作《红旗颂》时吕其明刚刚35岁,虽然之前已创作过《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谁不说俺家乡好》《微山湖》等大众耳熟能详的歌典,但创作管弦乐序曲《红旗颂》还是第一次。

他清晰地记得当年创作《红旗颂》时的心情:心潮激荡,夜不成寐。

那时,一次次回忆的是战火纷飞的战场,是迎风飘拂在北京天安门前的那面红旗,他是噙着热泪,用饱含深情的笔,写下了《红旗颂》的第一个音符。

这部交织着血与火、信念与追求、奋斗与牺牲、胜利与光明、沉思与激情的交响诗篇,已被列为20世纪世界华人的音乐经典。

吕其明正是用他对红旗最为直接和深刻的生命体验,写就了这部华彩乐章。

现在他将要创作与《红旗颂》同样题材的《雨花祭》。

如果说《红旗颂》颂扬的是1949年10月1日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的第一面红旗,那么《雨花祭》就是吕其明敬献给为天安门广场上竖起的第一面红旗而牺牲的烈士们的一曲颂乐。

10_十六年前的回忆

10_十六年前的回忆

能说说对这句话 的理解吗?
又发生了什 么事情?从这些时件中 你明白了什么?
被捕后
1.我们在女拘留所里被关了十几 天,不知父亲去向。 2.法庭上再次见到父亲,没有眼镜, 头发乱蓬蓬的,显然受到了非人的 折磨。 3.他依然很沉着被一种伟大的力 量占据着——对革命的信心! 4.最后一次见面,在法庭上的对 话。 5.父亲遇难——1927年4月28日。
烈士汉白玉 全身雕像
李大钊烈 士碑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星华 写于1943年


pì bù
xiàn

pàng




xí ng yá



jiù jiăo 舅 绞
写一写
书籍
粗暴 严峻
含糊
魔鬼
尖锐
肥胖
抽屉
残暴
恐怖
匪徒一拥而入•词语的理解: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 方,自成派系的人。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 来。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 思。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 子。
被捕前 被捕 被审 忠于革命事业
记住4月28日被害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 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 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 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 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 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前后照应的好处?


• •
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就听见啪,啪……几声尖
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对比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一声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 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 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 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是认识 他吗?” 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又吩咐 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 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 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

回马亭观后感作文范文

回马亭观后感作文范文

回马亭观后感作文范文回马亭观后感作文范文战争电影《回马亭》是由沈丹冶、柯渔、方世飞导演,视频内详等明星主演的一部国产战争电影。

《回马亭》在国产拍摄完成,于2015年上映,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和很高的电影票房,堪称经典战争电影,酷乐看剧情网欢迎您的观看。

回马亭由:宁波卡酷动画制作拍摄,编剧:沈丹冶、柯渔(方世飞)。

梗概:峙岭村少年小安多次协助新四军游击队,成为了抗日好助手。

在日军中队企图扫荡峙岭村之际,小安利用“回马亭”传说成功阻止了日军中队进村,并协助新四军消灭了敌人。

峙岭村保持了下来,小安也加入了新四军。

观后感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由读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想。

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简单但明确,不含糊,这样就可以了!不必展开来说。

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

我们读书看报阅读文章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

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

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要照抄原文,但可以引用原文句子,不过不能太长,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再者,这样也影响文章的结构。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

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文章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父亲的新中国

父亲的新中国

父亲的新中国
刘凤亭
【期刊名称】《中国故事》
【年(卷),期】2014(000)012
【摘要】在批斗县医院院长时,众目睽睽之下为了和反革命划清界限,父亲踹了他好几脚。

他倒是经常跟我提起这件事,辩解说那是不得已。

【总页数】3页(P40-42)
【作者】刘凤亭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6
【相关文献】
1.新中国战鹰从这里起飞——父亲刘凤悟参与创建满洲里空军办事处
2.张寥寥口述:父亲张仃——包装新中国
3.女儿陈伟华回忆父亲陈云:只有稿费积蓄的"新中国掌柜"
4.艺术巨制历史画卷--谈父亲吴一峰受新中国第一次邀请写生创作
5.父亲严厉教养与父亲及儿童心理行为特点的关系:父亲与儿童类似性判断的调节作用(英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怀念父亲陶菊隐

怀念父亲陶菊隐

怀念父亲陶菊隐编者按:人们提起《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就会想起作者陶菊隐先生。

他既是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见证人,又是近代中国最杰出的新闻记者之一,还是一位著名的民国史学者。

曹聚仁先生赞誉他是一位“目光如炬的史学家”。

他著述丰富,除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还有《菊隐丛谈》、《袁世凯演义》、《孤岛见闻》、《记者生活三十年》、《蒋百里传》等脍炙人口的文史著作传世。

陶菊隐先生在新中国建立后先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参事、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参事、上海市文史馆副馆长,适值他诞辰110周年之际,本刊特发表其后人撰写的回忆文章,以示纪念。

我出生在1944年6月,时年我的父亲陶菊隐先生已满46岁。

作为家中的幼子,我伴随父亲度过了他45年的后半生。

由于我母亲罹患精神病,几位兄姊又陆续离家,在这并不完美的家庭里,我自幼便得到父亲的宠爱。

他是位健谈的父亲,忙里偷闲,每天他都会抽出时间跟我聊天。

内容有的是一些逸闻轶事,有些是他近期亲身经历,谈话生动风趣。

这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寒门子弟锋芒毕现不少人知道陶菊隐曾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达29年之久(1960-1989),是位著作颇丰的近代史学家,其实他还有一重身份——上海的老报人、上海《新闻报》的名记者。

回忆我的父亲要从他富有传奇的早年经历谈起。

1898年,他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贫寒的家庭。

祖父是一名教国文的穷教员,平时有空就为他讲解《孟子》、《战国策》等古文。

父亲从小就表现出写作的天分,第一次在上海的《时报》上发表小说,还只有12岁。

这段时期,他投稿成瘾,不料无意中写了一篇讽刺小品《饭桶先生》,他的国文老师竟会误会学生撰文隐射自己,投诉到校长那里,年少的陶菊隐被学校劝退。

此事传遍了整个长沙,没有一所学校愿意收留这样的麻烦学生,父亲只念到初中就被迫辍学。

14岁那年,为谋生计,通过一位朋友的介绍,他进入湖南的《女界日报》,并先后在《湖南民报》、《湖南新报》、《湖南日报》任编辑,从此他正式入行成为记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永远铭记——回忆父亲马华亭
70年前,当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时,那种用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就在历史的星空定格为永恒。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

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到来之际,我们怀着一种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回忆我们的父亲马华亭。

父亲1908年出生在陕西省户县大良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1932年8月参加了宁陕游击队,193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就跟随红军南征北战,爬雪山、过草地,参加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更是怀着对日本侵略者的深仇大恨,辗转山西、山东等前线,率领队伍与敌人进行浴血奋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1938年7月父亲在担任冀中军区新兵团团长时,接受上级的指示,去后方征集新兵。

经过三个月极其艰苦的工作,好不容易才征集到3000多名新兵,没想到在带领这些新兵经过平汉铁路时遭遇到了日本飞机的轰炸,这些新兵都吓得四处逃散,当飞机飞走后,父亲发现只剩下他双手各拉着的两个兵了,想到几个月的辛苦付之东流,父亲急火攻心,口吐鲜血,昏了过去。

当后来被人抬到集合地点时,才发现只少了两个新兵。

还算圆满地完成了这次的征兵任务。

后来经过聂荣臻司令员的关心和白求恩大夫的治疗父亲的病才得以痊愈。

1943年2月受上级组织的重托,父亲率领一支小分队将当地人民为革命筹集的大量金条护送到延安。

由于沿途日军的重重封锁,经过八个月的艰苦行程,历尽磨难,终于将这批珍贵的黄金如数带回了延安。

为此受到了包括当时的延安军分区司令员王震等领导的表彰。

在八年的抗战中,父亲经历了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和严格的考验。

浴火重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根据父亲生前的回忆,
我们攫取了其中的两个片段,以示后人。

一九四二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岁月。

七月的一天,日本鬼子又向我鲁中地区展开了猛烈的攻势。

作为团长的父亲奉军区党委的指示,和当地民兵一起,掩护沂水一带的三万多老乡“坚壁清野”,向山区转移,遭遇到了数倍与我的日本鬼子的包围。

在和鬼子的拼死战斗中,父亲不幸受了重伤。

被安排在了王庄一个表面是伪村长,实际是地下党支部书记名叫安贵的村长家里养伤。

安贵村长很忙,照顾父亲的任务就落在了他的女儿大秀的身上。

大秀细心地照料着父亲,那时候,老百姓的生活很艰苦,但是大秀每天都给父亲煮红枣小米粥补充营养,却从不讲自己吃什么.
大秀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姑娘,但有一次,她却说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让父亲终生难忘......。

一天夜里,鬼子突然闯进村里"清乡",为了不连累群众,父亲连忙翻身下床准备离开这里,却被安贵和大秀挡住了.只见大秀急忙抓起一把梳子,将她那条大辫子挽成了一个妇人的发髻.刚坐在父亲的床边,鬼子就进来了.当他们发现受了伤的父亲后,立即起了疑心.此刻的大秀很镇静,一口咬定他是我的丈夫,受伤是因为替皇军领路进山"扫荡",被八路军打伤了,鬼子找不出破绽,再加上安贵伪村长身份的原因,鬼子信以为真,当他们走出院门,大秀突然低声对父亲说了一句:”不要怕!我和你一样,也是共产党员!”
后来,为了父亲的安全,地下党组织想尽办法,动用了一切关系,将他几经转移,精心治疗,父亲终于痊愈回到了部队.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抗日.红军改编为十八集团军第八路军,归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指挥,开赴华北战场.
阎锡山是山西有名的土皇帝,是最顽固最反动的地方军阀.那时,朱德总司令是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他到太原去见阎锡山,阎
锡山只拨给八路军三门生了红锈的烂山炮.朱总没有要.八路军就靠着小米加步枪,挺进抗日前线.
阎锡山想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在各地组织"自卫团".自卫团
里的人员很复杂.有热血抗日的农民,有地方组织”牺盟会’的成员、也有一批八路军派去的干部。

那时父亲正在一二0师教导团学习,驻在岢岚县。

组织上将父亲和另外十一位同志派往岚县带自卫团,并任命父亲为参谋长。

当时自卫团的团长由岚县县长高耀明兼任。

此人是一个极其顽固的反共人士,残杀过许多的共产党员及进步人士。

父亲牢记临行前师参谋长周士第的嘱咐;紧紧依靠自己的同志,尽力发动群众,并把团丁们组织起来,上午练操,下午上课,宣传抗日的道理。

高耀明看在眼里,十分恐慌。

便设下毒计,企图暗杀这批八路军的干部。

幸亏被暗插在“牺盟会”里的地下党员发现了,及时将这个消息报告给了父亲。

后来在上级领导的部署下,一举将高耀明等反共分子进行了处理和处决,父亲被任命为岚县县长。

担任县长后,父亲一方面严格按照党的政策进行日常的工作,另一个重点工作就是整顿改造自卫团,让它真正成为一支抗日的队伍。

目前最急迫的事情就是要搞到一批武器。

不久,父亲得到消息;有300多名溃散的阎军整日骚扰百姓,胡作非为,惹得老百姓怨声载道。

父亲立即召集骨干会议,拟定了一个巧夺溃军武器地方案。

他们买了不少的鞭炮,搜集了些树枝木棍,作为武器,然后带着自卫团的成员晚上赶到了溃军住的地方。

他们设计先将溃军头目控制住,然后齐放鞭炮,正睡得迷里迷糊的溃军以为陷入了千军万马的包围之中,纷纷举手投降。

这一仗下来,自卫团共缴获三百多只步枪,十二挺轻机枪,还有许多的手榴弹和子弹。

用这些武器装备起来的岚县自卫团后来加入了“决死二纵队”英勇地转战在晋西北抗日的战场。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当年日本侵略者发动的这场惨无人道的战争绝不容许抹杀和否认!
父亲一生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为革命出生入死,南征北战.打仗总是冲锋在前,不怕牺牲.连彭德怀都称赞他打仗像“二杆子”!解放战争时期,他亲自指挥参与了智取华山的战斗。

父亲一生恪守廉洁奉公,艰苦朴素,却经常用自己的收入救济困难的群众。

他对子女要求特别严格,绝不允许孩子们利用他的影响而享受任何特权。

他的一场场革命传统的报告,影响了当
地一代代的人。

父亲作为一名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没有给我们子女留下丰厚的物质遗产,但他的崇高精神,他的光辉形象,却在我们的心中竖起了一座丰碑,一座永远不倒的丰碑!它将永远被载入共和国的历史实册!光照千秋!
敬爱的父亲,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您的儿女
2015年8月15日
2015年8月1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