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考研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品笔记5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5.1 复习笔记【知识梳理(庖丁解牛)】【考点难点归纳(去粗取精)】考点一:社会学方法论★★1.社会学方法体系(见表5-1)表5-1 社会学方法体系2.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征(见表5-2)表5-2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征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1)定义范式概念是由库恩首先提出来的,用来表达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特征和规律。
范式是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常规科学研究是指某一时期内科学研究者所积累、传授的知识以及所进行的一般性研究。
)(2)社会学研究的范式类型社会学的范式大体可概括为实证范式、解释范式和批判范式三大类型,如表5-3所示。
表5-3 社会学主要范式拓展:社会学从产生、发展到今天,其间先后出现过三种主要的方法论,即实证主义方法论、理解方法论和唯物史观方法论。
考点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研究过程是指研究者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和提出研究结论的完整的科学活动过程,包括研究的逻辑过程和具体研究的实施过程两种。
1.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见表5-4)表5-4 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2.社会学的解释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对社会运行及协调发展理论的解释过程主要包括:概念和变量、假设、变量测量和分析、假设检验,具体内容如表5-5所示。
表5-5 社会学的解释3.研究的基本程序(见表5-6)表5-6 研究的基本程序拓展:社会研究一般过程主要有四个特征:①研究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是相互依赖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在前一步骤完成之后才能进行。
②研究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③研究过程保证了研究结论的可验证性。
研究结论是否科学,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研究结论是否可以验证。
④无论是量化研究还是质性研究,它们的研究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每个具体步骤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考点三: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通常运用的具体方法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如表5-7所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五、六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5.1 复习笔记一、文化及其特征1.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2.文化的特征(1)可习得性。
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
(2)共享性。
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象征性。
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全括性。
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整体性。
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①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②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1)物质文化。
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
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1)主文化。
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
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①民族亚文化。
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
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
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
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1)主文化。
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考研重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考研重点整理一、全部名词解释第一章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
这个定义的观点浓缩为社会运行论。
2.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的体现。
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理想模式,因程度不同表现多样性。
3.社会的中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他们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可称“有障碍的常态运行”。
是一种良性,恶性运行之间、协调,畸形发展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一种不稳定状况,可能向前进、进化,可能向后者退化。
4.社会的恶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5.教育社会学: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角度来研究教育现象的边缘性科学。
第二章6.社会要素:要素是指,必要因素,一个都不能少,孙文本把社会要素归纳为:地理的要素、生物的要素、心理等要素、文化的要素。
7.硬控制:指控制的手段和方式都依赖于社会组织的强制力实施的控制。
国家,法律,纪律等。
8.软控制:指不依靠强制力,而依靠社会舆论,社会心理、社会大众传播工具等进行的控制,所以又叫舆论控制、心理控制,使用风俗、道德、信仰、信念等手段。
9.转型效应:主要指由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等转换的不同步性而对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和制约。
10.机制:亦称机理,原意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自然科学中引申为事物或自然现象的作用原理、作用过程及其功能。
基本含义:(1)指事物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即构造。
(2)指事物在有规律的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效应,即功能。
(3)指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机制就是“带规律的模式”。
11.◇社会运行机制: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行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说,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学概论 人大郑杭生 整理笔记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社会化的含义指个体在与社会的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始终的长期过程。
三个角度理解:1、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认为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2、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认为是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3、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是一个角色学习过程。
➢社会化的类型1、初始社会化: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2、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发生在青年时期3、发展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4、逆向社会化: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5、再社会化: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社会化与社会运行1、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2、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而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通过社会化来实现的,离开社会化,就谈不上社会团结和社会进步➢社会化的生物基础1、语言能力: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靠语言来传达和接受的2、思维能力: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人类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其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文化的结构与功能)【圣才出品】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5.1复习笔记一、文化及其特征1.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2.文化的特征(1)可习得性。
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
(2)共享性。
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象征性。
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全括性。
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整体性。
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①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②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1)物质文化。
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
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1)主文化。
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
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①民族亚文化。
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
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
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
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1)主文化。
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1.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
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
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
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
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
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2.1复习笔记一、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9世纪中叶,它的出现与剧烈的社会变迁引起的社会运行状态失调有密切的关系。
1.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1)自18世纪末叶起,西方社会发生了两次大革命,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和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欧洲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2)两次大革命使西方社会发生了根本性转型,即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新兴的工业社会,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3)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一方面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方面,社会运行也暴露出许多弊病和不协调因素,如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失业、犯罪等等。
(4)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以解决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不协调因素,寻求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规律为内容,并且将这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社会学的发展历史。
(5)由于对社会运行状态的看法存有分歧,社会学从一开始便形成了两大对立派别:一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另一个是以孔德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
2.西方社会学的创立(1)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始终表现为一种维护型的社会学,即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以多方面的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为对象。
(2)中国学术界一般把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看做是西方社会学的创立时期。
这一时期西方社会学的特点是:①与哲学关系密切;②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③创立社会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协调现存的社会关系。
(3)主要代表①孔德(“社会学之父”)a.孔德的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第一,社会静力学着重研究社会体系存在的条件和作用的规律,孔德认为社会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是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一旦这种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系统的运行就会发生障碍,造成社会病态,引起社会混乱与变革。
社会学笔记(人大郑杭生)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社会化概述⏹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含义(熟练掌握)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经过这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始终的长期过程。
三种角度:⑴文化角度社会化看做是文化延续和传递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
⑵个性发展角度社会化就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具有个性的人。
⑶社会结构角度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角色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同时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义务。
社会化的功能在于维系和发展社会结构。
二、社会化的类型?(熟练掌握)人大2005,简答,社会学一共有五种社会化类型:发生在生命早期,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的基础。
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比如,学生在大学里进行的大量学习都是为将来在工作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准备,这种学习过程就是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并且是在韧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比如,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官员都要重新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这就是发展社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就是逆向社会化。
在传统社会中,逆向社会化很少见。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变迁速度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快,一些成年人往往跟不上形势,他们要想不落伍,就必须接受逆向社会化。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考研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
2016人大行管考研参考书全程复习规划一、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考研真题专业课一:一、名词解释:1.公共管理者2.组织学习3.行政复议4.群体狂想症5.象征性政策二、简答题:1.公共组织的性质2.政府治理工具的内涵及类型3.公共预算的性质与功能4.目标群体对政策认可的缘由5.政策议程的类型三、论述题:1.结合实际,分析非营利组织在公共领域的作用及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2.结合实际,分析政策执行的相关条件专业课二(社会学+经济学):社会学简答题:1.什么是初始社会化2.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的区别3.社会互动的类型经济学简答题:1.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主要方法2.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其作用大小受到哪些条件的影响3.失业的类型三、论述题:社会学论述题:1.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2.我国社会转型对我国社会分层的影响3.社会角色失调的类型及处理方法;经济学论述题:1.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成功考上学姐学长经验谈:考研最重要的就是信心,不管考什么学校什么专业,首先自己的心态就得放好,只有打败自己才能打败别人。
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指南第九章社会组织第四节社会组织的管理一、组织管理的含义组织管理是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这种效率除了受环境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组织管理。
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是有效管理的基础。
组织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这一工程中,管理者的角色具有两种基本职能:向内观察着组织内部秩序;向外观察着环境的变化。
二、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一般被区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组织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
(一)古典组织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包括泰罗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管理14项原则和韦伯的科层制管理。
古典理论是以等级规则和非人格因素为基础建立的。
这些理论之所以也被称为科学管理理论,是因为它们强调组织成员必须遵守组织规则,而不带个人情感因素,以此提高组织机构的效率。
《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郑杭生主编,重点章节为:第四章和第十五章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学"词源: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提出的,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社会学的诞生条件:社会历史背景(1)18、19世纪以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为起点的欧洲社会大变革,使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突出的表现在于工业化(机器大工业普遍地代替工场手工业)和城市化(城市的规模扩大,作用也增大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
这些都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加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劳资双方的对立等。
因此,时代呼唤着社会学的产生,来研究并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科学思想资料(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他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3)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创始人解释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的工具。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也为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1 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有角度,规定了这门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和联系,规定了这门学科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方向和主要途径,也从而规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1.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1)时代背景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革命的巨大作用在于: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这种种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2)社会学的思想源泉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历史学派,德国人文科学,英法实证主义都为社会学提供了思想来源。
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为社会学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④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二章【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1 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有角度,规定了这门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和联系,规定了这门学科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方向和主要途径,也从而规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1.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1)时代背景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革命的巨大作用在于: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这种种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2)社会学的思想源泉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历史学派,德国人文科学,英法实证主义都为社会学提供了思想来源。
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为社会学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④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6 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见表 1-5) 表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的区别和联系
7 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见表 1-6) 表 1-6 社会学学科的层次结构
拓展: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它的研究客体,无论学者们从什么角度去研究,无论得出什么结论,即使是相差 很大,甚至相反的结论,他们所研究的对象仍是同一个,这个对象是整个学科的对象,而不是某一学派的 研究对象。 考点二:社会学研究对象与社会学其他内容的关系 ★★★ 1 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见表 1-7)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 5 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威♥ -精研学习网提供资料
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
1.1 复习笔记 【知识梳理(庖丁解牛)】
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考点难点归纳(去粗取精)】 考点一:社会学概述 ★★ 1 社会学的提出 “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孔德在 1838 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 4 卷中正式提出的。社会运行论认为,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良 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2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见表 1-1)
表 1-1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
3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见表 1-2) 表 1-2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4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见表 1-3) 表 1-3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
5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见表 1-4) 表 1-4 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
《+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郑杭生主编,重点章节为:第四章和第十五章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学"词源: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提出的,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社会学的诞生条件:社会历史背景(1)18、19世纪以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为起点的欧洲社会大变革,使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突出的表现在于工业化(机器大工业普遍地代替工场手工业)和城市化(城市的规模扩大,作用也增大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
这些都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加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劳资双方的对立等。
因此,时代呼唤着社会学的产生,来研究并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科学思想资料(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他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3)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创始人解释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的工具。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也为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什么是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1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决定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有角度,规定了这门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和联系,规定了这门学科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方向和主要途径,也从而规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
1.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1)时代背景在近代西方社会的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两大革命的巨大作用在于:促进了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自由竞争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建立;引起了观念的变化。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理性的王国”,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这种种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以极其鲜明的形式,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2)社会学的思想源泉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所包含的社会思想。
②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历史学派,德国人文科学,英法实证主义都为社会学提供了思想来源。
③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三大发现,为社会学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④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既为社会学积累了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
2.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1)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协调发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人大行管考研参考书郑杭生的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成功考上学姐学长经验谈:考研最重要的就是信心,不管考什么学校什么专业,首先自己的心态就得放好,只有打败自己才能打败别人。
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指南第十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二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是指:(1)以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为代表的分层理论;(2)以M?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为代表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1)阶级的涵义。
列宁综合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精确地揭示了阶级的实质。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这一定义表明,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2)阶级产生的条件。
阶级的产生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
同时,阶级还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得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
(3)阶级的内部关系和发展。
同一阶级的成员具有共同行动的可能性,其共同行动的实际能力与其是否已从“自在阶级”过渡为“自为阶级”相联系,阶级意识的形成和阶级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则是这种过渡的重要标志。
(4)私有制社会的阶级斗争。
在私有制社会中,阶级之间具有敌对的一面,这种敌对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它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发展的直接动力。
(5)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
阶级是个历史现象,仅仅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它的消亡与其产生一样是不可避免的,阶级消亡意味着人类最终能够消灭社会不平等。
(6)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
阶层是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之外的属性划分的,它或者存在于阶级内部,或者是与阶级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
进行阶层分析必须以阶级观点为指导。
(二)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现代西方社会中的阶级状况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阶级状况相比,确实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特别是在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划分的基础上产生了一大批“新中间阶级”。
但是,从整体上看,阶级不平等的状况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还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在坚持阶级理论的基本观点的同时,面对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也应该积极发展它,丰富它。
二、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一)西方社会分层论的代表性观点(1)M?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韦伯承认,在研究社会不平等时,把经济作为分层标准是必要的,但是至少还有两个同样重要的因素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不平等,这就是声誉和权力。
由此,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和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对于这三种角度,韦伯虽然承认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能相互强化,但在理论分析层次上,他认为必须将其严格区分,认定它们是各自独立的。
韦伯的分层理论对后来的分层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分层研究的一些重要特点都可以追溯到韦伯那里。
例如,采用多元分层标准;采用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引进了主观分层标准,等等。
(2)帕雷托的精英理论。
帕累托的精英概念是在人之天生能力和才干基础上提出的,它并不表示由社会地位所确定的特定集团,而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成员。
帕累托认为,社会分层结构的存在是普遍的和永恒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上层成员和下层成员的地位是凝固不变的。
稳定僵化的等级结构是稳定的经济状态的产物,因而仅仅是静止的农业社会的典型结构。
现代社会是建立在创新、竞争和变革基础上的动态性工业社会,因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存在终身的或世袭的阶级。
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由个人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异决定的,即基于自然差别。
社会成员归属于哪个社会层次取决于他们天生的能力和才干。
精英分子总能改变自己的地位,实现上向流动,而非精英分子则不得不向下流动。
凭着这种流动,社会系统,特别是其中的政治系统得以维持和稳定。
因而,社会系统稳定与否,不在于是否存在不平等的分层结构,而在于是否拥有完善的精英循环流动机制。
精英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体现在对于以下几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上:(1)社会不平等是由自然差别还是由社会差别决定;(2)个别成员的流动能否改变社会不平等的性质;(3)个人努力能否弥补人们在竞争起点上的差距;(4)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于阶级关系的对立性质还是在于精英循环渠道不畅。
(二)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分层研究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分层研究,首先要求分清马克思主义阶级论与西方社会学分层论的区别。
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1)二者确立分层标准的指导思想不同。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基础,而西方分层论则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2)二者研究目的和重点不同。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旨在批判和推翻私有制社会,建立能够消除不平等的公有制社会,而西方分层论则是维护私有制,企图通过改良,把社会冲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的良性运行;(3)二者所要达到的最终结论不同。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认为,社会不平等是可以消除的,而西方分层论则断言不平等是永存的。
其次,对于西方分层研究的大量成果要有选择地加以借鉴。
(1)借鉴西方分层研究所发展出来的一些理论概念,以促进对于我国社会良性运行的研究;(2)借鉴西方分层研究所提出的一些缩小社会不平等的对策,以控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平等现象;(3)借鉴西方分层研究所创造的一些方法,促进我国的相关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复试分数线政治英语专业一专业二总分50509090350人大行管考研经验分享与指导根据往年绝大多数学生复试的情况,可以大概了解到参加复试的学生普遍存在准备不充分的问题。
究其原因在于两点,一是为了应战初试学生已经耗尽了全部的精力,一旦初试完毕,很难再一鼓作气进行有效的复试准备;二是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的很多,考生很难抽出有效的时间进行全面的复试辅导。
另外多数学生没有复试经验,即便有心准备也感觉无从下手或者很难有针对性的有效复习。
针对这些情况,易研教育结合历年考研复试辅导经验为大家提供一些指导:经验之一:切勿完全放松春节期间应适当养精蓄锐(补充精力和体力)。
考研的周期很长,多数同学往往只注重初试,轻视复试,认为只要初试成绩过线了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见识,因为目前我们国家的考研人数与日俱增,而教育资源确实有限的,这势必导致考研的报录比逐年降低,也就是说考研的整体难度将增大,而考研培训行业对考研初试的辅导更加有力,这就导致每年过初试分数线的学生可能有所增加,如此以来,复试的难度势必增加,否则就无法将录取人数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轻视复试的陈旧观念已经不在适合当前的考研形式,因此请同学们务必重视复试(建议报一个易研教育的考研复试辅导班),春节期间切记不可以逸待劳,初试成绩过关也切勿感觉可以一劳永逸了,从初试成绩出来到复试开始一般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如果这段时间荒废的话,那么很可能所有的已获成就都会顷刻间灰飞烟灭,那将是万分可惜的!即使专业课第一名也不能够掉以轻心。
经验二:复习必须有针对性切勿乱看参考书!这段时期的复试复习必须有针对性,否则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就是说必须完全以复试要求为导向,切勿随意乱看书更不能是自以为是的不看指定参考教课书只看专著和其他难度较大的论文。
人大的复试一般分为两天。
第一天是专业课的笔试。
复试的笔试难度不算大,都是非常基础的知识,但是你需要在考前好好看一看复试指定书目。
答题的时候不必推陈出新或者是标新立异,只要能将教科书上的那些内容表述出来,然后随便写点自己的见解就可以了。
因此在复试复习的过程中,只要将这些指定的参考书看熟就可以了,如果有时间再了解行政管理专业各科的教材,以便对各科的学科重点和热点有所了解。
经验三:面试和英语口语考试必须要提前准备,面对老师要保持虚心的状态复试第二天面试内容是专业口试和英语口语考试。
拿到复试通知书的每个学生进教室后,都要自己去抽专业课考试题。
由于一个人只抽一道题,因此参加考试的学生很少能记全所有的题目,只是前一个学生会将自己抽到的题目透露给后面的考生。
例如,让学生论述全球化对中国公共管理的影响?如何看待今天农村的社保问题?举例说明政府体制转型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等等。
易研教育咨询师经过几年的统计发现,复试的内容都是本门学科的重点内容或是学科前沿的热点问题。
所以,易研教育咨询师希望即将参加复试的学生在掌握指定资料的基础上,也有必要关注当下时政热点。
不过这些热点问题的回答依然要用到教科书上的那些理论基础,所以千万不能“忘本”。
另外,导师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观点也很重要,建议大家也顺便看一看,不过千万别对这些内容有什么“异议”,毕竟咱们还都很“嫩”啊,更不要在面试过程中表露出那些个无谓的锋芒,记住这些细节问题将会对面试有很大的益处。
经验四:英语口语面试的细节问题英语口语和听力的测试也是比较简单的,其实一般说来不管是笔试还是面试,复试的难度都是相对较小的,这是因为目标院校握有复试的绝对权利,而复试的具体内容都是具体到每个院系的,而院系的老师们一般都是比较体谅学生的,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多带几个学生,这样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题目的难易程度并不是复试淘汰考生的关键因素,名次的前后才是最直接的因素。
因此复试中英语口语的测试也是相对简单的,关键是如何将自己的实力良好的展示给主考官。
因此,易研教育咨询师希望复试的考生能事先把自我介绍精心准备,最好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以此给导师一个好的印象,也可以增加自己的信心。
自我介绍之后,导师们会让你朗读一段英文短文给他们听。
这篇短文难度比六级阅读理解的难度稍低,因此对于久经沙场的考生来说,这个阅读应该是小菜一碟,不过也不能掉以轻心,须知英语朗读的过程实际上可以反映考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例如长句的停顿可以反映出考生对英语语法的理解以及考生的英语思维特点等等。
如果遇到生词,不必停顿也不要跳跃不读,考生只要按照阅读经验和习惯并依靠对这个单词的构词方式将它读出来就行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导师会根据这篇文章问你1—3个简单问题,也许他也会问考生一些他比较感兴趣的日常的热门话题,考生当然要用英语来回答,这时千万不要担心,用最简单的日常英语来做回答就行,三五句话就行,多说无益,还有可能暴露出更多的错误!以上四点经验是复试过程中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地方,除此之外,下面几个问题也需要引起同学的注意。
首先,还是态度问题。
我们再牛也是那些主考官的学生,我们懂得的知识在这些学识渊博的老师面前仅仅是皮毛,因此谦恭的态度是必须的。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话千万不要用在复试中,相反我们必须将尊重的心态表露出来,例如你的脸上要始终表现出认真和谨慎。
谈吐中要有礼貌,对问题有异议尽量回避不谈,总之表现的越谦虚越好,当然也不能唯唯诺诺的不敢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