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辨析题
马原辨析题
![马原辨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06b4f9ee81c758f5f61f6763.png)
1.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答:这一命题是对的。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标准的具体性、历史性和条件性。
包括下列方面:第一,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
任何实践都会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有其局限性;第二,实践具有社会性。
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的、历史的、群众的实践;第三,实践和认识都是发展的,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过程。
2.杰出人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
答:这一命题不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可见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而不是英雄人物。
认为杰出人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从而夸大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当然,杰出人物作为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比普遍个人大得多的作用,并使历史事件打上杰出人物的个人印记,但要看到,杰出人物活动的社会制约性,他们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
3.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答:前提是对的,推论是错误的。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
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至于劳动力是否成为商品并不是人类进行生产的必要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四、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2小题为12分,第3小题为16分,共40分)1、根据以上材料试说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6分),以及怎样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6分)答: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大学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大学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17b6e11c650e52ea551898fd.png)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P172、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P18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P184、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P185、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P186、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P187、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P188、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P18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全面地看问题。
P1910、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P1911、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时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P1912、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P1913、矛盾就是斗争。
P1914、因为理论能够指导实践,所以说理论高于实践。
P1915、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表明流通过程可以产生剩余价值。
P1917、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叫可变资本。
P1918、思想本身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
P1919、在任何情况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都是绝对的。
P1920、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
P192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P202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P2024、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P2025、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P2027、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的劳动。
P2028、垄断是在自由竞争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垄断统治形成后可以消除竞争。
P2029、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意识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P2030、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P203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P2032、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因此,它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a3336fa8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9.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一、唯物论(重点考实践的定义和规律)1、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原理】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方法论】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额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重点考联系、发展、矛盾、度)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方法论】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联系的条件性(2016年以来新增加)【原理】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但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然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立足现实,既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事物发展的条件。
3、发展【原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方法论】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4、现象与本质【原理】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1b096d524de518974b7d55.png)
辨析题参考答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
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
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
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
马原辨析题
![马原辨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7d69c81b866fb84ae45c8d2d.png)
辨析题解法:1、回答判断正确与否2、阐述原因1、马克思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正确。
理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科学性是革命性的的前提和基础,革命性是科学性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正确性)体现在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体现在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造新世界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在:科学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革命性也并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统一的关键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
2、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理论?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即坚持又发展,用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正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
(3)所以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与发展统一。
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的坚持。
(4)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正确。
理由是:①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使人与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
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共同性或一致性。
错误。
理由: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马克思原理辨析题
![马克思原理辨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1abc3b24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25.png)
马克思原理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能够合理解决哲学基本问题.错:合理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2、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错:只有尊重客观规律、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的主客观条件,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目的3、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对:动物只有低等的感觉和心理4、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应.对:意识作为主观对客观的反应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错误的思想在现实中仍然有它的原型。
5、旧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错: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把认识看成是消极被动的反应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6、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对:每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是非至上的,但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穷的、至上的。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证人。
错: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8、“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无感”是唯物主义认识论。
对:有了客观事物才会有人的主观认识。
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9、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错: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检验真理不会一次成功,可能要经历多次反复。
10、“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这说明面对同一个客体,主体认识过程有主观性和差异性,并不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11、“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错:真理没有阶级性是对客观事物而言真理只有一个,不因阶级立场的不同而不同。
但是阶级立场往往制约着人们对真理的接受与选择。
12、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对: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都需要不断拓展和深化。
13、在文化的作用问题上,有人认为:“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错:犯了“文化决定论”的错误。
马原辨析题汇总
![马原辨析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4cece2643323968011c924a.png)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辨析题参考答案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
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
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
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
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地改造。
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这一说法不正确。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他们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
马原部分辨析题
![马原部分辨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9f185a1e964bcf84b9d57b59.png)
六、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 展史的“钥匙”。
•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 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 作用,是物质财富和一切社会关系的物质 根源,因此,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 发展史的“钥匙”。
七、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 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 建筑三者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因 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该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变革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看到科技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可能是积 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 第89页(2008版)。
二、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了历史。
五、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 会问题。
•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 在阶级社会中,科学技术解决不了阶级压 迫和贫富分化,此外,在当代科学技术还 会带来新的问题。 • 该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 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变革 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看到科 技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 用是不同的。
八、“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史 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P87(2008版)
九、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 我们必须承认,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思想 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 •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 会的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 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 争的历史。因此不能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该 观点属于唯心史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5道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5道辨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1899b679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ad.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5道辨析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65道辨析题1、阶级是社会生产力得以充分发展的产物答:此说法是错误的。
阶级是社会生产力得到一定发展而又发展不充分的产物。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有被称为哲学的两个对子。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对第一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事物是又动又不动。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相对静止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动中有静;所以,纯粹的运动和纯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
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这种说法否定了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性,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凭“胆”、凭主观臆想去搞生产,其结果只能使生产遭到破坏,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6、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向前发展,这时就必须变革社会的生产力以适应生产关系的向前发展。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只能变革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答:此说法是对的。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当阶级矛盾尖锐对抗和冲突时,统治者阶级就会运用国家这个暴力机关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此说法是对的。
因为: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去,从而极大的改变生产力的面貌;并且,科学技术还可以渗透到管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f7e6cf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52.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辨析题1、对⽴统⼀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对⽴统⼀规律揭⽰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3)对⽴统⼀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线索;(4)建⽴在对⽴统⼀规律基础之上的⽭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法;(5)是否承认对⽴统⼀规律,是辩证法和形⽽上学两种世界观对⽴和⽃争的焦点。
2、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主要表现在四个⽅⾯:第⼀,实践产⽣了认识的需要。
第⼆,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标准。
(3)总之,⼈的认识是从实践产⽣,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答:(1)这个观点错误。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
(3)上层建筑的反作⽤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产⼒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量。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毫⽆关系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统⼀的关系。
⼀⽅⾯⼆者是统⼀的,它们是同⼀劳动过程的两个⽅⾯,并不是两种独⽴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
另⼀⽅⾯,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盾的,存在着差别。
5、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新变化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当代资本主义有以下新变化:第⼀,⽣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第⼆,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
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命性的统⼀?答:(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命性的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206184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20.png)
(完整版)马原辨析题以及答案辨析题参考答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参考答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是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不全面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看法。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人们认识能力不高,各门具体科学都还处于未分化的状态而包含在哲学之中,这时的哲学也就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
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学科。
一些哲学家由于未能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把哲学当做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一种特殊科学,提出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对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的观点,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规定。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但不能由此就说它是“科学之科学”。
3、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功能和属性,因而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的观点。
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物质的功能,但它又是与物质有本质区别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具有主观特性的精神现象。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77fcffbd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10.png)
马原判断题辨析题题简答题绪论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容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2、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的。
四、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的打“×”)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它我们就能永不犯错误。
2、马克思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与他们个人的主观条件是分不开的。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已经过时了。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总是一帆风顺的。
五、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问题)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的经验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材料3:“决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答案的任务。
真正的马克思列宁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原马克思主义原理辨析题(最全、最全版考试专用)
![马原马克思主义原理辨析题(最全、最全版考试专用)](https://img.taocdn.com/s3/m/422aeccea300a6c30d229f10.png)
辨析题1.社会规律具有主观性。
P29错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所转移的。
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性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物质世界。
人的生命形态和生命活动仍然是物质的,人赖以生存的全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世界,离开了一定的物质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
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人类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如果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围,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意识统一于物质。
P28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因此,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P26对观念即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依赖物质4.凡是前后相继的现象都是因果关系。
马原辨析题
![马原辨析题](https://img.taocdn.com/s3/m/df976a11866fb84ae45c8dec.png)
辨析题:对命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1.唯心主义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答案要点:这是错误的观点。
思维和存在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2.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答案要点:这是错误的观点。
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他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答案要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但比普遍性丰富,不能完全进入普遍性之中。
整体和部分则是反映事物的包含和组合的关系。
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是部分的总和;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
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事物不同关系的两对范畴,不能把两者等同。
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评析上述观点。
答案要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并贯穿一切过程的始终。
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不可分割,二者的辩证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上述观点指出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相互联系、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不可分割。
但这些辩证思想是朴素的、零散的,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5.真理是客观实在,谬误是主观幻想。
答案要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内容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但真理属于认识范畴,其形式则是主观的,所以不是客观实在。
马原辨析题整理版
![马原辨析题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2aa632f8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d6.png)
三、辨析题(每题 5 分,共 3 题)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量就是指数量的多少。
3.假象是一种错觉4.按照牛顿力学原理F=ma 的公式说明: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5.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6、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体。
7、真理就是客观事物。
8、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1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科学”。
11、世界统一于存在。
1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一切有用的认识都是真理。
13、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14、人权高于主权。
1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16.运动、变化和发展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它们彼此无实质区别。
17.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18.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19.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20.只有正确的思想意识才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的东西。
22.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可见理论比实践更重要。
2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起作用的。
24.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外部矛盾则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5.社会规律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们的自觉活动,所以社会规律不是客观的。
26.意识的能动反作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7.一切反映论的共同特点是用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来说明认识论问题。
28.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
29.必然性是实现自由的消极障碍。
30.个人的自我价值高于其社会价值。
31.所有社会发展道路都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性3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明,任何意识都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33.辩证的否定观的实质就是“扬弃”。
3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35.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36.自由就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析题1、伟大的思想来源于天才的头脑。
错2分,任何思想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思想是对物质生活实践的反映,伟大思想也不例外。
本题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4分2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对2分,运动与变化与物质的关系4分3、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对2分,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表现4分。
4、只有正确意识,才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错2分,只要是意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统一的表现4分5、辩证的否定是否定与肯定的对立统一。
对2分,辨证否定是对旧事物中消极因素的否定与克服,同时又是对旧事物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还添加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4分6、坚持真理就一定能实现价值。
错2分,坚持真理体现的是遵从客观规律,获得的是客观效果;实现价值体现的是满足主体(人民大众)需要。
坚持真理不一定能实现价值,遵从规律带来的客观效果有时不能满足主体需要甚至伤害大众利益。
这是真理和价值的对立性表现。
4分。
7、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是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
错2分,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对本国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二是对殖民地人民的剥削和掠夺。
4分8、资本在本质上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错2分,资本的本质3层递进观点。
4分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对2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社会生产资料由垄断资本家占有和支配,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所以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4分10只要生产力发展了,就表示社会进步了。
错2分,社会进步是一个综合标准,生产力进步只是基础,还需要占有和分配公平,政治和法律正义,思想道德水平高,每个人的自由和发展获得保障。
4分11人的现实本质是劳动。
错2分,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人的现实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4分1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对2分,工具在生产力的地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4分13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对2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含义4分。
14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社会生活没有客观性。
错2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但是实践是客观的。
实践客观性的表现4分15由分配不公所造成的收入差距过大,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原因,因此,产品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核心。
错2分,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三者间的关系4分16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这一过程只有积极的后果。
错2分,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经济全球化必然有消极后果4分17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出现的,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化。
错2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确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出现的,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不是资本主义化。
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和要求。
4分1.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对。
(1)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形态,其功能首先在于反思。
哲学的反思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人和世界的认识关系或观念关系的研究;二是对人和世界的实践关系的研究。
(2)哲学不仅具有反思功能,更重要的是它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功能。
正确的哲学不仅能科学地说明世界、反思世界,更重要的是强调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是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
(3)此命题夸大了哲学的反思功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对。
(1)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或者是正确的反映,或者是错误的反映。
但意识的表现形式上是主观的。
所以说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对。
(1)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2)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
(3)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
4.事物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对。
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它是由事物的特殊矛盾决定。
量是事物的可以用数和形去表示的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等级、规模、速度等方面的表现。
量在一定范围内不会导致事物质的变化。
质和量都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可分离的客观规定性。
5.唯物辩证法就是不偏不倚的折中法。
错。
所谓折中法,是指把不同的理论和观点进行调和,是和事佬。
而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一种思维方法。
它们都是事物自身具有的客观联系和规律。
唯物辩证法承认事物的矛盾、联系和发展,反对片面、孤立的、静止的观点。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6.肯定就是肯定,否定就是否定,所谓既肯定又否定实质上是自相矛盾的说法。
错。
任何事物内部都可以分为两大方面,肯定方面是有利于现有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
事物的发展就是通过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从而获得发展的。
但是否定和发展总要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失去了这个基础,否定和发展都无法进行。
这个基础体现了事物发展中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在否定中存在着肯定。
这样的否定就是辩证法的否定。
不承认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对。
唯物辨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就要求我们不能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如果,我们偏听偏信,则必然不能够获得对于事物全面和客观的认识,只有“兼听”才是获得对于人和事物比较全面和客观认识的方法。
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对。
所谓“天”就是客观世界,它既包括自然世界也包括社会世界。
所谓“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和社会都有它运动的内在规律性,这些个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尧”这样贤明的君主和“桀”这样邪恶的君主也都不可能改变这些规律。
这个认识是符合唯物辨证法的。
9.“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错。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且在特定的条件下,这个能动的反作用还是十分巨大的。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毕竟还是要受到客观规律制约的。
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不能对事物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有可能造成极大的破坏。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在“文革”期间提出的口号,就是过度宣扬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而无视客观规律性的典型例子。
10.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对。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1.一切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先验论。
对。
因为:一切唯心主义认识论都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客观精神的产物,都将认识当作先于物质和实践经验的东西;在认识路线上,一切唯心主义都坚持从思想、感觉到物1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一切有用的认识都是真理。
错。
因为:第一,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它对实践又具有指导作用,真理和有用有联系,但有用的并不一定都是真理,二者又有本质区别;第二,上述命题将真理与有用等同,犯了实用主义真理观的错误。
13.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都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错。
因为: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逻辑补充,是一种探索和论证真理的手段,但逻辑证明不能离开实践基础,它本身是实践的产物,逻辑证明得到的结论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逻辑证明的作用不能夸大,更不能代替实践标准。
第二,这一观点夸大了逻辑证明的作用,最终必将导致否定实践标准的错误,陷入唯心主义。
1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错。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
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15.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而可以用它来作为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
错。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不能以它作为对错的标准。
判断认识的真理性,必须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
马克思主义虽然是真理,但它只是主观的东西,故不能作为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
16.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正确的理论对革命的行动有决定性作用。
对。
理论对于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
1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不同层次的真理,真理和谬误是相对真理的两种属性。
错。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基本属性。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真理和谬误不是相对真理的两种属性。
18.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错。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目的。
上述观点片面夸大了人的目的性,实际上把自己当成目的,而把他人和社会当成满足其目的的手段,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
19.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错。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即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即思想上层建筑)。
在社会的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处于核心地位。
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是区分不同上层建筑性质的根本标志。
20.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参加了一定的历史活动,对历史的发展都有不同的影响,因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具有不同思想、目的、动机的人的“合力”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