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资料2021年整理版本(全)
毒理复习资料5篇范文
毒理复习资料5篇范文第一篇:毒理复习资料绪论1、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包括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人类使用的物质,包括食物本身生长中存在的物质2、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3、食品安全性: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4、毒性:外源化学物具有的对机体造成损伤的能力5、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第一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从微小的生理生化正常值的异常改变到明显的临床中毒表现,直至死亡。
毒效应的这些性质与强度的变化构成了外源化学物的毒效应谱。
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
2、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3、毒性和毒物: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toxicants)。
在一定意义上,只要达到一定数量,任何物质对机体都具有毒性;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低于一定数量,任何物质都不具备毒性;关键是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
毒性是一种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
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数量,则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毒性较低的物质,需要较多的数量,才呈现毒性。
(2021年整理)季戊四醇MSDS
季戊四醇MSDS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季戊四醇MSDS)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季戊四醇MSDS的全部内容。
(完整word版)(整理)动物毒理学资料.
(完整word版)(整理)动物毒理学资料.一、选择题:A型题:每一道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只需从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作为正确答案,并写在上面相应题号的相应空格内。
1、下列为合成N-亚硝基化合物前体物的是 CA.CO B.KNC C.NaNO2 D.NaCl E.Cl22、下列属特殊毒性的是CA.蓄积性毒性 B.急性毒性 C.致癌性 D.慢性毒性 E.亚慢性毒性3、小鼠一次灌胃的最大体积是DA.0.5ml B.1ml C.1.5ml D.2ml E.2.5ml4、在众多毒性参数中,制定日许量和各种卫生标准的依据是DA.半数致死量B.半数耐受量C.阈剂量D.最大无作用剂量E.最大耐受量5、世界卫生组织的英文缩写是BA.FDA B.WHO C.FAO D.IPE E.IARC6、下列化学物在致畸试验中不能作为阳性对照物的是AA.维生素A B.环磷酰胺 C.五氯酚钠 D.乙酰水杨酸 E.敌枯双7、蓄积毒性作用观察的效应指标是A.肿瘤 B.中毒 C.死亡 D.畸胎 E.微核8、DDT、六六六、多氯联苯等有机氯农药在体内的贮存库是 DA.肝脏 B.心脏 C.肾脏 D.脂肪组织 E.神经组织9、下列禁用于食品动物的药物是CA.链霉素 B.青霉素 C.克伦特罗 D.喹乙醇 E.土霉素10、有机磷酸酯类根据小鼠的LD50值进行分类,下列为高毒类的是C A.敌百虫 B.3911 C.乐果 D.敌敌畏 E.皮蝇磷11、引起水俣病的毒物是A.砷 B.汞 C.甲基汞 D.铅 E.氟12、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同剂量的同一种化学物以不同的途径染毒,相对而言引起毒性最小的染毒途径是EA.腹腔注射 B.肌肉注射 C.静脉注射 D.经口 E.经皮13、下列化学致癌物攻击DNA分子的主要部位是A.腺嘌呤碱基 B.鸟嘌呤碱基 C.胞嘧啶碱基 D.胸腺嘧啶碱基E.尿嘧啶碱基14、影响化学毒物在膜两侧转运的最主要因素是AA.脂水分配系数B.分子量C.分子离解度D.体液pH E.膜两侧的浓度差15、下列为N-亚硝基化合物在体内合成的最佳场所的是EA.胃 B.肠 C.膀胱 D.口腔 E.肝脏16、LD50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A.LD50值与毒性大小成正比B.1/LD50与毒性大小成反比C.LD50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D.LD50值与毒性大小成反比E.LD50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17、下列不是有毒元素的是A.Cd B.Hg C.Pb D.As E.Fe18、下列不是N-亚硝基化合物与BaP共有的致癌特点的是A.致癌面广 B.靶器官多 C.发现最早 D.可通过多种途径吸收致癌E.可经胎盘对子代产生致癌性19、下列可引发工人出现疼痛病的是A.Cr B.Cd C.Cu D.Pb E.As20、下列化合物之间致癌性比较描述正确的是A.AFT<亚硝胺 B.AFT>亚硝胺 C.AFT<aft<="" p="">、下列为合成N-亚硝基化合物最佳场所的是A.肝脏 B.胃 C.口腔 D.膀胱 E.直肠、下列属一般毒性的是A.蓄积性毒性 B.遗传毒性 C.致癌性 D.免疫毒性 E.神经毒性、急性毒性实验中测定敌百虫LD50常用的染毒方法是A.静脉注射 B.肌肉注射 C.皮下注射 D.灌胃 E.腹腔注射、下列属于毒物生物转化第二相反应的是A.羟化 B.结合 C.氧化 D.水解 E.还原、下列毒物动力学参数表示毒物消除特点的是A.AUC B.F C.t1/2 D.C m E.V d、下列可以用于致畸试验阳性对照物的是A.左旋咪唑 B.环磷酰胺 C.二噁英 D.乙酰水杨酸 E.以上均可、下列为制定日许量和各种卫生标准依据的毒性参数是A.LD50 B.ED50 C.LD0 D.ED0 E.LD100、大多数农药在体内最易蓄积的器官组织是A.肝脏 B.心脏 C.肾脏 D.脂肪组织 E.神经组织、下列禁用于食品动物的药物是A.链霉素 B.青霉素 C.克伦特罗 D.喹乙醇 E.土霉素、检测新兽药是否具有致突变性必做的体外试验是A.Ames试验 B.显性致死性试验 C.MNT D.细胞遗传学试验E.SLRL、在众多毒性参数中,制定日许量和各种卫生标准的依据是A.半数致死量B.半数耐受量C.阈剂量D.最大无作用剂量E.最大耐受量、小鼠一次灌胃染毒的体积是A.0.2ml/10g B.0.5ml/10g C.0.6ml/10g D.0.8ml/10g E.1ml/10g、下列为ADI常用计算公式的是A.NOEL/10 B.NOEL/20 C.NOEL/50 D.NOEL/100 E.NOEL/1000、用大鼠进行慢性毒性的试验的期限是A.7d B.14d C.3个月 D.18个月 E.24个月、下列不属于发育毒性表现的是A.死胎 B.精子畸形 C.畸胎 D.生长迟缓 E.免疫功能降低、一般认为DNA分子中最易受化学致癌物攻击的碱基是A.腺嘌呤 B.胞嘧啶 C.鸟嘌呤 D.胸腺嘧啶 E.尿嘧啶、下列代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是A.WHO B.FDA C.FAO D.IPE E.IARC、下列为AFT主要作用的靶器官是A.肾脏 B.肝脏 C.神经 D.心脏 E.免疫器官、下列金属间有协同作用的是A.汞与镉 B.汞与锌 C.汞与铅 D.锌与镉 E.铁与铅、凡属我国首创、产量较大、使用面广、接触机会较多、或化学结构提示有慢性毒性和/或致癌作用可能者,必须进行___阶段的试验。
毒理学整理资料(绝对给力)
第一章绪论1.环境毒理学: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动物一般为哺乳动物。
(一)体内试验:亦称整体试验,是利用整体动物进行的试验。
按染毒的持续时间不同而分为急性(一次染毒或24h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亚急性(1-3个月)和慢性毒性实验(一般6个月以上到终生染毒)。
(二)体外试验:根据选用生物试验对象分为:1.微生物试验;2.哺乳动物体外试验(器官水平;细胞和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3.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直接应用于人)第二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1.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被称之为污染物的迁移(位置)和转化(形态),也可称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或环境转归。
2.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结果导致局部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综合毒性的强度发生变化,引起污染范围的扩大或缩小,污染物浓度的降低或增高,污染物所处的局部条件重新发生或大或小的改变。
3.迁移方式三种类型:机械性迁移、物理-化学性迁移和生物性迁移。
4.生物性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附、吸收、代谢、死亡等过程而发生的迁移。
5.三种类型:(一)生物浓缩:又称生物富集,生物体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
出现生物体中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生物浓缩程度用生物浓缩系数表示:BCF=环境中该污染物的浓度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二)生物积累:生物个体随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而是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积累的程度可用生物积累系数表示:BAF=染物的浓度较前阶段体内蓄积该污同一生物个体生长发育物的浓度较后阶段体内蓄积污染某一生物个体生长发育(mg/kg )(三)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终极总结版)★
ADME过程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致突变: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次种改变可随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并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自由基: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
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丢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主要是根据以上发育阶段的区分来设计的,每一段试验大致相当于上述两个阶段。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分别为:1段:生育能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一般生殖毒性试验)2段:胚体—胎体毒性试验(致畸试验)3段:出生前后发育毒性试验(围生期毒性试验)3R原则:替代、减少和优化致畸:致畸物引起畸形(发育物体解剖学上形态结构的缺陷)。
脂/水分配系数: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机体负荷:是指在体内化学物和(或)其代谢物的量及分布。
0201633、适应:是机体对一种通常能引起有害作用的化学物显示不易感性或易感性降低。
0201734、受体:是能与配体或激活剂高度选择性结合,并随之发生特异性效应的生物大分子或生物大分子复合物。
02023第一章绪论《毒理学基础》第5版+第6版,预防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王心如(一)概念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毒理学基础人卫复习资料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现代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具有基础科学和应用学科的双重属性。
主要包括: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通过毒理学研究和毒性实验,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系统、科学地表征外源有害物质暴露对人类和生态的潜在损害作用,并对产生这种损害作用的证据的强度或充分性进行评定,对于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主要包括4个步骤:危害识别;危害表征(剂量-反应评定);暴露评定;危险度表征【系统毒理学systems toxicology】是以毒理基因组学为基础,通过了解机体暴露在不同剂量,不同时点的基因表达谱、蛋白质谱和代谢物谱的改变以及传统毒理学的研究参数,借助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毒理学技术对其进行整合,从而系统地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和环境应激等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转化毒理学translational toxicology】研究如何将毒理学的基础研究成果发展转化为能应用于环境与人群监测、环境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和危险性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产品和防控措施的一门新兴的毒理学分支学科,是“组学”、计算生物学、遗传-表观遗传学等创新的产物。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效应谱】外源性化学物作用于生物体,随剂量的增加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不同的生物学效应,称为毒效应谱。
随剂量可表现为:1)生物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不引起生理变化);2)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3)亚临床改变;4)临床中毒;5)死亡毒效应谱还包括:致癌、致突变、致畸胎作用【速发型毒作用immediate toxic effect】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毒作用*剂量-效应关系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的程度增加。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终极总结版)★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终极总结版)★ADME过程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致突变: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次种改变可随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并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自由基: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
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丢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主要是根据以上发育阶段的区分来设计的,每一段试验大致相当于上述两个阶段。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分别为:1段:生育能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一般生殖毒性试验)2段:胚体—胎体毒性试验(致畸试验)3段:出生前后发育毒性试验(围生期毒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卫生毒理学(health toxicology)是利用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预防医学角度研究人类环境中可能接触的有害因素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亦可称“预防毒理学”。
(二)研究内容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毒理学三大研究领域:#1、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直接关注外源性物质的毒性鉴定,研究化学物的毒性表现,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做到“知其然”。
效应:是指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作用所引起的生物学改变,这类生物效应的强度是连续增加或减少的变量,用计量数据表示其强度,称量效应。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资料讲解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资料讲解《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先说一句,六,七,八,十二章是本书重点中的重点。
注意详细看课本。
一.名词解析:1. 毒理学( toxicology ):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现代毒理学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 最大耐受剂量( maximal tolerance dose ):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3. 自由基(free radical) :是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它主要由化合物的共价键发生均裂而产生。
4. 易感生物学标志( 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 ):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5. 半减期( half life ):外源化学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学物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6?癌基因(Oncogene): 一类在自然或试验条件下,具有诱发恶性转化的潜在基因。
7.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 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合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包括一般行为、大体形态变化及死亡效应。
8. 基准剂量BMD\benchmark dose :是依据动物试验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用一定的统计学模式求得的引起一定比例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的下限值。
9. 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又称代谢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10. 代谢酶遗传多态性:不同种属,不同个体内的同一种代谢酶的基因编码不同,从而导致了其功能的不同,这就是代谢酶遗传多态性11. 危险度(risk):又称危险或危险性,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
最新整理第七版 毒理学基础总结doc资料
毒理学基础总结归纳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毒物性质与机体或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包括毒性、入侵途径、中毒机理和病理过程)2、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和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adverse/harmful effects)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二、问答题1、简述毒理学的基本功能以及三大领域:答:⑴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①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②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⑵三大研究领域:①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②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③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2、毒理学方法:答:体内试验(整体动物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试验,流行病学研究3、3R原则:答:替代,减少,优化和改良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一、名词解释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性是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3、毒物(toxic substance , poison ,toxicant):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
4、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5、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应在生物题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生物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蛇毒的毒性毒理
(3) 透明质酸酶:此酶存在于多数蛇毒中,以蝰科蛇毒含 量为高。能溶解细胞与纤维间质的酸性粘多醣,破坏结缔 组织的完整性,促使蛇毒从局部向周围组织扩散,扩大局 部炎症,加深症状。
2021/3/8
2021年3月8日
•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头部三 角形,颈细,吻较窄,体背 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 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 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 建、台湾、河南、湖北、湖 南、广东、海南、广西、陕 西、甘肃、四川、贵州。生 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 、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 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2021/3/8
2021年3月8日
2.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头呈三角形, 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 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 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 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 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 ,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 旁柴堆、瓜棚。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 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 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 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毒理学资料
第一节概述动物毒理学:是现代兽医学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
动物毒理学是研究各种毒物的来源、种类、性质及其对动物的毒性、毒理和引起动物中毒途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的科学。
(二)动物毒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毒物及其对动物的毒性。
包括种类、分类、一般性质、毒性作用及中毒机理。
研究中毒病流行病学特点。
毒物引起中毒的原因、发病规律、区域性生态环境恶化与中毒。
研究毒物动力学。
毒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及生物转化过程;毒物的靶器官、受体和酶的关系;毒物与动物品种关系以及毒物与剂量的关系等。
研究动物中毒病的诊断与毒物检验技术。
包括中毒的特征、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和组织学乃至电子显微镜下亚细胞水平上的变化特点,毒物的定性定量分析,中毒动物生物材料中毒物分析方法等。
研究食用动物组织中有毒物质、药物和化学药品的残留,确定休药期和允许残留量,对食用动物的评价以及动物废弃物的再利用等。
研究安全试验及饲料添加剂,药物安全性的毒理学评价。
包括安全试验设计,急性、亚急性、慢性、蓄积性毒性试验,繁殖试验和致畸、致突变、致癌试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广义的动物毒物学还研究植物毒素(如蓖麻毒素等)、动物毒素(如蛇毒、蝎毒及海洋动物毒素)和微生物毒素(包括细菌、真菌毒素)及其开发利用的途径。
研究动物中毒的治疗与预防。
包括一般治疗技术和特殊解毒技术,一般预防方法和生态工程,环境治理技术以及毒物管理二、毒物及其毒性毒物与中毒1、poisons;toxicants;toxic agents)一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某种物质进入机体后,由于其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在组织器官内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的作用,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病理变化,甚至造成死亡,此种物质称为毒物。
关于“毒物”一词,历史上许多毒物学家企图对毒物作出恰当的定义,结果只是在语言上的推敲而不是在毒物学上的实际描述,这是因为各种“毒物”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毒物事实上,一种物质是否有毒,不仅取决于毒物本身的结构和理化性质,还取决于动物接受这种物质的数量、途径、次数以及动物的种类和机体状况等。
毒理打印
细细胞(小鼠肺,雌性大),计量).亚致癌性.效应)关, ,且价格,最好家兔,相,其,.气态,,受只或常用不超过体重. ,实验动.小鼠因,在容,但其装(求经.鼠的浸尾试验是常用的定性试验方法量涂布受试化合物,的剂量-反应关系,求经皮LD50(2)局部作用试验,部毒性作用常用皮肤斑贴法或兔耳法4.注射途径接触受试物,外来化合物的急性毒性试验,毒性研究,以及化合物的代谢.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知毒性的外来化合物求其LD50(LC50),先做预试验做预试验方法很多,结构和其理化性质,或其衍生物的种类,量.熔点.沸点.比重.闪点.挥发度.蒸气压水溶性和脂溶性等,依此查阅文献,合物的毒性资料,并以其LD50(LC50)为受试化合物的预其毒性中值;但应注意预期毒性中值为待测化合物的中间剂量组剂量组间的组距可以大些,化合物的致死剂量范围初起组距可用剂量间的4倍差, log4(log4=0.6)来划分各组剂量求外来化合物LD50较为合适,5 7个剂量组即可,数,小鼠不少于10只.大鼠6 8只.4 6只,若设计采用霍恩氏法计算LD50时动物数可减少每组动物应雌雄各半;物毒性有性别差异,则应分别求雌.物各自的LD50(LC50)(二) 观察持续时间测定外来化合物的LD50(LC50),死亡数对于一些速死性化合物求LD50(LC50)也可仅计算24可仅计算24小时的死亡率,合物的24小时LD50与两周LD50有差别但应注明是多少时间的LD50值,便于在进行毒性比较时有共同的基础膳食.充足的饮水及适宜的温湿度环境,防止动物出现非中毒性死亡(三) 症状观察环,是补充LD50故应详细地观察动物的中毒症状.展过程及规律,死亡前症状特点.的不同衍生物的急性毒性特征出现兴奋现象,期首先表现为抑制现象,此外,粘膜刺激症状,如出汗.流涎,泌物,瞳孔改变等(四) 病理学检查和其它指标观察二.急性毒性评价应及时解剖做病理学检查,血.出血.水肿或其它改变,结束后应做病理学检查准外,缺点,因为它们主要是根据经验确定,性还不足谓较大剂量,是指小于急性LD50的剂量亚慢性毒性试验目的物所产生毒性作用的性质;官;获取亚慢性毒性的参数如NOEL和估计阀剂量 2.殖机能的影响及子代的致畸作用3.续接触为3~6个月,为1~3月即可这是考虑到人类接触大气水和食品污染物的持续时间一般较久,中的工作年龄阶段,且每日工作不超过8时之故现有学者主张进行实验动物90为亚慢性毒性试验,或饮水中,动物自然摄取连续90物3个月,间所表现的毒性效应基本相同,30天或90天试验,每天6小时,每周5皮肤试验进行30天(二)实验动物和染毒途径验动物,一种为啮齿类,另一种为非啮齿类如大鼠和狗,征由于亚慢性毒性试验期较长,物的体重(年龄)应较小,如小鼠应为15g 右,大鼠100g左右2.染毒途径择,接触该化合物的途径或方式,,,,,100g,比值,通常(全肝湿重/ ..,.常规指标,,,,),(或死亡),,,K<1K>5时,.2.,为制定10 12g;。
(2021年整理)食品毒理学题库及完整答案
食品毒理学题库及完整答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食品毒理学题库及完整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食品毒理学题库及完整答案的全部内容。
《食品毒理学》题库一、填空1.毒物在体内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四个方面。
2.毒物吸收途径有消化道吸收、呼吸道吸收和皮肤吸收三种。
3.毒物在体内分布主要有血液分布、肝脏分布、脂肪组织贮存和骨骼中沉寂四种形式。
4。
毒物主要通过经肾排泄、经胆汁排泄和经乳汁排泄三种渠道排泄。
5。
毒物动力学指毒物在体内随时间浓度变化,主要模型为房屋模型,包括一室模型、二室模型和多室模型三种具体模型。
6。
多环结构毒物的毒性和致癌性主要由具有丰富电子云的K区决定。
7.一般动物毒性实验包括急性、亚慢性和慢性三种。
8。
我国食品毒理学对毒物分级一般采用国际六级分级标准,以显示食品安全重要性.9。
致癌物可分为遗传毒性致癌物、无机致癌物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三大类。
10。
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如果LD50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10倍时,说明该化学物质毒性较强,应考虑放弃将其加入食品。
11。
慢性毒性实验中,当NOEL大于人的可能摄入量300倍时,说明该化学物质毒性较小,可进行安全性评价。
12。
食品毒物的危险度评估一般采用社会可接受的危险度,而要避免一味追求零危险度和过度安全所带来的高成本13.食品中天然存在的有毒蛋白质主要有蛋白酶抑制剂、淀粉酶抑制剂、凝血素和过敏原四种。
14.马铃薯发芽变青部位主要毒素为龙葵碱,其毒性机制为抑制胆碱酯酶,使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被降解而大量积累,导致过于兴奋抽搐等。
毒理学资料
毒理学资料解释毒理学资料包括化学毒物的急性毒性、刺激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致突变性、生殖毒性及致癌性。
急性毒性选用的急性毒性指标为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 ( LD50 或 LC50),即引起受试动物(大鼠rat小鼠mouse)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指使实验动物一次染毒后,在14天内有半数实验动物死亡所使用的毒物计量。
LD为Lethal dose(致死剂量)的缩写,标志数值:经口摄:固体LD50≤500mg/kg,液体LD50≤2000mg/kg;经皮肤接触24h,LD50≤1000m g/kg;吸入粉尘、烟雾及蒸气半数致死浓度LC50≤10mg/L例如:LD50≤1000mg/kg就是说,人的重量70kg的话,摄入70g为中毒死掉1 剧毒品急性毒性为:经口LD50≤5mg/kg;经皮接触24h LD50≤40mg/kg;吸入1h LC50≤0.5mg/L。
2 有毒品急性毒性为:经口LD50:5 -50mg/kg;经皮接触24h LD50:40 - 200mg/kg;吸入1h LC50:0.5 - 2mg/L。
3.3 有害品急性毒性为:固体经口LD50:50 - 500mg/kg;液体经口LD50:50 - 2000mg/kg;经皮接触24h LD50:200 - 1000mg/kg;吸入1h LC50:210mg/L。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动物经亚急性和慢性染毒后的毒作用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所见。
刺激性为毒物对动物眼睛和皮肤的刺激性实验数据。
刺激强度分轻度、中度和重度。
致突变性以沙门氏菌回变试验(Ames试验)数据为主,适当收录大小鼠、人及其它试验数据。
生殖毒性以动物(尤其是大小鼠)吸入和口服的生殖毒性实验数据为主;均为最低中毒剂量或浓度(TDL0或TCL0)下的数据。
致癌性采用国际癌症研究中心 (IARC) 专家小组的评定结论。
毒理学资料
毒理学复习资料选择题:1.动物实验是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2.LOAEL指的是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也称最低毒作用量(LTD)、最小作用剂量(MED)、阈剂量(TD)。
3.化学毒物在胃肠道吸收的主要方式为简单扩散。
4.毒理学体外实验当选用游离器官、细胞、细胞器。
5.化学物的一般急性毒性试验,如无特殊要求,则生物性别无选择为雌雄各半。
6.自由基置换的后果是出现同义密码、错义密码、终止密码,以上都对。
7.确证的人类致癌物必须有人类流行病学及动物致癌实验方面允分的证据。
8.FAO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英语缩写简称。
9.瑞士医师指出:所有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不是毒物的物质,只是剂量决定了它是毒物还是药物。
10.以下烃类毒性物质中哪种毒性最强?答:丁烷11.以下哪一项不是毒理学体外实验的特点?答:影响因素多,不易控制。
12.如果检测某人的血液、尿液中重金属含量可以准确判断其机体暴露水平,这些生物标志称为接触性生物学标志。
13.阈剂量是指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14.下列属于重要的环境致癌物的是7,8-二醇。
15.毒物的吸收是指毒物随染毒部位进入血液循环。
16.LOAEL指的是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
17.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关系是LD50与毒性大小成反比。
18.影响化学毒物毒性大小和毒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是化学毒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19.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动物的原则对化合物毒性反应与人接近的动物、易于饲养管理、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价格低廉,以上都对。
20.毒物按其毒性强弱分剧毒、高毒、中毒、低毒、微毒。
21.多大颗粒容易经呼吸道再排出?答:0.1um~0.5um22.急性毒性实验的试验周期最长为24小时。
23.动物实验中最基本的指标是体重。
24.下列关于肿瘤引发的叙述错误的是引发是可逆的。
25.研究化学物质机构与毒性效应之间的关系目的是寻找毒性作用规律,有助于通过比较,预测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预测毒性大小、预测新化合物的安全限量标准范围,以上都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食品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卫生安全、无毒无害;含有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和有益成分;感官性状良好、可被人体接受。
毒理学奠基人:西班牙的Orifila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个体观察、流行病学观察。
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外源化学物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现代食品安全性六大问题:营养失控、微生物致病、自然毒素、环境污染物、人为加入食物链的有害物质、其他不确定的饮食风险。
9毒物的种类按其用途和分布范围可分为:工业化学品;食品中的有毒物质;环境污染物;日用化学品;农用化学品;医用化学品;生物毒素;军事毒物。
18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的能力。
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及性质影响因素:剂量,接触条件、接触途径,接触期限,速率和频率。
损害作用:外源化学物毒性的具体表现。
有害作用也称为健康效应(health effect),即引起功能紊乱、损伤、疾病或死亡的生物学效应。
损害作用的特点:1机体的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严重的影响,寿命亦将缩短;2机体功能容量或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降低;3机体维持稳态能力下降;4机体对其它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
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指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不引起机体机能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的降低,也不引起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
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
靶器官(target organ):指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对体内各器官的毒作用并不一样,往往有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ity),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接触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LD5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贮存库(storage depot):进入机体内的外源化学物常在特定器官组织蓄积而浓度较高,如果外源性化学物对这些器官组织没有明显的毒作用。
Ⅰ相反应(phase Ⅰ biotransformation)、:经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使外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极性基团,如-OH、-NH2、-SH、-COOH等,水溶性增高并成为适合于Ⅱ相反应的底物Ⅱ相反应(反映的类型:1:葡糖醛酸结合 2:硫酸结合 3:乙酰化作用4:甲基化作用 5:谷胱甘肽(GSH)结合 6: 氨基酸结合剂量—反应曲线的基本类型:直线型;抛物线型;S形曲线;“全或无”反应。
致死剂量:指外源化学物引起受试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阈剂量: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刚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毒作用带:指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毒作用上限之间的距离,它是一种根据毒性和毒性作用特点综合评价外来化合物危险性的常用指标。
32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指允许正常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外源化学物的总量。
在此剂量下,终生每日摄入该外源化学物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可测量出得健康危害,单位mg/Kg 体重表示。
33参考剂量(RfD):由美国环境保护局首先提出,用于非致癌物质的危险度评价。
为环境介质(空气、水、土壤、食品等)中外源化学物日平均接触剂量的估计值。
处置:机体对化学毒物的处置可简单的分为相互有关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四个过程。
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滤过和易化扩散。
36化学毒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的取决因素:一是化学毒物的固有毒性和接触量;二是化学毒物或其活性代谢物到达作用部位的效率。
35生物膜的主动转运的特点:⑴需要载体参加;⑵化学毒物可逆浓度梯度转运;⑶该系统需消耗能量,因此代谢抑制剂可阻止此转运过程;⑷载体对转运的化学毒物有特异选择性;⑸转运量有一定极限,当化学毒物达一定浓度时,载体可饱和状态;⑹由同一载体转运的两种化学毒物间可出现竞争性抑制。
37吸收(abosorption):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内表面的生物膜转运至血循环的过程首过效应:外源化学物从吸收部位转运到体循环的过程中已开始被消除,即此在胃肠道黏膜、肝和肺的首过效应。
39血/气分配系数:呼吸膜两侧的分压达到动态平衡时,在血液内的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的浓度纸币称为该气体的血/气分配系数。
30脂/水分配系数:是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36分布:外源化学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和体液后,随血流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42再分布:但随时间延长,分布受到外源化学物经膜扩散速率和器官组织对外源化学物的亲和力的影响,引起外源化学物的再分布。
贮存库:进入血液的外源化学物在某些器官组织蓄积而浓度较高,如果外源化学物对这些器官组织未显示明显的毒作用,称为贮存库。
42贮存库的分类:1.与血浆蛋白结合作为贮存库,2.肝和肾作为贮存库,3.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4.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
42屏障的分类: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其它屏障。
43屏障:是阻止或减少化学毒物由血液进入某种组织器官的一种生理保护机制。
43排泄:化学毒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是生物转运的最后一个环节。
排泄类型:一、肾脏排泄二、肝与胆排泄三、肺排泄四、其他:乳汁排泄时量关系曲线:动物在染毒后不同时间采血样,测定血毒浓度,以血毒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作图(潜伏期,持续期,和残留期)毒物动力学:是以速率论的观点出发,用数学模型分析和研究化学毒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及其动力学的规律。
46肝脏是机体内最重要的代谢器官,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主要在肝脏进行。
48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过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
48活性代谢产物:1.生成亲电子剂、生成自由基、生成亲核剂、生成氧化还原剂I相反应的类型:1: 氧化作用2: 还原作用(硝基和偶氮还原,羰基还原,含硫基团还原 ,醌还原, 脱卤还原3:水解作用(酯酶酰胺酶环氧化物水化酶)细胞色素P—450又称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或单加氧酶。
本身在420nm处出现吸收光谱,但在还原条件下与CO 结合后,最强吸收光带在450nm处,因此而得名。
组成:血红素蛋白类、黄素蛋白类、磷脂类。
主要功能:是催化体内许多内源和外源化学物在生物转化过程中的氧化反应。
50酶诱导:有些毒物可使某些毒物代谢酶系合成增加并伴活力增强,此种现象称为酶的诱导。
诱导剂:凡具有诱导效应的毒物终毒物:指一种特别化学性质的物质,它可与内源性靶分子相互作用,使整体性结构和/或功能改变,从而导致毒性作用。
机体相应的防御系统:非酶类和酶类抗氧化系统。
生物体内自由基有两类:一类是正常参与线粒体电子转运过程的自由基;另一类是自由的非结合状态的并能与各种组织成分相互作用的自由基。
与生物有关的自由基的类型:氧中心自由基、其它自由基。
自由基:指含有一个或多个未配对电子的任何分子或离子。
消除自由基的酶系统: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需氧生物如人和动物,机体内存在防御过氧化损害的酶系统。
(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及谷胱甘肽还原酶)氧化应激:由氧自由基产生的细胞毒性效应称为氧化应激。
还可定义为促氧化与抗氧化之间的平衡失调,而倾向前者,导致可能的损害。
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①毒物因素;②化学物与机体所处的环境条件;③机体因素。
毒物的联合作用可分为: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
81蓄积系数法:以低于LD50 的剂量每日给予实验动物,直至出现预计的毒性效应为止,计算达到预计效应的总累积剂量,求出累积剂量与一次接触该受试物产生相同效应的剂量之比值,次比值即为蓄积系数K值。
(K<1高度蓄积,1<k<3明显蓄积3<k<5中等蓄积k>5轻度蓄积)蓄积系数法的分类:根据分次染毒剂量的不同分为固定剂量法、定期递增剂量法、20d 试验法。
生物半减(衰)期:进入机体的外来化学物由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生物半减期。
慢性毒性:指以低剂量外来化学物长期给予试验动物接触,其对试验动物产生的慢性毒性效应。
生殖毒性:指外源化学物对雄性和雌性生殖功能或能力以及对后代产生的不良效应。
生殖过程包括:精子的发生、卵的形成和发育、配子的释放、受精、卵裂和胚泡发育、着床、胚胎发生、胎儿发育、分娩雄性生殖毒性的检测方法:1.精子生成分析 2.精子穿透试验 3.睾丸中标志酶活性的测定 4.体外实验 5.雄性激素检测 6.显性致死试验 7.雄性生殖细胞遗传毒性检测 8.雄性生殖毒性病理检查。
致畸物:能引起实验动物产生畸胎的外源化学物胚胎毒性作用:指外源化学物对母体子宫内发育的胚胎或胎儿产生的毒性作用。
胚胎毒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胚胎死亡 2:生长发育迟缓3:胎儿先天性缺陷和畸形 4:功能发育不全染色体结构异常的类型:到位、缺失、重复、易位,此外还有裂隙和断裂、环状染色体等染色体结构异常的类型加合物:许多化学物诱变剂或其活化产物是亲电子物,可与细胞内DNA、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亲核物质通过共价键,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即加合物。
常用的致突变试验:1.细菌回复突变实验;2.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实验;3.微核试验;4.染色体畸变实验;5.显性致死试验;6.程序外DNA合成实验;7.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实验;8.果蝇伴性隐形致死试验;9.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10.荧光原位杂交技术;11.转基因动物致死检测。
根据化学致癌物对细胞成分作用及引起癌症发生的机制不同可分为遗传毒性致癌物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1、遗传毒性致癌物;2、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遗传毒性致癌物包括: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无机致癌物。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促长剂、内分泌调控剂、免疫抑制剂、细胞毒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固体物质。
化学致癌过程(PPT图):引发阶段促长阶段进展阶段具有免疫抑制的外源化学物:1、多卤代芳香烃类:多氯联苯(PCB)、多溴联苯(PBB)、四氯二苯对二噁英(TCDD)、六氯苯(HCB);2、多环芳烃类:苯蒽(BA)、7,12—二甲基苯蒽(DMBA)、三甲基胆蒽;3、农药类:DDT、敌百虫、甲基对硫磷;4、金属:铅、镉、砷、汞、铜等;5、大气污染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一氧化氮等;6、工业污染物:氯乙烯、苯、苯乙烯、联苯胺;7治疗用药物:环磷酰胺、氨甲蝶呤、环孢菌素A、雌二醇、白消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