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石缝生活现象,认识石缝生命的韧性和适应能力;2.探索石缝生命的保护与生态恢复问题;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道德意识;4.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幻灯片、投影仪;2.实物材料:石塘、石块;3.课前准备:复习自然生态保护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一些生长在石缝中的植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你们有没有在石缝中见过这样的植物?你们知道这些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学习(30分钟)2.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介绍石缝生命的特点和韧性,让学生了解石缝生命适应极端环境的能力。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石缝中的植物生长环境是极端的?–石缝植物是如何适应这样的生长环境的?–石缝生命的适应能力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4.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拓展(30分钟)5.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介绍石缝生命的保护与生态恢复问题,让学生了解石缝生命面临的威胁和保护措施。
6.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石缝生命面临哪些威胁?–对石缝生命进行保护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石缝生命?7.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份保护石缝生命的方案,并进行展示。
总结(15分钟)8.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和点评,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
9.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提出对学生的思考和行动要求。
四、课后作业1.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观察身边的石缝生命,记录并拍摄照片,准备下节课的展示。
2.阅读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关于石缝生命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石缝生命的特点和适应能力,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生态保护的责任感。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时间,避免拖延,保证课堂秩序的稳定性。
石缝间的生命(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石缝间的生命(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描绘石缝间生命的过程。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2)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3)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努力拼搏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描绘石缝间生命的过程。
3. 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 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3.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及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石缝间生命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进行分享和讨论。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描绘石缝间生命的过程。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石缝间生命的美丽和坚韧。
(2)学生分享自己对石缝间生命的感悟和体会。
5. 写作实践:(1)教师给出写作话题:“我眼中的石缝间生命”。
(2)学生进行写作,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
(3)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反馈指导。
五、作业布置1. 抄写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写作评估: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的理解和感悟的深度,以及写作技巧的运用。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 - 写作指导】【篇一】石缝间的生命教案石缝间的生命石缝间的生命林希一、思路综述:本文是一一个人身处逆境,不要怨天尤人,过于悲伤、沉沦,而应该顽强拼搏,奋力前进,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的,本文文质兼美,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学生阅读,也利于对学生进行顽强拼搏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难点:揣摩语言,要求在总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关键词语、句子加以揣摩,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不断增强语感。
三、作者简介林希,原名侯红鹅,1935年生于天津。
1955年受“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株连,被定为“胡风分子”,时年19岁。
1957年又被错划成右派分子,从此被送到农场、工厂、农村参加体力劳动。
直到1980年平反,才重新回到文学工作岗位。
代表作有诗集《无名河》、中在不可能存活的地方存活了,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奇迹般延续着物种的繁衍。
苦苦的蒲公英:改变自己的形象,发展着生命的根,长成柔韧而强固的筋条。
参天的松柏:向上扭曲、旋转、伤痕累累,盘根错节,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里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紧扣书本,领略三种石缝间的生命的生长特点)○2本文状物描写中情不自禁地为石缝间的生命现象而感动,许多抒情文句已超越了对这三种生命的感叹,试找出来读读。
“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的不可扼制”。
这句话的含义是:任何生命都应该坚信自己有无穷的力量,它是任何恶劣的环境都无法从根本上阻挡的。
“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里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这一环节,归纳石缝间生命生长的共同点,探索它们身上的精神,让学生们从课文中得到感悟。
合作探究也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3齐读文章最后三段,你认为文章是否仅仅赞美野草、蒲公英和松柏?为什么?这几段是作者的集中议论,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认识。
六年级语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六年级语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
分析并欣赏作者通过自然景象表达的人生哲理。
1.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意境。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阅读与理解。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石缝中的生命表达的人生哲理。
学会通过朗读和细节描写来感受文章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文本。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2 教学设备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课件或黑板。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石缝中生命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曾经注意到石缝中的生命?4.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石缝间的生命》。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和细节描写。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者表达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4.4 朗读与表达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的情感和观点的体会。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理解和感悟的短文。
5.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学生互相评价,分享彼此的作业和思考。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阅读提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其他阅读材料,如其他关于自然和生命的文章。
学生自主阅读,增加对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6.2 作品展示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绘画、摄影、写作等,表达自己对石缝中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第七章:课堂小结7.1 回顾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课文理解、生字词学习、朗读表达等。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要观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提高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大自然,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要观点。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提高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作者及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石缝间的生命吗?它们是如何顽强地生长出来的?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石缝间生命的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来表现主题。
4.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石缝间的生命”为主题,进行细节描写,表现主题。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分享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对石缝间生命的感悟。
(2)教师评价学生的写作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石缝间生命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理解程度,能否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 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的写作技巧,是否有明显的提高。
3. 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程度,是否能从生活中发现美好,关注石缝间的生命。
4. 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否在学习和生活中体现出来。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年级语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六年级语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增强词汇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文章中提炼中心思想,培养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掌握生字词,增强词汇量。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2. 学会从文章中提炼中心思想,培养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板书课文,引导学生关注。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教师讲解并板书。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4. 课文解析:(1)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跟随教师学习,体会课文的美妙之处。
5. 提炼中心思想:(1)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中心思想。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写作技巧。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3. 读后感写作: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估他们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石缝间生命的主要特点。
2、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通过对重点词、关键句的学习,领会文章的思想。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精神,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展现的是对生命的礼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还记得我们做过的阅读《生命生命》吗?给老师印象最深的便是那粒掉落在墙角砖缝中的香瓜子。
它的那一股足以擎天憾地的生命力,另作者肃然起敬!我们读者也同样被那香瓜子顽强拼搏的精神深深地打动。
今天我们再学习几种生长在石缝中的植物,去感受一下它们的生命力。
(曾经在一篇现代文阅读训练做过《生命生命》,文章中就出现过一粒在砖缝中的香瓜子,经过拼搏终于发芽、生长,让学生从一种植物走进另一种植物比较容易进入状态,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中提到了哪些生长在石缝间的“生命”?这是怎样的石缝,这是又怎样的生命?明确:小草、蒲公英、松柏。
“不毛的石缝”,“倔强的生命“。
三、研读文本1 、文章中所提到的这些生命和我们日常在公园见到的有什么不同?明确:它们都生长在石缝中,所处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2、讨论:石缝间的生命有什么特点,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异同物种无名的野草小小的山花(蒲公英)参天的松柏自身的特点所处的`环境作者的评论给你的启示重点圈划重点词语,环境和评论的划出重点的句子。
3、这篇文章赞美了石缝间的生命,他们不畏处境的险恶,顽强拼搏,终于羸得了属于自己的生命尊严,张扬了生命的活力。
那么作者的本意仅在于此吗?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谈谈自己的看法。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增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会欣赏自然之美,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生命、感恩身边的每一个生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石缝间的生命》。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资料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引导学生谈谈对大自然的感受。
(3)简介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作者及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进行生字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石缝间生命的短文。
3. 调查身边的生态环境,思考如何保护大自然。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自然景观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石缝间,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石缝间的生命 教案教学设计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教材中“石缝间的生命”一文的背景和内容。
分析并掌握文中描绘的自然环境和生物特征。
提高学生对自然生态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观察、思考、分析等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
运用写作技巧,学会如何描绘自然环境和生物特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互相帮助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教材内容简介:本文通过讲述石缝间的生命,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世界,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美好。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石缝间生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和美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物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石缝间的生命了解不多。
学生已有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需要进一步提高。
学生学习需求:学生渴望了解更多的自然知识,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策略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石缝间生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石缝间的生物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利用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石缝间的生物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石缝间的生命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完成课后的自我检测题,巩固所学知识。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石缝间生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实用5篇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实用5篇《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运用圈画、品读的方法体味文字内涵,感悟生命的顽强,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提升自己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认识,积极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运用圈画、品读的方法体味文字内涵,感悟生命的顽强,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石缝间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课文1.校本作业题目导入2.明确文中生命总特点1.聆听、回忆2.倔强引导学生重视预*。
品味揣摩,感悟生命的顽强,理解作者情感。
1.要求学生读课文,圈画、品读文中词句,感受生命的“倔强”。
2. 请学生思考:既然三种生命有相同点,那么只写一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写三种呢?1.(1)圈化“在瘦叶下自己生长出根须”“自去寻找那不易觉察的石缝”“生机不可遏制”等,读出这是生命在面对困境时选择生存的倔强。
(2)圈划“山风的凶狂”“山石的贫瘠”“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柔中有刚的藤蔓”“生命就是拼搏”等,这是生命面对困境努力拼搏的'倔强。
(3)圈划“悬崖断壁”“高山峻岭的峰巅”“扭曲,旋转,伤疤”“向上,向上,向上”“伸展开了繁茂的树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扎”“钻”“根须爬满半壁山崖”“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一片土地”,这是生命面对困境打出属于自己的天地的倔强。
2.同中有异,层层递进,体现出作者越来越强烈的情感。
通过品读的方式,细细揣摩词语内涵,把握文中重要信息,理解作者的情感。
在揣摩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把握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及作者的写作意图1.石缝间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何在?2.请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3.请学生谈谈此时对生命的感悟和认识。
1.对环境、对自己。
2. 齐读最后一段3.谈谈对生命的感悟和认识。
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回顾梳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是如何阅读这篇抒情散文的。
《石缝间的生命》优秀教学设计
石缝间的生命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了解石缝中的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2.了解石缝中的生物如何适应恶劣的环境;3.掌握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4.培养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将围绕石缝中的生物群落展开,内容包括:1.石缝中的生物种类及其适应环境的特征;2.石缝中的食物链和能量流动;3.石缝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投影仪或黑板,展示一张石缝中的生物群落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4人,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石缝中的生物有哪些种类?2.你观察到的石缝中生物有哪些适应环境的特征?3. 图片解读(15分钟)通过投影仪或黑板,展示一些石缝中的生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
4. 实地观察(20分钟)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石缝区域进行实地观察。
每个小组分配一块石缝,让学生仔细观察石缝中的生物种类及其特征,并记录下来。
5. 数据整理和分析(20分钟)回到教室后,每个小组汇报自己观察到的数据,使用表格或图表的形式整理和分析数据,让学生之间进行比较和讨论。
6. 课堂讲解(15分钟)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和分析,进行课堂讲解,介绍石缝中的生物种类、适应环境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 总结和评价(10分钟)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对自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思考石缝中生物的生存状况,并提出保护建议。
四、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实地观察过程中是否认真仔细,是否能够有效地记录和分析数据;2.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报告表现;3.学生对保护石缝中生物的意识和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通过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了石缝中的生物群落和它们适应环境的方式。
同时,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这次教学既有趣又有挑战,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文章《石缝间的生命》;(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石缝间生命的技巧;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石缝间生命的顽强与坚韧;(2)学会从自然景观中观察和领悟生活的哲理;(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石缝间的生命》的主题思想;2. 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石缝间生命的技巧;3. 培养学生从自然景观中观察和领悟生活的哲理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石缝间生命的技巧;2. 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主题;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4. 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石缝间生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石缝间生命的故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2)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思考并回答预习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主题思想,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顽强与坚韧;(2)分析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石缝间生命的技巧;(3)讲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石缝间生命的感悟;(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从石缝间生命的故事中汲取勇气和信念,面对生活中的困难;(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2)选择一篇与石缝间生命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分享。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教学重点:引入石缝间生命的概念。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的探知欲望。
教学准备:PPT展示石缝间生命的图片。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观察PPT中的石缝间生命图片,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生物生长在哪里?”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石缝间生命的了解和观察。
3. 宣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4. 强调石缝间生命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教学反思:检查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的理解和兴趣。
调整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
第二章:石缝间生命的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石缝间生命的特点。
2. 帮助学生理解石缝间生命适应环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石缝间生命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石缝间生命适应环境的能力。
教学准备:PPT展示石缝间生命的特点。
教学过程:1. 回顾上一节课的导入内容,并提问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的了解。
2. 通过PPT展示石缝间生命的特点,如坚韧、适应性强等。
3. 解释石缝间生命如何适应恶劣环境,例如耐旱、耐寒等。
4.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石缝间生命特点的思考和疑问。
教学反思:检查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特点的理解。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提供解答。
第三章:石缝间生命的生存策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石缝间生命的生存策略。
2. 帮助学生理解石缝间生命如何应对环境挑战。
教学重点:石缝间生命的生存策略。
学生理解石缝间生命应对环境挑战的能力。
教学准备:PPT展示石缝间生命的生存策略。
教学过程: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并提问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特点的理解。
2. 通过PPT展示石缝间生命的生存策略,如共生、竞争等。
3. 解释石缝间生命如何利用这些策略来应对环境挑战。
4.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石缝间生命生存策略的思考和疑问。
教学反思:检查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生存策略的理解。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提供解答。
第四章:石缝间生命的重要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石缝间生命的重要性。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1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1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1 教案教学设计1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是每一个老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其中,教学设计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小说《石缝间的生命》的教学设计。
首先,我想先介绍一下教学目标。
希望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掌握小说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形象,并且理解小说中的一些主题。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次教学,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增强对生命和人性的深刻理解。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选择采取“导读-阅读-解析”三步走的方法。
具体来说,我会根据小说的情节和题材,设计三个环节,分别是导读环节、阅读环节和解析环节。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法。
第一步:导读在这个环节中,我会讲解小说的一些背景信息、作者写作的背景以及书名的寓意等。
同时,我也会让学生自己思考一下书名“石缝间的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
通过这个环节,我希望学生对小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引发学生对小说背后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第二步:阅读在这个环节中,我会让学生根据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精读。
具体来说,我会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注意和理解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和情节线索,并且通过阅读来了解小说中的主角——胡云龙的成长以及他和学姐的感情故事。
不仅如此,我希望学生在阅读中也能够对小说的主题有所感悟。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个环节,我会给他们提供一些阅读提示,比如注意细节描写、注意情境推理等。
第三步:解析在这个环节中,我会让学生对小说中的一些关键词汇、人物形象和情节进行解析和阐述。
我会让学生自己找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和描述,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和解读。
比如,在解析人物形象时,我会让学生思考一下,胡云龙这个角色经历了什么,他的成长过程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了什么。
在解析情节时,我会让学生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设置了这样的情节,它是为了表达什么。
六年级语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六年级语文《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增强语感。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进行写作训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
(3)学会珍惜生命,拥抱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增强语感。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实际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石缝间的生命。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石缝间生命的看法和体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自主查阅生字词,学习课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石缝间生命的顽强。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修辞手法等。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5. 实践练习:(1)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写作技巧。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指导。
四、作业布置1. 抄写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石缝间生命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如何?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3. 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生字词抄写和作文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石缝间的生命优秀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优秀教案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石缝间的生命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的。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石缝间的生命的生存方式。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1.掌握石缝间的生命的适应特点。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引入:播放一段有关石缝间生命的视频,让学生先简单了解一下石缝间的生命。
2.思考: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见过一些植物在石缝间生长的经历?这是为什么?请思考一下。
3.观察实验:带领学生到学校的场地或附近的山坡上,观察石缝间的植物,记录下扎根方式、叶片形状、植物的大小等信息。
4.实验分析:回到教室后,让学生将观察到的信息整理出来,并与同学进行讨论。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来推测植物选择石缝间生长的原因。
5.知识讲解:向学生讲解一些关于石缝间生命的知识,例如:石缝间的植物能通过长长的根茎穿过石缝,从石缝中吸取水分和养分。
一些植物还可以通过长短不一的根茎将自己固定在石缝间。
叶片形状通常为针形或剑形,有些植物的叶片背面还有绒毛,能帮助植物保持水分。
6.总结:让学生再次观察这些石缝间的植物,并将他们的观察结果进行总结。
同时,请学生想想这些植物在其他环境中是否可以生存,并解释原因。
7.拓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一个生物和与之相似的环境(例如沙漠中的植物、海洋中的生物等),搜集资料,整理自己的发现,并进行呈现。
让学生通过比较这两种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方式和特点,思考生命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
五、巩固与拓展:1.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石缝间的生命的观察报告,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
2.扩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其他生命在极端环境中的生存方式,并进行展示。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2)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到生命的坚韧和拼搏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描述的石缝间的生命现象。
(2)掌握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文章结构。
2. 教学难点:(1)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描绘石缝间的生命,表达出生命的坚韧和拼搏精神。
(2)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生活中的正能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石缝中的植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石缝间的生命。
(2)教师简要介绍石缝间的生命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石缝间的生命现象。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石缝间生命的生长环境和生存策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作者是如何描绘石缝间的生命的?(2)全班交流:作者通过描绘石缝间的生命,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4.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旨,强调生命的坚韧和拼搏精神。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正能量,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四、作业布置:(1)根据文章内容,绘制一幅石缝间生命的图片。
(2)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身边的石缝间生命现象,并表达出对生命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石缝间的生命,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坚韧和拼搏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展示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反馈,评估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现象和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1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石缝间的生命》这部纪录片的内容和主题。
2.学习并掌握纪录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互助精神。
二、教学重点1.通过观看《石缝间的生命》了解石缝生物的生存环境和适应策略。
2.了解纪录片的制作手法和表现形式。
3.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和探索兴趣。
三、教学内容1.观看《石缝间的生命》纪录片。
2.分组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3.教师总结纪录片的特点和意义。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石缝间的生命》这部纪录片的主题和内容,并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引导性问题:1. 你了解过石缝生物吗?2. 你认为石缝是一个怎样的生存环境?3. 你觉得石缝生物是如何适应这个环境的?步骤二:观看纪录片(30分钟)学生观看《石缝间的生命》纪录片,并在观看过程中做好记录和笔记。
步骤三: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纪录片中的石缝生物有哪些?它们分别有哪些特点和适应策略?2.你觉得石缝这样的生存环境对生物有哪些挑战?3.通过观看纪录片,你对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和了解?步骤四:汇报讨论结果(15分钟)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步骤五:总结(10分钟)教师对《石缝间的生命》纪录片进行总结,让学生理解纪录片的特点和意义,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纪录片的感想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观察和思考能力。
2.收集学生的笔记和记录,评价他们对纪录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利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汇报等方式,评价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石缝生物的更多信息和适应策略。
2.鼓励学生参与保护自然环境的活动,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责任心。
3.尝试制作自己的纪录片,记录并展示身边的生物多样性。
石缝间的生命 教案教学设计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引入1.1 主题:探索石缝间的生命1.2 目标:引导学生对石缝间的生命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一些生长在石缝间的植物,如苔藓、岩石植物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特殊的生物。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植物能够在石缝间生长,它们适应这种环境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和表达。
第二章:石缝间的生态环境2.1 主题:了解石缝间的生态环境2.2 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石缝间的生态环境,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石缝间的生态环境,包括土壤、水分、光照等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石缝间的生态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如生存空间、资源竞争等。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石缝间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特点,如耐旱性、攀爬能力等。
第三章:石缝间的生物适应3.1 主题:探讨石缝间生物的适应策略3.2 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石缝间生物的适应策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石缝间生物的适应特点,如苔藓的耐旱性、岩石植物的攀爬能力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适应特点如何帮助生物在石缝间生存和繁衍。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石缝间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策略,如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等。
第四章:石缝间的生命价值4.1 主题:探讨石缝间生命的价值4.2 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石缝间生命的独特性和价值,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石缝间生命的独特性和价值,如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态旅游观赏价值等。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石缝间生命的认识和看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和表达。
教师总结并强调石缝间生命的独特性和价值,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和保护意识。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5.1 主题:总结与拓展5.2 目标: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石缝间生命的进一步兴趣。
石缝间的生命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石缝间的生命》是由林希所创作的散文。
作品主要内容是通过野草在石缝中尚能保持坚强生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坚定信念的敬佩之情。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石缝间的生命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石缝间的生命》教案教学目标:一、品读语言,提取精要。
二、讨论、学习文中的精神气力。
教材分析:一、本文是一篇有着强烈哲理意味的状物散文,主题鲜明,即歌颂在逆境中坚强拼搏的生命力。
二、抓住文中关键的几句哲理意味较强的句子。
如“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教具准备:(比赛统一规定不使用任何媒体)教学进程设计:一、导入。
1、明确教学要点(结合教材第三单元)2、齐唱歌曲《小草》(板书)小草,多么脆弱,多么微小,然而正如歌中所唱的,“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际海角。
”这是一种多么坚强的生命力,在它的身上有一种伟大的精神气力,值得我们去思索,去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石缝间的生命》(板书) [设计意图]1、学习要点明确,让学生的学习内容,摸索方向有的放矢。
学习要点贯穿全进程。
2、歌曲的演唱,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提高了学生注意力,为学生积极活动作好了动员准备。
同时,“小草”的精神气力也正是本文所要歌颂的,为讨论教学要点二作好了铺垫。
二、品读语言,提取精要。
1、齐读第一段,提出问题。
(1) 找出文中描写在石缝间坚强生长的植物。
(2) 这些植物有什么特点?2、朗诵。
(读、品文中优美、哲理性强的句子)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诵一部分,最后部分集体朗诵。
3、分组讨论问题,制作成卡片,形成板书。
[设计意图]1、哲理性的优美语言,通过学生的诵读,更显示出了语言的艺术美,学生积极主动地要求参加朗诵,进一步拉近了与课文的距离。
2、卡片制作能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学生主动摸索,讨论辩论,在活动中完成学习要点。
三、讨论、概括本文中心。
1、提问:石缝间的植物和温室中的植物,你爱好做哪种?为何?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有理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体会文章蕴涵的对石缝间顽强生命的礼赞。
2.品味作品生动隽永、富有哲理的语言。
3.结合作品,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人生。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的主旨,揣摩语言的含义。
2.体味生命力的顽强,从而锤炼自己,成长自己。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都知道,空气、阳光、水分和土壤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然而,大自然并非对每个生命都施以恩惠,有些时候,生命所面临的生存条件是异常艰难、严峻而苛刻的。
然而,能在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自有其震慑人心的非凡力量——石缝间的生命,就是这样撼动了作者的心(板书标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石缝间的生命》一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启示、受到教益。
二、初步阅读课文听课文录音,思考下列问题:1.“石缝间的生命”具有什么精神?(“石缝间的生命”具有在艰苦乃至恶劣的环境中,不失生命的尊严、顽强拼搏、创造辉煌的精神。
)2.作者选择了哪些事物为代表来介绍石缝间的生命?突出了其哪些特点?(野草:生机不可扼制;山花:生命就是拼搏;松柏: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
)3.文中哪一语段对题目作出概括性的诠释和理解?(第九段)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本文可分为三部分:(板书)一(1):总写——点题和写作缘起。
正面:石缝间倔强的生命。
二(2~8):分写说明原因反面:表明其贡献,突出其精神。
概述:进一步点明感动的原因。
三(9~10):总写——诠释和理解“石缝间的生命”。
四、研读课文,深入探究内容1.看到这些石缝间的生命,作者为什么会感动得潸然泪下?(解说: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三个小组,分别讨论有关野草、山花和松柏的相关章节。
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师对分析思考不到位之处加以点拨或补充,但切忌喧宾夺主、越俎代庖。
)(分析:这个问题的解决有两个关键:一是要分析石缝间的生命生存环境是怎样的;二是要分析石缝间的生命是如何“生”“长”的。
老师在点拨时可以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野草、山花和松柏的生存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会在叶下生长出根须?作者为什么说石缝间的生命是“倔强”的?作者除了感动,还对石缝间的生命充满着怎样的情感?石缝间的松柏最令人赞叹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这些生命似乎生来就注定要经受磨难和艰险,当它们还是种子时,就无人问津,于是被不定的风裹挟着,散播到天涯海角,落在了不毛的石缝间。
生命似乎只有终结而不再会有开始,然而,它们竟然倔强地丛生于不毛的石缝间了。
作者惊叹于生命美丽严峻的“生”之后,又为读者勾画了野草、蒲公英、松柏这三种生命艰难顽强地“长”的画图。
无名的野草,因为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只能长出“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然而,“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去寻找那更细微的石缝。
苦苦的蒲公英,迫于石缝的贫瘠狭隘、山风的凶猛无常,无法和田野上的同宗一样生长得那样茁壮,只能改变自己的形象,发展着生命的根,长成柔韧而强固的筋条。
参天的松柏,它们雄伟苍劲,巍峨挺拔,“使高山有了灵气”,然而它们的躯干却是从狭窄的石缝间萌生的,它们向上、扭曲、旋转,伤痕累累,盘根错节,“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经过艰苦拼搏,“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里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总之,石缝间的植物战胜环境、创造自己生命的辉煌壮丽的品质让自己感动和敬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认真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1.抄写并解释词语:倔强潸然一簇扼制同宗茁壮贫瘠藤蔓繁衍困厄震慑2.完成“思考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一、研读赏析1.学生再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边画边体会这些句子的作用。
2.画出文章中你不理解的句子,讨论、分析。
重点突破:①第五段中“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具体指什么?(“被环境规定着”指环境使它们只能生长在石缝间,是指环境对生命成长的限制、约束作用;“又被环境改变着”指环境使它们成为战胜环境的强者,环境可以从外部来改变和影响生命的发展。
)②在“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中,“发现”、“认识”、“锤炼”、“升华”四个词语有何关系?说明了什么?(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说明了生命适应环境并改造自身的一般规律。
)③第九段说石缝间顽强的生命,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美学的,如何理解?(生物学的:生命本能是尊贵的,有权自认为辉煌,生机不可扼制。
哲学的:生命被环境规定着、改造着,适者都是强者,生命就是拼搏。
美学的:不仅装点荒山枯岭,更向你提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
)④文章结尾说“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从文章中看,这种“力量”表现在哪些方面?(可从以下方面分析:创造生命奇迹、战胜险恶环境、显示生命顽强、增加世界活力、给人类带来重要启示等。
)⑤为什么文章开头说石缝间的生命是“倔强的生命”,结尾说它是“顽强的生命”?首尾两段间是什么关系?(作者透过生命个体在与自然环境斗争中的“倔强”,深刻认识到了生命力的“顽强”。
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二、拓展练习1.下列四句名言佳句中,哪两句与《石缝间的生命》的旨趣最相近?()A.植物的生命要从它的绿叶中显示出来。
——(意大利·但丁)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唐·白居易)C.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板桥)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2.人类的生命中有没有这样“石缝间的生命”呢?试举个例子。
三、归纳小结这是一篇激情勃发的抒情散文,涌动着对高扬的生命力的礼赞,石缝间的生命所面临的生存条件异常艰难、严峻,但正是在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显示的震慑人心的非凡力量感动着我们。
四、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们搜集相关主题的经典散文进行扩展阅读。
2.阅读训练:阅读《生机勃勃的太阳花》一文,回答问题。
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
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上边,闪.出三朵小花。
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色。
乍开的花儿,像彩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
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
三朵花是信号,号声一起,跟在后边的便一发而不可挡。
大朵、小朵,单瓣、复瓣,红、黄、蓝、紫、粉一齐开放。
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五彩的锦缎。
连那些最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这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跟前欣赏起来。
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
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
起初,我们以为,这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因为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够经受住烈日的考验。
不错,是这样的。
在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
只有太阳花对炎炎烈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热情,愈加旺盛。
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作为单独的一朵太阳花,其生命却极为短促。
朝开夕谢,只有一日。
因为开花的时光这么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每天,都有一批成熟了的花蕾在等待开放。
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紧紧,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就即刻开放。
花瓣像从熟睡中苏醒过来了似的,徐徐地向外伸张,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在人的注视之下,迅速完成。
此后,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开去。
待到夕阳沉落时,花瓣儿重新收缩起来,这朵花便不再开放。
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完全是另一批新的、成熟了的花蕾。
这新陈交替多么活跃,多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花的时候,朵朵都是那样精力充沛,不遗余力。
尽管单独的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从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人们还注意到,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
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将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
待到秋霜肃杀时,它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泥土。
第二年,冒出的将是不计其数的新芽。
太阳花的欣赏者们,似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世界,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
他们像哲学家那样,发出呼喊和感叹:太阳花的事业,原来是这样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啊!1.太阳花“经久不衰”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40个字)2.在第七自然段中,作者说,太阳花的世界是“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请回答:(1)其“科学的”表现在(2)其“公平的”表现在(3)其“友爱的”表现在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A.标题“生机勃勃的太阳花”中的“生机勃勃”是对整体太阳花而言,是对太阳花世界、太阳花事业的赞颂,而不是对单独的太阳花的赞美。
B.文中加点的两个“闪”字都包含着行动迅速的意思,而且都有很强的表现力。
第一段中的“闪”字生动地描写了太阳花闪光的美好形象,第六段中的“闪”字贴切地表现了太阳花甘心让位给新生者的高尚精神。
C.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对自己“起初”关心太阳花的片面认识进行了肯定的阐释,意在赞扬太阳花在炎炎烈日下仍能保持其生机勃勃。
D. 文中对单独太阳花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对它们生命短促的伤感情绪,但借此却说明个体生命只有融于集体,才能体现生存的价值。
E.本文加线的一段文字,运用拟人、衬托、排比等修辞手法,赞美暴烈阳光下的太阳花。
F.本文通过对太阳花从开到谢乃至孕育后代的全过程的描写,歌颂了太阳花热爱自己短暂的生命,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参考答案:1.一是因为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承受烈日考验;二是因为太阳花新陈交替十分活跃。
2.其“科学的”表现在严格遵守着朝开夕谢的盛衰规律;其“公平的”表现在每朵花自开自谢,都只有一日生命;其“友爱的”表现在太阳花在完成开花之后,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苗。
3.B、C、E板书设计石缝间的生命林希一(1):总写——点题和写作缘起正面:石缝间倔强的生命首二(2~8):分写——说明原因反面:表明其贡献,突出其精神尾概述:进一步点明感人的原因呼三(9~10):总写——诠释和理解“石缝间的生命”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