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原理—河流概述和地质作用
工程地质基础河流的地质作用
三、生物沉积作用
潮湿区的湖泊中生长有极为丰富的生物。当大 量的低等生物(浮游生物,主要为藻类和菌类)尸体 和湖泥一起堆积于湖底,经过厌氧细菌作用形成腐 泥(胶冻状粘泥)、腐泥掩埋后,经成岩作用形成腐 泥煤、油页岩和石油。
沼泽的概念
陆地表面过分湿润,嗜湿性植物大量生长,并 有有机质大量堆积的地方。
含砂量:单位体积河水中的泥砂含量; 输砂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的总砂量。 输砂量主要受地形高差、气候(温度、降雨量等)、植被发 育情况以及岩石的抗侵蚀能力(侵蚀作用和风化作用)控制。
(2)河流的化学搬运作用
河流对可溶性物质的搬运方式:1.溶液形式的搬运; 2.胶体形式的搬运:胶体质点是介于粗分散系和溶液之间 的细分散系。
河流的地质作用 河流概述
河流:是陆地表面有固定水道的常年流水。 一、河谷和水系 1.河谷:被河水改造和开凿的线状谷地; 2.河谷要素:谷坡:河谷两侧的斜坡; 谷底:谷坡限定的平坦部分; 河床:谷底中常年有水的部分。
河流的地质作用
河谷的横断面形态-谷底和谷坡 谷底 —— 河谷底部较平坦的部分 谷坡 —— 高出谷底的两侧斜坡 河床 —— 谷底中经常有水流动的部分 河漫滩 —— 谷底中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露出水面的部分
谷坡
谷底
河床
河漫滩
Ⅰ级阶地
Ⅱ级阶地
河谷结构示意图
河流的类型
❖ 辫状河 ❖ 曲流河 ❖ 网状河
(1)河流的侵蚀作用
流水流动时做功的大小决定于水流的活力,而 活力的大小又决定于流速和流量,可用下式来表示: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流水的活力与水量m及 流速v的平方成正比。其中流速的影响最大,当流量 或流速降低(或两者同时降低)时,流水的活力变小, 侵蚀作用就变弱,或开始发生沉积。反之,流水活力 变强,侵蚀与搬运作用使会加强。因此流水的侵蚀、 搬运与堆积作用决定于流水活力。
第十一章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三、 河流
河流:经常流水 或常年流水的河谷。
河流分为:河 源、河口、上游、 中游、下游、河系、 流域、分水岭
三、 河流
(一)河谷的横剖面: 1部有.分流谷河河分水底床漫为的—滩—河部———床分河谷—、。谷底洪河底最水漫部低期滩平处被。坦经淹的常没,2处.。谷谷谷坡缘麓——————高谷谷出坡坡谷上与地部谷两的底侧转之的折间斜处的坡。转折 枯水期出露的谷底部分
片流搬运的物体在坡麓堆积 下来,形成坡积物。
坡积物的特点:
①成分为岩屑、矿屑、沙砾或 矿质黏土,与坡上基岩密切相 关。 ②碎屑颗粒大小混杂,棱角分 明、分选性差,层理不明显。
二、 暂时性流水的地质作用
(二)洪流的地质作用 1.洪流的冲刷作用与冲沟 洪流——坡流逐渐集中汇成几段较大的线状水流,再
向下汇聚成快速奔腾的洪流。
速变小时很容易发生沉积。 2.悬运:物质较细者,则呈悬浮状态搬运。如粘土。 3.溶运:物质极细者,便呈溶液状态搬运,溶运物主
要有Ca、Mg、碳酸盐等。
第三节 河流的搬运作用
层流(a)与紊流(b)剖面图
第三节 河流的搬运作用
第三节 河流的搬运作用
三、搬运能力和搬运量 1.搬运能力(transport competence) 河流能够搬运多大粒径碎屑的能力称为河流
三、 河流
在河流上游及山区河流,由于河床的纵降比和流水速度大, 因此活力在垂直方向上的分量也大,就能产生较强的下蚀能力, 这样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形成在横断面上呈 “V”字形的河谷,也称V形谷。
三、 河流
(三)河流的动能 动能E=1/2QV2(Q流量,V流速)
1.影响流速三因素:坡度、河床宽度(宽则流速小,因 水体与河床的接触面大)、滚石负荷状况(克服内部摩 擦要消耗能量). 2.影响流量三因素:W(Width)、d(depth)、V
河流概述与其地质类型及作用
第一节 河流概述--河与江的区别
① 地域上的区别(南“江”,北“河”)
中国南方的河流多称为“江”,例如:长江、珠江、怒江等。 北方的河流多称为“河”,例如:黄河、淮河、渭河、塔里木河等。
② 规模上的区别(大“江”,小“河”)
虽然有地域的大致划分,但在对河流命名时也会根据河流的大小规模来 区别称之为“江”或“河”。
分隔不同流域盆地的高地或山地称为分水岭。
第一节 河流概述
五、影响河流侵蚀与沉积的因素
1、流速:单位时间水流过的距离。 2、河床的坡度:坡度陡则流速快,坡度缓则流速慢。 3、河床的横剖面大小、形状和河床的粗糙度: 4、流量:单位时间通过一定过水面积的水量。影响流量三因素:
W(Width)、d(depth)、V (Velocity) 5、河流的动能:E=1/2QV2(Q流量,V流速)
3、洪流:沿地表斜坡上的沟槽定向流动的水体。
第一节 河流概述
片流向沟槽—沟谷发展模式:沟槽→沟谷→大沟谷 又分为沟头/沟口、沟壁、沟叉 从源头→下方侵蚀,使沟加深、拓宽、伸长。
第一节 河流概述
冲沟的发展可以形成季节性洪积物(分选性差、磨圆度差)→ 洪积扇、洪积锥(沟口粗、开阔带细)→若干洪积扇在山前连成 片则为洪积平原。
一、 侵蚀的方式:溶蚀、水力冲蚀、磨蚀。 二 、侵蚀的方向:下蚀--加深、旁(侧)蚀--加宽、溯源侵蚀--加长.
河流的侵蚀阶段划分
第二节 河流的侵蚀作用
1、下蚀作用:使河床加深的作用
原因: 河流垂直分量造成下蚀;流水中因沙砾的跳跃搬运撞击 而下蚀;旋涡的涡穴下蚀。
侵蚀基准面:即海平面。入海河流的下蚀作用绝对不会低于海 平面。局部侵蚀基准面: 即湖面。为入湖河流的侵蚀基准面。
普通地质学课件——第十一章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当两条河流向同一分水岭溯源侵蚀时,有可能发生河流甲 溯源侵蚀进入河流乙的河谷内,因甲河床比乙河床低,于 是河流甲把河流乙的水夺走,这种现象称河流的袭夺。河 流乙叫断头河,河流甲叫袭夺河。
第三节 河流的搬运作用
河流是陆地上最主要最强壮的搬运工。其搬运能力的 大小取决于流量和流速,搬运的方式有:拖运、悬运与溶 运三种。
3)自由河曲
在平坦宽阔的冲击平原上流动的河流,其弯道的演化可自 由而充分,这种河流弯道称为自由河曲。
河曲自由发展使河弯曲率增大,河弯颈部逐渐变细,洪水 就可能冲破河弯颈取直道前进。河道截弯取直后原来的河 弯被废弃,并堵塞形成湖,称为牛轭湖。
3.溯源侵蚀
它使河流向源头的方向侵蚀加长,主要发生在河谷及沟头, 它是下蚀的必然结果。
3).三角洲:河水在海、湖口地段受到海湖水的阻滞,动能明 显减弱,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河口积淤,其形状一般
是呈向大海(湖)中伸出的三角形平地,故称为三角洲。
三角洲由底积层、前积层、顶积层构成。
三角洲形成的条件:在大河的中下游地区,
a.河流机械搬运量大,形成三角洲的沉积物有足够的物质补充
b.近河口处坡度小,海水浅,三角洲易于发展。
第十一章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第一节 河流概述
1.河流的形成过程
河流是由片流,洪流逐渐发展而成的。 1).片流:大气降水中,除一部分地下水,其余的形成流速小,水层 薄,水流方向受地面起伏影响大,无固定流向,成为网状的细流 称之为片流,其可形成坡积物及坡积裙。 2).洪流:指片流在最大坡度处出现的沟槽中聚集,形成水层厚, 流水量大的线状流体称之为洪流,其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无降水时则干
河流以其自身动能并以其搬运固体物质破坏河床称为 侵蚀作用,其可分为溶蚀作用,水力作用,磨蚀作用三种.按其 侵蚀方向分为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_普通地质学
3、河流概述
——水源来自地下水、冰雪融水、湖水等。
(1)河谷组成要素
1.河床——经常有流水的部分。 2.谷底——河谷底部平缓的部分。
3.谷坡——高出谷底两侧的斜坡 4.谷缘——谷坡上部的转折处。 5.坡麓——谷坡与谷底之间的转折处。
谷坡 河床 谷底 坡麓
谷缘
3、河流概述
——水源来自地下水、冰雪融水、湖水等。
四、地面流水的类型
地面流水是指陆地表面流动着的液态水。
它们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从高处向低处流动。
地面流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来自冰雪融水 和地下水 。
暂时性流水
片流(面流):顺斜坡无固定流道的、 -面状无槽流水 面状流动的细小流水
地 面 流 水
洪流:低洼的沟谷中呈线状流动的暂时性地面流水
长期性流水
2、河流下蚀作用过程及结果
形成“v”形峡谷、瀑布、急流、溯源侵蚀、河 流袭夺现象.
2、河流下蚀作用过程及结果
上游(山区)的河谷剖面- “V”型谷
河流能不能无止境的下蚀呢? 3、侵蚀基准面——河流下蚀的极限。 海平面是入海水系的共同最终侵蚀基准面
相对于湖泊(地方性)侵蚀基 准面调整的河流剖面
湖泊等是局部侵蚀基准面
第十一章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复习
一、水圈的构成——地球上水的分布
海 洋 水 陆 河 流 水
0.0001 %
地
表
面
水 地 土 壤
下 浅 层 地 下 水
0.3 %
水 生 层 地 下 水
0.03 %
淡水 咸水 冰 湖 湖 川
生 物 水
大 气 水
97.27 %
0.009 %
0.0075 2.10 % %
6.3 河流地质作用
河流沉积作用的结果
→
形成河流堆积地貌
1)冲积扇 2)三角洲 3)冲积平原 4)沙洲
现代 黄河 三角 洲共 造陆 3000 平方 公里
长 江 口 的 三 角 洲 与 沙 洲
5)河漫滩
靠近主槽、 靠近主槽、 洪水时淹没、 洪水时淹没、 平水时出露 的滩地称为 河漫滩。 河漫滩。
6)河岸阶地 在河谷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在河谷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同时 期的河漫滩,由于受到地壳构造运动与河流侵 期的河漫滩, 蚀、堆积作用的综合影响,呈阶梯状分布于河 堆积作用的综合影响, 谷谷坡上,这种地貌称为河流阶地。 谷谷坡上,这种地貌称为河流阶地。 受地壳构造运动与河流侵蚀、 ←受地壳构造运动与河流侵蚀、堆积作用的综 合影响
2)应注意的工程地质问题
洪水位与淹没区 河岸稳定性 河床构筑物 冲、淤及对策 冲积物产状及工程问题 古河床 地下水
3)河岸防护措施 护岸工程
导流工程
前积层是流水到达河口后最先沿水盆边缘沉积的较 前积层是流水到达河口后最先沿水盆边缘沉积的较 粗的泥砂沉积物。再向前就逐渐过渡到底积层。 粗的泥砂沉积物。再向前就逐渐过渡到底积层。 底积层是河流带来的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在前积层 底积层是河流带来的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在前积层 的前方形成的水平沉积层,粒细而层藤,常由粉砂、 的前方形成的水平沉积层,粒细而层藤,常由粉砂、 粘土组成。 粘土组成。 顶积层是前积层增长到河底高度时, 顶积层是前积层增长到河底高度时,随着三角洲向 是前积层增长到河底高度时 海推进.在前积层上沉积的近于水平的河床沉积。 海推进.在前积层上沉积的近于水平的河床沉积。
四、河流的沉积作用及冲积层 河流搬运
能量损失
沉积
冲积层
1.冲积层的特征 1.冲积层的特征
地质学原理河流地质作用与河谷地貌
VS
河流地质作用的产物主要包括河谷地 貌和沉积物。河谷地貌包括峡谷、河 漫滩、阶地等,这些地貌特征的形成 与河流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密切 相关。沉积物则是指被河流搬运并在 下游沉积下来的物质,包括泥沙、砾 石等,这些沉积物可以形成各种类型 的沉积地貌。
02 河谷地貌的形成与演变
河谷地貌的定义与分类
河流沉积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河流水量、流速、搬运能力以及河床地形和 岩性等因素。
04 河谷地貌的类型与特点
V型河谷
01
02
03
04
特点
河谷狭窄,两岸陡峭,形如 "V"字。
形成过程
河流在初期发育阶段,侵蚀作 用强烈,河谷不断加深和拓宽
。
常见地区
多见于山区或丘陵地区。
代表河流
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段、雅砻江 等。
河流地质作用还对水资源的形成 和分布有着重要影响,对于人类 生活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河流地质作用的过程与产物
河流地质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侵蚀、 搬运和沉积三个阶段。侵蚀阶段主要 是通过水流对地表岩石的冲刷和溶解 来破坏地表形态;搬运阶段则是将侵 蚀产生的物质输送到下游;沉积阶段 则是在水流速度减缓时,被搬运的物 质沉积下来形成新的地表形态。
岸、河滩等地貌。
河谷地貌对河流地质作用的影响
地形坡度
河谷的地形坡度影响河水的流速和冲 刷能力,从而影响河谷地貌的形成和 演变。
岩石性质
河谷内岩石的硬度、成分等性质影响 其抗侵蚀和搬运能力,从而影响河谷 地貌的形态。
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质作用与河谷地貌的影响
水利工程
修建水库、水坝等水利工程,改变河流水位、流速等条件,影响 河流地质作用和河谷地貌。
地质学原理河流地质作用与河谷地 貌
第十章: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Wave vs. Tidal Deltas
§4.河流的沉积作用
三角洲沉积形成条件 河口流速变缓,水域扩大,碎屑物沉积 河水中的胶体物与海、湖水中不同电荷电解质 作用产生沉淀
变化
冬季颜色 深
夏季颜色 浅
从上游至下游: 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棱角变 无
§4.河流的沉积作用
河流沉积的空间分布格局 河谷 河床沉积 心滩: 边滩 河漫滩 河口的沉积作用 三角洲沉积
§4.河流的沉积作用
河床沉积 河床河水经常流动的地方 其沉积颗粒较粗 有较好的交错层理 河床沉积随着水位的季节性而有规律变 化
§4.河流的沉积作用
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河床在侵蚀作用下常发生左右迁移 河漫滩之处,常是地史中的河床位置 较细的河漫滩沉积之下,有河床的粗颗 沉积。
平行于河床的垄状堆积,洪水期,河水水量加大, 溢出河岩。当溢出两岸时,流速聚然减低,河水 中携带的较粗物质在紧靠河床的边缘部大量堆积 下来,形成自然堤.
黄 河 壶
口
涡流作用形 成的凹坑
涡流作用形成的凹坑
涡流作用形成 的凹坑
涡流作用形成凹坑
§2.河流的侵蚀作用 侵蚀基准面——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
当河流下蚀到其补给水体水面时,下蚀作 用停止,则补给河流的水体的水面就是河 流的侵蚀基准面。
§2.河流的侵蚀作用 侵蚀基准面——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
Typical Stream Cross-sections
§4.河流的沉积作用
心滩 河床中间的沉积地貌,平水位时(枯水 期)高出河面,洪水期被淹没。 平面上梭形、长轴平行于流向; 双向环流是形成心滩的主要原因,支流 的相互顶托而形成,外来障碍物也可形 成心滩。
普通地质学课件:河流概述
五、影响河流侵蚀与沉积的因素
河流动能与负荷的关系
河 流
侵蚀作用 E(动能)> L(负荷)上游
的
地
搬运作用 E(动能)= L(负荷)中游
质
作 用
沉积作用 E(动能)< L(负荷)下游
学习快乐!
河流概述
第十一章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CONTENTS
内容
01 地面流水 02 河谷横剖面 03 河谷纵剖面 04 水系、分水岭、流域盆地 05 影响河流侵蚀与沉积的因素
一、地面流水
河流是地面流水汇聚后形成的。 地面流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是冰雪融水,此外是地下水以泉的形式成为地面 流水。
一、地面流水
流域盆地
PART.01
四、水系、分水岭、流域盆地
五、影响河流侵蚀与沉积的因素
河流的动能
E = ½ Qv2
流量(Q):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水断面的水量。 流速(v):指单位时间内流过的距离。
五、影响河流侵蚀与沉积的因素
流速:三个影响因素
河床的坡度: 河床的横剖面形态和粗糙程度:
负荷的类型: 流水的负荷L:流动所需克服的动能总和
洪积锥
一、地面流水
Hale Waihona Puke 洪积裙、洪积平原洪积裙
洪积平原
一、地面流水
河流
二、河谷横剖面
河谷要素
河谷横剖面:河床、谷底、谷坡、谷缘、坡麓 形态:“V”、“ U”、碟形
三、河谷纵剖面
实际河流纵剖面:下凹不平滑剖面,局部正台阶
四、水系、分水岭、流域盆地
水系
四、水系、分水岭、流域盆地
分水岭
相邻两水系之间的界限称为分水岭。 通常是一些山脊线。
地面流水的类型
12第十一章 河流的地质作用
第十一章河流的地质作用§1.概述河流是陆地上永久性有固定水流,它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河流分不开的“母亲河”同时从自然界的角度,河流是陆地上最活跃的地质动力。
河流的地质作用是陆地上最强烈的外动力地质作用,流水的作用,是河水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各种改造。
一、片流、洪流和河流1.片流与坡积裙大气降水3/1为地表水,最初覆盖地面沿斜坡均匀活动网状流——片流。
2.洪流与洪积扇片流进一步发展水量增大,在一些沟槽中汇集、浊流一但浊流便以自身冲刷使沟槽扩大,成沟谷。
沟谷中的浊水能量大(雨季)携带大量冲刷碎屑在沟口(山角处)堆积扇水,称浊积扇,浊积平原。
浊流反在雨季有水(发生)。
3.河流大型切割源沟各称冲沟,当部沟有充足的外给水源即成为永久性水,称河流。
地表上有固定水道(河道)的经常性水流。
二、河水的运动形式(一) 层流:水质点运动轨迹(线)平行仅在平坦河底附近运动弱。
(二) 紊流:水质点运动浅无规律紊乱紊流是河水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
(三) 环流:水质点作螺旋状运动,运动迹线在横剖面上投影为环形,具有较强能量动力。
(三)涡流:水质绕轴旋转运动,轴与河底近垂直,出现在水流急,河谷凹凸不平,涡流对河床破坏作用强,虽不是河水主要运动形式,但动力强。
三、河流的动能E = 1/2 ×QV2 Q=流量 V——流速动能与流量、流速有着直接关系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水断面的水量。
流速指单位时间内流通过的距离。
§2.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河床岩石的剥蚀、破坏作用称侵蚀作用。
一、侵蚀作用的方式1. 冲蚀——流水以本身的动能将河床的泥、砂、砾冲走。
2.磨蚀——流中携带的砂、砾对河床岩石的磨损同时流水 中的砾、砾本身变被磨损。
3.溶蚀——流水溶解了一些酸、碱、盐类,成为溶剂, 溶解河床的岩石。
这三种锓蚀方式通常是同时发生,而不同的条件下,表现的主次、强弱程度不同:泥质、砂质、河床,冲蚀作用为主,上游冲、磨为坚硬岩石河床,磨蚀作用明显,下游溶蚀明显 可溶性岩石河床,溶蚀作用强烈。
5-2河流及其地质作用要点
牛轭湖
曲流河和牛轭湖
第四节 河流的搬运作用
河流是陆地上最主要、最强壮的搬运工,流水质点的运动 方式有层流和紊流两种;搬运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流量和流速, 搬运的方式有:拖运、悬运与溶运三种。 (一)拖运——河床中巨大的石块、砾石、砂,随着河水流动,
在河底部的滑动、滚动和跳跃的移动。
磨圆作用——河底中被拖运的碎屑,一方面磨蚀河床底部 和岸坡,另一方面互相撞击,使得其棱角被磨平的作用过程。
这个过程称为河流的溯源侵蚀,也称为向源侵蚀。
5.河流袭夺
当两条河流向同一分水岭溯源侵蚀时,有可能发生河流甲 溯源侵蚀进入河流乙的河谷内,因为甲河床比乙河床低,于是 河流甲把河流乙的水夺走,这种现象称河流的袭夺。河流乙叫 断头河,河流甲叫袭夺河。
乙 乙
甲
甲
二、河流的侧蚀作用
• 河流以自身的动力以及其 搬运的泥沙侵蚀河床的两 侧或谷坡,使河床横向迁 徙或谷坡后退、河谷扩宽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黄 勇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黄勇
第一节 地表流水的概述
一、地面流水的种类
片流(坡流、面流)——面状无槽流水 1.暂时性流水 洪流 2.常年性流水——河流 线状有槽流水
• 片流: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后,形成的顺坡成面状展开的流水。
• 洪流:片流集中到沟谷中形成的暂时性流水。
洗刷作用的强度取决于:
❖ 降雨的强度及持续时间 ❖ 坡面物质的性质 ❖ 坡度(~40o最强) ❖ 植被状况
强烈洗刷作用 严重水土流失 (如我国黄土高原)
保持水土的办法:中断片流
保护植被、植树造林,修梯田
洗刷作用
洗刷作用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黄勇
第二节 暂时性流水的地坡积物 片流搬运的物体在坡麓堆积下来, 形成坡积物。
普通地质学 第十讲 河流的地质作用
辫状河(braided stream).
河床因加积作用而抬 高,并变为宽而浅平, 河水在宽浅的河床上流 过会发生频繁地分散与 聚汇,形成辫状河,单 纯由于流量的减少也能 形成辫状河。
A braided channel
4.2. 冲积物的特征
河流沉积的物质称为冲积物((alluvium)。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4.2.1.分选性较好 4.2.2.磨圆度较好 4.2.3.成层性较清楚 4.2.4.韵律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沉积物在剖面上有规律的交替
1.1.2.洪流(flood current)
随着片流的发育,山坡上可以出现一些沟槽。片流就转变 成线状流水,是为洪流。沟槽发展成为沟谷, 切割较深规 模较大的沟谷称为冲沟(gully)。沟谷流水具有固定流向, 但其水源靠大气降水补给,水流时断时续。
洪流将大量碎屑物质搬运到山前或山坡的低平地带堆积, 形成洪积物(diluvium)。洪积物在沟口往往呈扇状分布, 称为冲积扇(alluvium)或洪积锥(diluvial cone)。
4.3.沉积的主要类型
4.3.1.心滩(channel bar)在洪水期 被淹没,在枯水期露出。
4.3.2. 江心洲(central bar) 心滩高出 水面 变成江心洲,仅在洪水期被淹没
4.3.3. 边滩(point bar)即点沙坝, 凸 岸的小规模沉积体。
4.3.4. 自然堤(natural dam): 沿河床 两侧的堤状地形
海河流的纵剖面,总体上 看是向海倾斜并略向 下凹的曲线。
当河底显著起伏不平时。常形成急流 (torrent)和瀑布(waterfall)。
锅穴
瀑布 waterfall
黄果树瀑布
贵州安顺黄果树瀑布 流水从75 m高处直泻 而下,景色十分壮观, 是我国最大的瀑布
第11章 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科氏效应:地球上物体运动因受到地球自转影响而发生偏转。 (2)科里奥利力(地球旋转力):北半球,科氏力作用于河流
在河流弯道,离心力和科 氏力同时作用: 河流右弯处,离心力和科 氏力方向相反,互相抵消一部 分,故对凹岸侵蚀力减弱; 河流左弯处,二力方向一 致,对凹岸侵蚀力增强。
2. 河床的变化
由于河水惯性离心力作用造成凹岸侵蚀,泥沙在凸岸沉积, 河曲曲度变大,形成蛇曲河。 蛇曲河最后会裁弯取直。废弃河曲内的水体不再流动,转变 为湖泊,外形如牛轭,称为牛轭湖(oxbow lake)。
(三)溯源侵蚀 (headward erosion)
定义: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加长的侵蚀作用。
溯源侵蚀作用实际上是下蚀作用的必然结果。瀑 布的后退就是一种局部性的溯源侵蚀作用。
河流袭夺(river capture)
一条河流向上坡加长交 切另一条河流,将后者上 游的河水截夺过来,这种 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袭夺它河的河流称为袭
河流形成初期,河流纵剖面不平滑,多发育急流与瀑布。
随着下蚀作用的进行,河床凸起被削去,凹坑被填平,
急流和瀑布消失,河流逐渐演变成为平滑的曲线,称为平 衡剖面。 达到这种状态的河流称为均夷河流,这是河流发展的总 趋向。
(二)河流的侧蚀作用(lateral erosion)
河水侵蚀河床的两侧,使
河床加宽的过程,称为河流的
二、物质搬运的方式
流水搬运物质的方式有拖运、悬运和溶运三种:
拖运(traction transportation):砂、砾石等粗碎屑以滚动、滑动、跳跃 沿河床搬运。 悬运(suspension transportation):粘土、粉砂细小颗粒呈悬浮状态搬运; 溶运(solution transportation):易溶岩石及矿物组份以离子态搬运。
13第十二章 河流的地质作用
如果分水岭两侧河流向源侵蚀能力相同,则分水岭高度 降低,而其位臵不发生变化。倘若一侧河流的向源侵蚀能力 超过另一侧河流,则分水岭高度降低的同时,就会伴随其位
臵向着向源侵蚀能力弱的河流一侧移动。
2.河流袭夺(river capture)
向源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向上坡加长的结果可以交切向源侵 蚀能力弱的另一条河流,将后者上游的河水截夺过来,这 种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袭夺它河的河流称为袭夺河(capturing river)。
河流能够搬运多大粒径碎屑的能力称为河流的搬运能 力(transport competence),它决定于流速。 资料表明,在平坦的河床上当流速小于18cm/s时,细 小的颗粒也难以移动。当流速达70cm/s时,数厘米直径的 颗粒也能搬运。
2. 搬运量(c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acity)
河流能够搬运碎屑物质的最大量称为搬运量。
瀑布一旦形成,下蚀作用更为强烈, 面流瀑布对河床有强烈的洗刷侵蚀 作用。在瀑布跌落处,水花四溅, 掏蚀下面的岩石,促使上部岩石崩 塌。水流下落,定向击打,在重力 作用下可形成深潭。 由于水力的冲击和飞流溅落与掏蚀, 往往会掘掉瀑布陡壁下部的岩层, 使陡壁上面突出状如岩坎形态的岩 层失去支撑而崩落,导致瀑布向上 游后退。
分水岭附近的侵蚀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向源侵蚀(up stream erosion)
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加长的作用称河流的向源侵蚀作用。 沟头汇集了斜坡上分散的片流,使流水集中,流量和流 速增加,比周围斜坡上片流侵蚀能力大大增强。山高水高, 地下水顺坡或沿断层、节理等构造面向沟谷运动,甚至形成 滴答滴答的滴水,它们对源头有一定的侵蚀作用,并有利于 在沟头发育泉水,掏蚀岩石,加速沟头向上坡伸长的进程。 随着河流向源头方向伸长,分水岭就逐渐变窄,两侧其高度 随之降低。
Chapter 3.1 河流地质作用
§3.1 河流地质作用Outline1234概述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1概述河流地质作用•河流:地表上具经常性流水的线形凹地。
河流形成过程:片流→洪流→河流。
•河流地质作用:河流普遍分布于不同的自然地理带,是改造地表的主要地质营力之一。
河流的地质作用主要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2侵蚀作用侵蚀作用: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以其自身的动力(活力)以及所挟带的泥沙对河床的破坏,使其加深、加宽和加长的过程,也就是河流的剥蚀作用。
下蚀作用、侧蚀作用河流侵蚀作用方式类型 机械侵蚀:包括水流本身的冲击力对沿途岩石的破坏即冲蚀及所携带的砂砾石对河床的磨损和冲击破坏即磨蚀两种方式。
它是河流主要的侵蚀作用方式。
化学溶蚀:是河水溶液对所经地段岩石或矿物的溶解作用。
在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化学溶蚀是河流重要的一种侵蚀作用方式。
河水及所携带砂砾石在运动过程中,一方面对河床底部岩石产生破坏,使得河谷逐渐加深,即下蚀作用;同时也会对河岸产生冲刷和侵蚀作用,即侧蚀作用。
机械破坏(冲蚀和磨蚀)、化学溶蚀 沉积作用搬运作用侵蚀作用虎跳峡黄河壶口瀑布下蚀作用 河水对河床底部岩石破坏,使河谷加深的过程。
常形成峡谷、瀑布等。
当河流下切过程中遇到软硬不同(抗冲刷能力不同)的岩石时,抗冲刷能力较弱的岩石下蚀得快,在河流中形成一定的落差,当这种差异性下蚀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就形成了瀑布,如黄山九龙瀑。
黄河中游壶口瀑布,河床为硬度较大的中厚砂岩层,以下是较软的砂页岩及泥岩层,再向下是软硬交替的岩层,为河流差异下蚀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般来讲,河流的中上游及山区性河流下蚀作用最为强烈。
河流下切速率远大于侧蚀速率,形成“V”字形河谷。
例如,在云南金沙江中游段的虎跳峡。
金沙江河谷近100万年来下切了1200多m 。
侧蚀作用沉积作用搬运作用侵蚀作用唐家山堰塞体溃口发展过程下蚀作用侧蚀作用向源侵蚀:由于下蚀作用而产生的河流向源头方向不断发展现象。
六章2河流的地质作用
₤ ₤ ₤ ₤ ₤
河床沉积 河漫滩沉积 牛轭湖沉积 山区河流冲积 三角洲沉积-三重层构造
3.河流冲积地貌
河流沉积作用的结果→ 形成河流冲积地貌 1)冲积扇 2)三角洲
3)冲积平原
4)沙洲
现代 黄河 三角 洲共 造陆 3000 平方 公里
长 江 口 的 三 角 洲 与 沙 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河漫滩 靠近主槽、洪 水时淹没、平 水时出露的滩 地称为河漫滩。
曲流河弯示意图 凹岸有侵蚀坑,凸岸有点砂坝,主流线偏凹岸
河流侧蚀规律:
1. 河流中、下游,河床坡度变缓,下蚀不显著, 以侧蚀为主. 2. 横向环流,横剖面上看,河流表层水从凸岸 流向凹岸,底层水则反向,形成一种环形流动。 但 实际上不是简单环流,同时又向前运动,螺旋状前 进。 3. 凹岸处破坏下来的碎屑物搬运到凸岸,沉积 下来,这样凹岸不断后退,凸岸不断前伸,河流越 来越弯,河谷越来越宽。 4. 河床裁弯取直。 曲流--->蛇曲。 牛轭湖。
P fW 时,开始冲刷。 P fW 时,对应vcr。
v vcr →颗粒开始滚动或间歇跳跃,推移前进→
V大到一定程度→悬移运动。
冲刷的条件:只有当水流未被泥砂饱和时才会 发生冲刷。 河床的冲刷规律:
1. 发生在河流发育的初期和上游地段,V形峡谷, 流 速大。 2. 河床岩石软硬不一(或抗溶蚀能力不同),易于下蚀 的急流地段,急流→瀑布。
三、河流的搬运作用 河流把所携带的物质从某处搬至另一个地方的过程即 河流的搬运作用。 1. 碎屑物质(砾石,砂,泥等 )--机械搬运; 呈溶 解状态物质(NaCl,FeSO4等)--化学搬运。 呈溶解状态搬运的物质:真溶液---K,Na,Ca,Mg 等 卤化物、硫酸盐;胶 体---K,Mg,Al,Si等氧化物、氢氧 化物。 2. 流速大,搬运量大,碎屑物粒度大; 流速小,悬 浮变推移。 粗砂、砾石---推移搬运(滑动、滚动、跳跃)搬运近。 粉砂、泥---悬浮搬运,搬运较远。 3. 磨蚀作用、磨园作用:搬动过程中,相互碰撞,与 河床碰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口三角洲相冲积物 河口三角洲相冲积发展示意图
河口三角洲相冲积物
六千年以来MISSIPPI三角洲形成示意图
河流相冲积物总特征 以机械碎屑物为主。 砾石磨圆好。 常见层理和层面构造。 冲积物分选性好。 自上游至下游,冲积物逐渐变细。
上游
下游
河谷地貌
地貌 由于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的长期作用,
洪水期,河水漫 过河床,淹没河 漫滩。
洪水过后,形成 天河漫滩沉积。
阶地类型 侵蚀阶地-主要由河流侵蚀作用形成,多数由基岩
组成,因而又称为基岩阶地。 堆积阶地-由河流冲积作用形成,全部由冲积物组
成,因而又称为冲积阶地或沉积阶地。
侵蚀阶地
侵蚀-堆积阶地-由河流侵蚀、冲积联合作用形成, 下部为基岩、上部为冲积层,但是整个阶地主要由 下部基岩组成、上部冲积层厚度很薄,因而又称为 基座阶地。
河谷地貌 在流域地层组成与结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基础
上,经过河流长期侵蚀、搬运、冲积等作用,逐步 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一种线性沟谷地貌。 由于路线沿河谷布设于阶地上具有展线舒顺、纵坡 平缓、施工简便且工程量小等优点,因而河谷通常 是山区公路、铁路争取利用的一种良好地貌类型。
河漫滩形成过程
平水期,河水位 于河床内。
冲积物
侵蚀-堆积阶地
河谷地貌类型
未成形河谷-也称V字形河谷,山区河
谷发育初期,以垂直下切作用为主,特
点是谷坡陡峻甚至壁立、基岩裸露、下 切很深、谷底较窄、无冲积物、常为河
按 照
水充满。
河
河漫滩河谷-也称U字形河谷,河谷发
谷
育中晚期或丘陵-平原区河谷,侧蚀- 冲积作用较强烈,特点是谷坡较缓、谷 底较宽、河漫滩发育、河床仅占谷底最
地质学原理—河流概述和地质作用
河流的形成
– 由片流、洪流发展而来。
片流 — 沿山坡均匀流动的网状细流, 片 流的侵蚀作用使山坡松散层产生破坏。
洪流: – 面状流水汇聚成的暂时性线状流水.
河流起源于沟谷 片流地貌
片状侵蚀
流水作用
流水的线状侵蚀
河流地质作用与河谷地貌
河流地质作用 河谷地貌
河流地质作用
在地表形成各种不同成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 不同几何形态的起伏,统称为地貌。
地貌与地形区别 地形专指地表起伏的几何形态和规模外观特征,一
般采用地形图来宏观描述。地貌不仅涉及地表起伏 的外观特征,而且更重要的是关心这些地表起伏之 间联系,并基于地质动力学观点研究各种起伏形态 的成因、形成、演化、发展、空间分布规律等采用 地貌图来宏观描述。
河流 地表具有明显河谷的常年或季节性流水称为河
流。
河流地质作用 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的过程统称为河流地
质作用,属于一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影响因素 主要有河流流域的地形地貌、地层结构与组成、 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植被、风化作用、河 流流量与流速、河谷坡度与宽度、气候与降水、 地下水与河流补给关系、人类活动等。
河流下切作用过程
河流下切作用结果——峡谷地貌
虎跳峡
三峡
河流侧蚀作用过程 河流侧蚀作用结果——蛇曲地貌
1965年1月的河岸
由于河流側蚀作 用,而使河岸坍 塌。
1965年3月的河岸
凸岸沉积
凹岸侵蚀
由于河流側蚀作用,导致河流凸 岸沉积前推、凹岸剥蚀后退,使 得河曲加大。
蛇曲河与牛轭湖形成过程
河流侧蚀作用结果——形成牛轭湖
下蚀作用结果
– 溯源侵蚀---由于下蚀作用使河流向源头方向伸长 (加长)
– 我国黄河壶口瀑布5cm/年(退)北美尼亚加拉瀑布 0.3m/年
河流向源侵蚀作用而加长河谷
下蚀最强烈的是瀑布地区
瀑布后退----溯源侵蚀的一种形式
贵州省黄果树瀑布群中的黄果树瀑布
为最大一级落差58M,宽约20M.
在河流侧蚀过程中,流水因惯性离心力作用冲向凹岸而造成凹岸不断侵蚀,凸岸因水 流减缓而连续沉积携带的泥沙,导致河床逐步加宽、河曲日益变大,从而形成蛇曲河, 蛇曲河最终因裁弯取直而废弃弯曲河道。这种被废弃的弯曲河道称为牛轭湖。
蛇曲河与牛轭湖航空照片
河流下切作用与侧蚀作用之间关系 时间上,河流发育早期以下切作用为主,随着河床坡
发 育 阶 段
低部位。
划
成形河谷-经历较长地质时期后而具有
分
复杂几何形态的河谷,显著特点是存在
阶地,还发育河漫滩、河心滩等。
未成形河谷
未成形河谷
未成形河谷
河漫滩河谷
河漫滩河谷 河漫滩河谷
动能与势能转换是产生河流剥 蚀、搬运、沉积作用的根本原 因。
河流地质作用成因
河流侵蚀作用 河水流动过程,以自身的化学动力【溶解力】和机
械动力【水力】,并以携带的泥沙和砾石作为工具, 不断破坏、改造、加深、拓宽河道【河床,河谷】 的过程称为河流地质作用。 按照侵蚀作用的方向,可以将河流地质作用分为下 切作用和侧蚀作用两种类型。 河流下切作用-河水对河床底部地层的切割、冲刷、 破坏而加深河谷的过程。 河流侧蚀作用-河水对河床两侧地层的切割、冲刷、 破坏而拓宽河谷的过程。
河流沉积作用 河水流动中因搬运能力不断损失而使搬运物质在自重
力作用下逐渐沉积的过程称为河流沉积作用,又叫作 冲积作用,沉积的物质特称为冲积物。 冲积物具有明显的磨圆、分选、成层等结构性,宏观 表现为层理构造。 根据冲积物的沉积环境,可以将冲积物分为河床相冲 积物、河漫滩相冲积物、牛扼湖相冲积物、蚀余堆积 相冲积物、河口三角洲相冲积物五种类型。
度减小,逐渐转为以侧蚀作用为主。 空间上,河流上游以下切作用为主,河流下游以侧蚀
作用为主。
河谷分类 ( 按横剖面 ) :
V 形谷
U 形谷
碟形谷
--上游侵蚀 --平原侵蚀 --下游侵蚀
水库对河流上 游沉积的影响
河流搬运作用 河水流动携带沿途冲刷、侵蚀的泥沙、石块等物质向
下游移动的过程称为河流搬运作用,分为浮运、推运、 溶运三种形式。 河流搬运能力取决于河水的流速、流量,其中流速是 主要影响因素,搬运颗粒的粒径D与水流的速度V平 方成正比,即D∝V2。此外,河流搬运能力还与搬运 物的粒径、水溶性、重度等有关。 在上游,河道的宽度较窄、坡降较大,河水的流量较 集中、流速较大,搬运能力较大。 在下游,河道的宽度较大、坡降较小,河水的水面较 宽、流量较分散、流速较小,搬运能力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