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剂安全性指导原则

合集下载

中药注射剂再评价指导原则

中药注射剂再评价指导原则

中药注射剂再评价指导原则中药注射剂再评价指导原则引言:中药注射剂作为中药领域的重要代表之一,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过去对于中药注射剂再评价指导原则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导致临床上对于其应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存在一定的争议。

为了推动中药注射剂再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将围绕中药注射剂再评价的概念、目的、方法和意义展开深入探讨。

1. 中药注射剂再评价的概念中药注射剂再评价是指对已上市中药注射剂进行全面系统的再评估和再评价的工作。

它对于提高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和疗效,以及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中药注射剂再评价的目的中药注射剂再评价的目的在于继续深入了解其药理学、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方面的特点,全面掌握其临床应用的风险和效益,并为临床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提供科学依据。

3. 中药注射剂再评价的方法中药注射剂再评价的方法包括体外实验研究、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实验研究。

在体外实验研究方面,可以通过药物化学分析、质量标准研究等方法对中药注射剂进行深入研究。

在动物实验研究方面,可以通过动物药理学实验、动物药代动力学实验等方法对中药注射剂的作用机制和药代动力学特点进行研究。

在临床实验研究方面,可以通过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疗效评价等方法来评估中药注射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4. 中药注射剂再评价的意义中药注射剂再评价的意义在于提高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水平,优化中药注射剂的配方和制剂工艺,提高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和安全性。

通过中药注射剂再评价的研究,可以对中药注射剂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估,为中医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个人观点和理解:中药注射剂再评价是推动中药注射剂发展的必要步骤之一。

在现代科技条件下,采用全面系统的方法对中药注射剂进行再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其药理学特点、作用机制、疗效和安全性,进而促进其在临床应用中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中药注射剂再评价也对于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注射剂类药品安全生产质量技术指导原则概要

注射剂类药品安全生产质量技术指导原则概要

注射剂类药品安全生产质量技术指导原则为提高注射剂类药品生产企业安全风险排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严格执行GMP的基础上,指导企业排查生产质量风险和开展生产质量研究,建立完善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制度,特制定本指导原则。

1.人员管理1.1主管生产、质量的企业和部门负责人应具备药学及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具有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经验,有能力对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1.2配制、灌封、灯检、无菌检验等关键岗位新进人员经GMP知识、岗位操作等专业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和质量管理部门确认后才能上岗。

1.3企业应定期对上述关键岗位操作人员,组织岗位操作SOP及相关管理制度再培训、考核。

2.设备管理2.1洁净空调系统2.1.1生产厂房应符合设计要求,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系统性维护、检测。

灭菌F0值< 8产品的百级生产区域,高效过滤器的检漏每半年至少一次。

正式生产时,应定期对沉降菌、尘埃粒子进行监控。

对压差有要求的关键生产区域,应每班监测。

2.1.2车间连续生产时,灌封等关键生产区域的空调系统停用时应启动值班机组保持正压。

如停用时未启动值班机组,应进行相关验证,并应尽量模拟恶劣环境条件进行,确保空调系统重启后的消毒、运行,能符合设计要求。

2.1.3应定期对高效过滤器维护保养,特别是高湿区域、百级区域的高效过滤器。

新安装或更换高效过滤器,应对生产区域洁净度重新检测,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更换百级高效过滤器还应进行检漏测试。

2.2注射用水系统2.2.1应模拟实际生产时的运行状态,开展注射用水系统验证,确定运行、监控等管理制度。

2.2.2车间连续生产时,注射用水系统按规定保温循环使用,循环水泵不得停止工作。

注射用水系统日常运行使用时,应在线监控回水总管及储罐等温度,并定期监测总有机碳等指标。

2.2.3注射用水系统停用(循环水泵停止工作或并联管路单路关闭,恢复使用前应对全系统进行清洁、消毒,并监控检测一定周期,符合要求后才投入使用。

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

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

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修订稿)本指导原则为注射剂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而定。

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包括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热原检查法、异常毒性检查法、过敏反应物质检查法、降压物质检查法、溶血与凝聚检查法等。

根据注射剂的处方、原(辅)料来源、工艺、用法及用量等设定相应的检查项目,并参照本指导原则进行检查项目的适用性研究。

检查项目的制定一、中药注射剂(一)、静脉用注射剂,应设置所有安全性检查项目。

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和干扰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因素复杂多变,一般首选热原检查法。

如药品本身的药理作用影响体温或对家兔的急性毒性反应而影响热原检查时,可选择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二)、肌内用注射剂,应设异常毒性、过敏反应物质等检查项。

原料和工艺易污染热原且用量较大者,须考虑设热原检查项。

二、化药(包括抗生素、生化药)注射剂(一)静脉用注射剂1、所有静脉用注射剂,均局外细菌内毒素(或热原)检查项。

2、所用原料系动物来源或微生物发酵提取物时,如组分结构不清晰或有可能污染毒性砸质且又缺乏有效的理化分析方法,应考虑设立异常毒性检查项。

3、所用原料系则动物来源或微生物发酵提取物时,例如组分结构不准确且有可能污染异源蛋白或未明过敏反应物质,又缺少有关的化学分析方法且临床辨认出过敏反应,应当考量成立过敏反应物质检查项。

4、所用原料系动物来源或微生物发酵提取物时,如组分结构不清晰或有可能污染组胺、类组胺样降血压物质,应考虑设立降压物质检查项。

(二)肌内用注射剂1、所有肌内用注射剂,例如临床用药剂量很大,生产工艺极易污染细菌内毒素,应当考量设立细菌内毒素(或热原)检查项。

2、所用原料系动物来源或微生物发酵提取物时,如组分结构不清晰或有可能污染毒性杂质且又缺乏有效的理化分析方法,应考虑设立异常毒性检查项。

3、所用原料系则动物来源或微生物发酵提取物时,例如组分结构不准确或有可能污染异源蛋白或未明过敏反应物质,又缺少有关化学分析方法且临床辨认出过敏反应,应当考量成立过敏反应物质检查项。

质量标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

质量标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为确保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的安全性和制剂质量可控性⽽定。

包括异常毒性检查法,降压物质检查法,过敏反应检查法,溶⾎与凝聚检查法。

中药注射剂可参照本指导原则提供的检查法进⾏检查项⽬的适⽤性研究。

检查限值 检查限值可按以下各项⽬内容要求进⾏研究。

1.异常毒性检查法 ⑴按单次给药毒性试验法求得中药注射剂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最低致死量(LD5),并了解其毒性反应症状。

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或其他注射途径,观察时间为48⼩时。

⑵如中药注射剂静脉注射(或缓慢注射)每只⼩⿏0.8ml仍未见死亡或毒性反应,可以该剂量作为异常毒性检查限制。

2.降压物质检查法 ⑴确定供试品对⿇醉猫能否引起⾎压下降以及降压值与剂量间的相关性。

⑵⼀般根据临床⽤药剂量估算供试品的剂量限值。

⑶如中药注射剂静脉注射2ml/kg剂量未见降压剂量可以作为给药限值。

⑷凡有可能产⽣类组胺样急性降⾎压杂质的输液剂和静脉注射剂均应设定降压物质检查。

3.过敏反应检查法 ⑴观测供试品对豚⿏腹腔注射(或⽪下注射)和静脉给药急性毒性反应。

⑵根据豚⿏毒性反应剂量和临床反应剂量确定豚⿏致敏剂量和攻击剂量。

⑶研究预试验应取⾄少9只豚⿏,分3组,三次致敏后,在⾸次致敏⽇后14⽇、21⽇、28⽇进⾏攻击以确定攻击反应时间。

⑷必要时,预试验采⽤半成品进⾏致敏和攻击研究,以确定该注射剂成分和⼯艺有⽆致敏的可能性。

4.溶⾎与凝聚检查 按溶⾎和凝聚检查法观察供试品原液和稀释液有⽆溶⾎和凝集反应、如为阳 性反应,应测定⽆反应的最⼩稀释度,以确定规定稀释限值。

以上研究确定限值后,⾄少应进⾏三批以上供试品进⾏检查验证。

异常毒性检查法 本法系将⼀定量的供试品溶液注⼊⼩⿏体内或⼝服给药,在规定的时间内观察⼩⿏出现的死亡情况,以判定供试品是否符合规定的⼀种⽅法。

供试验⽤的⼩⿏应健康合格,体重17~20g,在试验前及试验的观察期内,均应按正常饲养条件饲养。

注射药品生产工艺变更指导原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注射药品生产工艺变更指导原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注射药品生产工艺变更指导原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注射药品生产工艺变更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注射剂的生产工艺进行改变或调整的行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注射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已成为生产企业不可避免的选择之一。

本文将就注射药品生产工艺变更的定义、必要性以及指导原则进行探讨,旨在为注射药品生产企业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确保工艺变更的顺利进行和符合相关法规标准。

通过对注射药品生产工艺变更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为提高注射剂的生产质量和安全性提供重要支持和保障。

1.2 文章结构本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对注射药品生产工艺变更的概述进行介绍,说明文章结构,以及明确文章的研究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注射药品生产工艺变更的定义、必要性以及指导原则。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注射药品生产工艺变更的重要性和影响,为实践提供指导。

在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分析注射药品生产工艺变更可能产生的影响,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取得的进展。

通过结论部分的分析,可以为读者提供对于注射药品生产工艺变更的总体认识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注射药品生产工艺变更的指导原则,旨在为药品生产企业提供合理、规范的变更方案,确保药品质量和生产安全。

通过深入剖析注射药品生产工艺变更的必要性,指导企业如何正确进行工艺变更,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保证药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同时,本文还旨在加强对工艺变更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药品生产质量和安全水平,促进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正文2.1 注射药品生产工艺变更的定义注射药品生产工艺变更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注射药品生产工艺进行调整或改变的行为。

这种变更可能涉及到原材料的替换、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流程的调整等方面。

注射药品生产工艺变更旨在提高生产效率、质量控制水平,满足市场需求和监管要求。

在进行注射药品生产工艺变更时,企业应当充分评估变更对产品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造成的影响,并确保变更过程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中药注射剂指导原则

中药注射剂指导原则

中药注射剂指导原则
中药注射剂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安全性原则:注射剂应符合药典标准,确保其成分的纯度、质量和规格等符合标准要求,确保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

2. 适应症原则:中药注射剂应明确适应症,即明确其使用范围和针对的疾病,以减少不必要的使用。

3. 临床指导原则: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应由医师根据病情和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临床指导,合理掌握使用剂量和治疗方案。

4. 禁忌症原则:中药注射剂在某些情况下存在禁忌症,如对某些成分过敏、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等,应遵守禁忌症原则,禁止使用。

5. 剂型原则:中药注射剂的剂型应便于使用和管理,同时剂型选择应根据病情和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6. 疗程原则: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疗程应根据病情和疗效进行调整,过长或过于频繁的使用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依赖。

7. 不良反应监测原则: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病人的不良反应情况,如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8. 宣传和教育原则: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和病人的注射剂知识培训和宣传,提高对中药注射剂的正确使用和安全性的认识程度。

2008年第7号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的通知

2008年第7号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的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8]7号)【收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为落实国家局制定的《整顿和规范药品研制、生产、流通秩序工作方案》(国食药监办〔2006〕465号),严格审评审批化学药品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注射剂等安全性风险较大的3类品种。

国家局组织制定了《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以下称《技术要求》),现予发布,请参照执行,并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国家局已受理但尚未批准注册的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应参照《技术要求》进行研究。

二、已经批准注册的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也应参照《技术要求》进行相关研究,并在申报再注册时提供相关研究资料。

三、对已上市化学药品注射剂、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进行仿制、改变剂型或者改变给药途径研究时,研究者应当慎重考虑已上市品种的研究基础。

附件:1.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2.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八年一月十日附件1: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化学药品中各种注册分类的注射剂。

本技术要求主要针对目前化学药品注射剂研发、生产和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遵循一般评价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可能影响注射剂临床使用安全性的主要因素,结合品种的上市基础等,提出化学药品注射剂审评中的重点关注点和相应的技术要求。

一、化学药品注射剂剂型选择的必要性、合理性(一)选择注射途径给药剂型的必要性、合理性对剂型的必要性、合理性进行评价通常应综合考虑如下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药物的理化性质(溶解度、pKa、分配系数、吸湿性、晶型等)、稳定性(对光、湿、热的稳定性,固、液状态下的稳定性和配伍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吸收、分布、代谢、消除等)可以为剂型的选择提供指导,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可能限定剂型的选择。

注射剂安全性指导原则

注射剂安全性指导原则

注射剂安全性指导原则导言:注射剂是医疗领域中常用的药物给予途径之一,具有快速、准确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了确保注射剂的安全性,保障患者的健康,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指导原则。

本文将从注射剂的储存、选择、使用和处置等方面探讨注射剂的安全性指导原则。

1. 注射剂的储存1.1 温度要求:不同类型的注射剂在储存时要求不同的温度,一般分为常温、冷藏和冷冻三种条件。

医疗机构应设立相应的储存区域,并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要求进行储存。

1.2 分类存放:不同种类的注射剂应分别存放,防止交叉感染和混淆使用。

1.3 定期检查: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储存的注射剂进行检查,确保符合规定的标准和条件。

2. 注射剂的选择2.1 药物类型: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要,选择适当的注射剂。

如抗生素类药物可根据感染部位和严重程度选择局部或全身给药。

2.2 药物规格:严格按照医嘱和药物说明书的要求选用合适的规格和剂量的注射剂,避免出现用量错误或过量的情况。

3. 注射剂的使用3.1 药物准备:在使用注射剂之前,医务人员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洗手、戴手套、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并检查药物的有效期和外观。

3.2 注射部位选择: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注射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3 注射技巧:医务人员应掌握正确的注射技巧,包括皮肤消毒、针头插入角度和深度的掌握,以确保注射剂能够准确地进入患者的体内。

4. 注射剂的处置4.1 注射器和针头:使用后的注射器和针头应按照医疗废物管理的要求进行处置,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4.2 药物残余物:使用后的药物残余物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置,严禁随意倾倒或外泄。

结语:注射剂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给药途径,其安全性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注射剂安全性指导原则,从储存、选择、使用和处置等方面保障注射剂的安全性,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本文参考了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整理编写。

《化学药品注射剂配伍稳定性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23版)》

《化学药品注射剂配伍稳定性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23版)》

1一、概述2对于临床使用过程中需复溶和/或稀释后使用的化学药3品注射剂,如注射用无菌粉末和注射用浓溶液等,需进行配4伍稳定性研究,考察药物在临床配制、存放和使用过程中质5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为注射剂药品的配制、配制后药液的6存放条件和允许时限等提供依据。

本指导原则重点阐述化学7药品注射剂复溶和/或稀释配伍稳定性研究的试验样品、试验8设计、试验结果评估和说明书相关内容撰写等方面内容,为9研发和技术审评提供参考。

10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化学药品注射剂上市申请与一11致性评价申请,不包括放射性药品。

12本指导原则仅代表药品监管机构当前的观点和认识,不13具有强制性的法律约束力。

随着科学研究进展,本指导原则14中的相关内容将不断完善与更新。

15二、总体考虑16根据药品特性与临床使用情况开展配伍稳定性研究。

上17市注册申报配伍稳定性试验的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并涵盖新18生产样品和近效期样品。

配伍稳定性药液的浓度应涵盖临床19使用中的最高和最低浓度,考察时间应不短于说明书中允许20时限,研究时应尽可能模拟药物临床使用中的实际情况。

由21于稀释后药物浓度降低可能导致杂质无法准确检出,或配伍22后可能产生新杂质,应注意评估分析方法的适用性。

23新药可根据药品特性、临床需要、临床使用条件(时间、24温度、光照等)等合理设计试验,在新药研发早期,可采用25小试样品或早期临床样品开展配伍稳定性研究,新药研发中26发生处方变更等情况时,可基于风险评估和需要重新开展配27伍稳定性研究,上市注册申报配伍稳定性试验样品应具有代28表性,对配伍稳定性中出现的新杂质应按杂质研究相关指导29原则进行归属研究,必要时进行安全性研究或提供其他安全30性依据。

根据研究结果在说明书中明确药品的配制方法、保31存条件和允许时限等相关内容。

32仿制药质量和疗效应与参比制剂一致。

应参照参比制剂33说明书进行临床配伍稳定性研究,参比制剂说明书中配伍相34关信息不明确的,建议参照新药要求开展配伍稳定性研究,35并与参比制剂进行对比研究。

2024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药物警戒指南(全文)

2024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药物警戒指南(全文)

2024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药物警戒指南(全文)近期发布的《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药物警戒指南》(2024版),从临床应用的角度,依据我国药物警戒法规,借鉴国外药物警戒指南,考虑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药物警戒的关键要素,从监测与报告、信号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4个关键环节,对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药物警戒工作提出建议。

主要内容如下:一、中药注射剂概念和相关术语(1)中药注射剂: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或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的无菌溶液、混悬液或临用前配成溶体的灭菌粉末供注入体内的制剂。

(2)溶媒:能溶解气体、固体、液体而成为均匀混合物的一种液体。

(3)输液反应:静脉输液时由致热源、药物、杂质、药液温度过低、药液浓度过高及输液速度过快等因素引起一种不良反应。

输液反应常见的症状为潮红、瘙痒、心率及血压改变、呼吸困难、发热和/或寒战、胃肠道反应、多种类型的皮疹、缺氧等。

二、重点监测品种宜对以下中药注射剂开展重点监测:(1)含有斑蝥、蟾酥等毒性中药材的中药注射剂;(2)含有水蛭、地龙等动物蛋白的中药注射剂;(3)发生药品不良反应聚集性事件的中药注射剂;(4)发生可疑非预期的严重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5)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涉及的中药注射剂;(6)国家药品监管部门要求重点监测的中药注射剂。

三、重点监测人群被监测人群包括所有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重点关注特殊人群(包括老年人,儿童,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有药物过敏史者,严重心、肝、肾疾病患者)、处于特殊生理状态(月经期妇女)或患有特殊疾病者用药。

(1)老年人:评估老年人身体基本状况(脏器功能、代谢能力、对药物敏感性和耐受性等)及所患基础疾病;评估老年人治疗基础疾病的药物与中药注射剂联用的风险;评估老年人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剂量、频次和疗程的风险。

(2)儿童:评估儿童基本情况(年龄、体质量等)对使用中药注射剂剂量、频次和疗程的风险;评估儿童联合用药的风险。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探讨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探讨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探讨毕凤兰张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北京100045)中图分类号:R9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29(2012)02-0089-03作者简介:毕凤兰,女,主任药师,药品上市后监测与评价。

摘要: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类药品,随着我国药品监管机制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评价制度的不断完善,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告也日益增多。

本文通过分析中药注射剂的特点及发展现状,从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角度提出相关风险因素和控制措施,从而为提高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评价;风险管理DiscussionontheSafe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jectionBI Feng-lan ZHANG Li(Center for Drug Reevaluation,SFDA,Beijing 100045,China)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TCMI)is widely used in China at present.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rug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and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 surveillance system in China,the number of ADR reports is increasing steadily.The author put forward to related risk factors and risk control measurements after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and current status of the development,to offer information on the technical supports for improvement of the safety of TCMI.Key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adverse drug reaction;safety evaluation;risk management中药注射剂系指中药饮片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可分为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和浓溶液。

化学药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

化学药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

化学药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第二次公示稿)本指导原则为化学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制剂质量可控性而定。

化学药注射剂安全性检查包括异常毒性、细菌内毒素(或热原)、降压物质、组胺物质、过敏反应等项。

根据处方、工艺、用法及用量等设定相应的检查项目并进行适用性研究。

一、化学药品(包括抗生素、生化药品)安全性检查项目的设定1.静脉注射用注射剂静脉注射用注射剂,均应设细菌内毒素(或热原)检查项。

所用原料系动物来源或微生物发酵液提取物,组分结构不清晰或有可能污染毒性杂质且又缺乏有效的理化分析方法的静脉注射用注射剂,应考虑设立异常毒性检查项。

所用原料系动物来源或微生物发酵提取物时,组分结构不清晰且有可能污染异源蛋白或未知过敏反应物质的静脉注射用注射剂,如缺乏相关的理化分析方法且临床发现过敏反应,应考虑设立过敏反应检查项。

所用原料系动物来源或微生物发酵提取物时, 组分结构不清晰或有可能污染组胺、类组胺样降血压物质的静脉用注射剂,应考虑设立降压物质或组胺物质检查项。

2.肌内注射用注射剂所用原料系动物来源或微生物发酵提取物时, 组分结构不清晰或有可能污染毒性杂质且又缺乏有效的理化分析方法的肌内注射用注射剂,应考虑设立异常毒性检查项。

所用原料系动物来源或微生物发酵提取物时, 组分结构不清晰或有可能污染异源蛋白或未知过敏反应物质的肌内注射用注射剂,如缺乏相关理化分析方法且临床发现过敏反应,应考虑设立过敏反应检查项。

临床用药剂量较大,生产工艺易污染细菌内毒素的肌内注射用注射剂,应考虑设细菌内毒素检查项3.特殊途径的注射剂椎管内、腹腔、眼内等特殊途径的注射剂,其安全性检查项目一般应符合静脉用注射剂的要求,必要时应增加其它安全性检查项目,如刺激性检查、细胞毒性检查。

4. 注射剂辅料注射剂辅料使用面广,用量大,来源复杂,与药品的安全性直接相关。

在质量控制中,应根据辅料的来源、性质、用途、用法用量,配合理化分析方法,设立必要的安全性检查项目。

中药注射剂研制指导原则

中药注射剂研制指导原则

中药注射剂研制指导原则(试行)为了提高中药注射剂的研制水平,加强研制的指导和管理,使其达到安全、有效、可控、稳定的要求,促使研制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

除执行《中国药典》现行版制剂通则注射剂项下有关规定及《新药审批办法——有关中药部分的修订与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有关规定外,针对中药注射剂的特点,特制定本指导原则。

一、中药注射剂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的可供注入人体内包括肌肉、穴位、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使用的灭菌制剂,以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

二、中药注射剂的研制应根据中医急、重症用药需要的原则,或以注射给药其疗效能明显优于其他途径给药者。

三、中药注射剂在新药审批管理中,属于中药新药第二类范围,因此其申报资料项目、相关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规定等均按第二类要求进行。

四、制备中药注射剂的单位必须具有制备注射剂的技术力量、设备条件和制备环境。

五、处方1.处方应体现源于中医药,发展中医药的原则。

2.应以中医药理论、文献古籍、经验或现代有关该品种研究成果等情况来阐述选题目的与处方依据。

3.复方组成一般应无配伍禁忌。

处方药味宜少而精。

4.处方组成可以是单方或复方。

处方中的组份可以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净药材。

5.以有效成分为处方组份的,系指从中药材中提取的单一化学成分,须按一类新药要求报送相应资料,并随制剂一起申报审批。

6.以有效部位为处方组份的,系指从中药材,天然药物中提取的非单一化学成分,须按二类新药要求报送相应资料,并随制剂一起申报审批。

7.单方中的药材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

若药材原为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的,必须补报相应资料,连同省级药品标准资料按三类药材的要求一并整理后随制剂一起上报,如符合要求,该药材可作为国家药品标准认可;若药材为未制定法定药品标准者,则须按其相应类别报送有关资料并随制剂一起上报审定。

注射剂2008 7号文件

注射剂2008 7号文件

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的通知国食药监注[2008]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为落实国家局制定的《整顿和规范药品研制、生产、流通秩序工作方案》(国食药监办〔2006〕465号),严格审评审批化学药品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注射剂等安全性风险较大的3类品种。

国家局组织制定了《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以下称《技术要求》),现予发布,请参照执行,并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国家局已受理但尚未批准注册的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应参照《技术要求》进行研究。

二、已经批准注册的化学药品注射剂和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也应参照《技术要求》进行相关研究,并在申报再注册时提供相关研究资料。

三、对已上市化学药品注射剂、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进行仿制、改变剂型或者改变给药途径研究时,研究者应当慎重考虑已上市品种的研究基础。

附件:1.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2.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八年一月十日附件1: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试行)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化学药品中各种注册分类的注射剂。

本技术要求主要针对目前化学药品注射剂研发、生产和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遵循一般评价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可能影响注射剂临床使用安全性的主要因素,结合品种的上市基础等,提出化学药品注射剂审评中的重点关注点和相应的技术要求。

一、化学药品注射剂剂型选择的必要性、合理性(一)选择注射途径给药剂型的必要性、合理性对剂型的必要性、合理性进行评价通常应综合考虑如下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药物的理化性质(溶解度、pKa、分配系数、吸湿性、晶型等)、稳定性(对光、湿、热的稳定性,固、液状态下的稳定性和配伍稳定性)和生物学特性(吸收、分布、代谢、消除等)可以为剂型的选择提供指导,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可能限定剂型的选择。

关于印发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生产工艺评价等7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

关于印发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生产工艺评价等7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

关于印发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生产工艺评价等7个技术指
导原则的通知
国食药监办[2010]395号
2
1

9

2
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规范和指导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了中药注射剂
安全性再评价生产工艺评价等7个技术原则(见附件1-7),现予印发,请参照执行。

附件:1.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生产工艺评价技术原则(试行)
2.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质量控制评价技术原则(试行)
3.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非临床研究评价技术原则(试行)
4.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临床研究评价技术原则(试行)
5.企业对中药注射剂风险控制能力评价技术原则(试行)
6.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风险效益评价技术原则(试行)
7.中药注射剂风险管理计划指导原则(试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9301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

9301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

9301 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为化学药品及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制剂质量可控性而定。

注射剂安全性检查包括异常毒性、细菌内毒素(或热原)、降压物质(包括组胺类物质)、过敏反应、溶血与凝聚等项。

根据处方、工艺、用法及用量等设定相应的检查项目并进行适用性研究。

其中,细菌内毒素检查与热原检查项目间、降压物质检查与组胺类物质检查项目间,可以根据适用性研究结果相互替代,选择两者之一作为检查项目。

一、注射剂安全性检查项目的设定1.静脉用注射剂静脉用注射剂,均应设细菌内毒素(或热原)检查项。

其中,化学药品注射剂一般首选细菌内毒素检查项;中药注射剂一般首选热原检查项,若该药本身对家兔的药理作用或对家兔的毒性反应影响热原检测结果,可选择细菌内毒素检查项。

所用原料系动植物来源或微生物发酵液提取物时,组分结构不清晰或有可能污染毒性杂质且又缺乏有效的理化分析方法的静脉用注射剂,应考虑设立异常毒性检查项。

所用原料系动植物来源或微生物发酵液提取物时,组分结构不清晰且有可能污染异源蛋白或未知过敏反应物质的静脉用注射剂,如缺乏相关的理化分析方法且临床发现过敏反应,应考虑设立过敏反应检查项。

所用原料系动植物来源或微生物发酵液提取物时,组分结构不清晰或有可能污染组胺、类组胺样降血压物质的静脉用注射剂,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如缺乏相关的理化分析方法且临床发现类过敏反应,应考虑设立降压物质或组胺类物质检查项。

检查项目一般首选降压物质检查项,但若降血压药理作用与该药具有的功能主治有关,或对猫的反应干扰血压检测,可选择组胺类物质检查项替代。

中药注射剂应考虑设溶血与凝聚检查项。

2.肌内注射用注射剂所用原料系动植物来源或微生物发酵液提取物时,组分结构不清晰或有可能污染毒性杂质且又缺乏有效的理化分析方法的肌内注射用注射剂,应考虑设立异常毒性检查项。

所用原料系动植物来源或微生物发酵液提取物时,组分结构不清晰或有可能污染异源蛋白或未知过敏反应物质的肌内注射用注射剂,如缺乏相关理化分析方法且临床发现过敏反应,应考虑设立过敏反应检查项。

化学仿制药注射剂过量灌装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解读

化学仿制药注射剂过量灌装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解读

化学仿制药注射剂过量灌装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解读《化学仿制药注射剂过量灌装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解读》近年来,化学仿制药注射剂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解读对于确保注射剂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化学仿制药注射剂过量灌装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进行解读,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

首先,该技术指导原则明确了仿制药注射剂过量灌装的定义和分类。

过量灌装是指在正常药品剂量基础上,超过规定范围将药品灌装至注射剂中的行为。

按照过量灌装的程度和目的,分为技术性过量灌装和非技术性过量灌装。

技术性过量灌装是为了达到特定疗效而灌装超剂量药物,而非技术性过量灌装则是由于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导致的药物超剂量。

其次,该指导原则详细阐述了化学仿制药注射剂过量灌装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质量控制方法、分析方法和灌装方案的确定。

质量控制方法是保证药品质量的重要手段,而在注射剂过量灌装研究中,需要着重考虑灌装后的药物质量和稳定性。

分析方法则需要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对灌装后的样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同时,灌装方案的确定也是研究的重要环节,需要综合考虑灌装工艺、生产设备和关键工艺参数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灌装方案。

最后,该技术指导原则强调了安全性问题的重要性。

药物过量灌装不仅涉及药物质量和疗效问题,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过量灌装的安全性。

同时,对于技术性过量灌装的研究,还需要充分考虑风险与效益的合理平衡,确保患者获得真正的疗效。

综上所述,《化学仿制药注射剂过量灌装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解读》对于确保注射剂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明确过量灌装定义和分类、研究方法的详细阐述以及对安全性问题的强调,该指导原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在日后的研究和实践中,各相关机构和研究人员可参考该原则,以进一步提升化学仿制药注射剂的质量和安全性,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
2009-02-28 21:23:41| 分类:个人日记|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指导原则为注射剂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而定。

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包括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热原检查法、异常毒性检查法、过敏反应物质检查法、降压物质检查法、溶血与凝聚检查法等。

根据注射剂的处方、原(辅)料来源、工艺、用法及用量等设定相应的检查项目,并参照本指导原则进行检查项目的适用性研究。

检查项目的制定
一、中药注射剂
(一)、静脉用注射剂,应设置所有安全性检查项目。

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和干扰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因素复杂多变,一般首选热原检查法。

如药品本身的药理作用影响体温或对家兔的急性毒性反应而影响热原检查时,可选择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二)、肌内用注射剂,应设异常毒性、过敏反应物质等检查项。

原料和工艺易污染热原且用量较大者,须考虑设热原检查项。

二、化药(包括抗生素、生化药)注射剂
(一)静脉用注射剂
1、所有静脉用注射剂,均应设细菌内毒素(或热原)检查项。

2、所用原料系动物来源或微生物发酵提取物时,如组分结构不清晰或有可能污染毒性杂质且又缺乏有效的理化分析方法,应考虑设立异常毒性检查项。

3、所用原料系动物来源或微生物发酵提取物时,如组分结构不清晰且有可能污染异源蛋白或未知过敏反应物质,又缺乏相关的理化分析方法且临床发现过敏反应,应考虑设立过敏反应物质检查项。

4、所用原料系动物来源或微生物发酵提取物时,如组分结构不清晰或有可能污染组胺、类组胺样降血压物质,应考虑设立降压物质检查项。

(二)肌内用注射剂
1、所有肌内用注射剂,如临床用药剂量较大,生产工艺易污染细菌内毒素,应考虑设细菌内毒素(或热原)检查项。

2、所用原料系动物来源或微生物发酵提取物时,如组分结构不清晰或有可能污染毒性杂质且又缺乏有效的理化分析方法,应考虑设立异常毒性检查项。

3、所用原料系动物来源或微生物发酵提取物时, 如组分结构不清晰或有可能污染异源蛋白或未知过敏反应物质,又缺乏相关理化分析方法且临床发现过敏反应,应考虑设立过敏反应物质检查项。

4、临床用药剂量较大,生产工艺易污染细菌内毒素的肌内注射用注射剂,应考虑设细菌内毒素检查项。

(三)所用原料系中药提取的注射剂,一般应按中药注射剂的要求设立相关的安全性检查项目(化学药品中高纯度的中药有效成分除外)。

三、特殊注射途径用注射剂
如鞘内注射(椎管内注射、脊髓腔内注射)、眼内注射等,其安全性检查生物检定项目除应符合一般静脉用注射剂的要求外,必要时应增加其他特殊安全性检查项目,如刺激性检查等。

四、原料和生产工艺特殊的注射剂
应符合相应注射剂安全性检查要求,必要时应增加特殊的安全性检查项目,如病毒检查、细胞毒性试验等。

五、注射剂用原料和辅料
注射用原料应根据相应注射剂的生产工艺及给药途径,设立必要的安全性检查项目。

注射用辅料由于使用面广、使用期长、使用量大、来源复杂,与药品的安全性直接相关,其生产应
参照GMP要求。

在质量控制中,应根据辅料的来源、性质、用途、用法用量,并配合理化分析方法,设立必要的安全性检查项目。

六、安全性检查项目应进行方法学及检查限度研究和验证
不同厂生产的同品种注射剂应对检查方法和限值分别验证,如注射剂由于处方或工艺变化影响检查方法和检查限值的适用性,应参照本指导原则重新进行方法适用性和检查限值研究和验证。

2005
72
72
20
2005
2005
5
2005
2005
23 7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