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马建忠和《马氏文通》
《马氏文通》的指称理论(1)
《马氏文通》的指称理论(1)指称问题在现代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符号学诸领域的重要地位,现在已是众所周知。
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指称研究更日益成为上述诸学科相互交叉又相互融合的一个问题。
十九世纪末,东西方各有一位学者几乎同时对指称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各自发表了对本学科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著。
这就是德国的弗雷格从哲学和逻辑学角度所作的指称研究和中国的马建忠从语言学角度所作的指称研究。
一《文通》指称研究的哲学基础马建忠的指称理论,是他的语言观的核心。
他的语言观集中体现在《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的《后序》中:荀卿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
”夫曰群者,岂惟群其形乎哉!亦曰群其意耳。
而所以群今人之意者则有话,所以群古人之意者则惟字。
传曰:“形声相益之谓字。
”夫字形之衡从、曲直、邪正、上下、内外、左右,字声之抑扬、开塞、合散、出入、高下、清浊,其变幻莫可端倪。
微特同此圆顶方趾散处于五大洲者,其字之祖梵、祖伽卢、祖仓颉,而为左行、为右行、为下行之各不相似而不能群;即同所祖,而世与世相禅,则字形之由圆而方,由繁而简,字声之由舌而齿、而唇,而递相变,群之势亦几于穷且尽矣。
然而言语不达者,极九译而辞意相通矣,形声或异者,通训诂而经义孔昭矣。
盖所见为不同者,惟此已形已声之字,皆人为之也。
而亘古今,塞宇宙,其种之或黄、或白、或紫、或黑之钧是人也,天皆赋之以此心之所以能意,此意之所以能达之理。
则常探讨画革旁行诸国语言之源流,若希腊、若辣丁之文词而属比之,见其字别种而句司字,所以声其心而形其意者,皆有一定不易之律,而因以律吾经籍子史诸书,其大纲盖无不同。
于是因所同以同夫所不同者,是则此编之所以成也。
(《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12页,以下仅注页码)这里,马氏从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思维两个关系的角度论证了语法的“天赋”性,其要点是:1.在思维领域里,人类有着不分种族的、古今一贯的共同的意义世界。
试论《马氏文通》的动字辨音区别词义、词类的方式
试论《马氏文通》的动字辨音区别词义、词类的方式本文主要讨论了马建忠《马氏文通》的动字辨音,从马氏所举的101个例子中,归纳出古人通过辨音来区别词义和词类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变声、变韵、变调和复杂音变。
马氏通过动字辨音,引导读者了解古代汉语中的词语可通过辨音构词,并深入地讨论了动字和非动字的辨音别义。
标签:动字名字静字状字变声变韵变调一、前言马建忠在“动字辨音”部分所涉及的“异韵”“音异”都是讲音变的别义方式。
古人通过变声、变韵、变调三种方式来区别同形异音字的词义和词性。
动字辨音所讨论的主要是以音异来说明动字既类的性质,同形音异的动字,如何区分外动、内动、受动,也就是区分及物或不及物动词。
马氏认为音异不仅可以区分动词小类的性质,还可以用来辨别词类,即音异而词类不同,如动字和静字的不同可以通过音异区分。
孙玉文(2000)指出,古汉语的变调构词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简单的变调构词,即构词只牵涉变声、变韵或变调的其中一项;第二类是复杂的变音构词,音变构词涉及声、韵、调中两个以上的音素变化。
综合马氏在“动字辨音”所举的例字,我们发现他的音变构词同时涉及这两类的音变方式。
以下将依据马氏所举的例字进行解释何谓动字辨音,及如何通过音变来区分词义、词性。
二、变声变声构词指的是改变声母的读音以区别词义和词性。
“背”字有两读,“背”一读:“《唐韵》补妹切,帮母,队韵,去声。
”马氏指是“名字”,如“背,补音促,脊也。
”《玉篇》:“堂北曰背。
”《诗·卫风·伯兮》:“言树之背。
”古“北”“背”通用。
在“动字假借”一节中,马氏把《襄十九》:“遂东太子光”的“东”字看作假静字即动字,然而在此例“背”字为北面中,却认为“背”是名字,故表方位的词属静字还是名字,此处不好判断。
“背”二读:“《广韵》蒲妹切,并母,队韵,去声。
”马氏认为并母的“背”字为外动字,意即“违也,弃也”,如《书·太甲》:“既往背师保之训。
简论《马氏文通》
简论《马氏文通》作者:袁冠春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20期摘要《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科学地研究中国语法的著作,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上承小学之先人大成,下启现代语言学发展,合璧中西,提出许多创新观点并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本文简要论述了《马氏文通》所继承、发展、创新的学术观点以及研究方法。
关键词《马氏文通》小学现代语言学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7-237-01《马氏文通》由清人马建忠所著,成书1898年。
全书按四个部分共分十卷。
界说为第一部分,马建忠共用二十三个界说对一些语法术语做出了定义的界定。
实字为第二部分,分为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五类,分别约等同于现在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概念。
虚字为第三部分,又分为介字、连字、助字、叹字四类,分别对应现在的介词、连词、语气词和感叹词。
第四部分是句读,大致等于现在所谓的句子与分句。
该书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语言学从传统的只能依附于经学存在的小学到现代語言文字学的一次重要转向,打破了我国当时语言学界文字、音韵、训诂三分天下的局面,在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文法,对古代汉语语法进行细致梳理,首次建立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语法体系。
一、《马氏文通》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继承与发展在《马氏文通》问世之前,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是附庸于经学的,彼时以经学为大学,因此传统语言文字学被称为“小学”。
“小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文字、音韵以及训诂,在对这三方面进行研究的著作中,间或可以看到一些零星的、不成体系的对语法研究的阐述,多为无意而为之者,以语法为单一研究对象的专门论述著作几近不见。
如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以及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等,只是就作为语法成分之一虚词作了较多研究,因此还不能称为系统的完整的语法之作。
而马建忠凭借其自身出众的语言能力,熟练掌握了英语、法语等多种西方语言,加之对传统古籍以及传统语言文字学知识的多年沉淀,在长期的翻译工作过程中,马氏发现各语言之间有着共同的、普遍的语言规律,于是其试着整理出一套与西方“葛郎玛”相似而适用于古代汉语的语法体系。
最新 《马氏文通》研究百年综说-精品
《马氏文通》研究百年综说(注:此文名为“百年综说”,就内容而言说于近20年略于前80年,前80年的《文通》研究成果请参看《马氏文通读本》、《马氏文通评述》及《马氏文通与中国语法学》。
)一《马氏文通》出版至今,已整整一个世纪了。
19世纪末叶,清政府极端腐败,当时的中国,“其见欺于外人也甚矣”(马建忠《拟设翻译书院议》)。
帝国主义的坚甲利炮,轰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之门,也震醒了中国人民,尤其是他们当中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
马建忠作为当时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之一也在探索科学救国的道路,他认为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在于掌握知识的载体——汉语太难,难的原因是“隐寓”在汉语中的“规矩”(语法规则)没有被揭示出来。
这就使得国人“积四千余载之智慧材力,无不一一消磨于所以载道所以明理之文”。
这样,要想与“达道明理之西人相角逐焉,其贤愚优劣有不待言矣”(《文通·后序》)。
马建忠精通拉丁语、希腊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西方语言,又对中国古籍和中国传统语文研究有深厚功底,长期从事中、西语之间的翻译工作从而具有较为明确的语法观念,更重要的是他把撰写语法著作视为发展民族文化、振国兴邦的良策之一。
加之马建忠还有一位同样精通西方语言、著有《拉丁文通》、并多年从事双语教学和翻译工作的哥哥马相伯可与商酌切磋。
所以,经十余年的勤求探讨,马建忠终于完成了三十余万言的《马氏文通》。
如果没有马建忠,中国语法体系的建立,恐怕会更晚一些。
语法著作一经出现,随之而来的便是对语法著作的研究与评论,这种研究与评论,姑且称之为语法学批评。
百年来的中国语法学批评,几乎是以对《文通》的评论为主线的。
把这成百上千篇(部)的评论文章和著作汇集起来,真可称得上“《文通》学”了。
《文通》既是第一部汉语语法书,也是中西方文化开始结合的产物,因此它首先受到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热情称颂。
即使对《文通》多所指责的书或文章也都对它的价值和开创之功给予肯定。
马建忠和《马氏文通》ppt课件
• 《马氏文通》出版至今,已整整一个世纪了。19世纪末叶,清政府极 端腐败,当时的中国,“其见欺于外人也甚矣”(马建忠《拟设翻译 书院议》)。帝国主义的坚甲利炮,轰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之门,也 震醒了中国人民,尤其是他们当中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马建忠作为 当时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之一也在探索科学救国的道路,他认为中国 贫穷落后的原因,在于掌握知识的载体——汉语太难,难的原因是 “隐寓”在汉语中的“规矩”(语法规则)没有被揭示出来。这就使 得国人“积四千余载之智慧材力,无不一一消磨于所以载道所以明理 之文”。这样,要想与“达道明理之西人相角逐焉,其贤愚优劣有不 待言矣”(《文通·后序》)。 马建忠精通拉丁语、希腊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西方语言,又对 中国古籍和中国传统语文研究有深厚功底,长期从事中、西语之间的 翻译工作从而具有较为明确的语法观念,更重要的是他把撰写语法著 作视为发展民族文化、振国兴邦的良策之一。加之马建忠还有一位同 样精通西方语言、著有《拉丁文通》、并多年从事双语教学和翻译工 作的哥哥马相伯可与商酌切磋。所以,经十余年的勤求探讨,马建忠 终于完成了三十余万言的《马氏文通 》
• 留学经历:在法国留学的三年多时间里,马建忠周游了英、 法、德、奥、瑞、比、意诸国,参观了众多工厂、学校、 军营,访问了许多法国的家庭、学者、政要,开阔了眼界, 活跃了思想,通过悉心研究中、西文化的异同,看到了中 国存在的不足之处,“历上书言借款、造路、创设海军、 通商、开矿、兴学、储才”诸事。这一时期他所撰写的文 章和书信中,除了提出借款修造铁路、培养外交人才、创 设海军等具体建议外,对洋务派以练兵制器为先的自强办 法进行了批评。认为西方各国之所以富强,在于“其讲富 者以护商会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他如学校建 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而洋务派所注重的 “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竭力主张 通商致富,并对“利洋商而害华商”的不平等关税制度予 以抨击,主张区别不同的货物课以不同的税率,以此来调 解进出口;并以自己所掌握的国际法知识,多次上书朝廷 阐明对外国提出修约,免厘加税是正常之举,与违约不同。 这一主张后为总理衙门所接收,并实际运用于对外谈判中。
从《著作权法》谈《马氏文通》的著作权问题
从《著作权法》谈《马氏文通》的著作权问题
邵霭吉
【期刊名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25)003
【摘要】马建忠作为<马氏文通>的作者,对于<马氏文通>拥有完全的著作权.马建忠创作<马氏文通>,不仅见于马建忠的自述,而且也得到当时的邻居梁启超的证实.但在<马氏文通>出版30多年后,马建忠的哥哥、90余岁的老人马相伯却在跟来访者的谈话中表示,是他创作或参与创作了<马氏文通>,但他的话中有好多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而且也没有人证物证,使人无法相信他是<马氏文通>的作者或作者之一,无法肯定他是否享有<马氏文通>的著作权.
【总页数】6页(P106-111)
【作者】邵霭吉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江苏,盐城,224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3.41
【相关文献】
1.著作权法时事新闻条款的审视、适用与追问——兼谈《著作权法》的第三次修改[J], 李国泉;凌宗亮
2.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著作权法若干问题比较研究--兼论大陆著作权法的修改与海峡两岸著作权法的国际化及其完善 [J], 胡良荣
3.数据新闻作品使用数据的著作权法规制——兼谈《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
的相关规定 [J], 文杰
4.论邻接权与著作权的关系
——兼谈《著作权法》第47条(广播组织权)的解释论问题 [J], 张伟君
5.论我国著作权法同TRIPS的接轨──兼谈我国著作权法的修改 [J], 王连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语语法学开山之作——《马氏文通》
汉语语法学开山之作——《马氏文通》现代人在义务教育阶段都学过外语。
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如果想要学好外语,首先要有词汇量上的积累,其次要熟悉掌握语法知识。
在近代有一位叫马建忠的学者,他曾经去法国留学,精通英、法、希腊等多国语言。
他根据自己学习外语的经验,开始研究汉语的语法规律。
并且,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编纂成书,就有了这部汉语语法学的开山之作——《马氏文通》。
马建忠写这部书的初衷还不全是为了归纳总结语法知识,他想要通过分析语法,帮助大家写好文章。
因为他的本职工作是一位翻译,他需要处理大量文字稿件。
他想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帮助大家可以循序渐进地提升写作水平。
他用了十年的时间编写这部《马氏文通》,在1898年,这部书正式出版发行。
《马氏文通》共分10卷,前6卷介绍实词,后4卷介绍虚词。
为了帮助当时文人理解语法这个概念,马建忠下了很多功夫。
比如他在《马氏文通》的第一卷开篇就介绍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概念,也提出了主语、谓语、宾语等说法。
有一点需要注意,在马建忠那个年代,他把名词称之为“名字”,也就是他在编书过程中用“字”替代了“词”。
这一点和现代说法有所不同。
大家都知道古人写文章时不用标点符号,只有“句”和“读”的概念。
马建忠也分析了这两个概念,他同意古人对“句”的解释,同时对“读”提出了他的看法。
马建忠从语法学的角度分析了“读”,他认为,“读”不仅仅是喘一口那么简单,而是主句与分句之间的停顿。
这样的观点让模糊的概念有了明确定义。
《马氏文通》的最后一卷,介绍了各种句子的成分组成。
比如这个句子是主谓宾结构还是其他结构,比如一个很复杂的长句,如何划分主句和分句,再比如哪些时候哪些成分在句子中可以省略。
马建忠的目的就是想把汉语语言规范化。
都说一些经典文章如何如何好,但怎样从最根本的语法知识上去分析,还是始于马建忠。
《马氏文通》的出现,为汉语语法制定了一个大的框架,为后人提供了一个研究语言文字的新方向。
尤其是马建忠提出了实词与虚词的划分标准,让语言文字中的基本单位“词”有了科学表述的可能。
浅析《马氏文通》的句法理论
浅析《马氏文通》的句法理论《马氏文通》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语言学著作,是世界上第一部实现自然语言形式化、规范化的语法书。
它所使用的符号系统和概念体系是前人从来没有运用过的,因此受到学术界广泛的重视和批评,马氏也因此而遭受了大量的责难和批判。
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浅析其在句法学上的贡献和影响:通过学习本文,不仅对其句法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我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明白了多读书和善于思考的重要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建忠《语言学教程》中写道:“马建忠先生还特别强调了‘分析与综合’的区别和关系,他指出,‘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动态平衡的关系,这一点要求我们不可把‘分析与综合’的提法绝对化。
”在这里,他既强调了“分析”在研究方法上的重要性,又突出了“综合”的重要地位。
马氏理论之所以备受推崇,我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它是全新的,没有任何先例可循。
它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即“发展是硬道理”。
《马氏文通》对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家H·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影响很大。
马氏认为,乔姆斯基的理论体系应该叫做超语法的理论体系,它是在意义上而不是在形式上研究语法问题的理论,并把这种理论体系命名为“超语法”理论。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理论应该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描写性语言学,主要研究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本质;第二部分是解释性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的意义;第三部分是功能性语言学,主要研究社会交际和意义理解等。
《马氏文通》中的这些观点对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影响非常大。
以上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马氏文通》的理论贡献。
但是正如其他语言学理论一样,它毕竟只是一种具有启示性质的理论,并没有达到像乔姆斯基那样精确、深刻、系统、完整的程度。
当然,《马氏文通》的历史贡献依然值得肯定。
它所反映出来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也是无数志士仁人一直追求的目标。
如果说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比较单纯,那么马氏的语言理论则是“五色杂陈”。
《马氏文通》的内容及其重要贡献
《马氏文通》的内容及其重要贡献作者:杨娟丽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1期摘要:作为汉语语法研究者的必读书目,《马氏文通》为汉语语法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马氏文通》的内容,第二部分先从这本书的内容、它在汉语语法史上的地位以及马建忠的个人优势等方面分析了《马氏文通》给汉语语法研究的经验,然后通过剖析其不足之处,总结了《马氏文通》给汉语语法研究带来的教训。
关键词:《马氏文通》;汉语语法;经验;教训马建忠作《马氏文通》奠定了中国语法学的基础。
众所周知,《马氏文通》在中国语法史上举足轻重。
学习《马氏文通》的内容,探索它对于汉语语法研究的贡献,将为我们的汉语语法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并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不一样的视角和思路。
一、《马氏文通》的内容《马氏文通》全书内容丰富,结构宏伟。
分上下两册,共10卷,上册六卷出版于1898年,下册四卷出版于1899年。
书的内容分三部分,首正名,次字类,再次句读。
卷一正名,为书中提到的语法术语下定义,给出了较为明确的界说,共23条界说,词类方面10条,句法方面13條,以使文章中的各名称名正而言顺,避免了不必要的误会。
卷二至卷九为字类,他先将汉字分为实字和虚字两大类。
其中前五卷依次介绍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五类实字,后三卷则论述了四类虚字介字、连字、助字和叹字。
卷十论句读,是句法的总论,也是全书的本旨。
《马氏文通》不仅指明了实字和虚字的类别,而且关注实字充任的句子成分“词”和名字、代字在句读中的“位次”,还对句读、顿的结构及其运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本书用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规律,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语法学专著。
二、《马氏文通》对于汉语语法研究的贡献(一)《马氏文通》给汉语语法研究的经验首先,就《马氏文通》的内容来说。
这本书第一次对古汉语语法材料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书中的古汉语语法材料上自春秋下迄唐韩愈,足见其调查研究的广泛了。
吕叔湘在1983年的“重印《马氏文通》”序中指出该书的价值还在于它能广收例句、摆出矛盾,他说:“《文通》收集了大量的古汉语例句,大约有七千到八千句。
许国璋文集5马氏文通及其语言哲学
5 《马氏文通》及其语言哲学①5·1马建忠接触西学的两段时间和探求“文通”的时间1.《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生于1845年。
1852年,七岁,入上海天主教会所办徐汇公学,是他接触西学的开始。
他后来对少时读书,有如下回忆:“于汉文之外,乃肆意于辣丁文字,上及希腊,并英法语言。
盖辣丁乃欧洲语言之祖,不知辣丁文字,犹[学]汉文之昧于小学,而字义未能尽通。
故英法通儒日课辣丁古文字,转译为本国之文者此也。
”[如是者五年。
1857,建忠十二岁。
]“少长,又旁涉万国史事,舆图,政教,历算,度数,与夫水,光,声,电,以及昆虫,草木,金石之学,如是者五、六年。
”[1863,建忠十八岁]“进读彼所谓性理、格致之书,又一、二年。
”③[1865,建忠二十岁]“而后于彼国一切书籍,庶几贯穿融洽,怡然理顺,涣然冰释,遂与汉文无异。
”④(以上引文均见《适可斋记言》⑤四,“拟设翻译书院议”,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校点版,页九一)这十三年的学习进程可以概括为:④1852—1857,共五年:学古汉语经籍,拉丁文,英、法语言;②1857—1863,共六年:学各国历史、地理、政治、教育、天文、物理、数学、生物、地质诸科;⑧1863—1865,共二年:读英文或法文课本,学西方哲学、科学通论(性理、格致)。
以上是马建忠接触西学的第一段时间。
2.马建忠从徐汇公学结业后(1865),入李鸿章幕府,参与洋务。
1877年,李派马到法国修习外交业务,兼任法英使馆翻译。
这一段时间可以说是马建忠的第二次接触西学。
马在法国不到两年,但是由于他在国内已经有扎实的准备,顺理成章,考上五张学科文凭。
“举曩所习者在法国考院与考其文字格致两种而幸获焉;又进与考律师之选,政治之选,出使之选,亦皆获焉”(前引书,同文,同页),即指此。
前一段时间(十三年),他学到了读西方书籍能“贯穿融洽,,的本领;后一段时间(二年),他对西方作了实地观察,“自维于各国政事,虽未能窥其底蕴,而已得其梗概,思汇为一编,名日c闻政’”(前引书,“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页三,1877年)。
马建忠《马氏文通》语法体系述评
马建忠《马氏文通》语法体系述评导言本文将对马建忠先生的著作《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进行全面评述。
在此,我们将对该书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语法体系。
一、马建忠先生及其著作《马氏文通》马建忠先生是一位在语法学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他深入研究了汉语语法体系,并通过自身的总结与创新,撰写了《马氏文通》一书,该书系统地阐述了马氏语法的体系结构以及其应用。
二、马氏语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1语法体系结构马氏语法体系主要由词类、短语、句子等组成。
其中,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短语则由介词短语、名词短语等构成;句子则通过主谓宾结构来表达。
2.2上下文和语义分析马氏语法认为,语法应当与上下文和语义紧密结合。
因此,在分析一句话的语法结构时,需要考虑其上下文和语义信息,以确保准确的语义表达。
2.3语法规则和案例分析马氏语法提出了一系列的语法规则,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加深读者对这些规则的理解。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具体案例,对其中的一部分语法规则进行阐述。
2.3.1名词短语的构成马氏语法中,名词短语的构成包括名词、量词、形容词等元素的组合。
例如,“大红苹果”中,“大”是形容词,“红”是形容词,“苹果”是名词,它们的组合构成了一个名词短语。
2.3.2句子的主谓宾结构马氏语法认为,汉语句子的主谓宾结构是最基本的语法结构。
主要由主语、谓语和宾语三部分构成。
例如,“小明吃饭”中,“小明”是主语,“吃”是谓语,“饭”是宾语。
三、马氏语法的应用与启示3.1语法规则的运用通过学习马氏语法,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法规则,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写作时,可以根据马氏语法的原则,合理运用名词短语、介词短语等,使文章更加丰富多样。
3.2上下文和语义的重要性马氏语法强调了语法与上下文和语义的关联性。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当注重语境和语义的分析,以确保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3.3语法对语言认知的帮助通过学习马氏语法,读者不仅能够提高语法意识,还能够拓展对语言的认知。
浅析《马氏文通》的句法理论
浅析《马氏文通》的句法理论《马氏文通》是近代中国杰出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马建忠先生所著。
作者马建忠自己承认,这本书“是研究现代语言的必读之书”,他在《马氏文通序》中说:“研究汉语语法…不读马氏文通,不能言汉语语法之全。
”可见《马氏文通》确实具有极高的地位和价值。
《马氏文通》第一章谈了句子与句子成分,并强调“谓词为句子主干部分”,“有谓词动词的句子都是完整的句子,无谓词动词的句子就不是完整的句子。
”马氏文通对动词“是”“把”“被”等连接补语的用法进行了大量描写和分析。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马氏文通的这些理论:我们从句法的角度来看,“谓词是句子的主干部分”,而且可以单独成句;有了谓词以后,可以修饰其它词性的词语,可以放在定语、状语等前面做状语,也可以放在主语后面做补语,还可以放在宾语后面做状语,形成谓补句型,甚至可以跟在动词后面作状语;如果主谓倒置的话,那么谓词就会充当主语,谓词加上宾语或补语以后就会变成动词。
马氏文通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但是,句法学家们对句子成分仍然有许多分歧。
王力先生指出,不能用谓词修饰名词,谓词加了修饰语就不是完整的句子。
这样,汉语句法中出现了一种所谓的“‘加附’句”。
实际上,无论什么语言,由谓词构成的句子,总是在名词性词语的前面加上附着成分,因此,这样的句子在表达上难免有时缺乏逻辑性。
另外,在汉语里,定语、状语、补语都是修饰名词性词语的,这个特点也跟普通语言不同。
我们知道,一个名词加上数量词以后就是一个复合名词,由于它带有人称,所以定语、状语、补语都要受到限制,汉语却没有这方面的约束。
总之,汉语里定语、状语、补语跟名词之间的结合关系很松散。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花园花朵美丽芬芳水壶把手便利水杯水龙头开关碗碟筷子菜肴刀叉太阳太空温暖凉爽云朵雨水雨伞雪球闪电疾风狂风冰雹寒冷酷暑暖意满满烦恼愤怒温暖有力暴雨黎明黄昏白天黑夜笑声哭声忧愁高兴低沉这里只用了主谓短语,没有附着成分。
那么,它算不算一个完整的句子呢?当然是,它有谓词、定语、状语、补语。
《马氏文通》读后感
《马氏文通》读后感在我接触到《马氏文通》这部作品时,我对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研究与理解有了一次深刻的提升。
这部作品,作为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一部经典之作,不仅对我个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的语言艺术与智慧产生了更深厚的敬意。
《马氏文通》是清代语言学家马建忠所著,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理论性的语法著作。
它以传统经史文献为语料,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汉语语法体系,对后世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语言学的博大精深,也对汉语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部作品的理论深度和系统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建忠运用西方的语法理论,结合汉语的实际,进行了一次创新性的尝试。
他不仅对汉语的句法、词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还从音韵、语义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视角,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的独特魅力和广阔前景。
同时,《马氏文通》也给我留下了许多思考的空间。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汉语语法的基本知识,也对汉语的特点和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比如,在汉语中,词序的灵活多变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而在《马氏文通》中,马建忠对汉语的词序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让我对汉语的这一特点有了更深的理解。
此外,这部作品还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严谨与精细。
马建忠在研究中,不仅注重理论的构建,还关注实践的应用。
他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句,通过实例来验证自己的理论,使得整部作品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用性。
这种严谨的研究态度和方法,对我个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总的来说,《马氏文通》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不仅为中国传统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们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对汉语语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语言学的智慧和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这部作品将继续指引我前行,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汉语,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精髓。
马建忠《马氏文通》语法体系述评
马建忠《马氏文通》语法体系述评(实用版)目录一、《马氏文通》的背景和影响二、《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1.模仿拉丁语系统2.实词和虚词的分类3.正名和术语介绍三、《马氏文通》的缺点1.过于模仿拉丁语系统2.其他问题四、总结正文一、《马氏文通》的背景和影响《马氏文通》是清朝时期马建忠所著的一部汉语语法书。
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汉语语法的书籍,开创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先河。
在此之后,许多汉语语法书籍都受到了《马氏文通》的影响,如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和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等。
二、《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1.模仿拉丁语系统《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主要模仿了拉丁语系统。
这种模仿体现在对语法规则的表述和对语法术语的命名上。
例如,马建忠在书中使用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术语,这些术语都是从拉丁语中借用过来的。
2.实词和虚词的分类《马氏文通》将词汇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虚词包括介词、助词等。
这种分类方法在现代汉语语法中仍然被广泛采用。
3.正名和术语介绍《马氏文通》在卷一介绍了全书的正名和主要术语,相当于该书的语法大纲。
这一部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有助于理解后续的详细论述。
三、《马氏文通》的缺点1.过于模仿拉丁语系统虽然《马氏文通》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但该书在语法体系的构建上过于模仿拉丁语系统,这使得它的一些观点和表述不够贴切汉语的实际情况。
2.其他问题此外,《马氏文通》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如对一些语法现象的解释不够准确,对某些语法规则的表述过于复杂等。
四、总结《马氏文通》在汉语语法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的出版开创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先河。
然而,由于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原因,该书在语法体系的构建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试论《马氏文通》的连词观
试论《马氏文通》的连词观摘要:自1898年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专著《马氏文通》问世,马建忠把连词作为虚词中主要的一类进行专章论述后,就确立了连词在汉语语法中的重要地位,研究连词的队伍不断壮大,连词研究也不断丰富和深入。
《马氏文通》对连字的研究奠定了我们现在连词研究的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马氏文通》;连字;连词“连字”,是《马氏文通》模仿西方语法并结合我国文言虚字的用法而建立的一种新的语法术语,开启了后来汉语语法中的连词词类,使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的起连接作用的这一语言单位有了定类和归属。
《文通》这样界说连字:“凡虚字用以提承推转字句者,曰连字。
”﹙《读本》第365页﹚又说真正的连字很少,大多假借其他字类。
一、归类标准作者按“有解”与“无解”划分实字和虚字。
连字是虚字,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但是连字在句子中有语法意义——句法功能表现出来的意义。
从作者对连字所下的定义就可见一斑,直接以连字所具有的四种功能特点来定义。
这也就同时对连字进行了再分类,连字明分四宗“曰提起,曰承接,曰转捩,曰推展。
”在为各个连字归类时,作者又常常结合传统词章学起承转合的结构关系。
如:“‘且’字冠于句首者,紧顶上文,再进一层也,亦助以‘也’字者。
‘且’字在句读中者,不一其义,而非连字也。
”作者认为,“且”字在句首才是连字,这是根据位置标准。
冯胜利先生在《汉语韵律句法学前言》中指出:“最早发现韵律制约句法现象的,当首推马建忠。
”的确,在《马氏文通》中,确实对韵律制约句法的现象有所发现,有所论述。
在具体连字的分析中,作者就显示了他的韵律学思想。
如:论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颜而观色,虑以下人。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质直”者,名字与其表词也。
而“好义”“察言”“观色”三者,皆动字偕其止词也。
中参“而”字,其法不板。
庄胠箧: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
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
——“川竭”者,起词与其坐动也。
马氏文通
《马氏文通》的评价自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出版到现在,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
《马氏文通》问世以后,不少人对它作过评论和估价,毁誉不一。
但经过一个世纪,回顾中国现代语法学研究的历程,重新认识《马氏文通》,评价可能会客观些。
首先《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这是中国语言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宣告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诞生,意义价值重大。
表现在:第一,《马氏文通》建立了汉语第一个词类系统和句子成分系统,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正式诞生。
马氏的贡献,是使我国语法学同世界接轨。
《马氏文通》首创了“字”“词”等语法分析单位,首先把汉语的词分成实字和虚字两大类,虽然也是从意义上进行分类,但与传统的语文学中的实字虚字已有本质的不同,这已经是语法学的研究了。
无论怎么说《马氏文通》是第一个建立了汉语的词类系统,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事实。
同时,《马氏文通》还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句子成分系统,马建忠把句子成分叫做“词”,分为起词、语词等。
《马氏文通》对古汉语词类的划分,句子成分的设立以及古汉语语法体系的总体构建目前看来是大体合理的,这样的分析研究,是植根于古汉语事实而对前人成说的一种发展。
第二,发现了汉语的一些特点及许多文言文的结构规律。
在建构语法框架时,充分注意汉语的特点。
1.发现了汉语特有的虚词--助字这一字类。
助字的主要功能是传递表达语气,而语气是形成句子的必要条件。
印欧语可以通过形态变化来实现句子的语气,汉语则常常借助于助词(语气词)。
马建忠能发现汉语所特有的助字这可以说是一个创举。
2.发现汉语“介字”与西方介词的区别。
印欧语以“格”来表现实词与实词的关系,介词的有无有时并不重要,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所以在实现实词与实词的关系时,介词就必不可少。
另外汉语中的动字和介字可以互相转换,汉语中的多数介词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中国文字无变化,乃以介字济无穷。
”3.指出古汉语中的无主句,汉语的主语不是必须的。
对《马氏文通》状字的几点看法
语言新探对《马氏文通》状字的几点看法刘静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要:《马氏文通》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汉语语法著作,自出版至今一百多年,在获得极高盛誉的同时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获得不少学者的批评,“字类假借”便是争议的一大焦点。
马建忠是第一个把状字归入实字类的人,对于状字的划分,很多学者颇有指点,认为马建忠把词汇标准作为划分词类的标准,他划定的状字的范围过广。
实际上,《马氏文通》有自己的系统,它的观点在其体系之内都是成立的。
立足于文本本身,通过分析文本的例子,阐释其划分标准及“状字假借”的合理性,并将状字与现代汉语副词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
关键词:《马氏文通》;状字划分;比较;合理性《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按照“有无事理可解”的标准把字分为实字和虚字,状字属于实字一类。
状字在“通名假借”、“名字状动字”等章节中皆有涉及,文本还单独列了状字一章,虽然篇幅不长,却是争议比较大的一种字类。
从状字分类标准、状字在句中位置、状字范围、状字假借、状字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状字的划分标准很多学者批判马建忠给词汇分类的标准,如龚千炎在《中国语法学史稿》中説:“马建忠区分词类的原则也是错误的,他凭意义判别词类”①。
吕叔湘在其《马氏文通札记》里批评马氏给状字分类的划分标准,“既以形态为标准,把重言和缀‘然、如'作为状字的标记,又以功能为标准,说貌动静之容者为状字。
不知道这两个标准是不能同时并用的,因而多处自相矛盾。
”②《文通》把今天为形容词的重言词、有“然”、“如”、“乎”等词尾都归属于状字,所以吕叔湘认为他是根据形态来分的,类似于英语中用“ly”来区分副词。
实际上,没有形态变化是汉语最大的特点,《文通》所举之例均符合《文通》“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对状字的界定。
即用来描绘事物行为性状的属性的字,换言之,动字静字具有某种属性,状字是用来刻画属性的字,和指称对象不发生直接的关系。
“以貌动静之容”是以作用来划分的,“凡状字,必先其所状”,指在句中的位置即语法功能。
浅谈《马氏文通》对词类理论的贡献
浅谈《马氏文通》对词类理论的贡献《马氏文通》(后简称《文通》)在中国语法史上意义非凡,可以说是中国语法的开山之作,从《文通》出发,我们的语法渐成体系。
《文通》成书百年来,虽然也有批评的声音,但是其地位不可动摇,80年代吕叔湘、王海棻说:“《文通》……这九类字的划分大体上是合理的,发展到现在,除把‘字’改为‘词’,也还没有什么大变化。
”以后诸家对它都是“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的范围内。
马建中的“西学东渐”“洋为中用”运用得很好,他的“语言救国论”思想在当时也有很强的实用意义,对后世更是意义深远。
在与西方语言的对比中,马建中感到了我们语法理论的匮乏,语言学习的费时低效,产生了也为汉语作一部语法书的想法,以便中国人更快的学好汉语,语法理论的开创贯穿的是爱国主义思想,而他深厚的汉语国学功底又为他写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他就借鉴西方尤其是拉丁语的“格朗玛”初步建构了汉语语法的大厦。
他以开阔的胸襟,积极选择借鉴,把前人的和国外有意义的东西都拿来为我所用。
马建中对古人“实字”“虚字”之说加以借鉴。
这虚实之分,在传统语言学中可追溯到宋代,周辉《清波杂志》、孙奕《示儿编》、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张炎《词源》等都提到实字和虚字。
元明清时代还出现了各类虚字专著。
马建忠继承了我国传统的分类法,把字分为虚实两大类,实字有五类(名、代、动、静、状),虚字有四类(介、连、助、叹)。
词类划分是《文通》的一大贡献,此前虽有其他的书论集,但多是以修辞的角度来谈,而《说文》《尔雅》等书有多从训诂、音韵的角度谈文字、词汇,也仍然缺乏从总体观察汉语和寻找汉语共同规律的高度和理论概括。
《文通》虚词的研究贡献很大。
《文通》认为“实字易训,虚字难释”。
又说:刘彦和云:‘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
’虚字所助,不外此三端,而因类别之者因是以。
马氏重视虚词研究,认识到虚词研究必须紧密结合句法,这是继承传统的虚字研究,又有自己新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谈马建忠和《马氏文通》郭锡良十年前写过一篇短文——《马建忠和〈马氏文通〉》,今年是《马氏文通》出版一百周年,再来做这个题目,我只能是老生常谈,但是也可能并非毫无意义。
一马建忠是什么样的人?十年来我们对马建忠知道得越来越多,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马建忠是一个为了中国的繁荣富强、站在时代前列、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人物。
他虽然生活在洋务派的圈子里,思想却达到了维新派的高度,是同时代最激进的社会改革家之一。
他办过外交,虽然失利,却不愧为一个机敏的外交家。
他搞过航运、纺织,是颇有才干的企业家。
他写过经济方面的论文,提出过不少富国利民的经济建设的主张,是颇具远见的经济学家。
梁启超在《适可斋记言记行·序》中称赞马建忠:“每发一论,动为数十年以前谈洋务者所不能言;每建一议,皆为数十年以后治中国者所不能易。
嗟夫!使向者而用其言,宁有今日,使今日而用其言,宁有将来。
”这并非谀词,而是出自深有了解的朋友之口的惋惜。
但是,作为社会活动家的马建忠是失败的。
作为学者的马建忠,他至少懂得希腊、拉丁、英文、法文、俄文等五种语言文字,有一定的西方语言学理论修养,在仕途失意的情况下,退居家园,本着开发民智、教育救国的理想,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开创了中国现代的语法学。
百年后的今天还被人们当作汉语语法学的创始人来纪念,这大概是他自己没有料到的。
二怎样评价《马氏文通》?《马氏文通》出版后,风行一时,早期评价颇高,渐有质疑、刊误。
二十年代对它就有了模仿外国文法的批评;三十年代在文法革新的大潮中,对《马氏文通》“机械模仿”的批评声浪更高。
这是可以理解的,是学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因为引进一门学科,开始模仿的成分多一些是难免的;研究深入以后,人们对此不满,要求更注重汉语自己的语法特点,批评过头一些,只是矫枉过正罢了。
但是,八十年代又冒出一种彻底否定《马氏文通》、甚至彻底否定自《马氏文通》以来的整个汉语语法研究的噪音,这是难以令人首肯的。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眉叔是深通西文的人。
这部书(指《文通》)是把王、俞之学融会贯通之后,仿欧人的文法书把语词详密分类组织而成的。
”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说:“近世俞荫甫为《古书疑义举例》,禀高邮学,而分别部居之。
而最近则马眉叔建忠著《文通》,亦凭借高邮(眉叔著书时,余在上海,居相邻,往往有所商榷,知其取材于《经传释词》《古书疑义举例》者独多也。
),创前古未有之业。
中国之有文典,自马氏始。
推其所自出,则亦食戴学之赐也。
”梁启超指出了《马氏文通》的两个来源,这是符合实际的评价。
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说:“《马氏文通》可以说是富于创造性的一部语法书。
”这个评语一点也不过分。
我们今天应该明确,《马氏文通》决不是机械模仿、一律照搬,而是“以西方语法作为模特儿来研究语法”(王力语)。
马建忠在《后序》中明确说:“斯书也,因西文已有之规矩,于经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证繁引以确知华文义例之所在。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相信中西语法的相同规律,也注意了它们的差异。
因而作出了多方面的创新和成绩:(1)西方语言有形态变化,讲语法主要是讲形态;马建忠认识到“中国文字无变也”,完全不讲形态。
他在《例言》中说:“是书本旨,专论句读。
”指出讲字类也是为了讲句读。
实际上他在分卷讲字类时是在讲各类词的句法功能,把句法和词法结合起来讲。
这同讲形态的西方语法有很大的不同,怎么能说是机械模仿呢?德国汉学家加贝伦兹1881年所写的汉语语法,在西方一直受到推崇;但是它模仿拉丁语、德语给汉语立五个格,大讲“格论”(注:参看王力《中国语法理论·导言》,《王力文集》一卷,10页。
)对比之下,更说明马建忠不是机械模仿。
(2)马建忠说:“助字者,华文所独,所以济夫动字不变之穷。
”在词类中专设助字一类,这是明显的创造。
(3)马建忠看到了汉语句子不一定要有主语的特点,总结出几种没有主语的句式,比如他说:“大抵议论句读皆泛指,故无起词,此则华文所独也。
”这也是很大的创造。
(4)马建忠继承训诂学研究虚词的传统,重视虚词和词序的分析研究,结合西方的语法学,把汉语的虚词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更是他的重要贡献。
正如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说的:“有许多人都批评他照抄西洋语法,这其实是没有细读他的书。
”应该说,《文通》的写作,是一种融会中西的作法,这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由于马建忠中西学术根底都很深厚,把传统语文学的虚词研究和西方的语法学结合起来,做得比较出色,因而《马氏文通》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它比后来的许多汉语语法著作、包括今天的许多古汉语语法论著都高明。
王力先生说:“马氏精通拉丁语和法语,他拿西洋语言来跟汉语比较,是全面而精到的,与后来那些一知半解、仅凭一部《纳氏文法》来比附的相比较,有上下床之别。
”(注:《中国语言学史》,175页。
)朱德熙先生说:“只要看《文通》问世二十余年以后出版的一批语法著作,无论就内容的充实程度论,还是就发掘的深度论,较之《文通》多有逊色,对比之下,就可以看出《文通》的价值了。
”(注:《汉语语法丛书》序。
)他们的评论是中肯的。
我们只拿《汉语大字典》来作个比较,有关虚词的训释就大多不如《马氏文通》。
例如“而”字,《马氏文通》指出:“‘而’字为连字,不惟用以承接,而用为推转者亦习见焉。
然此皆上下文义为之。
不知‘而’字不变之例,惟用以为动静诸字之过递耳,是犹‘与’‘及’等字之用以联名代诸字也。
”这就是说,“而”字的根本作用是连接两个谓词性成分。
马建忠的分析论述是非常高明而精确的。
《汉语大字典》却把这种“而”字分立为13个义项:副词义3个:“相当于‘才’”,“相当于‘只’‘惟独’”,“相当于‘犹’‘还’”。
连词义7个(略)。
助词义2个:“相当于‘之’‘的’”,“相当于‘以’”。
语气词义1个:“相当于‘岂’‘难道’”。
这是杂采传统训诂学的释义而成的,是虚词训释中最庞杂不可取的典型。
《马氏文通》关于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的分析论述都相当精彩,往往胜过某些后出的语法论著。
五十年代以来,《马氏文通》的影响越来越大,正是由于它的内容充实,发掘有深度,直到今天还有重要参考价值所致。
三怎样看待百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汉语语法的研究原是训诂学的附庸,《马氏文通》的出版开创了汉语语法学的领域,并日益壮大,已经成为显学。
把百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都归作机械模仿西方语法的历史,固然是荒谬的;许多语法学史的论著对百年来汉语语法研究的论述也很片面,往往是从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立论的。
我们知道,《马氏文通》研究的对象是古汉语语法,它引用的资料,上起周秦,下迄韩文,跨越一千多年。
这是一种泛时的语法研究。
《马氏文通》出版后二十多年之间出版的一批语法著作,大都是沿袭《文通》的模式写成的国文法,也就是所谓的文言文法。
这是汉语语法学的泛时语法研究阶段。
“五四”前后提倡白话,语法研究转向研究国语方法,这是一种共时的语法研究。
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是最早的代表作。
三十年代末有文法革新的讨论,四十年代有王力的《中国语法理论》《中国现代语法》、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
三四十年代虽然也有一些古代的专书语法研究和古代的专题语法研究,如黎锦熙的《三百篇之“之”》、王力的《中国文法中的系词》、丁声树的《释否定词“弗”“不”》、吕叔湘的《释您、俺、咱、昝,附论们字》等。
这还只能算是汉语历时语法研究的开始阶段。
总的来看,三四十年代是以研究现代语法为主的时期,成果主要表现在现代汉语语法方面。
这是汉语语法学共时语法研究为主的阶段。
五十年代以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从原来的一统天下的传统语法到结构主义语法的兴起,再到转换生成语法、格语法、系统功能语法的多头引进;分析方法也从一统的成分分析法到层次分析法转为主流,再到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语义格分析、语义指向分析的运用。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方法在不断改进,研究的广度、深度都有长足的进展。
丁声树等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陆志韦等的《汉语构词法》、张志公等的《暂拟汉语语法教学系统》、朱德熙的《语法讲义》、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等是这个时期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现代汉语语法著作。
这无疑是快半个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最重要的成果。
但是,我们却不能不看到,五十年代以来汉语历史语法的研究也是发展非常迅速的。
王力的《汉语史稿》中册1958年出版,第一次给汉语语法的历史发展勾画了一个轮廓,大大推动了汉语历史语法的研究。
八十年代汉语历史语法研究形成了全面开花的局面,既有古代汉语专题语法研究,也有古代专书语法研究,还有断代语法研究。
研究方法也更重视语言的历时性、系统性和定量分析。
王力的《汉语史稿》中册和八十年代改写而成的《汉语语法史》、刘世儒的《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管燮初的《西周金文语法研究》、吕叔湘的《近代汉语指代词》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应该说,已经形成了汉语古今语法研究平分秋色的局面,是共时语法研究和历史语法研究并驾齐驱的第三阶段。
总之,《马氏文通》开创的研究汉语语法的道路越来越宽广,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和汉语历史语法的研究都在中国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占有非常显著的地位。
它在二十世纪已经形成为一个成绩斐然的新学科,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
在走向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由马建忠创建的汉语语法学必将获得新的发展,更加成熟起来。
(文章来源:《中国语文》1998年第6期,中华文史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