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康复心理学_第四章_心身疾病

合集下载

《康复心理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康复心理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康复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664010课程名称:康复心理学英文名称:Rehabilitation p sychology课程类型: 专业拓展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 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先修课程:人体发育学、生理学、系统解剖学、临床医学导论、组织学与胚胎学等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康复心理学》是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其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基础性与可操作性、思想性与适用性兼容并存的特点。

本门课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康复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明确心理干预在康复医学中的重要性,熟悉不同身心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心理特征,心理问题的评估,心理康复的方法。

培养学社的临床思维和操作理念,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以心理干预和不同疾病的心理康复为主要内容。

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康复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掌握康复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3.掌握康复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康复的几大基本理论;4.了解康复中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同角色对康复患者的影响;5.熟悉常用的临床心理评估,不同类别心理量表的适用范围;6.熟悉康复治疗中的心理干预方法,了解常见临床问题的心理治疗干预;7.掌握应激障碍的概念、分类、表现和心理康复方法;8.了解心身疾病的概念、特点以及常见分类;9.熟悉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康复;10.了解躯体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心理特征和心理康复方法;11.了解感觉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心理特征和心理康复方法;12.掌握常见精神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熟悉其康复期的心理问题和干预方法;13.了解特殊群体(老年、特殊儿童、妇女)康复的临床表现,熟悉他们康复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康复方法;14.了解其他临床状况的心理康复。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心理康复的概述教学要求1)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学习任务及授课方式;了解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所占的百分比及最终的考核方式及其分值的比重;2)了解康复心理学的历史及发展,对比和相关学科的关系;3)了解康复心理学的实施与发展;4)了解康复心理学的课程特点和应用。

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精选优秀】PPT

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精选优秀】PPT
病概述
2
常见心身疾病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案例
❖一主妇4岁时患支气管哮喘,以后缓解,20岁时复 发,后治愈,但在37岁时再度复发,通过寻问该患 者的生活经历发现,她在4岁患病前恰好有弟弟降 生,这意味着将有人与她争夺父母之爱,20岁发病 前父亲死亡,37岁发病前发现自己的丈夫爱情不 专一。
而心身疾病既有明显的躯体症状,又有 明确而具体的病变部位,一般累及植物神经 所支配的脆弱器官。
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心理干预目标
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帮助患者从客观上消除致 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消除心理学病因:提高患者对应激的认识水平,增 强应对能力
消除生物学症状:减轻生理反应,缓解病情
❖心、身同治原则
根据病情缓急和严重程度具体施策。
心身疾病的预防
心身疾病是心理、社会和生物学多种因素 相互作用的产物,其预防不能只着眼于生物 学因素,而应从更广泛的方面设计预防方案 和具体措施,才能保持生理、心理和社会适 应三方面的健全状态,收到良好的效果。
明显心理素质弱点的人
明显行为问题者
易暴怒、抑郁、孤僻及多疑倾吸烟、酗酒、多食、缺少运
❖癌症病人心理问题干预
告诉癌症病人真实信息 处理病人情绪问题:认知疗法、晤谈、心理疏导 减轻疼痛
自学
❖儿科心身相关问题 ❖妇产科心身相关问题
重点
❖心身疾病的定义; ❖心身疾病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心力憔悴的概念及包括哪些方面。
心身疾病是一组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都与 心理因素有关的躯体疾病。因此对心身疾病的治疗 要根据病程的不同时期和主要矛盾确定治疗的主次 ,兼顾到病人的躯体和心理两方面。
一方面要采取有效的躯体治疗,以解除症状、 促进康复,如对溃疡病的制酸,高血压病的降压, 支气管哮喘的支气管扩张剂治疗等。另一方面,如 果需要持久的疗效,减少复发,则需要在心理和社 会水平上加以干预和治疗。

康复心理学

康复心理学

第一章概述1、医学心理学的概念:是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应用于医学领域中,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及其在健康与疾病的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医学模式的转变:(一)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二)生物医学模式(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康复心理学的概念:在康复医学和心理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和揭示康复中的心理活动、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解决康复对象的一系列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接受残疾现实并逐渐适应,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重新回归社会。

4、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残疾人,老年病人,各种慢性病患者内容:研究应激源和残疾的关系研究康复对象的心理研究心理治疗在康复中的应用康复心理评定为康复对象、家属等提供心理咨询研究康复治疗方法对心理活动的影响方法:(一)个案法(二)实验法5、新的医学模式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I承认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II关注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日益增多的趋势III全面了解病人是诊断治疗的重要前提IV心理状态的改变常常为机体的功能改变提供早期信息V应用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技术,提高医疗质量VI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6、康复心理学在康复医学中的作用:7、医学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学派(选择题)(一)精神分析或心理动力学派创始人: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S.Freud)(二)生理心理学学派坎农“情绪心理说”。

塞里应激(stress)的概念和学说。

沃尔夫和马森为心身疾病产生的机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三)行为学派不良行为可以通过重新学习或训练进行矫正。

(S-R模式)强调行为的原因在于环境刺激而不是精神内部的矛盾。

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第二章心理学基础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2、知觉的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在感觉基础上形成,依赖于知识经验基本特征:完整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思维的定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借助语言来实现)。

心身疾病概述ppt课件

心身疾病概述ppt课件

案例一:抑郁症
总结词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兴 趣丧失、精力减退等症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详细描述
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绝望、无助、自责,对日常活动失去兴 趣,出现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自杀 念头。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光疗等 。
案例二:焦虑症
医疗体系挑战
心身疾病的复杂性给现有的医疗体系带来 挑战,需要跨学科的合作与整合。
预防意识不足
社会对心身疾病的预防意识相对薄弱,缺 乏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宣传教育。
未来展望
跨学科研究与合作
加强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 的合作,深入研究心身疾病的病因、 病理和治疗方法。
预防与早期干预
加大心身疾病预防的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和能力,开展早 期筛查和干预工作。
病理机制
神经内分泌机制
心身疾病的发生与神经内分泌系 统的调节密切相关,如压力状态 下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加。
免疫系统机制
长期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可 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从 而引发心身疾病。
自主神经系统机制
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的调节在 心身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如紧张 状态下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等。
日常生活和工作。
行为改变
心身疾病可能导致患者的 行为发生改变,如失眠、 食欲不振、过度饮食或逃
避社交活动等。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
心理评估
医生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以排除其他 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况,以确定 是否存在焦虑、抑郁或其他心理问题。
实验室检查
诊断标准
可能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以排除其他可 能的器质性疾病。

心身疾病 ppt课件

心身疾病 ppt课件

家庭 支出
49
(3)环境因素_自然灾害
地震
洪水
飓风摧毁的房屋
50
战争--“海湾战争综合 症”:创伤后应激障碍 ( PTSD)
51
恐怖事件--美国9’11事件
52
恐怖事件--俄 罗斯学校人质 劫持事件
53
( ) 环 境 因 素 空 气 污 染 3 _
泰姬陵
北京沙尘暴
54
空气污染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
(三)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既可作为许多疾病的发 病基础,又能改变许多疾病的过程。
62
(四)脆弱器官生理变 化
生理始基:心身疾病患者在患病前 机 体的生理特点。
甘油三酯高——冠心病 胃蛋白酶高——胃溃疡 尿酸高——痛风症状
63
(四)脆弱器官生理变 化
1、只有生理始基,没有心理社会刺 激,不会发病 2、有心理社会刺激,没有生理始基, 也不会发病 3、有心理社会刺激和生理始基,但缺 乏特征的心理特征,即对社会生活 有较强的“心理免疫”力,也不会发 病。
心身疾病
1
内容
一、概述 二、心身疾病的分类 三、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四、心身疾病的心理学理论分析 五、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六、常见的心身疾病
2
一、心身疾病概述
(一)概念

心身疾病是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 中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的躯体 疾病的总称。
3
一、心身疾病概述
58
情绪
4、文化性应激源 (culture stressor)

文化性应激源主 要源于社会文化环 境的改变,如语言、 风俗、信仰、社会 价值观念的变化等。
59
(二)认知评价

《康复心理学》全套课件-心理生理障碍

《康复心理学》全套课件-心理生理障碍

睡眠的生理意义
➢ 睡眠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理过程 ➢ 睡眠占人一生约1/3的时间, 是机体复原
&整合过程 ➢ 生理重要性仅次于呼吸&心跳
2020/10/15
睡眠相
脑电图(EEG) 眼球运动 肌张力变化
2020/10/15
非快速眼球运动 (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睡眠相
消极影响 交感神经兴奋
肾、胃肠缺血性损伤 能量物质大量消耗 心血管应激性损伤
2020/10/15
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
• 轴构成: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 系统
应激原 大脑皮层与边缘系统、 杏仁体、海马
下丘脑分泌 CRH↑
调控情绪行为: 适量↑适应,愉悦感;大 量↑焦虑、抑郁
2020/10/15
腺垂体分泌 ACTH↑
大脑

2020/10/15
下下丘丘脑脑
其他脑区
(NE.5HT.Ach)
垂体
性 腺
甲 状 腺
肾 上 腺
激素
免疫功能
行为变化 或精神障 碍
躯体疾病
心理- 神经- 免疫机制
大脑皮质 大脑边缘系
植物神经系
2020/10/15
下丘脑 免疫系
内分泌系
睡眠障碍
每年3月21日(春季第一天)是世界睡眠日
2020/10/15
也可称其为心理生理疾病、心身障碍或心身症
2020/10/15
心身疾病特点
主要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刺激,通过情绪和人格特 征等作用而发病;
必须具有躯体症状和与症状相关的体征,有明确 的器质性损害;
损害往往涉及的是植物神经所支配的器官; 区别于神经症和精神病; 多数病人不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自身发病中作用

康复心理学_第四章_心身疾病 (2)

康复心理学_第四章_心身疾病 (2)

精选ppt课件
13
1918 德国哲学家和精神病学家Heinroth 最早使用 心身的”(psychosomatisch或psychosomatik)
1938 dunbar (邓巴)创办心身医学杂志、建立学 会。成为心身医学的创始人之一 。
“心身疾病”与Halliday及Alexander推广
1944年美国诞生了心身医学学会。
精选ppt课件
18
8. 骨骼肌肉系统 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全身肌痛症、书写痉挛、痉挛 性斜颈、局限性肌痉挛等
9. 外科 外伤性神经症、频发手术症、手术后神经症、器官 移植后综合征、整形术后综合征等
10. 儿科 哮喘、直立性调节障碍、复发性肚疝、心因性拒 食、遗尿症、神经性尿频、心因性发热、夜惊症、 口吃、睡眠障碍等
第四章心 身心理医生学理疾病
精选ppt课件
1
悲催的皇帝
南北朝时期,我国出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拓跋宏是一位很有抱负的皇帝, 他为了完成统一大业,长时间奔波在战场。而他那个最宠爱的皇后冯润,却最 怕寂寞,她就找到了一个太监高菩萨… …
精选ppt课件
2
第一节 概 述
一、心身医学 二、心身医学的发展 三、心身疾病的范围及发病率
精选ppt课件
15
(二)心身疾病的范围
1.器官性神经症:心理社会因素为病因,躯体症状 为自觉症状。心脏神经症,胃肠神经症,躯体化 障碍。
2.心理因素相关性生理障碍: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 有关的功能性障碍。神经性厌食症、睡眠障碍等。
3.器质性疾病: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生理因素 作用较大。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等。
精选ppt课件
14
三、心身疾病的范围及流行病学
(一)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学 – 徐俊冕(1983)报道: ▪ 住院病人中1/3患有身心疾病; ▪ 内 分 泌:75.4% ▪ 心 血 管:60.3% ▪ 呼 吸:55.6% ▪ 普通内科:30.8% ▪ 皮 肤 科:26.6%

(标准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康复心理学 》课程标准

(标准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康复心理学 》课程标准

《康复心理学》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类别:能力拓展适用对象: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总学时:36理论学时:26实践学时:10一、课程定位《康复心理学》是康复医学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直接为临床康复治疗工作服务。

《康复心理学》课程内容设置强调紧贴临床康复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突出“精简、新颖、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康复心理学的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熟悉病残人康复过程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常见行为问题的处理、康复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社会因素在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2)掌握对病残人进行心理康复教育的原理与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1)具有观察病残人康复过程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处理常见行为问题的能力。

(2)具有对病残人进行心理康复咨询和宣教能力。

(3)具有在康复治疗中合理运用不同的疗法发挥其心理效应的能力。

3.素质目标(1)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创业,并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

(2)培养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尊重患者、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三、课程教学设计1、课程设置依据: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课程设计思路:《康复心理学》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

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3、课程实训设计:通过技能训练、案例分析、临床见习、模拟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实现实训、见习、实习要求与岗位技能一体化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基本职业能力。

4、信息化教学手段:课内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建有校级在线资源课程供学生课外线上学习。

康复心理学 应激与心身疾病PPT学习教案

康复心理学   应激与心身疾病PPT学习教案
1)精神症状与心理应激因素之间存在一定因果关系; 2)个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点、教育水平、生活
态度与信念等因素对疾病发生具有一定的影响; 3)严重程度达不到焦虑障碍和抑郁症的标准。
第6页/共49页
2021/8/13
7
二、重大应激的临床表现和特征
(一)应激相关障碍分类(重点记忆)
1、急性应激障碍
30
“白大衣综合征”现象:在
医院里测量病人的血压往往 情绪要与比内科在许家多疾里病测的发得生的发展数关值系密高切。。受植
物神经支配的系统与器官,都容易发生心身疾病
第30页/共49页
2021/8/13
31
2021/8/13
国外调查发现人群心身疾病的患病率为10%— 60%;国内医学心理学专家对大型综合性医院 门诊病人1108例的调查表明,368人为心身疾 病(32.2%),心身疾病在各科病人中所占的 比例依次为:内分泌科75.4%,心血管专科 60.3%,呼吸科55.6%,普通内科30.8%,皮肤 科26.6%。
34
第二节 常见的内科心身疾病(记忆)
(一)心血管疾病 1、常见类型: 冠心病 高血压病 心律不齐等疾病;
第34页/共49页
2021/8/13
35
2、相关研究结果
1950s,美国心脏病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M)和罗森曼 (Rosenman,R.H.)首次发现冠心病人的典型特点: 雄心勃勃, 争强好胜,缺乏耐心,怀有敌意和攻击性,醉心于工作,有时间 紧迫感.并称这类行为为A型行为,相对缺乏这类行为的人为B 型行为.
康复心理学 应激与心身疾病
会计学
1
第一部分
心理应激 Psychological Stress

心身疾病PPT课件

心身疾病PPT课件

妇科心身疾病:痛经、月经不调、经前期紧张症、功能性子宫出血、 功能性不孕症、性欲减退、更年期综合征、心因性闭经;
小儿科心身疾病:心因性发烧、站立性调节障碍、继发性脐绞痛、异 食癖; 眼科心身疾病:原发性青光眼、中心性视网膜炎、眼肌疲劳、眼肌痉 挛;
口腔科心身疾病:复发性慢性口腔溃疡、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特 发性舌痛症、口臭、唾液分泌异常、咀嚼肌痉挛;
3、体质、饮食
治疗 1、对胃酸过多者给予抑酸剂抗胃蛋白酶剂; 2、给予自主神经阻断剂;
3、情绪不安定的配合缓解情绪;
4、有抑郁倾向的注意抑郁的咨询与治疗; 5、饮食疗法:白胡椒煲猪肚汤;莲子粥;怀山粥;糯米粥;田七鸡蛋羹;银耳 红枣粥 6、避免生活上的过度紧张
五 恶性肿瘤
定义 恶性肿瘤就是人们所说的癌症,它是100多种相关疾病的统称。当身体内细胞 发生突变后,它会不断地分裂,不受身体控制,最后形成癌症。
诊断 1.20岁前或60岁后出现的高血压。 2.血压水平>180/110mmHg(24.0/14.7kPa)。
3.动态血压
4.提示有继发性高血压的特征性表现,如无诱因的低钾、腹部杂音、心动过速、 出汗、震颤等。
5.常规降压治疗效果不佳。
治疗 1、用药 用药一般只有一时性效果
2、配合行为疗法
治疗 根据不同病因、不同病情和病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1、对过敏和感染的病例重点在于药物治疗
2、对心理因素发病为主的病例和反复发作伴有焦虑、恐惧情绪的病例应配合心 理治疗和行为治疗
四 消化性溃疡
定义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多发 病、常见病。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其中酸性胃液对粘膜的消化作用是溃疡形 成的基本因素

心身疾病PPT演示课件PPT115页

心身疾病PPT演示课件PPT115页
6
第7页,共115页。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二)特点
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和情绪反应有关。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
往起“扳机”作用。 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conscious) (preconscious)
(unconscious)
“深层无意识” “动力无意识” “被压抑的无意识”
26
第27页,共115页。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二.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二)心理生理学理论 (三)行为学习理论 (四)综合发病机制
重视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心身疾病 发生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特异的潜意 识特征决定了心理冲突引起特定的心 身疾病。
二.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心理中介:认知评价、应对方式、人格特征
应激源: 躯体
心理 社会
心理应激
心身反应
致病因子: 物理化学
生物遗传
器官脆性
心身反应 心身紊乱 心身疾病
生理中介:遗传因素、生理特征、环境因素、社会支持
38
第39页,共115页。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三. 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一)诊断原则
8. 神经系统 9. 妇 科 10.外 科 11.儿 科
12.眼 科 13.耳鼻喉科
14.口 腔 科
痛经、月经紊乱、经前期紧张 征、功能性子宫出血、性功能障碍、 功能性不孕症等。
19
第20页,共115页。

《康复心理学》全套课件-心理生理障碍

《康复心理学》全套课件-心理生理障碍

心理生理医学发展简史
祖国医学与心理生理医学 心身医学的发展:
亚历山大 “特殊冲突理论”; 当伯《情绪与躯体变化》; 沃尔夫“情境与情绪对躯体疾病有重要影响; 塞里“应激理论” 我国心身医学概况
2020/6/30
2020/6/30
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在综合性医院就诊的初诊病人中,有略高于1/3 的病人是躯体疾病,不足1/3的病人是心理疾患, 其余1/3的病人是心身疾病。
狭义:研究心身疾病的发病因素、发病机制、诊 断、治疗和预防,阐述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 发展和预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020/6/30
心身疾病
心身反应(心理生理反应) 心身疾病:心身反应+易患倾向的个体 心身疾病:一类伴随有可观察到的或自我
报告的躯体变化,在其发生、发展、转归 和预治过程中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联 的疾病。
NREM睡眠相
1期(入睡期) EEG 2期(浅睡期) EEG 3期(中度睡眠期) EEG k-综合波
75~200 0.5~3CPS 波
慢波占50%以上
2020/6/30
REM睡眠相特点
➢REM睡眠期脑活动&EEG表现与清醒时相似
➢ 脑代谢与脑血流量增加 ➢ 大部分神经元活动增加
社会因素
生物因素
2020/6/30
心理因素
心身疾病的心理因素
包括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和心理反应
➢ 心理易患素质:指在外界因素影响下,个体倾向 易患某种心身障碍的心理特征,对各种外在刺激的认 识、评价和应对能力,对内心矛盾和冲突的自我排解 能力,以及个体独特的行为模式。 ➢ 个性心理特征:指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决定了 个体对刺激的反应方式和态度。A型行为类型 ➢ 心理反应:生活事件、哲学知识、信念、经历和文 化教育等导致的心理反应。

5康复心理学_第四章_心身疾病

5康复心理学_第四章_心身疾病
病生、心理学及社会学等。 3 临床上涉及各个学科以及康复、护理等专业的诊断、
治疗、康复及预防手段。 4 治疗方法除传统方法外,包括心理行为治疗方法。 5 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
(二) 心身疾病 (psychosomatic disease)
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 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1918 德国哲学家和精神病学家Heinroth 最早使用 心身的”(psychosomatisch或psychosomatik)
1938 dunbar (邓巴)创办心身医学杂志、建立学 会。成为心身医学的创始人之一 。
“心身疾病”与Halliday及Alexander推广
1944年美国诞生了心身医学学会。
(二)心身疾病的范围
1.器官性神经症:心理社会因素为病因,躯体症状 为自觉症状。心脏神经症,胃肠神经症,躯体化 障碍。
2.心理因素相关性生理障碍: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 有关的功能性障碍。神经性厌食症、睡眠障碍等。
3.器质性疾病: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生理因素 作用较大。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等。
日本更进一步将心身疾病分15大类
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神学教会占统治地位,神密主义和宗教统治医 学,疾病被看做是上帝对邪魔的惩罚,常常采用鞭 打的形式达到驱魔。
查士丁尼瘟疫与黑死病
文艺复兴时代(15世纪----17世纪)
由于自然科学应用于医学,解剖学得到发展。 巴斯德等认为“疾病基本上起源于细胞”。由于纯 生物医学的影响,导致不重视心身相关的研究。
19世纪心身同一成为心身相关认识主流
19世纪 传染病、营养缺乏病 第1、2位 心脑血管病 第5、6位 20 世纪后期 心脑血管病 第1、2位 传染病营养缺乏病, 第7、8位

心身疾病ppt课件

心身疾病ppt课件

二)与患者有关的特质
❖ 躯体型疾病大约开始于三十岁以前,通常伴随着长期性但不 存在的原因,似乎女性出现的比率较普遍。
❖ 患有此疾病的人,通常对其症状或诊疗史有不切实际或先入 为主的解释,而不强调其生活的部分,结果在职业与社交功 能上受到伤害。
❖ 经由家庭和社会经验的增强,常表现习得性无助的态度,并 倾向于气馁、担心、生气和低自尊。
❖ 多次检查结果都比较正常,什么病也查不出来,
躯体型疾病的五种型态
❖ 躯体畸形性疾病(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是有着正常外观却对自己外观带有一些想像缺陷或偏见 的人。患此病症的人没有妄想,且承认自己可能过分夸大 缺陷,但他们却无法对自己有较实在的自我形象。
❖ 转换型疾病(conversion disorder)
五、恶性肿瘤
❖ 2、情绪 ❖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 确诊后病情往往迅速恶化;怀疑阶段常常比确诊前好一些 ❖ 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的影响 ❖ 3、生活事件 ❖ 配偶有一方患癌症或死于癌症,对方也容易患癌症。 ❖ 亲人死亡后6~8个月易发生癌症。
❖ 六、支气管哮喘
❖ 发生率:0.5~2%(China)
❖ 相反:B型——缺乏竞争性,喜欢不紧张的工作,喜欢过松散 的生活,无时间紧迫感,有耐心,无主动的敌意。
三、糖尿病
❖ 1、情绪:
情绪激动时,血糖、尿糖、酮体增多。
❖ 2、生活事件 大多数病人发作前经历灾难性生活事 件。
❖ 3、人格因素:被动、依赖、不适应、回避痛苦、 不善于延迟满足、注意涣散、对应激的唤醒水平低、 缺乏安全感、优柔寡断等
心身疾病
❖ (1)由于心理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例如原发性高血压) ; ❖ (2)虽是由于躯体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但因心理因素作

心身疾病患者的康复心理学

心身疾病患者的康复心理学

心身疾病患者的康复心理学心身疾病是指由心理因素引起或加重的伴随身体症状的疾病。

在如今的社会中,心身疾病日渐增多,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因此,康复心理学在心身疾病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心身疾病患者康复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和方法。

一、心身疾病的心理因素分析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与身体症状相互关联的产物。

患者在长期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的影响下,易出现生理和心理的异常反应,进而导致身体疾病的发生。

心理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焦虑、抑郁、慢性压力、心理创伤等。

因此,了解和分析患者的心理因素是康复心理学的关键。

二、心身疾病患者的康复心理支持心身疾病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心理支持是不可或缺的。

心理支持旨在帮助患者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加应对压力的能力。

在提供心理支持时,专业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倾听、理解和关心来建立与患者的联系,帮助他们处理情绪问题和应对挑战。

三、认知行为疗法在心身疾病康复中的应用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调整患者的思维和行为来改善心理健康的心理疗法。

在心身疾病康复中,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纠正消极思维和不健康的行为习惯,以增强他们对疾病的应对能力。

通过改变认知,患者可以树立正确的康复信念,从而促进康复进程。

四、应对策略的培训和技巧指导应对策略的培训和技巧指导是心身疾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由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帮助患者学习应对技巧,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这些技巧包括情绪调节、放松训练、问题解决和冥想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心身疾病带来的负面影响。

五、心理康复与生活方式调整的结合心理康复与生活方式调整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

患者应该积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并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与此同时,患者还应通过心理康复来调整内心的态度和情绪,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六、社会支持对心身疾病康复的重要性社会支持是心身疾病康复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一、病因 二、心身疾病的中介机制
一、病因
(一)心理因素 (二)社会因素 (三)生理因素
心理易患素质 个性特征 心理反应
一、病因
(一)心理因素 (二)社会因素 (三)生理因素
①道德规范,行为准则 ②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③理想、价值观和伦理观 ④经济、社会地位、教育等 ⑤人际关系准则等。
5康复心理学_第四章_心身疾病
悲催的皇帝
南北朝时期,我国出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拓跋宏是一位很有抱负的皇帝, 他为了完成统一大业,长时间奔波在战场。而他那个最宠爱的皇后冯润,却最 怕寂寞,她就找到了一个太监高菩萨… …
狭义:是研究心身之疾病的发病因素、发 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阐述心理因素在 疾病发生、发展和防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19世纪心身同一成为心身相关认识主流
19世纪 传染病、营养缺乏病 第1、2位 心脑血管病 第5、6位 20 世纪后期 心脑血管病 第1、2位 传染病营养缺乏病, 第7、8位
心血管病
50年代后期
5
90年代后期
1
脑血管病 6 2
肿瘤 7 3
20世纪后期 前四位死亡率 心理行为因素:生物因素=37.77%:31.43%
1918 德国哲学家和精神病学家Heinroth 最早使用 心身的”(psychosomatisch或psychosomatik)
1938 dunbar (邓巴)创办心身医学杂志、建立学 会。成为心身医学的创始人之一 。
“心身疾病”与Halliday及Alexander推广
1944年美国诞生了心身医学学会。
三、心身疾病的范围及流行病学
(一)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学 – 徐俊冕(1983)报道: ▪ 住院病人中1/3患有身心疾病; ▪ 内 分 泌:75.4% ▪ 心 血 管:60.3% ▪ 呼 吸:55.6% ▪ 普通内科:30.8% ▪ 皮 肤 科:26.6%
– WHO(1999)报道:24.2%患有身心疾病
15. 老年病科 老年冠心病、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老年心律失常、 老年脑血管异常、老年脑血管疾病、老年性甲亢、 老年糖尿病、部分老年癌症、老年性痛风、吸收不 良综合征、老年尿失禁、老年肥胖症等
至此,心身疾病的范围大体上确定下来。 初步统计下,心身疾病几乎占人类疾病总数的 80%。
但在某种程度上讲所有疾病都是心身疾病。
(二) 心身疾病 (psychosomatic disease)
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 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广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 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 碍。
广义心身疾病

心心



身身



疾障



பைடு நூலகம்
病碍
心身疾病定位示意图
二、心身医学的发展
(三)神经内分泌途径
1.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 2.下丘脑-神经垂体轴 3.交感肾上腺髓质轴
(四)心理神经免疫调节
常见免疫功能障碍
①胸腺功能失调 ②抑制抗体反应 ③降低臣噬细胞的活动能力 ④抑制Y—球蛋白的形成 ⑤使嗜酸性细胞下降 ⑥干扰淋巴细胞再循环,导致淋巴组织退化 ⑦降低抗体的活动能力
第三节 心身疾病的诊治原则
1. 循环系统 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冠状动脉痉挛、 神经性心 绞痛、阵发性心动过逮、心脏神经症、血管神经症、 功能性期前收缩等
2. 呼吸系统 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神经性咳嗽、心因性 呼吸困难等
3. 消化系统 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部分慢性胃炎、过敏性 结肠炎、贲门或幽门痉挛、反酸症、神经性厌食、神 经性呕吐、心因性多食症、习惯性便秘等
心身医学的基本特征
1 心身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 心身医学的基础涉及遗传学,生理、生化、药理、
病生、心理学及社会学等。 3 临床上涉及各个学科以及康复、护理等专业的诊断、
治疗、康复及预防手段。 4 治疗方法除传统方法外,包括心理行为治疗方法。 5 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
一、心身障碍的诊断原则
(一)应具备基本条件 1.心理社会因素与症状关系紧密,心身相互影响。 2.症状上以情绪障碍为中心的临床表现。 3.个性特征或心理缺陷等易感因素存在。 4.排除躯体症状为主要变现的精神障碍。
(二)诊断所需条件与方法
转变医学思维模式 精神医学基本知识 病史采集全面 把握患者精神状态 借助心理测量工具
1.祖国医学与心身医学
在春秋时期的《左传》中,中国古代有六情论。 战国时期的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汉唐时期:心身医学无论在理论认识,还是在临症实
践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宋元时期:是我国心身医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 明清时期:随着心身医学思想的发展,对于心身关系
及相关病症的认识和诊治水平都有所提高
12. 耳鼻咽喉科 眩晕综合征、嗅觉异常、过敏性鼻炎、咽喉易感 症、神经性耳鸣、神经性耳聋、癔症性失音等
13. 眼科 原发性青光眼、飞蚊症、精神性大小变视症、眼部 异物感、癔症性视力障碍、心因性溢泪、眼肌疲 劳、眼睑痉挛等
14. 口腔科 特发性舌痛症、口臭、口腔粘膜溃疡、部分口腔 炎、心因性牙痛、异味症、唾液分泌异常、口腔异 物感、心因性三叉神经痛等
二、心身障碍治疗原则
总体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
一、病因
(一)心理因素 (二)社会因素 (三)生理因素
1.机体器官易感性 2.机体功能状态 3.理化生物因素
二、心身疾病中介途径;
(一)神经生理基础 1.大脑皮层 2.皮质下中枢 3.自主神经系统
(二)神经递质及神经营养因子
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 5-羟色胺 乙酰胆碱
神经生长及营养因子
(二)心身疾病的范围
1.器官性神经症:心理社会因素为病因,躯体症状 为自觉症状。心脏神经症,胃肠神经症,躯体化 障碍。
2.心理因素相关性生理障碍: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 有关的功能性障碍。神经性厌食症、睡眠障碍等。
3.器质性疾病: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生理因素 作用较大。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等。
日本更进一步将心身疾病分15大类
4. 内分泌系统 肥胖症、糖尿病、神经性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
5. 泌尿生殖系统 夜尿症、原发性性功能障碍、尿道综合征等
6. 神经系统 偏头痛、肌紧张性头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因 性知觉障碍、心因性运动障碍等
7. 妇产科 痛经、原发性闭经、假孕、月经失调、功能失调性 子宫出血、经前紧张症、妇女不适感综合征、更年 期综合征、心因性不孕症、妇焦虑症、泌乳障碍、
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神学教会占统治地位,神密主义和宗教统治医 学,疾病被看做是上帝对邪魔的惩罚,常常采用鞭 打的形式达到驱魔。
查士丁尼瘟疫与黑死病
文艺复兴时代(15世纪----17世纪)
由于自然科学应用于医学,解剖学得到发展。 巴斯德等认为“疾病基本上起源于细胞”。由于纯 生物医学的影响,导致不重视心身相关的研究。
2.西方心身关系演变概要
最早被置于哲学领域,疾病是由某种精神力量造成
Socrat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 ) 治眼病不注意头是不对的,而没有躯体就有没头,因此治躯体病不注 意精神治疗也是错误的。 Plato (公元前427-347) 心或身的任何缺陷,会对另外一方引起不协调或极大不便。 Hippocrate(前460——前377) 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师,西方医学奠基人。 提出“体液学说”,认为治躯体疾病,必须有整体观点。 Galen(129~199 ) 提出过疾病是体液紊乱的结果,因此、对疾病的治疗应采用整体性的 方法。
8. 骨骼肌肉系统 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全身肌痛症、书写痉挛、痉挛 性斜颈、局限性肌痉挛等
9. 外科 外伤性神经症、频发手术症、手术后神经症、器官 移植后综合征、整形术后综合征等
10. 儿科 哮喘、直立性调节障碍、复发性肚疝、心因性拒 食、遗尿症、神经性尿频、心因性发热、夜惊症、 口吃、睡眠障碍等
11. 皮肤科 神经性皮炎、原发性皮肤瘙痒症、银屑病、斑秃、 多汗症、慢性荨麻疹、过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