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永遇乐》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情节;2. 掌握《永遇乐》的基本词汇、诗句和语言特点;3. 分析《永遇乐》的艺术手法和意义,体会其深厚的文化内涵;4.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永遇乐》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分析《永遇乐》的作者和背景对作品的影响;3. 学习并运用《永遇乐》中的词汇和句式。
三、教学内容:1. 《永遇乐》的背景介绍:了解作者杨炯的生平和他在唐代末年的政治地位,了解诗人在马嵬驿的遭遇和他与杜牧的友谊。
2. 《永遇乐》的内容分析:学习《永遇乐》的诗句,分析诗人怀念和追忆杜牧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人对逝去的友谊和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3. 《永遇乐》的词汇学习:学习《永遇乐》中的关键词汇,如“玄晖”、“绮罗香”等,了解这些词汇在诗歌中的隐喻意义。
4. 《永遇乐》的艺术手法分析:分析《永遇乐》中的修辞手法,如典、喻、象征等,探讨这些手法对诗歌的意境和美感的塑造。
5. 《永遇乐》的意义探讨:通过分析《永遇乐》中的情感表达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生命和友情的价值,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情感领悟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2. 配合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和实物等教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3. 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古代文学背景介绍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正文:a. 教师进行《永遇乐》的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杨炯的生平和他在唐代的地位。
b. 学习和分析《永遇乐》的内容和诗句,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
c. 学习和讨论《永遇乐》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d. 分析《永遇乐》中的艺术手法,展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e. 引导学生讨论《永遇乐》的意义和价值,鼓励他们思考生命和友情的重要性。
2023最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课件中包含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以及该课文的寓意。
可全面提升孩子们对于语文的兴趣。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设计的。
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课堂讲学篇一教学目标:1、流利朗读全词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2、作者的写作背景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一、导入新课: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三、听朗读、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思考: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
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的身世经历以及诗歌的创作年代。
(3)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敬仰。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语句翻译。
2. 诗歌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分析。
3. 诗歌背景、作者身世和创作年代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2. 诗歌韵律、结构和创新手法的把握。
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作者身世、创作年代等知识。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朗读、讨论、提问,激发学生思考。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4. 比较法:引导学生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作者身世和创作年代,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讲解分析: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释义、语句翻译,分析诗歌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内容,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朗读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李清照永遇乐教案
李清照永遇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李清照的《永遇乐》诗,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3.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对于诗歌的感悟与理解能力;4.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对比较南宋文学和北宋文学进行讨论。
2. 学习李清照的《永遇乐》(30分钟)2.1 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李清照的兴趣;2.2 教师朗读全诗,学生跟读;2.3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4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发展。
3.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5分钟)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语言运用和声韵效果;3.2 学生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诗歌的主题;3.3 学生个人写下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4. 个人表达(20分钟)4.1 学生轮流朗读自己的感悟和理解;4.2 全班共同欣赏学生的表达,并进行评价和点评;4.3 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激励和指导。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5.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重点;5.2 教师介绍其他李清照的作品,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5.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对《永遇乐》的解读和感悟的书面作业。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李清照的《永遇乐》诗的基本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并能进行个人表达。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发言积极性、思考深度等。
2. 书面作业评估:根据学生完成的对《永遇乐》的解读和感悟的书面作业进行评估,包括内容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
3. 学生自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包括课堂参与度、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永遇乐教案一等奖李清照3篇
永遇乐教案一等奖李清照第 1 篇高中的教师招聘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名家诗词,比如我今天为大家选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辛弃疾在镇江的北固亭写下的一篇怀古词,上阙用了孙权和刘裕抗击北方入侵者的事迹,暗示应像他们一样保家卫国。
下阙用刘义隆冒进误国暗示当今的统治者一意孤行,不听合理的建议,表明了自己的坚决抗金但反冒进政治立场,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忧愤之情。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复述出全词的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从而提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体会用典的妙处,深入理解作者的政治立场。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的学习,激发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忧愤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导入语:同学们都游历过一些名胜古迹吧?当你们去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旅行时,会想到什么呢?有没有同学来说一下?(几轮互动)看来同学们都有很多感触,那么我们来看看著名词人辛弃疾游历北固亭时,想到了什么。
从而板书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接下来我会以让学生将课前预习的作家资料进行分享,并总结: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曾参与抗金,是词人中的英雄。
重点介绍辛弃疾年轻时的事迹:①义斩义端;②50骑兵活捉张安国。
而本文的创作背景为,诗人64岁被重新启用,但因作战主张与当权者相左,又被降职。
本文写于第二次被降职后,行至北固亭,忧愤而作。
学生了解后,便于文本的解读。
(二)整体感知老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并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诗歌: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叫学生回答,得出如下结论:上阙赞扬了孙权东吴建权,抗击曹魏,刘裕抵抗胡虏,北伐立功;下阙谴责刘义隆(元嘉)冒进误国,感怀民生多艰,自己壮志难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2)了解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意;(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关注时事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词的内容和意境;2. 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难点:1. 词中历史典故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3. 对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词的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词,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交流学习心得。
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深入了解词中涉及的历史典故,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3. 写一篇关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文章,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词的内容、意境和情感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词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3.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4. 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京口北固亭的图片和相关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情境。
永遇乐李清照教案
永遇乐李清照教案教案标题:《永遇乐》李清照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李清照的背景和作品,理解《永遇乐》的主题和意义。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引导他们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案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李清照的画像和简要介绍她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李清照,了解她的作品等。
第二步:理解诗歌(15分钟)1. 分发《永遇乐》的诗歌原文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默读一遍。
2. 解释生词和短语,确保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
3.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押韵和节奏等。
可以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押韵词,理解作者的用意。
4. 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第三步:文学鉴赏(15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他们理解这些手法对诗歌的表达效果的影响。
3. 提问学生关于诗歌的深层次问题,如作者的情感、诗歌的象征意义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四步:创作活动(20分钟)1. 鼓励学生以《永遇乐》为题,创作自己的诗歌。
可以提供一些创作的提示,如表达对生活的感悟、描绘自然景色等。
2.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修改自己的诗歌,提高创作的质量。
3. 鼓励学生朗读自己的诗歌,分享给全班。
第五步:总结和评价(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关于《永遇乐》的知识和理解。
2. 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创作,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学资源:1. 李清照的画像和简要介绍2. 《永遇乐》的诗歌原文3. 诗歌分析和创作的提示4. 学生创作的诗歌范例教学延伸:1. 继续学习李清照的其他作品,比较不同作品的风格和主题。
2. 探讨李清照的作品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
3.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展示他们的才华和创造力。
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教案永遇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永遇乐》的作者苏轼,并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意义。
2.理解《永遇乐》的题材、结构和意境。
3.分析《永遇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4.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永遇乐》的题材、结构和意境。
2.分析《永遇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分析《永遇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回忆《永遇乐》中的经典名句和诗句,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写作特点。
2.分析《永遇乐》的题材和结构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永遇乐》的题材是什么,结构如何安排的,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意境是什么。
3.分析《永遇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通过对《永遇乐》中一些典型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苏轼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4.鉴赏《永遇乐》通过学生的朗读、诵读,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和鉴赏《永遇乐》的美。
5.创作《永遇乐》引导学生参考苏轼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写一篇自己的《永遇乐》。
可以选择另一个题材,但要求保持苏轼的写作特点和意境。
6.总结和讨论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的诗歌创作对后世的影响,以及诗歌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五、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活动参与度。
2.学生对《永遇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技巧。
六、板书设计:《永遇乐》教学内容:1.了解《永遇乐》的作者苏轼2.理解《永遇乐》的题材、结构和意境3.分析《永遇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4.鉴赏《永遇乐》5.创作《永遇乐》七、教学反思:通过对《永遇乐》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写作特点,理解诗歌的题材、结构和意境,培养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同时,通过学生的诵读和创作互动,在课堂上形成了良好的积极氛围。
然而,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加入更多的互动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2)了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3)诗人情感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背景知识;(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歌,如《青玉案·元夕》。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诗歌大意;(2)要求学生注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进行探讨;(2)分享成果:各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2)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四、作业布置1. 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写一篇关于诗中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短文;3. 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下次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资源1. 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译文和解析;3. 与本诗相关的的历史事件资料;4. 古典诗词鉴赏指导资料。
2024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
2024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诗歌散文》单元,具体章节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内容包括对诗词的朗读、生僻字的认读、对诗意、诗境、诗情的理解,以及对作者辛弃疾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
2. 通过分析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抒发的怀古之情和忧国忧民之心,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文学史实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诗词,分析诗词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北固亭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怀古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指导并纠正生僻字的读音。
3. 讲解诗意:教师逐句讲解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分析诗词意境。
4. 分析诗情:结合诗句,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怀古之情和忧国忧民之心。
5. 例题讲解:以诗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为例,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抒发情感。
6.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进行课堂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内容:作者:辛弃疾诗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怀古之情: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诗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艺术特色。
2. 答案示例:这句诗采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年刘裕英勇豪迈的气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诗歌创作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永遇乐 辛弃疾教案
永遇乐辛弃疾教案教案标题:《永遇乐》辛弃疾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永遇乐》这首辛弃疾的词作,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
2. 培养学生对于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和解读辛弃疾的作品。
教学内容:1. 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永遇乐》的词作欣赏3. 《永遇乐》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辛弃疾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辛弃疾有了解吗?他是哪个时期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有哪些特点?二、学习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15分钟)1. 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包括他的家庭背景、求学经历和官职等。
2. 介绍辛弃疾所处的历史背景,包括南宋末年的政治动荡和战乱。
3. 分析辛弃疾的创作背景对他的词作产生的影响。
三、欣赏《永遇乐》(20分钟)1. 分发《永遇乐》的词作给学生,让他们先自己默读一遍。
2. 播放朗读或演唱的录音,让学生跟读或欣赏。
3. 引导学生讨论《永遇乐》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四、分析《永遇乐》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永遇乐》的词牌、韵律和格律等方面的特点。
2. 引导学生理解《永遇乐》中表达的爱情、离别和人生观等主题。
3. 分析《永遇乐》的艺术价值,包括辛弃疾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等方面。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学习内容,强调辛弃疾的文学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2. 提出拓展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或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
教学资源:1. 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资料2. 《永遇乐》的词作文本和朗读或演唱的录音3. 图片或视频展示辛弃疾的形象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表现。
2. 学生对于辛弃疾的生平和作品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于《永遇乐》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的分析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辛弃疾作品的朗诵或演唱比赛。
高中语文必修二《永遇乐》优质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永遇乐》优质教案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二《永遇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谈论的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创作的《永遇乐》。
本文是一篇散曲,作者通过一个宫廷故事来抒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宫廷生活的不满。
本文的主题为爱情和人生的无奈,通过描述夫妻间的相知相惜,消解使人感慨的人生悲欢离合,其中集中表现了以至亲的夫妻之情,以及通过爱情求得心灵平衡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宫廷生活的美好图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学生能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描写爱情表达对宫廷生活的不满。
(2)学生能了解了解朱瞻基皇帝和郑贵妃之间的感情,用情感描写,使作品表达深情意蕴。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学鉴赏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3.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体会到当时宫廷生活的苦闷和庸俗,以及夫妻之间的真挚爱情。
(2)激发学生的文学情趣,培养学生的美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能理解并解析《永遇乐》中的作者情感表达。
(2)能理解《永遇乐》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蕴。
2. 教学难点(1)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运用。
(2)能够理解并分析课文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课文《永遇乐》,了解明代文学的特色。
2. 导入课堂老师通过播放与课文《永遇乐》相关的音乐,引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对古代宫廷生活的好奇心。
3. 理解课文学生朗读课文并作分组讨论,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论课文中的内容,重点关注作者对宫廷生活的描写和对爱情的表达。
4. 文学鉴赏老师引导全班学生一起分析《永遇乐》的文学鉴赏,如韵律、押韵、比喻等修辞手法。
5. 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了解明代宫廷生活的背景,对课文进行文化解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6. 学习方法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醒学生在学习文学方面需要注重细节,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局部描写来理解整篇文章。
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教案课题:《永遇乐》教案课型:文学课课时:1课时教材:《永遇乐》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
教学目标:1. 了解《永遇乐》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 掌握《永遇乐》的基本内容;3. 能够理解和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4.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永遇乐》的基本内容;2. 能够理解和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2. 提高学生理解和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分组合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课题,告知学生今天要学习《永遇乐》这首诗歌。
2. 准备一些图片和视频素材,以唐代为背景,引导学生联想到与唐代相关的内容。
二、学习《永遇乐》(15分钟)1. 阅读《永遇乐》原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2. 解读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三、欣赏《永遇乐》(15分钟)1. 分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永遇乐》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选取几组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引导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准备一些与《永遇乐》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检查他们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2. 提醒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和感受,不同的见解都可以。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总结《永遇乐》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2. 鼓励学生多欣赏诗歌,开阔自己的思维和情感世界。
板书设计:《永遇乐》教案导入:唐代文学背景学习《永遇乐》- 阅读原文- 解读诗句欣赏《永遇乐》- 分组合作- 展示交流课堂练习- 回答问题课堂总结- 情感与哲理教学反思:通过本节文学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永遇乐》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掌握《永遇乐》的基本内容,并能够理解和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通过分组合作和交流分享,学生的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入更多互动和参与性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永遇乐教案
永遇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永遇乐》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宋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魅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理解《永遇乐》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掌握《永遇乐》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宋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分析《永遇乐》中的象征意味和寓意。
2.分析《永遇乐》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第一课时:导入和背景知识介绍1.导入:通过展示宋代文化和文学作品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背景知识介绍:讲解宋代的文学背景和《永遇乐》的作者杨万里的生平。
第二课时:《永遇乐》的基本内容和主题1.学习《永遇乐》的基本内容:带领学生通读全文,并进行课文内容的解读。
2.分析《永遇乐》的主题:通过讨论和学生的个人思考,查找《永遇乐》中的主题。
第三课时:《永遇乐》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1.分析《永遇乐》的艺术特点:介绍宋代文学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分析《永遇乐》中的艺术特点。
2.探讨《永遇乐》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分析《永遇乐》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
第四课时: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价1.欣赏和评价《永遇乐》: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让学生欣赏《永遇乐》并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永遇乐》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第五课时:自主学习和总结1.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选择一首宋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2.总结回顾:回顾《永遇乐》的学习内容和收获,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
五、教学方法1.集体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永遇乐》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2.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和分析《永遇乐》中的主题和艺术手法。
3.个人撰写:让学生独立撰写读后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让学生理解并欣赏杨洪基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歌曲。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
1.2 适用年级:高中1.3 教学时间:45分钟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歌词内容。
分析歌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2 教学难点:理解歌词中的古代历史和文化背景。
欣赏并分析歌词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歌曲的播放设备。
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3.2 教学环境:教室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播放杨洪基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感。
4.2 新课内容:讲解歌词的内容,解释其中的古代历史和文化背景。
分析歌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如比喻、拟人等。
4.3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歌词的理解和感受。
选取几名学生进行回答,分享他们的思考和观点。
4.4 总结:对歌词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总结,强调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价值。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歌曲的短文,包括对歌词内容的理解、对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探究以及对艺术特色的分析。
5.2 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对课堂参与的观察,评价学生对教案目标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教学延伸活动6.1 活动目的:加深学生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歌曲的理解和欣赏。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6.2 活动内容:分组学生,每组选择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结合歌曲中的意象和情感,创作一段情景表演。
各组进行表演,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讨论。
第七章:课堂讨论与思考7.1 讨论主题:歌曲中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歌曲中的情感与意象对个人成长的启示。
7.2 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联系歌曲中的情感和意象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2021年《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
2021年《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永遇乐》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1、检查背诵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3)学生自读课文(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5)齐读课文,感受__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词;1.1.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1.1.3 掌握诗词的平仄、韵律和结构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1.2.3 学会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国家的忧虑;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1.3.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1.2 诗词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的分析;2.1.3 诗词的平仄、韵律和结构特点的掌握。
2.2 教学难点2.2.1 诗词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2.2 诗词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把握;2.2.3 诗词创作背景的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字词、意象、典故等;3.2 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3.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3.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词。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介绍诗人辛弃疾的背景和创作风格;4.2 新课导入:讲解诗词的字词、意象、典故等;4.3 课堂讲解: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和表达技巧;4.4 课堂练习:让学生朗读、背诵诗词,并回答相关问题;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并在课堂上分享;5.3 尝试创作一首类似的诗词,并在课堂上展示。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6.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其主动性和合作精神;6.1.2 课堂练习: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诗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6.1.3 课堂分享:评估学生在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时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永遇乐》优秀教案
《永遇乐》优秀教案〔精选5篇〕《永遇乐》优秀教案1设计指导思想【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1、探讨用典的意义;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教学过程】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衬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剧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答复〕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世为济南人。
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
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
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
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通用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通用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赏析一】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
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
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
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
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
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高中语文必修二《永遇乐》优质教案范文三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永遇乐》优质教案范文三篇推荐文章小学五年级语文《景阳冈》优质教案范文热度:小学五年级语文《白杨》优质教案范本热度:小学五年级语文《作文上的红双圈》优质教案范文热度:小学六年级语文《藏戏》优质教案范文热度: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白兔和小灰兔》优质教案模板热度:教师要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培育人类的花朵,绘制灿烂的春天。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高中语文必修二《永遇乐》优质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必修二《永遇乐》优质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流利朗读全词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2、作者的写作背景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曾经提到,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
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
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
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
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
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
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
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
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肖莉
一、课文导入。
(3分钟)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一定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如果你到了江西上饶,也请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
不论是在祠前还是在
墓前,你都会看到一副由郭沫若题写的对联:(幻灯片)
师生一起解读对联。
(注意:其中的“悲黍”的解释。
)
师:对辛弃疾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的时候就学过他的一首《破阵子》。
今天,我们一起来
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对这首词有人曾这样评价:(幻灯片)
为什么会号称“第一”,“金石声”又体现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的《永》。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悟(3分钟)
师:首先,让我们(初读文本),从(整体上感悟)一下文本的内容和情感。
生:自读课文,一学生读。
师:大家认为他读得怎样?
生:集体回答。
师:老师感觉(好?)可情感把握还不太到位,只有真正领悟了诗词的内涵,我们才能读出情感。
那么,这首词究竟蕴涵了哪些内涵呢?这些内涵的背后又蕴藏了哪些情感呢?
让我们一起解读文本,体味其中无尽的情怀。
(幻灯片)
三、解读文本,领悟内涵;品读文本,体味情怀。
(32分钟)
1、列出典故。
(2分钟)
师:我们知道,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词,要领悟其内涵,我们必须理清作者究竟怀了哪些古人和古事?请同学们(再读文本)联系文下注释(理清文章思路)看看本文都怀了哪些古人和古事。
生:齐回答。
师:板书,落实。
这种借古人、古事比今人、今事的手法叫什么呢?
生:用典。
师:作者在这首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每个典故都有它独特的涵义和情感。
让我们边解读词句边品味其中的情怀。
2、解读品味典故。
(上片:7分钟,下片:15分钟)
典故一:(3分钟)
师:我们首先看孙权这个典故。
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呢?
生:回答。
对英雄的赞美,对英雄不再、物是人非的感叹。
生:读。
师:点拨,抓住“千古”、“英雄”、“风流”等词语,高音重音突出赞美之情;“无觅”、“总被雨打风吹去”,则应用轻音,低缓地感叹物是人非,风流云散。
生:自读尝试。
一生再读。
不到位处教师示范。
师:请大家模仿刚才的分析,继续鉴赏品味第二个典故。
典故二:(3分钟)
师:这一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回答。
师:引导。
(注意:稍微分析前面的“斜阳草树”句,写刘裕出身微贱,是为下句更突出事在人为的刘裕气吞万里的英雄本色!)试着把这两句读一下。
读出其中的气势。
(若学生读不到位,进一步强调,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让人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
生:自读。
师:总结。
上片即景抒情,写出了对英雄亦赞亦叹之情,表达了自己对英雄业绩的向往。
诵读时应注意依据情感的抑扬把握其轻重缓急。
让我们一起带着情感把上片读一下。
生:齐读上片。
(1分钟)
师:下片几个典故蕴含的情感更为复杂,所谓“心有千千结”也不足以道出其中纠缠的复杂情怀。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下片的三个典故所体现的情怀,并借助朗诵读出这其中深情的寄托!
生:讨论。
典故三:(4分钟)
师:首先我们看典故三。
生:读。
师:引导。
请大家模仿上片的分析通过抓关键词、知人论世等方法,感悟第三个典故所蕴涵的情怀。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从“草草”“赢得”“仓皇”等字里行间,我们不难体会其中的冷嘲热讽的情感,可诗人嘲讽的仅仅是刘义隆吗?不,(结合背景)。
(幻灯片)还有对当朝的一种讽刺和担忧。
诗歌,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
诵读时语气要缓慢,语调要低沉而有力度。
生:读。
典故四:(6分钟)
师:再看佛狸的典故,我们要联系前面的诗句一起理解。
生:回答这两句所体现的情怀。
师:学生边回答老师边引导:“四十三年,……”写出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情景。
而宋室臣民却在异族祠下“神鸦社鼓”。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你生存的土地被人掠夺并大兴土木了,可你的同族却在哪里歌舞升平,你的内心会泛起怎样的感受呢?而我们有些人却已经忘记了国耻,苟且偷安、安于现状,民族意识是何等地淡漠。
此处字里行间大有鲁迅“中国人看中国人被杀而狂呼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哀与沉痛。
它是作者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字字沉痛,句句哀绝!请大家读出这样的情怀。
生:自读,体味。
一生读。
典故五:(3分钟)
师:然而,即使作者有再大的豪情壮志,他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长袍了,只能泪洒纸笺,“凭谁问,……”这个典故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怀呢?
生:回答。
生读。
师:这其中不仅有“不忘为国效力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凭谁问”“谁会问”呢?可见其中更有一种“心犹不甘”,寄望被起用的渴盼,作者借典故以极委婉的口气叹出了自己政治的失意,为历史留下悲壮的呼喊、遗憾的长叹。
让我们读出这样的万端感慨。
生:读。
师:总结。
下片,作者借古抒怀,写出了自己对国家的担忧,对朝廷的愤恨,以及自己壮志难酬心犹不甘的苦闷和渴望。
让我们一起朗读下片,体味这些复杂的情感。
生:齐读下片。
(2分钟)
3、总结方法(2分钟)
师:辛弃疾不愧是用典高手,他借这些典故抒发了如此复杂的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
现在我们应该可以体会有人为何要评此词为“堪称第一”,又为何要指为“句句有金石声”了。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解读品读文本的方法。
师生期回顾,概括为:(幻灯片)
4、自主朗读词,一生读。
(3分钟)
师:让我们带着作者内心郁积纠缠的深沉情感,运用这些技巧,自主放声朗读全词。
生:自读。
一生范读。
5、听音频(2分钟)
师:现在,我们再一起听读一段音频,聆听大家的风范,回味全词难尽的情怀。
(幻灯片)
6、学生背诵,(1分钟)
四、背诵文本,回味经典。
(2分钟)
师: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经过作者文字的捶打,无不在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尝试着带着情感背诵文本,诵出这首慷慨悲歌,诵出我们的壮烈情怀!
生:齐背诵。
五、探究文本,把握规律(5分钟)
师:当我们激荡、澎湃的心渐渐平息,大家冷静的思考这个问题: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联系本文,请讨论交流一下:咏史怀古诗有哪些特点呢?
生:交流,2-3人回答。
师:相机点拨:三个结合:
一是“史”与“今”的结合。
往往表现为怀古伤今,以古喻今,借古讽今。
二是“史”与“志”的结合。
所谓借古人古事一吐胸中块垒,流露其内心郁积已久的思想感情。
三是“史”与“诗”的结合。
是诗,有着很强的文学性和独有的艺术感染力(从上文分析不难看出,本词虽说用典甚多,可感染力却极强);是史,多用典故,凝练而厚重。
当然这典故的运用要自然恰切,以防滥用和失当。
师:总结。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一派词家的只有辛弃疾一人,这就注定了他必将成为有思想光芒和艺术魅力的诗人;也注定了他的诗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
六、作业:
背诵本文并从网上搜集至少两首咏史怀古诗加以背诵,进一步体会咏史怀古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