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公开课教案
《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并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诗。
1.1.2 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1.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创作背景。
1.2.2 诗歌结构分析:诗句的节奏、韵律、意象等。
1.2.3 诗歌主题思想探讨:对历史、人生、自然的感悟。
1.2.4 诗歌艺术特色鉴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2.1.1 导入:介绍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1.2 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1.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结构,品味意象和修辞手法。
2.1.4 讨论:组织学生探讨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方法2.2.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
2.2.2 问答法:引导学生提问和回答,提高思维能力。
2.2.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2.2.4 实践法:指导学生朗读、写作等实践活动。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课堂评价3.1.1 学生朗读表现:评价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3.1.2 学生回答问题:评价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和语言组织能力。
3.1.3 学生讨论参与: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2 课后反馈3.2.1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3.2.2 学生反馈意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学资源4.1.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4.1.2 参考资料:有关《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研究论文、评论等。
4.1.3 网络资源:相关诗歌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的在线资料。
4.2 教学工具4.2.1 投影仪:展示诗歌文本、图片等教学资源。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公开课教案
在联系和发展中赏析用典的艺术——以《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单元教学目标:这两首词选自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教材中的第三单元,本单元属于必修课程“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主题是“生命的诗意”,该单元精选了魏晋唐宋时期的经典诗词,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均属于豪放派词作的经典作,两者都在词中使用了用典的写作手法,在辛词中,使用的典故侧重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以及与北伐抗金的需要和愿望及事与愿违有关的历史事件,在苏词中,则是通过回忆周瑜来反衬自己此时的年华已老、功业无成,典故的选择均与作者的思想志向息息相关,所以通过比较两者用典的差异来感受词人不同的生命思考与精神境界,契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理解辛弃疾多处使用典故的艺术。
教学难点:分析比较两首词用典的异同,两者使用典故均是为了刻画自我形象,寄托个人情感,不但用典故侧重点有所不同。
(PPT1 、PPT2)学情分析:学生刚进入高中,总体基础较薄弱,如果直接进行两篇词作的比较教学,可能会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据此学情,我对两篇词作的教学过程进行了调整,该课时的呈现是在学习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基础上,再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故该堂课以教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主,最后再联系之前所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会循序渐进,在联系和发展中体会用典的妙处。
教学步骤:一、导入辛弃疾,一位南宋的孤勇者,他投鞭飞渡,剑指三秦,希望了却君王天下事,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只能醉里桃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接下来我们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这首词,读懂辛弃疾,领悟人生失意处的诗意表达。
二、走入文本写作背景(PPT3)齐读课文,用声音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PPT4)作者提到了很多古人、古事,这就是怀古咏史词的特点,借用古人古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作用典。
《念奴娇·赤壁怀古》《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诗;(2)掌握两位诗人的生平背景及创作风格;(3)了解两首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学会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的原文及翻译;2. 诗人的生平背景及创作风格;3. 两首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典故的理解;2. 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3. 诗词主题思想的深入剖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和辛弃疾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原文展示:板书两首诗的原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韵味;3. 翻译讲解:逐句翻译两首诗,解释生僻字词和典故,帮助学生理解诗意;4. 对比分析: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比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创作风格;5.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掌握古典诗词鉴赏方法,学会欣赏诗词的美;6. 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词情感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悟;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两首诗,并进行相关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诗的背诵情况;2. 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3. 学生对诗词情感态度的表达。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背后的历史和文化;2.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艺术特点;3. 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对诗词情感的共鸣;4.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案《念奴娇·赤壁怀古》一、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
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
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
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二、学习课文:1.补充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
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乱石:①陡峭不平的石壁。
②群山。
《释名》:“山体曰石”。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
“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嫁给周瑜。
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是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
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
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2.讲读上片。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
《念奴娇·赤壁怀古》《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背景,掌握两首词的基本内容和文学特色。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历史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2 教学内容1.2.1 《念奴娇·赤壁怀古》:介绍作者苏轼,解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1.2.2 《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介绍作者辛弃疾,解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两首诗词的主题、情感、表达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2.1.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2.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3.1.1 导入新课:简介苏轼和辛弃疾,引发学生对两首诗词的兴趣。
3.1.2 讲解诗词:解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1.3 对比分析:组织学生对比两首诗词,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
3.1.4 实践练习: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鉴赏,分享心得体会。
3.1.5 总结拓展:总结两首诗词的主题和情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2 时间安排3.2.1 导入新课:5分钟3.2.2 讲解诗词:15分钟3.2.3 对比分析:10分钟3.2.4 实践练习:10分钟3.2.5 总结拓展: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等,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教学目标:1、诵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掌握作者生平特点;2、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过程与方法:3、通过大量拓展阅读,了解辛词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作者及写作特点;2、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难点:全词中引用各种典故的用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
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
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
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
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
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
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
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
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
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
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
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诗;(2)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齐读、诵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2)运用背景资料、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3)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赞美;(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培养坚强意志。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2. 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1. 两首诗的背景资料及其对诗文理解的影响;2. 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把握;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和辛弃疾两位词人的生平背景;(2)提问: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他们对赤壁和京口北固亭的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理解诗文内容,勾画出生字词;(2)小组内互相解释生字词,解决疑惑。
3. 课堂讲解:(1)讲解两首诗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2)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讲解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
4. 课堂实践:(1)让学生朗读两首诗,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2)开展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3)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诗;2. 写一篇关于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短文;3.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写下鉴赏心得。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教学目的1 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
2 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1 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
结尾处“人生入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
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
《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
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教学设想联系余秋雨的《东破突围》,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安排一教时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导入介绍余秋雨的《东破突围》,正是由于被贬职,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指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
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1,大将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气势淘尽风流人物,解释风流人物---------无数出色的人才2 可怀人物那么多,为什单单怀念周瑜?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小组讨论明确:小乔初嫁了---------英雄雄姿英发-----------有气魄羽扇纶巾--------------儒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是个风流人物3 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明确:景色描写中--------------乱石惊涛浪花4 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明确:气势磅礴穿空-----------峻伟卷千堆------------浩大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千堆雪比喻巨浪 5 为什么把周瑜放到这样一个景色中去?衬托英雄气概、英雄风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理解两首诗的背景、意境和主题思想;(3)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历史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诗意、诗境和主题思想;(2)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2)分析诗中的意境和艺术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和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意境;(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句中的生僻字词;(2)解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3)阐述苏轼和辛弃疾的创作风格及其影响。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诗句,巩固所学知识;(2)选取两首诗中的精彩片段,进行欣赏和品析。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诗;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鉴赏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2. 学生课堂参与度、合作探讨能力的评价;3.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
六、教学内容1. 回顾《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2. 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词。
七、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本篇文章将围绕着《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两首唐代诗歌展开教学设计,这两首诗歌均为高一必修上文学选修课程中的内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探讨: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使用正确的方法分析唐代诗的文学特点和意义,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通过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了解唐代文学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扩展词汇量2.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课堂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互动和团队合作精神-辅以图表、音频、影像、互联网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课堂内容3.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本次教学安排总共4个课时:第一课时:导入和综述(时间:20分钟)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图片和音频等多媒体手段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并简要地综述唐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通过导入,慢慢转入《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诗歌的解读。
第二课时: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间:80分钟)本课时的重点是阅读与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诗歌。
学生需要逐行逐句地阅读,体味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感情和情感。
同时,教师也需要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诗歌分析方法,例如,韵律、修辞手法、意象和主题等等,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课时: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间:80分钟)本课时的重点是阅读与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诗歌。
同样的,学生需要逐行逐句地阅读,理解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
同时教师也需要针对课文中的历史知识进行补充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内涵。
第四课时:课堂小组讨论和总结(时间:80分钟)本次课堂的重点是组织小组讨论,并总结学习成果。
《念奴娇·赤壁怀古》《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诗;(2)能够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能够运用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对比分析,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2)体会诗人们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之情;(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的主题思想;2. 两首诗的艺术特色;3.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生僻字词;2. 诗文内涵的理解;3. 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文内容、译文、作者简介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和辛弃疾两位词人,以及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词,注意生僻字词的认读,理解词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对比两首词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分析两首词的异同。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之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两首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7. 作业布置:8.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反思,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2. 运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4.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及练习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两首诗的作者、背景和意境,分析其艺术特色。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从词句、意象等方面鉴赏古典诗词。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首诗的意义、主题和情感。
(2)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鉴赏古典诗词。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释义和理解。
(2)如何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内容、背景和意境。
(2)收集相关资料,如诗人苏轼和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古代赤壁战场图片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诗,了解诗的作者和背景。
(2)查阅词典,释义诗中的生僻字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苏轼和辛弃疾。
(2)展示赤壁战场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古代战场的景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感受诗的音乐美。
(2)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对生僻字词的理解。
3. 课堂讲解:(1)讲解两首诗的背景和意境。
(2)分析诗中的意象、词句和艺术特色。
4. 对比分析:(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比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感受。
5. 课堂练习:(1)学生练习朗读两首诗,体会诗的音乐美。
(2)学生尝试背诵两首诗,巩固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1)课堂教学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两首诗的意义和主题。
(2)学生对诗的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群文组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群文组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群文组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群文组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一、教材分析本教材是高一必修上册的群文组合教学设计,它包括《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部分,它们都是诸葛亮所著。
这两篇文章是属于古文阅读中的明代文学,都是咏史怀古题材的优秀篇章,富有写意,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表达价值。
这两篇文章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二、目标要求以此教材为基础,我们需要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了解“咏史怀古”的文学形式和传统。
2. 细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掌握它们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3. 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4. 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意识,提高其爱国情感和文化认同感。
三、教学设计1.导入环节(1) 思考:“咏史怀古”这种类型的文学形式在古代文学史上有什么地位?它具有什么意义?(2) 啟示:从网络上收集一些古代诗歌、文学文章,将它们进行分类,并比较不同文学形式的异同。
(3) 看图说话:让学生看一张百度百科的图片:《念奴娇·赤壁怀古》,从图片出发,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内容和内涵。
2.课堂讲授(1) 对两篇文章分别进行阅读。
(2) 阅读文章,讲解词汇、句型、结构等。
(3) 学生分别进行个人的读书笔记,掌握著作的主题、主要内容、故事结构、语言特点等方面。
3.课外作业(1) 在课堂上进行作文辅导,布置作文题目,要求课后完成写作任务。
题目如下:念奴娇和欲仙歌都是《三国演义》中文学名篇,它们又可视为咏史之作,你认为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之处?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2) 学生通过阅读《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其中的咏史情节和相关历史文化,撰写300字的读书笔记。
《念奴娇·赤壁怀古》《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能够理解并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诗词。
b. 能够分析并欣赏两首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c. 能够了解苏轼和辛弃疾两位词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b.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体验诗词中的意境。
c. 采用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感受古代词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b. 体会诗词中的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两首诗词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与欣赏。
b. 苏轼和辛弃疾两位词人的创作背景和诗词风格的比较。
2. 教学难点:a. 诗词中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和理解。
b. 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赤壁和京口北固亭的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氛围。
2. 诗词欣赏:a. 引导学生朗读两首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b. 分析诗词的意象和意境,让学生体验诗词的美感。
c. 对比两首诗词的主题和情感,探讨苏轼和辛弃疾的创作风格。
3. 词人介绍:介绍苏轼和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四、作业布置:1. 背诵两首诗词。
2. 写一篇关于两首诗词的比较分析essay。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鉴赏和分享。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诗词,对苏轼和辛弃疾两位词人的创作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体验诗词的意境,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增加学生的互动和参与度。
《念奴娇·赤壁怀古》《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诗;(2)能够分析并欣赏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3)能够了解苏轼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历史和现实,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与欣赏;(2)苏轼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2)诗歌意境的深入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营造有利于诗歌欣赏的氛围;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两首诗的原文、注释、译文以及相关背景资料;2. 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赤壁古战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赤壁历史事件;(2)简要介绍苏轼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1)学生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和节奏;(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意;(3)学生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3. 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学生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和节奏;(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意;(3)学生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4. 对比欣赏两首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意境、情感等方面的异同;(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分析两首词的题材、背景和文学特点。
解读并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重要词句。
理解并运用相关的文学鉴赏方法。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学会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培养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的历史情怀和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介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文学背景和历史情境。
阐述两首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2.2 课文解析:逐句解析两首词的重要词句和意象。
分析词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第二章:教学过程2.1 课前准备搜集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了解苏轼和辛弃疾的生平事迹。
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教材和工具书。
2.2 课堂导入通过引入赤壁之战和京口北固亭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文学的关系。
2.3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词,注意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小组合作,讨论两首词的异同,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2.4 课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两首词的重要词句和意象。
分析词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如对比、排比、夸张等。
2.5 文学鉴赏方法指导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品味词语、分析结构、感受情感等。
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自主鉴赏,提高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思3.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学生对两首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表现。
3.2 教学反思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进。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学资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
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和参考书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五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五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1指导思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
__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
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
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1、探讨用典的意义;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
(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通用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通用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赏析一】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
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
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
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
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
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公开课教案浙江绍兴鲁迅中学余诗明一、设问导入导语: 同学们,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两个古诗词名句。
老师背上句, 大家接下句。
(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
稻花香里说丰年, ____________________。
) 它们分别是谁写的?后人常把两人“捆绑”在一起, 合称什么?(板书“苏辛”)大家知道为什么把他们合称?(他们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苏轼毫无疑问是宋代豪放词的开创者, 有人又评价辛弃疾“:辛稼轩, 词中之龙也。
”今天, 两位词坛高手都拿出他们最得意的词作作一番“龙虎斗”, 要求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当好“裁判”。
(板书课题)(以下《念奴娇·赤壁怀古》简称《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简称《永》) 二、引导感知(一)了解作家教师启发: 现在是运动员上场。
哪位同学先来介绍轼? 了解和明确: 轼(1037——1101), 字子瞻, 号东坡, 北宋人。
他长于诗、词、散文、绘画、书法, 是我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
他才华横溢, 性格乐观、旷达、豪放, 但一生磨难, 多次被贬。
苏轼临终前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问汝平生功业:、、。
”这虽为他的自我嘲讽之语, 但因“乌台诗案”而首次被贬黄州, 这里确实是他人生的重要驿站。
“一词二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师引导: 通过介绍, 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苏轼。
哪位同学再来介绍辛弃疾?了解和明确: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 号稼轩, 南宋人。
年轻时参加义军, 积极抗金, 曾经凭着英勇和机智处死了两个叛徒:义端和尚和张安国。
其词多抒写报国雄心和有志难伸的感慨, 豪纵奔放, 沉郁顿挫, 在南宋爱国词中雄领一代, 有《稼轩长短句》等。
(二)感知作品教师提示: 在初步认识两位词人以后,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念》、《永》的注释①, 了解他们分别在什么背景下写出大作的。
教师补充: 两位词人一位是北宋人, 一位是南宋人。
我算了一下, 苏轼去世39年, 辛弃疾才出生。
现在他们穿过时空隧道, 来到了一个擂台上。
苏轼是45岁, 辛弃疾多大了?(65岁)你们看好哪位选手?教师布置: 下面“文斗”开始。
请欣赏名家朗读。
(放课件:《念》——鲍国安朗诵; 《永》——陈铎朗诵)正音(在课件上): 英发( fā) 华发(huáfà) 纶((uān)巾还酹(huánlèi) 舞榭(xiè) 胥( xū) 佛(bì)狸生齐读(每首词两遍)教师组织: 喜欢《念》的举手, 喜欢《永》的举手。
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他们喜欢的词。
结束后请其他同学用掌声大小评好和次好。
(多媒体播放《高山流水》) (注意“: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这三句应读得节奏稍快且很有气势, 还可做上扬的手势和卷的动作。
“穿”、“卷”应读重音。
《永》的深沉悲壮感要把握好。
特别是读“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时,感情上力度要大。
读“想当年”声调应高“,如虎”应读重音, 应神采飞扬, 激情奔放。
)教师鼓励: 大家用掌声评评看, 哪位同学读得好。
学生鼓掌后, 再交代: 朗读得分不计入下面关于作家的比赛成绩。
全班集体朗读。
三、引导理解(一)整体把握教师启发: 刚才大家读的时候, 有没有感觉个别句子语序不符合现在的语言习惯?老师担心大家不懂, 挑出来问一问大家, 按现在的习惯该怎么说。
“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如果学生回答好, 老师调侃一句:“老师的担心多余了‘,多情应笑我’。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无处觅孙仲谋英雄)(集体朗读注释)明确: 语序的颠倒大多是压韵的需要。
教师鼓励: 课前预习时, 曾请大家用对联的形式概括词的大意, 下面请“晒”出你们的成果。
(教师结合例子简述对对联时应注意的地方。
选最好的对联写在黑板上, 集体朗读。
)课前预习题参考答案:《念》(上阕)上联: 描画战争景象(下阕)下联: 讴歌豪杰雄风《永》( 上阕) 上联: 吟哦昔日英雄( 下阕) 下联: 忧虑当今国事横批: 壮志难酬师生共同“鉴宝”, 为两位词人加分。
(二)分析意象教师引导: 下面我们来评比他们描绘的画面。
《念》和《永》中分别有哪些人物?大家讨论, 然后请同学代表发言。
《(念》: 周瑜《永》: 孙权、刘裕、刘义隆、完颜亮、拓跋焘、廉颇)讨论:1. 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春风得意, 儒雅潇洒) 你最欣赏他的是什么?“(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从容自若, 指挥若定, 举重若轻, 胸有成竹)画面上只有周瑜一个人?(还有景色、小乔) 这些有什么作用?(板书: 景色——烘托; 小乔——美人衬托英雄)(老师补充调侃: 赤壁之战时, 小乔出嫁已十年, 算“老”乔了, 至少是“大”乔, 但还是称之为小乔好。
)2《.永》写的人物各有什么作用?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怀念英雄, 呼唤当代英雄, 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怀念古人, 表现北伐决心。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借古讽今, 批评草率出兵。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今昔对照, 不堪回首。
佛狸祠下: 异族统治下的人民的屈辱或麻木。
凭谁问, 廉颇老矣:自我感慨, 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 含蓄深刻3.为什么《念》只写周瑜一人, 而《永》写了这么多人?《念》主要借对周瑜的仰慕, 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永》的情感是多元的。
既有对英雄业绩的向往, 又有对国事的关心和忧虑, 还有对出师北伐收复中原的主张和见解以及宿志难伸的愤慨等。
教师小结: 看来人物不在多少, 关键看需要。
画面评比, 一比一。
四、引导鉴赏教师启发: 两位“大腕”展示的画面各有什么目的?他们是用什么手段把画面展示给我们的?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 任选一首, 随便谈上面的哪个问题。
只要谈出,苏轼或辛弃疾就能够得分。
老师给你们当计分员。
(小组讨论几分钟, 然后发言开始)教师提醒: 两首词在其他方面还有哪些相同点及不同点?(凡说出相同点的, 各加一分; 说出哪一方特点的, 哪一方加分)。
以下内容, 作为生成课堂的备用: 相同点:1.从文题看, 都有“怀古”一词, 说明二词都是怀古词。
2.结构一致: 古迹——古景/事/人——抒情议论。
3.手法上, 都是借景抒情。
4.都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卷起千堆雪”, 以“雪”喻浪花, 喻体“浪花”没有出现, 是借喻。
“气吞万里如虎”, 以“虎”喻刘裕。
“千堆”、“万里”状其情势之大和猛, 是夸张。
5. 对比手法。
《念》中苏轼与周瑜对比,《永》中刘裕父子, 辛弃疾与廉颇都形成对比。
6.情感上, 都赞扬了一些英雄豪杰, 虽流露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 但更主要的是抒发了积极进取的豪放之情。
不同点:1.意象。
两词所写之景明显不同:《念》中主要写自然景观,《永》所写重在人文景观。
所写之人也有不同:《念》中主要写周瑜,而《永》中出现了孙权等六个历史人物。
2.语言。
苏词开阔明朗, 形容词和动词用得传神。
如“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惊”写出了江水之汹涌“;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逼真地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
辛词因用典多而显得含蓄深沉。
如“赢得”就蕴涵着浓烈的讽刺意味。
3.手法。
苏词以描写景、人为主; 而辛词以叙事为主。
苏词从写景中逐层托出周郎,小乔衬托周郎; 辛词人物是并列的, 出现无层次感。
4.抒情上。
苏词紧扣个人际遇, 重在感伤自己; 而辛词紧扣政治现实, 借咏史来谈自己的战略见解, 更主要的是借颂扬孙权等英雄来斥责贪图享乐、苟且偷安的统治者,流露出忧民忧国的情怀, 体现出一种深沉悲愤的豪放。
教师小结: 同学们的分析都各有特点……(很精彩, 有深度)。
但有个问题老师不明白, 想请教大家。
周瑜、孙权同是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 为什么苏、辛钟情的对象却不同呢?引导分析: 苏轼拿自己与周郎相比。
周瑜风流儒雅, 因裙带关系而深受统治者孙权的赏识, 24岁做中郎将, 34岁做三军大都督,“外托君臣之义, 内结骨肉之恩”, 年纪轻轻就建立功业。
而才华横溢的东坡居士虽也有如小乔一样的美妻王氏相濡以沫、甘苦与共, 但是早逝。
他不但未被重用, 反而被贬黄州。
写本词时已年近半百, 功业无成, 因而特别仰慕周瑜。
孙权19岁作为东吴的统治者,果敢坚毅。
20岁作为三军统帅不畏强敌, 以少胜多。
辛弃疾推崇他其实是批判软弱无能、妥协投降的南宋统治者。
教师启发: 还有一个问题老师不明白。
2004年, 余老师曾到镇江一中, 发现校园内有一尊墓。
墓主是我的安徽定远老乡, 三国时的又一个重要人物——鲁肃。
为什么稼轩到京口, 没有怀念我的老乡? 共同分析: 因为鲁肃不是东吴霸主, 作者要批判软弱无能、妥协投降的南宋统治者。
所以没有选上他。
教师激发: 大家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或者有疑惑的问题吗?我们再来探究。
(让学生提出问题探究)备选问题:1.两词流露出的情感有没有差异?——东坡是个地地道道的文人, 多愁善感, 华发早生; 但又是个精力旺盛、乐观旷达的人。
他的这首“文人词”重诗情画意。
他引“江月”为知己, 尽情倾诉自己的未酬壮志,以寻求安慰。
《赤壁赋》中“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也体现出他一贯的旷达情怀。
而稼轩是个英雄气概颇盛的文人武将。
“精神此老健如虎, 红颊白须双眼青”。
他的这首“英雄词”尽显豪杰气势。
他仰慕“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的廉颇,流露出对国事的深沉关注。
写本词时他已65岁, 不久被免官, 第二年就忧愤而终。
2“.故国神游”是苏轼游还是周瑜游呢? ——大多认为是苏轼。
也可解读为苏轼想象丰富, 让周郎再生, 重游赤壁, 与自己相逢。
学生发言, 老师适当点拨。
在为两位词人“计分”后, 老师尽量为得分少的一方唱“赞歌”, 以求“打平”。
如名句的多与少, 哲理成分的多与少, 洒脱与含蓄, 消极与积极等等。
五、引导巩固(一)结合板书, 以这两首词为例, 概括出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1.知人论世。
就是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作家情况和作家的创作背景。
2.把握意象(意境、画面)。
词(诗)人展现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画面。
这是鉴赏的核心。
3.把握主旨。
即为什么要展示这样的意象(意境、画面)。
4.回溯表达方式。
即怎么样展示意象(意境、画面)的。
(二)教师提示:两位词人的作品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他们开创了宋词新的境界。
因为词初期是用来娱乐的(花间词派), 苏轼“以诗入词”, 让“词言志”, 使词承担了教化的功能, 辛弃疾更是把“大我”(爱国情怀等)放入词中, 使词承受前所未有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