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2)了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诗文中的关键词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 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难点:1. 诗中历史典故和寓意深刻的词语的理解;2. 诗文意境的感悟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简要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的文学成就;(2)展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2)鼓励学生通过诗文中的关键词句,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诗中的意境、艺术特色、历史典故等方面进行探讨;(2)分享成果:各组代表发言,分享探讨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2)解析诗文中的意境、艺术特色、历史典故等,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诗文赏析(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诗文的韵律美;(2)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诗文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诗文情感的理解和感悟;(2)分享感受: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作业布置1. 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写一篇关于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的文章;3. 选择一首辛弃疾的其他诗作,进行自主学习和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2)了解词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杨洪基、写作年代等;(3)掌握词中的关键词汇和词句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敬仰;(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珍惜当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词的内容和意境;(2)词中的关键词汇和词句的含义;(3)作者的情感态度。

2. 教学难点:(1)词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词的背景知识的掌握;(3)如何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内容和背景知识;(2)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辅助工具,如PPT、图片等;(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2)查阅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作者杨洪基和写作年代;(3)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知识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简要介绍作者杨洪基和写作背景;(3)激发学生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兴趣,引导思考。

2. 朗读与解析:(1)让学生朗读词,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2)逐句解析词的内容,解释生僻词语的意思;(3)引导学生探讨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讨论与欣赏:(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悟;(2)邀请学生展示自己对词的解读和欣赏;(3)教师总结并点评,引导深化理解。

4. 拓展延伸:(1)让学生思考词中所表达的历史意义和时代背景;(2)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3)鼓励学生创作以“怀古”为主题的诗词,展示自己的才华。

2023最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课件中包含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以及该课文的寓意。

可全面提升孩子们对于语文的兴趣。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设计的。

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课堂讲学篇一教学目标:1、流利朗读全词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2、作者的写作背景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一、导入新课: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三、听朗读、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思考: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

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2)了解词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以及词中所提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3)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3)通过创意写作和表演,提升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文学素养;(3)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的分析;3. 诗词背景知识的介绍。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词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把握;3. 诗词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资料;2. 学生准备教材和相关资料;3. 教学场所准备完毕,教室环境安静舒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杨慎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关注词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词意,解决字词障碍。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 研究性学习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词中所提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分析词人的情感表达。

6. 创意写作7. 课堂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8.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9.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背诵诗词,深入了解词的背景知识,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10. 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教学目标:1、诵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掌握作者生平特点;2、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过程与方法:3、通过大量拓展阅读,了解辛词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作者及写作特点;2、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难点:全词中引用各种典故的用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

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

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

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

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

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

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

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

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

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

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

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2. 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诗歌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3. 能够恰当运用一定的文学术语分析诗歌的精髓;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杜甫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境与文化内涵;3. 诗歌的艺术表现和语言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诠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境和哲理;2. 运用文学术语分析诗歌的艺术表现。

四、教学方法1. 小组研讨法:先让学生阅读这首古诗,组成小组讨论文章的主题,难点,思想深度和感情寓意;2. 课堂讲授:针对学生阅读体验及小组讨论产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并提供相应的文学知识点精讲,让学生了解唐朝的背景和文化内涵;3. 个人分析法:学生个人分析诗歌意境和哲理,学生需要自行研究杜甫的创作背景和生平经历,提高诗歌文学鉴赏能力与文艺素养;4. 报告汇报法:整个课程结束前设计一个小小汇报会,让学生分别汇报他们的分析,并相互评论和加强。

五、教学内容1. 唐朝的时代背景:学生应该了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代,是几十个民族融合的时代,时代变迁非常快,政治制度也非常优越。

2. 杜甫的创作背景:生于唐代,少年时遭逢战乱,参加过农民起义,后来职业生涯波折,被流放到各地,在流沙河留下了许多难忘的思绪和感动的景,这些都是他“情感溢于言表”的诗文材料来源。

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蕴:这首诗的主题是乐观,写的是一首悼念亡妻的哀歌,写的是如何通过生命的创伤,转而体验到生命的乐观,伤心离别变成了永不分离,每一次离别都是两情相悦的缅怀。

4. 诗歌的艺术表现和语言运用:这首诗歌的作者杜甫拥有着卓越的想像力和抒发情感的才华,他善于运用古人的形象和意象,以及周遭环境和声音等细节,表达对于历史的爱和对于爱情的思念和自己的情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2)了解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意;(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关注时事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词的内容和意境;2. 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难点:1. 词中历史典故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3. 对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词的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词,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交流学习心得。

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深入了解词中涉及的历史典故,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3. 写一篇关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文章,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词的内容、意境和情感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词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3.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4. 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京口北固亭的图片和相关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情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这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第1篇【设计思想】“咏史怀古”向来是迁客骚人、仁人志士借以抒怀的范式或托古讽今,或叹逝伤今,或以感怀身世抒写幽思,或以凭吊先贤激励后进,或以关注现实达成劝诫,或兼有其类不能自已……但无论哪一种“咏怀”,都是一种“凭栏易生追昔梦,回首难掩抚今情”的形之于外,都有着对人生、历史或现实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追索,这些体验和思考仍有后学者玩味和内化的价值“用典”几乎是怀古之作的不二法门作品中的“典”承载了丰富的感性和理性意义,“用典”,不仅能凸显而且能有效地推进和发散作者的体验和思考分析作品“用典”,对深入领会怀古之作的表现手法和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着重要意义【教学目标】1.借助涵泳词意,内化作者用世报国情怀,强化学习者责任意识2.依托作品中“用典”与“表情达意”间的关系,窥见《京口北固亭怀古》豪放词风一斑【教学方法】预习中成诵,讨论中探究,感悟中生成【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怀”,指心有所感;“古”,指眼前能触动情怀机关的古迹和与古迹、情怀密切相关的古人古事;“怀古”,即因古而生怀,寄情怀于古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唱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可见,“怀古”实在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二、析词作用典结合课前预习,背诵全词1.从全词看,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什么?“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辞源》);结合文本注解思考上片先后有:①三国时,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并击败北方曹操的军队;②南朝宋武帝刘裕曾在京口起事,大举北伐,恢复中原并建立政权下片先后有:③刘裕之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想以北伐建功立业但因草率而致兵败;④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封山大礼而还;⑤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刘义隆到京口瓜步山并在山上建立行宫;⑥战国时,赵国良将廉颇虽老思用2.结合词题看,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六个典故?明确:成词背景与典故的联系,为后面分析打基础与“此时此地”有关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但主战派一直将“王师北定中原”当做目标,京口作为抗金前线与金人劫掠后的扬州隔江相望典故①②⑤在空间上与作者此时立足的京口(镇江)直接有关与“此时此地的作者”有关此时,作者率众南归已经三十二年,被投降派排挤而被迫退居江西乡间也已有十多年,但他从未放弃收复失地的愿望;此地,作者此前在濒临抗金前线的镇江任知府,因力促充分准备和得当用人而遭当权者疑忌以致降职,为恢复大业一展才略的愿望再次落空此时此地的作者空怀却又不愿空怀一腔忠贞,报国无门却又不甘心报国无门典故③④⑥所及人物及其境遇与作者此时的情感和抱负直接有关正因为以上两个“有关”,内心沉郁却又壮怀激烈的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这六个典故3.结合全词看,这些典故有哪些特点?①典故多全词双调104字,上片两处用典,下片四处用典②内容有侧重上片典故所及侧重“人”——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下片典故所及侧重“事”——与北伐抗金的需要和愿望有关的历史事件③感情有侧重上片典故侧重体现出感慨、深沉的情感;下片典故侧重体现了暗讽、慷慨和悲愤的情结④典故有对比成就“风流”的人事和“仓皇北顾”的人事对比,历史上“舞榭歌台”的太平景象与佛狸祠如今异族统治下“神鸦社鼓”的貌似太平对比⑤同典分用,相互照应宋文帝败北与拓跋焘追击并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实为同史,但词中分用,相互关联却又各表一意纵观全词,用典较多较灵活,表达的情感丰富而相对集中,并能以一心报国的高尚情怀贯串其中,抒情脉络完整而清晰4.从表情达意看,词中的典故有哪些作用?讨论并从形象描写或语言形象性入手,化难为易,提取有关“形象”,还原有关“意境”,体味有关“情理”,突破难点①典中塑形象“凭谁问”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作疑问,展现了廉颇虽老思用的场面,一位须发皆白、忠心依旧、雄心不已的老将形象跃然纸上;联系作者际遇,自况以表报国之心的用意不言而喻以典塑人,以人明志,形象而深刻②典中生意境“江山”既实指京口之江山,也虚指天下之江山;饰以“千古”,置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及其英雄业绩于时空的邈远辽阔之中,既有多娇江山之美,又含英雄豪迈之气,兼有感慨今昔之情,终成雄壮开阔之境因典生境,境中隐情,自然而生动③典中寄情理典中含“情”例如,上片表现英雄不再的感慨和对英雄业绩的向往之情,下片则表现慷慨中的失望和悲愤中的希望虽然有元嘉北伐“仓皇北顾”和佛狸祠“神鸦社鼓”这样的反面切入,但不难发现和把握词中情感的流动因情用典,以典蕴情,切合词人表情达意的.需要,这是本词用典最主要的特点典中明“理”例如,上片孙权、刘裕的典故,在“京口”情境下暗含了“有准备才能成功”的道理,而下片廉颇思用的典故,暗含了老臣不仅忠心可嘉而且经验可用的道理最后,所有典故于情于理都落脚于“忠心报国”这一主旨④增强感染力以内容特定的典故来表情达意,不仅简省精练,还可曲尽其妙;同时,用典与形象、意境和情理有机结合,体现了词的精练性和含蓄性,使词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统一三、感词人情怀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次背诵全词进一步理解:1.这首词包含哪些思想感情?抗金报国的忠义,对英雄人物及其业绩的仰慕,对太平与繁华不再的感慨,对草率出兵的暗讽,对人心安于现状的担忧,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2.诸多感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主次分明,因果相关,情理交融四、整合1.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重要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中语评“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指辛弃疾的词出自至性真情,能创造阔大的意境,能表现高洁的襟怀和远大的志向《京口北固亭怀古》很好地诠释了王国维的评语2.关注本词用典质与量兼备、意与境互动、情与理相合的特点五、迁移结合前面分析,第三次背诵全词1.进一步体会“慷慨愤世的词家当以辛弃疾为代表”(宛敏灏《唐宋词》)的特点2.结合对苏轼《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的学习,在用典的特点和作用两方面作简要比较,从词作意境、作者胸襟方面进一步感受豪放派词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汇总五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汇总五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汇总五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1教学目的: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法、品读法、推敲法、比较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预设情境法,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意境美的魅力。

教学时数:1课时课前准备: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并制成卡片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三、熟读课文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创设情境。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 /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 青山依旧在 / 几度夕阳红 / 白发渔樵江楮上 / 惯看秋月春风 / 一壶浊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 都付笑谈中”听完歌曲,品读苏词。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3、学生齐读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5、教师小结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赏析上阕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表: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精品教案(精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精品教案(精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精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古诗文鉴赏》单元,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全文共一百二十四字,通过对北固亭周围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人生短暂的感慨。

详细内容涉及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体会古文的韵味。

2. 领悟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表达出的忧国忧民情怀。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诗文鉴赏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的理解和赏析。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句式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课文原文、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固亭风光,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诵读(10分钟)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古文的韵味,理解课文大意。

3. 课文解析(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第一自然段,讲解生僻字词、句式。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对历史人物的缅怀,抒发的忧国忧民情怀。

4. 例题讲解(10分钟)(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解释课文中难理解的句子。

5.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翻译课文第二自然段。

(2)讨论作者在课文中表达的情感。

6. 课堂小结(5分钟)7. 作业布置(5分钟)(1)课后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

六、板书设计1. 课文第一自然段:生僻字词、句式。

2. 课文第二自然段:历史人物、忧国忧民情怀。

七、作业设计1. 课后背诵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习题:(1)解释下列词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答案:落霞:夕阳;孤鹜:孤独的鸟;秋水:秋天的江湖;长天:辽阔的天空。

(2)简要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修辞手法。

答案:对比、排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课文内容。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2)了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运用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意境的分析和鉴赏;3. 诗人情感的把握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典故的理解和运用;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欣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2. 诗词鉴赏相关资料;3. 参考译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翻译诗句;(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意境、艺术特色和诗人情感;(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中的历史典故;(2)欣赏诗歌的语言、韵律、意象等艺术特色;(3)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2)教师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现实,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艺术特色和诗人的情感。

7. 课后作业(1)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鉴赏,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意境、艺术特色和诗人情感的掌握情况。

2. 作业检查: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和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品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诗人杨洪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诗人杨洪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文意境和情感的领会。

(2)古典诗词的欣赏和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杨洪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提问:同学们对古代英雄人物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圈点勾画出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写一篇关于诗文内容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背诵、默写和心得体会写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性的诗歌作品。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语法特点。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歌意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教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阐述诗歌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教材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2)鉴赏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让学生找寻其他描写古代英雄人物的诗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比较。

(2)分析不同诗人对英雄人物的刻画和表达方式。

2. 创意表达(1)邀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首以古代英雄为主题的现代诗。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现代语言和形式表现古代英雄的精神风貌。

七、课堂练习1. 选择题(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是哪位诗人?(2)诗歌中提到的“京口北固亭”位于今天的哪个地区?2. 简答题请简要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表现手法等。

(3)能够了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情怀。

(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诗人的创作背景和生平。

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作业,让学生进行诗歌的背诵和鉴赏。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诗歌背诵和鉴赏的作业。

3. 学生自评:让学生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六、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注释。

2. 学生用书:古诗文鉴赏手册。

3. 网络资源:有关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及相关论文。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诗歌背诵情况。

2. 针对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加深理解。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五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五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五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1指导思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

__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

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

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1、探讨用典的意义;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

(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认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背景。

2. 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杨洪基及诗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句子。

(2)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进行诗歌朗诵、创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6. 总结反馈(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词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诗歌感悟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朗读和背诵诗歌,正确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作者的崇敬之情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通用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通用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通用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赏析一】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

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

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

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

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

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能够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风;能够了解宋代词人的创作背景和词的发展历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学会通过诗词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国家的忧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1. 词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 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3. 词的意境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词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词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词的全文、字词解释、翻译和赏析;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如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宋代词的发展历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他的词风特点。

2. 阅读词句(10分钟):让学生自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 字词解释(10分钟):解释词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

4. 翻译和解读(10分钟):对词进行逐句翻译,解读词的意境和情感。

5. 赏析和讨论(10分钟):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词的美感,讨论词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6. 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词并写一篇简短的赏析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解释和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使学生了解了辛弃疾的词风特点,提高了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也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10分钟):选取其他宋代词人的作品,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词人的风格特点。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2)了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2)体会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3. 诗人情感的表达和诗风的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典故的理解;2. 诗歌意境的把握;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中的历史典故;(2)解读诗歌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选取一首辛弃疾的其他诗词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对诗歌感悟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背诵和理解情况;2. 学生对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和交流分享;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咏史怀古”向来是迁客骚人、仁人志士借以抒怀的范式。

或托古讽今,或叹逝伤今,或以感怀身世抒写幽思,或以凭吊先贤激励后进,或以关注现实达成劝诫,或兼有其类不能自已……但无论哪一种“咏怀”,都是一种“凭栏易生追昔梦,回首难掩抚今情”的形之于外,都有着对人生、历史或现实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追索,这些体验和思考仍有后学者玩味和内化的价值。

“用典”几乎是怀古之作的不二法门。

作品中的“典”承载了丰富的感性和理性意义,“用典”,不仅能凸显而且能有效地推进和发散作者的体验和思考。

分析作品“用典”,对深入领会怀古之作的表现手法和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着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借助涵泳词意,内化作者用世报国情怀,强化学习者责任意识。

2.依托作品中“用典”与“表情达意”间的关系,窥见《京口北固亭怀古》豪放词风一斑。

【教学方法】
预习中成诵,讨论中探究,感悟中生成。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我国这一诗的国度里,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块璀璨夺目、竞放异彩的瑰宝。

同学们知道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两派,豪放派的开创者为北宋的苏轼,那么到了南宋是谁再举豪放之旗呢?对,是辛弃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辛弃疾豪放词风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播放幻灯片一)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投影幻灯片二三张)学生自读,知人论世,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山东历城人。

年轻时曾参加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担任掌书记(掌握军中文书)。

宋高宗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女真入侵,辛弃疾等突骑渡江与宋廷联络,次年率义军归宋,授江阴签判之职。

以后历任湖北、江西等省安抚使。

他写的诗词甚多,至今留存六百多首,“南北两朝,实无其匹”,被誉为“词中之龙”。

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

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

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

本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秋天,辛弃疾已66岁。

其时宰相韩侂胄独揽朝政,高谈伐金而不作实际准备,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

闲废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這年春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防要地京口(今镇江)。

表面看來,朝廷队他似乎很重视,实际上只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号召而已。

但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作准备,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

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

三,题解。

北固亭:《读史方舆纪要》:“北固山在镇江城北一里,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

晋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营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

大同十年,武帝改名北顾亭。

”盖取其不忘中
原之意也。

辛弃疾这首北固亭怀古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让我们带着这一疑问走进本诗。

四,分析诗歌内容。

1,听录音,品味其情感。

(播放幻灯片及录音四)
2,分析上片:
(1).从全词看,作者立足京口,想到了什么?运用了怎样的手法?作用是什么?明确:用典。

首句用孙权典故,作用是刺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

首句从时间着笔,纵观千古,把读者带入悠长的意境之中。

词人面对腐败的南宋朝廷发出了“英雄无米孙仲谋处”的感叹。

次句说英雄业绩及流风余韵也都随着自然地风风雨雨而消失,更增添诗人的感叹。

(播放幻灯片五)第二句用用刘裕典,作用是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

《南畿志》:“丹徒旧在镇江城南,宋武帝微时宅业。

”史载刘裕曾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


由此可以得出上片表达作者:怀念孙权刘裕深叹英雄无觅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

3,分析下片:用刘义隆典作用: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

(补充内容:宋文帝刘义隆不能继承父亲刘裕的功业,好大喜功,以致北伐惨败国勢一蹶不振。

《宋书王玄谟传》:“玄谟每陈北侵之策,上(宋文帝)谓殷景仁曰:‘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元嘉27年,王玄谟北伐失败,后魏的军队乘胜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

都城震恐,內外戒严。

宋文帝登烽火楼北望,对北伐表示了忏悔。

《宋书索虏传》:元嘉八年上(宋文
帝)以滑台陷没,乃作诗曰:“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

”狼居胥,山名,今内蒙古境内。

《史记霍去病传》:元狩四(119 )年,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筑土为坛一祭山神,记念胜利)而还。

此两句可以看出词人总结了历史上轻敌误国的教训,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事实,告诫韩侂胄不可草率用兵,反映了词人正确的战略思想。

四十三年两句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

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

(补充烽火扬州路,佛狸祠等内容。

)(幻灯片放映)补充《鹧鸪天》一诗,更加深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最后两句,用廉颇典故,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五:分析词作特色:
手法:大量用典,借古讽今;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风格:豪放悲壮
六:拓展研究:
读下面两首诗并分析词的内容。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本词特点:
1、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且都围绕“登北固楼”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阔:远眺只写风光无际,近处只写滚滚流水,抒情则集中慨叹“千古兴亡”,议论则赞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少年英雄孙权,气魄宏大雄壮。

2、层次分明。

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意境。

3、融古语入词,杜甫的诗句和曹操的话被巧妙安排词中,毫无斧凿痕迹。

活用典故成语,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诗歌分析提示:上阕写元宵节灯火辉煌的热闹景象;下阕写经过反复寻找,终于在“灯火阑珊处”发现了意中人的惊喜感情。

而这位意中人是厌恶繁华、自甘寂寞的美人。

这正是词人虽政治失意,却不与那些庸人同流合污的品格的反映。

故梁启超评之为“别有怀抱”。

此词乃辛弃疾婉约词之代表作。

七:作业布置:
背诵这首词,并自己搜集有关辛弃疾的诗并分析。

八:本课小结
读诗--温暖你苍凉的心情
品诗--抚慰你疲惫的心灵
吟诗--抒写你美丽的人生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的境界,去品味诗的美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