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史重点复习资料打印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行政史重点复习资料
1.试析中国奴隶制国家行政管理的特色。3次
答:第一,神权政治色彩浓重。第二,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第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第四,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2.述夏商西周时期原始氏族公社痕迹对君主权力的影响2次答:1、盛行于部落联盟时代民主制的某些残留使得诸侯国君和宗室贵族对朝政拥有相当的参与权,制约着王权的发展。
2、贵族议事制度的影响。据文献记载,禹征三苗,启伐有扈氏都曾召开贵族议事。
3、王权受到宗教信仰的限制,如商神权盛行,处理政务须事事向上帝请示占卜,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王权的发挥。
3.简述春秋时期赋税改革的内容及其对行政体制的影响2次答:春秋时期各国的赋税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土地关系和赋税财政制度的根本变革,它不仅影响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而且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引起上层建筑国家职能的变化,赋税制度的改革对国家行政体制的变革有巨大的影响。
(1)使国家的社会职能发生变化。赋税改革后,国家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权,实际上取消了公私田之分,一律按国人什一履亩而税的方法收取实物。这样一来,国家的主要社会职能就仅剩下政治和行政事务性的内容,不再具有直接组织社会生产的职能。
(2)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与基层行政组织的变革。改革以后,一家一户的小农成为生产单位,集体在公田上耕耘的“井田制”趋于瓦解。井田制的破坏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庶民的社会地位提高,可充当甲士,实际已变成向国家交纳什一税的自耕农。庶民可以自由开荒、自由转让土地,进一步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庶民的分化,各种纠纷也随之增多,再加上国家要向农户征收各种赋税,于是产生以农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的户籍制度。户口的整顿为基层组织由乡遂双轨制过过度到乡里单一制奠定了基础。
4.简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2次答:(1)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达到了实现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的目的。在分封制下,各级君主的专制权力受到空间的限制,在郡县制体制下,郡县地方长官不是封君,其职位也不能世袭,郡县地方长官所掌握的主要是行政执行权,决策权则主要收归中央。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中央集权制下君主权力远比分封制下的君主权力要大。
(2)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中央集权体制的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必然引起土地兼并和庶民分化,这种分化势必引发激烈的阶级斗争。这样一种严重的阶级斗争格局需要一个表面凌驾于社会之上维护私有财产秩序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通过这个国家对各种社会矛盾加以调节。
(3)变法运动中,各国先后颁布法律,出现依法治民的倾向。等级君主制旧秩序的解体,自然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宁,势必要求加强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而以礼制为基础的习惯
法在处理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方面已显得无能为力,制定新的成文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已迫在眉睫。
(4)废除世卿世禄,实行官僚制。早在春秋时期,在家臣制的基础上就忆产生了官僚制的雏形,世卿世禄制呈现出瓦解趋势,但世卿世禄制的最终废除乃是通过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而实现的。变法运动的核心和焦点在于剥夺旧贵族的特权,废除世卿世禄,以便让那些从庶民中产生的具有卓越能力的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掌握政权。官僚制是一种和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它具有以下特占:一、官员职位不能世袭,只能凭能力和功劳由国家授予;二、官吏只能依法按上级的规定行使职权,上级通过‘上计’来考核官吏,依据官吏工作实绩予以奖惩,并作为官员升迁的依据;三、俸禄制取代食封制。可见,君主通过官僚制完整地控制了国家的人事权,使中央集权政体获得了组织上的保证。
5.秦汉管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哪些灵活方式?3次
答:(1)在杂居区,采取郡下设道的方法。
(2)在南方归附地区,采取虽置郡县和汉人长官,但对归
附少数民族首领仍赐侯、王印,保持内部原有统治方式的双
轨制管理模式。
(3)对内属迁人边郡的北方少数民族,一方面保留原有的
国号和建制,称属国,另一方面,朝廷直接派出官吏加以监
督。
(4)汉政府对北部叛服无常的少数民族派出“持节领护
官”。
6.简述秦汉时期皇权的主要内容。
答::(1)立法权,皇帝的意志就是最高的法律;
(2)最高司法权,即在司法上享有最高审判权,并有大赦权;
(3)最高军事权;
(4)行政决策中的最后决断权。
(5)最高人事权。
7.简述汉代官员的主要选拔制度。
答:(1)任子和赀选。任子是高级官员子弟备选为官的制度,
赀选是依据财产补官的制度,凡资产达到一定数量的非商人
可候选为郎。
(2)察举。汉武帝以后的主要选官途径,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科目,丞相、列侯和公卿按科目要求考察和荐举人才。
(3)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4)荐举。各级官员在没有诏令的情况下主动向君主推荐人才。
另外还有博士子弟,由太常从民间选拔十八岁以上仪状端正
的男子中遴选,在太学学习一年后接受考试,成绩高者可选
为郎中。
8.简述东晋设置侨州郡县的作用与弊端。
1
答:东晋政府为维护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便在流人集中第按原名乔置州郡县。一方面,照顾世家大族的利益,为他们增加官位,也是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另一方面也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但是乔置州郡县与原州郡县并置一处,造成地方行政管理上的混乱。
9.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决策的程序特点。
答:魏晋南北朝的行政体制既从总的趋势上呈现出加强中央集权的集中倾向,又不时伴随出现背离中央集权的分散倾向。这种体制上的两重性也反映到行政决策上,使这一时期的行政决定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程序:
(1)权臣擅政、皇帝被置于傀儡或半傀儡地位的偏离中央集权原则的决策方式,通常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权臣迭出。这些权臣的目的在于夺位改统,因此,他们逐步剥夺皇帝的行政决策权,使皇帝完全成为他们的傀儡。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膨胀,成为行政决策上对皇权的一种制约。这一时期的行政决策多出现皇帝和士族共同决策的局面。在这种政治格局之下,皇帝往往处于半傀儡地位,但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2)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决策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改朝换代频繁,这造成皇权一定程度的衰落。但改号易统之后,昔日的权臣变成了现今的君主。君臣地位的转换使他们必定十分注重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紧紧抓住行政决策权,以避免大权劳落。因此,在这种情形下,皇帝能够贯彻自己的意志,独立地行使行政裁决权。依决策内容的不同,决策方式有所差异,大致上有以下两种形式:
①对于重大的事务,依据秦汉以来的传统决策形式采用的集议的方式,由皇帝召集群臣集议,最后由皇帝作出裁决。
②对于一般性政务,则多通过日益成熟的三省制度来加以解决。在这一决策程序中,各机构上报文书经三省审核后,择要送达君主,皇帝裁断后由承担草诏工作的官员草诏,经皇帝认可后,由宰相副署,然后下达执行,行政决策过程即告结束。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调整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一、地方刑侦管理层次的调整。首先,州的数量大量增加。其次,郡的滥置。为稳定政权南北朝时期各政权对地方行政调整表现在:一是州上设官,二是强化县级行政管理。
二、军政一体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中高级地方政区的行政权已为武官所把持。在北方还有军镇完全军事管制式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
三、特殊行政区的行政体制。有王国、乔置州郡县和左郡县。
11.简述隋文帝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调整的主要内容。2次答:1、确定了三公官不再兼任政府职务的原则。隋文帝正式规定三公不参加政府机构的活动,并只作为奖赏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誉职衔,且尽量不以公官授人。
2、确定了三省之间的分权方式。隋文帝将魏晋以来尚书
省掌行政、中书省掌诏令、门下省掌封驳的分工确定下来,
将三省长官均列为宰相,并确定尚书省总署督省为“政本之
地”。
12.隋唐对前代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主要在哪些方面2次
答:1、道及其他中央派出机构。地方行政层级由州郡县裁减
为州(郡)县。另设道为监察区协调中央地方关系。唐中后
期藩镇辖区亦称道。还有中央派往地方办理州府有关专项事
物的官员。
2、州府领县制和县下基层官员。
3、特殊行政区的行政体制。设都护府、羁縻府州协调
少数民族的关系,管理归附少数民族。南诏国在国王下设清
平官主管军国大事。
13.简述隋唐行政监察制度的成就。3次
答:(1)监察机构的逐渐健全和监察职责的日益分明。隋代
中央监察机构为御史台、谒者台和司隶台,御史台负责监察
中央官员,谒者台官员则奏旨巡行郡县,司隶台则监察京畿
郡县。唐代将隋代三台职掌合而为一设御史台,下设台、殿、
察三院,其中台院掌纠弹百官,殿院掌朝仪纠察,察院职掌
为分察和分巡。
(2)对监察官员任用的特殊程序。监察官员由皇帝亲自任命,或由御史台主官委派,完全不受吏部的支配,完全不
受吏部的支配,以保证监察机构的活动不受行政机构的非法
干预。
(3)分道巡察和分察尚书制度的确立。监察御史对六部、诸寺等中央政府职能部门执行政务情况实施监督,称分察。
监察御史奉旨按道巡按州县,对各地州县事务实施监督,称
分巡。这两项制度为后世所承袭和发展。
(4)参与司法审判。隋唐中央司法机关由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共同组成,御史台负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工
作,重大案件由三个部门长官共同处理。这一制度也为所世
所承袭和发展。
(5)多种地方监察形式的并存。察院监察御史分巡州县是中央对地方实施行政监察的主要手段。此外,为更广泛地
对地方官进行监督,唐太宗以后分全国为十道察区。
总之,唐代行政监督在制度上取得很大成就,监察制度日趋完善,监察范围广泛,监察内容具体,监察方式增加,
监察工作不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较前代有明显的发展。
但封建监察机构的本质决定了监察官员只是皇帝驾驭大臣的
工具,因此皇帝的素质和态度以及皇帝是否能真正控制政权
是监察工作能否有效进行的前提。唐朝前期,监察系统作用
较大;到安史之乱后,皇权衰落,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削
弱,监察权也随之衰落。
14.简述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途径。
答:1、科举制度。科举是唐朝选官最主要途径,待选士人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