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史重点复习资料打印版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中国奴隶制国家行政管理中原始民主制遗风的表现形式1 部落时代民主议事的遗风仍然在西周的会议制度中有所反映2夏商周三代都十分重视民情与舆论,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战国时期变法运功的内容是什么1 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2 废世卿世禄制,实行官僚制3 废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4 颁布法律出现依法治民的倾向5 奖励耕战战国七雄时期各国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强化君主专制的权力,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 各国君主名号的升级上2君主对权力结构控制方法的调整上,其主要措施是在官僚机构中设置文武分职制东晋设置侨州郡县的作用与弊端是什么?作用:照顾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得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弊端: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并置一处,造成地方行政管理上的混乱。
隋文帝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调整的重要内容是什么?1 确立了三公官不再兼任政府职务的原则2确立了三省之间的分权方式。
尚书省掌管行政,中书省掌管诏令,门下省掌管封驳。
宋代科举考试的规模和范围有哪些扩大1 录取范围较唐代大大增加,且殿试及第后不再经过吏部考试直接可以做官2 宋代科举的门第限制较少,广泛吸收了各阶层读书人,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宋代皇帝控制行政执行的监督网络1中枢机关有一套处理各类事务的严格程序,对行政执行起规范化作用2为保证作为行政决策结果的诏书能准确表达皇帝的真实意图负责草诏的知制诏可在有疑问时直接要求皇帝接见3 由于宋代地方实行分权制衡措施迫使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再加上皇帝通过一系列监督机制能较快掌握地方政务执行情况故宋代各级地方政府执行政令异常的严格元代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有哪些1 以出身作为做官的资格,名门、儒吏等出生均可作为条件2 从吏而官,称”吏员出职“3 读书做官,一是贡授,二是科举4 承荫制度元代对地方官考核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以五项内容为标准:1 户口是否增加 2 荒地是否开垦 3诉讼是否公正4治安是否良好5 赋税是否公平简述明代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关系是平行机关,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上篇: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一、中央行政体制二、地方行政体制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四、官员管理(一)夏商周:官员选拔制度是世卿世禄制。
1、世卿世禄制(名):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
世卿是指到王室充当卿士或到公室充当卿的那一部分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他们父子之间官职世袭,故称世卿。
世禄是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是其封国的封君,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
(二)秦汉1、简述汉代官员的主要选拔制度。
①任子②赀选③察举④征辟⑤博士弟子⑥荐举2、西汉政府通过“任子”和“赀选”两种形式补充官僚队伍。
(多)3、汉代以乡举里选为基础的官员选拔方式有察举和征辟。
(多)4、秦汉时期郡对县的考课通常采取“秋冬集课”的方式。
(单)(三)魏晋南北朝1、曹操曾三下求贤令,其选官不论出身、门第,甚至在道德上也不求全责备,奉行“唯才是举”的选官原则。
(单)2、魏晋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单)3、魏国建国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而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单)4、九品中正制(名):是从汉朝的察举制演变而来,其具体方法是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担任原籍地的大中正或中正,负责考察本周士人,综合他们的门第和德才定出品和状。
品主要依据家世官位和资历,分为上上至下下九品,状是根据士人德才行为下的一个简短评语,品和状均呈报吏部作为政府选官依据。
5、魏晋时期,官员的升迁完全凭借门资。
(单)6、中国古代有关官员任期的规定始于魏晋。
(单)(四)隋唐1、简述隋唐时期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
(注意这里多次以多选题形式出现)①科举制度②门荫③行伍④流外入流⑤入幕制2、隋唐时期选拔官员最主要的途径是科举。
(单)3、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的确立始于隋炀帝。
(单)4、门荫(名):是为贵族及官员子弟承袭政治特权而设置的制度。
贵族或官员子弟经服役(担任君主宿位或宗庙祭祀人等)一定年限或出钱代役即可取得吏、兵部考试资格参加选官。
中国行政史考试小抄资料资料
第十八章人民民主专政的行政管理1、从抗战胜利到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2、从1946年7月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行政层级:大解放区人民政府-省-专署-县-区-乡。
1、大解放区人民政府大解放区人民政府:该地区的最高行政机关。
受中共中央的领导。
五大解放区:西北、华北、东北、中原、华东.1948年到建国初期,建立的大区人民政府有:1)陕甘宁边区政府:抗日战争中中共中央1937年9月成立在陕北成立的特区政府。
在中央领导下工作。
它又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政权。
2)华北人民政府:由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边区政府组成,1948年5月组成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8月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了华北人民政府。
3)东北人民政府:4)中原人民政府:2大区政府建立的意义:1)一方面适应了我国幅员辽阔,各解放区地理环境各异,解放时间不一,工作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便于各地根据党中央统一的政策方针,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合当地情况的措施和办法,来完成各项革命和建设任务;2)另一方面又适应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了行政权力,克服了原来小块根据地各自为政的分散状态,为全国行政体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军事管制委员会军事管制委员会:在人民解放区总部、军区及前线司令部的领导下,为该市军事管制期间统一的军政领导机关。
任务:1)镇压反革命活动,肃清一切残余敌人;2)接受并管理一切公共机关、公共产业、公共物质及其他一切公共财产,没收官僚资本;3)保障我国人民和守法侨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工农商学各界一切正当权益,迅速恢复和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4)动员组织一切公私力量,沟通与建立城乡经济关系,解决城市人民的粮食和燃料供应;更多内容请与QQ:索取5)组织革命群众团体,帮助建立系统的人民民主政权机关。
设置:设主任、副主任各1名,由人民解放军总部任命。
下设(北平军管会为例):1)警备司令部2)市政府3)物质接管委员会4)文化接管委员会5)秘书长6)纠察总队4、民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共二大提出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民族区域自治。
中国行政史(整理)重点
中国行政史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神权政治盛行于2.中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是3.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将奴隶制国家的行政管理推向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是4.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是一种管理体制5.中国奴隶制的三个代表性王朝,其中夏朝是商朝是周朝是6.中国封建社会始于止于7.中国奴隶社会始于止于8.中国奴隶社会,和紧密结合,行政制度带有浓厚的宗族血缘性质9.中国古代,“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主导意识形态思想的地位10.(08)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11.(08)中国奴隶制时期国家的组织形式脱胎于原始社会末期的12.母系氏族社会最高权力机关是13.(10)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的最高权力机关是14.军事民主时期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大体由三种权力机关进行15.开创中国历史上“家天下”局面的是16.中国古代的王位继承制从禅让制转变为王位继承,始于17.夏朝建立后设置了辅佐夏王以备咨询的四辅臣是18.(08)最早确立王位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是19.盘gen 迁殷后在王位继承上实行的是20.商代中央政府的职官大体可分为21.(10)周天子在全国范围内拥有的权力有22.西周中央政府三公以下最重要的政务官是三司23.(09)盘gen迁殷以后,商王朝为强化王权而实行的一种二元统治体制是24.中国古代的内外服制起始于25.在地方体制上,周朝实行天子向诸侯“搜民授疆土”的26.西周时期在地方基层行政区划上都实行27.(09)西周时,诸侯间直接拜访的沟通方式被称为28.(11、09)纣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被称为29.西周王朝上下级的行政联络方式主要有30.西周王朝,用于战时动员的行政文书是31.(08)西周诸侯之间、卿大夫之间联系与决策所采用的礼仪方式主要有32.周天子的决策地点有33.夏商周时期,选拔和任用官员最主要的依据是34.据文献记载,夏商周具有官员年老致仕的制度。
中国行政史总复习整理
2010.12.25号总复习整理目录上篇引言(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第一章:夏、商、西周的行政管理第二章春秋战国的行政管理第三章秦汉的行政管理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老师说应该不会考,同学们自己看要不要看一下,好吧,呵可)第五章隋唐的行政管理第六章五代、宋的行政管理(老师说他个人认为五代出大题应该不会)第七章辽、金、元的行政管理(老师说出大题的可能性也不大)第八章明的行政管理(老师说他个人觉得这章是重点)第九章清的行政管理下篇引言(中国近代的行政管理)第十章晚清政府的行政管理第十一章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管理第十二章北洋军阀政府的行政管理第十三章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第十四章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老师认为不会考大题)第十五章战后南京政府的行政管理第十六章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第十七章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第十八章人民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上篇引言(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一、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的特点P51.中国的封建集权体制时间长,一种体制持续2000余年;2.权力集中的程度有所差别;3.思想控制方法的不同;4.中国封建社会自其一开始就有一整套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俸禄、考评、退休等严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这一套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国家管理体制上的一大特色,为世界古代所绝无仅有的。
二、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的两大矛盾P10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2.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皇权和相权的消长及其相互制约,以实现封建权力的自我调节,其变化按二种方式进行1.用更替辅佐机构来消弱相权2.使宰相职权分散化三、中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的作用和本质P12监察机构是封建国家的重要国家机器,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主要是作为专制君主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监察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也是随着君主专制的发展而日益严密和强化。
1.秦汉时期,丞相以下各级行政官员分权较多,因此,除划归皇帝系统的以御史中丞为首的监察官外,各个层级都有自己的监察部门;2.魏晋南北朝以后,各行政层级的行政监察权萎缩,主要监察权集中于以御史中丞为核心的御史台,并明确规定御史为皇帝的耳目机关;3.明清时期又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负责监督京官,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监察地方,又设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三方面监察官三皇权之下又互相彼此监临。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引言概述:中国行政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及现代行政制度和行政管理发展的学科,它涵盖了中国行政制度的演变、行政机构的建立和改革以及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等方面。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的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通过对中国行政史的回顾,帮助读者理解中国行政制度的历史演进,为今日的行政实践提供参考。
正文内容:一、古代中国行政制度的演变1.夏、商、周三代的行政制度特点2.秦朝的行政制度改革与统一大业3.隋唐时期的行政制度创新与繁荣4.宋、元、明三代行政制度的演变与发展5.清朝的行政制度革新与封建专制二、现代中国行政制度的建立和改革1.中国近代行政制度的形成与西方现代化的冲击2.晚清时期的新式行政机构与改革尝试3.辛亥革命后的行政制度变革与探索4.国共内战与的建立5.建国后的行政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三、中国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1.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特点2.毛泽东时期的行政管理实践与思想3.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管理与政府效能4.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下的行政管理变革5.当代中国行政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四、中国行政制度改革的成果与问题1.行政制度改革的成果与社会发展2.行政体制改革带来的问题与挑战3.反腐败与廉洁政府建设的实践与探索4.行政监督与权力制约的改革尝试5.社会参与与公民权利保障的挑战与应对五、中国行政史的启示与展望1.中国行政史的历史经验与教训2.当代政府的重要职责与使命3.建立健全现代行政制度的路径与方向4.中国行政史对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启示5.中国行政史的研究前景与发展总结:通过对中国行政史的复习,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行政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历程,从而理解现代中国行政制度的特点和趋势。
古代中国的行政制度多样而独特,形成了深厚的历史传统;现代中国的行政制度建立和改革经历了许多挑战与变革,为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基础。
中国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也在不断创新,为建设现代化的行政管理体系提供了经验和思路。
行政制度改革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需要继续探索和完善。
自考 中国行政史名词解释打印考试背诵最新完整版
1.禅让制:禅让制是指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导集团通过民主推选军事首长的制度。
它的具体程序是:原部落联盟军事首长因年老或其他原因不能胜任职务时,由各部落民主推荐才德相当人选,部落酋长议事会讨论,然后举行仪式将职位逊让给新的军事首长。
2.兄弟终及制:兄弟终及制是商朝前期的王位继承方式,其具体做法是:兄死弟继,直到同辈之弟全不在世时,再由长兄之子继承。
这一继承方式中潜伏着动乱因素,不利于王朝的稳定。
3.内外服制: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大部分,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
“内服”指君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却王畿所在地,由君王直接派官员组织被征服者从事生产。
“外服”指诸候国统治的区域,由各地诸候管理,但外服诸候与君王是一种君臣关系。
内外服制最早实行于商朝。
4.乡遂管理体制:乡遂管理体制是西周在地方基层行政区划上实行的一种管理体制。
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
在国都内及其近邻划分为若干乡,并设相应的管理者。
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实行遂制,也设相应的管理者。
通过乡遂制度,形成层层控制的网络系统,成为后世基层组织的蓝本。
5.郡县制:郡县制是一种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出现于春秋时期,完善于战国时期。
这时期不仅郡县的的空间范围扩大,而且郡县管理制度本身也趋于完善。
其特点有二:一是其郡县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免,面非分封世袭的贵族;二是郡县以的行政机构是经乡里为基层行政单位,国君可以通过郡县长官把自己的权力一直贯通到社会的最底层。
郡县制是各国对国鄙制的扬弃,适合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体制。
6.赋税改革: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室权力削弱、礼崩乐坏,各诸候国为争夺霸权相互争战,为加强综合国力和完善赋税制度,各国进行了赋税和军赋制度的改革。
改革的基本精神是承认土地私有权,国家征收田税和军赋按占有土地多少定标准。
这场赋税改革是自上而下土地关系和赋税财政制度的根本变革,它不仅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而且导致国家职能的变化,对国家行政体制的变革有巨大影响。
中国行政史必考归纳知识点
中国行政史必考归纳知识点中国行政史作为一门研究中国历代行政管理制度及其演变的学科,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体系。
以下是中国行政史必考的归纳知识点:一、先秦时期的行政制度1. 夏商周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夏、商、周三代的主要行政管理方式,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世袭制。
2. 分封制:周代实行的分封制,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对自己的封地有行政、军事和司法权。
二、秦汉时期的行政制度1. 郡县制:秦朝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2. 三公九卿制:汉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九卿,作为中央政府的主要行政机构。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制度1. 州郡县制: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增加了州一级行政单位,形成州、郡、县三级行政体系。
2. 士族政治:士族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门阀士族政治。
四、隋唐时期的行政制度1.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中央政府设立三省(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和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明确了中央政府的行政职能。
2. 科举制度: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不再完全依赖门第,而是通过考试选拔。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行政制度1. 路府州县制:宋代在行政区划上实行路、府、州、县四级制。
2. 行省制: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 内阁制:明代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参与国家大政。
4. 八旗制度:清代初期实行八旗制度,作为军事和行政管理的结合体。
六、近现代行政制度的变革1. 晚清变法:晚清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试图改革行政制度。
2. 民国时期的行政改革:民国成立后,废除了清朝的许多旧制度,建立了新的行政体系。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制度1.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行政体制。
2. 行政区划:设立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等行政单位,实行分级管理。
3. 公务员制度:建立公务员制度,规范公务员的选拔、任用和管理。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秦汉时期,负责管理地方治安和负责官府文书承传转递工作,并独立于乡、里之外的派出机构指的是()A.里 B.什 C.伍 D.亭2.汉朝自汉武帝以后实行的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是()A.察举 B.任子 C.赀选 D.征辟3.唐代依汉代管理西域之例,为协调与少数民族关系、管理各归附少数民族而设立的行政机构是()A.路B.都护府C.左郡县D.羁縻府州4.我国古代神权政治盛行并支配着国家行政管理运行的时代是()A.唐代 B.宋朝 C.商朝 D.明朝5.我国历史上为防范宰相专权而废除宰相的朝代是()A.宋朝 B.明朝 C.秦朝 D.五代时期6.清末东北地区的行政由军事统治向民政管理的转变始于()A.地方督抚权力的加强B.建立行省制度C.特派员制度D.盛京改制7.清朝为管理蒙古、回部和藏族事务而新设的中央机构是()A.理藩院 B.都护府 C.布政司 D.藩镇8.在我国古代,从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时代为官的制度被称作()A.世袭制 B.科举制 C.世卿世禄制 D.征辟举荐制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交战状态,军事自然成为地方政务中的重要内容内容,这使得这一时期的地方政治管理中呈现出的特点()A.中央集权 B. 军政合一 C.军事管理 D. 军管代政10.在夏、商、西周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是()A.血统 B.地位 C.财富 D.才能11.我国古代,随着十三部州和司吏校尉的设置才建立起相对独立的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监察系统,这个时期出现在()A.秦汉时期 B.贞观之治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宋明时期12.时期的行政体制,是从秦汉三公列卿制向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演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行政体制()A.五代十国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 D.秦汉13.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的最主要的矛盾是()A.土地兼并严重B.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C.权力过于集中D.专制14.东汉末年以后,当时最典型的选拔官吏的重要标准是曹操的()A.征辟荐举 B.任人唯亲 C.德才兼备 D.唯才是举15.汉武帝在实行“独尊儒术”之后,进一步使用与道德教化密切配合,用宗法伦理观念及儒家礼教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上篇引言:1、中国古代的国家,经历了奴隶制专政和封建主专政两个阶段。
这两个阶段的相似之处:行政管理权高度集中于君主之手,是一种个人独裁的管理体制:奴隶制国家:行政活动以王权为中心,以王权为最高权威,王与国家两位一体。
封建制国家:皇帝总揽全部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一切大权,所有的行政管理都是以皇帝为轴心进行的,这一原则自秦始皇确立,一直贯彻到清朝末年。
2、国家的国体、政体以及其他的一些根本制度对行政管理有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3、中国奴隶社会始于夏朝,亡于春秋战国之际。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奴隶制的三个代表性王朝:夏:初创时期,其行政管理体现出由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原始民主管理体制向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过渡的性质,遗留有较重的原始社会胎痕。
商:发展时期。
神权政治盛行,支配着国家行政管理的运行,氏族残留的血缘关系依然是商朝进行行政管理的辅助工具。
周:鼎盛时期。
把中国奴隶制社会发展到极盛,将奴隶制国家的行政管理推向制度化和法律化。
4、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特色:1、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2、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夏、商、周实行等级君主专制的国家结构,其王朝实际是一种国家联盟);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5、“家天下”模式的特色:1、是父家长制为君主专制提供了原型,在君主专制体制下,君主拥有至高无尚的权力,君位终身并世袭,而父系大家长在大家庭内的角色已大体具备以上的特点,即已产生了君主专制的萌芽;2、是以父系大家庭为模式组建政府,这和秦汉以后各王朝不同,家室与政府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在设官分职上也体现出随意性,各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职、权、责十分不明,表现政府的双重职能,宗法管理与行政管理相互补充,使商周奴隶制很像一个一个大家族的扩大,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作为一种历史的残留存在于秦汉三公九卿之中;3、是以“家天下”观念进行统治,宗法制度是在父家长制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奴隶制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宗法制度下,天子、诸侯、卿大夫既是一种君臣关系,又是兄弟叔伯或甥舅关系,各级贵族处于不同的等级阶梯上,享有不同的特权,并以原则制礼作乐,规范天下。
中国行政史重点
名词解释1、嫡长子继承制:2、便殿议政:3、临时参政院:4、议行合一:5、文武分职:6、投下军州:7、甄别:8、政务会议:9、征辟:10、标拟:11、中政会:12、核可权:13、九品中正制:14、南书房:15、总理衙门:16、分层负责制:简答题1、简述皇权的内容。
答:2、简述保甲制度的功能。
答:3、综述南京政府行政监督的方式。
答:4、简述侨州郡县设置的作用及其弊端。
答:5、比较戊戌变法与新政改革的性质。
答:6、简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创建过程。
答:7、简述唐朝行政执行的特点。
答:8、简述《临时约法》中规定的国务院的行政责任。
答:9、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决策方式。
答:10、简述宋代宰相制度中的权力制衡原则。
答:11、简述袁世凯破坏责任内阁制的手段。
答:12、简述军管会的任务。
答:论述题1、分析中国奴隶制国家行政管理的特点。
答:2、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体制的影响。
答:3、试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及其演化趋势。
答:4、试析近化中国行政管理的特点。
答:5、试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那么完备的法典,却远远达不到依法行政水平的原因。
答:6、分析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答:7、分析中国封建制国家行政管理和奴隶制国家行政管理的不同点。
答:8、分析国防最高委员会的性质、职权和特点。
答:。
中国行政史重点复习资料打印版
中国行政史重点复习资料1.试析中国奴隶制国家行政管理的特色。
3次答:第一,神权政治色彩浓重。
第二,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
第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第四,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2.述夏商西周时期原始氏族公社痕迹对君主权力的影响2次答:1、盛行于部落联盟时代民主制的某些残留使得诸侯国君和宗室贵族对朝政拥有相当的参与权,制约着王权的发展。
2、贵族议事制度的影响。
据文献记载,禹征三苗,启伐有扈氏都曾召开贵族议事。
3、王权受到宗教信仰的限制,如商神权盛行,处理政务须事事向上帝请示占卜,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王权的发挥。
3.简述春秋时期赋税改革的内容及其对行政体制的影响2次答:春秋时期各国的赋税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土地关系和赋税财政制度的根本变革,它不仅影响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而且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引起上层建筑国家职能的变化,赋税制度的改革对国家行政体制的变革有巨大的影响。
(1)使国家的社会职能发生变化。
赋税改革后,国家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权,实际上取消了公私田之分,一律按国人什一履亩而税的方法收取实物。
这样一来,国家的主要社会职能就仅剩下政治和行政事务性的内容,不再具有直接组织社会生产的职能。
(2)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与基层行政组织的变革。
改革以后,一家一户的小农成为生产单位,集体在公田上耕耘的“井田制”趋于瓦解。
井田制的破坏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庶民的社会地位提高,可充当甲士,实际已变成向国家交纳什一税的自耕农。
庶民可以自由开荒、自由转让土地,进一步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
庶民的分化,各种纠纷也随之增多,再加上国家要向农户征收各种赋税,于是产生以农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的户籍制度。
户口的整顿为基层组织由乡遂双轨制过过度到乡里单一制奠定了基础。
4.简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次答:(1)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达到了实现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的目的。
在分封制下,各级君主的专制权力受到空间的限制,在郡县制体制下,郡县地方长官不是封君,其职位也不能世袭,郡县地方长官所掌握的主要是行政执行权,决策权则主要收归中央。
自学考试《中 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自学考试《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到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再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以及明清时期的内阁制等,每一次变革都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期,分封制是主要的行政制度。
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导致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局面出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成为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重要基础。
汉朝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削弱了诸侯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则分管具体政务。
这一制度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
宋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官职分离,设枢密院分割军权,设三司分割财权,地方设通判监督知州。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二、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经历了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商周时期,贵族世代为官,官职世袭。
汉朝的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官员向中央推荐人才。
但到后期,察举制被世家大族所操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高低选拔官员,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隋朝创立、唐朝完善的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
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 1300 多年,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为了维护统治秩序,中国古代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监察制度。
秦朝设有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中国行政史复习重点
《中国行政史》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宗法制度P212、礼乐制度P253、世卿世禄制P324、乡遂制P265、郡县制P446、羁縻府州P957、上计P488、四善二十七最9、元丰改制10、磨勘制度11、北面官制P132 12、行省制度13、大计制度14、科举制度15、九品中正制16、改革归流17、盛京改制P246 18、总理各国事务衙门P232 19、军机处P19020、行政三联制P34921、三三制22、中央政治委员会P281 23、都察院P175、P206二、简答题1、我国奴隶制时代的行政管理特色P22、简述商代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P233、夏、商、西周行政体制对行政运行的影响P26—284、战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P40—415、简述秦代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制P60—616、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地区的行政体制P777、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决策特点P78—808、简述隋唐时期中央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9、简述隋唐时期地方行政体制P92—9610、简述隋唐时期行政监督体制的新发展P10011、简述宋代行政监督体制的改革内容P123--12512、辽代行政管理体制特点P131—13813、元代的行政监察制度特色14、明代行政监察制度完备体现在哪些方面?P175—17815、明代行政决策制度及其方式P16916、清代特殊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17、简述清代的行政监察制度P205—20718、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特点P226—23119、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经验P229;P37520、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经验P229;行政执行经验P39421、人民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经验P23022、晚清地方行政体制改革措施P247—24823、清末行政执行的混乱与变化P254—25524、清末的行政监督特点P255—25825、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及原因P306—30926、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特点P339—34327、国民政府抗战时期行政执行的改革措施28、简述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的地位作用及其变化29、秦汉时期对行政官员是如何进行管理的?P66—7030、简述人民民主政权的干部管理制度P415—41731、简述明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P164—158--164三、论述题1、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特点P5—8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赋税改革对行政体制的影响P36—383、试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发展4、简述科举制度的发展并作简短评价5、试述晚清政府机构设置的殖民化倾向与体现P231—2366、评述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发展7、请你总结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行政管理的共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行政史重点复习资料1.试析中国奴隶制国家行政管理的特色。
3次答:第一,神权政治色彩浓重。
第二,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
第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第四,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2.述夏商西周时期原始氏族公社痕迹对君主权力的影响2次答:1、盛行于部落联盟时代民主制的某些残留使得诸侯国君和宗室贵族对朝政拥有相当的参与权,制约着王权的发展。
2、贵族议事制度的影响。
据文献记载,禹征三苗,启伐有扈氏都曾召开贵族议事。
3、王权受到宗教信仰的限制,如商神权盛行,处理政务须事事向上帝请示占卜,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王权的发挥。
3.简述春秋时期赋税改革的内容及其对行政体制的影响2次答:春秋时期各国的赋税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土地关系和赋税财政制度的根本变革,它不仅影响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而且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引起上层建筑国家职能的变化,赋税制度的改革对国家行政体制的变革有巨大的影响。
(1)使国家的社会职能发生变化。
赋税改革后,国家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权,实际上取消了公私田之分,一律按国人什一履亩而税的方法收取实物。
这样一来,国家的主要社会职能就仅剩下政治和行政事务性的内容,不再具有直接组织社会生产的职能。
(2)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与基层行政组织的变革。
改革以后,一家一户的小农成为生产单位,集体在公田上耕耘的“井田制”趋于瓦解。
井田制的破坏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庶民的社会地位提高,可充当甲士,实际已变成向国家交纳什一税的自耕农。
庶民可以自由开荒、自由转让土地,进一步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
庶民的分化,各种纠纷也随之增多,再加上国家要向农户征收各种赋税,于是产生以农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的户籍制度。
户口的整顿为基层组织由乡遂双轨制过过度到乡里单一制奠定了基础。
4.简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次答:(1)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达到了实现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的目的。
在分封制下,各级君主的专制权力受到空间的限制,在郡县制体制下,郡县地方长官不是封君,其职位也不能世袭,郡县地方长官所掌握的主要是行政执行权,决策权则主要收归中央。
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中央集权制下君主权力远比分封制下的君主权力要大。
(2)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中央集权体制的经济基础。
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必然引起土地兼并和庶民分化,这种分化势必引发激烈的阶级斗争。
这样一种严重的阶级斗争格局需要一个表面凌驾于社会之上维护私有财产秩序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通过这个国家对各种社会矛盾加以调节。
(3)变法运动中,各国先后颁布法律,出现依法治民的倾向。
等级君主制旧秩序的解体,自然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宁,势必要求加强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而以礼制为基础的习惯法在处理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方面已显得无能为力,制定新的成文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已迫在眉睫。
(4)废除世卿世禄,实行官僚制。
早在春秋时期,在家臣制的基础上就忆产生了官僚制的雏形,世卿世禄制呈现出瓦解趋势,但世卿世禄制的最终废除乃是通过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而实现的。
变法运动的核心和焦点在于剥夺旧贵族的特权,废除世卿世禄,以便让那些从庶民中产生的具有卓越能力的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掌握政权。
官僚制是一种和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它具有以下特占:一、官员职位不能世袭,只能凭能力和功劳由国家授予;二、官吏只能依法按上级的规定行使职权,上级通过‘上计’来考核官吏,依据官吏工作实绩予以奖惩,并作为官员升迁的依据;三、俸禄制取代食封制。
可见,君主通过官僚制完整地控制了国家的人事权,使中央集权政体获得了组织上的保证。
5.秦汉管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哪些灵活方式?3次答:(1)在杂居区,采取郡下设道的方法。
(2)在南方归附地区,采取虽置郡县和汉人长官,但对归附少数民族首领仍赐侯、王印,保持内部原有统治方式的双轨制管理模式。
(3)对内属迁人边郡的北方少数民族,一方面保留原有的国号和建制,称属国,另一方面,朝廷直接派出官吏加以监督。
(4)汉政府对北部叛服无常的少数民族派出“持节领护官”。
6.简述秦汉时期皇权的主要内容。
答::(1)立法权,皇帝的意志就是最高的法律;(2)最高司法权,即在司法上享有最高审判权,并有大赦权;(3)最高军事权;(4)行政决策中的最后决断权。
(5)最高人事权。
7.简述汉代官员的主要选拔制度。
答:(1)任子和赀选。
任子是高级官员子弟备选为官的制度,赀选是依据财产补官的制度,凡资产达到一定数量的非商人可候选为郎。
(2)察举。
汉武帝以后的主要选官途径,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科目,丞相、列侯和公卿按科目要求考察和荐举人才。
(3)征辟。
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4)荐举。
各级官员在没有诏令的情况下主动向君主推荐人才。
另外还有博士子弟,由太常从民间选拔十八岁以上仪状端正的男子中遴选,在太学学习一年后接受考试,成绩高者可选为郎中。
8.简述东晋设置侨州郡县的作用与弊端。
1答:东晋政府为维护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便在流人集中第按原名乔置州郡县。
一方面,照顾世家大族的利益,为他们增加官位,也是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
另一方面也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但是乔置州郡县与原州郡县并置一处,造成地方行政管理上的混乱。
9.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决策的程序特点。
答:魏晋南北朝的行政体制既从总的趋势上呈现出加强中央集权的集中倾向,又不时伴随出现背离中央集权的分散倾向。
这种体制上的两重性也反映到行政决策上,使这一时期的行政决定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程序:(1)权臣擅政、皇帝被置于傀儡或半傀儡地位的偏离中央集权原则的决策方式,通常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权臣迭出。
这些权臣的目的在于夺位改统,因此,他们逐步剥夺皇帝的行政决策权,使皇帝完全成为他们的傀儡。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膨胀,成为行政决策上对皇权的一种制约。
这一时期的行政决策多出现皇帝和士族共同决策的局面。
在这种政治格局之下,皇帝往往处于半傀儡地位,但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2)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决策方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改朝换代频繁,这造成皇权一定程度的衰落。
但改号易统之后,昔日的权臣变成了现今的君主。
君臣地位的转换使他们必定十分注重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紧紧抓住行政决策权,以避免大权劳落。
因此,在这种情形下,皇帝能够贯彻自己的意志,独立地行使行政裁决权。
依决策内容的不同,决策方式有所差异,大致上有以下两种形式:①对于重大的事务,依据秦汉以来的传统决策形式采用的集议的方式,由皇帝召集群臣集议,最后由皇帝作出裁决。
②对于一般性政务,则多通过日益成熟的三省制度来加以解决。
在这一决策程序中,各机构上报文书经三省审核后,择要送达君主,皇帝裁断后由承担草诏工作的官员草诏,经皇帝认可后,由宰相副署,然后下达执行,行政决策过程即告结束。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调整的主要表现有哪些?答;一、地方刑侦管理层次的调整。
首先,州的数量大量增加。
其次,郡的滥置。
为稳定政权南北朝时期各政权对地方行政调整表现在:一是州上设官,二是强化县级行政管理。
二、军政一体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高级地方政区的行政权已为武官所把持。
在北方还有军镇完全军事管制式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
三、特殊行政区的行政体制。
有王国、乔置州郡县和左郡县。
11.简述隋文帝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调整的主要内容。
2次答:1、确定了三公官不再兼任政府职务的原则。
隋文帝正式规定三公不参加政府机构的活动,并只作为奖赏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誉职衔,且尽量不以公官授人。
2、确定了三省之间的分权方式。
隋文帝将魏晋以来尚书省掌行政、中书省掌诏令、门下省掌封驳的分工确定下来,将三省长官均列为宰相,并确定尚书省总署督省为“政本之地”。
12.隋唐对前代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主要在哪些方面2次答:1、道及其他中央派出机构。
地方行政层级由州郡县裁减为州(郡)县。
另设道为监察区协调中央地方关系。
唐中后期藩镇辖区亦称道。
还有中央派往地方办理州府有关专项事物的官员。
2、州府领县制和县下基层官员。
3、特殊行政区的行政体制。
设都护府、羁縻府州协调少数民族的关系,管理归附少数民族。
南诏国在国王下设清平官主管军国大事。
13.简述隋唐行政监察制度的成就。
3次答:(1)监察机构的逐渐健全和监察职责的日益分明。
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为御史台、谒者台和司隶台,御史台负责监察中央官员,谒者台官员则奏旨巡行郡县,司隶台则监察京畿郡县。
唐代将隋代三台职掌合而为一设御史台,下设台、殿、察三院,其中台院掌纠弹百官,殿院掌朝仪纠察,察院职掌为分察和分巡。
(2)对监察官员任用的特殊程序。
监察官员由皇帝亲自任命,或由御史台主官委派,完全不受吏部的支配,完全不受吏部的支配,以保证监察机构的活动不受行政机构的非法干预。
(3)分道巡察和分察尚书制度的确立。
监察御史对六部、诸寺等中央政府职能部门执行政务情况实施监督,称分察。
监察御史奉旨按道巡按州县,对各地州县事务实施监督,称分巡。
这两项制度为后世所承袭和发展。
(4)参与司法审判。
隋唐中央司法机关由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共同组成,御史台负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工作,重大案件由三个部门长官共同处理。
这一制度也为所世所承袭和发展。
(5)多种地方监察形式的并存。
察院监察御史分巡州县是中央对地方实施行政监察的主要手段。
此外,为更广泛地对地方官进行监督,唐太宗以后分全国为十道察区。
总之,唐代行政监督在制度上取得很大成就,监察制度日趋完善,监察范围广泛,监察内容具体,监察方式增加,监察工作不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较前代有明显的发展。
但封建监察机构的本质决定了监察官员只是皇帝驾驭大臣的工具,因此皇帝的素质和态度以及皇帝是否能真正控制政权是监察工作能否有效进行的前提。
唐朝前期,监察系统作用较大;到安史之乱后,皇权衰落,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削弱,监察权也随之衰落。
14.简述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途径。
答:1、科举制度。
科举是唐朝选官最主要途径,待选士人考2试通过后,取得做官资格,再经吏部考核授予官职。
2、门荫、行伍、流外入流和入幕制。
门荫是为贵族及官员子弟承袭政治特权而设置的制度。
行伍是士卒通过军功积累获得官位。
流外入流是九品以下格机构办事员积累年资入仕方式。
入幕是充任藩镇幕府僚属,获得信任可升官并握有实权。
16.简述唐代中书门下政事堂与以前正事堂在体制上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为哪几点?答:(1)唐初宰相多为兼职,除三省长官外,还以他官居宰相位,加“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目,让他们进入政事堂分任宰相之事,以削弱三省长官的权力,共同充任兼职宰相。
(2)中书门下政事堂在正厅之后设吏、枢机、兵、户、刑五房,对口指挥尚书六部,使宰相的办事机构逐渐完备,政事堂逐渐从单纯的会议场所演变为重要的办事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