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史00322复习资料
2019年4月自学考试00322中国行政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行政史试题课程代码:0032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A)A、皇权和相权的矛盾B、皇权和民权的矛盾C、相权和军权的矛盾D、事权和财权的矛盾2、盘庚迁殷以后,商王朝为强化王权而实行的一种二元统治体制是(C)A、礼乐制B、宗法制C、内外服制D、井田制3、夏商周时期,诸侯彼此在国都之外的郊野拜会称为(C)A、聘B、问C、会D、朝4、汉武帝在组织机构上蓄意分割架空相权的方式是实行(B)A、内外服制B、中外朝制C、独相制D、三公九卿制5、秦汉时期最重要的一级行政区是(B)A、县B、郡C、府D、道6、曹魏建国后,执掌诏令发布权的是(B)A、侍中B、中书C、门下D、尚书A、侯国B、左郡县C、属国D、侨州郡县8、唐高宗时,为分宰相之权,设置了(A)A、北门学士B、翰林待诏C、翰林学士D、中书舍人9、隋唐时期,九品以下的各种政府机构办事吏员在服务过程中积累年资,并通过考核程转为正式政府官员的入仕方式称为(D)A、门B、行伍C、入幕D、流外入流10、在地方的行政体制设置中,首先设置“路”这一管理层次的是(D)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11、我国历史上建立金朝的民族是(C)A、蒙古族B、西夏族C、女真族D、契丹族12、由于疆域空前辽阔,元代在路一级行政区划之上设置(A)A、行省B、道C、市D、郡13、明朝内阁最大的特权是(A)A、票拟B、题请C、批红D、制诏14、清朝官吏在任用时,初任官先试用三年,称职后方实授职的任用方式称为(B)A、护理B、署职15、1884年11月17日,清政府宣布设立新疆省,省会设在(C)A、镇西B、哈密C、迪化D、吐鲁番16、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央行政体制为(C)A、总统负责制B、主立宪制C、责任内阁制D、议会共和制17、北洋军阀时期,操纵“新新国会”的是(B)A、皖系军阀B、直系军阀C、袁世凯D、张作霖18、南京国民政府初级行政区域为(C)A、区B、镇C、县D、乡19、依修正的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中华民国元首为(C)A、中政会主席B、军事委员会委员长C、国民政府主席D、行政院长20、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决定设立的“民意机关”是(B)A、国民大会B、国民参政会C、临时参议会D、国民参议21、苏区中央人民委员会和地方各级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在行政决策上均实行(A)A、合议制B、首长负责制C、军政协商制D、委员会制22、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和晋冀鲁豫边区设置的行政公署属于(D)A、该地区最高行政机关B、该地区最高监察机关23、抗日根据地在选任干部方面,坚持任人唯贤的路线。
中国行政史自考全囊括

(前两章样本,完整版共9页)虞崇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引言第一章夏、商、西周的行政管理第一节原始民主管理体制的演变第二节夏、商、西周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三节夏、商、西周的地方行政体制第四节政监督第五节夏、商、西周的人事管理第二章春秋战国的行政管理第一节春秋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第二节战国时期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第三章秦汉的行政管理第一节秦汉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秦汉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督第四节秦汉时期行政官员的管理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五章隋唐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六章五代、宋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五代时期的行政管理第二节宋代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宋代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四节宋代政府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五节宋代行政官员的管理第七章辽、金、元的行政管理第一节辽的行政管理第二节金的行政管理第三节元的行政管理第八章明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九章清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下篇中国近代的行政管理引言第十章晚清政府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与改革第二节地方行政体制的变革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十一章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二节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第三节施政过程与行政监督第四节行政官员的管理第五节南京临时政府行政体制的延续21、其郡县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免,而非分封世袭贵族;2、郡县以下的行政机构是以乡里为基层行政单位,国君可以通过郡县长官把自己的权力一直伸到社会的最底层。
郡县制出现于春秋,在战国趋于完善,表现在(郡县制:是一种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1、郡县两级行政管理体制的形成,各国交往的频繁,保全促使原来荒凉的边境地区日趋繁茂,原来面积大地位低的郡的地位陡升,并在郡下设县,因此,郡县两级体制首先在边境地区出现,以后推行到内地。
【主观题汇总】中国行政史00322

00322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00322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篇一:全国20xx年4月自学考试00322中国行政史试题答案篇二: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1、内外服制: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副职过多,纠缠不清的矛盾。
内服和外服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
“外服”诸候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
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
汉武帝时代以中外朝制架空相权,揭开了汉代宰相制度改革的序幕,三公宰相制起到分散相权的作用。
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后人称之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的三使司,又称“计相”。
二府三司制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过分集权于皇帝影响了国家机关整体职能的发挥。
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
担任北面官的一般均是契丹贵族,且其核心一直是宗室和外戚。
因此,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的权力重心所在,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
会为有效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根据“行政三联制”的原则设立的决策技术系统。
阻力?(1)最高决定权的二元化。
尽管光绪名义上已是“权归于一”的皇帝,但慈禧太后几十年垂帘听政所形成的最高决策者的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
由于最高决策权不统一,政令往往前后相左,使下级执行起来无所适从,行政效率自然低下。
大权被慈禧的亲信荣禄所掌握,光绪仅仅靠几个没有实权的维新派推动改革,显然是难奏其效的。
改革的大学士翁同和开缺回籍,后是规定新授二品以上官员须向太后谢恩,再后来是怂恿后党官员多方掣肘改革,致使新政令难以落实。
宝箴外,其余督抚或借诩推诿;或粉饰应付。
7、简述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特点?非“因人而立”,而是根据客观需要,将能合在一起的机构尽量归并。
(3)行政各部建制的顺序适应了当时形势的要求。
由于受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建制并不很完善,权限划分也比较粗放。
当然,与历代封建王朝的六部建相比,这是中国历史上第8、保持中国封建社会行政体制系统稳定的因素主要包括哪几方面?(1)中国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一套管理官员的制度是织保证。
2024年秋季自学考试00322中国行政史部分原题含解析

2024年秋季自学考试00322中国行政史部分原题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行宪国大”后的中央行政体制,全国最高权力机关是()。
A.国民大会B.国民参政会C.国民政府委员会D.总统府2、影响明朝官员升迁的最主要因素是()。
A.出身B.口碑C.资历D.政绩3、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干部考核的主要方式是()。
A.民主鉴定B.自我鉴定C.上级鉴定D.群众评议4、中晚唐时期宦官之所以能把持朝政,直至废立皇帝,进退宰相,是因为宦官控制了京城的军队,宦官用以控制军队的官职是______。
A.司隶校尉B.都督军事C.太尉D.神策左右军中尉5、清政府在蒙古族聚居区实行()。
A.猛安制度B.盟旗制度C.伯克制度D.土司制度6、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在行政执行上采取的是()。
A.议行合一制B.委员合议制C.垂直领导制D.首长集权制7、清朝前期的中枢决策机构是______。
A.内阁B.六部C.军机处D.议政王大臣会议8、宋代科举的主要形式是______。
A.常科B.制科C.武举D.省试9、影响明朝官员升迁的最主要因素是()。
A.出身B.口碑C.资历D.政绩10、东汉时,实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的是______。
A.门下省B.御史台C.中书省D.尚书台11、辽朝最高军事机关是______A.大林牙院B.枢密院C.大于越府D.军机处12、最初职能仅限于军事方面,最后发展成为总揽军政大权的清朝中枢决策机构是()。
A.总理衙门B.军机处C.兵部D.都司13、真正解决王位继承顺序问题的是周朝确立的______A.军事民主制B.王子王位继承制C.兄终弟及制D.嫡长子继承制14、抗日民主政权中的晋西北行政公署属于()。
A.边区政府的代表机关B.该地区最高行政机关C.边区政府的派出机关D.该地区最高监察机关15、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维埃组织法》规定,工农民主政府的基层政权机关是______。
A.县(乡)苏维埃B.乡(区)苏维埃C.市(县)苏维埃D.乡(市)苏维埃16、工农民主政府的基层政权机关是()。
2024年4月自考00322中国行政史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行政史试题及答案课程代码:003221.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A.君主与诸侯的矛盾B.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C.奴隶主和奴隶的矛盾D.皇权和相权的矛盾2.实行分封制度的朝代是A.夏B.商C.周D.秦3.夏商西周时期,官员的退休年龄是A.60岁B.65岁C.70岁D.80岁4.秦汉时期,主管一乡行政事务的乡官是A.三老C.游徼D.里正5.秦汉时期,由太常从民间十八岁以上仪状端正的男子中遴选,或由各县挑选,郡守认可后送太常。
这种选拔官吏的途径是A.征辟B.察举C.荐举D.博士弟子6.中国古代最早的关于官员任期的规定出现于A.南朝时期B.北朝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7.唐朝的决策文书不包括A.册书B.制书C.中书D.敕8.唐朝时期,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各机关往来商议文书称A.关B.移C.符D.刺9.唐朝科举包含常科和A.进士科B.预科C.明经科D.制科10.宋代考核官员的主要依据是B.政绩C.品德D.学历11.元朝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是A.枢密院B.翰林院C.会议D.中书省12.明朝中后期,掌管批红大权的是A.司礼监B.内阁C.翰林院D.吏部13.明朝内阁的文书收发机构是A.翰林院B.司礼监C.文书房D.通政司14.清朝六部直属于A.内阁B.皇帝C.军机处D.议政王大臣会议15.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是A.蒋介石B.孙中山C.毛泽东D.袁世凯16.科举制度正式被废弃时间是A.1905年9月B.1906年9月C.1907年9月D.1908年9月17.南京临时政府官员主要的任用方式是A.简任制B.荐任制C.群众推荐制D.委任制18.北洋军阀期间的行政制裁机关是A.平政院B.总检察厅C.肃政厅D.大理院19.抗战期间统一党政军领导的最高权力机关是A.国防委员会B.军事委员会C.国防最高委员会D.国民参政会20.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地是A.江西南昌B.江西瑞金C.井冈山D.延安21.明朝最高审判机关是A.刑部B.都查院C.大理寺D.内阁22.清朝地方区划为A.道、州、县三级B.省、道、县三级C.省、府、县三级D.省、道、府、县四级23.依照“三三制”原则组成行政机关的是A.工农民主政权B.抗日民主政权C.人民民主政权D.新民主主义政权24.南京临时政府的建制原则是A.三权分立原则B.委员会制原则C.民主集中制原则D.议行合一原则25.1924年11月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总执政的是A.黎元洪B.张作霖C.冯国璋D.段祺瑞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自学考试学习资料:00322中国行政史

一、单选题1、专对诸侯王进行策封的一种文书是()。
A、制书B、诏书C、诰D、手迹A B C D【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B【答案解析】诰是专对诸侯王进行策封的一种文书。
参见教材P103。
2、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
A、唐朝B、隋朝C、明朝D、清朝A B C D【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答案解析】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是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及人才选拔制度。
它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代,衰于清末。
参见教材P65。
3、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周王朝实行()。
A、部落凝聚制B、分封制度C、内外服制D、郡县制度A B C D【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答案解析】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度。
参见教材P82。
4、春秋时期,社会关系变化,最富于时代意义的是()的兴起。
A、公族B、远方首领C、卿大夫D、门阀A B C D【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答案解析】春秋时期,社会关系变化,最富于时代意义的是卿大夫的兴起。
参见教材P89。
5、秦汉时期,大县之长官称()。
A、尉B、丞C、守D、令A B C D【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秦汉县之长官称令(大县)或长(小县)。
参见教材P99。
6、行政决策的文书中,日常通告文书叫作()。
A、约B、诰C、简书D、命A B C D【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答案解析】“简书”是日常通告文书。
参见教材P86。
7、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是()。
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A B C D【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答案解析】周朝是鼎盛时期,创造了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基本模式,并将奴隶制国家的行政管理推向制度化和法律化。
参见教材P69。
8、察举制是一种()的选官制度。
A、自上而下B、自下而上C、保举子弟D、依据财产补官A B C D【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答案解析】察举制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其基本精神已存在于战国荐举制之中。
参见教材P105。
2020年04月自考00322中国行政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2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行政史课程代码:0032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中国历史上在行政管理方面神权政治色彩最浓烈的是(B)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西周时期,掌管藉田和农业生产的政务官是(C)A、司寇B、司空C、司徒D、司马3、秦汉中央政府职能机构的长官称为(C)A、令B、曹C、卿D、丞4、秦及西汉初年,中央最高监察官员是(D)A、丞相B、尚书仆射C、御史中丞D、御史大夫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是(C)A、察举制B、官僚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6、中晚唐时期宦官之所以能把持朝政,直至废立皇帝,进退宰相,是因为宦官控制了京城的军队,宦官周以控制军队的官职是(D)A、司隶校尉B、都督军事C、太尉D、神策左右军中尉7、唐朝依法制定,以诏制形式颁布的行政规则称为(B)A、律B、令C、格D、式8、宋代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关是(B)A、军机处B、枢密院C、兵部D、都督府9、宋代科举的主要形式是(A)A、常科B、制科C、武举D、省试10、元代掌管佛教事务同时负责管理吐蕃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机构是(B)A、枢密院B、宣政院C、通政院D、集贤院11、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的历史时期是(D)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12、明朝中央政府最主要的职能部门是(B)A、司礼监B、六部C、五军都督府D、大理寺13、清朝的回避制度规定,处理某省业务的机构中不能有本省籍的官员,这种回避方式称为(A)A、职务回避B、亲族同避C、地区回避D、血缘同避14、两方列强控制海关税务权进而控制清政府财政并影响清政府内政外交的工具是(D)A、工部B、总署C、外务部D、总税务司15、近代中国第一个监督研究机构和监察官员培训机构是(B)A、军机堂B、都察研究所C、都察院D、方略馆16、根据南京临时政府《关于公文程式咨》的规定,任用职员及授赏徽章的证书曰(D)A、谕B、令C、示D、状17、袁世凯为恢复帝制做准备而炮制的一部法律是(D)A、《临时约法》B、《中华民国约法》C、《国民代表大会组织法》D、《修正大总统选举法》18、北洋政府时期,由保荐官保荐现职中有经验、有学识或有贡献的简任、荐任、委任官以及有特别才识与劳绩的人送交大总统予以特别录用的制度,称为(D)A、保荐B、举荐C、甄别D、甄用19、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设立的两个民族地方政府是(A)A、蒙占和西藏B、蒙古和新疆C、西藏和新疆D、察哈尔和绥远20、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正式设立的“民意机关”是(C)A、国民大会B、临时参议会C、国民参政会D、国民参议会21、中央设计局作为抗战期间行政决策的技术系统,其主持设计的机构是(C)A、军委会B、中委会C、审议会D、参议会22、从形式上看,“宪政时期”南京政府的中央行政体制为(D)A、议会共和制B、委员合议制C、议行合一制D、责任内阁制23、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地点是(B)A、广州B、瑞金C、上海D、嘉兴24、根据《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干部管理暂行通则》的规定,统一管理边区各级政府所属干部的管理部门是(C)A、人事厅B、财政厅C、民政厅D、教育厅25、解放战争时期,作为新解放城市的军管会和市政府传达政策联系群众的咨询协商机关是(C)A、贫民大会B、各界座谈会C、各界代表会D、临时参议会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引言: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特色:1、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2、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家天下”模式的特色:1、是父家长制为君主专制提供了原型,在君主专制体制下,君主拥有至高无尚的权力,君位终身并世袭,而父系大家长在大家庭内的角色已大体具备以上的特点,即已产生了君主专制的萌芽;2、是以父系大家庭为模式组建政府,这和秦汉以后各王朝不同,家室与政府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在设官分职上也体现出随意性,各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职、权、责十分不明,表现政府的双重职能,宗法管理与行政管理相互补充,使商周奴隶制很像一个一个大家族的扩大,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作为一种历史的残留存在于秦汉三公九卿之中;3、是以“家天下”观念进行统治,宗法制度是在父家长制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奴隶制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宗法制度下,天子、诸侯、卿大夫既是一种君臣关系,又是兄弟叔伯或甥舅关系,各级贵族处于不同的等级阶梯上,享有不同的特权,并以原则制礼作乐,规范天下。
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的原因:1、是部落时代民主议事的遗风仍在商周的会议制度中有所反映;2、夏、商、周三代都十分重视民情与舆论,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这些也当是原始民主的残留。
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的特点:1、中国的封建集权体制时间长,一种体制持续2000余年;2、权力集中的程度有所差别;3、思想控制方法的不同;4、中国封建社会自其一开始就有一整套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俸禄、考评、退休等严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这一套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国家管理体制上的一大特色,为世界古代所绝无仅有的。
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与奴隶社会的行政管理的区别:1、形成了一套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2、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3、法制的日趋完备;中国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主要矛盾: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中国封建社会在历史演化的过程中预防社会动荡的稳定因素:1、中国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一套管理官员的制度是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延续和在遭遇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2、监察机关的人事制度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全;3、在中国中央集权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
中国中央集权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1、是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2、为防止皇权的滥用,中国封建还有一些其他的办法:1)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的素质,儒家治国思想倡导君主“修身以道”,从汉代起就有儒家给皇帝和太子授经典的制度;2)通过神权来抑制君权,大臣可以利用灾变向失道的国家提出意见;3)大臣可以利用皇帝生前的“尊号”,死后加“谥号”或“庙号”的尊褒贬来对皇帝造成心理压力,促使其刷新政治;4)开国皇帝所制定的一些制度对后世的君主有较大的防微杜渐作用,也可以被用来充当大臣制止皇帝越轨行为的工具。
第一章夏商周母系氏族公社典型地体现了原始社会的组织原则,与后来的国家政治共同体对社会的管理有所不同的表现:1、它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单位;2、这时的社会组织形式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氏族、胞族和部落,而不是像后来的国家那样按地域划分其国民,也不同于后来的经济、文化组织、以行业来组织其成员;3、它实行原始民主族管理,氏族成员一律平等,氏族全体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重大事务由全体成年人男女讨论决定。
军事民主时期的管理体制:1、军事首长:军事首长仅统率军队和担任主祭,不单独享有民事方面公共事务的独断权,且其职务不能世袭;2、部落酋长:部落酋长议事会是部落联盟的常设权力机关,凡重大事务均由议事会集体决断,军事首长仅是议事会的成员之一,不享有民事方面的最后决断;3、人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只是由于部落联盟时代社会组织远较母系氏族公社大,故人民大会的举行次数亦大大减少。
四岳议事会:是君主的辅助及咨询顾问。
王子王位继承制:盘庚迁殷后,变“兄终弟及”制为王子继承制,即由家族占有王位缩小到直系占有王位。
嫡长子继承制:西周,就是在诸嫡子之中,确定长子的优先继承地位。
西周的中央官僚机构:1、周天子的地位最高,权力最大。
六种权力(主祭权、册封权、统帅军队、官吏任免权、授予爵禄权和巡狩权);2、辅弼大臣,即三公(太师、太傅、太保);3、三公以下的官是三司(司徒(管籍田和农业生产)、司马(军事)、司空(工程营造));4、文教官员:大吏、大祝、大卜;5、宰(宫廷事务)。
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分为内服和外服两大部分,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和组织形式。
“内服”指君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由君王直接派官员组织被征服者从事生产。
“外服”是指侯国统治的区域,由各地诸侯管理,但外服诸侯与君主是一种君臣关系。
内外服制最早实行于商朝。
分封制:是中国奴隶社会中一种为协调统治阶级利益以便对付种族奴隶而建立的制度,即一种天子向诸侯,诸侯向世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
西周时期分封制度达到成熟和完善,它与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相互支持、相互巩固,以达到保证国家统治的稳固长久。
周天子除留下王畿的一部分地区由刑王室直接管理外,将其他部分分封给王族成员、功臣姻亲和传统贵族,这些人也依此做法再分给卿大夫。
经过不同层次的分封,西周王朝形成了等级结构的国家群。
分封诸侯的目的是拱卫中央王朝,天子与诸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乡遂管理体制:是西周在地方基层行政区划上实行的一种管理体制。
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
在国都内及其近邻划分若干乡,并设相应的管理者。
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实行遂制,也设相应管理者。
通过乡遂制度,形成层层控制的网络系统,成为后世基层行政组织的蓝本。
西周的行政决策与联络:1、纵向的行政决策与联络:是指中央朝廷、诸侯和卿大夫小朝廷的层层行政决策,其共同特点是实行君主专制,即最后决策权由君主独掌。
联络方式:巡狩、朝觐。
2、横向的行政决策与联络:诸侯之间、卿大夫之间的联系与决策,按照“朝会”、“聘问”等礼仪形式进行。
朝会是诸侯间直接拜访,细分为“朝”、“会”两种形式。
朝指诸侯国君彼此到对方宫廷去拜会,会则是诸侯之间彼此在国都之外的郊野拜会。
朝会乃是一种直接勾通的方式,另有“聘问”这一间接勾通的方式,即诸侯派使者互相访问。
西周的行政文书:分为《诰》、《誓》、《命》、《简书》。
《诰》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上级对下级发布的命令或布告,二是君臣之间互相勉励之词的记录,作为后世君主行为的规范。
《誓》多为战时的动员令;《命》绝大多数为册命之书;《简书》是日常通行文书。
西周的行政监督:一是天子、诸侯各自对其下属“邦国”的监督;二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各自对其直接管辖区的监督。
世卿世禄制:是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
世卿是指贵族中到王室充当卿士或到公室充当卿的那一部分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他们的官职世袭,故称世卿。
世禄是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是其封国的封君,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
世卿世禄制是巩固“封邦建国”王朝行政体制的一种手段,对等级君主制所固有的分散性作了一定程度的补救。
下级封君到上级封君处做官,加强了上下级封君政治上的联系和行政上的沟通,但另一方面也易造成诸侯称霸、强卿专权、使天子、诸侯沦为傀儡。
西周的官员的爵制:公、侯、伯、子、男。
公为一等,侯伯为二等,子男为三等。
夏商西周退休:70岁。
第二章春秋战国春秋战国赋税的改革的原因:1、由于兼并战争的激烈化;2、野人不负赋税重担,纷纷从公国上逃走,国人也日益走向贫困、破产、负债、甚至沦为奴隶;3、国人暴动频繁。
春秋战国的赋税改革的内容:田税:即依土地好坏与数量分等级收税,承认国人土地的私有权;军赋:将军赋落实到田亩上,野人可以充当甲士,提高了庶民的地位。
春秋战国的赋税改革对国家行政体制的变革的巨大影响:春秋战国的赋税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土地关系和赋税财政制度的根本变革,它不仅影响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而且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引起上层建筑国家职能的变化。
1、使国家的社会职能发生变化。
改革前的土地国有,庶民是君主的奴隶,各级君主必须设立家官,监督庶民劳动,赋税改革后,国家承认国人土地的私有权,实际取消了公私田之分,这意味着国家不再充当农业生产的组织者,这样国家的职能仅剩下政治和行政事务的内容,不再具有直接组织生产的职能;2、引起了阶级结构的变化和基层行政组织的变革。
改革前,土地国有,君主封赐土地以基层行政组织为单位,在政府官员的监督下由基层行政组织负责人组织种族奴隶在公田上集体劳动。
改革后,一家一户的小家成为生产单位。
井田制的破坏引起了阶级结构的变化,庶民可以充当甲士,实际上成变成向国家交纳什一税的自耕农。
庶民自由开荒、自由转让土地,进一步加剧了贫富的两极分化。
庶民的分化,纠纷的增多,加上国家要向农户征收各种赋税,于是产生了以农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的户籍制度。
户口的整顿为基层组织由乡遂双轨制过渡到乡里单一制奠定了基础。
家臣制:在旧体制下,卿大夫是分土封制下最低的一层封君,,再往下就是同一血统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国人“士”了,卿大夫治国,其官员只能是从士产生了,由于卿大夫的国称“室家”其官员被称为家臣,家臣与卿大夫不同,无世袭特权,其职位由卿大夫任命,并可随时免除,呈现出雇佣关系和臣仆性质,食邑则相当于后世官员的俸禄,与采邑完全不同,两者不能世袭。
作用:是后世官僚制的雏形,启用一般平民为官,打破了贵族对官职的垄断,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新政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强卿专制:春秋战国时期,经过长期的争霸兼并战争,各诸侯国相继衰落,而充任各诸侯国的文臣武将的卿大夫的实力日益得到加强,地盘不断扩大,逐渐掌握了各国的内政外交大权,形成了执政的局面。
强卿专制对孕育中央集权专制的政体的作用:1、世卿制的瓦解与官僚制的雏形的出现;2、国鄙制向郡县制的转化;战国时期变法运动: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
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1、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达到了实现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的目的;2、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君主中央集权体制的经济基础;3、变法运动中,各国先后颁布了法律,出现依法治民的倾向;4、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实行官僚制。
官僚制的特点:是一种和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它具有:1、官员职位不能世袭,只能凭能力和功劳由国家授予;2、官吏只能依法按上级的规定行使职权,上级通过上计来考核官吏,依据官吏的工作实绩予以奖惩,并作为官员升迁的依据;3、俸禄制取代食封制。
变法运动对以后历代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的深远影响:战国时各国官员的名称:分二类:1、中枢官员:1)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