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括线和问号解决问题》评课稿文档
扩线和问号评课稿

扩线和问号评课稿标题:扩线和问号效果评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扩线和问号效果评课稿》。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革新,我们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扩线和问号效果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我将针对扩线和问号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首先,扩线能够刺激学生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传统的数学题目中,学生只需要根据已有的条件进行计算,缺乏思考和创新。
而扩线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空间,激发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
例如,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用图形、符号等方式进行扩线,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解决方法。
通过扩线,学生能够培养出多元化的思考模式,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问号的引入增强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问号经常被用来标注问题的疑点和未知项,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思考。
学生要通过问号,挑战问题的难点,寻找解决方案。
这种思维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式。
同时,问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习动力。
最后,扩线和问号的教学引入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同学共同讨论、交流和合作。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扩线和问号经验,通过互相分享和学习,可以提高整个团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启发,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和力量。
这不仅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扩线和问号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
它们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也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引入这一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教学效果。
谢谢!。
人教版第一册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

在毛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讨论,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多次小组讨论后的小组汇报交流和孩子们的相互评价,孩子们讨论后的汇报、评价虽然还比较稚嫩、还不够完善,但我们可以看得出毛老师在课堂上十分重视对孩子们合作交流、相互评价的指导,我们相信从一年级开始注重小组汇报交流和评价,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五、让课本成为读本
新教材的文本较旧教材要多一些,作为小学阶段的启蒙年级如何从一年级开始指导孩子对文本进行阅读?学校数学团队通过反复思考,设计了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批注重点内容、以及学习方法、工具使用等方法的指导的环节。同时,阅读文本的时机也要很重要,如果先由学生独立思考、集体共研后达成共识后进行,这样就可以规范和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所以,毛教师在学生达成共识后利用实物展示台进行示范,引导孩子读书,可以选择小声读、指读、也可以适当选择勾画重要部分。从这节课看来效果还是这一学习形式给课堂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很多老师认为:低年级不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毛老师这节课正好打破了这种想法,开展了五次讨论,共计约12分钟,占课堂40分钟约30%的时间,组织学生围绕五个话题开展讨论研究,看孩子们研究的多带劲,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小组里发表自己的观点,孩子们越来越自信。一年级的孩子没有固定的课堂学习模式,应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二、让认识符号从体验开始
这节课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要点:就是要学生掌握在图画问题中,大括号和它下面的问号结合起来所表达的意思是把两个部分合起来,在书本28页出现过大括号,教师上课时通过手势动作,再现学生对大括号的认知,通过手势动作再配合语言,强化学生对大括号意义的理解。通过老师的示范,学生也会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手势来配合语言的表达。
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8.9 用括线和?解决实际问题丨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8.9 用括线和?解决实际问题|苏教版一、引言括号和问号是数学中常见的符号之一,应用广泛。
在一年级上册数学中,学生在学习数的认识、数的组成、数的比较、简单的加减法等方面都会涉及到括号和问号的应用。
因此,本文将以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为例,探讨如何通过使用括号和问号,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二、括号的应用2.1 背景孩子们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后,考虑到计算顺序的问题,我们需要引导孩子们学会使用括号。
2.2 实际问题小明今天去菜市场买了两斤青菜,一斤鲜瘦肉,他花了14元。
如果青菜1斤6元,瘦肉1斤12元,我们应该如何计算小明花费的金额?2.3 解题思路我们首先可以用算式来表示这个问题:$2\\times6+1\\times12=24$然而这个算式并不清晰地表达了计算的顺序,即先算哪个数。
因此需要添加括号来明确计算的先后顺序。
我们可以加括号将计算的先后顺序表达清楚,得到如下算式:$2\\times6+(1\\times12)=18+12=30$这个算式中加号前的内容是“先算2斤青菜的价格”,括号内是“再算1斤瘦肉的价格”,“加号”就是把两部分的价格累加起来,最后求得总的花费是30元。
2.4 注意事项加入括号后,需要强调括号中的内容应当先被计算出来。
三、问号的应用3.1 背景了解和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孩子们往往在进行比较时会出现大小不确定的情况,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学会使用问号来表示未知数,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3.2 实际问题小丽有一些积木,小明也有一些积木,他们想知道他们一共拥有多少块积木。
如果小丽有4块积木,小明有?块积木,他们的积木总数是9块,那么小明一共有几块积木呢?3.3 解题思路这个问题中,问题的含义是“不知道?是多少,但是知道两数之和是9”。
我们应当首先用问号来表示未知的数,该问题的算式可以表示为:4+?=9因此,我们需要计算出?的数值。
根据加法的性质,“整体减去部分等于另外一部分”,我们可以得到:=9−4=5所以,小明有5块积木。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说课稿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说课稿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一册第八单元的《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以图形的形式来呈现信息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认识加、减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列式解决,体会加、减法的应用。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图画表示的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图画表示的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能联系加、减法的含义简单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列式解答图画表示的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实际问题、思考交流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加、减法简单实际问题的特点,初步理解加、减法简单实际问题的算法,感受加、减法的实际应用,发展初步的观察、分析和简单推理等能力。
3.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活动中,感受加、减法在解决先算问题中的应用,发展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解决图画表示的加、减法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图画表示的加、减法简单实际问题和解题方法。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和学法)。
“用括线和‘?’表示的实际问题”的教学设计与评析

数学2016·1“用括线和‘?’表示的实际问题”的教学设计与评析江苏扬州育才实验学校(225000)戎蕾[摘要]“用括线和‘?’表示的实际问题”一课是学生初步接触并感知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
教师要关注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深化问题的过程。
结合教学内容及亲身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用括线和“?”表示的实际问题差异教学设计评析[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6)01-076【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60~61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了解用这种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的结构,说清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初步感受符号所具有的简约化的特点,初步培养他们的符号感;能联系加、减法的含义,列出算式来解决问题。
2.使学生能联系具体情境,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问题就在身边,初步形成学好数学的积极心向。
【教学重、难点】用三句话表述图意,理解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一、预学,提出问题师(课件出示:>、=、<、+、-):这些都是我们已经认识的数学符号,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师:解决什么问题时可以用加法?生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时,可以用加法。
师:减法呢?生2: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时,可以用减法。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
(板书:实际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已学的数学符号和加、减法的意义引入新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做好学习准备,为新知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初学,分析问题1.加法问题师: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贴:盘子里有5个苹果,盘子外有3个苹果)师:这是图里已经告诉我们的信息,我们把它称作已知条件。
(板书:条件)师: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得一个问题。
二下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

二下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二下《解决问题》评课稿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
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
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孙老师的这堂课,跳过了例一,直接教学例2,而例二的重点是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孙老师用展茅小学的校本课程“小五匠”中“小篾匠”为情境,导入课题,以学生中心,搭介平台,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又通过交流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我认为孙老师的这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应用到生活当中去,解决身这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孙老师在课的导入部分就请同学们观看了展茅小学小五匠们的活动情况及他们的活动成果展示,这让从没参加过此类活动的城区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从劳动中产生了数学问题,,请学生仔细听,并说说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把学生在生活中熟悉而非常感兴趣的情景搬到课堂上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
在孙老师的课堂上,她始终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孙老师不是传授的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估验成功的喜悦。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评课稿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评课稿今天,陈老师教学了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决用括线和“?”表示的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
安排这部分内容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加、减法实际问题的结构,即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再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加减法的意义确定计算方法。
这是教材第一次出现相对完整的实际问题,因为在此之前只是让学生看图列式,而没有给出过明确的问题。
教材首先通过例题教学用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例题的直观图显示:5个苹果在盘子里,3个苹果在盘子外,括线对应的是所有的苹果,下面标注“?个”,表示这道题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在直观图的下方,教材用三句话引导学生从直观图中提取信息、提出问题,最后用填方框的形式让学生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
问题虽简单,但这种借助括线和“?”呈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加法意义的理解。
同时,学生所经历的提取信息、提出问题以及通过计算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必由之路。
经历这一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1、趣味性和竞争性融为一体:卡通人物是孩子们的最爱,特别是羊村的喜羊羊,因为他的勇敢和机智,更是深得孩子们的青睐。
所以陈老师用他们的故事贯穿整节课,更具有趣味性;每小组得星多少,以及到最后生成的相关实际问题更具有竞争性和挑战性,因为这是孩子们通过自己努力形成的,比起解决书本上现有的问题更加有成就感。
2、层次性和系统性相结合:新课前,陈老师首先出示了没有括线和问号的主题图,学生能利用已有经验,轻松说出图意,接着再出示完整的例题。
陈老师先介绍了“︷”和“?”,让学生明白在图中表示什么意思,学生知道了表示“一共多少个苹果”以后,则侧重于用不同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整的说说图意。
学生在明白图意的基础上,结合加法的意义,自然选择了加法来解决问题。
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相比例题,其实“试一试”对学生来说,理解和列式都更难一些。
《解决问题》评课稿

《解决问题》评课稿《解决问题》评课稿1《解决问题》一课,我认为这节课还是比较不错的,教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凸显数学学习的生活化。
从整体上看,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态自然,课堂教学效果较好。
老师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能明显的看到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朋友,使学生觉得老师的课堂很轻松、自然。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根据这些特点,吴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在导入新课时,利用低年级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很快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在这节课上,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
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看看会有什么发现,进而获得数学信息,然后再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整节课上,教师评价形式丰富多样。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充满被关怀、被鼓励的愿望,对于学生而言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尤为重要。
课堂上,教师能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进行言语激励,还通过画星星、奖励小贴画等进行形象化的荣誉激励,这样一来,能让学生感受到自我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张丰宝:本节课,老师能引导孩子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实例反复练习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
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了新知。
《解决问题》评课稿2本课时内容是青岛版教材二上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问题,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并初步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听过王老师执教本节课,感慨颇多。
值得我学习地方有以下几点:一、追求完美的精神令人折服。
解决问题评课稿(合集15篇)

解决问题评课稿(合集15篇)解决问题评课稿1我听了韦老师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出发这节课,感触颇深。
本课书上以小猴摘桃的情境引入新课,但韦主任通过改编题目,改成学生熟悉的学生在跳绳,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
陆老师让学生仔细阅读题目,自己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引导学生区理解题意,如“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张老师的课件制作精美,讲解的很到位,在弄清条件含义和要求的问题后,一起整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再用列式计算和填表的方法求出问题的答案。
王老师先是讲解题目的关键句,“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列表和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到可以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用这种方法解题后有何体会。
后面大家都安排了5个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理清要求和问题之后再来解决问题。
体会到用这种策略解题的好处。
这节课本是学生熟悉的题目,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会从条件出发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找到条件,利用条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决问题评课稿2今天上了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第一课时,这是第二次任老师听我的课,相比于两年前的青涩,自己在对一节课的把握能力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但是作为新教师,还是缺乏对一节课重难点的理解与把握能力,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还需要多多磨练自己,多听课、多上课,多听听有经验老师的建议与意见,让自己在听课、上课、评课中不断成长。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一句“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什么嘛?”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同时,紧紧抓住新知的生长点展开教学,并由此引入新课,使学生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在探究新知部分,我让学生们同桌合作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在发挥合作学习优势的同时,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教案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了解这种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的结构,会用加、减法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初步感受符号所具有的简约化的特点,初步培养符号感。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及结构。
教学难点:根据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图画题正确列出加、减法算式进行计算。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学具教学程序:一、情境导入1.谈话:在学习“比一比”时,先比较哪根跳绳长,再比较哪个小朋友高,我们用“√”和“○”来表示比较的结果,这比用文字表示方便多了。
2.导入:使用符号表示既简单又明确,我们数学上经常使用符号。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如何用符号表示图画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并学习如何通过计算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探究交流1.教学例题。
(1)出示苹果图。
(2)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得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如果把刚才的问题写下来,这些字要写好长时间,现在我们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3)初步了解括线和问号:(出示括线)这叫括线,括线对着哪里,就表示哪里的东西,这里的括线就表示左边和右边的苹果总数。
“一共有多少个?”不知道,要我们求出来,这是问题,就在括线下面写问号。
(出示“?”)你们看,这样表示简单吗?(4)了解已知条件和问题:题目中已经知道了什么呢?已经知道了什么就是已知条件,要求什么就是问题。
(5)提问:这道题谁会列式计算?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
(包括括线的问号)(2)提问:在这道题里,括线表示什么意思?括线下面的“10”个表示什么?“?”表示什么?谁能说出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3)在书上列算式计算。
(4)反馈交流,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三、反馈完善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学生在书上独立列式计算。
(2)提问:左边一题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为什么用加法计算?2.完成第2题。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范文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范文《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范文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决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加、减法实际问题的结构,即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再学习根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确定算法。
这节课虽然内容不多,只有两个知识点。
但毕竟是新课,学生们第一次接触,而且对于学生来讲,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对新知的接受主要是靠第一次信息的接受、理解,如果在第一次讲解时,学生没有抓住要领,没弄清楚,以后往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补习、辅导,有时还难以完全纠正过来。
因此,我在教学新知时,不急于求成,先画图(左边3个苹果,右边5个苹果)让学生观察,并用文字叙述;再引导孩子看着这幅图提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由于学生已学过用加法解决图文问题的题目,因此很快提出“左右两边一个有多少个苹果?”这个问题有好几个字,如果写下来要好一会,但数学王国里的符号家族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麻烦,可以用这个符号表示(板书画出括线),让学生看着这个符号,自己说说其表示含义,在请几个小朋友说含义时,有小朋友说表示把左右两边合起来一共的意思,但还听到有小朋友说是在问“一共有多少个?”他的这个说法肯定代表班级里部分小朋友的想法,这正是我担心小朋友以后在做题时犯的错误,也是我在这堂课上希望听到的回答,只有在课堂上第一时间发现小朋友的错误才能在第一时间里帮小朋友解决问题,及时扫除学习障碍,因为在初学时学生对错误的印象还不深,容易消除他的错误看法和观点。
我没有断然的否定这位学生的回答,只是告诉他:“它可没有这么大的本领,它只表示把左右合起来,一共的意思。
你看,它用左右两只手把左边和右边的东西括起来,合起来了。
”我用拟人的手法把括线的意思形象化,学生们听了也点点头,觉得很有道理。
只要在括线下面添个“?”(板书?)就把刚才那个问题表示出来了,谁来说说这里的'问号表示什么意思。
再让学生把符号和板书对照,明确符号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也体会到符号表示的好处。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教后反思(含试卷)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教后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决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加、减法实际问题的结构,即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再学习根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确定算法。
这节课虽然内容不多,只有两个知识点。
但毕竟是新课,学生们第一次接触,而且对于学生来讲,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对新知的接受主要是靠第一次信息的接受、理解,如果在第一次讲解时,学生没有抓住要领,没弄清楚,以后往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补习、辅导,有时还难以完全纠正过来。
比较乐观的是,课上学生说的都比较好,书上作业也完成的很理想。
不过补充习题作业上,有个别学生看图写算式还是写错了,有粗心的,也有没理解的。
然后对于学困生,我单独辅导,讲解后再做,效果好了很多。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底面积的一半,已知圆锥的高是9 cm,则圆柱的高是( )cm。
A.6 B.1 C.9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成正比例B.互质的两个数没有公因数C.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D.采用24时记时法,凌晨2时就是2时,下午2时28分就是14时28分3.由5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从左面看到的形状是,下列立体图形不符合的是( )。
A.B.C.D.4.甲、乙两人各走一段路,他们的速度比是3:4,路程比是8:3,那么他们所需时间比是()A.2:1 B.32:9 C.1:2 D.4:35.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10厘米,它的体积是()A.125.6平方厘米B.12.56平方厘米C.12.56立方厘米D.125.6立方厘米6.下面各图形中,对称轴最多的是()。
A.正方形B.圆C.等腰三角形7.最小的三位数比最大的两位数多( )A.99 B.1C.1000 D.1008.两个底角都是30° 的三角形一定是()三角形。
《用括线和问号解决问题》评课稿

《用括线和问号解决问题》评课稿《用括线和问号解决问题》评课稿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决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加减法实际问题的结构,使学生初步感受用符号表示条件和问题所具有的简单明确的优点。
例题加法是教学重点,主要是通过看图了解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的结构,通过理解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出示例题后,倪老师先告诉学生“︷”和“?”合起来表示问题,让学生想一想表示什么意思,告诉学生表示“一共多少个”以后,再让学生看图说说意思。
在说的时候,老师会提醒学生观察“?”在图中的位置,看看不同的位置有什么不同的意思。
在学生都能看出“?”的不同处之后,我再进行总结。
相比例题,其实“试一试”对学生来说,理解和列式都更难一些。
出图后,倪老师先引导学生通过直接观察并借助在例题学习中获得的.经验认识到图中的括线及下面的数量‘10个’表示一共有10个苹果,篮子外面有3个。
篮子上面的‘?个’表示要求的问题:‘篮子里面有几个苹果’。
讲解清楚后再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充分理解后再让学生利用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解决问题。
由于减法是难点,因此对减法算式的理解要比加法更细致,列式之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10’要写在减号前面,充分理解减法含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对看图列式有了更深的理解,要想学生做对一定要舍得时间,让学生多说,只有在充分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学生才会真正理解。
另外,由于学生才一年级,一切都处在学习、成长阶段,因此像看图列式还要告诉学生:求篮子里有几个苹果,不应该像以前一样去数,有时是数不出来的,而应该用小脑袋去思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是首次接触到括线,更是首次接触到含有括线的实际问题。
所以作为老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理解括线的含义,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总结解决含有括线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倪老师虽然注重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但在总结方法这一环节做得还不够!应该引导学生比较加法和减法两类实际问题,让学生清晰得知道问号的位置不同,就是所求的问题不同。
一年级数学《用括线和问号解决问题》听课心得

一年级数学《用括线和问号解决问题》听课心得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决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加减法实际问题的结构,使学生初步感受用符号表示条件和问题所具有的简单明确的优点。
例题加法是教学重点,主要是通过看图了解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的结构,通过理解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出示例题后,倪老师先告诉学生“︷”和“?”合起来表示问题,让学生想一想表示什么意思,告诉学生表示“一共多少个”以后,再让学生看图说说意思。
在说的时候,老师会提醒学生观察“?”在图中的位置,看看不同的位置有什么不同的意思。
在学生都能看出“?”的不同处之后,我再进行总结。
相比例题,其实“试一试”对学生来说,理解和列式都更难一些。
出图后,倪老师先引导学生通过直接观察并借助在例题学习中获得的经验认识到图中的括线及下面的数量‘10个’表示一共有10个苹果,篮子外面有3个。
篮子上面的‘?个’表示要求的问题:‘篮子里面有几个苹果’。
讲解清楚后再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充分理解后再让学生利用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解决问题。
由于减法是难点,因此对减法算式的理解要比加法更细致,列式之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10’要写在减号前面,充分理解减法含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对看图列式有了更深的理解,要想学生做对一定要舍得时间,让学生多说,只有在充分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学生才会真正理解。
另外,由于学生才一年级,一切都处在学习、成长阶段,因此像看图列式还要告诉学生:求篮子里有几个苹果,不应该像以前一样去数,有时是数不出来的,而应该用小脑袋去思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是首次接触到括线,更是首次接触到含有括线的实际问题。
所以作为老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理解括线的含义,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总结解决含有括线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倪老师虽然注重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但在总结方法这一环节做得还不够!应该引导学生比较加法和减法两类实际问题,让学生清晰得知道问号的位置不同,就是所求的问题不同。
《用括线表示的实际问题》的评课稿

《用括线表示的实际问题》的评课稿
《用括线表示的实际问题》的评课稿
今天听了一年级《用括线表示的实际问题》这节课。
从整节课来看,教者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方法科学,能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营造和谐、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
这节课也给我留下很多的思考:
一、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预习的情况下设计教学内容的,从学生的预习作业和上课表现来看,有一半的学生没有预习,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认真预习,还有一部分学生认真预习了但还是什么也没学到。
我认为,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太小,学生思维比较直观、形象,不会自己总结,不会抽象思考及举一反三,也不太会用数学语言把想法说出来,或是完整的表述出来,需要我们老师这个组织者去引导,循循善诱才行。
二、带括线的'实际问题是低年级解决问题的初步形式,它比较形象直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思维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先带着学生仔细观察图,寻找解决问题的两个信息。
所以当一题向学生出示后,合理的提问是非常重要的。
如老师是这样问的:这题是问我们一共的吗?我觉得应该先给足够的时间让生观察,再问: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问号的位置在哪?是想问我们什么的呢?这样设置有目标,有层次的问题学生则便于思考和表达想法。
三、低年级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的调动非常重要,所以每一个问题出现前设置一个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有小白兔的这一习题,学生明显这时候已开始疲劳,一开始老师能编一个动听的故事引入这题,效果会更好。
《解决问题》评课稿

解决问题》评课稿解决问题评课稿引言本评课稿旨在对《解决问题》这门课程进行评估和反馈。
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有效的决策技巧。
以下是对该课程的评价和建议。
课程内容解决问题》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和实用。
通过案例分析和团队合作,这门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其中包括问题分析、决策制定、解决方案实施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教学方法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座、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等。
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并且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时,我们注意到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小组项目和案例分析,学生们能够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在团队活动中的指导和评估也非常到位,使得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课程评价课程整体评价较高。
学生们反映,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许多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开设得非常及时和有意义,并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带来了实质性的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课程的实践性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使之更具实用性。
建议尽管《解决问题》课程整体表现良好,但也有一些改进的空间。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个人观察,以下是对课程的一些建议:1.加强案例分析的深度和难度,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加实践活动和模拟练习的比重,让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真实场景,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3.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他们在团队项目中发挥个人特长和创新能力。
总之,《解决问题》课程通过富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和技能。
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相信在不断完善和优化的过程中,该课程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
二年级下数学评课稿-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评课稿“解决问题”一课是二年级下册第2~5页的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用两步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往的教材,两步应用题是用文字叙述的,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在呈现形式上较以往有很大的改变。
教材选用了贴近学生生活且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快乐的游乐园,提供了小朋友在游乐园里看木偶戏、丢沙包等丰富活动的信息资源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如何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如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掌握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呢?我在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对教材呈现的形式做了适当的补充和调整,具体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1、情境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围绕“喜欢什么活动”的话题,从与学生交谈周六、周日喜欢到哪儿玩,喜欢玩什么,到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游乐园”的小朋友在“玩”什么的情境,调动了学生认真观察的积极性。
教师说的“这里面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呢!”这句话激发了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生探究新知做准备。
2、提出问题,合作探索,解决问题,并能大致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本课的重点环节。
学生通过观察图,理解图意,并根据图意和有关数量关系,提出问题,并解答解答问题。
(1)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
激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解答问题的方法,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2)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发现同学们是用两步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主动获得知识。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8.9 用括线和?解决实际问题丨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8.9 用括线和?解决实际问题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用括号和问号解决实际问题,并帮助学生理解整数的概念。
1.学会使用括号和问号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正、负数及其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3.能够根据具体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用括号和问号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概念及其在数轴上的表示,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入手,探究括号和问号在具体问题中的运用。
2.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感受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介绍两个不同的数字,询问学生哪个数字更大,并利用括号和问号让学生理解不同的表达方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情景模拟(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呈现一张数轴,利用学生的身体分别代表正数和负数,并引导学生在数轴上找到各种数的位置,加深对正数和负数的理解。
3. 合作探究(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入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每组学生会收到一些实际问题的纸片,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括号和问号来解决问题。
4. 学生演示(10分钟)教师安排一些小组来上台演示自己的解决方法,并让其他学生评价他们的表现。
5. 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更加复杂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解决,拓展学生的应用能力。
6. 总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主要思路,强化所学知识,并留出时间让学生提出疑问和交流。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使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入手并利用身体感受正、负数等概念,理解深入且趣味性高。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充分体现出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中,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同时在演示环节中注重评价体系和展示方式的设定,让学生更有成就感。
《解决问题》评课稿四篇.doc

《解决问题》评课稿四篇这次有幸听了张老师的《解决问题》一课,反思如下: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在本节课课中,张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比方例题中的团体队形问题、练习中的晨跑问题、家庭中的垃圾问题、照片问题、春游问题等,学习材料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
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且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2、多样化的解决策略。
在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张老师始终让学生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多种方法的寻找中,加强学生的说理能力,让学生说说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3、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练习即跑步问题、家庭中的垃圾问题、照片问题、春游问题由浅入深,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灵活性、多变性。
学生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选择、去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正确策略,如最后的春游问题,让学生在寻找哪一种方法更省钱的过程中,寻找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最正确策略。
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4、注意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习气氛。
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同桌商讨,最后再小组合作解决。
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别人交流的能力。
特别是最后一个旅游问题,学生一开始没有想到买团体票,他们觉得没有到50人,就不能买团体票,通过小组讨论,他们觉得可以加两个老师,最后又想到可以多买两张票来凑足50个人。
在小组合作中,他们的思维更开阔了,数学应用能力也更强了。
但是,我在这里也碰到了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括线和问号解决问题》评课稿文档
"Using parentheses and question marks to solve proble ms" evaluation draft document
编订:JinTai College
《用括线和问号解决问题》评课稿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新闻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和传播而形成的信息,反
映在新闻信息中的内容必须对事实具有真实传达。
本文档根据新闻报
道的特点真实、新鲜、及时、重要、趣味可读,时效性极强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
整修改及打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决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用图画形
式呈现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加减法实际问题的结构,使学生初步感受用符号表示条件和问题所具有的简单明确的优点。
例题加法是教学重点,主要是通过看图了解括线和问号
表示的实际问题的结构,通过理解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出示例题后,倪老师先告诉学生“︷”和“?”合起来表示问题,让学生想一想表示什么意思,告诉学生表示“一共多少个”以后,再让学生看图说说意思。
在说的时候,老师会提醒学生观察“?”在图中的位置,看看不同的位置有什么不同的意思。
在学生都能看出“?”的不同处之后,我再进行总结。
相比例题,其实“ 试一试”对学生来说,理解和列式都
更难一些。
出图后,倪老师先引导学生通过直接观察并借助在
例题学习中获得的经验认识到图中的括线及下面的数量‘10个’表示一共有10个苹果,篮子外面有3个。
篮子上面的‘?个’表示要求的问题:‘篮子里面有几个苹果’。
讲解清楚后再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充分理解后再让学生利用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解决问题。
由于减法是难点,因此对减法算式的理解要比加法更细致,列式之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10’要写在减号前面,充分理解减法含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对看图列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要想学生做对一定要舍得时间,让学生多说,只有在充分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学生才会真正理解。
另外,由于学生才一年级,一切都处在学习、成长阶段,因此像看图列式还要告诉学生:求篮子里有几个苹果,不应该像以前一样去数,有时是数不出来的,而应该用小脑袋去思考!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是首次接触到括线,更是
首次接触到含有括线的实际问题。
所以作为老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理解括线的含义,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总结解决含有括线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倪老师虽然注重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但在总结方法这一环节做得还不够!应该引导学生比较加法和减法两类实际问题,让学生清晰得知道问号的位置不同,就是所求的问题不同。
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知道了
合起来的总数,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只有通过这样的比较,才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含有括线的实际问题的理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