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四种特殊诊法探析_刘春强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病人的四种方法

中医诊断病人的四种方法

中医诊断病人的四种方法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其独特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中医诊断病人的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这四种方法相辅相成,互相验证,能够全面地了解病人的病情,从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一、望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表特征,包括面色、舌苔、舌质、发色等来判断病情。

面色可以反映出人体气血运行情况,如苍白、红润、青紫等不同的面色都可以反映出不同的身体状况。

舌苔和舌质可以反映出脏腑功能的状态,如苔色薄白、舌质红等都对应着不同的病变。

发色也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平衡状况,如头发干枯、脱发等都可以显示出体内的失衡问题。

通过仔细观察这些外表特征,中医可以获得相对准确的病情判断。

二、闻闻诊是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及其他声响来判断病情。

人体的声音可以反映出脏腑功能的状态,如声音低沉、微弱、嘶哑等都可以提示某些脏腑功能异常。

除了病人的声音,中医医生还可以闻取病人体味的变化,如口臭、腋臭等都是身体内部发生问题的表现。

通过仔细倾听和嗅闻,中医可以获取更多有关病人病情的信息。

三、问问诊是通过与病人进行交流询问,了解病人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

中医将病人的症状分为五个方面,即寒热、头晕目眩、汗出、腹痛、尿便等不同方面。

通过详细询问病人的情况,中医可以判断出病人的体质、病情的变化等重要信息,从而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四、切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中医将脉象分为关脉、尺脉、中脉等不同部位和细脉、滑脉、弦脉等不同特征。

通过仔细触摸脉搏,中医可以判断出病人的脏腑功能是否正常、气虚血瘀等不同病理变化。

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病人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中医医生通过切脉可以更好地掌握病人的病情。

综上所述,中医诊断病人的四种方法相辅相成,确保了病人的全面诊断。

通过仔细地望、闻、问、切,中医可以获得丰富的病情信息,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为病人提供了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改善了病人的健康状况。

中医的独特诊断方法

中医的独特诊断方法

中医的独特诊断方法中医作为传统的医学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与西医注重实验室检查和仪器设备不同,中医侧重于通过独特的诊断方法进行疾病的辨证施治。

本文将介绍中医的独特诊断方法,包括四诊法、望闻问切等,以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一、四诊法1. 望诊望诊是中医最基本的诊断方法之一。

医生通过细致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光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舌苔黄腻可能表示湿热内盛等。

望诊不仅可以观察表面症状,还可以判断脏腑功能的异常。

2.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候患者诉说的声音和气味来判断疾病情况。

医生可以借此听到患者的声音特征,如声音嘶哑、呼吸音异常等,从而推断病情。

此外,中医还注重嗅闻,通过闻患者的气味,判断体内的湿热、气血等有无异常。

3. 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环节,通过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症状、起病时间、病程等信息。

医生询问病史、饮食、体寒体热等问题,以得到更全面的了解。

通过问诊可以掌握到患者的整体状况,辅助其他诊断方法进行疾病判断。

4. 切诊切诊是通过触摸和按压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情况。

中医将脉搏分为浮、沉、细、数、迟、急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脉搏与不同的疾病相关。

通过判断脉搏的变化,医生可以推测病情和脏腑功能的异常。

二、望闻问切的应用中医的望闻问切方法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西医的现代化技术可以提供更准确的检查结果,但是中医的望闻问切方法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辅助诊断信息。

1. 望诊在现代医学中应用广泛。

通过面色、舌苔等的观察,医生可以推测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器官功能。

例如,面色潮红和舌苔发黄可能提示肝功能异常;面色苍白和舌苔苍白可能表示贫血等。

2. 闻诊在现代医学中也具有一定的应用。

医生可以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和呼吸音来了解病情。

例如,呼吸音异常可能表示呼吸道阻塞或肺部感染等,声音嘶哑可能是声带炎症引起的。

3. 问诊在现代医学中是医生获取病史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诊断精神类疾病

中医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诊断精神类疾病

中医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诊断精神类疾病在中医的诊断体系中,望闻问切四诊是极其重要的方法。

对于精神类疾病的诊断,中医同样依靠这四种手段来获取信息、分析病情、判断证候。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中医是如何运用望闻问切来诊断精神类疾病的。

望诊,是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来获取诊断信息的方法。

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中医首先会观察其神态。

若患者神情呆滞、目光无神,可能提示其精神不振、思维迟缓;而如果患者神情亢奋、目光炯炯,可能意味着其情绪激动、心神不安。

观察患者的面色也能提供重要线索。

面色苍白无华,可能是气血不足导致的精神疲惫;面色潮红,则可能是心肝火旺引起的烦躁易怒。

此外,还会留意患者的形体姿态。

例如,肢体颤抖可能与肝风内动有关,动作迟缓、肢体无力可能反映出气血亏虚、心神失养。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在诊断精神类疾病时,听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患者说话语速过快、声音高亢,往往提示其情绪激动、心肝火旺;反之,说话语速缓慢、声音低微,则可能是气血不足、心气虚弱的表现。

闻患者的口气也能提供一些诊断依据。

口气臭秽,可能是胃火炽盛,导致患者情绪烦躁;而口气清淡无味,则可能是脾胃虚弱,影响了精神状态。

问诊在中医诊断中占据重要地位。

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医生会详细询问其睡眠情况。

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通常表明心神不宁;而嗜睡、整日困倦,则可能是阳气不足、心神失养。

还会询问患者的情绪变化。

是否经常感到焦虑、抑郁、恐惧,以及这些情绪出现的诱因和频率。

比如,长期的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可能导致肝郁气滞,从而出现情绪抑郁等症状。

此外,饮食情况也在问诊范围内。

食欲不佳、食后腹胀,可能是脾胃虚弱,影响气血生化,进而导致精神不振;而食欲亢进、消谷善饥,则可能是胃火旺盛,扰乱心神。

切诊主要指的是切脉。

中医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身体的气血阴阳状况。

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常见的脉象如弦脉,往往提示肝气郁结;细数脉可能表示阴虚火旺,导致心神不安;而沉弱脉则可能反映出阳气不足、精神萎靡。

中医特色诊断方法

中医特色诊断方法

中医特色诊断方法中医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诊断方法与理论体系。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会通过四诊合参的方式,观察病人的脉象、面色、舌苔等,来判断其病症及病因。

以下将介绍中医特色的四种诊断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中医诊断中最直观的方法之一。

医生通过观察病人面色、舌苔等外在表现,来判断其体内的阴阳盛衰、气血运行的状况等。

例如,若病人面色苍白,舌苔呈白色,则可能是气血不足;若面色红润,舌苔黄腻,则可能是热盛。

闻诊是通过医生的听觉观察来判断病人的病情。

医生会倾听病人的呼吸、咳嗽声音等,从中辨别出病症。

例如,若病人呼吸时有响声,则可能是肺部有病变;若病人咳嗽有咳痰声,则可能是有痰湿堵塞。

问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医生通过询问病人的疾病史、症状表现、饮食情况、排便情况等,来全面了解病症的发展和病因。

例如,若病人诉说睡眠不好,容易疲劳等,医生可能会怀疑其存在睡眠障碍或阴虚等问题。

切诊是通过触诊病人的脉搏,观察脉象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中医将脉象分为寸口、关上、尺泽等多个位置,并结合脉搏的弦、滑、弱、数等特点来判断病情。

例如,若寸口脉搏沉细,关上脉搏滑数,则可能是寒凝于中,气血运行不畅。

以上四种诊断方法在中医中被称为“四诊合参”,强调综合分析病人的外在表现、病史和脉搏等因素,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这一特色的诊断方法使中医在治疗疾病上独具优势。

除了四诊合参,中医还有其他一些特色的诊断方法。

例如,中医会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苔颜色、形态、湿润程度等,来判断其脏腑功能的健康状况。

中医还可以通过腹诊、拆扑、针刺等手段来进一步了解病情。

中医的诊断方法与现代医学有所不同,它更加注重病人的整体状况和自身调节能力。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整病人的体质、养生保健等,达到平衡阴阳,调节气血,恢复身体的健康状态。

总之,中医特色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并注重综合分析病人的相关因素,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四诊法解析

中医四诊法解析

中医四诊法解析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方法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中医四诊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通过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四诊法的原理、具体内容以及应用。

一、望诊望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观察患者的容貌、面色、舌苔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望诊提供了观察人体表面的机会,能够反映人体内部的状况。

例如,面色暗淡可能提示患者气血不足,而面色红润则可能意味着阴虚火旺。

舌苔的颜色和厚薄也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信息。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并确定后续的辅助检查与治疗方向。

二、闻诊闻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倾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心跳等生理表现,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听声音可以了解内脏功能的正常与否。

例如,声音高亢可能提示肺热气郁,而声音低微可能意味着肾虚。

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听呼吸声、心跳声等来判断肺、心等脏腑器官的状况。

闻诊与望诊相结合,可以为医生提供全面的信息,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三、问诊问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关键环节,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对话,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和生活习惯等信息,来判断病情。

中医注重细致入微地询问患者的感受和体验,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病情。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是否有变化、疼痛的性质和部位、精神状态等。

通过问诊,医生可以了解到更多有关患者的信息,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四、切诊切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摸和感受,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脉搏反映了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各脏腑器官的功能状态。

医生会观察脉搏的速度、节律、力度和变化等,从而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脉搏细弱可能提示气血不足,而脉搏弦紧则可能意味着气滞血瘀。

通过切诊,医生可以进一步确认患者的病情,并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

中医四诊法是中医学中独特的诊断方法,凭借其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中医诊断学问诊中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详解

中医诊断学问诊中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详解

问饮食起居
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包括食 欲、口味偏好、饮食量等。
了解患者的睡眠状况,包括睡 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 等。
询问患者的生活作息和锻炼情 况,以了解是否有不良生活习 惯。
问二便情况
询问患者的大小便情 况,包括排便次数、 便质、排便感觉等。
通过二便情况判断患 者的脏腑功能和病情 轻重。
了解患者是否有便秘 、腹泻、尿频、尿急 等问题。
04
切诊
切脉法
部位选择
切脉时一般选择寸口脉,即桡 动脉腕后浅表部位。
指法运用
医生运用食、中、无名三指的 指目切按脉体,通过指下的感 觉,辨别脉象。
脉象辨识
正常脉象称为平脉,异常脉象 称为病脉。常见的病脉有浮脉 、沉脉、迟脉、数脉、虚脉、 实脉等28种。
咳嗽声
分辨咳嗽的声音、频率、节律等特征。如咳声重浊 多为外感风寒,咳声无力多为肺虚。
嗅气味
80%
口气
辨别口气的异常气味,如口臭、 口苦等,可反映脏腑功能失调或 病邪性质。
100%
汗气
嗅辨汗液的异常气味,如狐臭、 汗臭等,有助于判断病情。
80%
鼻气
注意鼻腔分泌物的气味,如鼻涕 腥臭多为鼻渊。
听呼吸音
指法运用
医生用单手或双手触摸患 者身体某部位,通过触觉 感受局部的冷热、润燥、 软硬、压痛等变化。
病情辨识
通过触诊,可以了解局部 的病变情况,如肿胀、结 节、条索状物等,有助于 对疾病的诊断。
其他切诊方法
耳穴压豆法
医生用王不留行籽等贴压耳穴,通过刺激耳穴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可以通过观察耳 穴的反应,了解病情的变化。
按腹法
01
02
03

中医四诊法及其应用

中医四诊法及其应用

中医四诊法及其应用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被用来治疗人类的疾病。

中医四诊法是中医学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观察与分析,中医医生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望诊望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一个步骤,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底等以及身体的外形、动作等可以判断出病情所在。

望诊是通过肉眼观察,所以要求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

在面色方面,中医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来推断其体内的气血运行情况,从而得知有关疾病的信息。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与贫血有关,而面色红润可能与热病有关。

舌苔则可以反映患者的消化系统功能和病情的变化。

中医医生会观察舌苔的颜色、湿润程度、厚度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舌苔黄腻可能与湿热有关,舌苔白厚可能与寒邪有关。

二、闻诊闻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二个步骤,通过闻取患者的气味来诊断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味是病理变化的一种表现,可以反映出人体内的疾病情况。

例如,口臭可能是消化系统出现问题的表现,尤其是胃肠道问题。

中医医生闻取患者的口气,可以了解患者的消化功能是否正常。

另外,中医医生也可以通过闻取患者的身体气味来判断其体内是否有湿气、瘀血等异常情况。

三、问诊问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三个步骤,通过与患者进行交谈和询问以了解病情。

中医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病症发生的时间、症状的轻重等方面的信息,能够帮助医生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在问诊方面,中医医生需要善于倾听患者的叙述,并根据患者的回答来进一步提问。

通过患者的描述,中医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过程、并进一步判断病因以及病程。

四、切诊切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最后一个步骤,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中医认为,脉搏反映了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病理变化。

中医医生在切诊时会观察患者的脉搏形态、脉搏的力度、脉搏的频率等方面的特征。

例如,脉搏细数可能与气虚、血亏有关;脉搏弦紧可能与寒症有关。

中医四诊法的应用与特点

中医四诊法的应用与特点

中医四诊法的应用与特点中医四诊法是中医学诊断的基础,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对患者的外观、气味、言语和触感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本文将介绍中医四诊法的应用和特点。

一、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舌质、面色等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人体外在的表现能够反映内脏的状况。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患者气血不足,面色红润可能表示患者阳气旺盛。

舌苔的颜色、形态和湿润度等也可以体现内脏的功能状态。

望诊的特点是简单易行,但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辨识力。

二、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和气味来判断病情。

中医讲究“闻其声,识其味”。

例如,患者咳嗽的声音、呼吸的频率和气味等可以反映肺部的状况。

咳嗽声沉重有力可能是因为痰湿阻滞,呼吸急促可能是因为气血不足。

闻诊的特点是简便无创,但对医生的经验和敏锐度要求较高。

三、问诊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谈来了解病情和病史。

中医认为,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脉象、情绪、饮食和排泄等方面的情况,进而判断病因和病理机制。

例如,患者口干咽燥可能是因为阴虚,大便干燥可能是因为脾虚。

问诊的特点是能够深入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验,但也需要医生细心耐心地进行询问。

四、切诊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中医将脉象分为寸、关、尺、三阴交等多个位置和不同质地、强弱、滑涩等特点。

通过脉搏的变化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例如,脉搏细而长可能是因为血虚,脉搏弦紧可能是因为肝郁。

切诊的特点是直接有效,但需要医生熟练掌握脉象的特点和变化。

中医四诊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师通过四诊法可以依靠自己的感官来获取信息,进而作出判断。

而西医则更倾向于依靠仪器和实验数据来进行诊断,因此四诊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有些局限。

不过,一些病症或疑难杂症对于中医四诊法的运用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四诊法的特点在于综合观察、辨识和分析,它强调了人的整体性和病患的个体差异。

中医四诊方法及其他特殊的诊断方法

中医四诊方法及其他特殊的诊断方法

中医四诊方法及其他特殊的诊断方法中医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除此之外,中医还有一些特殊的诊断方法,如脉诊、舌诊、体诊等。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形态、舌质等来判断疾病的病情和归属,了解患者的肢体体态、精神状态等。

例如,若面色红润、呈桃花状,可以判断为阳气盛舒,气血充盛;若面色苍白,可以判断为气血不足,或寒凝于内,气血迟滞等。

【闻诊】是通过听患者言语、呼吸、咳嗽、腹鸣等声音以及观察患者的体臭、呕吐物等来获得诊断信息。

这可以帮助中医判断病变的性质、情况和部位。

例如,咳嗽声音的音调高低、频率、强度等可以帮助判断肺病的性质和阴阳盛衰等。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病史、病情、疼痛部位、症状的变化等来得出诊断结论。

中医强调全面而细致的询问,包括对身体各部位、内脏功能、精神情绪、饮食、排泄、睡眠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了解,从而确定病因所在。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中医认为,脉搏反映了人体的阴阳之气、经络的状况和脏腑的功能。

通过掌握患者的脉象,中医可以判断患者的病变性质、程度和方位。

此外,中医还有一些特殊的诊断方法,如脉诊、舌诊、体诊等。

【脉诊】是指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中医将脉搏分为三部分,即头部、上身和下身。

通过触摸脉搏的弦紧、滑涩、芤糙等感觉,中医可以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虚实、寒热等情况。

【舌诊】是中医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舌头形态,如舌质、舌苔、舌身、舌色等,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归属。

例如,舌苔黄腻,舌质红,可以判断为湿热痰浊内蕴;舌苔白而厚腻,舌质淡红,可以判断为脾胃虚寒等。

【体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体表、皮肤、肌肉、腠理、毛发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和部位。

例如,患者面部有斑痣、瘀点等,可以判断为血瘀;患者皮肤干燥、毛发稀疏等,可以判断为精血亏损。

总之,中医的诊断方法丰富多样,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基本方法与脉诊、舌诊、体诊等特殊方法相结合,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确定疾病的性质和阴阳盛衰,为中医治疗提供准确的指导。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问诊方法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问诊方法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问诊方法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问诊方法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其中,问诊方法是中医诊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了解病情、辨证施治的基础,还是医患沟通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问诊方法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内容。

一、四诊法四诊法是中医问诊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四诊法,中医师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而进行辨证施治。

1. 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形体、面色、舌象、目神等来判断病情。

中医师可以从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部表现来推断体内脏腑功能的异常。

例如,苍白的面色可能提示气血不足,舌苔黄腻可能与湿热有关。

2.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自述或者观察其语音、咳嗽声等来判断病情。

中医师可以通过患者的声音、咳嗽声音的变化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

例如,喉咙疼痛伴有咳嗽声音嘶哑可能与喉炎有关。

3.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患者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来了解病情。

中医师会询问患者的主诉、病史、症状变化等问题,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问诊时需要注重细节,并结合患者的言语、表情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4. 切诊切诊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象来判断病情。

中医师可以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了解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等信息,从而判断体内的阴阳、气血状况,并作出相应的诊断。

二、望诊望诊是中医问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目神等来判断病情和辨证施治。

1. 面色面色是望诊时观察的重要指标之一。

中医认为,人的面色可以反映出体内脏腑功能的异常。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面色发黄可能与湿热有关;面色潮红可能与阳虚有关等。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中医师可以推断出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2. 舌象舌象是望诊时观察患者舌头的形态、颜色、苔质等来判断病情。

舌象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例如,舌苔黄腻可能与湿热有关,舌苔白腻可能与寒湿有关,舌苔薄白可能与气虚有关等。

中医诊断的四诊方法有哪些

中医诊断的四诊方法有哪些

中医诊断的四诊方法有哪些中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四诊”,即望、闻、问、切。

这四种方法各有侧重,相互补充,是中医认识疾病和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患者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况。

首先是望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通过观察患者的神志、精神状态、眼神等,可以判断其正气的盛衰。

如果患者神志清晰、反应灵敏、目光明亮、表情自然,说明正气充足,病情较轻;反之,若神志不清、精神萎靡、目光呆滞、表情淡漠,则提示正气亏虚,病情较重。

其次是望色。

色主要指面部的色泽。

面部色泽的变化能够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气的消长。

正常人的面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如果面色苍白,多为气血不足或阳虚;面色潮红,多为热证;面色青紫,多为血瘀或寒证;面色发黄,多为脾虚或湿邪内阻。

望形态也很重要。

观察患者的形体强弱、胖瘦以及动静姿态,可以推测其体质和病情。

身体强壮、肌肉丰满者,多为正气充足;身体瘦弱、肌肉松弛者,多为正气不足。

肢体活动自如,多无大碍;若肢体震颤、抽搐,可能是风证;若四肢蜷缩、不愿活动,多为寒证或虚证。

此外,望舌也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

舌头通过经络与脏腑相连,所以舌头的变化能反映脏腑的病变。

正常的舌头淡红而润泽,舌苔薄白而均匀。

舌头的颜色、形状、舌苔的厚薄、颜色、润燥等方面的变化,都有特定的诊断意义。

比如舌红苔黄多为热证,舌淡苔白多为寒证,舌体胖大有齿痕多为脾虚湿盛。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听声音主要是听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等声音。

语言清晰、声音洪亮者,多为正气充足;语言低微、声音微弱者,多为正气虚衰。

呼吸急促、声高气粗,多属实证、热证;呼吸缓慢、声低气微,多属虚证、寒证。

咳嗽声重浊,多为外感风寒;咳嗽声低微,多为肺气亏虚。

嗅气味包括患者身体、口腔、分泌物、排泄物等的气味。

比如口臭多为胃火炽盛;口气酸臭多为食积胃肠;排泄物有恶臭,多为热证;排泄物有腥味,多为寒证。

中医四诊法如何全面把握病情

中医四诊法如何全面把握病情

中医四诊法如何全面把握病情中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四诊”。

这四种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通过综合运用,可以全面、准确地把握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望诊,是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苔、皮肤等方面来获取病情信息。

首先,观察患者的神色,包括精神状态、面部表情等。

如果患者精神饱满、目光炯炯,通常表示正气充足;而若神情萎靡、目光呆滞,则可能是正气亏虚。

形态方面,身体肥胖者多痰湿,消瘦者多阴虚或有内热。

五官的变化也能反映病情,比如眼睛红肿多为肝火上炎,口唇苍白可能是血虚。

舌苔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舌苔的颜色、厚薄、润燥等都能提示不同的病症。

舌苔白厚腻,多为寒湿;黄厚腻,多为湿热。

此外,皮肤的色泽、润燥、有无皮疹等也能为诊断提供线索,如皮肤发黄可能是黄疸,皮肤干燥脱屑可能是阴血不足。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听声音主要是听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等声音。

语言低微多属虚证,声音洪亮多为实证。

呼吸急促多见于肺热或哮喘,呼吸微弱则可能是肺气不足。

咳嗽声重浊多为外感风寒,咳嗽声低微多为肺气亏虚。

呕吐声高亢有力多为实证,呕吐声微弱无力多为虚证。

嗅气味方面,口气臭秽多为胃火炽盛,排泄物有恶臭气味多为湿热。

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患者或其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等情况。

比如,询问发病的时间、原因、诱因,了解疾病的起始和演变过程。

还要问患者的症状,如有无发热、恶寒、出汗、头痛、头晕、口渴、大小便情况等。

此外,患者的饮食、睡眠、情志等生活状况以及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也都在问诊的范围之内。

通过详细的问诊,医生可以获取大量的病情信息,为准确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切诊,主要指切脉和按诊。

切脉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来判断病情。

脉象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等。

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多主里证,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虚脉多主虚证,实脉多主实证。

望、闻、问、切,诊断疾病

望、闻、问、切,诊断疾病

望、闻、问、切,诊断疾病
陈宪海
【期刊名称】《家庭健康》
【年(卷),期】2006(000)008
【摘要】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即望、闻、问、切,简称四诊。

望诊就是运用视觉来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的神、色、形、态的变化;闻诊就是凭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的声音和气味的变化;问诊即通过询问病人和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目前症状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通过切按病人的脉搏和触按病人的皮肤、手、腹部、四肢及其他部位以诊断疾病。

【总页数】2页(P5-6)
【作者】陈宪海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噪声污染诊断中的“望、闻、问、切” [J], 郑科
2.“望、闻、问、切”课堂诊断法随想 [J], 刘勇慧
3.用“望、闻、问、切”法点检诊断液压设备故障 [J], 路荣杰
4.“望、闻、问、切”在数控机床机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J], 黄祥
5.兽医临床诊断中的“望、闻、问、切”浅析 [J], 张耀东;陈宗敏;刘荣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经典四诊法详解

中医经典四诊法详解

中医经典四诊法详解
中医经典四诊法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方面。

这些诊断方法常被中医师用于判断疾病的本质和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下将对四诊法进行详细解析。

一、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形态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面色可以反映病人的气血状况,如面红是气血充盛的表现,而面色苍白则可能表示气血不足。

舌苔的颜色和厚薄可以揭示人体的阴阳平衡,如舌苔白薄可能表示体内阳气不足。

此外,面容、目光、眼神等也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二、闻诊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语音和呼吸声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患者的声音和呼吸声可以揭示出人体的肺部和脏腑功能的异常。

例如,咳嗽声的音质、声音的响亮与否都可以作为肺部疾病的重要参考。

三、问诊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症状、病程以及日常生活习惯等信息,以便推断出疾病的发生和病因。

中医注重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睡眠情况、饮食偏好、心情状态等,这些细节对于确诊疾病和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切诊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归类和性质。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脉搏反映了身体的阴阳、气血、五脏六腑的运行状况。

通过切诊,中医师能够辨别脉象的细微差别,从而判断病情轻重、病因所在。

总结而言,中医经典四诊法是中医师进行诊断必备的工具。

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对于寻找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经典四诊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促进人体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是望闻问切,即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观特征,倾听患者的声音、气味等感知信息,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相关问题,以及进行脉诊等触诊手段对患者体征进行辨识分析的方法。

这四种方法是中医独特的辨证论治的基础,对于中医诊断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望诊。

中医望诊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观特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包括观察面色、眼睛、舌苔等有关病情的变化。

比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亏虚,而面色发红可能表示热症或血液循环不畅。

舌苔的颜色、形态和湿润程度也会反映出患者的病情。

通过望诊,中医能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对病因的判断。

其次是闻诊。

中医闻诊主要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气味等感知信息来判断疾病的本质及其变化。

通过倾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声、咳嗽声等,中医能判断疾病的性质及病变部位。

同时,通过闻患者身上的气味也可以作为判断疾病的依据。

比如,口臭可能表示负热病或消化系统疾病。

第三是问诊。

中医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症状、病史等相关问题,了解病情和病因的过程。

中医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患者的症状,不仅仅关注其疾病的表现,还需要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与疾病有关的因素等。

通过问诊,中医能够获得更多的病情信息,帮助判断疾病的归属和病因的相应。

最后是切诊。

中医切诊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情况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中医认为,脉搏可以反映人体的生理状态和病变情况。

通过触诊脉搏,可以判断患者的气血、阴阳、脏腑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脉搏弦代表气血不足,脉搏滑代表气血通畅,脉搏沉代表阴血亏虚等。

通过切诊,中医能够进一步明确疾病的性质及其所在的脏腑。

综上所述,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感知患者的声音、气味等信息,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相关问题,以及触诊患者的脉搏,中医能够全面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变情况、病因以及所在的脏腑等,并为进一步进行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这种综合、个体化的诊疗方式是中医独特的特点,对于准确诊断疾病、判断病情及制定治疗方案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四诊法从望闻问切看穿疾病本质

中医四诊法从望闻问切看穿疾病本质

中医四诊法从望闻问切看穿疾病本质中医四诊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展现了中医独特的诊断理论和方法。

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观察和探问,中医师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而准确判断疾病的本质。

本文将从望、闻、问、切四个方面分析中医四诊法的作用,并讨论其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

一、望诊望诊是中医四诊法之一,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形态等外在表现,来判断人体内部疾病的变化。

中医认为,人的面色和舌苔等反映了人体的气血、阴阳等生理状态,因此可以从中看出疾病的本质。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暗示着气血不足,而舌苔的颜色和厚薄则可以反映人体的阴阳平衡。

通过仔细观察这些细节,中医师能够初步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并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闻诊闻诊即通过嗅觉来辨别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人体发出的气味可以反映出体内的病理变化。

例如,有些疾病会导致患者体味异常,有臭气散发,这可能暗示着体内有湿气、瘀血等病理因素。

因此,中医师在诊断时会通过闻诊来辨别患者的气味变化,从而推测出疾病的可能原因,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三、问诊问诊是中医四诊法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病程、家族史等,进而推断出患者的疾病病因和病理过程。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的气血等有关,因此通过与患者的详细沟通,中医师能够掌握疾病的发病原因和发展规律。

例如,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类型,进而分析出患者可能存在的病理因素。

通过问诊结合其他诊断手段,中医师能够明确患者的病情,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四、切诊切诊是通过触摸和按压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将脉搏分为左、右、前、后、中等不同部位,并观察脉搏的节律、沉浮、弦紧等特征。

中医认为,人体脉搏的变化反映了人体脏腑器官的功能状态,通过触摸脉搏,中医师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是否正常。

例如,脉搏弦紧可能意味着肝气郁结,脉搏沉浮不定则可能反映心脏功能异常。

中医的诊断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是一门古老而又神奇的医学体系,它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脉搏、舌苔、面色、声音、气味等方面的变化来判断病情,为病人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下面我将对这四种诊断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是望诊法,望诊法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眼神、舌苔等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人的面色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比如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面色红润可能是气血旺盛。

而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也可以反映出病人的脏腑功能状况。

通过望诊法,中医医生可以初步了解病人的病情,为后续诊断提供线索。

其次是闻诊法,闻诊法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气味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病人的声音和气味可以反映出病人的脏腑功能状况,比如声音嘶哑可能是肺气不足,气味腥臭可能是肝气郁结。

通过闻诊法,中医医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病人的病情,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再者是问诊法,问诊法是通过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的病史、症状、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病人的病史和症状可以反映出病人的脏腑功能状况,比如口干可能是肺阴不足,腹胀可能是脾虚湿滞。

通过问诊法,中医医生可以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最后是切诊法,切诊法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脉搏可以反映出病人的脏腑功能状况,比如脉搏沉细可能是肾气不足,脉搏浮大可能是阳虚阴盛。

通过切诊法,中医医生可以最终确定病人的病情,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中医的诊断方法是一门综合性的医学体系,它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来判断病情,为病人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的诊断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手段,它为病人的康复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希望大家能够更加了解和重视中医的诊断方法,让中医这门古老而又神奇的医学体系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中医诊断的四诊方法如何体现整体观念

中医诊断的四诊方法如何体现整体观念

中医诊断的四诊方法如何体现整体观念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而这四诊方法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共同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强调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界、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在中医诊断中,四诊方法的运用充分体现了这一观念。

望诊,是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等外在表现来获取病情信息。

首先,望神能反映人体整体的生命活动状态。

有神者,目光明亮灵活、面色荣润、反应灵敏,提示正气充足,脏腑功能正常;无神者则目光呆滞、面色晦暗、反应迟钝,多为正气虚衰,病情较重。

其次,望色也不是单纯看局部肤色的改变,而是要综合观察面部整体的色泽变化。

如面色苍白,多为气血不足;面色红赤,可能是实热证或虚热证。

此外,望形态不仅能了解患者的体质强弱,还能推断脏腑的盛衰。

例如,肥胖之人多痰湿,消瘦之人多阴虚。

在望舌时,舌象的变化不仅与所病脏腑相关,还能反映全身气血津液的盈亏。

舌苔的分布、舌质的色泽和形态等,都是判断整体病情的重要依据。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通过听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等声音,能判断病位的深浅、病性的寒热虚实。

比如,声音高亢洪亮多属实证、热证,声音低微无力多为虚证、寒证。

嗅患者身体、口腔、分泌物等的气味,也能为诊断提供线索。

如口臭多为胃火炽盛,体有腐臭多为内有痈疡。

闻诊所获取的信息并非局限于局部症状,而是从整体上反映了人体内部脏腑的功能状态和病理变化。

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患者或陪诊者来了解病情。

问诊的内容广泛,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等。

在询问过程中,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身心状况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比如,询问患者的饮食起居习惯,可以了解其脾胃功能和生活规律是否正常;询问患者的情志变化,能知晓其是否因情志失调而致病。

通过详细的问诊,医生可以获得关于患者整体健康状况的信息,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病因病机。

中医四诊法在神经外科患者术前访视中的应用

中医四诊法在神经外科患者术前访视中的应用

中医四诊法在神经外科患者术前访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究中医四诊法于神经外科术前访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择取2012年8月到2017年8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神经外科手术的8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入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患者。

对照组行西医常规术前访视,研究组在术前访视中应用中医四诊法。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血压与心率的增高率、术前存在问题发现率。

结果:研究组在血压心率增高率上低于对照组,在术前存在问题发现率上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四诊法能使医生更有效地发现术前存在问题,消除患者负性情绪,使患者在手术前晚有充足睡眠时间,预防患者在术中出现较大的血流动力学波动。

【关键词】望闻问切;中医四诊法;神经外科;术前访视;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4-0146-02中医四诊法是指望、闻、问、切这四种传统诊断方法,其由古代医学家扁鹊根据前人经验总结而来,中医可以根据四诊法的诊断结果进行辩证施治。

术前访视是术前最重要的环节,医护人员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及时发现术前对手术有不利影响的因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进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1]。

而中医四诊法恰好可以更深入地收集患者的信息,对患者术前存在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进而使医护人员可以及时预防不良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

本文选择2012年8月到2017年8月期间收回的8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试探究在术前访视中中医四诊法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择取2012年8月到2017年8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神经外科手术的8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入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患者。

为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最小54岁,最大84岁,平均(69.48±12.37)岁;疾病类型:脑内肿瘤23例,脑血管畸形15例,颅脑损伤2例。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特点浅析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特点浅析

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特点浅析张岚;刘春强【摘要】中医诊断学经过对自身不断的修改与完善,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与理论.这一诊断学体系中,对疾病的诊查内容、诊查方法,及对诊断指标的意义说明都表现出了显著的演变特点.其发展经历了从零散的经验积累到系统总结的过程,并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表现出逐渐重视局部诊查以代替遍身诊查的技术特点,以及说明诊断意义时的逐渐从务实转向务虚的思维方式.【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年(卷),期】2012(028)012【总页数】2页(P1060-1061)【关键词】中医诊断学;发展;特点;思维方式【作者】张岚;刘春强【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教研室,广西,南宁53000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从整体出发,运用辨证理论与方法,以识别病证、推断病情,给防治疾病提供依据的一门学科。

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是医学诊断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内容。

中医学特殊的诊断学体系,以诊法收集资料,以辨证对所得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在中医诊断学的发展过程中,对疾病的诊查方法、诊查内容及对诊断指标的意义说明都表现出了显著的演变特点。

望、闻、问、切四诊在搜集病情资料时所重视的诊查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也有所变化。

甲骨文中有疾首、疾耳、疾目、疾自(鼻)、疾言、疾育、病软(身体软弱无力)、病骨、病旋(眩晕)、疟、疥、蛊、龋等病名,《山海经》中有瘕、瘿、痔、疥、疽、痹、风、疟、狂、瘘、疣、蛊、疠、厥、疫疾、月付(月付肿)、月采(大腹)、腹痛、呕、聋等病名,可见在医学发展的早期,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多为能够直接观察得到的病情变化,对疾病多按体位、疾病特征、生理功能失常、疾病症状的描述来命名,不过非常零散,缺少理论说明。

而在《黄帝内经》中,望、闻、问、切四诊的诊查内容已经比较全面,如望诊对神、色、形、态及局部的观察,闻诊中的听声音、嗅气味,问诊对一般情况、生活史、起病、现在症状的询问,切诊中的脉诊和按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四种特殊诊法探析刘春强1,张岚2(1.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23;2.广西中医学院医史文献教研室,广西南宁530001)摘要:中医诊断学体系中,诊察病情、收集疾病信息资料的基本方法是望、闻、问、切四诊,但在中医诊断学的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出现过一些特殊的诊察手段。

比如,以治测证、尿试验、尝粪、以梦诊病等等。

这些特殊诊法,多是基于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其中某些诊法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也有些诊法表现出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但它们都没有被后世中医学广泛运用,只是作为一种纯粹的技法被记录下来,或者被赋予了伦理意义纳入到了史书中。

类似的诊法由于不能被理论所解说,游离于传统的学术体系之外,因此也非常容易被遗失。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诊法中图分类号:R24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2)06-1053-03Analysis of Four Specific Diagnostic Method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IU Chun-qiang 1,ZHANG Lan 2(1.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023,Guangxi ,China ;2.Medical Department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023,Guangxi ,China )Abstract :In diagnostic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basic methods of the examination of disease conditions and the collection of disease information are four diagnostic means which are inspecting ,smelling and listening ,inquiring and pulse-taking.Dur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e were also some special means of examination such a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ccording to its treatment ,urine test and so on.These special diagnostic methods are mostly based on lessons learned from clinical practice.Certain diagnostic methods have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some diagnostic methods show a unique culture.They have not been widely used in modern medicine ,but only pure techniques are recorded or have been given into the history books by ethical significance.Similar diagnostic methods can not explained by theory and only be separated from the outside of the traditional academic systems.Therefore it can easily be lost.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tics ;diagnostic methods收稿日期:2011-12-28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200810LX096)作者简介:刘春强(1976-),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肛肠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与科学研究。

通讯作者:张岚(197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医学史、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中医各家学说的教学与理论研究。

中医学诊察病情、收集疾病信息资料的基本方法是望、闻、问、切四诊,但在中医学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四诊之外的一些特殊的诊察手段。

这些诊法,多是基于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它们不仅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且其中某些诊法还表现出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1以治测证《伤寒论》中论及一种“以治测证”的诊法,即通过辨证施治观察病情变化,以判断气血阴阳及津液的情况。

此处所谓的“以治测证”,实为一种综合诊断方法,又不同于单纯的四诊合参,其重点在于施与治疗之后进行二次诊断,而非对误诊误治后出现的变证进行判断。

比如太阳病“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

”以发汗解表法治疗太阳病是在正确辨证基础上的施治,但由于病人的体质有偏阴偏阳的不同,所以发汗后可以根据“恶寒”与“但热”的不同表现进而判断疾病的虚、实及转归;又如“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太阳中风应服桂枝汤,服法是一剂3服。

服第一次药后,有的病人不但中风证不解,反而更见发烦,张仲景云,此时应“先刺风池、风府”,此为疏通经络之举。

说明服药后的变化并非药不对症,而是表邪太甚,阻于经络,药力运行受阻的缘故。

先疏通经络,然后再接服桂枝汤,就能药力畅达,起到解肌祛邪的作用[1]。

这里虽未直接说明,但“先刺风池、风府”的做法已能表明张仲景的诊断。

《妇人大全良方·候胎门》对判断妊娠也提出了类似的药物验胎法:“妇人经脉不行已经三月,欲验有胎,川芎生为末,空心浓煎,艾汤调下二钱,腹内微动,则有胎也。

”据现代药理分析,川芎含有川芎内脂、阿魏酸,在临床上少量使用,对受孕子宫有张力增高、收缩增强的作用。

可见,以川芎验胎动,是简而易行的可靠方法。

这种“以治测证”的诊法实践性强,医生运用某些疗法或药物判断最初未能诊出的病情,不拘泥于先诊后治的常规程序,善于逆向思维,并且参考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得以准确辨别病情,为治疗做好充足的准备。

这种灵活的诊病思维方式值得我们现代医生参考和借鉴。

2尿试验诊法中医学史上也出现过类似现代医学实验室检查的实证诊断方法,比如对黄疸病的检验。

晋代葛洪的《肘后救卒方》,在对黄疸的发病进行描述时云:“初惟觉四体沉沉不快,须臾见眼中黄,渐至面黄及举身皆黄,急令溺白纸,纸即如黄柏染者,此热毒入内”,不仅强调了黄疸病的最重要特征在于“眼中黄”,而且指出以尿浸白纸,来判断体内是否有热毒。

唐代王焘编撰的《外台秘要》对黄疸的诊断,援引《必效方》指出,给黄疸病人服药后,“每夜小便中浸白帛片,取色退为验”,以此法观察黄疸病病程转归,属于尿试验诊法记载。

此外,隋唐时期,甄立言的《古今录验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中都指出消渴病人尿甜的现象,得到了现代医学的证实。

晋代至五代时期,是临证实用经验积累和发展的时期,从上述著作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注意到排泄物的性状对疾病的诊断意义,但并没有理论解释。

此类近似于近、现代西方医学试验法的对人体排泄物、分泌物性状的观察方法,在中国古代是难能可贵的。

它说明中医学在以外揣内的前提下,为了辨别病、证,必须观察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人体生命现象的外在表现。

在实践的过程中,只要发现机体外在的现象与病、证有联系,就积累下来,无论它是否能够被理论所解释。

这同样表现出中医学强烈的实践性特征。

但是,类似的诊法由于不能被理论所解说,游离于传统的学术体系之外,因此也非常容易被丢失,被遗忘。

所以,可以推测,历史上也许有很多宝贵经验由于未能被流传下来的著作所记载而失传。

3尝粪诊法中国历史上,还出现过“尝粪”诊法。

东汉赵晔在《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第七》中记载,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败给吴王夫差,之后到吴国称臣。

听说吴王得病,越王前去探望。

“因拜:‘请尝大王之溲,以决吉凶。

’即以手取其便与恶而尝之。

因入曰:‘下囚臣勾践贺于大王,王之疾至己巳日有瘳,至三月壬申病愈。

’吴王曰:‘何以知之?’越王曰:‘下臣尝事师,闻粪者顺榖味,逆时气者死,顺时气者生。

今者臣窃尝大王之粪,其恶味苦且楚酸。

是味也,应春夏之气。

臣以是知之。

’吴王大悦,曰:‘仁人也。

’乃赦越王得离其石室,去就其宫室,执牧养之事如故。

越王从尝粪恶之后,遂病口臭。

范蠡乃令左右皆食岑草,以乱其气。

”这里,“尝粪”只是范蠡的计谋而已。

因为范蠡早已知道夫差的病愈时日。

后世,在南北朝、元代、清代的史书中,也多次出现了“尝粪”这种特殊诊法,对尝粪的意义多归之于孝亲之行,或谓之为佞人贱行以媚上。

但从这些史书中也可以看出,尝粪的诊断意义已经记载得很明确。

比如《梁书·庾黔娄传第四十一》中云,齐永元初(公元499年),易(庾黔娄的父亲)病重,“医云:‘欲知差剧,但尝粪甜苦。

’易泄痢,黔娄辄取尝之,味转甜滑,心逾尤苦”。

这一故事也被收入《二十四孝》之中。

之后的《旧唐书·郭霸传第一百三十六》、《元史·惠士玄妻王氏传第八十八》、《新元史·尹莘传第一百三十六》、《新元史·卜胜恭传第一百三十六》、《新元史·杜佑传第一百三十六》、《新元史·张恭传第一百三十六》、《新元史·费隐妻传第一百四十三》、《清史稿·何复汉传第二百八十四》中都有为人子女或为人妻者“尝粪以验疾”的类似记载[2]。

史书中出现的“尝粪”诊法,是一种极其特殊的判断疾病预后的诊察方法,先不论其是否真的能够测病深浅,仅仅就其诊察手段来说即难以让人接受。

但是,在《梁书》、《元史》、《新元史》及《清史稿》的十篇人物传记中,人物关系、事件概况惊人的相似。

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编纂者们不仅仅要记录历史,而且还要表达他们想要极力传播的种种思想。

在古代中国,伦理文化发达,而且渗透到其它文化中。

“尝粪”诊法的史料所表达的,已经不仅仅是医学问题,更是一种社会观念,不是表明某种诊断方法对医学的贡献,而是一种对于对父母尽孝道和对丈夫忠贞行为的赞赏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