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鲁教版选修5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一节 地质灾害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选修5教学案:第一章 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特点自然灾害的概念与分类——————情景导入先思考———————俄罗斯国防部新闻局2016年6月9日证实,“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一架战机当天完成飞行表演任务返回驻地途中坠毁,一名飞行员丧生,另一名飞行员生死不明,尚在搜寻中。
战机两个黑匣子已经找到。
有分析称,事故原因很可能是发动机故障。
思考探究:此次飞行事故是否属于自然灾害?提示:不属于。
因为虽然造成了人员伤亡,但不是自然原因引起的,不具备自然属性。
——————基础知识要记牢———————1.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是指主要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并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
2.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一是要有自然界异常变化作为诱因;二是要有遭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3.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1)地震灾害指由地震造成的灾害。
(2)地质灾害指因异常地质活动,使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遭到破坏的灾害事件,包括泥石流、滑坡等灾种。
4.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1)气象灾害指大气异常活动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
(2)洪涝灾害:①洪灾:因大雨或融雪引起水流泛滥所造成的灾害。
②涝灾:因降水过多农田被淹,造成作物减产以致绝收的灾害。
5.海洋灾害因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带附近发生的灾害,包括风暴潮、海啸等灾害。
6.生物灾害(农业灾害和林业灾害)由有害的草、虫、鼠等生物引发的灾害。
——————重点难点掌握好———————一、自然灾害三要素二、自然灾害的双重性自然灾害是自然界异变导致的一种结果,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是发生在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
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把自然灾害理解为自然现象的发生超越了人类的适应能力,从而危害到人类社会。
例如,降水很少、雨量适中、连续大雨,都是正常的天气现象,但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来说,只适于“雨量适中”的情形;降水很少则会出现旱灾,连续性大雨则会发生洪灾。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貌形态 第二课 地貌形态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1
第二课地貌形态
2.请仔细阅读下列补充知识。
.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D.甲和丙
.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差异是( )
.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A.甲景观流水侵蚀作用显著
B.乙景观主要由风力堆积作用而成C.甲景观主要由向斜构造发育而成D.乙景观主要由石灰岩溶蚀而成
参考答案
检测与训练:
1-12: BCBDCCBAABCB 13.(1)河口三角洲河口处地形平坦,水流速度降低,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
(2)冲积扇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其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高二地理(鲁教版)选修5导学案设计:1.1初识自然灾害
第一单元 用辨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第一节 初识自然灾害【课程标准】: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自然的力量及其威胁。
(2)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类型。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自然灾害类型的多种分类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认识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能力。
3.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形成:通过认识自然的力量,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自主学习案(一)读图1-1-1“旱地祈雨”,你有何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然的力量:1、然界蕴藏的巨大力量,既是推动自然 的动力,也是给人类带来的元凶。
2、自然灾害具有 性,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它,掌握 、 的本领,将自然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
以闪电为例,说明自然灾害的双重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 (三)自然力量的威胁:1、自然力量通过 的方式威胁人类。
2、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主要表现在: 和 两个方面。
此外,自然灾害还会给人们造成 和 ,导致秩序混乱和社会动荡,加重贫困和粮食不安全状况。
3、读P4图1-1-5并世界主要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自然灾害及其类型:阅读P 6-7教材内容,思考:1. 什么是自然灾害?2.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承灾体相同吗?致灾因子呢?3.自然灾害是如何分类的?合作探究案1、举例说明自然灾害的双重性2.如何判断是否属于自然灾害?3.自然灾害的分类:P8“活动”,分析问题2、3题典例分析1、下列能源属于自然的力量的是( )A、风能 B、水电 C、柴油 D、煤气读材料,回答2~3题。
高二地理(鲁教版)选修5导学案设计:1.2剖析自然灾害
第一单元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第二节剖析自然灾害【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探究自然灾害的规律;认识自然灾害的本质。
2.能力目标:通过对自然灾害的特点、规律、本质的学习探究,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态度、情感及价值观:通过对自然灾害的学习,认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协调好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自主学习案(一)1.自然灾害的特点:阅读P9-10教材内容,思考:.自然灾害有哪些主要的特点?(二))自然灾害的规律:阅读P11-12教材内容,思考:自然灾害有哪些规律性?(三)自然灾害的本质:阅读P13-14教材内容,1。
自然灾害的本质?2。
认识自然灾害的本质,有何意义?合作探究案1、以地震为例,说明自然灾害的突变和渐变双重性:2.以台风为例,说明自然灾害的难免和可防双重性:3.典例分析(1)、关于自然灾害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是纯自然问题B、自然灾害的原动力是自然固有的,不可避免C、大地震的前兆和余震说明有突变性D、不同层次的自然灾害间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2)、唐山地震比四川松潘地震损失大的原因是()A、唐山地震震级大B、唐山人口、房屋建筑密集C、唐山位于渤海沿岸D、唐山地处黄淮海平原(3)导致自然灾害的频率和损失出现加速增长态势的根本原因是()A、世界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B、迅猛的城市化进程C、防灾体系建设的相对滞后D、人类为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练习巩固案[基础过关]1、地震灾害的渐变过程表现在()A、余震—主震—前兆B、主震—前兆—余震C、前兆—主震—余震D、主震—前震—后震2、台风无法消除,但可以通过准确预报进行积极防御,这反映出自然灾害的()A、联系和分异双重性B、自然和社会双重性C、突变和渐变双重性D、难免和可防双重性3、下列灾害链正确的是()A、暴雨→台风→风暴潮B、洪水→水土流失→人畜瘟疫C、滑坡→沙尘暴→病虫害D、干旱→蝗灾→饥荒根据图中有关的地理要素,回答4~5题。
高中地理第2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1节第2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学案鲁教版必修1(20
2018秋高中地理第2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1节第2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同步学案鲁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秋高中地理第2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1节第2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同步学案鲁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秋高中地理第2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1节第2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同步学案鲁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2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1.通过图示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重难点)2.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重点)3.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重难点)[自主预习·探新知]教材整理1 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阅读教材P31~P32第一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1.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2.常见类型(1)褶皱①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②基本形态错误!(2)断层①概念: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形成断层.②地貌:常形成谷地、陡崖或断块山。
3.意义(1)找矿: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2)找水: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
(3)工程建设: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断层.正误判断:(1)“背斜谷”从地形上讲是山岭被侵蚀成了山谷,但从地质构造上讲是由背斜转化成了向斜。
()(2)岩层发生断裂就形成断层。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鲁教版选修5模块综合检测
模块综合检测自然灾害与防治(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下图为我国某山区四个聚落的航空照片,框线内为居民密集区。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不容易发生泥石流和洪灾的聚落是()A.甲B.乙C.丙D.丁2.应对泥石流灾害的措施正确的是()A.在较陡山体凹坡处建临时躲避棚B.逃生时向沟岸两侧山坡跑C.顺沟谷方向上游或下游逃生D.加强泥石流沟谷下游的检测工作解析:1.C 2.B第1题,对照四幅图中的聚落,甲、乙、丁处的聚落上部正好是沟谷,当沟谷中山洪爆发时容易形成泥石流;而丙处的聚落在山谷的一侧较高的平坦处,不易发生泥石流和洪灾。
第2题,当泥石流灾害发生时,逃生正确的做法是向沟岸两侧较高的山坡跑。
3.(北京高考)下图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层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
读图,从地形和降水条件分析,最易发生泥石流的网格区是()A.①B.②C.④D.⑤解析:选D图中⑤为我国西南地区,地势高耸崎岖,又因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如果再加上植被破坏,很容易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
雷暴天气的形成要具备充足的水汽条件和剧烈的对流运动。
下图表示重庆市年均雷暴天气日数空间分布。
读图完成4~5题。
4.导致图中雷暴天气年均日数空间分布特点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分布B.太阳辐射C.大气环流D.河流分布5.重庆市雷暴天气主要发生在()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解析:4.A 5.B从图中读出重庆雷暴年均日数空间分布的特点是由南向北递减,西部四川盆地地区数值最高,变化最大,与地形变化一致。
所以主导因素为地形。
夏季才具备“充足的水汽条件和剧烈的对流运动”。
2013年1~5月份南方多省市遭遇干旱,6月3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较强降水过程,部分旱区变为涝区。
专家称大气环流改变是旱涝急转的主因。
据此回答6~8题。
6.南方地区发生旱灾的主要原因有()①属于湿润地区,农业用水量大②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③属于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④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蒸发量大A.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③7.下列因素与长江流域发生的洪水有关的是()①流域的地理位置②流域的形状③流域面积的变化④干支流分布特征⑤流域的气候特征⑥长江下游森林植被破坏严重⑦围湖造田⑧上游河道“九曲回肠”A.①②④⑤⑥B.③④⑤⑥⑦C.①②④⑤⑦D.②④⑤⑦⑧8.防治城市内涝的措施有()①兴建污水处理厂②疏浚河道③加强道路建设④完善排水系统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6.A7.C8.C第6题,我国南方地区从1月至5月,由于大气环流异常,一直降水很少,气温也比往常偏高,使得旱灾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一、城市功能区 1.形成城市各项活动之间发生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而形成。
2.常见功能区3.特点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界线,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温馨提示](1)城市三大功能区中,住宅用地比重最大,商业用地比重最小。
(2)工业区在城市中的布局有两大趋向:一是向城市外缘迁移,二是沿交通线分布。
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1.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因素(1)历史因素: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
(2)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分化影响显著。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包括职业、收入水平、民族和宗教信仰等。
(4)政治因素:政策对城市功能区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2.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和未来“田园城市”。
三、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表现影响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
2.典型(1)美国城市⎩⎪⎨⎪⎧首都:以国会大厦为轴心,划分为四个区其他大城市:市中心为摩天大厦,四周建筑物错落其间(2)欧洲城市:市中心区很少建设现代化高楼大厦。
(3)中国传统城市⎩⎪⎨⎪⎧政治中心(北京):多以皇宫为中心,摆放在城市的中轴线上“天人合一”思想影响,形成“山水城市”[教材P47活动]略。
(提示:判读功能区布局是否合理的依据是各功能区的区位要求,符合区位要求的功能区其布局是合理的,否则布局不合理。
各功能区的区位要求:商业区的要求是交通便捷,人口稠密,如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工业区的区位要求是交通便捷、土地租金低、污染小,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所以工业区位置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且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住宅区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则出现了分化,在区位上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特征,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外缘,并与高地和文化区、风景名胜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多建在市区,且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鲁教版选修5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三节 生物灾害
第三节生物灾害虫灾——————情景导入先思考———————(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
(蝗)食禾稼草木俱尽。
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
填坑堑皆盈。
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思考探究:上述材料记录了我国哪种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状况?提示:蝗虫灾害。
——————基础知识要记牢———————1.虫灾的概念害虫造成的灾害,一般指昆虫造成的灾害。
2.害虫及其危害(1)害虫:①农作物害虫:②森林害虫:有松毛虫、天牛等。
(2)危害:造成谷物、棉花生产损失,农业投资增加。
3.我国的蝗虫灾害(1)历史: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
(2)现状:并未消失,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重点难点掌握好———————一、蝗灾的发生、分布与旱涝的关系水、旱、蝗虫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农业自然灾害,蝗虫的发生、分布与旱涝关系密切,具体如下表所示:二、我国蝗灾严重的原因1.由蝗虫的生活习性决定蝗虫特别是飞蝗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食性又杂,使得它们能经常保持巨大的种群数量,并能积极适应环境,不容易被人类清除。
2.与气候条件有关一方面,我国以季风气候为主,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的不稳定性和不均匀性使得我国旱涝灾害频繁,为蝗虫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便利条件。
另一方面,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也给蝗虫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从而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3.农业类型的多样性起到了加剧作用我国作物种类和耕作栽培方式的地域差异也为不同种类的蝗虫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使得蝗灾的种类和危害形式也趋于多样,从而增加了蝗灾防治的复杂性。
三、蝗虫的防治措施1.人工捕杀。
2.夜晚利用篝火焚烧。
3.农业防治:减少蝗虫的食物源;减少蝗虫的生存地;减少蝗虫的产卵地。
4.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当地蝗虫的天敌控制蝗虫;采用生物农药防治蝗虫;牧鸡和牧鸭防治蝗虫等。
[拓展提升]农作物病虫害形成的主要原因——————应用体验不可少———————我国黄淮地区洪涝过后,水位降低,天气变干,出现大量适于某种害虫生活和繁殖的荒地、草滩,引发害虫灾害。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鲁教版选修六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二节 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环境问题及其分类对应学生用书P7———————情景导入先思考——————沱沱河是金沙江源头一段的称呼,全长375 km。
在想象中,它应该是清澈的,笔者20年前见到的它,也确是一江清流,碧绿如玉。
然而现在,沱沱河的冰川融水流经50多千米后,便开始渐渐浑浊,河水带有盐碱味儿。
到了再下段的通天河,就已是浊浪滚滚,酷似黄河了。
源头两岸由于森林被毁,地表裸露,造成冰川退缩,雪线上升,沼泽干涸,草甸退化,狂风一来,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谁来保卫母亲河?》思考探究:文章中描述了哪些环境问题?提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冰川萎缩等。
———————基础知识要记牢——————1.环境问题的概念(1)狭义: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变化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2)广义:包括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分类(1)按表现形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发生机制: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好——————环境问题的分类1.按表现形式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关系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都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自然灾害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会引发环境问题。
自然灾害只是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二者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 应用体验不可少 ——————根据环境问题的含义及分类,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环境问题表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资源短缺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B .环境污染在发展中国家更严重 C .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更严重 D .全球环境变化不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2.下列属于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复合效应”结果的是( ) A .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多大风扬沙天气 B .日本海底地震引发的海啸冲击沿海地 C .南方丘陵地区山地荒芜,水土流失加剧D .我国夏季东南沿海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天气解析:1.C 2.C 第1题,资源短缺是一个全球现象;发达国家经营规模大,消耗资源和排放废弃物都多,环境污染较发展中国家严重;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且增长快、经济粗放、人口素质低、环境意识淡薄,生态破坏更严重;全球环境变化与前三者并非对立,也不并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都可能引起全球环境变化。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鲁教版选修5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二节 气象灾害
第二节气象灾害洪涝和干旱灾害——————情景导入先思考———————“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春雨贵如油”“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思考探究:上述谚语主要反映了我国哪种气象灾害的发生?分别对应我国的哪些地区?提示:干旱。
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基础知识要记牢———————1.洪涝灾害2.干旱灾害(1)概念:是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明显少于正常年份而导致的灾害。
(2)危害:①直接危害⎩⎪⎨⎪⎧抑制作物正常生长,造成减产或绝收地表径流减少,水上航运中断,水力发电量减少,饮水困难②间接危害⎩⎪⎨⎪⎧产生社会问题:饥荒、难民潮等产生环境问题:火灾、土地退化等(3)发生机制:降水分配的不均匀性是干旱发生的基本原因。
——————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洪水灾害成因的分析——————方法技巧很重要———————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思路分析(1)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即水系特征(水系形状、流域面积等)、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形(地势低洼)。
(2)人为原因:主要从植被破坏、围湖造田方面考虑。
以长江流域为例:——————应用体验不可少———————1.(福建高考)下图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
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滨湖地区洪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洪灾的自然原因。
(2)简述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滨湖地区可能发生涝灾,形成原因要结合气候(降水)、地形等进行分析。
第(2)题,防治涝灾的主要措施有完善抗洪排涝系统,退田还湖,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推广耐涝作物等。
答案:(1)可能发生在6月~9月(夏秋季节)。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6月~9月雨季,降水多且集中;河湖均处于高水位,且河流水位更高,湖水难于外泄,甚至河水倒灌入湖。
(2)完善抗洪排涝系统;合理退田还湖;培育、推广耐涝作物;调整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灾损面积;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监测预警水平。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第一节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教学案鲁教版选修5(2021学年)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第一节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教学案鲁教版选修5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第一节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教学案鲁教版选修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以地理视角分析自然灾害第一节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教学案鲁教版选修5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域差异—-——-- 情景导入先思考—-—————2013年世界七级以上地震分布图思考探究:(1)从图中来看2013年世界七级以上地震分布有何特点?提示:呈带状分布。
(2)为什么上述地区多发生地震?提示:多处在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
—--——-基础知识要记牢—--————1.差异表现(1)发生率的地域差异:亚洲是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大洲。
(2)发生地点的地域差异:灾害种类分布地区干旱非洲、西亚十分突出台风西北太平洋沿岸国家洪水孟加拉国、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地震、火山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周边的一些国家2.带状分布(1)全球地震带:与活动性很强的地质构造带一致.①最主要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②重要的地震带:大洋中脊、大陆裂谷.(2)全球两大灾害带:①环太平洋灾害带:地震、火山、台风、海啸、风暴潮,以及大量的地质灾害和海岸带灾害。
②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洪水、台风、干旱、低温、风沙等气象灾害。
-—-——-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全球两大灾害带的比较——————应用体验不可少 -——————全球的自然灾害在空间上的带状分布现象,称为自然灾害带。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鲁教版三教学案:第二单元第三节 旅游活动设计含答案
第三节旅游活动设计制定旅游方案———————情景导入先思考—-————实验中学计划在“十一黄金周”组织部分高二学生,参加一次革命基地红色教育旅游活动,事前在学校贴出宣传海报,招募活动方案。
思考探究:假如你参与设计一个活动方案,需要考虑哪些内容?提示:旅游目的地、旅游路线、活动安排、预算经费等等.-——-—-—基础知识要记牢-—-———1.收集旅游信息(1)信息范畴:景区特色、景区内外交通状况、气候条件、最佳游览时机、出行花费和周边旅游点等。
(2)渠道:亲戚或同学介绍、媒体介绍、网络查询、向旅行社咨询。
2.选择旅游地(1)影响因素:旅游目的、旅游动机、身体状况、经济条件、旅游时间和交通状况。
(2)注意问题:避免从众心理,适当避开过热的旅游地点和旅游期。
3.制定旅游活动计划(1)旅游地与旅游活动主题.(2)旅游线路设计与旅游日程安排,这是旅游活动计划的核心内容.(3)经费预算。
(4)物品准备与注意事项.(5)其他:就旅游活动目的、参加对象、出游方式、接待部门、食宿安排等做出计划。
-—-————重点难点掌握好—————-旅游地的选择与活动计划制定1.选择旅游地选择旅游地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
2.制定旅游活动计划旅游活动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内容地位具体要求旅游地与旅游活动主题旅游实现的目的合理旅游线路设计与旅游日程安排旅游活动计划的核心内容科学、合理.对旅游活动时间和每天的活动内容做出具体除以上表格中所列内容外,还可以就旅游活动目的、参加对象、出游方式、接待部门、食宿安排、活动措施等做出计划。
-———--—应用体验不可少——-—-—1.要做好一次成功的旅游,在安排旅游活动时,出行前的重要准备工作是( )A.选择旅游地 B.制定旅游活动计划C.收集旅游信息D.旅游活动行为决策解析:选C 出游前应了解旅游地或沿途的一些信息,如天气状况、安全隐患以及必要的物品等。
2.影响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客观条件是( )A.旅游动机B.经济条件C.兴趣爱好D.年龄大小解析:选B 旅游动机、兴趣爱好属于影响人们出游选择的主观因素,年龄常常影响兴趣爱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情景导入先思考———————2016年2月6日凌晨3时57分,台湾高雄发生里氏6.7级地震。
震中位于高雄市美浓区(北纬22.93度,东经120.54度),震源深度16.7 km。
思考探究:(1)试分析这次地震的类型。
提示:按震源深度属浅源地震;按成因机制属构造地震。
(2)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吗?为什么?提示:是。
由于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基础知识要记牢———————1.地震的概念一定区域内的地面震动现象,它主要是地壳运动等地质作用引起的地球内部能量突然释放的结果。
2.地震构造(1)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2)D位于等震线上,是指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衡量指标(1)震级: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
(2)烈度:①定义: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
②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等。
4.分类5.构造地震的发生机制构造运动使岩石变形积累能量,从而发生破裂和错动。
6.地震的发生过程发生较大地震时,震中附近地区的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感觉到水平晃动。
——————重点难点掌握好———————一、地震的分类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陷落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
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人工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震动。
二、地震的发生机制分析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各种地震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边界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分布带。
全球地震大多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这两个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
另外,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
用图表示地震的形成与分布如下:三、震级和烈度的区别与联系1.震级与烈度的区别2.震级与烈度的联系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方法技巧很重要———————图示法理解影响烈度的因素与烈度之间的关系——————应用体验不可少———————(江苏高考)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发生9.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随后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及核泄漏。
读图,完成1~2题。
1.上图为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示意图。
该地区震源深度的分布特点是()A.由北向南深度增大B.由南向北深度增大C.由西向东深度增大D.由东向西深度增大2.此次地震海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原因有()①震级高②震源较深③建筑物抗灾性差④灾情突发A.①②B.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解析:1.D 2.C第1题,根据图中不同震源深度图例的位置,可知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特点是由东向西深度增大。
第2题,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建筑物的坚固程度、地质构造等,日本此次地震伤亡大的原因有震级高、灾情突发等。
3.(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56年1月23日24时左右,陕西关中地区发生8.0级以上地震。
据《明史·五行志》记载:“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
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
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
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
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解析:从材料看,该次地震震级高,余震多,地震影响的范围广,发生地震时“24时左右”,不利于逃生、自救与互救,又加上“河、渭大泛”,所以造成的损失较大。
答案:地震震级高,烈度大;地震发生在午夜,人员来不及反应;地震波及范围广、人口多;房屋倒塌严重;次生灾害(水灾)严重。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情景导入先思考———————2016年5月8日凌晨5时许,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因连降大雨发生山体滑坡。
滑坡事故造成一在建工地7人受伤,39人失踪。
截止5月9日上午11:00,已发现14具遇难者遗体。
思考探究:什么样的地区易发生滑坡?提示:滑坡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山地丘陵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基础知识要记牢———————1.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1)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泥石流:山区沟谷中,由山洪水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滑坡和泥石流的共性二者都是地球外力作用导致的,都具有突发性特点。
3.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摧毁道路、桥梁、村庄、厂房,堵塞河道,埋没田舍,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退化。
4.滑坡发生机制(1)不稳定的山坡形态。
(2)软弱面的存在。
(3)破坏平衡的触发机制。
5.泥石流发生机制(1)充足的水。
(2)足够的堆积物。
(3)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
6.滑坡发生过程蠕动变形→急剧滑动→渐趋稳定。
——————重点难点掌握好———————一、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二、正确认识泥石流的形成机制三、认识滑坡的形成机制—————— 方法技巧很重要 ———————分析一个区域地质灾害多发的一般思路(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 应用体验不可少 ———————2016年6月19日凌晨3时至20日8时,湖北黄冈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特大暴雨,并引发山体滑坡,导致多处道路损毁。
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该滑坡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滑坡是由山洪水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B.该滑坡的发生具有突发性,不可能有任何先兆C.该滑坡的形成原因是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D.该滑坡的形成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2.不考虑岩体影响,在下图中的①②③④四处修建公路,不容易出现滑坡现象的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1.C 2.B第1题,A项表述的是泥石流概念;B项中说滑坡的发生没有先兆不正确,因为典型滑坡的形成要经过蠕动变形、急剧滑动、渐趋稳定的三个阶段;D项中提到滑坡的形成,自然因素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
第2题,滑坡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控制性因素:图中①③不存在软弱面(岩层之间交界面)。
②④有软弱面且软弱面与山坡体倾向一致,故容易发生滑坡。
3.(全国卷Ⅱ)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下图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解析:据图概括地质灾害的月际分布特点。
由图可知,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其低山丘陵区各月都会发生地质灾害,只是灾害的次数不同,5~8月次数较多,6月次数最多,11月~次年2月次数较少。
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多少与降水量密切相关,降水多的月份地质灾害就多,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说明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大,山地迎风坡降水多,且多暴雨;7月份地质灾害相对较少,说明7月份降水少,原因是该月份受夏季风影响相对较小,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较大。
答案:特点: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8月相对集中,其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原因: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
一、选择题1.有关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台风和洪涝B.地震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烈度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大C.地震、火山喷发和泥石流经常发生在山区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不当,是泥石流和滑坡日益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解析:选D地质灾害都与地质构造有关,如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
其中的地震震级越大,其释放的能量越大;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并且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会加剧其发生。
2.川滇山地是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该地区泥石流成因类型最有可能是()A.冰川泥石流B.降雨泥石流C.暴雨激发的黄土泥流D.暴雨引发泥石流解析:选B我国川滇山地的泥石流类型主要是降雨泥石流。
3.下列关于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叙述正确的是()A.具有与地震相对一致的同步性B.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我国山区C.青藏高原是我国滑坡、泥石流重灾区D.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广泛和相对分散的分布特点解析:选B滑坡、泥石流具有与降水相对一致的季节变化,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山区,西南地区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的重灾区。
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广泛性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天津高考)图甲为两种地质现象示意图,图乙为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4~5题。
4.发生图甲所示两种地质现象共同的必要条件是()A.突发地震B.坡度较大的山地C.连降暴雨D.地表堆积物较多5.图乙所示的四处房屋,阳光射入时间最长,且受图甲所示地质灾害威胁最小的是()A.a B.bC.c D.d解析:4.B 5.B第4题,根据图甲可知,上面表示滑坡、下面表示泥石流,这两种地质现象都发生在坡度较大的山地。
第5题,根据生活经验可知,山区有受山峰、山脊遮挡的地区,阳光照射的时间最长;结合等高线可知,b位于小山峰的南侧山脊上,周围没有山峰或山脊遮挡该处的阳光。
此外,该处的等高线较稀疏,坡度较缓,因此不易出现滑坡、泥石流。
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时会掩埋、摧毁道路,严重导致交通正常运行。
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铁路线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危害严重的是()A.京广线、京九线B.石太线、石德线C.成昆线、宝成线D.包兰线、兰新线7.在修筑铁路时,为防止泥石流或者滑坡的发生,在设计中应注意()A.加固路基,植树种草护坡B.大量开挖坡脚,以增加铁路周围的宽度C.驱散积雨云,减少暴雨洪水的发生D.发射卫星及时监测灾害,进行卫星导航解析:6.C7.A第6题,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的铁路干线有宝成线、成昆线等,C项符合题意。
第7题,根据滑坡、泥石流形成的条件,修筑铁路时,应加固路基,植树种草护坡,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二、综合题8.阅读下面两图,回答问题。
(1)根据图表资料,说明震级、烈度、震源深度三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