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安徽的故事电子版本
李白在安徽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

李白在安徽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在历史上论与安徽关系的密切、影响的巨大、知名度高的诗人文学家,当非李白莫属。
而关于李白与安徽的关系在民间、在学术界多年来也存在一些不同说法或不甚了然的问题,去年笔者发表了一篇《李白在安徽留下哪些疑问》,就四个热点问题作了解答。
关于李白与安徽的关系值得认真而深入研究的问题还很多,比如人们都认为李白对安徽贡献很多,功劳很大,留下了很多文化遗产,但到底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数量如何、价值如何,恐怕也说不大清楚。
这里就这个问题再做一篇《李白在安徽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算是上文的续篇。
一、诗文作品是李白留给安徽最大的一宗文化遗产李白先后五次游历安徽,时间累计十余年,并且在这里走向人生终点。
在安徽东西南北各地游历中写下了大量诗文,我在给李白于安徽写作的诗文作编年时,共编入李白诗192首,文9篇,这个数量是很大的,占其一生创作总量近五分之一,占其可以确定写作地点的诗文数量近三分之一。
李白的诗文可以考知写作地点的有650篇左右,而在安徽写作的共201篇,远远多出他在他的家乡蜀中以及另两个寓居地安陆、兖州一带所写数量,也多出他在京洛、吴越、金陵、江夏一带写作数量,可以说李白对安徽情有独钟,文思诗兴独多。
至于具体在安徽各个地方李白写了多少,历代地志和近年各地的有关宣传介绍都显得有些粗疏和随意,经笔者仔细检核,可以给出以下数字:当涂诗48首、文5篇,和县诗9首,宣城诗40首、文4篇,泾县诗19首,南陵14首(其中8首属铜陵,时南陵包括铜陵),秋浦(贵池)41首,青阳3首(2首属九华山),宿松5首,太湖2首(司空山,应属岳西),庐江郡(合肥)6首,寿春1首,砀山1首,江上作3首。
这些作品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有许多名篇,诗如《南陵别儿童入京》、《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横江词六首》、《独坐敬亭山》、《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宣城见杜鹃花》、《哭宣城善酿纪叟》、《赠汪伦》、《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铜官山醉后绝句》、《秋浦歌十七首》、《清溪行》、《望九华山赠韦青阳仲堪》、《临路歌》等。
李白与安徽

李白与安徽据有关史料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先后5次来到安徽,并在这里创作了200余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一、初游安徽喜接诏书李白祖籍陇西,5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彰明县的青莲乡。
为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李白一生几乎游历了半个中国,并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作。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春末,42岁的李白由东鲁南下,移居于安徽南陵县。
在这里,他接到了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兴奋异常。
在与儿女告别后,李白写下激情洋溢的《南陵别儿童入京》诗。
此诗一开始就描写了丰收的景象:“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反映出李白接招后兴高采烈的心情,这样的情绪很快又感染了家人,以至于“儿女嬉笑牵人衣”。
李白在诗中将那些目光短浅的世俗小人比作“会稽愚妇”,而将自己比作朱买臣,认为西去长安便可青云直上了。
这年秋,李白怀着报国的热忱进京了。
起初,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推荐,他受到了唐玄宗的接见,并得到了隆重的礼遇。
李白曾利用与唐玄宗接近的机会,向其陈述过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和主张。
但遗憾的是,唐玄宗器重李白,目的是要李白为自己写诗作词,供其享乐。
当唐玄宗觉得李白不满足于当自己的御用文人时,便渐渐疏远了他,这使李白相当苦闷,即而发出了“行路难”的感叹。
二、再游安徽壮志未酬唐天宝三年,李白愤然上疏请归,再一次走上了漫游的路程。
3年后,李白返回安徽,时年47岁。
这年春天,李白溯江而上,游历了当涂县(今属马鞍山市)。
他十分喜爱这里的山光水色,尤其是天门山。
这期间,他在许多诗篇中都对天门山赞颂不已,尤以《望天门山》最为脍炙人口。
天门山是位于当涂县西南的东梁山与巢湖市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石状巉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江南通志》),形势非常险要,“天门”由此而得名。
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以“天门中断楚江开”一句,描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描写出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力。
李白与安徽

关于李白与安徽六个问题的讨论新闻来源:汤华泉发布时间:2009-10-30 0:00:00 阅读:1851 次李白一生来往游历安徽的次数最多,中间几次寓居于此,并于此走到人生的终点。
李白在安徽写作的诗文最多,留下的遗迹和后人建造的纪念景点也最多。
李白为安徽奉献了一份丰厚的价值无比的文化遗产,对今天安徽的文化建设、旅游开发发挥着特别重大的作用。
对这份遗产安徽各地各界都进行了深入的开发、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以马鞍山成就最为突出。
但在对这份遗产的研究、利用上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有些模糊的地方和盲点,有些随意性。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李白的遗产,有必要对有关的一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本文拟对其中六个问题在综合有关成果和资讯的基础上,谈一些情况和看法,与关心这些问题的同行和朋友进行讨论。
一、李白是否在安徽的南陵奉诏入京?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诗很多人都熟悉,诗是七古十二句:“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这首诗是天宝元年李白奉唐玄宗的征召离开南陵前往长安时写的。
题目上的“南陵”自唐代以来人们都认为是指宣州的南陵,也自然属于今天的安徽。
八十年代初有学者提出新说,说这首诗所写的南陵不在安徽,而是在山东。
这一新说其实没有多少能够支撑的证据,论者主要是从诗里的“黄鸡啄黍”的风物描写和李白当时的行程找证据,认为这样的风物属于北方,李白四五月在泰山,还有别的事要做,秋季不大可能在江南的南陵。
这两个理由都不太能站住脚。
但这一说法得到了几位李白研究的老前辈的支持,后来新说的提出者、赞同者还在山东找到几个可能是南陵的地点和地名,有说在任城(今济宁),有说在兖州,有说在曲阜,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后来问题的关键集中到南陵这个地理专名唐代除了宣州外别地还有没有? 2001年的现在也是马鞍山,在纪念李白诞生1300周年的李白研讨会上,南通大学的姜光斗先生在提交的《论李白与安徽的情结》和我提交的《李白与安徽旅游资源的开发》两篇文章中都谈到这个问题。
李白在安徽宣城写的诗

李白在安徽宣城写的诗
1、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代: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文: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凤凰桥和济川桥好似落入人间的彩虹。
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深秋时节梧桐已是枯黄衰老之像。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
2、宣城见杜鹃花/ 子规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
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安徽电视台旧闻新说:李白在池州

安徽电视台旧闻新说:李白在池州李白在池州——李白在皖南之五池州留下的李白的诗迹也很多。
大约公元753年(唐天宝十二年),也有说是唐天宝八年,也就是公元749年,李白漫游到池州,他到秋浦,登九华,游清溪,宿虾湖。
当地一直流传着李白“三上九华,五到秋浦”的说法。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古秋浦县也大致在现在贵池区这个位置。
秋浦县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李白在这里写了组诗《秋浦歌》十七首,都是五言诗。
其中有一首,也就是第十四首,非常有名。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翻译成现代的白话,就是: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在夜幕里望过去,天地都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
冶炼工人一边劳动,一边歌唱,那嘹亮的歌声使寒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
李白到秋浦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在建功立业的理想方面,碰到了不少挫折,年龄也不小了,所以他的情绪并不很好。
比如他在《秋浦歌》第六首中,就表达过这样的心情。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连观看秋浦的秋色也要强打精神。
但李白的诗总有一种正面的、健康的精神贯穿其中。
既使在心境不佳的情况下,也能看到生命的的活力。
这首“炉火照天地”,正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我国农业文明、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十分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池州青阳的佛教胜地九华山,也和诗仙李白有关。
九华山的特点是山奇峰秀,佛寺众多。
早在东晋年间,也就是公元401年,山上就开始建寺庙,以后历代都增建、扩建,形成“三里一小庙,五里一大庙”,庙宇遍布全山的景象,最兴盛时期据说多达300余座,僧众四五千人。
现在保存完整的寺庙还有五六十座。
唐天宝八年冬,也就是公元749年,李白第一次到青阳。
他和前来迎接他的诗友,也是青阳县令韦权舆一起,到一个叫石门高的深山古村里,邀上隐居在那个村里的,一位叫高霁的诗友,一同上九子山游赏、采风。
从石门高到九子山,很近,直线距离只有三四华里。
三人从桃花坞出发,沿着古沙岭古道,从九子山后山来到山上,途中在一痊姓夏候的乡士家中休息,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
李白与宣城的故事

李白与宣城的故事
宣城,是安徽的一个古名城,自古以来就以人文荟萃、山川秀丽而闻名。
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孕育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李白。
李白在宣城生活期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据说,他常常在宣城的各个山川之间游走,寻找灵感。
他的诗才横溢,使他在当地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有一次,李白在游览宣城的名胜古迹时,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女子。
女子能歌善舞,且通晓诗词歌赋。
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知己。
李白在这段友谊中得到了很多创作灵感,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然而,这段友谊并没有持续太久。
不久之后,李白因事离开宣城,与女子分别。
临别时,李白写下一首《赠汪伦》的诗篇,表达了对女子的感激和不舍。
这首诗后来成为了李白最著名的诗篇之一。
尽管李白离开了宣城,但他的诗篇和故事却留在了那里。
宣城的人民为了纪念他,修建了许多与李白相关的文化景点和纪念馆。
这些地方成为了游客们必去的打卡地,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李白与宣城的故事。
如今,当我们漫步在宣城的街头巷尾时,仍能感受到李白当年游历山川的美好诗情和浪漫气息。
这些故事和传说也成为了宣城独特的文化符号,传承着这座古城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
传奇:诗仙李白的皖地情缘

传奇:诗仙李白的皖地情缘编者按:在历史上,论及与安徽关系的密切、影响的巨大、知名度高的诗人文学家,非李白莫属。
而关于李白与安徽的关系,在民间、学术界多年来尽管存在一些不同说法,但人们一致认为李白在安徽留下了很多文化遗产。
2012年,恰逢李白逝世1250周年之际,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汤华泉先生专门撰文,对李白在安徽留下的文化遗产、数量及其价值作出详细的考察。
对区域文化建设工作不乏启示。
诗文作品:最大的一宗文化遗产李白一生先后五次游历安徽,时间累计十余年,并且在这里走向人生终点。
在安徽东西南北各地游历中写下了诗歌192首,文9篇,这个数量占其一生创作总量近五分之一,远远多出他在他的家乡蜀中以及另两个寓居地安陆、兖州一带所写数量,也多出他在京洛、吴越、金陵、江夏一带写作数量。
可以说李白对安徽情有独钟,文思诗兴独多。
这些诗文作品中有许多是名篇,如《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赠汪伦》、《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秋浦歌十七首》等,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
这些诗文是李白给予安徽一宗最丰厚的文化遗产,它们对安徽后来诗风文风的兴盛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李白题咏过的地方也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前来赏玩,如敬亭山、齐山、采石就成了三座诗山,其流风余韵一直影响到今天。
遗踪遗址:重要的文化遗产李白一生游历安徽大约五次:第一次是天宝元年前后寓居南陵,然后由此奉诏入京;第二次天宝六载由金陵来安徽,至九载,游历了皖东当涂、历阳和县,皖西潜山、霍山、寿春、庐江郡合肥等地,时间四年;第三次天宝十二载由梁园来宣城,至十五载,游历了皖南宣城、当涂、泾县、南陵(包括繁昌、铜陵)、秋浦(贵池,包括石台西部、东至北部)、青阳(包括九华山),时间四年;第四次至德二载避地卧病皖西的宿松、太湖(包括岳西),时间较短;第五次上元二年赦归,游历了宣城、泾县(包括太平、黄山、石台东北部一带),最后定居当涂,时间两年。
唐诗小故事3到5分钟

唐诗小故事3到5分钟唐诗小故事3到5分钟1赠汪伦【作者】李白【朝代】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
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
脉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
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
李白在安徽的故事

李白在安徽前言:李白一生来往游历安徽的次数最多,中间几次寓居于此,并于此走到人生的终点。
李白在安徽写作的诗文最多,留下的遗迹和后人建造的纪念景点也最多。
李白为安徽奉献了一份丰厚的价值无比的文化遗产,对今天安徽的文化建设、旅游开发发挥着特别重大的作用。
对这份遗产安徽各地各界都进行了深入的开发、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诗歌遗产价值效益一.李白的足迹李白一生漫游天下,漂流四方,其足迹几遍大半个中国,其中安徽的山山水水也印满了诗人漫游的屐痕。
根据《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初步统计,李白游历安徽多达十余次。
从时间上看,自诗人二十几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江行初经安徽,到晚年六十多岁流寓当涂而仙逝,跨越了人生大半;从地域范围上看,其活动地点则集中在安徽的南半部分诗人先后到过唐时皖北的亳州,皖中的和州、庐州,皖西的舒州,皖南的宣州和歙州等地,涉及安徽的全境。
仅于李白诗文所见的就有五六十处之多,如天门山、采石矶、敬亭山、陵阳山、黄山、响山、青山(谢公山)、大楼山、江祖山、九子山(九华山)、五松山、铜官山、横江浦、琴溪、宛溪、鰕湖、清溪、秋浦河、白苛陂、泾溪、桃花潭、落星潭、谢朓楼、谢公亭、双桥、姑熟亭、灵源寺、隐静寺、水西寺、化城寺等等。
二、李白的创作李白在安徽期间,肆志游遨、广泛交往,创作了大量的诗文,有诗一百四十余首、文约十篇,约占现存作品总数的七分之一在网上查询到这些数字开列如下:当涂诗48首、文5篇,宣城诗39首、文4篇,泾县诗18首(其中2首应属太平、1首应属石台),南陵14首(其中8首属铜陵),秋浦(贵池)41首,青阳3首(2首属九华山),宿松4首,太湖2首(司空山,应属岳西),庐江郡(合肥)6首,寿春1首,砀山1首,江上作5首。
古代文人故事

古代文人故事观古往今来,历史故事一直是承接历史展望未来的桥梁,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古代文人故事。
古代文人故事1:李白和汪伦的故事桃花潭,在安徽省南部青弋江的上游(今泾县水车公社境内),是个风景幽美的地方。
这里,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感人的故事:唐朝时候,桃花潭边,有一个出身贫寒的青年人,名叫汪伦。
汪伦家贫读不起书,但很爱听诗书;每次到田里干活,经过村头的私塾,见老先生讲诗书,总是悄悄地在窗边听一会。
当时,诗人李白已名扬天下,汪伦很喜爱他的诗。
他常常想:要是我能亲眼见到李先生一面,那该是多么幸福啊!这一年春天,李白从宣城的敬亭山下来到泾县城边的水西。
当时,水西是泾县的风景胜地:翠竹亭亭掩古塔,泉水潺潺绕寺前。
李白很喜欢这个地方,在此玩赏了数日,作了不少诗,还恋恋不想离开。
李白来到水西,不知怎么被汪伦知道了。
他非常高兴,驾一叶小舟,顺着青弋江的碧波来到了水西。
他上了岸,一眼就看到一个风流儒雅文士,站在古寺前观赏烟霞,浏览风光。
他从旁边一个游客口中得知,这人就是李白。
他欣喜地走上前去,倒身就拜:“先生,久仰了!”李白吃了一惊,定睛一看,原来是个布衣打扮、素不相识的俊俏后生,他眨眨眼想了想说:“年轻人,你找错人了吧?”“没有,”汪伦咧开嘴笑了,“我找的就是你,李青莲先生。
”“哦,找我有什么事?”李白含笑问道,他觉得这青年人很有趣。
汪伦又打了一躬,说:“我叫汪伦。
听说先生喜欢饮酒吟诗,今特来奉告,有一个好去处,不知先生可愿前往?”李白一听,正中下怀,急忙问道:“在什么地方?快告诉我。
”汪伦指着闪闪发光的青弋江,说:“在这条江的上流,我就住在那里;那里有一个桃花潭,岸上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真的?”李白到泾县数日,还不曾听说有这么个好地方,于是他怀疑地问道:“果真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千真万确。
”汪伦点点头,“不知先生可想去游一游?”李白从汪伦那诚实的眼神中看出,这个青年人决不会撒谎,于是欣然应道:“去,我一定去!”“那好。
十里桃花万家酒哲理故事

十里桃花万家酒哲理故事
唐朝有个诗人名叫汪伦,他年青的时候家住在安徽泾县桃花潭边的小镇。
他十分仰慕当朝的大诗人李白,只可惜无缘相识,一直想寻个机会亲睹一下这个“诗仙”的不凡风采并交个朋友。
有一次,碰巧李白遨游名山大川到了皖南。
汪伦寻思:有什么方法能够结识李白呢?
他忽然间想起李白生平有两大喜好:一爱喝酒,二爱桃花。
于是他灵机一动,给李白写了封邀请信。
信上说: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
李白接到这封信以后,正和他的心意,于是欣然赶到桃花潭来见汪伦。
两人寒暄后,李白说:“我是特地来观十里桃花,尝万家酒店的酒的。
”
这时候,汪伦才告诉李白:“十里桃花说的是十里之外的桃花泼,万家酒店是指万家潭西一个姓万人家开的酒店。
”
李白听罢,才知自己“上了汪伦的`当”,大笑不已,并称赞汪伦的聪敏。
李白在汪伦家盘桓数日,临别之时,李白感激汪伦一片盛情,特作了《赠汪伦》绝句一首相赠。
大道理:
汪伦利用李白爱桃花爱喝酒的特点,说暗含歧义的话,让李白始料不及,乖乖的上当了。
李白与汪伦的故事

李白与汪伦的故事李白与汪伦的故事大家知道吗?下面由yjbys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李白与汪伦的故事,供大家参考与借鉴~相传在唐朝安徽的泾州,有一个叫汪伦的人,他性格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钱财,慷慨解囊。
当时,李白在诗坛名扬远航,汪伦很是佩服,希望能与李白结为朋友。
可是,泾州名不见转,自己也只是一个小辈,要怎么才能请到李白呢?有一次,汪伦得到李白大师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决定写一封邀请函:“先生,您喜欢游历名山大川吗?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素爱喝酒,又听有如此美景,欣然应允,一见到汪伦,就拉着他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
汪伦笑了笑,说:“‘十里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但方圆十里没有一朵桃花;而‘万家’是我们这儿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有一万家酒店。
”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说:“佩服,佩服!”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了李白名马八匹、丝绸十捆。
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正要离岸时,听见了岸上有人在踏歌。
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附近的村民一起用脚打着节奏,口中吟诵一首首诗曲。
李白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写下了动人的送别诗“《赠汪伦》”。
李白与汪伦的泛泛之交——用故事解释上一篇博文中为何说李白的《赠汪伦》诗不如龚自珍的那首赠友人的真诚而率性在上一篇博文中我提到:“龚自珍有首赠好友的诗,写得非常好,我觉得比李白的《赠汪伦》的感情要真诚而率性。
” 1 有位网友评论说:“朋友,与赠汪沦诗相比差远了。
李白的送别诗总是浅言里面见深情,自古无人可及.无论是送孟浩然也好赠汪沦也好.你读读就知道,李白的诗是小学生都能自己读懂而各大诗人千古盛赞的.就算最后的一句送我情如岭上云.尤要三思而知其义.怎么会比李白的要真诚而率性?”首先,谢谢这位网友的点评。
我所说的“真诚而率性”指的是龚自珍对他的这个朋友的情谊。
李白的赠汪伦诗,从文学角度和通俗程度和影响及高度都是最好的。
李太白在当涂采石的故事

李太白在当涂采石的故事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咱们华夏大地上有个牛气冲天的大诗人,名叫李太白,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李白。
这哥们儿不仅诗写得好,喝酒也是一把好手,人称“酒中仙”。
今儿个,咱就聊聊他在当涂采石那段不得不说的传奇故事。
话说有一天,李太白心血来潮,决定出门溜达溜达,找找灵感啥的。
他一路走走停停,来到了安徽当涂的采石矶。
这地方风景如画,山清水秀,看得李太白那叫一个心旷神怡。
他心想:哎呀妈呀,这地儿不错,得喝两盅!于是,他找了个小酒馆,要了壶好酒,自斟自饮起来。
几杯下肚,李太白那是越喝越高兴,诗兴大发,提笔就在墙上写了一首诗。
那字儿写得龙飞凤舞,跟他的诗一样,那叫一个绝!酒馆里的人都围过来看热闹,纷纷夸赞:“哎呀,这诗写得真好!”“这字儿也是绝了,跟活的一样!”李太白一听,心里那叫一个美,觉得自己简直就是天下第一才子。
喝完酒,李太白也不急着回家,就在采石矶上瞎溜达。
他走着走着,突然看到江边有一块大石头,圆滚滚的,挺有意思。
他心想:这石头不错,要是能在上面睡一觉,那该多舒服啊!于是,他二话不说,就躺了上去。
这一躺可不得了,李太白竟然睡着了,还做了个美梦。
他梦见自己骑着一条大白龙,在天上飞来飞去,那叫一个爽!等他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在石头上,不过周围已经围满了人。
大家都说他睡着了还笑,肯定是做了美梦。
李太白揉了揉眼睛,一看天色已晚,就打算回家。
他站起身来,拍拍身上的土,正准备走,突然听到江里传来“哗哗”的水声。
他往江里一看,哎呀妈呀,一条大鱼正跃出水面,水花四溅,好不壮观!李太白一看,乐了,心想:这鱼跃龙门,是不是也在欢迎我呢?就在这时,一阵风吹过,李太白的衣袍随风飘动,他感觉自己仿佛要飞起来了。
他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仿佛能闻到江水的味道,听到鱼儿在水中嬉戏的声音。
那一刻,他觉得自己跟天地万物都融为了一体,心里那叫一个畅快!李太白在采石矶上玩够了,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他一边走,一边还在回味着刚才的美梦和江边的美景。
诗仙李白及其小故事PPT课件

4、描绘和歌颂祖国锦绣河山; 5、描写劳动人民的思想、生活和劳动的诗,反映
了青年男女热爱生活和动人的劳动场面;诗人对 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诗人与劳动人民之间 的深厚感情。
精选
五、李白诗歌的创作方法
1、现实生活在李白的诗里,往往被诗化为幻境,变得 迷离惝恍,已经不是本来面目。
昆布,栅城之鼓,扶件之鹿,郭颌之永,率宾之马,
沃州之绵,循沦河之鲫,丸都之李,乐游之梨,你
官家都有分。若还不肯,俺起兵来厮杀,且看那家
胜败!
精选
8、贵妃捧砚力士脱靴1
唐玄宗李隆基与宠妃杨玉环在沉香亭赏花,召翰林 李白吟诗助兴。李白酒醉,命宦官高力士为其磨墨 拂纸,即席写就《清平调》三首。应景之作,在李 白是毫不费事,正象在一旁侍候的高力士说的: “放屁还没有这样快!”李隆基看了诗很高兴,赐 饮。李白借酒,叫高力士为他脱靴,加以奚落。高 力士是大太监,天子称他为兄,诸王称他为翁,驸 马、宰相还要称他一声公公,何等神气,怎能吃李 白这一套,靴是给他脱了,但从此记恨在心。后来 他在杨玉环面前捣鬼,把李白的官给罢了。
精选
3、梦笔生花
据天宝遗事记载,李白年少之时,曾梦 见自己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来果然 天才横溢,名闻天下。又记载李白嗜酒, 不拘小节,但沉酣中所撰写之文章,未 曾错误;与人议事,也多半不出李白所 论,所以时人称之为醉圣。
精选
4、铁杵磨成针
传说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向中 途不念了。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一 位老大娘磨铁棒,说要把它磨成针。 李白因此受感动,从此奋发学习, 终于取得了很大成就。这就是“铁 杵磨成针”的故事。
精选
2、李花一树白
名人故事李白求师

名人故事李白求师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怀着愁闷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歙县(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写诗饮酒、漫游名山大川。
一天清晨,李白象往日一样,在歙县城街头的一家酒店买酒,忽听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问话:老人家,你这么一大把年纪,怎么能挑这么多柴草,你家住哪?答复的是一阵爽朗的大笑声。
接着,便听见有人在高声吟诗: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
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李白听了,不觉一惊。
这是谁?竟随口吟出这样动人的诗句!他问酒保,酒保告诉他:这是一位叫许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隐居深山,但谁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里。
最近,他常到这一带来游历,每天天一亮,就见他挑柴进镇,柴担上挂着花瓢和曲竹杖。
卖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诗,一路走一路吟,过路的人还以为他是疯子哩。
李白暗想:这不是和自己一样的诗狂吗?他马上转身出门,只见那老翁上了街头的小桥,虽然步履困难,但李白无论怎么赶也赶不上。
追上小桥,穿过竹林,绕过江汊(河流的分岔),李白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腿痛,定神一看,老翁早已无影无踪了。
李白顿足长叹,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他撩起袍子又赶了一程,还是不见老翁,只好失望地回来。
那天夜里,李白怎么也睡不着,回想起自己大半辈子除了杜甫之外,还没结识到几个真正的诗友。
没想到今天竟遇上这样一个诗仙,可不能错过时机,一定要找到他!第二天,李白在柴草行门口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见老翁踪迹。
第三天,第四天,天天落空。
第五天一早,李白背起酒壶,带着干粮上路了。
他下了最大的决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这儿的山林里。
翻过座座开满野花的山冈,趟过道道湍急的溪流,拨开丛丛荆棘,整整一个多月,还是没见老翁的影子。
李白有点泄气了。
正在这时候,他回想起少年时碰到的那位用铁杵磨针的婆婆,婆婆说得好:只要有决心,铁杵磨成针。
要想找到老翁,就看自己有没有毅力啦。
想到这里,李白紧紧腰带,咬咬牙,又往前走。
累了,趴在岩石上睡一会;饿了,摘一把野果充饥;酒瘾上来,就捧着酒壶美美地喝上一口。
跟着诗仙李白游安徽(2)

跟着诗仙李白游安徽(2)其实,李白在秋浦河时心情并不好,在这组《秋浦歌》里多有反映。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连看诗意的芦花飞絮都强打精神,可见他情绪十分低落。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猿声也能催白发?怕真正的原因是思念故乡了吧。
秋浦河的记忆属于月亮,它的月亮是史上最清瘦的月亮。
较之瘦西湖的月亮绝不逊色。
“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
摇荡女萝枝,半挂青天月。
”水中的月在微波里碎成一面晕黄的毛璃。
爱怜的掬水在手里,月便映在手心。
明月在手,水漏月缺,这也许就是月的阴晴圆缺。
人生也真是如此吧,时光飞逝,不经意间已入衰年,只能空叹事业未成功名未就了。
要不然李白窥见斑白的双怎么会惊天动地的长叹呢。
其实李白不能说是功名未就。
他拥有家产,虽然不能说是富甲但也绝比好上百倍,他也做过翰林学士,名扬于天下。
虽然他随时可以放浪形骸超然物外,但不能忘乎所以。
他的忧愁应该不是个人的功名利禄,这些他已拥有。
他该是为天下为苍生而忧,也许这才是他白发三千丈的真正原因。
那一晚,半月依然卧在,清风吹来,又碎成一团。
跟着李白游安之采石矶下文选自“校园行知客”活动参赛选手:安师范大学孟的日志《跟着李白游安之采石矶》采石矶,旧称牛渚矶,位于马鞍山西南翠螺山临江处。
乍提之,并不是十分出名。
但采石矶名列长江三大矶之首,(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传说中诗仙李白醉酒捞月、乘鲸飞天之处,便是这采石矶了。
似乎采石矶与唐代大诗人李白有着不解之缘。
他与当涂似乎更有缘分。
李白自25岁第一次到当涂开始,直到63岁终老当涂,38年间先后七次来到当涂。
南朝大诗人谢也曾筑宅当涂青山,常来次居住吟咏。
李白一生仰慕谢风范,同样眷恋姑孰山水。
他多次来当涂,寻幽揽胜,题诗吟咏,留下了50余首诗文。
其中《青夜泊牛渚怀古》、《望天门山》、《横江词》等,成为千古名作,广为人们传诵。
诗人晚年漂泊困苦,穷愁潦倒,投奔其从叔当涂县令李阳冰。
最后客死当涂,骨埋青山。
采石矶更加山依依,碧水廖廓,让人感受“青山外,远烟碧”的美妙意境。
《李白晚年在安徽》上官星

李白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写下了许多灿烂诗篇,至今经久不衰,常读
常新。
李白晚年来到安徽,到过黄山、九华山、敬亭山、天门山、宣城、
石台、桃花潭、宿松、当涂、皖南山区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李白的足迹,后
来居住在当涂县令族叔李阳冰那里,李白有个女儿,小名叫明月奴,学名
叫李平阳,有个儿子名叫李伯禽,后来在当涂附近娶妻,生了两个女儿。
李白女儿李平阳比弟弟李伯禽大几岁,终身没有嫁人。
李白是夏天误食腐
烂变质的牛肉中毒而死的,享年62岁,葬在当涂,即今马鞍山市。
李白
去世后,当地老百姓非常怀念他,就自发地凑钱建了一座祠堂,后来改成
了寺庙,到了明清两代,鉴于李白在国内外的巨大影响力,又扩建了气势
恢宏、巍峨壮观的太白楼。
李白留下唯一的一幅《上阳台帖》,是著名民
主人士黄炎培珍贵藏品,毛主席曾借阅临摩一个月。
李白是深受安徽人民
喜爱的伟大诗人,安徽人民为他在长江边上建太白楼,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1361漫游徽州李白访道仙的一段佳话

1361漫游徽州李白访道仙的一段佳话李白问津亭古徽州歙县,还有一处古迹,是歙县练江边的一块碑和一座亭,石碑上刻李白问津处五个字。
亭子叫问津亭,以纪念李白访问许宣平。
李白问津,后面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说的是剑客李白,寻访同为诗人的道仙许宣平的故事。
诗仙李白是资深剑客诗仙李白,名冠古今。
但是,知道李白还是一个资深剑客的人不多。
其实,李白十五好剑术,剑法初成;廿五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还说自己,剑术自通达。
在李白的诗词中,可以有许多对于剑术的描写。
李白在他的作品《酬崔五郎中》里写自己的剑术水平:“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
”《新唐书·文苑传》里说过,李白“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
”李白年轻气盛偶尔打架斗殴是实情。
无论纵横家还是游侠,还是李白最喜欢的道士,在古代都是要学点武艺才行的,因为这三个职业,都是要云游天下,没有武艺防身,在山贼出没的古代是很危险的。
所以毫无疑问李白是会武功的,而且功夫不算平庸,是个行家里手。
虽然没有参加过比赛,李白的剑术在当时确实很不错,一般公认李白名列亚军。
李白的诗,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合称唐朝“三绝”。
虽然三绝中没有李白的剑术,但其剑术之高,却仅位于裴旻之下,居唐朝第二,这种说法只是参考,因为李白的师父就是裴旻。
不管怎么说,李白确实是一个资深剑客,这点毫无疑义。
剑客李白仗剑远游,主要是结交官吏,寻求出路,这是公开的目的。
其次,还为了结交武艺高深的人,道仙许宣平李白早已耳闻,十分仰慕,只是总不知其行踪,无法相见。
道仙许宣平是诗人许宣平,唐代著名道士,新安歙县(现安徽黄山市境内)人,《续仙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唐诗纪事》、《太平广记》等都有其传记。
据《太平广记》记载,唐睿宗景云中,许宣平隐于歙县南山(如今的歙县南乡覆船山,主峰搁船尖),结庵以居。
不知其服饵,但见不食。
颜色若四十许人,轻健行疾奔马。
时或负薪以卖,薪担常挂一花瓢及曲竹杖,每醉行腾腾以归吟曰:'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
望天门山背后的故事

望天门山背后的故事:
李白的诗,很多家长学生时代都学过很多,很多人至今还烂熟于心,那今天呢,熊猫啃书就带大家来学一首李白脍炙人口的诗《望天门山》,还有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从家里出来,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时候写的。
那时候的李白刚毕业,血气方刚,满怀锦绣,要为国出力。
但是,没见过什么世面。
他所有的对外面世界的认识,都是书上来的,都是听人家说的。
人间的事和美景他都没见过,于是,李白开始,毕业旅行。
好男儿志在四方,李白在自己出发的时候写的一篇文章中说: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大丈夫就是要闯荡天下的意思。
李白坐着船,顺河而下,他最初看到的景色,对他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
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美景,第一见,保证很震惊。
李白刚从家出来,看到的第一个让他感到震撼的景色就是天门山!在中国,有七座山都叫天门山。
现在最著名的,是湖南张家界的天门山。
但是,李白去的是安徽省的天门山。
在安徽,就有两个天门山,李白去的是最有故事的、安徽芜湖市当涂县的天门山。
为什么说这个地方的天门山最有故事?
首先,这山来的神奇。
天门山不是一座山,而是左右两座,就在长江边一边一座。
分别叫东梁山和西梁山,两座山在一起叫做天门山。
就在这,长江转了一个弯,所以当年李白第一次出门,见到这么美好的景色,他就被震惊了。
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而且,这两座山据说以前只有一座,就是现在的西梁山,东梁山是后来才有的。
李白的故事合集15篇

李白的故事李白的故事合集15篇李白的故事1相传天宝初年李白来到长安,在一间酒楼里与贺老前辈相遇了。
李白先是拿出自己写的《乌栖曲》给贺老看,贺老看罢,赞曰:“此诗可以泣鬼神矣。
”李白心里想,这篇都能“泣鬼神”,俺其他的作品还不让玉皇大帝哭成泪人儿啊?于是从诗袋里取出了自己最得意的《蜀道难》。
贺知章读罢,激动得无以言述,长叹道:“凡人哪里就能写出这样的`诗来呢?小李啊,你肯定是天上的文曲星遇谪下凡!”于是他把李白唤作“谪仙人”,并且郑重声明:这顿饭我老贺请了。
可是贺老一掏腰包,发现没带银子,只得解下腰间皇帝御赐的金龟换酒,与李白大醉而归。
您看,贺老是朝廷三品命官,在一间小酒馆里吃饭,就是吃霸王餐都算是给老板天大的面子呀。
可是贺老要“进取于善道”——隆重推介诗坛新人,而且又不想以官欺民,所以才把御赐的金龟拿来换酒。
御赐的金龟当然重要,一般人舍得命也舍不得它,可是贺老却将它拿出来换酒,这才能真正见出诗坛老前辈对后学的无比关怀。
李白的故事2桃花潭,在安徽省南部青弋江的上游(今泾县水车公社境内),是个风景幽美的地方。
这里,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感人的故事:唐朝时候,桃花潭边,有一个出身贫寒的青年人,名叫汪伦。
汪伦家贫读不起书,但很爱听诗书;每次到田里干活,经过村头的私塾,见老先生讲诗书,总是悄悄地在窗边听一会。
当时,诗人李白已名扬天下,汪伦很喜爱他的诗。
他常常想:要是我能亲眼见到李先生一面,那该是多么幸福啊!这一年春天,李白从宣城的敬亭山下来到泾县城边的水西。
当时,水西是泾县的风景胜地:翠竹亭亭掩古塔,泉水潺潺绕寺前。
李白很喜欢这个地方,在此玩赏了数日,作了不少诗,还恋恋不想离开。
李白来到水西,不知怎么被汪伦知道了。
他非常高兴,驾一叶小舟,顺着青弋江的碧波来到了水西。
他上了岸,一眼就看到一个风流儒雅文士,站在古寺前观赏烟霞,浏览风光。
他从旁边一个游客口中得知,这人就是李白。
他欣喜地走上前去,倒身就拜:“先生,久仰了!”李白吃了一惊,定睛一看,原来是个布衣打扮、素不相识的俊俏后生,他眨眨眼想了想说:“年轻人,你找错人了吧?”“没有,”汪伦咧开嘴笑了,“我找的就是你,李青莲先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在安徽的故事
李白在安徽
前言:李白一生来往游历安徽的次数最多,中间几次寓居于此,并于此走到人生的终点。
李白在安徽写作的诗文最多,留下的遗迹和后人建造的纪念景点也最多。
李白为安徽奉献了一份丰厚的价值无比的文化遗产,对今天安徽的文化建设、旅游开发发挥着特别重大的作用。
对这份遗产安徽各地各界都进行了深入的开发、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诗歌遗产价值效益
一.李白的足迹
李白一生漫游天下,漂流四方,其足迹几遍大半个中国,其中安徽的山山水水也印满了诗人漫游的屐痕。
根据《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初步统计,李白游历安徽多达十余次。
从时间上看,自诗人二十几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江行初经安徽,到晚年六十多岁流寓当涂而仙逝,跨越了人生大半;从地域范围上看,其活动地点则集中在安徽的南半部分诗人先后到过唐时皖北的亳州,皖中的和州、庐州,皖西的舒州,皖南的宣州和歙州等地,涉及安徽的全境。
仅于李白诗文所见的就有五六十处之多,如天门山、采石矶、敬亭山、陵阳山、黄山、响山、青山(谢公山)、大楼山、江祖山、九子山(九华山)、五松山、铜官山、横江浦、琴溪、宛溪、鰕湖、清溪、秋浦河、白苛陂、泾溪、桃花潭、落星潭、谢朓楼、谢公亭、双桥、姑熟亭、灵源寺、隐静寺、水西寺、化城寺等等。
二、李白的创作
李白在安徽期间,肆志游遨、广泛交往,创作了大量的诗文,有诗一百四十余首、文约十篇,约占现存作品总数的七分之一在网上查询到这些数字开列如下:当涂诗48首、文5篇,宣城诗39首、文4篇,泾县诗18首(其中2首应属太平、1首应属石台),南陵14首(其中8首属铜陵),秋浦(贵池)41首,青阳3首(2首属九华山),宿松4首,太湖2首(司空山,应属岳西),庐江郡(合肥)6首,寿春1首,砀山1首,江上作5首。
其中许多名篇佳构千古传诵,屡被后世唐诗选本所采撷,如《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独坐敬亭山》、《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赠汪伦》、《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赠张相镐二首》、《宣城见杜鹃花》、《哭宣城善酿纪叟》等等。
三、李白在皖的原因
李白后期活动的中心由北方转向南方,而安徽南半部分又恰好位于长江两岸,交通便利、山川秀丽、经济文化发达。
这两个因素的结合大概就是李白多次游历安徽的主要原因。
而且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当然首先游山玩水意图很突出,由金陵来当涂就是当涂一带江天美景把他吸引来的,他的《自金陵泝流过白璧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这首诗的题目就清楚的表现出来了,在宣传,他也有一
首似乎旅游宣言的诗,题目叫《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是敬亭山和陵阳山水引导他开始又一次安徽之旅。
安徽许多好山好水都被他游遍,有不少是他首次游览,还有的山名、景点名称是他命名的,主要有三座名山、两条山水旅游带、两大风景名胜区、其它景点。
三座名山就是黄山、九华山、天柱山,两条山水旅游带就是泾川山水、清溪秋浦山水,两大风景名胜区就是宣城和当涂马鞍山。
其它景点就更多了,如五松山、司空山、八公山、长风沙等
其次是钦仰谢朓,谢朓是南齐诗人,以擅长山水诗而著名,并曾任宣城太守。
李白在宣州漫游期间,与这位数百年前的文学家结下了神交,对其心仪神往,经常游赏谢朓旧迹,吟诵其名篇佳句,并挥毫抒怀。
如“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
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游敬亭寄崔侍御》)等等。
李白暮年依归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当涂青山有谢朓故宅、谢公亭、谢公池等遗迹,诗人曾前往凭吊,作有《游谢氏山亭》一诗。
值得注意的是,李白预卜的安息之地也正是“谢家青山”。
中唐人范传正《赠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云:“晚年渡牛渚矶,至姑熟(当涂),悦谢家青山,有终焉之志,盘桓庀居,竟卒于此。
”范氏曾任宣歙池等州观察使,他曾亲至当涂寻访过李白后裔,诗人
的两位孙女告之曰:“先祖志在青山,遗言宅兆。
”(同上)可见范氏的记叙可信。
四、李白给安徽带来了什么
1、诗文作品是李白留给安徽最大的一宗文化遗产
这是李白给予安徽一宗最丰厚的文化遗产。
在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位客籍诗人文学家在安徽写下这么多的文学作品,谢眺写了二三十首、的杜牧写了三四十首,超过百首的一时还找不到。
以李白这样的诗名,他的这些作品对安徽后来诗风文风的兴盛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李白题咏较多的地方往往是诗风文风最兴盛的地方,自唐之后皖南的姑孰、泾溪、清溪成长了、吸引了很多的文人墨客,敬亭山、齐山、采石成了三座诗山,其流风余韵一直影响到今天。
2、李白的遗踪遗址也是他留给安徽的重要文化遗产
李白的遗址最具历史价值、最真实可信的就是他的冢墓。
冢墓有两处,一在当涂的青山,是他的真身墓,一在采石,是他的衣冠冢。
这两处冢墓李白的当世就有文献记载,且世代延续。
地表上保存到现在、完好的、封志明确的唐人墓全国范围已很少了,安徽只李白一人。
联系到当前各地争抢名人、乱掘古墓,甚至以假乱真的现象,我们以李白的真墓在安徽感到自豪。
李白墓在安徽这是“不争的事实”,大概不至于在出现“李白故里之争”的滑稽剧后又出现李白墓之争吧?李白的遗址应包括他的寓居住所,他的诗记录了他在当涂、宣城敬亭山、南陵、秋浦都有寓所,当涂、南陵两处还见于地
志和其它诗文,这些建筑和处所在李白身后都废圯了。
还有李白经过的地点后代多有纪念建筑,但年代悬远,不能遽定为就是李白的遗址,可以认定为李白遗址的是九华山李白书堂,这处遗址宋初《太平寰宇记》有记载,谓已倾圯,据其描述,此处建筑不晚于晚唐,后代也不断复修。
此处应是李白当年活动的遗址。
还有两处石刻,可能是李白留下的遗迹。
一处在泾县桃花潭附近的放歌台,石壁刻有“天宝十五载三月李白偕汪伦寺僧”诸字题记。
一处在贵池秋浦白笴陂不远处的石门,据说即参与《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高霁的住处,其地有“桃花坞”大字石刻,其旁有小字题刻“同李太白在此游”、“高霁题”、“唐天宝庚寅岁”诸字。
3、安徽各地有关李白的纪念建筑、纪念景点和传说是李白留给安徽的再生文化遗产
李白的遗址及历代安徽有关李白的纪念建筑和景点多达100多处,见于唐宋文献记载的有30余处,在全国是最多的。
,除安徽外,其它地方的遗址、纪念建筑、景点,不过30处。
这也见出李白与安徽关系特别密切,安徽人士对他特别崇拜。
拥有这么多的遗址、纪念建筑、景点,对李白而言,他真是获得了“千秋万岁名”无论李白达到与否,后代产生的纪念建筑、景点和传说,都是因李白的大名、慕李白的诗章而产生的,是李白在安徽游踪的辐射和神奇化,也是李白留给安徽的再生文化遗产,对今天的安徽来说,是一笔无与伦比的巨大财富。
李白虽不出生于安徽,但他以最终的人生选择、以在安徽创作的光芒万丈的诗篇成为安徽的文化伟人,成为安徽的江山之英,成为安徽的旅游之祖。
珍视李白的文化遗产,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