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人物形象: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妇形象,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
1、安娜的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
当她还是少女时,就由姑母作主,嫁给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枯燥乏味,感情贫乏。
牢狱般的生活窒息了她生命中隐伏的爱情。
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长期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
她对爱情自由的执著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
2、她对渥伦斯基的爱认真执著到疯狂和神经质的地步。
当渥伦斯基明显表现出对安娜的冷淡时:失去了一切的安娜绝望地想找回渥伦斯基最初的激情,找回那种不顾一切的爱,而渥伦斯基对安娜的“反常”越来越反感,安娜的感情受到极为惨重的打击,这使她对渥伦斯基的爱更加炽热真诚,发狂到了极点。
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生命,她想以死唤回爱的生,这是她的性格所决定的。
悲剧原因: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
内在因素: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
外在原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
安娜之所以不能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她爱上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由于她竟然敢公开这种爱情。
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上流社会的一种挑战。
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安娜公开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卡列宁为了折磨她,拒绝离婚,并且剥夺了她心爱的儿子。
在失去一切之后安娜生活中惟一的安慰便是渥伦斯基的爱情了。
爱情的破裂使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渥伦斯基的手杀害了她。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是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的扼杀了的悲剧人物。
安娜的悲剧是她的个性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分析安娜悲剧的原因首先,安娜的惨死是社会性的悲剧,与她的生存环境有关。
安娜处于一个农奴制受重大冲击,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正在兴起的动荡时代。
当时的上流社会虚伪、放荡,允人们偷情但不能公开,因为公开会让贵族有失颜面。
接受新思想的安娜认为她与沃伦斯基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他迫不及待想离婚想公开,可是当时卡列宁不允许、世俗不允许。
当沃伦斯基抛弃安娜后,上流社会所有人唾弃安娜,拒绝接受他,贵妇人对她施加恶言,无数双冷眼羞辱她,使安娜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逐渐精神崩溃。
安娜萌发的新思想最终抵不过上流社会固有的旧思想,在新旧思想交锋失败后绝望自杀。
其次,虚幻的爱情是造成安娜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沃伦斯基与安娜一见钟情,安娜深爱他,为他抛夫弃子,为他承受四面八方的言语攻击,把所有的希望放在沃伦斯基身上。
可是沃伦斯基没回报给娜同等的爱,对他来说事业才是首位,安娜不过是个可以满足他情欲和上流社会虚荣心的女人,得到安娜后他的升官之路因此被阻,于是对安娜慢慢产生厌倦、厌恶。
安娜成了个被上流社会不容,又被爱人冷落的多余人。
再次,安娜自身的矛盾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直接原因。
作为贵族,安娜深受贵族思想的熏陶,贵族社会的道德规范深深刻在她的思想里;可她又受新思想的影响,想追求自由的爱情。
因此她一方面热烈追求自身爱情,一方面又内疚于自己行为的越轨,骂自己是个“堕落的女人”。
甚至人格分裂,恨卡列宁窒息了她的生命但又对他怀有负罪感;爱弗伦斯基但又将他看做诱使自己堕落的罪人。
内心新旧思想的矛盾至死都在折磨着她。
第四,卡列宁的自私冷漠导致安娜悲剧的一个外部原因。
卡列宁端着一副官僚架子,他主持的家是刻板而不是温暖的,他给了安娜地位富贵,却吝于爱情。
安娜·卡列尼娜 悲剧成因整理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性成因《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写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俄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革。
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随之激化。
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他在这部作品中塑造的安娜形象具有了反抗意识,也让这部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意义。
在文中作者以史诗般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冲击下俄国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的骚动不安,展示了整个时代的风貌。
安娜·卡列尼娜乘坐着火车从彼得堡来到莫斯科,生机盎然、青春勃发地出现在渥伦斯基面前,惊鸿一瞥之间已经俘获了他的心;而最终,在爱情幻灭、绝望无助之际,安娜投身于火车轮下,用自己的死为这场悲剧划上了句号。
安娜的人生悲剧与爱情悲剧在铁路上开场,又在铁路上结束。
那么,是什么促成了这出悲剧的上演呢?其一、没有爱情的婚姻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安娜与卡列宁的婚姻完全是由把她养大的姑母作主。
这一对新婚夫妇,一个是任人摆布、不谙世事的贵族少女,一个是沉浮于官场多年、久经风霜的政客。
两个人的人生经历迥然不同,性格差异更是巨大。
在年龄方面,两人成婚的时候,卡列宁已经快步入不惑之年,而安娜却还只有十七岁。
在外貌上,安娜美貌惊人,风姿绰约;而卡列宁却总是一副呆板冷漠的神情,长着一对刺眼的招风耳和一副“不风雅的外貌”。
两人无论从哪个地方看,都不相协调。
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 从小就缺少父母之爱的他也养成了孤僻、固执的性格,最终在叔叔的帮助, 才踏上了显要的仕途。
可以说他能取得后来的社会地位,能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占据一席之地,靠的主要是自己的奋斗。
他害怕一不小心就会失去这个来之不易的幸福, 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于事业上, 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尽管安娜的姑母将侄女嫁给他,更多地是出于金钱和利益的考虑,但拥有安娜这样的如花美眷, 对从小缺乏家庭温馨的卡列宁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
因此他就要竭力维护家庭的完满, 同样也是为了保护他得之不易的事业的成功。
安娜悲剧分析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汉语言文学0801 沈灵琪 200808580119《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于1873年至1877年写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长篇小说。
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带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色彩的俄国贵族妇女的典型,也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最动人的女性艺术形象之一。
然而小说中安娜•卡列尼娜的结局却是悲惨的,造成她的悲剧的原因也是复杂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简要分析:一、社会的悲剧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的转型时期,古老的封建制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
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家庭悲剧层出不穷,尤其是妇女,命运极为悲惨,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正是当时动荡的社会和宗教伦理道德压迫造成的。
在当时那个贵族社会里,互相欺骗几乎成了家常便饭,每个家庭都貌合神离,丈夫有情妇,妻子红杏出墙也都很普遍,攀比浮夸,到处充斥着肮脏和龌龊,华丽的外衣下都是一个个灵魂散发着恶臭的躯体。
然而,安娜对于真爱的态度却是那么纯粹,当她爱上渥伦斯基后,不愿随波逐流,像当时许多上流社会的妇女那样过着虚伪的二重生活,也不想偷偷摸摸,更是不顾丈夫的种种威胁、利诱和社会的层层非难、阻挠,离开儿子和家庭,希望通过离婚公开正当地和渥伦斯基结合,以摆脱上流社会的污浊,寻求妇女的正当权利,结果当然可想而知,她被上流社会说排斥唾弃,原因不是她爱上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她竟敢公开这种爱情,公开追求真爱和自由,这是向贵族社会的虚伪道德的公开挑衅,更违反了那个污潭的游戏规则。
于是这污潭向她发起了责难:卡列宁,她的丈夫,用法律责任拒绝离婚,不准她跟儿子见面来折磨安娜;李迪娅•伊凡诺夫娜,用宗教的名义夺走了她的儿子;培特西他们对安娜关闭了所有的社交大门。
然而安娜没有退却反而更加勇敢,坚强地出现在这些上流社会人物面前。
可是,渥伦斯基伯爵,这个让安娜放弃一切的男人却是外表热情忠诚,实则庸俗放荡的“彼得堡富家公子的一个最好标本”。
解读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人生
解读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人生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笔下最有魅力的女性形象。
她美丽善良,真诚勇敢,气质高贵,但她的命运却是凄惨的。
本文从人物的社会背景、家庭枷锁、盲目的爱情观及社会和生活根源这四个方面简要分析其悲剧成因。
关键词:安娜社会背景家庭枷锁爱情观《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笔下最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她那迷人的风采,至今吸引着无数渴望善与美的心灵的人;但由于当时社会背景、个人的盲目爱情观等几个因素导致她的结局是凄惨的。
一、人物悲剧的社会背景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正处在历史上大分化大裂变的新旧交替时期[1],农奴制的废除使资本主义获得了空前的张力,工业蓬勃发展,无数产品从流水线上像河水一样汹涌地流向市场,腐朽的贵族庄园经济日渐萎缩。
资产阶级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优势,那么对于自己的欲望必然在政治上得以凸显,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像潮水一样冲击着传统的旧观念。
安娜的爱情悲剧,就是在这种新旧思想交替和激烈碰撞的下产生的。
二、虚伪的婚姻生活虽然安娜是柳立克王室的后代,背景显赫,可是她的命运却是不幸的。
她的父母早早过世,长期寄养在姑母家里。
安娜的婚姻是由姑母做主嫁给了37岁的卡列宁省长,而当时安娜仅仅17岁,还没有成年[2]。
卡列宁形象极差,肥头大脑,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是野心勃勃,虚伪透顶,一心想向上爬。
尽管如此,卡列宁确是仕途平顺的,仅8年时间,就爬上了内阁部长的职位,成为彼得堡最重要的官员。
他丝毫不关心他的家庭生活和妻子的感情,只关心如何打败自己的政敌,巩固自己的官场地位。
在生活中与安娜谈话的时候,也像起草他的公文一样,先写下大纲,然后分条扩展,官气十足的念一遍,就如同对自己的女秘书训话一样。
安娜很痛苦,她觉得卡列宁不是一个正常的人,只是一架官僚机器,升官是他灵魂唯一的东西。
安娜也曾试图去爱自己的丈夫,可是两人对生活的态度以及思想性格的对立,成为了这个家庭破裂的根本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5篇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5篇第一篇: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正如全书来头所说“幸福的家庭全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的悲剧命运的成因也有很多,我不能一一分析,一下简单从婚姻和个人两方面分析安娜的悲剧一生。
一:婚姻的不幸安娜将幸福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爱人的身上,然爱人不能使之幸福,不可寄托厚望。
安娜所爱非人。
安娜作为一个即将没落的封建贵族的一员,带有明显的贵族特点:优雅、高贵。
她同时又具有摆脱庸俗的精神追求,这形成了安娜的精神结构,这样的安娜任何一种思考和行为都带有纯粹的精神意义,当面对爱情,安娜所要求的就更加热烈、更加执着。
安娜敢爱敢恨,不顾一切,冲破种种宗法礼教的禁锢和樊篱。
安娜在少女时代就嫁给了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
在贵族妇女中,她不只是外貌上尤其在精神气质上远远超出她的同伴,“可惜渥伦斯基并没有决心坚持真挚的爱情,虽然他在开始与安娜热恋时比较认真,有一些颇为高尚的行为。
他自从开始追求安娜后,洗心革面,变得真诚和专一起来,为了得到和保持安娜的爱情,放弃了他的前程名誉等一切妨碍他爱情的东西,也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对他实施经济制裁,甚至在安娜面临难产危险时自杀殉情。
在安娜情绪失控的时候,也委曲求全的努力迁就安娜的无理苛求,直到安娜报复性自杀之后,依然在悲痛之余,将所有的财产变卖一空,亲自组建了一支军队奔赴战场,显示了以死殉情的一番真情。
但这些行为与安娜为追求他的真爱所付出的远远不及。
安娜所追求的、所向往的,渥伦斯基并没有给她,也没能给她以希望。
安娜为了他放弃了一切。
却没有得到她想得到的,为此她绝望了。
渥伦斯基在获得了她的爱情,即满足了自己的情欲和虚荣之后,却对她越来越冷淡厌倦了,他自己的行为越来越退缩后悔了,她清楚地看到:她面临的只是被他最终抛弃的悲惨结局。
她恐慌,只有以死来“摆脱”。
渥伦斯基不理解她献身的爱,安娜也对自己所追求的爱产生了迷惘。
语文教案 安娜 卡列尼娜 的悲剧分析
语文教案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分析语文教案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分析一、引言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之一,被认为是19世纪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通过对安娜·卡列尼娜这位主角的悲剧性分析,探讨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性困境与社会压力。
二、背景介绍1. 作品概述《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以19世纪俄罗斯贵族生活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主要讲述了安娜·卡列尼娜这个角色在婚姻与爱情之间的纠结与挣扎,以及她最终选择自杀的悲剧命运。
2. 托尔斯泰的写作意图托尔斯泰通过《安娜·卡列尼娜》表达了对当时俄罗斯社会现实的批判,探讨了爱情、婚姻、道德、宗教等问题,并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三、悲剧性的冲突1. 个人情感与道德伦理的冲突安娜·卡列尼娜作为贵族出身的女性,她在与自己的丈夫卡列宁的婚姻中感到压抑和空虚,同时她又爱上了军官弗朗西斯科·凡·科伊茨基。
在她的内心中,道德理性和个人感情之间发生了剧烈的冲突。
2. 社会压力与个人选择的矛盾安娜与科伊茨基的感情在当时的俄罗斯社会被视为道德败坏与背叛,这使得安娜陷入了巨大的社会压力之中。
她的亲友们对她的否定态度和社会的舆论压力,逐渐让安娜无法承受,最终导致她的自杀。
四、悲剧的原因与意义1. 社会道德与个人自由的冲突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源于她对个人自由的追求与社会制度的冲突。
她试图通过逃离婚姻和追求真爱来获得个人幸福,却因为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的束缚而最终无法走出困境。
2. 悲剧的警示与反思《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的悲剧命运,对社会的伦理观和道德标准进行了批判。
作品告诫人们,在追求自由与幸福时,应当理性思考,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并避免陷入对社会压力和舆论的盲目追随。
五、教学反思与活动推荐1. 教学反思通过对《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分析,让学生了解托尔斯泰的写作意图和作品背后的思考。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资料类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资料类关键信息项:1、安娜的性格特点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安娜的爱情观念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情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安娜的社会地位与角色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角色转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安娜的性格特点安娜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个极具复杂性和魅力的人物形象。
她的性格丰富多样,既有勇敢、热情的一面,也有脆弱、敏感的一面。
111 勇敢与热情安娜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不顾社会的舆论和传统的道德束缚。
她在遇到渥伦斯基后,毫不犹豫地投入了这段感情,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
她的热情让她在爱情中全情投入,不计后果。
112 脆弱与敏感然而,安娜的内心又是极其脆弱和敏感的。
她对渥伦斯基的感情充满了不安和猜疑,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能让她陷入痛苦和绝望之中。
她的敏感使她在面对社会的压力和指责时,更容易受到伤害。
113 性格形成原因安娜性格的形成与她的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她从小生活在一个贵族家庭,受到了严格的礼教和规矩的约束,但内心却充满了对自由和真爱的渴望。
婚后的不幸生活让她感到压抑和痛苦,当遇到渥伦斯基时,这种渴望被瞬间点燃,从而导致了她性格中的矛盾和冲突。
12 安娜的爱情观念安娜的爱情观念是纯粹而又理想化的。
121 纯粹的爱情追求她认为爱情应该是毫无杂质的,是全身心的投入和奉献。
她渴望与渥伦斯基建立一种纯粹基于爱情的关系,不被任何外在因素所干扰。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人物形象安娜是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富于激情,生机勃勃,不满封建婚姻,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真挚的爱情和幸福生活;二、真诚、坦率、高尚、勇敢,向上流社会挑战,反抗腐朽堕落的社会道德;三、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内心有矛盾,有负罪感。
悲剧成因一、没有爱情的婚姻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由姑母做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
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场,是一架“官僚机器”。
相反,安娜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
她与这样的丈夫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活力。
二、贵族上流社会的迫害社会已宣判了她这个胆敢破坏既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人不受法律保护;上流社会拒绝接受这个“坏女人”;作为一个母亲,她因“抛弃儿子”而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说她是为了“卑鄙的情欲”而不顾家庭责任。
凡是构成她幸福生活的东西,都遭到了严厉的抨击。
三、安娜自身的矛盾性格是导致她悲剧的深层原因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在安娜身上出现了双重的人格。
她的内心分裂为两个自我:一个是鲜活地迸发出青春活力、要独立、要自尊,要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女性意识;一个是贵族宗法制道德体系下的贤妻良母的女性角色——卡列宁夫人。
我们可以将前者看成是安娜身上本我的体现,后者看作安娜的超我的代表。
本我与超我,双重人格的撕扯、搏斗,也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天人交战”,使得她一直处在痛苦矛盾的挣扎与斗争中。
四、与渥伦斯基理念的不合断灭了安娜对爱情的追求安娜为了爱情牺牲了她所能牺牲的一切,渥伦斯基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和寄托。
而渥伦斯基,作为贵族上流社会的一分子,面对他和安娜之间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羞辱、鄙视,潮水般的漫骂攻击,无疑也会感觉到尴尬并产生深深的负罪感和羞耻感。
这也如同一瓢凉水,浇熄了他与安娜之间的爱情火焰。
浅析安娜形象及其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
浅析安娜形象及其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第一篇:浅析安娜形象及其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浅析安娜形象及其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著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而女主人公安娜是灿烂群星中的一个,她那美丽动人、令人心醉的风韵以及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辉煌悲壮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安娜是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她聪慧、典雅、质朴、活跃、沉静、从容、单纯、高贵,拥有一个复杂多端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
她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
安娜还是一个勇敢的、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的叛逆女性,义无反顾的,最后也不愿回到沉闷的生活中去,以死抗议了没有爱情的婚姻,抗议这个毁灭真情的社会专制制度。
她就像杂草丛中的一朵奇葩,以其惊人的美貌,丰富的内心世界,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寄托了托尔斯泰的思想。
她的悲剧形成原因是复杂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剖析:一、动荡的社会及伦理道德。
安娜·卡列尼娜生活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正是转型时的社会,当时的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古老的封建制的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
安娜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她追求爱情自由的行动恰好和俄国社会的变动相呼应,代表了妇女争取婚姻自主的要求,反映了年轻妇女追求新生活的渴望。
她选择了原本属于她的那种人的平等权力,她有权寻找自己的欢乐而不是做卡列宁温顺的羔羊。
但是,她的行动与当时贵族社会形成了冲突,不是由于她的“红杏出墙”,而是由于她竟敢公开这种爱情,公然对贵族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挑战,在这个社会里,不可能给予安娜正当的生活要求的肯定与人格尊严的承认。
漫长的历史社会所形成的强大力量让安娜成为悲剧的代表。
安娜悲剧的根源便在这罪恶的社会。
二、自身性格的矛盾性与局限性安娜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激烈的争取自由爱情和个人幸福与遵守贵族道德原则的冲突。
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一:社会原因:《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变动时期,俄国文明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在这社会大转型新旧思想交替时期,一切都混乱了,经过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在俄国迅速的形成,但封建统治仍然占优势,所以安娜的悲剧有一定的原因是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压迫而造成的。
(一)尖锐的矛盾冲突安娜受包办婚姻的毒害,在少女时就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大官僚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这使她饱受精神上的折磨,一次在莫斯科的火车站,她与近卫军军官伏伦斯基邂逅相遇,安娜可爱的表情中,那种特别温柔亲切的意味儿使伏伦斯基为之倾倒,也唤醒了安娜沉睡的爱情。
但腐朽的制度不能容许安娜沉浸在自己的爱情梦幻世界里,弱小的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与强大的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相碰撞,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使安娜以悲剧结束。
安娜的爱情在这种社会矛盾环境下是不能得以实现和跨越的,道德败坏的男人和妇女在贵族上流社会中过着虚伪腐朽的生活,但对于一个诚实的妇女来说,即使是她拥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去爱上一个男人,也是根本无法得到社会与他人的认可和属于自己未来的幸福生活。
安娜一开始的抗争就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她势单力薄,可是面对的确无法想像的压力和强大的敌人。
安娜的生活盘桓于放浪声色的贵族上流社会,人们逢场作戏,以世俗,地位,名誉,金钱为生活中心,虚伪堕落的享受糜烂的生活,没有真诚,没有信任,没有彼此间的坦然,没有安娜所适应的,她厌恶憎恨这些人的八面玲珑,不分善恶,憎恨这些虚伪的人,难以和她们产生共鸣,但是安娜毫不遮掩自己的憎恨,从不遮掩对伏伦斯基的爱,真诚的面对爱情,面对自己和身边所有人,反而成为了大家眼中的罪人,不可原谅的人,当人们得知安娜追求的并非是上流社会普遍具有的那种个人的虚荣心和情欲满足,而是一种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她们并不能给予理解和帮助,更别说认同了。
安娜·卡列尼娜 悲剧成因整理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性成因《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写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俄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革。
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随之激化。
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他在这部作品中塑造的安娜形象具有了反抗意识,也让这部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意义。
在文中作者以史诗般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冲击下俄国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的骚动不安,展示了整个时代的风貌。
安娜·卡列尼娜乘坐着火车从彼得堡来到莫斯科,生机盎然、青春勃发地出现在渥伦斯基面前,惊鸿一瞥之间已经俘获了他的心;而最终,在爱情幻灭、绝望无助之际,安娜投身于火车轮下,用自己的死为这场悲剧划上了句号。
安娜的人生悲剧与爱情悲剧在铁路上开场,又在铁路上结束。
那么,是什么促成了这出悲剧的上演呢?其一、没有爱情的婚姻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安娜与卡列宁的婚姻完全是由把她养大的姑母作主。
这一对新婚夫妇,一个是任人摆布、不谙世事的贵族少女,一个是沉浮于官场多年、久经风霜的政客。
两个人的人生经历迥然不同,性格差异更是巨大。
在年龄方面,两人成婚的时候,卡列宁已经快步入不惑之年,而安娜却还只有十七岁。
在外貌上,安娜美貌惊人,风姿绰约;而卡列宁却总是一副呆板冷漠的神情,长着一对刺眼的招风耳和一副“不风雅的外貌”。
两人无论从哪个地方看,都不相协调。
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 从小就缺少父母之爱的他也养成了孤僻、固执的性格,最终在叔叔的帮助, 才踏上了显要的仕途。
可以说他能取得后来的社会地位,能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占据一席之地,靠的主要是自己的奋斗。
他害怕一不小心就会失去这个来之不易的幸福, 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于事业上, 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尽管安娜的姑母将侄女嫁给他,更多地是出于金钱和利益的考虑,但拥有安娜这样的如花美眷, 对从小缺乏家庭温馨的卡列宁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
因此他就要竭力维护家庭的完满, 同样也是为了保护他得之不易的事业的成功。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1874年-1877年间创作的第⼆部⾥程碑式的长篇⼩说,被⼴泛认为是写实主义⼩说的经典代表。
下⾯是⼩编给⼤家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安娜卡列尼娜⼈物形象分析 "这种画⼗字的习惯动作,在她⼼⾥唤起了⼀系列少⼥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周围笼罩着的⼀⽚⿊暗突然打破了,⽣命带着它种种欢乐灿烂的往事刹那间⼜呈现在她⾯前……她想站起来,闪开⾝⼦,可是⼀个冷酷⽆情的庞然⼤物撞到她的脑袋上,从她⾝上碾过。
”⼀个美丽的⼥⼦就这样像花⼉⼀样枯萎凋谢了,⽣命其实很脆弱,社会的风⾬,环境的⿊暗,⾃⾝的⽭盾让这个美丽的⼥⼦只有⽤死来获取⼼灵的安宁。
这是⼀个悲剧,是⼀个百年来震撼⼈⼼的悲剧!当读到安娜卧轨的那段时,⼼⾥有⼀阵莫名的揪⼼的痛……或许只有这样她才能够解脱,负疚,嫉妒的爱恋,⽆可奈何的现实状况,爱情的痛苦......解脱,彻底解脱...... 安娜是⼀个美丽的⼥⼦,她的美不仅是外表的优雅⾼贵⽓质,更是⼼灵的纯真美。
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贵使她成为了芜草丛中的奇葩。
使得她在任何交际场上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安娜是个美丽的贵妇⼈,她有⼀个在政坛上春风得意的丈夫和温顺可爱的⼉⼦,她的⽣活是舒适安逸的,但却也是缺乏⽣机的。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如果说她嫂嫂的不幸是丈夫的不忠,那么安娜的不幸则是拥有没有爱情的婚姻。
之所以说没有爱情并不是安娜不爱她的丈夫,⽽是她的丈夫根本就不爱她,卡列宁在乎的是他的荣誉和官勋,他是⼀个⾃私的伪君⼦,正如安娜所说:"沽名钓予,飞黄腾达—这就是他灵魂⾥的全部货⾊."他从没有考虑过安娜的想法,他不懂得如何去爱她。
缺乏爱情的婚姻就如⼀潭死⽔,卡列宁能够虚伪的苟活,但真诚的安娜不⾏,爱情是她灵魂的⼀部分,没有爱情,她的⽣活就没有了⽣机。
《安娜卡列尼娜》作品分析
一、作品简介《安娜·卡列尼娜》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不能忍受丈夫的虚伪和冷漠,追求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但她既无力对抗上流社会的虚伪而冷酷的道德的压力,又不能完全脱离贵族社会,战胜自己身上贵族的传统观念,在极其矛盾的心境下卧轨自杀。
另一主人公列文,是作家的自传性人物。
他痛心地看到地主经济的没落,寻求避免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希望借地主和农民合作来缓和阶级矛盾,并把这种“不流血的革命”推广至全世界。
这种空想破灭后,他悲观失望,怀疑人生意义,甚至要从自杀中求解脱,最后在家庭幸福和宗法制农民的信仰中得到精神的归宿。
这部作品已没有《战争与和平》中和谐明朗的色彩和历史乐观主义,人物充满着矛盾、紧张和惶恐的心情,全书闪现着恶梦、宿命的预感和死亡的阴影。
这反映了“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的社会生活的变化无常和作家世界观中悲观情绪的滋长。
不过,列文的紧张探索也反映了作家在思想激变前夕精神探索的加强。
《安娜·卡列尼娜》是由两条主要的平行线索和一条联结性次要线索结构而成的,整体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下来”的那个时代在政治、经济、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矛盾。
小说通过安娜--卡列宁--渥伦斯基线索展示了封建主义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通过列文--吉提线索描绘出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后,地主经济面临危机的情景,揭示出作者执着地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
而朵丽--奥勃朗斯基这一次要线索巧妙地联结两条主线,在家庭思想上三条线索相互对应、参照,勾勒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家庭模式和生活方式。
Happy families are all alike; 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1.《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安娜的形象在作家创作过程中有过极大变化:从一个低级趣味的失足女人改写成真诚、严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女性。
列卡列尼娜悲剧的原因简介
列卡列尼娜悲剧的原因简介
一、社会环境的戕害当时俄国所处的时代环境,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根源。
十九世纪的俄国,正是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
贵族青年男女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渴求,无法与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相抗衡,更无力承受来自传统的封建道德制度的致命打击。
外部社会环境的极端恶劣,决定了她必然的悲剧结局。
二、人物自身性格的局限安娜的悲剧,根本原因当然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强加与迫害,但是安娜自身性格上的弱点无疑加剧了外界因素对自己的伤害,从而导致了最终的悲剧。
在安娜多重的、复杂的性格因素中,武断和任性、激情与偏执等因素无疑都带有一种毁灭性的力量。
安娜这种极端性格恰恰很容易使人产生自杀倾向,这也就预示了她的悲剧命运。
三、传统观念的桎梏对于安娜,压迫最早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她自身。
安娜出身贵族,自幼受到正统的贵族教育,尽管后来她也受到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但事实上,她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摆脱贵族阶级的传统观念。
既是妻子又是母亲的已定事实,构成了安娜爱情追求中特殊复杂的矛盾,无力摆脱的传统道德感,使安娜深受精神上的折磨。
她一直活在激烈的矛盾中,这是安娜悲剧的内在根源,也是她无法克服的自身局限之一。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分析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令人感到凄凉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不凡的人生。
XXX是一位美丽的贵妇,她的形象让人感到XXX安宁。
然而,她与XXX的婚外情以及最终走向极端的行为,让人感到深深的怜悯。
她是一个懦弱的人,一直在劝慰自己,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
在社交界中,她是一个备受欢迎的形象。
但是,她选择了独自承担无望爱情的后果,这让人感到困惑和不解。
在与列文、XXX、XXX、XXX等人的多角恋和各自婚姻的爱情对比下,XXX无疑是可怜的。
列文最终成功了,他在婚姻的道路上也曾经窘迫和失落过。
但是,他最终与心爱的人喜结良缘,并且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
而XXX与XXX的婚外情,则是最让人所不齿的。
他们的罪恶结合产生了牺牲品:女儿XXX。
造成XXX悲剧性的主要原因,可以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来讲。
首先,以XXX为首的贵族官僚对她的追求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长期以来,她一直在努力做到爱情和母爱的统一,以保持家庭生活的和谐。
但是,家长制度的虚伪等障碍阻挡了她,使她无法对XXX产生爱情。
她企图在母爱中寻求解脱,但是母爱愈深,就愈感到爱情的可贵,就愈需要爱情。
两者之间的不能互替,也就愈加分明。
因此,XXX对母爱和爱情统一的追求变得更加炽热。
XXX明确地说明:XXX“要自己来生活的欲望太强烈了”。
这使她丢弃了书本,更重要的是,使她更执着于现实生活,从中发掘爱情和母爱统一的条件。
XXX这一形象超越了一般妇女形象之处,恰恰在于:她既不寄情于幻想,也不依托于书本,而是把生活与爱的权利结合为一体来追求,并使其能在现实中实现。
XXX取之不尽的精神力量和她的追求的无比理性都是以现实为依据的。
基于这种构思,XXX在《安娜·卡列宁娜》中,通过XXX对XXX的“我要生活,我要爱情”的呐喊和向XXX宣示“把关系搞明确并不在乎形式,而在乎爱情”的原则,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冲突和道德对立。
然而,这种斗争的实质却触及了家庭的基础——社会制度,使得小说呈现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个人生活权利与爱情权利的问题。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分析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作品反映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出了许多的问题。
其中,婚姻与家庭、生死以及伦理道德的问题,构成了整部作品的主线,从而勾绘出了这一时代俄国社会的一幅真实、凝重而又发人深思的画卷。
这个作品是以安娜一卡列宁一渥伦斯基为主要线索的,其中主要展示了女主人公安娜的爱情悲剧。
安娜是托尔斯泰笔下精心塑造的妇女形象。
聪慧、美丽的安娜由姑妈包办嫁给了当地一个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这是反动官僚与地方贵族互相勾结的一桩交易,毫无爱情可言。
卡列宁是一台典型的官僚机器,为人自私、虚伪、刻板、冷酷,一心追逐名利,根本不懂爱情。
小说中的安娜已与卡列宁生活了八年,并生有一子。
安娜秀外慧中,极有教养,才貌品德均高于当时上流社会一般女子。
婚后她试图去爱丈夫,但发现两人的性格始终格格不入,无法对他产生爱情。
就是在这样一个极度渴望爱情的背景下,安娜遇见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一见钟情并且爱得十分执著。
她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惜抛弃家庭,地位和名誉,但最终却以卧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其实,如此浪漫的爱情,在一开始就注定了是悲剧的结尾。
一、虚伪的宗教伦理观念是安娜悲剧爱情的催化剂安娜生活在19世纪70年代,这时正是俄国在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上都发生着剧变的阶段,正是俄国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一切都混乱了”,“一切都翻了个身”。
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逐渐渗透,旧的思想意识和道德风尚受到广泛而强烈的挑战,西欧文化就大量涌入,两种文化的冲突、对立远远多于交流、对话。
西欧文化以理性为中心,尊重人的独立、价值和自由,强调个人的作用;俄国文化以宗教为中心,重视群体主义,安娜生活在这样一个全新的、令人不安的时代。
她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她希望有一种实际的生活让自己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寻找的突破口就是争取爱的自由、被爱的权利。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中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作者:张晴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8期摘要:本文试从《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情节出发,围绕安娜内心中的理智与感情的激烈冲突同俄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尖锐矛盾的角度来分析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安娜;爱情悲剧;原因《安娜卡列尼娜》这部长篇巨著自问世以来,文学评论界就从未停止过对安娜这个悲剧形象的讨论,研究者虽然对这不名著的解读各有侧重,但无不对安娜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对安娜形象及其命运悲剧的关注也早已跨越了国界。
安娜的悲剧诚然脱离不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但是也与其自身的性格因素有关,其悲剧正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我们主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探讨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
一、对安娜悲剧故事的探讨(一)安娜悲剧故事的概述《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丈夫卡列宁的虚伪、情人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悲剧下场。
小说中的安娜是一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女性,她不仅具有优雅的人格魅力,还有着崇高的人格追求,对真爱至死不渝,安娜将爱情等同于生命,也因为爱情最终选择了死亡。
安娜的悲剧在于当时的社会舆论和道德准则不允许她的追求,她本可以像当时的贵妇人一样,偷偷摸摸地当别人的情妇,以丧失个性的人格尊严来获得上流社会的默许,但这不是她想要的,她想光明正大的追求自己的爱情,甚至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从一开始选择死亡就足以表明她对爱情的拳拳之心,而死而复生后,更加坚定了她对爱情的追求,她抛下了一切,毅然决然地跟着渥伦斯基离开了圣彼得堡,她唯一放心不下的只有自己的儿子阿廖沙,当她在此回到圣彼得堡时,周围的人对她只有指责、挑剔,这些她都不在乎,有渥伦斯基在她身边就已足矣,然而她所托非人,最终渥伦斯基也离开了她,失去爱情的她即便不选择自杀,也已经等同于死亡。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分析《安娜卡列宁娜》,一种凄凉感不觉涌上心头,自己也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安娜是俄国上流社会的迷人贵妇,这种贤妻良母类的女人,让人感到一种慈祥的安宁。
但是,她接下来与渥伦斯基邂逅之后的事情,以及她最后走的极端,让人感到深深怜悯。
她是一个懦弱的,一直在劝慰自己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是一种没有羞耻感的人。
在社交界,她是一种美丽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欢的形象,可是,当她疯狂之后,为爱情所忙碌,以名誉和儿女为代价的这种行为,让人困惑和不解。
在这场与列文、吉蒂、卡列宁、渥伦斯基等人的多角恋与各自婚姻的爱情的对比下,安娜无疑是可怜的,她选择独自承担了无望爱情的全部后果。
列文无疑是成功的。
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过。
但是经过蜕变,与自己心爱之人喜结良缘,并且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米佳。
而安娜与渥伦斯基婚外情,是最让人所不齿的。
他们有了在自己罪恶的结合下的牺牲品:女儿安妮。
1、就外因上讲,造成她的悲剧性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以卡列宁为首的贵族官僚。
安娜的追求,首先就直逼卡列宁。
长期以来,她“尽力去爱丈夫”,以便做到爱情和母爱的统一,家庭生活的和谐。
可是家长制的虚伪等障碍阻挡了她,使她无法产生对卡列宁的爱;她企图在母爱中寻求解脱,但是母爱愈深,就愈感到爱情的可贵,就愈需要爱情;母爱愈深,也就越发不能填补爱情的空白,两者之间的不能互替,也就愈加分明。
因而,安娜追求母爱和爱情统一的想法就愈加炽热。
是否可以用别的追求来代替这种想法呢?不能,因为,比如寄情于书本,而读书是“追踪别人的生活”。
关键在于安娜本人要生活,她是个活生生的人,她需要生活,需要爱情。
爱情和生活在安娜眼里就是一组同义词。
所以,别的精神生活追求不能代替活人真实的感情要求。
生活战胜了抽象的思维,这是安娜身上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
应该特别指出,托尔斯泰明确地说明:安娜“要自己来生活的欲望太强烈了”。
《安娜卡列尼娜》作品分析
一、作品简介《安娜·卡列尼娜》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不能忍受丈夫的虚伪和冷漠,追求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但她既无力对抗上流社会的虚伪而冷酷的道德的压力,又不能完全脱离贵族社会,战胜自己身上贵族的传统观念,在极其矛盾的心境下卧轨自杀。
另一主人公列文,是作家的自传性人物。
他痛心地看到地主经济的没落,寻求避免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希望借地主和农民合作来缓和阶级矛盾,并把这种“不流血的革命”推广至全世界。
这种空想破灭后,他悲观失望,怀疑人生意义,甚至要从自杀中求解脱,最后在家庭幸福和宗法制农民的信仰中得到精神的归宿。
这部作品已没有《战争与和平》中和谐明朗的色彩和历史乐观主义,人物充满着矛盾、紧张和惶恐的心情,全书闪现着恶梦、宿命的预感和死亡的阴影。
这反映了“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的社会生活的变化无常和作家世界观中悲观情绪的滋长。
不过,列文的紧张探索也反映了作家在思想激变前夕精神探索的加强。
《安娜·卡列尼娜》是由两条主要的平行线索和一条联结性次要线索结构而成的,整体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下来”的那个时代在政治、经济、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矛盾。
小说通过安娜--卡列宁--渥伦斯基线索展示了封建主义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通过列文--吉提线索描绘出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后,地主经济面临危机的情景,揭示出作者执着地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
而朵丽--奥勃朗斯基这一次要线索巧妙地联结两条主线,在家庭思想上三条线索相互对应、参照,勾勒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家庭模式和生活方式。
Happy families are all alike; 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1.《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安娜的形象在作家创作过程中有过极大变化:从一个低级趣味的失足女人改写成真诚、严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人物形象
安娜是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富于激情,生机勃勃,不满封建婚姻,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真挚的爱情和幸福生活;
二、真诚、坦率、高尚、勇敢,向上流社会挑战,反抗腐朽堕落的社会道德;
三、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内心有矛盾,有负罪感。
悲剧成因
一、没有爱情的婚姻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由姑母做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
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场,是一架“官僚机器”。
相反,安娜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
她与这样的丈夫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活力。
二、贵族上流社会的迫害
社会已宣判了她这个胆敢破坏既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人不受法律保护;上流社会拒绝接受这个“坏女人”;作为一个母亲,她因“抛弃儿子”而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说她是为了“卑鄙的情欲”而不顾家庭责任。
凡是构成她幸福生活的东西,都遭到了严厉的抨击。
三、安娜自身的矛盾性格是导致她悲剧的深层原因
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在安娜身上出现了双重的人格。
她的内心分裂为两个自我:一个是鲜活地迸发出青春活力、要独立、要自尊,要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女性意识;一个是贵族宗法制道德体系下的贤妻良母的女性角色——卡列宁夫人。
我们可以将前者看成是安娜身上本我的体现,后者看作安娜的超我的代表。
本我与超我,双重人格的撕扯、搏斗,也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天人交战”,使得她一直处在痛苦矛盾的挣扎与斗争中。
四、与渥伦斯基理念的不合断灭了安娜对爱情的追求
安娜为了爱情牺牲了她所能牺牲的一切,渥伦斯基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和寄托。
而渥伦斯基,作为贵族上流社会的一分子,面对他和安娜之间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羞辱、鄙视,潮水般的漫骂攻击,无疑也会感觉到尴尬并产生深深的负罪感和羞耻感。
这也如同一瓢凉水,浇熄了他与安娜之间的爱情火焰。
这使安娜的心灵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以致走上了卧轨自杀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