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保全制度在竞业限制争议中的适用初探

合集下载

劳动纠纷中的竞业限制问题探讨

劳动纠纷中的竞业限制问题探讨

劳动纠纷中的竞业限制问题探讨在现代社会,竞业限制问题在劳动纠纷中逐渐引起关注。

竞业限制是指雇主向员工约定在离职后的一定期限内,禁止其从事与原雇主直接竞争的行业或职业。

这种限制的设立旨在保护原雇主的商业利益,防止员工利用原公司的商业机密或客户资源直接损害原雇主的利益。

然而,竞业限制也存在着一些争议,如限制个人发展和就业自由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劳动纠纷中的竞业限制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一、竞业限制的合法性竞业限制在一定条件下是合法的。

在雇佣合同中明确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双方都有权利和义务遵守。

竞业限制的合法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保护商业利益竞业限制可以防止员工离职后直接利用原雇主的商业机密、客户资源等给予竞争对手带来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从雇主的角度来看,合理的竞业限制可以帮助保护企业的商业利益和竞争地位。

在某些行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依赖于技术、商业模式和客户资源等不易替代的资产,因此竞业限制对于保护企业的商业机密和客户群具有重要意义。

2.促进合同自由竞业限制作为劳动合同的一种约定,是由双方自愿达成的协议,体现了合同自由的原则。

双方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可以充分考虑自己的利益,合理约定竞业限制的期限和范围。

在保障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合同自由能够进一步规范劳动关系,促使雇主和员工在权利和义务上达成平衡,从而减少劳动纠纷的发生。

二、竞业限制的争议与挑战尽管竞业限制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合法性,但也引发了许多争议与挑战。

以下是一些常见争议的例子:1.限制个人发展竞业限制可能限制员工在离职后的个人发展和职业选择。

员工可能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因为他们被限制于特定行业或职业。

这种限制对于员工来说可能意味着失去了很多发展机会和潜在的职业增长空间。

2.就业自由的约束竞业限制可能对员工的就业自由造成一定的限制。

员工在离职后可能会面临就业困难,因为他们被限制在离职后一定期限内不能在特定行业从事相关工作。

这种限制可能会对员工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压力和困扰。

《劳动合同法》中竞业限制制度研究

《劳动合同法》中竞业限制制度研究

《劳动合同法》中竞业限制制度研究一、引言竞业限制制度是劳动合同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在保护雇主的商业利益的也应该尊重和保护员工的权益。

竞业限制制度的设立旨在防止员工利用其在公司工作期间获得的商业机密和商业关系,对其雇主进行敌对活动。

竞业限制制度的适用范围和实施办法却一直是法律和实践中的争议焦点。

本文将对《劳动合同法》中的竞业限制制度进行研究,以期对其规定、意义和实践进行进一步探讨。

《劳动合同法》第33条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竞业限制协议的,在协议项下有效期限届满后,限制期限自行终止。

竞业限制协议中的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竞业限制协议中对劳动者作出经济补偿的,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根据此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可以订立竞业限制协议,协议有效期限届满后,限制期限自行终止,并且竞业限制协议中的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两年,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法》第24条规定:“劳动者提供劳动服务,不得损害国家利益,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不得损害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不得损害其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不得从事与原用人单位竞争的活动”。

根据这一规定,劳动者在提供劳动服务的过程中,不得从事与原用人单位竞争的活动。

《劳动合同法》对竞业限制制度的规定主要包括竞业限制协议的订立和效力、竞业限制期限、经济补偿和不得与原用人单位竞争等内容。

三、竞业限制制度的意义和重要性竞业限制制度的设立有其积极意义和重要性。

竞业限制制度可保护用人单位的商业利益。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商业机密和商业关系的保护愈发重要。

竞业限制制度可防止员工在离开原用人单位后,利用其在公司工作期间获得的商业机密和商业关系,对其原用人单位进行敌对活动,从而损害用人单位的商业利益。

竞业限制制度有利于职业素质的提升。

竞业限制制度可以鼓励员工在公司工作期间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从而更好地为用人单位服务。

员工对公司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的积累,也是在保护其自身的职业利益和发展前景。

论知识产权领域中行为保全制度的建立和适用(下)

论知识产权领域中行为保全制度的建立和适用(下)

论知识产权领域中行为保全制度的建立和适用(下)一、行为保全制度适用范围知识产权领域中的行为保全制度适用范围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产权类型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等多种不同类型,行为保全制度应当适用于各种知识产权类型的侵权行为。

2.侵权行为行为保全制度适用于各种侵权行为,包括直接侵权、间接侵权等。

其中直接侵权包括制造侵权产品、销售侵权产品等;间接侵权包括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故意泄露商业秘密等。

3.侵权主体行为保全制度适用于侵害知识产权的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组织等。

二、行为保全制度的内容和实施程序1.行为保全措施的种类行为保全制度包括多种保全措施,其中常见的包括:•扣押财产•查封财产•冻结银行账户•禁止被申请人进行某种行为等2.实施程序对于需要实施行为保全措施的情况,实施程序应遵循以下步骤:•申请保全措施,向有关法院提交申请书,并提供需要保全的证据材料;•法院建立临时保全档案,并根据保全申请书、证据材料等情况进行认定;•法院决定实施保全措施,并指定执行担保人负责实施;•实施保全措施的担保人根据法院的指示对被申请人的财产进行扣押、查封等行为;•被申请人可以对保全行为提出异议,并提供相关证据;•法院在收到异议后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定。

三、行为保全制度的作用知识产权领域中的行为保全制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保证知识产权的实施行为保全可以有效保证知识产权的实施,使得知识产权拥有者可以在侵权行为发生前采取保全措施,从而降低知识产权遭受侵害的风险。

2.促进知识产权市场化发展行为保全制度可以鼓励企业开发新技术,创造新产品,从而促进知识产权市场化发展。

3.维护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行为保全制度可以帮助知识产权拥有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被侵权行为所影响。

四、行为保全制度的不足和建设方向1.行为保全程序繁琐现行的行为保全程序较为繁琐,需要申请人提供大量的证据材料,并需要法院进行审查认定,增加了行为保全的成本。

行为保全在商业秘密纠纷案件中的适用

行为保全在商业秘密纠纷案件中的适用

行为保全在商业秘密纠纷案件中的适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商业秘密的保护日益成为企业的核心问题。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商业秘密是指由企业经过努力获取或创造,具有实用价值并且未被公开的专门知识或信息。

商业秘密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益和竞争力。

因此,商业秘密的保护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商业秘密的泄露或侵犯是不可避免的。

该怎么办呢?在商业秘密纠纷案件中,保全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应对措施。

下面,本文将围绕保全措施在商业秘密纠纷案件中的适用进行探讨。

一、商业秘密泄露的危害商业秘密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之一,一旦泄露或侵犯,将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具体来说,商业秘密泄露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损失商业机密:商业机密的泄露将导致企业受益的机会流失,被抄袭或模仿,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

2、经济损失:商业秘密泄露会导致企业合同破裂、投资失败、市场份额下降等经济损失,进而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

3、声誉受损:商业秘密泄露会对企业信誉造成不良影响。

一旦媒体报道,不仅会损害企业声誉,还会导致投资者的关注度降低,股价下跌等负面影响。

4、法律风险:商业秘密泄露涉及诸多法律问题,如侵犯知识产权、竞业限制、不正当竞争、商业贿赂等,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被诉讼或罚款,从而扩大企业的经济风险。

二、保全在商业秘密纠纷案件中的适用在商业秘密纠纷案件中,保全措施被广泛应用。

它是指在诉讼程序中,为保障诉讼权利人在未来案件审判中顺利行使权利,及时采取临时措施,防止被诉方继续违反法律、制造事实,继续侵害合法权益的一种措施。

下面,我们将从两个方面阐述保全措施在商业秘密纠纷案件中的适用。

1、保全措施的类型商业秘密纠纷案件中,保全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1)查封、扣押商业秘密相关资料:查封、扣押商业秘密相关资料,可以有效防止被告利用商业秘密、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复制或传递商业秘密。

2)冻结资产:如果被告在商业秘密案,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商业机密,或以商业机密进行了非法交易、散财,可以通过冻结其资产来保全诉求的合法性。

行为保全制度初探

行为保全制度初探

政官经调查确认事 实真实之后 , 就会依 申请人的申请 内 容作 出禁止令状 , 而不要求审判官根据禁止令状来进行 审判 。无论如何 , 古罗马时期 的禁止令状制度 , 已经具有 现代行为保全制度的一些特征 , 现代行为保全制度也确实
是建 立在禁 止令状制 度 的发展后形 成 的中间禁令 制度 。
2 0 1 3 年 第5 期 ( 总第 2 6 8 期)

世 纪桥
No. 5, 2 01 3
S h i j i Qi a o
Hale Waihona Puke ( G e n e r a l N o . 2 6 8 )
法律 研 究 ・
行 为 保 全 制 度 初 探
田 立 伟
( 天津捍正律 师事务所律 师, 天津 3 0 0 3 5 0 )
摘要 : 行 为保全制度是我 国《 民事诉讼 法》 于2 0 1 2 年修 正后 首次确立的制度 , 这是一个我 国民事程序法上独创的一 个制度
理论。在保全的规 定范围 内进行 了法律 适用设置。行为保全制度 的 出现 , 填补 了我 国民事程序法在这方面的 空白, 有利 于更
好 地 提 高法 律 适 用性 , 维护 公 民 的合 法权 益 。
( 一) 行 为保 全 制度 的起 源 行 为 保 全 制 度 的起 源 见 于 罗 马法 之 中 , 这 项 制 度在 当时 被 称 为 “ 禁止令状” , 所谓 的禁 止 令 状 即根 据 申请人 的 申请 , 由执政 官发 布 的禁 止从 事 特定 行 为 的命令 状 , 但 与 现 代 行 为保 全 制 度 略 有不 同 的是 , 禁 止令 状 具 有 一定 的设 想性 , 禁止 令 状 的作 出取 决于 申请 人 提 出 的事实 , 执

《2024年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研究》范文

《2024年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研究》范文

《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研究》篇一一、引言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一项重要的制度,旨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围绕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的定义、适用范围、实践问题及完善建议等方面展开研究。

二、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的定义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因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或其他原因导致判决难以执行或造成其他损害,由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有关财产或行为采取强制措施的制度。

该制度旨在确保判决的顺利执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的适用范围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适用于各类民事纠纷案件,主要包括但不限于:财产纠纷、合同纠纷、侵权纠纷等。

在具体实践中,如果存在可能因一方当事人的行为导致判决难以执行或造成其他损害的情形,如财产隐匿、毁损证据等,当事人可以申请行为保全措施。

四、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的实践问题1. 申请条件:当前,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的申请条件相对严格,导致部分当事人因无法满足条件而无法及时申请保全措施。

此外,对于申请保全的金额或价值等具体标准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困难。

2. 审查程序:在审查过程中,法院需对申请材料进行全面审查,以确定是否符合保全条件。

然而,由于审查标准不明确、审查时间过长等问题,可能导致当事人权益受损。

3. 执行效果:虽然行为保全制度旨在确保判决的顺利执行,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如被执行人逃避执行等),导致保全措施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五、完善建议1. 放宽申请条件:为使更多当事人能够及时申请行为保全措施,应适当放宽申请条件,明确申请保全的金额或价值等具体标准。

同时,应简化申请流程,降低当事人的申请成本。

2. 明确审查程序:法院在审查过程中应明确审查标准,缩短审查时间,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保护。

企业运用竞业限制制度,常见的法律争议与实务建议

企业运用竞业限制制度,常见的法律争议与实务建议

企业运用竞业限制制度,常见的法律争议与实务建议“在社会高速运转、人才流动迅速的社会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竞业限制制度,如何在保证人才合理流动的同时保护好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便成了法律面临的一道难题。

本文梳理了科创型企业使用竞业限制制度的裁判观点并提出建议,以供实务参考。

”在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中,竞业限制补偿成为了越来越多企业关注的焦点。

在社会高速运转、人才流动迅速的社会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竞业限制制度,如何在保证人才合理流动的同时保护好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便成了法律面临的一道难题。

一、名词释义竞业限制,即“竞业禁止”,是指为避免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被侵犯,员工依法定或约定,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或劳动关系结束后的一定时期内,不得到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具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兼职或任职,也不得自己生产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

[2]竞业限制补偿,是指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约定的竞业限制期限内支付劳动者一定的补偿金,作为劳动者放弃自由择业权的对价。

二、有关竞业限制补偿常见的情形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

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以及第二十四条:“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前款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之规定,基本确认了竞业限制制度的适用方式、适用范围。

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认定问题研究

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认定问题研究

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认定问题研究竞业限制协议是指雇主与员工就员工在离职后在一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不与雇主竞争的约定。

随着知识经济和人才竞争的加剧,竞业限制协议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劳动合同中。

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一直存在争议,一些人认为其限制了员工的职业自由,侵犯了劳动者的权益,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其可以保护雇主的商业利益和知识产权。

在这种背景下,关于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认定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一、竞业限制协议的法律依据和适用范围竞业限制协议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劳动合同法》和《民法通则》。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有权选择自己的职业,劳动合同中的约定不得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民法通则》则规定,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公民有从事某项活动的自由权。

由于竞业限制协议涉及到劳动者的职业自由权,因此其效力认定需要符合上述法律的规定。

竞业限制协议的适用范围一般包括离职后一定时间内不得从事与原雇主竞争的工作,以及离职后一定地域范围内不得从事与原雇主相同或相似的工作。

其适用范围通常由协议中的限制期限和地域范围来规定。

二、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认定标准对于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认定标准,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竞业限制协议无效,因为其侵犯了劳动者的职业自由权;另一种观点认为,竞业限制协议有效,因为其可以保护雇主的商业利益和知识产权;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竞业限制协议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其有效性。

对于竞业限制协议无效的观点,主要依据是其侵犯了劳动者的职业自由权。

根据《劳动合同法》和《民法通则》的规定,劳动者有权选择自己的职业,竞业限制协议限制了劳动者在离职后的职业选择,因此与法律不符,应当视为无效。

对于竞业限制协议有效的观点,主要依据是其可以保护雇主的商业利益和知识产权。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来自于知识产权,员工的离职可能带走企业的商业机密或客户资源,因此竞业限制协议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一些法院判例也支持竞业限制协议的有效性,认为其可以限制员工在离职后的工作范围,保护雇主的合法权益。

竞业禁止法律适用问题(2篇)

竞业禁止法律适用问题(2篇)

第1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竞业禁止作为一种保护商业秘密、维护企业利益的重要法律手段,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从竞业禁止的法律适用问题出发,分析了竞业禁止的立法背景、法律依据、适用范围、条件以及法律效力等方面,旨在为我国竞业禁止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一、引言竞业禁止,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劳动者在与原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期间或劳动关系解除、终止后,不得在相同或相近的行业、领域内从事与原用人单位有竞争关系的经营活动。

竞业禁止作为一种保护商业秘密、维护企业利益的重要法律手段,在我国《劳动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中均有明确规定。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竞业禁止法律适用问题仍存在诸多争议。

二、竞业禁止的立法背景1. 保护商业秘密的需要。

商业秘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因素。

竞业禁止法律制度的确立,旨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不被泄露和侵犯。

2. 维护企业利益的需要。

企业通过培养、引进、培训等方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养了一批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和经验的员工。

员工离职后,若在相同或相近的行业、领域内从事与原用人单位有竞争关系的经营活动,将损害企业利益。

3. 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竞业禁止法律制度既要保护企业利益,又要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在竞业禁止期间,劳动者应享有一定的经济补偿。

三、竞业禁止的法律依据1.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但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2.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实施下列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四)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四、竞业禁止的适用范围1. 原用人单位为保护商业秘密,要求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

2. 原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关系解除、终止后,因商业秘密保护需要,要求劳动者遵守竞业限制义务。

(推荐)保密及竞业限制法律适用操作指引

(推荐)保密及竞业限制法律适用操作指引

(推荐)保密及竞业限制法律适用操作指引1. 引言保密及竞业限制是企业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和交流越来越快速、便捷,这也为企业保护自身利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从保密与竞业限制的概念入手,介绍相关法律法规,并为企业提供一些操作指引,帮助企业在保密及竞业限制方面做好风险管控。

2. 保密与竞业限制的概念2.1 保密的概念保密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对于特定的信息和事项进行限制和保护,以防止其泄露、失窃、篡改或其他可能导致利益受损的情况发生。

2.2 竞业限制的概念竞业限制是指公司在员工合同中设立的,禁止员工在离开公司后,在同一行业从事与公司相似业务、或对公司构成竞争的行为。

3. 保密法律法规概述3.1 国家保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是中国保密领域的基本法规,主要规定了什么是保密、各个单位的保密责任和保密管理制度等,为各个行业的保密管理提供了基础。

3.2 竞业限制法律法规在中国,竞业限制主要依据劳动法和合同法制定,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可以根据公司业务情况进行竞业限制条款约定,以保证公司的商业利益不受损失。

4. 操作指引4.1 管理人员的操作指引对于公司高管和管理人员来说,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好相关工作:1.初步了解保密及竞业限制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相关文件、制度。

2.强化保密意识,教育团队保护公司的竞争优势,并强化员工对公司保密制度的遵守。

3.在处理一些敏感信息方面,由管理人员负责,做好相关保密文件的记录和管理。

4.2 HR操作指引HR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1.在招聘过程中,对全部候选人签署保密协议,防止敏感信息泄露。

2.严格执行劳动合同中的竞业限制条款。

3.对关注员工的离职动向,协助做好离职流程,避免竞业限制条款的漏洞。

4.3 员工操作指引1.保密条款要熟知,知道哪些信息是不能泄露的。

2.严格遵守公司的竞业限制条款。

3.在离职之前要妥善处理与公司的相关文件,并且在离职后避免与公司直接竞争。

《劳动合同法》中竞业限制制度研究

《劳动合同法》中竞业限制制度研究

《劳动合同法》中竞业限制制度研究劳动合同法是我国劳动关系领域的重要法律,其中竞业限制制度作为保护雇主合法利益的重要内容,对员工离职后的竞争行为进行限制。

竞业限制制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和挑战。

本文将对《劳动合同法》中竞业限制制度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实施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竞业限制的定义与内容竞业限制是指雇主和员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员工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一定期限内不得从事与原工作岗位相同或类似的工作,以防止员工利用原单位的商业秘密、客户资源或其他优势从事竞争活动,损害原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竞业限制通常包括地域限制、时间限制和行业限制等内容。

二、竞业限制的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四条对竞业限制进行了规定,规定了员工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不得在该用人单位从事与原工作相同或者相近的工作,并且应当在一定期限内保密。

此外,《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还规定了对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义务,进一步强化了竞业限制的法律依据。

三、竞业限制的合理性分析竞业限制制度的确能够保护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客户资源,防止员工离职后直接从事竞争性的工作侵害原单位利益。

特别是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和金融行业,员工掌握的技术和客户信息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竞业限制能够一定程度上保障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四、竞业限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然而,竞业限制制度也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竞业限制的适用范围和期限可能受到一定争议,尤其是在员工发展个人职业规划和自由选择就业的权利方面。

其次是竞业限制的具体执行难度较大,如果员工违反竞业限制协议,用人单位往往难以提供充分的证据维权。

同时,竞业限制的期限设置也需要考虑到员工职业发展和劳动关系的平衡,避免造成员工的就业困扰。

五、竞业限制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解决竞业限制制度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首先是加强竞业限制协议的合法性约束,明确约定的内容和期限,避免雇主滥用竞业限制权力。

我国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初探

我国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初探

我国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初探
陈莹
【期刊名称】《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00)001
【摘要】本文对我国现行立法所规定的具有行为保全性质的海事强制令和"诉前临时禁令"的立法原因进行简要的探析,并借鉴外国相关的法律制度,对我国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提出几点建议.
【总页数】4页(P81-84)
【作者】陈莹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法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5.1
【相关文献】
1.我国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建构研究 [J], 何敏;郭志远
2.论我国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的完善 [J], 杨磊;李静
3.论我国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的完善 [J], 李一鑫
4.论我国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 [J], 贾智辰
5.论我国民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 [J], 贾智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竞业禁止条款的法律效力与争议解决

竞业禁止条款的法律效力与争议解决

竞业禁止条款的法律效力与争议解决竞业禁止条款是一种在雇佣合同或商业合同中常见的条款,用于约束员工或合作方离职后不从事与原雇主或合作方竞争的活动。

然而,竞业禁止条款的法律效力和争议解决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竞业禁止条款的法律效力以及争议解决的相关问题。

一、竞业禁止条款的法律效力竞业禁止条款旨在保护企业的商业利益,防止员工或合作方脱离组织后利用其在组织中获得的商业机密和客户资源从事竞争活动。

但是,竞业禁止条款的法律效力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差异。

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北美地区,竞业禁止条款往往被视为对个人自由和就业机会的限制,法律倾向于保护个人的自由权益。

因此,在这些地方,竞业禁止条款往往受到限制,只有在符合一定条件下才会得到法律保护。

例如,竞业禁止条款可能需要时间限制、地理限制以及合理的补偿等。

然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欧洲大陆和亚洲地区,竞业禁止条款往往被视为对商业机密和商业利益的合法保护。

在这些地方,竞业禁止条款的法律效力相对较强,只要符合法定条件,即使没有时间和地理限制,也可能获得法律保护。

二、竞业禁止条款的争议解决由于竞业禁止条款的法律效力存在差异,因此,争议解决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当雇主或合作方认为对方违反了竞业禁止条款,诉诸法律成为解决争议的一种常见方式。

在解决竞业禁止条款争议时,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1. 诉讼解决:通过法院起诉对方,以维护自身的权益。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法院可能会承认竞业禁止条款的法律效力,并通过判决来保护雇主或合作方的权益。

2. 媒体解决:一些竞业禁止条款争议可能会通过媒体和公众曝光来解决。

由于舆论的压力和公众对于公平合理的呼声,雇主或合作方可能会主动解决争议,以避免声誉损失和负面影响。

3. 谈判解决:通过雇主和前员工或合作方之间的谈判,就违反竞业禁止条款达成协议。

在谈判过程中,双方可以就补偿、缩短禁止期限等问题进行讨论,以达成双赢的解决方案。

4. 替代争议解决方式:如调解、仲裁等非诉讼方式。

竞业限制纠纷的几个问题探讨

竞业限制纠纷的几个问题探讨

法律背景和依据
竞业限制是商业实践中常见的概念, 通常用于约束离职员工在一定时间内 不得从事与原雇主竞争的业务,以保
护原雇主的商业利益。
在法律上,竞业限制的依据主要来自 合同法和公司法等法律法规。根据相 关法律规定,雇主和员工可以在劳动 合同或保密协议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
,约束离职员工的就业行为。
此外,一些行业法规和地方法规也针 对竞业限制的具体内容和适用范围制
协议的约束力
对劳动者的约束力
竞业限制协议对劳动者具有约束力,限制其在一定时间内不 得从事与原单位相竞争的工作。
对用人单位的约束力
协议对用人单位也具有约束力,要求其按照约定支付竞业限 制补偿金。
协议的解除和终止
协议的解除
协议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由双方协商解除。
协议的终止
协议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届满后自动终止。
针对不同岗位和部门的员 工,提供个性化的法律培 训,确保员工了解与自己 相关的法律知识。
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
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企业应制定完善的内部管 理制度,包括员工招聘、 劳动合同、保密协议、竞 业限制等方面的规定。
严格执行制度
确保企业内部各项制度得 到严格执行,对于违制 度的行为及时予以纠正和 处罚。
定了更为详细的规定。
纠纷产生的原因
员工利益保护与雇主商业利益之间的冲突
竞业限制旨在保护雇主的商业利益,但同时也可能限制员工的就业权利。因此,当双方对 协议的具体条款或适用范围存在分歧时,就可能引发纠纷。
缺乏有效的协商和沟通
在制定或实施竞业限制协议时,如果双方缺乏有效的协商和沟通,可能会导致误解或不公 平的条款,从而引发纠纷。
诉讼程序比较复杂,需要经过 立案、审理、判决等程序,时 间较长,但可以确保裁决的公 正性和权威性。

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认定问题研究

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认定问题研究

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认定问题研究竞业限制协议是指雇主与雇员签订的一种约束性协议,限制雇员在离职后一定时间内从事与雇主相竞争的活动。

此类协议一般用于保护雇主的商业利益和商业秘密,防止雇员借鉴公司资源和客户资源后带走客户或者从事与公司相竞争的活动。

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认定问题一直备受争议,法院对于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认定也存在不同的判例和观点。

本文将围绕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认定问题展开研究,探讨其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相关规定和实践中的问题。

一、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认定依据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认定主要依据于《劳动合同法》和《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未经用人单位同意,在以下期间内不得与用人单位存在竞业关系。

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约定在解除劳动合同后一定期间内不得与用人单位存在竞业关系。

《合同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可以依法约定竞业限制协议,但是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竞业限制协议无效。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认定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协议的约定是否合法、合理;二是协议的具体内容是否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冲突;三是协议的约定是否符合《劳动合同法》和《合同法》的规定。

在实际操作中,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认定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关于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认定标准,目前法律法规并没有具体规定,但是在实践中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标准进行认定:一是合法合理性标准。

即协议的约定是否合法、合理,是否符合《劳动合同法》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二是保护合法权益标准。

即协议的约定是否合理保护了雇主的商业利益和商业秘密,是否侵犯了雇员的合法权益。

三是社会公共利益标准。

即协议的约定是否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具有普遍约束力。

在实践中,法院通常会根据以上标准进行综合判断,认定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

一般来说,如果竞业限制协议的约定合法合理、保护了雇主的合法权益且未侵犯雇员的合法权益,并且没有侵害社会公共利益,那么协议很可能会被认定为有效;反之,则可能被认定为无效。

竞业限制在实践中该如何妥善应用

竞业限制在实践中该如何妥善应用

竞业限制在实践中该如何妥善应用竞业限制在实践中的应用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

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

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劳动合同法》同时规定: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且限制期不得超过二年。

那么,竞业限制在实践中究竟该如何妥善应用呢?让我们通过一则案例来加以分析。

案情简介某企业为一家高技术企业,其核心技术被视为企业的“看家法宝”,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为防止其技术秘密不至于外流,该企业与所有员工都签订了统一格式的劳动合同和保密协议,并在劳动合同和保密协议中都设定了竞业限制条款。

竞业限制条款要求,员工无论何种原因终止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终止之日起两年内不得从事与原用人单位的业务类似或相竞争的业务,同时,用人单位将向员工支付六个月的工资作为补偿。

2008年,该企业招聘一名员工从事成本会计工作,并与该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和保密协议,在签订的劳动合同中还规定了三个月的试用期。

试用期满,企业向该员工发出了《劳动合同终止/解除处理单》,告知由于在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而被辞退,该员工签收了处理单并办理了工作交接手续。

随后,该员工要求企业按劳动合同和保密协议的约定支付其六个月工资的竞业限制补偿金,在该要求未得到企业同意的情况下,遂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劳动仲裁。

案件分析本案是一起比较典型的用人单位与员工之间因为竞业限制补偿问题引发的纠纷,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劳动合同法律关系问题:一、有必要签订竞业限制协议员工的范围设定。

劳动纠纷中的竞业限制问题研究

劳动纠纷中的竞业限制问题研究

劳动纠纷中的竞业限制问题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加剧,竞业限制问题逐渐成为引发劳动纠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对劳动纠纷中的竞业限制问题展开研究。

首先,将介绍竞业限制的概念和作用机制,接着分析竞业限制在劳动纠纷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探讨。

最后,将提出解决劳动纠纷中的竞业限制问题的建议。

一、竞业限制的概念和作用机制竞业限制是指雇主与雇员在劳动关系终止后,通过合同约定禁止雇员在一段时间内在相关行业从事竞争的行为。

竞业限制的目的在于保护雇主的商业利益和商业机密,防止雇员离职后直接利用在公司获得的知识和信息与公司竞争。

竞业限制通常通过劳动合同、保密协议或竞业限制协议进行约定。

二、竞业限制在劳动纠纷中存在的问题尽管竞业限制的出发点是保护雇主的合法权益,但其在劳动纠纷中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竞业限制可能限制了雇员的职业自由,限制了其个人发展和就业机会。

其次,竞业限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难以界定,容易引发争议和纠纷。

此外,竞业限制对雇员的经济利益也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失,特别是对于那些离职后很难找到合适就业机会的雇员。

三、相关法律法规的探讨在我国,劳动纠纷中的竞业限制问题受到了很多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约束。

首先,劳动合同法对竞业限制作出了一些界定和规定。

根据劳动合同法,竞业限制应符合合理期限和范围的要求,并且需要给予雇员相应的补偿。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也对竞业限制问题作出了相关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了竞业限制的适用范围和补偿标准。

四、解决劳动纠纷中的竞业限制问题的建议为了解决劳动纠纷中的竞业限制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建议措施。

首先,加强对竞业限制的监管,明确合理的限制期限和范围,并对过度限制进行制约。

其次,建立健全的竞业限制补偿机制,确保雇员在受限期间得到合理的经济补偿。

此外,鼓励雇主和雇员在离职前就竞业限制问题进行充分沟通和协商,避免引发纠纷。

结论劳动纠纷中的竞业限制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课题。

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认定问题研究

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认定问题研究

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认定问题研究竞业限制协议是一种雇佣合同中常见的条款,其目的在于保护雇主的商业利益和商业秘密。

该协议通常规定了员工在离职后一定时间内不得从事与雇主相竞争的行业或岗位,以及离职后不得与雇主的客户或合作伙伴进行业务往来等内容。

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法律实践中,各种纠纷案件层出不穷。

本文将从竞业限制协议的法律规定、效力认定标准、争议焦点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竞业限制协议的法律规定竞业限制协议属于雇佣合同中的特别约定,其法律依据主要包括《劳动合同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相关法规。

在《劳动合同法》中,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后,在两年内不得与原用人单位从事与原用人单位竞争的活动。

”可以看出,竞业限制协议的法律依据是明确的,但其具体效力认定标准以及对争议的处理却有很多疑问和争议。

二、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认定标准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认定标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考量:合法性、合理性和具体执行情况。

竞业限制协议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未成年人的劳动合同、强制劳动合同均不得约定竞业限制协议。

竞业限制协议的内容和范围必须合理,不能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须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竞业限制协议的具体执行情况也是评价其效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包括协议的保密性、约定的限制范围是否合理等。

针对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认定标准,相关法律解释和司法实践也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指导意见,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文件中详细规定了竞业限制协议中“限制竞争的有效期、地域、内容的合理性、限制人应当给予补偿等具体规定”,对于效力认定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三、竞业限制协议的争议焦点在实际执行中,竞业限制协议常常引发各种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竞业限制的范围是否合理、补偿的问题、协议的保密性、违约责任和补偿、以及解除协议的程序等。

竞业限制制度的法律适用困境解析

竞业限制制度的法律适用困境解析

竞业限制制度的法律适用困境解析
王忻昕
【期刊名称】《西部学刊》
【年(卷),期】2022()20
【摘要】由于竞业限制制度立法目的的既有争议,以及竞业限制制度涉及的专业性很强而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化以及法律缺位、法律规定之间的不一致等问题,导致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竞业限制纠纷大量出现以及法官裁判结果的不一致。

在梳理争议焦点以及产生的原因基础上,明确立法目的,吸收专业人士参与,补充法律缺位和统一法律规定,是解决法律适用困境的根本方法。

【总页数】4页(P67-70)
【作者】王忻昕
【作者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2.5
【相关文献】
1.竞业限制适用的民法学思考——公司法和劳动合同法领域中竞业限制研究
2.员工离职后竞业限制协议的深度解析——兼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
3.《劳动合同法》:竞业限制条款的法律适用
4.竞业限制条款法律适用及其完善
5.新型工作方式中竞业限制适用之法律分析——以网络主播"跳槽"案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保全制度在竞业限制争议中的适用初探作者:刘正赫、周宁、房颖超行为保全,是指在终审判决作出前,法院责令当事人作出一定行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

1我国的行为保全制度设计综合借鉴了英美法系的中间禁令制度和大陆法系的假处分制度,最初适用于海事特别程序及知识产权领域。

2012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对行为保全制度做出了统一规定,并将行为保全的适用范围扩展至整个民事诉讼领域。

根据案例检索情况,近年来,行为保全在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保护、不正当竞争领域适用较多,在普通民事纠纷中亦有相关判例,但在劳动争议领域,行为保全制度迄今未有应用先例。

事实上,《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并未将劳动争议案件排除在行为保全制度的适用范围之外,且从行为保全制度的设立初衷和保护法益看,在劳动争议领域的竞业限制纠纷中,此类纠纷与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密切相关性、离职员工携带商业秘密加入竞争对手时的情况紧迫性、不及时采取措施可能会对企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的损害严重性,均迫切需要行为保全这一法律救济措施的适用。

本文将从现行立法情况、司法实践情况对行为保全制度作出简单介绍,并以此为基础,探讨竞业限制纠纷中适用行为保全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我国行为保全制度现行法律规定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为了与《TRIPs协定》第50条所规定的诉前禁令制度协调,在《专利法》第66条、《商标法》第65条和《著作权法》第50条第1款等相关知识产权领域立法中,相继规定了“诉前停止有关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制度。

根据这些法律规定,知识产权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如有证据证明他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犯其权利的行为,不及时制止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停止有关行为的措施。

2012我国《民事诉讼法》修订后,统一确认了行为保全制度在民商事诉讼领域中的适用,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00条第1款规定:“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对其财产进行保全、责令其作出一定行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

”2018年12月,最高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查知识产权纠纷行为保全1宋鱼水、杜长辉、冯刚、蒋利玮,《知识产权行为保全制度研究》,发表于《知识产权》,2014年第11期,第18页。

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对人民法院审查行为保全申请所应考量的要素作出列举,包括:(一)申请人的请求是否具有事实基础和法律依据,包括请求保护的知识产权效力是否稳定;(二)不采取行为保全措施是否会使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或者造成案件裁决难以执行等损害;(三)不采取行为保全措施对申请人造成的损害是否超过采取行为保全措施对被申请人造成的损害;(四)采取行为保全措施是否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其他应当考量的因素。

《规定》中还对“情况紧急”及“难以弥补的损害”进行了进一步解释。

尽管该司法解释适用于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审理,但其所列明的考量要素对于竞业限制纠纷中法院审查行为保全申请也具有极大借鉴的意义。

二、我国行为保全制度的司法实践从纠纷类别来看,行为保全制度在我国的司法实践的适用主要集中于知识产权领域。

法院在进行行为保全申请审查时,主要关注申请人是否系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人的申诉可能性、不立即采取保全措施是否会对申请人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采取保全措施是否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申请人是否提供担保等方面。

裁定的行为禁止内容主要包括:禁止被申请人披露、使用申请人主张作为商业秘密的文件,禁止被申请人使用特定的宣传字样、裁定被申请人立即停止播出特定节目、下架涉案歌曲等。

在普通民事纠纷案件中,行为保全裁定在各类案件中的适用也较为广泛、保全内容包罗万象,如裁定禁止被申请人在诉讼期间使用公章、裁定禁止被申请人在依法取得涉案租赁车辆使用权之前使用或授权他人使用该车辆、裁定被申请人暂停支付拆迁补偿款等。

在此类行为保全裁定中,法院裁判文书中裁判理由部分的表述往往相对简单,主要考量因素为如不采取行为保全措施是否会造成判决难以执行。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及数据、流量财产属性的日益凸显,行为保全在新型场景中的适用也逐步开启。

如今年6月,杭州互联网法院在“蚂蚁金服诉企查查不正当纠纷案”中就数据精确性引发的纠纷作出行为保全裁定,责令企查查主动作出事实澄清行为;同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作出“北京市首例数据抓取禁令“,责令被申请人刷宝APP立即停止数据抓取行为。

此外,笔者在案例检索过程中,还关注到互联网产业背景下另一行为保全裁定适用领域,即网络主播“跳槽”纠纷。

经初步检索,2017-2018年间,共有9起网络主播“跳槽”纠纷案中法院作出行为保全裁定,禁止被申请人(“跳槽”主播)至与申请人存在竞争关系的直播平台提供直播服务或者类似直播活动,同时禁止竞争平台以任何方式录制、使用、发布、播放“跳槽”主播的直播视频音频内容。

网络主播与平台之间的关系具有类似于雇佣关系的特征,直播平台与网络主播之间所签署的合作协议中的非竞争条款,与劳动关系下的竞业限制条款极为相似。

因此,上述网络主播“跳槽”案中的行为保全裁定,完全可在竞业限制纠纷案件中参照适用。

三、行为保全制度适用于竞业限制案件的必要性作为劳动争议案件中与商业秘密保护最为相关的纠纷类型,在竞业限制案件适用行为保全制度具有如下必要性:1. 权益保护的紧迫性商业秘密具有“一旦丧失就永远丧失”的特点。

商业秘密一旦被披露、使用甚至公之于众,将不再具有商业价值,或将导致商业秘密权利人的竞争优势完全丧失,使得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

商业秘密权利人尽管可以通过侵犯商业秘密诉讼主张赔偿,但是其权利已经无法恢复到被侵害之前的状态。

因此,对于商业秘密权利人而言,事先预防比事后救济更为重要。

允许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就竞业限制事项进行约定,通过支付补偿的方式换取劳动者在一段时间内不到竞争方工作,从而降低商业秘密被泄漏的风险,则是竞业限制制度设置的意义所在。

2.劳动争议案件的特殊性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两年。

竞业限制纠纷属于劳动争议案件,适用“一裁两审”的裁审程序。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劳动仲裁阶段的审理期限为45日至60日,一审普通程序为6个月(简易程序为3个月)、二审程序为3个月,一般全部程序需经历一年以上时间。

近年来,部分劳动仲裁、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数量激增,很多案件无法在上述审限内审结。

另外,从劳动者离职到用人单位发现其违反竞业限制义务也需一定时间。

因此,在实践中往往二审判决生效时员工的竞业限制期限已经到期或即将到期。

另外,鉴于竞业限制纠纷需首先经历劳动仲裁程序,在法院一审阶段双方争议事项已经过仲裁阶段的实体审理,较之其他类型案件,法官可以在更加全面了解案件背景的情况下作出行为保全审查的决定。

3. 判决的可执行性如前所述,竞业限制案件二审终审之时,往往已经超过两年的竞业限制期间。

在司法实践中,即使法院查明员工从企业离职后即违反竞业限制义务,且竞业限制期间均未遵守竞业限制义务,法院一般也不会支持企业要求将员工违反竞业限制义务的期间扣除并延长竞业限制期限的请求。

因此,如不对离职员工违反竞业限制义务的行为作出及时禁止,将直接影响到判决的认定与执行。

在企业无法要求员工延长竞业限制期限的情况下,只能要求员工承担违约金并返还企业已支付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

劳动仲裁、法院对违约金数额合理性的审查往往较为严格,如认为过高会直接进行调整。

另外,在司法实践中,不少新雇主实际承担员工的违约金。

此种情况下,竞业限制制度的法律责任追究在实际执行时对违法员工和新雇主缺乏威慑力,很难达到保护商业秘密的立法目的。

4. 员工合法利益的保护鉴于负有竞业限制义务的员工离职后不得加入竞争对手处工作,原本即是离职员工根据双方竞业限制协议所应当履行的义务。

在劳动仲裁、法院审查确认竞业限制约定合法有效的情况下,对离职员工采取行为保全措施,禁止其为竞争对手提供劳动,并不会给员工造成任何损害。

另外,法院可要求企业在申请行为保全时提供担保。

例如,担保金额可确定为保全裁定作出之日至被申请人竞业限制期满之日期间的全额工资减去公司此期间向员工正常支付的竞业限制经济补偿金后的差额部分。

其中全额工资按照员工离职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数额标准计算。

此种情况下,即使劳动仲裁、法院最终未能认定员工违反竞业限制义务甚至员工无需履行竞业限制义务,该行为保全也不会给员工造成明显损失。

如最终认定竞业限制协议无效,员工无需履行竞业限制义务,可能会对员工的合法就业权造成侵害,但在员工的经济收入已得到全额补偿的情况下,该损害远低于企业商业秘密泄露可能给企业造成的损害。

四、在竞业限制案件中适用行为保全制度的实务建议在竞业限制纠纷中,企业可尝试向劳动仲裁、法院提交行为保全申请,请求劳动仲裁、法院裁定负有竞业限制义务的离职员工不得以任何形式在竞争公司任职并为竞争公司提供任何形式的劳动,并可就如下方面提供证据加以证明:1.被申请人知悉申请人的商业秘密,且负有竞业限制义务。

2.申请人已有初步证据证明被申请人已违反竞业限制义务。

3.被申请人所掌握的商业秘密一旦被披露、使用,将给申请人造成巨大利益损失。

4.如不采取行为保全措施,可能将导致判决无法执行5.申请人将提供合理担保,且采取行为保全措施可能给被申请人造成的损害不会超过不采取行为保全措施可能给申请人造成的损害。

法院在收到企业行为保全申请时,也应当依据法律规定,审查企业提供的初步证据,结合案件的事实情况,考量是否批准企业的行为保全申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