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痹、胸痹与心痛浅析
胸痹[心痛]中医辨证治疗
胸痹[心痛]中医辨证治疗胸痹心痛辨证治疗《灵枢?本藏》有“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之称。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胸痹指因胸阳不足,阴寒、痰浊留踞胸廓,或心气不足,鼓动乏力,使气血痹阻,心失血养所致。
以胸闷及发作性心胸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缺血性心脏病。
一、诊断1.本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常有风眩、消渴等胸痹易发因素。
2.临床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发作性疼痛,常因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时间常为1~5分钟,休息或含苏合香丸、救心丸及硝酸甘油等可缓解。
疼痛常向左肩背、左臂等部位放射。
3.心电图检查出现ST~T段的缺血性改变,血脂常增高。
心脏B超、冠状动脉造影、201铊心肌显像等具有相应改变。
二、鉴别诊断1.厥[真]心痛:胸痛时间长,程度严重,休息或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常伴恶心呕吐、心动悸,甚至昏厥。
心电图可见异常Q波、ST段抬高和T波倒置等,血清酶学检查增高等。
2.神劳:亦可出现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等症状,但多伴失眠、神疲、健忘等症,且心电图、血脂检查正常。
三、辨证要点1.辨心痛性质:心痛有闷痛、刺痛、绞痛、灼痛之别,临床中须结合伴随症状,辨别心痛属性。
若胀重痛轻而无定处,兼见胁肋痛,善叹息者,属气滞者多;若闷重痛轻兼见多唾涎沫,阴天易作,苔腻者,属痰浊为患;心胸隐痛而闷,劳则多发,伴气短心悸者,属心气不足之证;若部位周定不移,伴有舌色紫暗、瘀斑,多属血瘀内阻;或疼痛剧烈,常一伴畏寒肢冷,多属寒凝;若疼痛伴有灼热感者,多属火盛痰热所致。
2.辨胸痹轻重顺逆:心痛发作频繁者重,偶发者轻。
瞬间即逝者轻,持续不解者重。
疼痛部位固定者,病情较深重;疼痛部位游移者,病情较轻浅。
证候属实者较轻,虚象明显者较重。
初发者较轻,迁延者较重等。
四、辨证治疗1.心血瘀阻证证候: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舌质紫暗,脉弦涩。
胸痹病症的分析
胸痹心痛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胸痹心痛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心系病证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因而本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由于本病表现为本虚标实,有着复杂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而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出发,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古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
“胸痹”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对本病的病因、一般症状及真心痛的表现均有记载。
《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认为心痛是胸痹的表现,“胸痹缓急”,即心痛时发时缓为其特点,其病机以阳微阴弦为主,以辛温通阳或温补阳气为治疗大法.,代表方剂如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及人参汤等。
后世医家丰富了本病的治法,如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治卒暴心痛。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JC/痛胃脘痛》明确指出心痛、胸痛、胃脘痛之别,对胸痹心痛的诊断是一大突破,在诸痛门中用失笑散及大剂量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活血理气止痛治死血心痛。
清代陈念祖《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活血行气治疗心腹诸痛。
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通络治胸痹心痛等,对本病均有较好疗效。
胸痹心痛病相当于西医的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胸痹心痛重症即真心痛相当于西医学的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分析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分析胸痹心痛是指由于心脏血供不足引起的胸闷、疼痛、气急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中医认为胸痹心痛多属于心痹范畴,常与气滞、痰湿、火盛等病机有关。
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调整饮食、改善生活习惯、草药治疗以及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
饮食调整是中医治疗胸痹心痛的重要方面。
患者应遵循“饮食有节、如时如量”的原则。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煎炸等刺激性食物。
推荐多食用粗粮、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以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
此外,可以适量饮用绿茶、红糖水等具有舒展血管、调节血脂的饮品。
改善生活习惯也是胸痹心痛的重要护理方案之一、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尽量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过度激动。
要注重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此外,要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减少对心脏的刺激,预防心脏病的发展。
草药治疗是中医治疗胸痹心痛的重要方法之一、针对不同病机,可以选用不同的中药组合。
常用的方剂有活络丸、舒心气丸、温经活血丸等。
这些草药具有活血化瘀、舒络消痛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肌供血不足的症状。
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也是中医护理胸痹心痛的重要手段。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调节气血运行来缓解胸痹心痛的症状。
推拿可以通过按摩经络、调理气血来改善病情。
这些物理疗法具有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对胸痹心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总之,胸痹心痛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饮食调整、改善生活习惯、草药治疗以及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心理调节,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适宜的体育锻炼,改善体质。
通过多方面的综合护理,可以有效缓解胸痹心痛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胸痹心痛篇
提要
论述胸痹轻证的证治
胸痹,胸中气塞
胸中满闷窒塞
短气
呼吸迫促
病机
饮阻气滞
茯苓杏仁甘草汤
茯苓
利水渗湿 以除湿 宣肺利气 以降逆
杏仁
甘草
缓中健脾
治法
宣肺利气化饮
饮邪偏盛
短气重,兼见咳逆,吐涎沫,小便不利等
橘枳姜汤
橘皮
理气和胃止呕
枳实
泄满散结
生姜
温胃止呕
治法
温胃理气散结
气滞偏盛
气塞重,兼见心下痞满,呕吐气逆等症
提要
心痛阴寒痼结的证治。
病机
阴寒痼结,寒气攻冲
治法
温阳散寒,峻逐阴邪
乌头赤石脂丸
炮乌头、 炮附子、 蜀椒、干 姜
大辛、大热,温阳逐寒止 痛力强,峻逐阴邪
赤石脂
温涩调中,收敛阳气,可 制上四药辛散太过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阳微阴弦” ? 2. 仲景治疗胸痹心痛为何“症变治 变”,“证不同治也不同”。 3.仲景治疗胸痹心痛用药规律为何?
九痛丸:治九種心痛
附子三兩(炮) 生狼牙一兩(炙香) 巴豆一兩 (去皮心,熬,研如脂) 人參 乾薑 吳茱萸各一兩 上六味,末之,煉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強人初服三 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惡,腹脹痛,口不 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並冷衝上氣,落 馬墜車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九种心痛:虫 心痛、注、风、悸、食、冷、饮、热、去来心痛)
病机
中焦阳气衰减,无形之气痞为患
治法
补中助阳,振奋阳气
人参汤
人参 白术 补中益气
甘草 干姜
温中助阳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与人参汤证鉴别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
心痹、胸痹与心痛浅析
心痹、胸痹与心痛浅析作者:田明健刘格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6年第12期【摘要】笔者结合古典医籍对心痹、胸痹、心痛从中医病因、病理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可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中医相关疾病之一斑。
【关键词】心痹;胸痹;心痛;冠心病祖国医学对心痹、胸痹与心痛记载良多,笔者试从经典入手,对其进行浅析,并就冠心病之中医相关疾病略陈管见,以求同道指正。
1心痹《内经》中首先出现“心痹”病名,《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脉涩曰痹”,《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涩则心痛”。
故心痹在《内经》中指心脉闭阻,气血不通引起的,以心痛为主证的疾病。
《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可见,心痹主要病理是因为脉不通,从心痹与脉不通的疾病关系判断,脉一定是与心相关的经脉或络脉。
由《灵枢·邪客》可见闭阻之经脉为心包之络,《灵枢·邪客》中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当为客)也,容(客)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故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
”由上可知,心痹发病部位为心包络。
心痹发生的病因《内经》中亦有阐述。
《素问·调经论》曰:“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
”又有《素问·五脏生成论》云:“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
”《素问·五脏生成论》中则指出:“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由以上可知在心虚的前提下,外邪乘虚而入,伤心而发生心痹,饮食等原因为心痹发生的诱因。
综上可知,心痹为心包脉络拘急不通,脉中气血瘀滞,致心失所养,出现心痛为主症,包含“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等一系列临床证候,包括心烦、心慌、突然喘促、善太息,甚则濒死感。
论胸痹、心痛之别
北京……100069)心痛合篇论述以来,关于胸痹、心痛区别的探讨逐渐深入。
病位、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了辨别,提示在学习经典时述,条文间,胸痹、心痛之证治泾渭分明,何谈同为一病之言。
故笔者认为胸痹、心痛虽合篇而论,但却非异名同病,仲景之意,旨在提醒后世医家需多方面仔细鉴别,防止误诊误治。
1…源流之考众多文献都言“胸痹”首见于《内经》,但我国现知最早的医学方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养生方》中便已有“胸痹”的记载:“以右足践左足上,除胸痹、食热呕。
”《灵枢·本脏篇》述之为:“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2]可知当时之胸痹与肺脏形态增大和水饮停聚有关,概指肺系疾病。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写到“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正式提出了胸痹的病名,发展了胸痹的范围,为后世医家所传承发扬[3]。
而“心痛”,众文献皆曰最早见于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同时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亦有“足少阴温(脉)……其病:病足热……心痛,烦心”之关于“心痛”的记载。
我国先秦殷商古籍《山海经》中的《西山经》及《中山经》也早有关于心痛医药的记载,是最早记载治疗心痛方法的古籍文献。
《黄帝内经》中的“心痛”即指心前区疼痛,而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之“心痛”主要指心胸疼痛的病症[3]。
胸痹心痛,最早见于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此篇首次将二者合并论述。
2…病因病机之议《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首条阐明病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4]此处言胸痹、心痛,均为阳微阴弦之故,皆因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邪上乘,痹阻胸阳所致。
正如喻嘉言所说:“胸中阳气,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阴气上逆之候也。
”[5]本病虚实夹杂,以阳微为本,阴弦为标,二者缺一不可,若仅有胸阳之虚,而无阴邪之盛,或仅有阴邪之盛,而无胸阳之虚,都不会引发本病,后世医家在此之上,多有延伸[6]。
一文读懂《金匮》胸痹心痛短气
一文读懂《金匮》胸痹心痛短气《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篇管见《金匮》论杂病,凡十九篇,其《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较系统地论述了“胸痹”和“心痛”的病因病机和证治方药,此就二病之联系与区别,略陈管见。
一、胸痹和心痛是两个病胸痹和心痛病因病机和病位不尽一致,短气则为二病均可出现的一个兼症。
之所以合而论之,是由于它们在症状与体征上极易混淆,通过比较,才能更好地鉴别。
以脉明病机,据药测证候,是研究《金匮》条文的重要方法。
“夫脉当取太过与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
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阳微指寸脉搏动无力,左寸属心,右寸属肺,两寸脉不足,说明胸阳虚衰;尺脉属肾,肾脉弦表示下焦阴湿过剩,阴邪上乘阳位,阻塞胸中气机,故感胸部闷塞,甚至疼痛。
应该注意的是如何正确理解阳微与阴弦,胸阳虚与痰饮甚之间的关系。
前言“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
”指出胸阳不足是胸痹的根本原因,句号应点在“今阳虚知在上焦”后,因此句乃是对前句“责其极虚也”的进一步解释,明确了虚之部位。
继言“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说明胸痹也有实证,与心痛的病因病机相同。
而心痛则主要是阴湿阻滞所引起的实证(仅限此条所言)。
“脉当取太过与不及”,太过与不及有可能出现在一个病人身上,也可能不同时出现,此是强调临证之时首先要辨明脉之强弱,以明病之虚实。
从病位上说,胸痹之痛以胸骨两侧为明显,心痛则以心窝部(剑突下)为著,有高低之别。
就症状言,胸痹之痛必兼闷塞感,而心痛则可能兼有饱胀暖气等。
当然,胸痹之痛也可能反映在心窝部,心痛又常放射到胸骨后,结合现代解剖知识,二者鉴别不难。
二、胸痹心痛主治方药各异本篇记载了十张处方,通过对方药的分析,二者间的差异则更为明显。
胸痹主要是胸阳虚滞,治疗当以宣通胸阳为主,立方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瓜蒌薤白乃治胸痹之要药,瓜蒌化痰祛邪,薤白辛温宣达通阳,加少量白酒,促使气机运行,合之则通阳散结,豁痰下气,使痹阻除,疼痛止。
中医胸痹心痛名词解释
中医胸痹心痛名词解释胸痹心痛是中医常见的病症之一,通常由心脏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疾病。
它是指在胸部出现一种沉重、压迫、刺痛或绞痛的不适感,伴随着心慌、气短、出汗等症状。
中医对胸痹心痛有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下面我们将对胸痹心痛进行详细的名词解释。
一、中医胸痹心痛的概念中医胸痹心痛是指人体内的气滞、血瘀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引发胸部痛感的病症。
中医认为,胸痹心痛主要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寒湿犯胃等原因,导致气滞血瘀,从而引发胸部不适和心痛。
二、中医胸痹心痛的病因1. 情志内伤:中医认为,积怨、愤怒、忧思等强烈的情绪刺激会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引发胸痹心痛。
2. 饮食不节:中医认为,暴饮暴食、进食过多辛辣刺激食物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使气滞血瘀,从而导致胸痹心痛。
3. 寒湿犯胃:中医认为,饮食过寒、进食生冷食物、居住潮湿环境等原因会导致胃阳不足,从而引发胸痹心痛。
4. 脏腑病变:胸痹心痛也可能是肺、肝、胆、胃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结果。
三、中医胸痹心痛的症状特点中医认为,胸痹心痛的症状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1. 胸部疼痛:主要是一种胸口沉重、压迫感,有时伴随刺痛或绞痛。
2. 心慌气短:患者常感到心慌气短、呼吸困难,甚至出现紧迫感。
3. 出汗不适:胸痹心痛的患者往往出汗较多,出汗时伴有不适感。
4. (可以自行添加相关症状特点)四、中医胸痹心痛的辨证治疗中医对胸痹心痛采用辨证施治的方式,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1. 理气活血:中医常常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来缓解气滞血瘀所引起的症状。
如采用艾灸、拔罐、按摩等疗法,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胸部疼痛。
2. 祛寒化湿:对于寒湿犯胃所引起的胸痹心痛,中医常采用温阳祛寒的方法进行治疗。
如采用中药温阳化湿,改善胃脾功能,缓解胸部疼痛。
3. 调和情志:对于情志内伤所导致的胸痹心痛,中医常采用心理疏导、情志调节等方法,帮助患者缓解情绪紧张,减轻胸部疼痛。
总之,中医胸痹心痛是一种以胸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心脏疾病。
心痛_胸痹_心痹病名内涵考
反流性食管炎 ( !" ) 是因胃、 十二指肠内容物 反流入食道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症性改变,严重 者可合并食管溃疡或狭窄, 临床上多表现为灼热, 疼痛, 反酸, 嗳气, 恶心呕吐等症状, 属中医 “ 吐 酸” “ 、 噎嗝” “ 、 胃脘痛”等范畴。目前西医治疗 尚无明显进展, 仍局限于抑酸药加食管胃动力药, 而传统中医药在改善症状,调节食管下段括约肌 ( #"$) 功能, 抑制反流, 促进食管受损粘膜修复等 方面均显示了良好的疗效。 近年来, 国内众多学者 对 !% 的病因病机、 辨证治疗及实验研究等均作了 较深入的探讨, 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对 !" 的研究 情况综述如下。
!
!"
“ 胸痹” 之名, 始于 《 黄帝内经》 。 该书关于胸
痹 仅 有“ 肺 大 则 多 饮 , 善 病 胸 痹 ” ( 《 灵 枢・本 藏》 )的记载, 可以认为, 当时胸痹是指与肺的功 能有密切关系的胸部痹阻性疾病。 汉代张仲景在《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 脉证治第九》对胸痹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 该篇 颇多反映了上焦阳虚, 饮邪停聚而见的心、 肺证候 与方药。仲景虽继承 《 内经》 胸痹之名, 但其实则
! "#$&!""# ’( $% )( & *
匮钩玄》云 “ 心痛即胃脘痛” 。明・徐春甫认为心 痛实为脾痛, 其 《 古今医统大全》云: “ 大抵人病 胸膈心腹疼痛……脾受之而作心痛, 此脾痛也, 非 心也。” 张景岳 《 景岳全书》 云: “ 凡病心腹痛者, 有上中下三焦之别。 上焦者痛在膈上, 此即胃脘痛 也, ‘ 胃脘当心而痛者即此’ 。时人以此 !内经"曰 为心痛, 不知心不可痛也, 若病真心痛者, 必手足 冷至节,爪甲青,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不可治 也 。 ”虞 抟 《 医 学 正 传 》亦 云 “ 胃脘痛俗呼为心 痛” 。 但与此同时, 自明代始, 另有一些医家认为心 痛、 胃痛应有明确区分。明・王肯堂 《 证治准绳》 云: “ 心与胃各一脏, 其病形不同, 因胃脘痛处在 心下, 故有当心而痛之名, 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 历代方论将二者混叙于一门, 误自此始。 ” 孙志宏 《 简明医彀》 中明确将心痛与胃脘痛分列两节来 论述。 明 ・ 戴元礼 《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云: “ 心 痛则在歧骨陷处, 本非心痛, 乃心支别络痛耳。” 李用粹 《 证治汇补》谓: “ 心痛在歧骨陷处, 胸痛 则横满胸间, 胃脘痛在心之下。”何梦瑶 《 医碥》 云: “ 心包络痛, 在胸下骨 曷骨 干骨处, 稍下即为胃脘 曷骨 干骨三寸。 ” 痛, 胃上脘名贲门, 在脐下五寸, 去骨 说明心痛与胃脘痛在部位上有着明显区别。徐灵 胎评 《 临证指南医案》云: “ 心痛、 胃脘痛确是二 病, 然心痛绝少, 而胃痛极多, 亦有因胃痛及心痛 者, 故此二症, 古人不分两项, 医者细心求之, 自能 辨其轻重也。” 总之, 古代文献中提及的心痛, 在涵义上有广 义与狭义之不同。广义心痛, 范围甚广, 泛指心胸 和上腹部的一切疼痛, 可涉及心绞痛、 胃脘痛等许 多疾病。 狭义心痛, 则专指心系疼痛病证。 虽明清 时期有医家指出心痛、 胃痛二者当分, 但也有一些 医家固守己见, 将二者混为一谈, 参阅古籍时当细 辨之。
胸痹心痛的中医辩证和治疗
胸痹心痛的中医辩证和治疗胸痹心痛是由心气血不足,阴寒、痰浊、瘀血等邪气留踞胸中,郁阻脉络而致胸闷,胸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短气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心胸病证。
轻者仅膻中或胸部憋闷、疼痛,可伴有心悸,称为厥心痛;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疼痛剧烈而持续不能缓解,四肢厥逆,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称为真心痛。
【范围】西医学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心包炎、风湿性心瓣膜病、梅毒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等疾患,出现以胸闷、短气、心背彻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阳微”即本虚,即是“阳虚知在上焦”,为心之阴阳气血的虚损。
“阴弦”即标实,为邪气郁阻脉络。
兹将本病的病因病机叙述如下:一、病因1.素体虚损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迈体虚,或劳倦内伤,或久病耗损,脏腑功能失调,致使心之气、血、阴、阳不足,脉络受损,均易发生本病。
2.外邪侵袭气候骤变,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均可诱发或加重心之脉络损伤,发生本病。
然尤以风冷邪气最为常见,寒主收引,既可抑遏心阳,所谓暴寒折阳,又可使心之脉络血行瘀滞,从而发为本病。
3.饮食失节过食肥甘,或饮食生冷,或饥饱无度,或嗜酒成癖,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心之脉络失养;水湿不运,聚湿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之脉络闭阻,遂致心痛;痰浊留恋日久,可致痰热互结,痰瘀交阻,使病情缠绵难愈。
4.情志失调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病因素。
盖情志失调,气机失和,伤及脏腑,造成脏腑功能紊乱,而气机失和日久,又易产生瘀血痰浊停阻心之脉络,致心之脉络不畅,发为心痛。
本病之病因有以上几种,临床上常两个或两个以上病因同时存在,长期为患,终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此外素有旧疾之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又常为本病重要的诱发因素。
对胸痹、心痛、心痹的探讨
对胸痹、心痛、心痹的探讨发表时间:2009-12-18T13:59:27.3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8期供稿作者:王玉喜姜宜惠高嵩山[导读] 胸痹,痹者,闭也,不通之义,是胸部经脉闭阻不通,以胸膺部满闷窒塞甚则胸背引痛为主症的疾病王玉喜姜宜惠高嵩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中图分类号】R25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09)28-0240-02【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内经》和《金匮要略》,针对中医内伤学的胸痹、心痛、心痹的基本概念问题做初步探讨,论述在中医内伤学中明确胸痹、心痛、心痹病因病机的重要性,及其与现代医学肺源性心脏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等的完整结合。
笔者认为建立明确的基本概念的这种思维方式能够为中西医内伤诊断学奠定理论基础,为下一步更深入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学科做出良好开端。
【关键词】胸痹心痛心痹肺心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现代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诊断多采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和《全国中医院校6版统编教材》中以胸闷、心痛为主症而命名的诊断标准,这一病名,可谓源出古籍,又高于古籍。
而笔者发现,有为数不少的医家学者却每每将其概念混淆,或将心痹等同于胸痹、或将胸痹等同于心痛、或将三者合而为一,而没有真正的去分析它们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病因病机问题。
鉴于此,为了从理论上澄清这个问题,使其得以明晰,笔者根据《内经》和《金匮要略》之本意对胸痹、心痛、心痹的概念和病因病机进行阐述,浅析三者的不同涵义,以便更好指导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实际应用。
1 “胸痹”、“心痛”、“心痹”的概念研究1.1 胸痹胸痹,痹者,闭也,不通之义,是胸部经脉闭阻不通,以胸膺部满闷窒塞甚则胸背引痛为主症的疾病。
在古代导致胸部闭阻的原因多有寒饮、气滞,《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云:“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胸痹心痛的名词解释
胸痹心痛的名词解释胸痹心痛,作为一个常见的症状,多用于中医学中描述心脏和胸部不适的感觉,既可以指代实际的生理疾病,也可以是一种心理上的困扰。
本文将通过对于胸痹心痛的名词解释,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
一、胸痹心痛的生理解释胸痹心痛作为一种生理症状,其表现为胸部不适、疼痛或压迫感。
具体症状表现可以因发生原因而异,包括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胸痹心痛通常出现在胸骨后部或心前区,并可向左肩、左臂甚至颈部放射。
痛感可能伴有呼吸困难、心悸、出汗等不适感觉。
胸痹心痛的发生原因可以有多样的因素。
常见的原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这些病症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引发胸痹心痛。
除了器质性病变外,精神压力、情绪不稳定、慢性疲劳等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胸痹心痛的发生。
二、胸痹心痛的心理解释心理因素在胸痹心痛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胸痹心痛有时并非源于器质性病变,而是由于一系列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所导致。
当个体遇到挫折、困境或焦虑时,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包括肌肉紧张、血压升高以及心率加快等。
这些生理反应可能与心理压力有关,进而导致胸痹心痛的出现。
胸痹心痛的心理解释中,也存在一定的文化色彩。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胸痹心痛常被归因于“情志不舒”,即情绪不稳定或情绪波动导致的症状。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情绪与生理反应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胸痹心痛也可以被视为心理健康问题的一种表现。
三、胸痹心痛的综合解释综合以上的生理和心理解释,胸痹心痛即为一种身心的互动反应。
无论是由于生理因素导致的心脏供血问题,还是因为心理压力引起的紧张反应,都可能导致胸痹心痛的出现。
了解这一现象的综合解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胸痹心痛。
首先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保持适度的运动和健康的饮食,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同时,建立一个积极的心态,学会管理情绪和应对压力,对于缓解胸痹心痛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之,胸痹心痛是一种既常见又复杂的症状,综合考虑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助于我们对其有更深入的理解。
心痹与真心痛的鉴别方法
心痹与真心痛的鉴别方法说实话心痹与真心痛的鉴别这事,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我就自己看书啊,查资料啊,试了好多种方法,走过不少弯路呢。
我先说个我最开始犯的错。
我就只看症状中的疼痛部分。
我以为疼痛就是个很关键能区分开的点呗。
我想心痹的疼痛嘛,可能就比较隐隐约约的,闷痛那种。
真心痛呢,肯定是剧痛,痛得要死要活的。
可实际一研究,发现不是这么简单的事儿。
比如说有的心痹患者,在病情严重的时候,那疼起来也很厉害,不亚于真心痛的一些情况。
后来我才明白,光靠疼痛程度鉴别太不靠谱了。
然后我又从发病的特点去研究。
真心痛发病很急的,就像一阵暴风雨突然就来了。
我记得有次见到一个病例,病人本来好好的,一下子就捂着胸口剧痛,脸也白了,汗大颗大颗地冒,这就是真心痛那种突然发作的样子。
而心痹呢,往往是慢慢发展的,就像小火慢慢熬粥一样。
比如说有的患者,是一点点觉得心悸啊胸闷啊,然后可能过了挺长一段时间,症状越来越明显的。
这是个大区别,我感觉这个相对比较靠谱点。
还有脉象方面。
我对脉象这块那叫一个头疼啊。
脉象这东西,又很抽象。
我一开始摸不准,得练。
我就逮着机会就给人摸脉。
心痹的脉象呢,常常是涩啊、结啊这类的。
你就想象成水流得不是那么顺畅,磕磕绊绊的那种感觉。
真心痛发作时的脉象可不一样了,那是沉紧啊什么的,就像绳子突然勒得很紧的那种感觉。
我那次摸一个真心痛患者的脉,那手指下的感觉真的很明显。
可这个也有麻烦的地方,就是你得很熟练地掌握摸脉才行,我自己就练了好久才有点把握。
再就是诱发因素。
心痹很多时候和外感啊、劳累啊、情绪啊关系很大。
就像我见过一个患者,他是一直劳累过度,然后慢慢就开始有心痹的症状了。
真心痛的诱发因素呢,有些是在受寒啊、突然情绪特别激动的时候,例如有人因为大发脾气就突然引发了真心痛。
不过我得说,这些鉴别方法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就是很复杂。
你得综合着去看,不能只靠某一个方面就下结论。
比如说有些患者他可能同时存在心痹的一些情况,又突然发生了真心痛的情况,那就更难区分了。
辨治胸痹心痛的几点体会
辨治胸痹心疼的几点领会(1)【纲要】胸痹心疼的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以宗气不足、心阳亏虚、肾元贫乏最为重要,标实以痰浊气滞尤其常见。
胸痹心疼关乎五脏,与心肾关系尤其亲密。
滋肾通阳是治疗胸痹心疼的重要方法;在临证遣方用药时多项选择阴阳相当,相辅相成的药对,而且着重灵巧化裁经方,疗效满意。
【重点词】胸痹;心疼;辨证论治中医学辨治胸痹心疼理论肇始于战国,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晋唐,成熟于明清,到现在已成系统而日臻完美。
细品先哲诸家阐述,如饮佳醇,久而弥香。
笔者不揣鄙陋,联合个人六十余年临床心得,现将辨治点滴领会总结以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正虚为本,邪实为标《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以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中医学向来重视内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这也与辩证法内因论相切合。
胸痹心疼病证的发生,第一当责之正气虚弱,如五脏虚弱,气血阴阳亏虚等;此中尤以宗气不足,心阳亏虚,肾元贫乏为要。
其次邪气对疾病发辗转归亦有必定影响,如阴寒呆滞,瘀血内阻,痰浊气滞;此中尤以痰浊气滞为要。
宗气不足是病之因宗气乃积于胸中之气,《灵枢·五味》曰:“其大气之抟而不可以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
”清·张志聪指出“大气,宗气也”,宗气作为胸中大气,具“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作用。
可见心、肺皆在胸中大气包举之中,其宣通气血、敷布津液之原动力实赖此气。
肺叶布举,主司呼吸,朝百脉以助心行血。
宗气之“走息道,贯心脉”其实是经过激发心肺阳气而温心脉、行气血以保持正常心律、心率和心力。
“走息道行呼吸,贯心脉行气血”的过程和现代医学心肺间循环及冠脉循环相类似。
故胸痹心疼之证,除了心脉痹阻之胸闷、胸痛外,还常见肺失宣降之憋气、喘气等症。
故宗气不足是胸痹心疼发生的重要原由。
心阳亏虚是病之本《金匮要略·胸痹心疼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曰:“夫脉当取太甚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而,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疼者,以其阴弦故也。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 转归与预后
缓解、控制、好转
胸痹心痛
恶化
真心痛 晕厥、猝死
转危为安
合并水饮凌心射肺
胸痹心痛· 预防与调摄
1、适度休息 2、情志 3、饮食 4、大便 5、保暖 6、监护
复习题
1、胸痹心痛与胃痛如何区别? 2、简述胸痹心痛的证候特征及真心痛的特点。 3、何谓“胸痹心痛”?如何诊断胸痹心痛?
标实
(发作期)
痰浊 气滞、寒凝
瘀血
胸痹心痛· 诊断
1、主症 2、发病特点 3、诱因 4、辅助检查:
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运动试验心电图 心功能测定
胸痹心痛· 鉴别诊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与胃痛鉴别
胃 部 性 位 质 上腹部 胀痛 长 痛 胸痹心痛 左胸或膻中 闷痛为主,可有隐 痛、刺痛、灼痛、 胀痛 短暂
饮食不当 脾胃受损 脾胃气虚 脾失健运 痰湿 上犯心胸 气机不畅
清阳不展
痰瘀交阻 气血运行不畅
心 脉 痹 阻
胸痹心痛· 病因病机
1、年老体衰 2、饮食不当 3、情志失调
脾虚气结 肝郁气滞 痰 气滞痰浊瘀血交阻 心脉 痹阻
忧思 郁怒
胸痹心痛· 病因病机
4、寒邪内侵 《素问-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胸痹心痛· 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心阳不振
症状: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易甚,神倦怯寒, 面色晄白,四肢欠温或肿胀。 舌脉:舌淡胖,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治法:补益阳气,温振心阳 方药: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 水饮上凌 真武汤 心阳不振 兼寒凝 兼气滞血瘀 心肾阳虚 欲脱欲厥 亡阳 合肾气丸 四逆加人参汤 参附龙牡汤 加山萸肉
胸痹与心痹辨
胸痹与心痹辨□ 郭俊田河南省西华县人民医院胸痹与心痹都是心脏本身的一些病变。
一属心脏外膜、心血管性病变;一属心脏内心瓣膜性疾病。
前者病症属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后者属肺心病、风心病或其他辨膜性疾病。
胸痹先贤对胸痹的认识,《黄帝内经》中有“真心痛”、《金匮要略》中有“胸痹短气”的记载。
后世医学家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认识,如朱肱认为胸痹是“包络痛”,沈金鳌说:“心痛属包络病,实不在心也。
”胸痹的病因,不外内因七情,外因寒邪,二者导致的病理变化多端。
如寒邪属阴主收引,使气血凝滞而抑遏心阳。
而七情所伤,气机逆乱,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滞则血瘀,血瘀则心血瘀阻,瘀阻又能导致心气不足,造成恶性循环。
胸痹的症状可分为两类,一是因胸阳不运而致,一是因胸阳不通而致,二者同出一源,不过以病症的轻重而分也。
胸阳不运(心绞痛)胸痛闷气,以心前区为主,其痛暂短,疼时或向左侧肩胛部放射。
胸阳不通(心肌梗死)其症胸疼,胸闷,喘息短气,疼痛难忍,并向左侧背部和左侧上肢外侧放射。
面色苍白,汗出淋漓,脉微欲绝。
胸痹的治疗必须因人制宜,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如胸阳不运的胸疼,可用瓜蒌薤白枳实汤,加田三七、降香、灵脂,救心丸等以活血化瘀通阳。
如属胸阳不通,胸疼短气,面色苍白,汗出淋漓,脉微细。
可选用参附汤加龙骨、牡蛎、丹参、桂枝。
加服七厘散、救心丸等以回阳救脱。
心痹先贤对心痹的认识,《素问》中有“心痹者脉不通,烦者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的记载,又说:“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
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后世医家各有论述,巢元方在谈胸痹之候中也包含了心痹的症状,如胸满短气,咳唾引痛,烦满自汗出等。
心痹往往内因七情伤脾损心血,使正气不足,形体日渐虚衰,复感于外邪侵袭,侵犯于心而成心痹。
临床多表现为咳喘心悸不得卧,动则心悸更甚,口唇发紫,颜面和两下肢浮肿。
心阳欲脱者则表现为呼吸喘促,心烦不安,汗出肢冷,脉微欲绝等。
浅谈心痹与胸痹
浅谈心痹与胸痹胸痹”又称“心痹”。
《素问·举痛论》说:“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指出:“胸痹缓急。
”并制定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方剂。
至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有“胸痹候”提出其病机为“因邪迫于阳气,不得宣畅,壅瘀生热”。
唐·孙思邈在胸痹的针灸治疗上总结了许多有效经验,如“胸痹引背时寒,间使主之;胸痹心痛,天井主之”等。
至宋、金、元时代,对本病的认识更趋完备,治疗方法也更为丰富。
如《圣济总录·心痛总论》专列有“胸痹门”,并记载:“胸膺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
”《太平圣惠方》在治疗方中列有“治卒心痛诸方”、“治胸痹诸方”、“治胸痹心背痛诸方”、“治心背彻痛方”等篇。
观其方具有温通理气,活血通窍的显著特点。
并在“治心痹诸方”中指出:“夫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不去,则时害饮食,心中如满,蕴蕴而痛,是谓之心痛。
”指出了本证的病因病机为脏腑虚弱,风邪冷热之气所客,正气不足,邪气偏胜所致。
至明清时期对胸痹论述更多更细,对胸痹与胃脘痛、厥心痛与真心痛作了明确的鉴别。
《医宗必读·心腹诸痛》说:“胃脘在心之下,胸痛在心之上也……。
”《临证指南医案·心痛》徐灵胎也指出:“心痛、胃脘痛确是二病,然心痛绝少,而胃痛极多……”。
明·李木延对其分别更为详尽:“真心痛,因内外邪犯心君,一曰即死;厥心痛,因内外邪犯心之包络,或它脏邪犯心包支络”。
近年来对胸痹之症研究更为广泛深入。
认为胸痹一证病位在心胸,其发病与心、肺、肝、肾、脾诸脏有关,可在心气、心阳、心血、心阴不足,或肝、肾、脾失调的基础上兼有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病变,总属本虚标实之证。
故在治疗上不外“补”“通”二字,补脏腑气血阴阳之不足,通血脉,导瘀血,疏利祛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冲胸 间即胸痹 。”亦在 《 胸痹候》中云 : “ 胸 痹 之候 ,胸 中幅 幅如满 ,噎塞 不利 ……胸满 气 短,咳 唾 引痛 ”,其所 言 “ 胸 痹 ”实际上 包括 了心、肺及胸 隔等 胸部经 脉痹 阻病变 。 巢元方将胸痹与心痹 明确地 区别开来:胸痹 , 痹在 胸 ,痛 在胸 ;心痹 ,痹在 心,痛 在心 。 可见 胸痹 的病位 为胸 。胸 痹 的病因 《 伤 寒杂 病论 》 中明确提 出为 “ 阳微 阴弦 ”,即为胸
痛, 烦心 ”, 为足少阴病 的一个症状 , 《 内经》
中心痛即为症状,又为疾病。 《 灵枢 ・ 五邪》
6 5
社 , 2 0 0 5 , 2 7 2 .
害于食 ,名 日心痹 。” 《 素问・ 五脏生成论》 中则 指出 : “ 心痹 ,得 之外疾 ,思虑 而心虚, 故邪 从 之。 … ‘ 正气存 内,邪 不 可干 ”,由
以上 可 知 在 心 虚 的前 提 下 , 外 邪 乘 虚 而 入 ,
综上 可知 ,胸 痹病 为胸部 阳气 不振,经 脉痹阻不通而发生的胸部病变 。
问・ 痹论》 云 : “ 心痹 者,脉不通 ,烦则心 下 鼓,暴 上气 而喘,嗌干善噫 ,厥气上则恐 。” 《 素问 ・ 平人气象论》日 : “ 脉涩日痹”, 《 素 问・ 脉要精微 论》云 :“ 涩 则心痛 ”。故心痹
在 《 内经 》 中 指 心脉 闭 阻 ,气 血 不 通 引 起 的 ,
2胸痹 1心痹
《 内经 》 中 首 先 出 现 了胸 痹 病 名 , 《 灵 《 内经 》中 首 先 出 现 “ 心 痹 ”病 名 , 《 素 枢・ 本 脏 》 日 :“ 肺 大 则 多 饮 , 善 病 胸 痹 、 喉 痹、逆 气。”指 出肺大 而多 饮而 易发胸 痹 。
虚 故 邪 乘 之 。 邪 积 而 不 去 , 则 时 害 饮 食 , 心 里 幅 幅 如 满 ,蕴 蕴 而 痛 ,是 谓 之 心 痹 。 诊其脉 , 沉 而 弦 者 , 心 痹 之 候 也 。 ”可 见 心 痛 为 心 痹 与胸痹具可出现的证状 。
不 泻 则 温 气 去 , 寒 独 留 则 血 凝 泣 , 凝 则 脉 不 通 。”又有 《 素问 ・ 五脏生成 论》云 : “ 赤, 脉 之 至 也 , 喘 而 坚 , 诊 曰 : 有 积 气 在 中 , 时
参 考 文 献
【 1 ]叶任 高 . 内科 学 【 M】 . 北京 : 人 民卫 生 出版
病 亦 有 自 己的病 理 、病 因 、病 机 及 演 化 规 律 。
以心痛为主证的疾病。 《 素 问・ 痹论 》日 : “ 心 痹 者 ,脉不通 ,”可 见,心痹 主要 病理 是因
为脉不通 , 从 心 痹 与 脉 不 通 的疾 病 关 系 判 断 ,
所 以然 者,责其 极虚 也。今 阳虚知 在上焦 ,
临床经验
心痹 、胸痹 与心痛浅析
田明健 ’ 刘 1沈阳市中医院 2深圳宝安妇幼保健院 中医科 【 摘 格 1 1 0 0 0 4 5 1 8 0 0 0 广东省深圳市 辽宁省沈阳市
要】 笔者结合古典医籍对心痹、胸痹、心痛从 中医病 因、病理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可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 中
日: “ 邪 在 心 ,则 病 心 痛 。 ” 《 伤 寒 杂 病论 》
厥气上则恐 ”等一系列临床证候,包括心烦、
心慌 、 突 然 喘 促 、 善 太 息 ,甚 则 濒 死 感 。
将心痛属于胸痹范畴 , 论中日:“ 胸 痹不得 卧, 心痛 彻背者 ,栝楼 薤 白半 夏汤主 之。”巢元 方而 《 心痹候 》中云 : “ 思虑烦多则损 心,心
阳 不 振 、阴邪 上 乘 ,喘 息 咳 唾 ,胸 背 痛 ,短 气 , 寸 口脉 沉 而 迟 , 关上小紧数 , 为胸痹病之主症 。
神之 所舍也, 其脏坚 固, 邪 弗能容( 当为客 ) 也, 容( 客) 之则心伤 ,心伤则神去 ,神去则死矣 。
故邪 之 在 于 心 者 , 皆在 于 心 之 包 络 ,包 络 者 ,
医相 关疾病 之 一斑 。
【 关键词 】 I 心 痹 ;胸痹 ;心痛;冠心病
祖 国医学对心痹 、 胸痹与心痛记载 良多, 笔者 试从 经典入 手,对 其进行 浅析 ,并就冠
心 病 之 中 医 相 关 疾 病 略 陈 管 见 , 以求 同 道 指
正。
包含 “ 烦 则 心 下鼓 ,暴 上气 而 喘 ,嗌 干 善 噫 ,
可见在 西汉 时期 ,胸痹为 肺系 疾病 。 《 伤 寒 杂病论 》中 明确 阐述 了胸痹 的脉 证并治 ,并 将 胸痹 的包括 的病 变范 围扩大 了,书 中云:
“ 夫 脉 当 取 太过 不 及 ,阳 微 阴 弦 ,即胸 痹 心痛 ,
笔者更 倾 向于 将心痛 只作为症 状,不作 为疾病 探讨 ,中医 的发展更应 细致 化,疼痛 仅是症 状,各种 疾病 都可 以伴 发 ,中医的疾
冠状动脉 粥样硬 化性心脏 病指冠状 动脉
和 )因冠状 所 以胸 痹、心痛 者 ,以其 阴弦故 也。” 由此 硬 化使 血管腔 狭窄或 阻塞 ,或 ( 可知胸痹为胸 中经 脉痹阻不通而 引起 的疾病 , 胸痹 的病理 为胸部经脉痹 阻。隋代 巢元方 《 诸
病 源 候 论 》: “ 寒 气 客 于 五 脏 六 腑 ,因虚 而 发 ,
3பைடு நூலகம்痛
心痛在 《 足臂 十一脉 灸经 》中首先被 记
载, “ 足 少 阴 脉 … … 其 病 : 病 足 热 , … … 心
伤心 而发 生心痹 ,饮食 等原 因为心痹 发生 的
诱因 。
综上 可知 ,心痹为 心包 脉络拘 急不通 ,
脉 中气 血 瘀 滞 , 致 心 失所 养 , 出 现 心痛 为 主症 ,
脏受损 ,失其 功能而 发病;心痹 恰为 心包络
痹 阻 ,致 心 失 所 养 的 中 医 疾 病 , 心 痹 与 冠 心 病 在病 因 病机 、 病理改变等方面更具相关性 。
心主之 脉也 。”由上 可知 ,心痹发 病部位 为 心包络 。心痹 发生的病因 《 内经》中亦有阐述。 《 素问・ 调经论 》日 : “ 寒气积 于胸 中而不泻,
动脉功 能性 改变 ( 痉 挛)导致 心肌缺 血缺氧 或坏死 而 引起 的心脏 病,统称 冠状动脉 性心 脏病 [ 1 】 , 由此 冠心 病的定 义可知 其 中医的病
位 应 为 心 , 中 医 的 病 因 为 经 络 痹 阻 而 致 心 之
脉一定是与 心相 关的经脉或络脉 。由 《 灵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