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合集下载

房弘毅书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高清全本,书法理论

房弘毅书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高清全本,书法理论

房弘毅书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高清全本,书
法理论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被公认为是写字技法深入浅出解密的书法理论名篇,于其他传世书法理论相比较,王羲之的笔势论中笔法技法更广泛更系统,是书法家必须学习的书法专著,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以及所有学习书法的人员,王羲之的笔势意味都会被融入到书法中去,达到古人书法艺术的深度。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学习书法者务必研读,后面有译文,方便大家理解。

房弘毅的书法那也是独具特色的,搭配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书法名著,完美的和谐统一在一起,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巨大,不可多的的书法理论专著。

话题: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与孙过庭的《书谱》,哪个会更好?关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还有很多,我会持续分享,敬请关注!
学习书法从学习《宗少林实用钢笔字》开始,我们的教程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系统并全面的讲解和演示,理论和实践同步进行的。

欢迎大家点赞.分享.评论.关注,转发,收藏,让我们一起来提高写字水平而努力吧!。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原文译文原文译文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

今述《笔势论》一篇,一篇,开汝之悟。

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

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我告诉你,子敬,我察觉你学书法的悟性超过常人,但还没有娴熟于规矩。

父亲不亲自教儿子,自古就有此说法。

现在我著述《笔势论》一篇,来启发你的悟性。

这里论到的字势,总起来有十二章,每一章都有它的意旨,定下它的标准、楷模,详细指出这方面的错误,摘出它最重要、最实际的东西,记录在这里方便适用。

可能遇到一幅字中多处变体,但很少能触及书法的根本;因转角笔的地方屡见,而没有认识到笔法的来源。

悬针垂露的笔迹,难以成为一种体制;而波浪翻空,云气蒸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腾的势态,又足以使人迷惑,所以我要辨明书法的原由,能够治愈那些病入膏肓的俗书。

现在我写《乐毅论》一本和《笔势论》一篇,留给你藏好,不要传播给外人,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们看。

深入地研究篆籀zh òu ,可以省些功夫而容易成功,编辑各家精品专长,可以让字形更清晰,体势更显著。

留心学习的人,两个月就可以见到他的灵感成功;没有灵感和悟性的人,一百天也能知道书法的根本。

这个笔论,可以说是家宝家珍,学习它还要秘藏它,会在世间享有名誉的。

笔使用太久了,写成的字就少有奇绝的,刚刚能有所成就,又精心研究,深入思考,验证了各方面的规矩,保留它最简要的梗概,作成这篇《笔势论》。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

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

王羲之-《筆勢論⼗⼆章》告汝⼦敬:吾察汝書性過⼈,仍未閑規矩。

⽗不親教,⾃古有之。

今述《筆勢論》⼀篇,⼀篇,開汝之悟。

凡斯字勢,猶有⼗⼆章,章有指歸,定其模楷,詳其⾇謬,撮其要實,錄此便宜。

或變體處多,罕臻其本;轉筆處眾,莫識其源。

懸針垂露之蹤,難為體制;揚波騰氣之勢,⾜可迷⼈。

故辨其所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書《樂毅論》⼀本及《筆勢論》⼀篇,貽爾藏之,勿播於外,緘之秘之,不可⽰知諸友。

窮研篆籀,功省⽽易成,纂集精專,形彰⽽勢顯。

存意學者,兩⽉可⾒其功;無靈性者,百⽇亦知其本。

此之筆論,可謂家寶家珍,學⽽秘之,世有名譽。

筆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諸規矩,存其要略,以為斯論。

初成之時,同學張伯英欲求⾒之,吾詐雲失矣,蓋⾃秘之甚,不苟傳也。

創臨章第⼀夫紙者陣也,筆者⼑矟也,墨者兵甲也,⽔研者城池也,本領者將軍也,⼼意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策也,颺筆者吉凶也,也⼊者號令也。

屈折者殺戮也,點畫者磊落也,⼽旆者斬斫也,放縱者快利也,著筆者調和也,頓⾓者蹙捺也。

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遍正腳⼿,⼆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澀,不可便休,兩⾏三⾏,創臨惟須滑健,不得計其遍數也。

啟⼼章第⼆夫欲學書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靜慮,預想字形⼤⼩、偃仰、平直、振動,則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若平直相似,狀如運算元,上下⽅整,前後⿑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

昔宋翼(乃鐘繇弟⼦)。

嘗作是書,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繇,即潛⼼改跡。

每作⼀波,常三過折;每作⼀,常隱鋒⽽為之;每作⼀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如百鈞之弩發;每作⼀點,如危峰之墜⽯;,屈折如鋼鉤;每作⼀牽,如萬歲之枯藤;每作⼀放縱,如⾜⾏之趨驟,伏如驚蛇之透⽔,激楚浪以成⽂。

似虯⿓之蜿蜒,謂其妙也;若鸞鳳之徘徊,⾔基勇也。

擺撥似驚雷掣電,此乃⾶空妙密,頃刻浮沈,統攝鏗鏘,啟發厥意。

能使昏迷之輩,漸覺稱⼼;博識之流,顯然開朗。

王羲之《笔势论》,揭秘书写技法书论名篇,共十二章72贴,全了!

王羲之《笔势论》,揭秘书写技法书论名篇,共十二章72贴,全了!

王羲之《笔势论》,揭秘书写技法书论名篇,共十二章72
贴,全了!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共72贴,被认为是王羲之对写字技法揭秘的书论名篇,其从用笔而言,论及藏锋、侧笔、结笔、翻笔、起笔、打笔等方法和笔势;
从结体而言笔画“作撇字不宜迟,捺不宜缓”;合体字,则有“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
若论字的大小,则“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从布白而言,则论“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当须递相掩盖”等等。

和此前的传世书法理论相比较,显然王羲之书论中的技法内容更为广泛而系统,是书法人练习书法的最佳技法理论指导。

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

作为书法爱好者,乃至书法研习之人,在书法临摹及创作过程中,将每字的书写运笔凝入王羲之的笔势意味,自然会使自己的书法具有古人先贤的书法意境。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的书法理论,应该能为我们学习书法时突破困境有帮助。

创临章第一夫低者阵也,笔者刀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笔者吉凶也,也入者号令也。

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者斩斫也,放纵者快利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释文:纸张如同战阵一样,毛笔如同刀槊等兵器,墨如同盔甲一样,水与砚如同城池般,运笔的方法就如同将军,结构如同计谋与策略,从运笔中可知顺利艰难,笔锋的出入无不应节听令,用笔的一曲一折,如同挥刀砍杀,一点一画,错落分明。

写一个飞戈,如同斩截斫断,豪放纵肆之处,愈见峻快锋利,着笔含蓄,滋润调和,顿笔的芒角处实际是写捺一波三折的浓缩。

开始临摹的时候,不可能一下子掌握帖的形势。

第一遍搭好架子把字写的端正,第二遍少许得到帖中字的形势,第三遍写得稍微有点像帖,第四遍加以滋润,第五遍再加上抽毫跳跃,往来映带。

如果临写生涩,不能就此停下来,两行三行,临写只求写得流利劲健,不要算计临了多少遍。

因为熟才能生巧。

启心章第二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乃钟繇弟子)。

尝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竖,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每作一钩,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伏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

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基勇也。

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浮沈,统摄铿锵,启发厥意。

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

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

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附译文告汝子敬:吾观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

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

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可迷人。

故辨其所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

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创临章第一》夫纸者阵也。

笔者,刀、槊(shuò)也,墨者鍪(móu)甲也,水砚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pèi)者斩斫(zhu ó)也,放纵者快利也,着笔者调和也,顿角者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

两行三行,创临惟取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此章论述初学时临摹的基本原理。

译文:(书法创作所用的)纸就好像是作战的阵地。

笔就像是刀矛。

墨就像是武器装备。

磨墨用的水和砚台就像是城池。

书写的本领就像是将军。

书写时的心意就像是副将。

结构就像是谋略。

挥笔作书就像行事有吉凶成败。

用笔的出入就像是发号施令。

用笔的屈直就像是杀戮。

书法的点画虽然众多错杂,但要多样统一。

书法创作就像是士兵拿着武器,举着旌旗在战场上战斗。

放纵即打钩的笔画要求用笔要快捷犀利。

着笔要求笔画调和。

顿角是指要写出急促收缩的捺笔。

刚学书之时,不可要求一下子样样掌握。

第一遍要求正确掌握写字姿态和执笔的方法。

房弘毅《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房弘毅《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房弘毅《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被认为是王羲之对写字技法揭秘的书论名篇,其从用笔而言,论及藏锋、侧笔、结笔、翻笔、起笔、打笔等方法和笔势;从结体而言笔画“作撇字不宜迟,捺不宜缓”;合体字,则有“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若论字的大小,则“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从布白而言,则论“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当须递相掩盖”等等。

和此前的传世书法理论相比较,显然王羲之书论中的技法内容更为广泛而系统,是书法人练习书法的最佳技法理论指导。

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

作为书法爱好者,乃至书法研习之人,在书法临摹及创作过程中,将每字的书写运笔凝入王羲之的笔势意味,自然会使自己的书法具有古人先贤的书法意境。

王羲之的《笔势论》

王羲之的《笔势论》

王羲之的《笔势论》羲之告子敬曰:“吾察汝書性過人,乃未閑規矩,父不親教,自古有之。

略修《筆勢論》一篇,開汝之悟。

凡斯字勢,總有十二章,章有指歸,定其模楷,詳其舛謬,撮其要實,錄其便宜。

或變體處多,罕臻其本;轉筆處衆,莫識其源。

懸針垂露之踨,難爲體制;揚波騰氣之迹,足可迷人。

故辨其由,堪愈膏肓之疾。

今書《樂毅論》一本及《筆勢論》一篇,貽爾藏之,必勿播于外,緘之秘之,不可示諸知友。

窮研篆籀,省功而易成;纂集精專,形彰而勢顯。

有意學之者,兩月即見其功;大無性靈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筆論》,可謂家寶家珍,學者秘之,世有名譽,筆削久矣。

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諸規矩,存其要錄。

吾作此論初成之時,同學張伯英欲求見之,吾詐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傳也。

”◎創臨章第一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矛肖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本領者,將軍也;心意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策也;颺筆者,吉凶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點畫者,磊落也、戈斾也、斬斫也;放縱者,快樂也;著筆者,調和也;頭角者,蹙捺也。

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

如其生澁,筆下不滑,不可便休,三行兩行,一度創臨,惟須筆滑,不得計其遍數。

◎啟心章第二夫欲學書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靜慮,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

振動則筋脉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昔宋翼(乃鍾繇弟子)嘗作是書,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見繇。

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過折;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爲之;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每作一點,如危峰之墜石,屈折如鋼鈎;每作一牽,如萬歲之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趨驟然,如驚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

似虬龍之蜿蜒,謂其妙也;若鸞鳳之徘徊,言其勇也。

擺撥似驚雷掣電,此乃飛空妙秘,頃刻沈浮,統攝鏗鏘,啟發厥意。

能使昏迷之輩漸覺勝心,博識之流顯然開朗。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原文 译文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原文 译文
●启心章第二
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乃钟繇弟子)。尝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伏如惊 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基勇也。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浮沈,统摄铿锵,启发厥意。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
健壮章第六
屈脚钩的写法,如同拉开弯弯的角弓,“鸟”、“焉”、“为”、“乌”字下面的一钩就是这样。立人的写法,像鸟立在柱头,“彳”、“亻”之类就是这样。踠脚的写法像壮士弯曲的胳膊,“凤”、“飞”、“凡”、“气”这些字的抛钩就是这样。快速的牵引连带,如同云中的闪电,“日”、“月”、“目”、“因”这些字就是如此(此处是指这些字的草书)。笔的各种运动,如踠脚挑趯tì斡旋。刚在上面重按写捺,又在下面轻撚niǎn运行 用笔的起止转折,都要使它和谐的韵律之中,不让它忽然轻细得像马蜂的腰,又忽然粗重像鹤的膝关节。奔放纵肆要内存气力,看笔画的形状取势。行笔中要宽宏、旷达,如同勇士伸出钩攮(一种弯钩带刃的兵器)刚勇的面对敌人,麒麟以角相斗,龙虎以牙相争,(像力士)攥紧拳头而筋节隆起,愈显勇武,精悍健壮,如果放纵的运笔得到了上述要领,书法就会大大进步而具有功力了。笔画间的牵连引带,深奥而微妙,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而最能振作字的精神,突破沉闷,展现作者的意志,挑趯处精心构
教悟章第七
凡是写字处理中画的方法,都不能倾倒笔毫在笔画的左右两边。左右相同的笔画(主要指竖),右边的应比左边的粗些。横画贵在细,竖画贵在粗。结构布局,远近、上下应均衡得所,自然平稳。应当要依次相互掩映,不可将某一字画孤立地突出显露出它的尖锋来。在展转翻笔的地方,便应当细察而运用它。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原文 译文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原文 译文
观形章第八
作字行文用笔的方法,还有好几种笔势,罗列起来都不相同。或有藏锋的动作大(藏锋在于从笔画的中部入笔),侧锋用笔虽然粗重但缺乏力(然而也不可提起笔只用中锋,使笔画过细而且紧绷),用押笔法入笔(从笔画的中部入笔,用笔毫的一面触纸重按称为押笔。又可以说,正好借上一笔的余势自然地带入,这种用押笔就对了),收笔处用撮笔法(要使笔毫慢慢地收拢,必须让它如当初入笔时一样尖挺,参透这奥妙的道理,察觉它的门径和趣味)。憩qì笔的方法是俟sì失(憩笔的笔势,要看它的长短,俟失,右边的捺脚一定要好像缺失,即缺波。)息笔就是促使笔锋尽快离纸(息笔要用息止的笔势运笔向上,慢慢的收紧。即指写挑),蹙cù笔的方法是将。(蹙,就是捺的尖角;将,是指笔常在重压后散破而又要尽势收敛到捺脚。写捺,要慢下笔,要得位置,捺脚要短不要长。)。战笔的方法就是要合。(战,指战斗阵形;合,指相互策应,配合默契,从容的运笔,不要在此时还考虑是长是短了)。厥笔能成为美妙的关键所在。(提笔收毫而上行,不要让笔画太长。厥,是说这一笔很美,要看笔画的形式。随机运笔让它成为最具妙趣的地方)。带笔的方法要尽。(带笔要提笔轻行,不要重按,而使笔画粗重。带,是回转笔锋自然运笔一类的方法,因为提笔而行,笔毫似乎裹束着。笔迹滋润光洁,起落笔的力度、笔法有轻有重。尽,就是着纸之后,返回执笔出峰。按:这种带笔不可拖出,结束时一定要逆行收锋)。翻笔的方法是用在前面(翻转笔势,速度要快,也不可入笔太远,造成笔画中很长一段粗肥-长腰。更不可翻转的动作太小,造成入笔生硬,与行笔脱节-短项)。折叠笔处时常出破锋,(所以运笔要缓,不要动作太大)。起笔处不要直下,(要从笔画中部开始入笔,不要露锋,起笔住笔要把握笔势,不要让其失去节制)。打笔的方法要快而重,(落笔广而行笔渐狭。广,就是说快而有力,而且不能迟缓和修补)。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魏碑口诀
魄力雄强 气象浑穆 笔法跳跃 点画峻厚 意态飘逸 精神飞动 兴趣酣足 骨血润达 结构天成 血肉丰美
草书要决
草书行行如春蚓 字字造型似秋蛇 全章一起要贯通 有气有神是精品

狂草要决
狂草如激电湍流 字字如惊蛇出洞 点线变化多姿美 疏密虚实心有数 气势磅礴态万千 结构布白心畅意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内江师范学院丁子讲授
书法为艺术,前人心血凝。 学书贵有恒,练书须用心。 心正则笔正,笔决记心中。 下笔不离点,转折贵圆露。

有垂还欲收,勾划忌平庸。 左垂宜竖露,右清。 毫发不松懈,布局巧用心。
疏密必相间,迟速便能通。 轻重相扶持,正偏顾盼情。 浓淡相映易,向背必适中。 虚实必兼顾,起伏延绵陈。

行书口诀
行楷书写要流畅,主笔沉着是关键 快写简化是特征,连笔轻细不可粗 伸缩性大变体多,用笔最好是长锋 执笔用笔如草书,使墨必须调湿润 执笔必须悬起肘,全篇排头是标准 灵活多变才自如 ,一气呵成要贯通
隶书口诀
方劲古拙 如龟如鳖 蚕头雁尾 笔必三折 雁不双飞 蚕无二色 点画俯仰 左挑右磔 重浊轻清 斩钉截铁
纵横穿插势,吞让有分寸。 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尊。 神形能兼备,飘逸潇洒容。 日日不歇笔,不懈功竟成。
楷书口诀
楷书称正楷 学书必先行 笔画形态稳 字字得端正 起笔多藏锋 行笔用中锋 回锋要自然 结构讲造型
结构搭配匀 章法要讲究 笔笔得到位 清朗必整齐
多临古人帖 用笔讲技巧 楷书要写好 重在用腕上

王羲之书论五则注释

王羲之书论五则注释

王羲之书论五则注释1、自论书: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抗衡),或谓过(胜过、超过)之,张草(张芝的草书)犹当雁行(并行、并列)。

张精熟(精通熟练)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沉溺、入迷)之若此,未必谢(逊、不如)之。

后达解(明白了解)者,知其评之不虚。

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先前的书法,指前人的书法),惟钟、张故为绝伦,其馀为是小佳,不足在意。

去此二贤,仆书次之(居其次)。

顷(近来,最近)得书,意(意趣)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意趣),自有言所不尽(语言难以表达完尽)。

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平南李式(平南即王平南,王羲之的伯父王廙yì;李式是卫夫人之夫李矩的侄儿,他们都是名噪一时的大书法家)论君不谢。

2、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shuò槊)也,墨者鍪(móu)甲(鍪甲,即盔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飏(yáng,扬)笔(飏笔,即提笔、运笔、挥笔等)者吉凶也,出入者(笔锋入纸,笔毫出纸,指一笔或一字开始书写之时和书写完毕之时)号令也,屈折者(折笔)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蹙捺也。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不可以完全表现其形态,指笔画、结构、气韵等各方面的形态),一遍正(端正,使端正;即使手适应书写的状态)脚手,二遍少(稍)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本,指内心,心中的感觉或者认知。

),四遍加其遒润(使笔画更加刚劲饱满),五遍兼加抽拔(大概指修正,修正书写过程中稍不足者)。

如其生涩,不可便休(如果还是生硬而不熟练,不能马上停止练习),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滑,指笔墨流畅;健,指刚劲有力),不得计其遍数也。

夫欲书(书写)者,先乾(《釋名》乾,進也。

行不息也。

此处大概指不断地、不停地)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字与字之间的结构呼应,气韵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指形式方正整齐),前后平直(平直而缺少变化),便不是书(书法),但得其点画耳。

《书谱》、《笔势论十二章》原文及译文打印版

《书谱》、《笔势论十二章》原文及译文打印版

《书谱》、《笔势论十二章》原文及译文打印版原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张草犹当雁行。

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今译:关于古代以来,善长书法的人,在汉、魏时期,有钟繇和张芝的卓绝书艺,在晋代末期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墨品精妙。

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法,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不值得观赏。

”可以说,钟繇和张芝死后,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与钟繇是不相上下,或者略超过他。

对张芝的草书,可与他前后相列;因为张芝精研熟练,临池学书,把池水都能染黑了,如果我也像他那样下功夫刻苦专习,未必赶不过他。

”这是推举张芝、自认超越钟繇的意思。

考察王羲之父子书法的专精擅长,虽然还未完全实现前人法规,但能博采兼通各种书体,也是无愧于书法这项事业的。

原文: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lu 4)于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

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今译:书法评论者说:“这四位才华出众的书法大师,可称得上古今独绝。

但是今人(二王)还不及古人(钟、张),古人的书法风尚质朴,今人的书法格调妍媚。

”然而,质朴风尚因循时代发展而兴起,妍媚格调也随世俗变化在更易。

虽然文字的创造,最初只是为了记录语言,可是随着时代发展,书风也会不断迁移,由醇厚变为淡薄,由质朴变为华丽;继承前者并有所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常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容提要:序言敬告子敬用心学习书法,点明笔势要义。

接着从十二个面论述:一、初学纲领,如临战阵。

二、凝神静虑,意象纷繁。

三、心正笔险,朗润丽象。

四、一点之规,各禀其仪。

五、戈笔峨峨,动静有象。

六、勾挑转折,力敌千钧。

七、横竖有法,布白有则。

八、笔势十四,并悉不同。

九、掠磔合宜,结字紧密。

十、体遵正法,可不慎欤!十一、端手指,表记心灵。

十二、抓住根本,勿自怠惰。

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1]。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2]。

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

凡斯字势[3],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4],定其模楷,详其舛(chuǎn)谬(miù)[5],撮(cuō)其要实[6],录此便宜[7]。

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8];转笔处众,莫识其源。

悬针垂露之踪[9],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10],足可迷人。

故辨其由,堪(kān)愈膏肓(huāng)之疾[11]。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12],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

穷研篆籀[13],功省而易成,纂(zuǎn)集精专[14],形彰而势显[15]。

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

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

笔削久矣[16],罕有奇者,始克有成[17],研精覃(yǎn)思[18],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

初成之时,同学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

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19]。

【注】[1] 闲:通“娴”。

娴熟。

[2]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这是孟子的观点。

公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也?”孟子曰:“势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

继之以怒,则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

’则是父子相夷也。

父子相夷,则恶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

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见《孟子·离娄上》7·18)[3] 字势:包括点画、结体、章法三部分。

[4] 指归:主旨。

[5]舛(chuǎn)谬(miù):亦作“舛缪”。

差错;错误。

[6] 撮(cuō):抓。

要实:要领;实质。

[7] 便(biàn)宜:合宜。

[8] 臻(zhēn):达到。

[9] 悬针垂露:竖画的不同写法。

悬针的收笔处提笔放开,垂露的收笔处留住回收。

[10] 扬波腾气之势:捺称“波”,写捺讲究“一波三折”,富有韵律感。

[11]故辨其由,堪(kān)愈膏肓(huāng)之疾:指辨明各种笔势的来源,就能治愈各种病笔。

堪:能,可以,足以。

[12] 《乐毅论》:小楷。

书于永和四年(348)。

列为羲之正书第一。

[13] 篆籀:指大篆。

[14]纂(zuǎn)集精专:指集成各体精华于一体。

[15]形彰而势显:指建立鲜明的风格与丰富的笔势。

[16]笔削:指著述。

[17] 克:能够。

[18]覃(yǎn)思:深思。

[19]“初成之时”等五句:过庭《书谱》云:“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

详其旨趣,殊非右军。

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椟乃存。

观夫致一书、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

岂有贻谋令嗣,道叶(xié)义,章则顿亏,一至于此!又云与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

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zhuàn)其寂寥!非训非经,宜从弃择。

”过庭所云十章与本篇所述十二章有出入,但过庭质疑“与伯英同学”有理有据,因此,此文是否为羲之所撰,或者为后人伪托,实在值得探讨。

若为后人假羲之名而撰,至少在唐朝之时已经流传,且可视为羲之一脉的书学思想,犹如《庄子》的外篇、杂篇与庄子撰七篇共同构成了庄子的思想,同样值得学习。

【译】告诉你子敬:我发现你在书法上悟性过人,但对于书法的规矩未能娴熟。

父亲不亲自教儿子,自古有之。

今撰述《笔势论》一篇,开启你的悟性。

《笔势论》谈到书法的字势,总共有十二章,每章各有主旨,围绕各个主旨,品定正确的,详明差错的,抓住主要的、核心的,写下合宜的、明白的。

有时,形体变化的地,笔势字势变化也多,但很少见到能够探到根本;圆转的笔势用得多,但认识不到它的本源。

悬针垂露之竖,较难领略它的的格调;一波三折的捺,生气波动却足可迷人。

因此,辨析其所以如此的道理,就能治好如入膏肓的病笔。

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送给你藏好它,勿使流播于外,封好藏好,不可让朋友看到。

若深入研究篆籀,用功虽少但容易成就。

集成各体精华于一体,鲜明的风格与丰富的笔势就能建立。

留意学习的人,两个月可见其功;不大聪明的人,百日亦知其本。

这篇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好藏好,一生享有名誉。

书法著作久已有之,罕有奇妙之论,终于能够有成,是精研深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才形成本文论点。

文章初成之时,同学伯英想求见一下,我诈称文章丢失了,其实是自己藏起来,放在更加隐秘的地,这不能随便给人看啊。

创临章第一【记】初学纲领,如临战阵。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shuò)也,墨者兵甲也,水砚者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飏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1],点画者磊落也[2],戈旆(pèi)者斩斫(zhuó)也[3],放纵者快利也[4],著笔者调和也[5],顿角者蹙(cù)捺也[6]。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7],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8],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9]。

如其生涩[10],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11],不得计其遍数也。

【注】[1] “夫纸者阵也”等十句:这十句与《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的相关文句基本相同,注解参前文。

其中,“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略有出入。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为“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

”[2]磊落:错落、圆转、俊伟。

[3]戈旆:以戈喻钩,以旆喻撇。

斩斫(zhuó):以斩斫喻钩撇之势。

[4] 放纵:指向右、向左的挑,例如策(短横)、啄(短撇)。

快利:以快利喻策、啄之势。

[5]著笔:即行笔。

[6]顿角:指顿笔调锋出现的笔触。

蹙(cù)捺:短捺。

蹙:局促。

[7]正脚手:指执笔的法与书写的姿势。

[8] 似:继承。

[9]抽拔:指空中运笔。

抽,拔出。

拔:拔起,拔出。

[10] 生涩:指行笔厚重使线条富有生涩感。

这是毛笔在两股反向力量的作用下欲快又不能快的行笔。

蔡邕云:“涩势,在于紧駃(jué)战行之法。

”(见《九势》)[11] 创:开始。

滑健:流畅刚健。

【译】书法的纸,好比是阵地。

笔,好比是刀槊。

墨,好比是盔甲。

砚,好比是城池。

本领,好比是主帅。

心意,好比是副将。

结构,好比是谋略。

举笔,好比是吉凶。

行笔,好比是号令。

转折,好比是杀戮。

其中,点画错落、圆转、俊伟。

钩撇神骏斩斫,策(短横)啄(短撇)快捷犀利,行笔时调和笔锋,顿笔出锋成短捺。

开始学书之时,不可能穷尽字的形势,可一遍一遍学习:第一遍注意执笔的法和书写的姿势;第二遍稍稍把握字的形势;第三遍稍稍继承字的根本;第四遍加强笔墨的遒润饱满;第五遍再加强行笔的空中之势。

至于生涩的行笔,不可以就此停滞。

写两行、三行的字,在开始临写时就须流畅刚健,不得以计算遍数学习。

启心章第二【记】凝神静虑,意象纷繁。

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乃钟繇弟子。

常作是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1]。

状如惊蛇之透水[2],激楚浪以成文[3]。

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其勇也。

摆拨似惊雷掣电[4],此乃飞空妙密[5]。

顷刻浮(chén)[6],统摄铿锵,启发厥意。

能使昏迷之辈,渐觉胜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

【注】[1]“欲学书之法”等三十七句:这三十七句与与《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的相关文句基本相同,注解参前文。

[2] 透水:跳水。

[3] 楚浪:指整齐的涟漪。

[4] 摆拨:指运笔的气势。

掣电:闪电。

[5] 妙密:邈远细密。

[6]浮(chén):即浮沉。

指空中、纸面的运动。

【译】将要学习书书,先专心磨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的大小、俯仰、平直、律动、使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如果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正,前后齐平,便不叫书法,只不过得到些点画而已。

从前有位叫宋翼的人,常常写成这个样子。

宋翼是钟繇的弟子,钟繇于是呵斥他。

于是三年不敢见钟繇,即潜心改变旧习。

后来每作一捺,常一波三折;每作一撇,常藏锋之后再出锋;每作一横,壮阔高远如列阵排云;每作一斜钩,笔力雄健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厚重如高峰坠;每作一趯,峻峭如曲折钢钩;每作一竖,强韧如万岁枯藤;每作一策、啄,劲捷如举步快走。

从笔画的形势来看,其状如惊蛇跳入水中,激起了整齐的涟漪。

又似虬龙蜿蜒,称说其曲线的美妙。

或若鸾凤飞翔,申言其飞动的勇气。

运笔中气势像惊雷闪电,这是空中笔法的邈远细密。

顷刻间的空中、纸面运动,其实是精神统摄,故能听到毛笔与纸乃至于心脏跳动时的铿锵之声,这就启发了审美心胸的愉悦。

于是,能使心智昏迷的人渐渐体会心灵之美,知识渊博的人境界上更加开朗。

视形章第三【记】心正笔险,朗润丽象。

视形象体[1],变貌犹同[2],逐势瞻颜,高低有趣[3]。

分均点画,远近相须[4];播布研精,调和笔墨[5]。

锋纤往来,疏密相附[6],铁点银钩,圆整[7]。

起笔下笔,忖(cǔn)度寻思[8],引说踪由[9],永传今古[10]。

智者荣身益世,怀浸润[11]之深;愚者不俟(sì)[12]佳谈,如暗尘之视锦[13]。

生而知者发愤,学而悟者忘餐。

此乃妙中增妙,新中更新。

金书锦字[14],本领[15]为先,尽说安危,务以平稳为本[16]。

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均其体制[17],大小尤难。

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

横则正,如孤舟之横江渚[18];竖则直,若春笋之抽寒谷。

【注】[1] 视形象体:指书法的各种“法象”,如“列阵排云”、“百钧弩发”、“高峰坠”、“曲折钢钩”、“万岁枯藤、”“举步快走”、“惊蛇透水”、“虬龙蜿蜒”、“鸾凤徘徊”、“惊雷掣电”等等。

[2] 变貌犹同:指点线虽变化万千,但原理相同。

蔡邕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