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蜡烛教案新人教版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课前将教室布置成分组讨论区,每个小组围坐在一起,以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同时,也会在教室中设置实验操作台,以供进行实验教学时使用。
(2)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作文,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创意等方面,对学生的优点给予肯定,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3)思考与讨论:查看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成果,评价学生的观点是否独到、论述是否清晰,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八、重点题型整理
1. 课文内容填空题
请根据课文《蜡烛》的内容,填空完成下列句子。
(1)课文中蜡烛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蜡烛在课文中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通过蜡烛这一意象,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组织课堂活动:教师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蜡烛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文章的能力。
- 解答疑问: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针对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要加强课堂管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加强对课后作业的监督,确保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以及与本节课相关的课文《蜡烛》的学习资料。
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教案 新人教版(1)
3 蜡烛认知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
……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主旨:一首赞美诗。
一曲颂歌。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
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3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3篇《蜡烛》教学杂谈篇一〖阅读教学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拓展延伸,联系生活〗教师要加强文本知识与学生日常经验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拓展延伸到现实,联系现实谈认识看法,利用文本信息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如学习《蜡烛》一文可延伸问:战争还会给人类带来什么苦难?联系你在报刊杂志电视上看到过的事件谈谈看法。
学了《台阶》后拓展问:台阶与人的品格、社会地位书包范文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文本信息作为激发学生思考的食粮,扩大体验的范围。
又如,学了诗歌以后让学生设置某种陈述环境,从诗中选取诗句加以运用,缩短诗歌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增强活动的刺激感。
〖养成教育:语文教学的捷径〗议读课型──议读贵在活跃思想。
数、理、化、史、地、生教学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与掌握教材中的定理、公式、年代、人物、事件,唯独语文课可以大胆超脱文本,作心灵的远游,不需要记住其中人物的名称、性格、段落大意、写作特点,而主要为了逐步学会阅读运思的方法。
议读课的落脚点还在于“读”字,读出原汁原味来,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碰撞出火花,产生共鸣,从而发现文章的质美理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述,并与同学分享阅读感受。
而讨论的目的是合作学习,发现问题,表述观点,听取意见,记录要点。
让学生质疑讨论,并不是放羊,老师要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力求每个问题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从局部到整体,由浅入深。
比如:八年级上册第 3课西蒙诺夫的《蜡烛》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概述课文内容后,可以这样设计问题:1、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2、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3、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如何让语文课导入语更具吸引力·启迪之美〗诙谐明快的导入语,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优秀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优秀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学习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情感: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课题:23、半截蜡烛2、这篇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二、自读课文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2、出示词语,朗读词语伯诺德夫人强盗绝密绝妙蜡烛熄灭秘密点燃厄运摇曳杰奎琳盯住镇定楼梯3、学生交流词语意思厄运:困苦的遭遇摇曳:摇晃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忙,从容不迫。
三、理清课文脉络自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写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写大儿子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借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作业1、描红2、抄写词语3、朗读课文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一、揭题: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围绕“半截蜡烛”定了什么内容?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情感朗读,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行动探究,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
3.语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
教学重难点朗读.探究.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教学准备:解决字词;查阅资料(二战有关资料)●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烛光引读。
教师呈现《烛光里的妈妈》图片。
同学们,我们面对着摇曳的烛光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是啊,面对这样的烛光,我们感受到了老师那份情同*的爱。
可同样的蜡烛,在南斯拉夫老妇人的手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蕴,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西蒙诺夫的《蜡烛》,它会使我们感受到怎样的一种超越国界的情感呢?(板书课题及作者)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4年开始写作。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3.读了课文后,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设置问题情景一: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讨论明确: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设置问题情景二: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讨论明确:①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②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③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人教版初二语文《蜡烛》教案优秀9篇
人教版初二语文《蜡烛》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为了加深您对于蜡烛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9篇人教版初二语文《蜡烛》教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篇一品中悟情-----《蜡烛》教学片断实录……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两个问题:①、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可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来概括)②、这位南斯拉夫老妇人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师:这位母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埋葬红军烈士的呢?请大家跳读课文,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自由朗读,感受老妇人当时的处境。
(学生找到相关句子一一朗读,尤其是反复描写炮火的句子,在老师的指导下作了连贯朗读)师:从这些句子中你能感受到当时的情况吗?生:当时战争很激烈,硝烟弥漫,炮火纷飞……师:在这炮火连天的战场上,这位老妇人却依然镇定自若地埋葬这位死去的、素不相识的苏联红军战士,她的举止令人感动,她的精神让人敬佩。
假如你是一名随军摄影记者,亲眼目睹了这感人的事件,你要用你手中的相机,把这美好的瞬间变成永恒,你会抓拍哪个画面?(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并说明抓拍这个场景的理由)。
可以直接找文中的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生:我会抓拍这个画面:“然后,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
不久死者已经完全被泥土盖住了。
老妇人还没有满意。
她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坟堆。
又休息了一会,她又捧起浮土来继续盖上去。
”这一幅画面可以看出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的关心,她非常用心地在埋葬烈士,体现了她对红军烈士满怀爱意。
师:哪些词语较能体现出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的用心?生:“几小时”、“还没有满意”生:“竟然”生:“一捧一捧”、“慢慢地”这些词语可以看出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烈士的尊敬。
师:能把“一捧一捧”改成“一捧捧”吗?生:不好。
“一捧一捧”强调她的郑重其事,速度很慢,非常仔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蜡烛》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蜡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文章的六要素,把握全文。
2、学会用细腻的外貌、动作、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通过朗读品味作者感人至深的语言,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1、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早读课朗读),积累字词,查找相关资料。
2、教师:了解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和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朗读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开门见山)本文的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东西──蜡烛,谁能告诉我蜡烛有何作用?师:蜡烛的最大作用就是照明,然而在本文中它又被赋予了什么意义呢?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作者及文体)请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1、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2、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学生朗读课文(默读),理清这篇文章的记叙要素: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四、品读课文,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齐读。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揣摩人物心理活动,进行练笔。
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
细读文章中的这段话,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六、小结课文内容
学生思考联想
师生交流
听写生字词
展示材料
学生浏览课文批注交流
学生边听边批注
学生浏览课文批注交流
学生主动听,批注相关知识
师生互动
学生主动听,批注相关知识
师生互动
学生主动听,批注
师生互动
学生主动听,批注相关知识
学生默读准备复述
学生补充回答
学生分组朗读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教师明确: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蜡烛》
课 题
《蜡烛》(第一课时)
课 型
新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理解和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阅读课文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过程
方法
1、合作学习,梳理课文思路和概括文章的整体内容。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让学生体会各国追求和平的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教学
重点
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
难点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师生互动
学生划分层次
回答交流
师生互动
教
学
反
思
2.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复述故事的方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进一步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品味本文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浓*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体味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形象,感受文章感人至深的语言难点::蜡烛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方法点拨、自读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说到蜡烛,你们能想到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奉献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李商隐-无题)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李商隐-巴山夜雨)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之苦.(杜牧-赠别其二)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歌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感受小说中烛光里别样的深意。
(二)作者介绍西蒙诺夫,是苏联作家。
这是一个大家比较陌生的作家,他的作品多为战争题材,尤以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军事小说而。
如《日日夜夜》《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等。
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他作品中,常常出现生动的战时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
是不是这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三)梳理故事情节请一位同学告诉大家,《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注意:复述故事的时候,注意将清楚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事件: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法西斯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四)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导读:本文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小编整理了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蜡烛1 【教学目标】1、明确文章的六要素,把握全文。
2、学会用细腻的外貌、动作、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通过朗读品味作者感人至深的语言,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1、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早读课朗读),积累字词,查找相关资料。
2、教师:了解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和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朗读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开门见山)本文的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东西──蜡烛,谁能告诉我蜡烛有何作用?师:蜡烛的作用就是照明,然而在本文中它又被赋予了什么意义呢?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作者及文体)请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1、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2、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学生朗读课文(默读),理清这篇文章的记叙要素: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四、品读课文,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齐读。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揣摩人物心理活动,进行练笔。
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3《蜡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蜡烛【教学目标】1.把握记叙的要素, 概括并理解文章主旨。
2.品析老妇人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细节描写,品味其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二次世界大战, 导入新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 是一场空前的浩劫。
这场历时6年之久的世界战争, 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 波及20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80%), 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作战区域面积为2200万平方公里, 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1.1亿人, 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5500万, 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1.3万亿美元, 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60%至70%, 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4万亿美元。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
据不完全统计, 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 中国死伤人数达3500万。
其中, 死亡人数达2100万, 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30万人以上。
按1937年的比价计算, 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 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兵临列宁格勒城下, 开始了长达900天的围困。
城内饿死近70万人。
在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进行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中, 德军在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区共损失150万人, 3000多辆坦克与3000多架飞机。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卫国战争, 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从此, 苏军由防御转为反攻。
这是战斗在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红军。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学生收集的作者、作品情况。
(1)作者简介西蒙诺夫: 苏联俄罗斯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
诗集《友与敌》。
八年级语文上册3《蜡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 蜡烛【备课组中心发言纪要】【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感受文中跨越国界的浓浓的母子情。
3.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体会老妇人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感受文中跨越国界的浓浓的母子情。
教学难点: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体会老妇人的美好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新课讲解内容:一、了解写作背景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
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字词解释拂晓(fú xiǎo):拂晓,又称黎明,指早晨在日出之前的太阳已在地平线下6度以上的时段瓦砾(wǎ lì):指破碎的砖瓦。
主要是小石子,碎石头的意思。
地窖(dì jiào):地窖是利用土的热惰性而建成的,一般是根据地下水层的深浅在地下挖个圆型或者方型的洞或坑。
注意要作好防水、防潮和通风等安全设备的设置,还可以储存酒,一些陈老质的东西。
鞠躬(jū gōng):请安、低头,弯腰或屈膝以表示尊敬、屈从或羞愧。
颤巍巍(chàn wēi wēi):震颤、动作不稳的样子。
三、把握故事情节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3课《蜡烛》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二战时期,作者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蜡烛”表面是指老妇人为哀悼烈士,在其坟上点燃了她珍藏了45年的两根结婚喜烛,实际上是象征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及两国人民的战斗情谊。
3、中招考点:
通过对河南近3年中考试题的分析,作家作品、字音、解释以及对文章大意的归纳概括仍是中招考察的对象。
4、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属于自读课文,内容简单好理解,所以重心应当放在学生身上,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点拨为辅。
但由于本课属于战地通讯,学生不太熟悉,所以课前教师应做好讲解介绍。
二、学习目标:
1.知道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及写作背景,识记重点字词;
2.能梳理故事情节,说出通讯主要内容;
3.通过对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够体会老妇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各国人民的战斗情谊。
三、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一: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师课上抽查落实。
针对目标二:师问生答,课后生识记。
针对目标三:师方法引导,生理清文章情节,理解情感。
课后反思:。
2021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1)
《蜡烛》教学目标1、有情感的朗诵,体会人物思想情感。
2、理清记叙的要素,体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
3、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育明白得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事件的起因、通过、结果,蜡烛的特殊意义。
教学预备1、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二战中苏联红军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形。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这是一篇战地通信,写的是一名南斯拉夫的老太婆将收藏了45年的两支成婚喜烛,点在了一名苏联红军战士的坟头。
文章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情感。
学习这篇文章,要用心感受老太婆对苏联战士情同母子的深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有如此一个故事,夫妻二人都是工人,他们有一个儿子上初中三年级。
家里只有一间屋子,约十五六平方米,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学生桌,家里就塞满了。
爸爸躯体不行,常常咳嗽,一咳嗽小屋就随着震动,儿子写作业思路就会被打乱,为了儿子的学习,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出去,天天晚餐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躲出去,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适应。
北方的冬季很早就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
有一天,儿子临近期末考试,在温暖宁静的小屋里不知不觉学习到夜深。
作业刚做完,突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从窗户往外望去,大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儿子像一下子被电击着了,泪如泉涌的跑出去……无声的雪花盖住了这对拥抱的父子。
这是一个一般的亲情故事,但令咱们感动。
还有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给咱们震撼。
今天咱们学习的《蜡烛》一课,确实是如此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1、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
2、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3、教师(或学生)配乐朗诵,学生边听边试探问题。
4、投影试探题:(1)复述课文情节,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主题。
(2)自由朗诵课文,说说老太婆是如何的一个人。
5、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预期达到:(1)跨越国界,情同母子,战斗的友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蜡烛
课题3蜡烛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把握记叙的要素,概括并理解文章主旨。
2.品析老妇人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细节描写,品味其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重点难点1、品析老妇人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
2、揣摩细节描写,品味其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难点
作业完成学案第二课时
板书
设计
教后
反思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人复备
一、导入
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成语或歌曲呢?蜡烛各有什么寓意?
教师点拨: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中的“蜡烛”有什么深意呢?这是一支怎么样的蜡烛呢?今天让一同走近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
二、整体感知
1. 检查预习情况
烧灼(zhuó)地窖(jiào)匍匐(p ú fú)腋(yè)下拂(fú)晓瓦砾(lì)颤巍巍(wēi)西契柯拉耶夫(q ì kē yē)舀(yǎo)鞠躬(jū gōng)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竭:尽。
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
垂,流传。
朽,腐烂。
2. 快速阅读文章,概括故事大意。
学生思考: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借蜡烛写离别。
)
《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学生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教师明确: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3.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旨。
教师明确:
主旨:本文赞美了反法西斯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品读语句,感悟人物。
1.老妇人的行为有哪些感动我们的地方?默读文章,勾画语句,并简要概括感受。
教师点拨:
学生可用“我被所感动,原因是
的句式说话。
比如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
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
3)视若亲人,沉痛哀悼
4)烛光闪烁,真情祭悼
学生速度课文,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概括文章大意,
学生再读课文,理解本文主旨
学生品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打动自己的语句并概括自己的感受。
2.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作者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描写了三次“跪”、三次“爬”、三次“休息”。
三次写“爬”
①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
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②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③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
①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②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③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引导思考: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老妇人动作?
3、内心体验: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学生跳读课文找出关于三次“爬”和三次“跪”的描写反复诵读,品味,并赏析其艺术魅力及表达效果。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如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如果她说话,会说些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说话时应注意情感表达,并对他们的说话进行点评。
4.总结: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1)老妇人饱受战争之苦,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在战火中,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学生品读课文,细细揣摩人物心理,发挥想像说话。
小组合作,通过本课的学习,总结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人复备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