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专题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农”问题 PPT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农”问题 PPT](https://img.taocdn.com/s3/m/ac44275f52d380eb62946d7e.png)
3.要求回答核心内容应该把握什么
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
业展◆状品从况市并场建导和国致积重累后工工我业业发发国展展农缓的慢资村,金生成等为条产工件业关,发从系展而的调影制响整约到因中轻素工得。业到的发的
(启2示)是与材什料么一?相比,材料二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农
业发展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 2008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 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是率先在农 村起步并取得突破的。30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生产力 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巨 变。中国共产党高层认为,随着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 键阶段,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在新的起点三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中国改革 的关键环节,是中国发展的战略基础。
◆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在制订农村政策时 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9
时期
旧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建国后
内容
天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孙中山“平均地权”的主张
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 革命
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
▲
(◆12)◆0材材世料料纪二一5中个0体毛—农泽7业东0在年的中农代国业所,创政我立策的的国精内农耕容细村有作的哪生生些产产?方关式系已经还
使进生行产力了的哪发挥些达变到了革极或限。调一整家一?户每的小一农步经济调,整生产的资核料微心
薄如内果、容不生以产引导分及散农结民、走生果组产如织规模起何小来?的、路农业,科不技仅落不后能、改劳善动农生民产的率生低活下,,而。
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
业展◆状品从况市并场建导和国致积重累后工工我业业发发国展展农缓的慢资村,金生成等为条产工件业关,发从系展而的调影制响整约到因中轻素工得。业到的发的
(启2示)是与材什料么一?相比,材料二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农
业发展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 2008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 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是率先在农 村起步并取得突破的。30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生产力 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巨 变。中国共产党高层认为,随着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 键阶段,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在新的起点三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中国改革 的关键环节,是中国发展的战略基础。
◆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在制订农村政策时 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9
时期
旧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建国后
内容
天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孙中山“平均地权”的主张
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 革命
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
▲
(◆12)◆0材材世料料纪二一5中个0体毛—农泽7业东0在年的中农代国业所,创政我立策的的国精内农耕容细村有作的哪生生些产产?方关式系已经还
使进生行产力了的哪发挥些达变到了革极或限。调一整家一?户每的小一农步经济调,整生产的资核料微心
薄如内果、容不生以产引导分及散农结民、走生果组产如织规模起何小来?的、路农业,科不技仅落不后能、改劳善动农生民产的率生低活下,,而。
三农问题ppt
![三农问题ppt](https://img.taocdn.com/s3/m/6c043966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dc.png)
★ 通过优势区域布局,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形成规
模化生产后,能够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 展,开辟农民新的就业渠道,扩大就业机会。
★ 从各国情况来看,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
营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必然规律,也是农业 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能够从地形、气候、土壤、 水源等自然区位因素,劳力、市 场、科技、交通、加工等社会经 济因素,分析这些农产品优势产 区布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以及划分的依据和作用。
2023最 新 整 理 收 集 do something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 就没有我国的现代化
离开了农民的小康 就不可能有全民的小康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的解决途径在于 城市化和工业化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键在 于就业和保险
人大十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中提到:解决“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
1、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多数农产品总量过剩 优质农产品供不应求
加快引进、选育 和推广优良品种
2、加快畜牧业发展
可以促进种植业,带动加工业;
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可能成为我国在国际 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的一个优势产业。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提高初级农产 品的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的 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开拓市 场,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沿海经济发达地 区和大城市郊区
发展高效农业和出 口创汇农业
生态脆弱地区
要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 还林、还草、还湖,发展 林果业和畜牧水产业。
粮食主产区
要发挥粮食生产的优势,在稳定 总量的前提下,注意由单一粮食 生产向多种经营、优质、专用品 种转变,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模化生产后,能够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 展,开辟农民新的就业渠道,扩大就业机会。
★ 从各国情况来看,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
营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必然规律,也是农业 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能够从地形、气候、土壤、 水源等自然区位因素,劳力、市 场、科技、交通、加工等社会经 济因素,分析这些农产品优势产 区布局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以及划分的依据和作用。
2023最 新 整 理 收 集 do something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 就没有我国的现代化
离开了农民的小康 就不可能有全民的小康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的解决途径在于 城市化和工业化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键在 于就业和保险
人大十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中提到:解决“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
1、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多数农产品总量过剩 优质农产品供不应求
加快引进、选育 和推广优良品种
2、加快畜牧业发展
可以促进种植业,带动加工业;
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可能成为我国在国际 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的一个优势产业。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有效地提高初级农产 品的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的 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开拓市 场,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沿海经济发达地 区和大城市郊区
发展高效农业和出 口创汇农业
生态脆弱地区
要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 还林、还草、还湖,发展 林果业和畜牧水产业。
粮食主产区
要发挥粮食生产的优势,在稳定 总量的前提下,注意由单一粮食 生产向多种经营、优质、专用品 种转变,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三农问题ppt课件
![三农问题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ec3b7f5fad6195f302ba61a.png)
4
•
城市农民工已经成为
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巨大
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为
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
益和经济效益,但他们的
社会保障问题却一直无人
问津。这不仅严重地阻碍
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
不利有“三农问题”的解
决。因此,从建立城市农
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
意义以及具体制度的设计
方面,对城市农民工这个
特殊社会群体的社会保障
• (2)统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经费,建立经济困 难家庭学生的专项基金。
• (3)构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 育“四教统筹”的农民工子女特色教育体系。
• (4)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民办学校参与农民工子女教 育
• (5)根据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发展特点,建立涵盖农 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管理和服务机制。
23
解决农业问题的政策措施
• 减税 农村费改税的问题,以后主要要靠完善制度来保证,农民 减负涉及的农村教育、政府经费问题也要妥善解决。
• 厉以宁还认为,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应该是政府加大投资。主要 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良种基地的建设;二是农田水利的投入; 三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四是对农民的技术培养。其次是要发 展优势产业,如蔬菜、水果、花卉、茶叶、中药材、养殖等。各 地可以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农民按订单安心生产, 公司负责销售。
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
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
用。
精选版课件ppt
19
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 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 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 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 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 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解读“三农”问题PPT课件
![解读“三农”问题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03b11f377232f60ddcca1f0.png)
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_龙__头_企__业__为纽带,形成生 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经营方式,把农业的 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 共同体。
• 所谓“解放农民”,就是把农村人 口和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鼓励他们从事非农产业,也鼓励他 们迁入城镇;
• 所谓“投资农民”,就是投资于农村人 口和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这包括教 育、卫生和医疗、计划生育、清洁水供 应等公共服务,提高他们发展的能力和 从事非农产业的就业能力;
• 所谓“转移农民”,就是帮助农民从农 业中转移出去,从农村地区迁移出去, 创造良好的人口流动、迁移、居住的政 策环境,赋予他们自由选择工作、选择 居住地点的权利,平等、友好相待;
二、“三农”问题 现状及分析
1、农业问题
主要是规模小,结构不合 理,市场化程度极低,经济效 益低下 。
2、农村问题
主要是长期城乡二元结构 是农村社会发展严重不足,现 代文明成果难以进农村寻常百 姓家,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 保障尤为突出。
3、农民问题
主要是农民就业和农民增 收问题,这是三农问题中的核 心问题。
3、坚持协调发展,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4、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5、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建 立农业保护与支持体系,加 快发展循环农业。
6、顺应潮流大势,坚定不移 地推进市场化改革,这是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理论探索 的基本结论。
7、积极妥善解决“三农问 题”界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 ,以市场化引导小农经济走 向现代农业。
整体概况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1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2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 所谓“解放农民”,就是把农村人 口和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鼓励他们从事非农产业,也鼓励他 们迁入城镇;
• 所谓“投资农民”,就是投资于农村人 口和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这包括教 育、卫生和医疗、计划生育、清洁水供 应等公共服务,提高他们发展的能力和 从事非农产业的就业能力;
• 所谓“转移农民”,就是帮助农民从农 业中转移出去,从农村地区迁移出去, 创造良好的人口流动、迁移、居住的政 策环境,赋予他们自由选择工作、选择 居住地点的权利,平等、友好相待;
二、“三农”问题 现状及分析
1、农业问题
主要是规模小,结构不合 理,市场化程度极低,经济效 益低下 。
2、农村问题
主要是长期城乡二元结构 是农村社会发展严重不足,现 代文明成果难以进农村寻常百 姓家,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 保障尤为突出。
3、农民问题
主要是农民就业和农民增 收问题,这是三农问题中的核 心问题。
3、坚持协调发展,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4、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5、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建 立农业保护与支持体系,加 快发展循环农业。
6、顺应潮流大势,坚定不移 地推进市场化改革,这是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理论探索 的基本结论。
7、积极妥善解决“三农问 题”界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 ,以市场化引导小农经济走 向现代农业。
整体概况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1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2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Get清风专题1中国三农问题 农业经济学 课件
![Get清风专题1中国三农问题 农业经济学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8b429f9f12d2af90342e647.png)
2、自发性大,分散性高,组织 化程度低
3、就业不稳定 4、在城市社会地位边缘化 5、经济奉献与利益分享不对称 6、正实现代际转换 7、生存状况不良
如:卫生恶化、营养不良、子 女教育、心理生理压抑
六、三农问题的原因 〔一〕根本国情的影响 1、历史背景 2、工业化水平 3、人地关系
〔二〕二元结构政策
3、农民分化
在职业上,农业劳动力2.5亿,离乡进城 农民工1.3亿,此外还有个体工商户、私营 业主、雇佣工人等等。
在收入上,农村居民差距扩大。
一种观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3个阶段
1.旧中国—农民流血 谁赢得农民谁就赢得胜利-毛泽东〕
2. 1949-1978年—农民流汗 把权利下放给农民就是最大的民主-邓小平
农村生产性固定资产平均每亩缺乏100元。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每年受灾面积平均1500万公 顷。
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全国1/3以上水库带病运行,老 化损坏的水利设施占60%。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对农业开展构成严重威胁,水土流 失面积150万平方公里,少化面积每年平均以2100平 方公里推进,水质和土壤污染严重。
据2000年全国营养普查,6岁儿童平均身 高110CM,城市是113CM;16岁青年,农 村是158CM,城市是164CM。
爱------这就是生活在贫 困山区的父子,他 们一生别无所求。 只求有一块属于自 己的土地。也许一 辈子他们都不知道 外面的世界是什么 样子。他们没上过 楼梯,没打过“的 士〞,没进过电影 院,可就是朴实勤 劳的人们一代代的 供养着我们。皇天 厚土无以回报。爱 他们吧,至少在感 情上尊重他们。否 那么我们还谈什么 人性??
4、农村根底设施建设落后。
90年代中期以来,财政向城市集中,特别 是向东部沿海,向地级以上大中城市集中, 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大楼、大马路、大广场、 立交桥、轨道交通、喷泉、绿地、亮化美化, 竞相与国际接轨。在这一进程中,农村奉献 出了大量的土地、房屋、劳动力。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三农”问题课件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三农”问题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220baa6dd3383c4bb4cd24e.png)
8/14/2013 52
(二)、劳动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4.8亿,其中小学及以下文 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占49.3%,高中文化占 11.9%,大专及以上文化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 训的占9.1%。 而在国外: 美国的大部分农场主都是农业院校毕业生; 德国67%的农民是大学毕业生; 日本59%以上的农民是大学生。
江泽民提出繁荣农村经济, 加快城镇化进程
第三次,从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 发展”开始,现在正处在延续过程中。
2003年12月3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 《关于促进农民增加 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 2004年中央一号 文件:中央一号文件 再次回归农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1982-1986年和 2004-2012年,先后两轮出台过十四个中央 “一号文件”,不断推进农村改革。 第一轮的五 个“一号文件”,我国农村构筑起以家庭承包经 营制度为核心、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第二 轮九个“一号文件”:
辍学的孩子们
第二节、“三农”问题的成因
一、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力 水平低下 二、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三、自治状况及乡镇机构 四、国家对农村和城市的投入量不均衡
8/14/2013 51
一、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力
水平低下
(一)、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谷物生产量大,而牛奶、牛羊肉等产量少、 质量差; 原料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 农产品营销网络不健全;农民合作组织规 模和层次很不理想等。
工业、牺牲农村支持城市、牺牲农民
扶助市民。
8/14/2013
55
据统计,1952~1990年国家通过工农 产品价格剪刀差获取资金8707亿元,通过 农业税收获取资金为1527.8亿元,通过农 村储蓄获取的资金为1404.8亿元。扣除国 家对农业的投入,农业为工业化净积累资 金10000亿元。1990~1998年间,农村资金 净流出19222亿元。
(二)、劳动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4.8亿,其中小学及以下文 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占49.3%,高中文化占 11.9%,大专及以上文化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 训的占9.1%。 而在国外: 美国的大部分农场主都是农业院校毕业生; 德国67%的农民是大学毕业生; 日本59%以上的农民是大学生。
江泽民提出繁荣农村经济, 加快城镇化进程
第三次,从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 发展”开始,现在正处在延续过程中。
2003年12月3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 《关于促进农民增加 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 2004年中央一号 文件:中央一号文件 再次回归农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1982-1986年和 2004-2012年,先后两轮出台过十四个中央 “一号文件”,不断推进农村改革。 第一轮的五 个“一号文件”,我国农村构筑起以家庭承包经 营制度为核心、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第二 轮九个“一号文件”:
辍学的孩子们
第二节、“三农”问题的成因
一、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力 水平低下 二、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三、自治状况及乡镇机构 四、国家对农村和城市的投入量不均衡
8/14/2013 51
一、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力
水平低下
(一)、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谷物生产量大,而牛奶、牛羊肉等产量少、 质量差; 原料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 农产品营销网络不健全;农民合作组织规 模和层次很不理想等。
工业、牺牲农村支持城市、牺牲农民
扶助市民。
8/14/2013
55
据统计,1952~1990年国家通过工农 产品价格剪刀差获取资金8707亿元,通过 农业税收获取资金为1527.8亿元,通过农 村储蓄获取的资金为1404.8亿元。扣除国 家对农业的投入,农业为工业化净积累资 金10000亿元。1990~1998年间,农村资金 净流出19222亿元。
三农问题 PPT课件
![三农问题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8e667dc81c758f5f61f676c.png)
2、三农问题的症结:人口与土 地的矛盾
人口对土地的压力由来已久。中国秦汉到隋唐之间, 我国的人口规模通常在6000万左右,南宋时期突破1
亿。引进早稻:一是人口规模扩大;二是对长江 流域江河湖泊的围垦。 耕地仅剩14.2亿亩,人口规模达到13亿,人平 耕地只有1.2亩-湖南为0.86亩。 人地矛盾引发就业不充分,收入提不高 。
小增长:2001-2006年
增长阶段:2007-2010
(1)2007:9.5%、2008年:8.1% (2)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国家统
计局发布的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数据显示, 去年(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实际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 增长10.9%。这是自1998年以来,农民收入 增长首次快于城镇居民。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中央还加大了综合扶贫投入,财政 专项扶贫资金安排372.86亿元,增长18.7%。深入推进村级 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完善村级公益事业民办公 助机制,补助248亿元。
二、“ 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有 哪些?
农民的生存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农民收入增长停滞 城乡差距扩大 社会稳定的根基受到浸蚀 解决问题的难度加大、途径复杂化
2、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
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力度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系统性的大机会没有了,市场机会是时刻存
在的 推进城镇化进程
3、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资源、人口、市场、基础、联系 农民自身的素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教会农民一至二门实用技术、实施农村人口
转移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等 普及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
三、破解三农的途径有哪些 ?
1、严格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 2、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 3、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4、加大对村官的监管力度。 5、精简机构和官员。减轻农民负担 6、加大对农村的投入。 7、市场开放、区域协调、国内优先,扩大内需。 8、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高考政治备考专题:“三农”问题课件
![高考政治备考专题:“三农”问题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eb3136a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f4.png)
二、措施 ①要走“两高一优”、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道路,这是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 ②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 ③要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④要积极引导农村中出现的新现象——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以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以利于农业科技和先进农用设备的应用和推广,从而更加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作水平。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巩固完善强化支农惠农政策。突出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着力抓好农业生产,发挥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力争粮食生产再获好收成。要切实改善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深入推进扶贫开发,让广大农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
⑥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⑦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 ⑧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 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作水平。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巩固完善强化支农惠农政策。突出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着力抓好农业生产,发挥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力争粮食生产再获好收成。要切实改善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深入推进扶贫开发,让广大农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
⑥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⑦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 ⑧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 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解读“三农”问题PPT课件
![解读“三农”问题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03b11f377232f60ddcca1f0.png)
整体概况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1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2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3
一、认知“三农”
1、 什么是三农问题?
“三农” 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 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 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 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1、坚持全面发展,增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2、发展规模经济,实行农业 的优质化、高效化和专业化。
外出务工农民过年带回/寄回家的现金
文盲 小学文化程度 初中文化程度 中专文化程度 高中文化程度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种粮劳动力年生产粮食
3193元 4123元 4429元 5049元 5365元 6037元 1387公斤,市值1664.4元
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_龙__头_企__业__为纽带,形成生 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经营方式,把农业的 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 共同体。
A、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B、有利于农产品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意义
。
C、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D、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 农业转变。
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
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领导阶级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
欧美国家的农业
1.英国圈地运动 2.美国罗斯福行政对农业的调整 3.苏联的农业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农业改革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1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2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3
一、认知“三农”
1、 什么是三农问题?
“三农” 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 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 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 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1、坚持全面发展,增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2、发展规模经济,实行农业 的优质化、高效化和专业化。
外出务工农民过年带回/寄回家的现金
文盲 小学文化程度 初中文化程度 中专文化程度 高中文化程度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种粮劳动力年生产粮食
3193元 4123元 4429元 5049元 5365元 6037元 1387公斤,市值1664.4元
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_龙__头_企__业__为纽带,形成生 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经营方式,把农业的 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 共同体。
A、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B、有利于农产品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意义
。
C、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D、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 农业转变。
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
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领导阶级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
欧美国家的农业
1.英国圈地运动 2.美国罗斯福行政对农业的调整 3.苏联的农业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 (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农业改革
三农问题PPT教学课件
![三农问题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53f20df52ea551810a687f7.png)
思考:如何解决我国农业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呢?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3、 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根本出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农业 实际是从片面追求数量转到量、质并重和提高效益上
核心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3、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仍
然相对滞后,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表现:①农业生产的
和
水平低,基础设施
薄弱,抗灾能力差。②农产品供给尤其是 始终处于基
本平衡但
状态。(
基础的基础。)
③ 少、
多,
最大的制约因素。
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
④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突出问题: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居 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⑤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 等)不合理。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苏北白菜和溧阳白芹经营方式的比较
项目 主体
苏北 农户 白菜
溧阳 农户+ 白芹 公司
加工程度
很少加工 或不加工
深加工, 提高附加
值
与市场联 系
脱节,不考 虑市场需
要
以市场为 导向
专业分工
没有分工, 专业化程度
低 分工细密, 专业化程度
高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3、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具体措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重。
思考: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3、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8)完善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 要任务是:……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 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3、 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根本出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农业 实际是从片面追求数量转到量、质并重和提高效益上
核心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3、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仍
然相对滞后,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表现:①农业生产的
和
水平低,基础设施
薄弱,抗灾能力差。②农产品供给尤其是 始终处于基
本平衡但
状态。(
基础的基础。)
③ 少、
多,
最大的制约因素。
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
④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突出问题: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居 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⑤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 等)不合理。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苏北白菜和溧阳白芹经营方式的比较
项目 主体
苏北 农户 白菜
溧阳 农户+ 白芹 公司
加工程度
很少加工 或不加工
深加工, 提高附加
值
与市场联 系
脱节,不考 虑市场需
要
以市场为 导向
专业分工
没有分工, 专业化程度
低 分工细密, 专业化程度
高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3、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具体措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重。
思考: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3、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8)完善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 要任务是:……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 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三农问题专题课件
![三农问题专题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ce4f99b69dc5022aaea004c.png)
2、历代农具的发明、改进,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
(1)历代农具的发明、引进和推广: ①先秦:商周仅有少量青铜农具;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②秦汉:铁器在秦朝时传到珠江流域,汉朝时又传到西域;农具得到改
进,牛耕得以推广,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法已传到珠江流域; ③魏晋南北朝:曹魏马钧发明翻车;西北嘉峪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
4、垦荒的利与弊、经验与教训。
(1)表现: ①春秋战国: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现许多
私田; ②西汉:全国耕地面积扩大到八百多万顷; ③三国:魏、蜀、吴都实行屯田,使荒地得到开垦; ④南朝:江南土地大量开垦,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北方边疆得到开
发; ⑤隋唐:耕地面积大量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开垦山地,
⑦清朝:棉花、蚕桑、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 区域。
3、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尤其需重点把握)。
(1)土地制度的演变: 类型: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即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国有制(如王田制、 屯田制和均田制) 演变:①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②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 由买卖; ③王田制:新朝王莽实行,把全国土地改称王田,不许买卖; ④屯田制:分军屯、民屯两种; ⑤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实行,隋朝及唐朝前期继续推行。 ⑥更名田:清初,康熙帝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
在政府的组织和鼓励下,中原荒地大力减少,垦田迅速向边远地区扩张,如 秦始皇曾迁内地人民到珠江流域和河套一带垦荒。汉武帝在西域屯田。三国 时期曹魏组织农民和士兵屯田。西晋和北魏、隋唐,先后实行占田制、均田 制,将大量空荒土地分给农民开垦种植,同时又实行屯田,促进了土地的开 发和农业的发展。
高中政治必修一课件:三农问题PPT课件
![高中政治必修一课件:三农问题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c564c780242a8956bece4f8.png)
20
谢谢大家!
21
表1 我国农民收入来源及构成(单位:元/人)
年份 纯收 入
工资 占比
性收 (%) 入
2001 2366 772 32.6
家庭经 占比 营纯收 (%) 入
1460 61.7
转移 性收 入
占比 (%)
47 2.0
其它 占比 收入 ( 33.9 1488 60.1 51 2.1 98 4.0
(2)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有利于促 进城市经济和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或答:为东部地区和城市发展提 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各种服务,改善和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 量);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实现全面小康。
(3)①平等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各类市场主体在商品交换、 投资、就业等方面应享有平等权利; ②城乡居民有平等就业的权利, 这也是劳动法规定的公民得的劳动权利。
意义:
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结果。有利 于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农村 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利 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要求: 土地流转,发挥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也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土地流转,必须遵 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必须尊重农户市场 主体地位、依法进行流转、维护农民利益。
13
重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
认识: 第一、拖欠农民工工资表明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的缺陷;
第二、取得劳动报酬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第三、拖欠农
民工工资,不利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不利于实现农民增
加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措施要求:
谢谢大家!
21
表1 我国农民收入来源及构成(单位:元/人)
年份 纯收 入
工资 占比
性收 (%) 入
2001 2366 772 32.6
家庭经 占比 营纯收 (%) 入
1460 61.7
转移 性收 入
占比 (%)
47 2.0
其它 占比 收入 ( 33.9 1488 60.1 51 2.1 98 4.0
(2)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有利于促 进城市经济和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或答:为东部地区和城市发展提 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各种服务,改善和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 量);有利于加快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实现全面小康。
(3)①平等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各类市场主体在商品交换、 投资、就业等方面应享有平等权利; ②城乡居民有平等就业的权利, 这也是劳动法规定的公民得的劳动权利。
意义:
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结果。有利 于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农村 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进城镇化进程;有利 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要求: 土地流转,发挥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同时也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土地流转,必须遵 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必须尊重农户市场 主体地位、依法进行流转、维护农民利益。
13
重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
认识: 第一、拖欠农民工工资表明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的缺陷;
第二、取得劳动报酬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第三、拖欠农
民工工资,不利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不利于实现农民增
加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措施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二: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 问题
三农指农业 、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 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
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 要原因。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 成规模经济。
④唐朝:圩田种植高产水稻,江南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两年三熟制在南方推广, 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外来作物莴苣、菠菜等得到种植。
⑤宋元: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到江淮地区;棉花种植由福建、 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植扩大。棉花种植遍及南北。
⑥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广泛种植;江南大力发展双季 稻,岭南出现三季稻。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等引入我国。
⑦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其实质是纳钱 代役和按亩纳税。
④租调制:北魏孝文帝时开始实行,受田农民纳租、调,服徭役 和兵役。
⑤租庸调制:隋唐实行。租是田租,调是户税,庸是指纳绢(布) 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⑥两税法:唐朝于780年开始实行,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的结 果。主要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开始改变了 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2、历代农具的发明、改进,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
(1)历代农具的发明、引进和推广: ①先秦:商周仅有少量青铜农具;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②秦汉:铁器在秦朝时传到珠江流域,汉朝时又传到西域;农具得到改
进,牛耕得以推广,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法已传到珠江流域; ③魏晋南北朝:曹魏马钧发明翻车;西北嘉峪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
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城市化 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 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 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 是减负问题。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 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 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 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禁止弃农经商。 (3)西汉: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
收田租,鼓励农耕。 (4)东汉:光武帝九次下达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把田租从
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的三十税一。 (5)三国:曹魏实行屯田,重视保护农桑;魏建国后继续重视农业和兴修水利;
蜀汉诸葛亮实施减轻赋税,奖励农耕的政策。 (6)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和租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7)唐朝: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
产;唐玄宗前期大力发展生产,精简官吏裁汰冗员。 (8)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
占城稻,促进南北作物交流; (9)明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推广植棉等;引进农作物新品种
(如玉米、甘薯等); (10)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帝实行更名田;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⑦清朝:棉花、蚕桑、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 区域。
3、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尤其需重点把握)。
(1)土地制度的演变: 类型: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即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国有制(如王田制、 屯田制和均田制) 演变:①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②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 由买卖; ③王田制:新朝王莽实行,把全国土地改称王田,不许买卖; ④屯田制:分军屯、民屯两种; ⑤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实行,隋朝及唐朝前期继续推行。 ⑥更名田:清初,康熙帝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
(2)赋税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演变:①贡赋制:夏、商、周时期实行,这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雏 形。周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各诸侯必须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财物 作为贡赋。
②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 律按实际田亩数收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标志着井田 制的开始瓦解。
③编户制度:西汉时,政府把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根据。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的负担有四项:田租、算赋和口赋、 徭役、兵役。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制度正式形成。
一人犁耕法; ④唐朝:创制曲辕犁、筒车等农业工具;
(2)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 ①先秦:半坡种粟、麻;河姆渡种植水稻;西周时农作物种类增多,包括后世大 多数农作物都有种植。
②两汉:稻和麦得到推广种植;东汉时已有双季稻;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 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
③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农作物品种增多,产量提高,三吴地区最为发达,洞庭、 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称我们在重要的粮产区。北方的河西走廊、辽东等边疆地 区得到开发,茶树种植推广。
“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持续关注的热点,加以今年温家宝总理提出减免农 业税,又替农民工追讨工资,国家更是将农民增收问题列为头等大事,故对此 专题应格外关注。
(二)知识梳理:
1、历代中央政府(特别是汉、唐、元、明、清初)推行的促农发展的措施、作用和 历史启示。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奖励耕战,生产棉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
三农指农业 、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 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
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 要原因。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 成规模经济。
④唐朝:圩田种植高产水稻,江南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两年三熟制在南方推广, 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外来作物莴苣、菠菜等得到种植。
⑤宋元: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到江淮地区;棉花种植由福建、 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植扩大。棉花种植遍及南北。
⑥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广泛种植;江南大力发展双季 稻,岭南出现三季稻。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等引入我国。
⑦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其实质是纳钱 代役和按亩纳税。
④租调制:北魏孝文帝时开始实行,受田农民纳租、调,服徭役 和兵役。
⑤租庸调制:隋唐实行。租是田租,调是户税,庸是指纳绢(布) 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⑥两税法:唐朝于780年开始实行,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的结 果。主要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开始改变了 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2、历代农具的发明、改进,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
(1)历代农具的发明、引进和推广: ①先秦:商周仅有少量青铜农具;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②秦汉:铁器在秦朝时传到珠江流域,汉朝时又传到西域;农具得到改
进,牛耕得以推广,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法已传到珠江流域; ③魏晋南北朝:曹魏马钧发明翻车;西北嘉峪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
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城市化 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 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 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 是减负问题。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 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 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 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禁止弃农经商。 (3)西汉: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
收田租,鼓励农耕。 (4)东汉:光武帝九次下达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把田租从
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的三十税一。 (5)三国:曹魏实行屯田,重视保护农桑;魏建国后继续重视农业和兴修水利;
蜀汉诸葛亮实施减轻赋税,奖励农耕的政策。 (6)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和租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7)唐朝: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
产;唐玄宗前期大力发展生产,精简官吏裁汰冗员。 (8)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
占城稻,促进南北作物交流; (9)明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推广植棉等;引进农作物新品种
(如玉米、甘薯等); (10)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帝实行更名田;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⑦清朝:棉花、蚕桑、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 区域。
3、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尤其需重点把握)。
(1)土地制度的演变: 类型: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即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国有制(如王田制、 屯田制和均田制) 演变:①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②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 由买卖; ③王田制:新朝王莽实行,把全国土地改称王田,不许买卖; ④屯田制:分军屯、民屯两种; ⑤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实行,隋朝及唐朝前期继续推行。 ⑥更名田:清初,康熙帝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
(2)赋税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演变:①贡赋制:夏、商、周时期实行,这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雏 形。周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各诸侯必须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财物 作为贡赋。
②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 律按实际田亩数收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标志着井田 制的开始瓦解。
③编户制度:西汉时,政府把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根据。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的负担有四项:田租、算赋和口赋、 徭役、兵役。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制度正式形成。
一人犁耕法; ④唐朝:创制曲辕犁、筒车等农业工具;
(2)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 ①先秦:半坡种粟、麻;河姆渡种植水稻;西周时农作物种类增多,包括后世大 多数农作物都有种植。
②两汉:稻和麦得到推广种植;东汉时已有双季稻;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 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
③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农作物品种增多,产量提高,三吴地区最为发达,洞庭、 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称我们在重要的粮产区。北方的河西走廊、辽东等边疆地 区得到开发,茶树种植推广。
“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持续关注的热点,加以今年温家宝总理提出减免农 业税,又替农民工追讨工资,国家更是将农民增收问题列为头等大事,故对此 专题应格外关注。
(二)知识梳理:
1、历代中央政府(特别是汉、唐、元、明、清初)推行的促农发展的措施、作用和 历史启示。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奖励耕战,生产棉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