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弛豫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核磁共振谱中的弛豫过程

核磁共振谱中的弛豫过程

核磁共振谱中的弛豫过程
核磁共振谱中的弛豫过程是指原子核从激发态到基态恢复的过程,它包含了两个重要阶段:纵向磁化强度矢量Mz恢复到最初平衡状态的M0和横向磁化强度Mxy要衰减到零。

这个过程是同时开始但独立完成的。

在弛豫过程中,原子核将所吸收的射频磁场的能量释放出来,并恢复到共振前的状态。

驰豫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时间常数T1和T2,称作驰豫时间。

其中T1称作纵向驰豫时间,是描述自旋核与晶格相互作用时,氢核系统恢复到平衡状态快慢的物理量。

T2称作横向驰豫时间,是描述自旋核与自旋核之间相互作用时,氢核系统恢复到平衡状态快慢的物理量。

在完成弛豫过程时,需要区分纵向弛豫过程和弛豫时间T1。

纵向弛豫过程是质子与周围物质进行热交换,或者说质子将多余能量通过晶格扩散出去,使其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

这个过程又称为自旋-晶格弛豫过程。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t1弛豫时间名词解释(一)

t1弛豫时间名词解释(一)

t1弛豫时间名词解释(一)T1弛豫时间名词解释1. T1弛豫时间是什么?T1弛豫时间指的是核磁共振(NMR)技术中,样品自由感应衰减至初级激发态或基态的所需时间。

它是评估样品内部原子核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参数。

2. 弛豫时间的分类在核磁共振技术中,弛豫时间可分为T1和T2两种不同的类型。

T1(纵向弛豫时间)是指样品中磁化强度恢复到初始状态所需的时间,而T2(横向弛豫时间)是指样品中磁化强度在外加磁场作用下自由衰减至初始状态所需的时间。

3. T1弛豫时间的影响因素T1弛豫时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温度、磁场强度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的解释:•样品性质:不同样品的化学成分、分子结构等会对T1弛豫时间产生影响。

例如,有机化合物的T1弛豫时间通常较短,而无机盐溶液的T1弛豫时间则相对较长。

•温度: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样品的T1弛豫时间缩短,而温度降低则会导致T1弛豫时间延长。

•磁场强度:样品在不同磁场强度下的T1弛豫时间也会有所差异。

一般而言,磁场强度越高,T1弛豫时间越短。

4. T1弛豫时间的应用领域T1弛豫时间的测定与分析在多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应用领域的举例说明:•医学成像:核磁共振成像(MRI)是应用T1弛豫时间原理进行人体内部的非侵入性检查的重要方法。

不同组织在T1弛豫时间上的差异可用于生成高对比度的影像,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材料科学:T1弛豫时间的测定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材料的化学结构、分子运动等信息。

这对于材料的设计、改进和性能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研发:T1弛豫时间可用于研究药物分子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通过测定药物在不同时间点下的T1弛豫时间,可以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速率等参数。

5. 结论通过对T1弛豫时间的解释和应用领域的举例说明,我们可以看到T1弛豫时间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性。

深入了解和研究T1弛豫时间对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t1弛豫名词解释

t1弛豫名词解释

t1弛豫名词解释弛豫(Relaxation)是指系统从激发态返回基态的过程。

在物理学中,弛豫是一种功能短暂而频繁发生的现象,涉及到原子、分子或宏观系统从激发态(高能级状态)回到基态(低能级状态)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通过放出能量、衰减振幅或者退耗(消耗)内部能量的方式完成的。

弛豫过程是由外界干扰引起的系统的动力学行为。

当系统处于激发态时,它在激发态上积累了一定的能量,需要通过弛豫来释放多余的能量并返回基态。

弛豫可以是通过辐射(放出光、热、电子等)或非辐射(通过碰撞、振动和自旋翻转等)方式进行的。

物理和化学过程中的弛豫可以是瞬时的,也可以是持续的,时间尺度可以从纳秒到秒甚至更长。

弛豫的速度和方式取决于系统的特性和外界环境。

例如,原子的能级间距决定了辐射弛豫的频率。

在光谱学中,激发态跃迁到基态的辐射能谱可以用于分析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此外,弛豫还可以通过碰撞和分子间相互作用来实现。

在分子内部,振动、转动和电子自旋翻转等运动也可以导致弛豫过程的发生。

弛豫是许多自然现象和技术应用的基础。

在光学中,弛豫是光学放大器、激光器等设备的基本原理。

在核磁共振成像(MRI)中,物质的核磁共振信号也是通过弛豫过程获得的。

此外,弛豫还在材料科学、生物化学和医学等领域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材料科学中,弛豫是研究材料的性质和性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测量材料在不同温度和频率下的弛豫现象,可以了解材料的介电、磁性和力学性质。

材料的弛豫行为可以揭示材料内部的结构、缺陷和相互作用,有助于设计新型材料和改进材料的性能。

生物化学中的弛豫研究主要集中在蛋白质、核酸和细胞等生物大分子的动力学行为。

弛豫可以揭示生物大分子的构象和构建的动态变化,从而增进对生物大分子功能和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解。

生物大分子的弛豫过程对于药物设计、疾病治疗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

医学领域中,弛豫被用于医学影像学技术中,如核磁共振成像(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磁共振基础知识(一)

磁共振基础知识(一)

常规SE序列的特点
• • • • 最基本、最常用的脉冲序列。 得到标准T1 WI 、 T2 WI图像。 T1 WI观察解剖好。 T2 WI有利于观察病变,对出血较敏感。伪 影相对少(但由于成像时间长,病人易产 生运动)列图像上,信号采集时刻横向的 磁化矢量越大,MR信号越强。 • T1加权像 短TR、短TE——T1加权像,T1 像特点:组织的T1越短,恢复越快,信号 就越强;组织的T1越长,恢复越慢,信号 就越弱。
• T2加权像 长TR、长TE——T2加权像, T2像 特点:组织的T2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 强;组织的T2越短,恢复越快,信号就越弱。 • 质子密度加权像 长TR、短TE——质子密度加 权像,图像特点:组织的 rH 越大,信号就越 强; rH 越小,信号就越弱。脑白质:65 % 脑灰质:75 % CSF:97 %
磁共振基础知识一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t1加权成像t1wi突出组织t1弛豫纵向弛豫差别t2加权成像t2wi突出组织t2弛豫横向弛豫差别
磁共振基础知识(一)
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
• 所谓的加权就是“突出”的意思 • T1加权成像(T1WI)----突出组织T1弛豫 (纵向弛豫)差别 • T2加权成像(T2WI)----突出组织T2弛豫 (横向弛豫)差别。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nxpdy
49. 放大率:放大的影像比实际肢体增大的倍数叫放大率或称放大倍数。 50. 第一斜位:被检者身体右侧朝前倾斜贴暗盒面或立位摄影架面板,或者是摄影床的床面。左侧远 离暗盒或床面,冠状面与暗盒面或床面倾斜一定角度。 51. 宽容度:是指连接特性曲线上指定两点密度所对应的曝光量范围。 52. 听眶线:外耳孔与眼眶下缘的连线,此线为解剖学上的颅骨基底线,或水平线。 53. 透光率:透过照片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 54. 增感率:在照片上取得相同的密度值 1.0 时,无屏与有屏所需要的曝光量之比值。 55. 平均斜率:连接胶片特性曲线上指定两点密度 D1 和 D2 的直线与横坐标夹角的正切值。 56. 栅比:是铅条高度与铅条间距之比。 57. 定影:就是将未感光的卤化银溶解掉的过程。 58. 时间减影:用作减影的两图像是在不同显影时期获得的。 59. 球管热容量:X 线管处于最大冷却率时,允许承受的最大热量。 60. 均匀度:主磁场的均匀性系指 B0 随空间位置的改变而发生的大小变化。 61. 空间分辨率:是指图像中可辨认的邻接物体空间几何长度的最小极限,即对细微结构的分辨率。 62. CT 值:CT 影像中每个像素所对应的物质对 X 线线性平均衰减量大小的表示。 63. 时间飞跃效应:是指流动的自旋流进静态组织区域而产生比静态组织高的 MR 信号。 64. 进动:原子自旋轴与主磁场的轴线有一小角度不完全平行,并围绕主磁场轴作较慢的旋转。 65. 纵向弛豫:通常将 Mz 的恢复称为纵向弛豫,是自旋一晶格弛豫的反映,因此又称其为 T1 弛豫。 66. 螺距:定义为扫描时床进速度与扫描层厚之比值。 67. 像素:又称像元,指组成图像矩阵中的基本单元。 68.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是以放射性核素或标记化合物为示踪剂,应用射线探测仪器探测其行踪, 达到研究示踪剂在生物体系或外界环境中分布及运动规律的技术。 69. 放射自显影技术:利用射线能使感光材料感光的原理,探测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在生物组织中 分布状态的一种显影技术。包括宏观自显影、微观自显影、电子显微镜自显影等。 70. 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通过显示放射性药物在体内吸收、代谢、浓聚、排泄过程及分布的影像, 从而判断机体组织的功能状态及病理变化。 71. 阴性显像:正常部位能摄取放射性药物,病变部位失去相应功能表现为放射性稀疏或缺损。 72. 阳性显像:病灶部位放射性摄取高于正常组织的显像。 73.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互为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74.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核的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 75. 电子俘获:原子核中质子从核外取得电子变为中子,由于外层电子与内层能量差,形成的新核素 不稳定,多余能量使电子脱离轨道产生俄歇电子,或发射特征性 X 线。 76. 衰变常数:单位时间原子核发生衰变的几率。 77. 有效半衰期:放射性物质在生物体内由于物理衰变和生物代谢共同作用下减少一半的时间。 78. 韧致辐射:β-粒子与物质作用,部分能量变为 X 射线,发生率与受作用的物质原子序数成正比。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第一篇总论1.穿透作用:是指X线穿过物质时不被吸收的本领,X线的穿透力与管电压相关,与物质的密度和厚度相关。

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2.荧光作用: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荧光,它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3.感光作用:由于电离作用,X线照射到胶片,使胶片上的卤化银发生光化学反应,出现银颗粒沉淀,称X线的感光作用。

感光效应是X 线摄影的基础。

4.电离作用:物质受到X线照射,原子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这种作用称为电离作用。

5.造影检查:用人工的方法将高密度或低密度物质引入体内,使其改变组织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密度差,以显示成像区域内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

6.对比剂:引入人体产生影像的化学物质。

7.阴性对比剂:原子序数低、吸收X线少,是一种密度低、比重小的物质。

影像显示低密度或黑色。

包括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阳性对比剂:原子序数高、吸收X线多,是一种密度高、比重大的物质,影像显示高密度或白色。

包括钡制剂和碘制剂9.直接引入法:通过人体自然管道、病理瘘管或体表穿刺等途径,将对比剂直接引入造影部位的检查方法。

包括口服法、灌注法、穿刺注入法。

10.间接引入法: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将对比剂引入体内,利用某些器官的生理排泄功能将对比剂有选择性地排泄到需要检查的部位而第二篇普通X线成像技术1.实际焦点:X线管阳极靶面实际接受电子撞击的面积称之为实际焦点。

2.有效焦点:实际焦点在X线摄影方向上的投影。

3.标称焦点:实际焦点垂直于X线长轴方向的投影。

X线管规格特性表中标注的焦点为标称焦点。

其焦点的大小值称为有效焦点的标称值。

4.听眶线:外耳孔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

5.听眦线: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的连线。

6.听鼻线:外耳孔中点与鼻前棘的连线。

7.瞳间线:两侧瞳孔间的连线。

8.听眉线:外耳孔中点与眶上缘的连线。

9.眶下线:两眼眶下缘的连线。

10.中心线:X线束居中心的那一条线。

11.斜射线:X线中心线以外的线。

12.焦-片距:X线管焦点到胶片(探测器)的距离。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篇总论1.穿透作用:是指X线穿过物质时不被吸收的本领,X线的穿透力与管电压相关,与物质的密度和厚度相关。

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基础。

2.荧光作用: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荧光,它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3.感光作用:由于电离作用,X线照射到胶片,使胶片上的卤化银发生光化学反应,出现银颗粒沉淀,称X线的感光作用。

感光效应是X 线摄影的基础。

4.电离作用:物质受到X线照射,原子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这种作用称为电离作用。

5.造影检查:用人工的方法将高密度或低密度物质引入体内,使其改变组织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密度差,以显示成像区域内组织器官的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

6.对比剂:引入人体产生影像的化学物质。

7.阴性对比剂:原子序数低、吸收X线少,是一种密度低、比重小的物质。

影像显示低密度或黑色。

包括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阳性对比剂:原子序数高、吸收X线多,是一种密度高、比重大的物质,影像显示高密度或白色。

包括钡制剂和碘制剂9.直接引入法:通过人体自然管道、病理瘘管或体表穿刺等途径,将对比剂直接引入造影部位的检查方法。

包括口服法、灌注法、穿刺注入法。

10.间接引入法: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将对比剂引入体内,利用某些器官的生理排泄功能将对比剂有选择性地排泄到需要检查的部位而第二篇普通X线成像技术1.实际焦点:X线管阳极靶面实际接受电子撞击的面积称之为实际焦点。

2.有效焦点:实际焦点在X线摄影方向上的投影。

3.标称焦点:实际焦点垂直于X线长轴方向的投影。

X线管规格特性表中标注的焦点为标称焦点。

其焦点的大小值称为有效焦点的标称值。

4.听眶线:外耳孔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

5.听眦线: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的连线。

6.听鼻线:外耳孔中点与鼻前棘的连线。

7.瞳间线:两侧瞳孔间的连线。

8.听眉线:外耳孔中点与眶上缘的连线。

9.眶下线:两眼眶下缘的连线。

10.中心线:X线束居中心的那一条线。

11.斜射线:X线中心线以外的线。

名解和神经系统

名解和神经系统
◆胸腺瘤MRI:多位于前纵膈中部,T1呈低信号T2高信号,增强扫描有较明显强化,放疗后MRI检查:T2残余肿瘤呈高信号,纤维环呈低信号。恶性浸润性生长者边缘不规则,侵及胸膜可见胸膜结节形成及胸腔积液,心包受累则出现心包积液。
◆淋巴瘤MRI表现:1前纵隔和支气管旁组最常见2多见于青年或青少年其次为老年,临床有发热多有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3可借助流空效应来分辨淋巴结和血管4肿大淋巴结在T1呈等信号T2呈中高信号。
◆神经源性肿瘤:后纵膈神经源性肿瘤分交感神经源与周围神经源两大类。MR:1后纵膈长T1长T2信号,瘤内囊变呈更长T1更长T2信号2增强后明显强化3对瘤体与椎管的关系及脊髓是否受压等显示要明显优于CT,侵及椎管内外时呈哑铃状形态。
◆鼻咽癌的MR表现:1肿瘤的信号:肿瘤在T1多呈与肌肉类似的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呈稍高信号,介于肌肉与脂肪组织的信号之间,增强扫描后病灶呈轻度或中度强化。2鼻窦、乳突黏膜增厚或积液:T2呈明亮高信号。3颅底骨质破坏:表现为低信号的骨皮质不完整或髓质高信号脂肪消失。4颅内侵犯:冠状面最易显示肿瘤自鼻咽部向颅内侵犯的情况,增强扫描后颅内病灶明显强化5颈部淋巴结转移:在T1为低或略低信号,T2为高信号,中央液化坏死信号更高。
●环靶征:肝转移瘤中,部分病灶中心T1呈低信号T2高信号。
●直角脱髓鞘征:脑内多发性硬化侧脑室周围的病灶多与侧脑室壁垂直,像手指一样平行脑室周围静脉发射的方向,是MS的特征性征象
●双线征: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表现,于股骨头前上缘可见一线状或片状异常信号影。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或略高信号,与外侧低信号带并行形成双线征
●MRCP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在SE序列中T2WI上水呈高信号,TR和TE时间越长、T2的权重越大、水的信号越高,采用很高权重的T2WI突显含水的结构称之为水成像。这一技术可以将整个胆囊胆管及胰管完整清楚的显现,称之为胰胆管成像。

MRI名词解释

MRI名词解释

MRI名词解释T2加权成像(T2WI)----突出组织T2弛豫(横向弛豫)差别。

在任何序列图像上,信号采集时刻横向的磁化矢量越大,MR信号越强。

T1加权像短TR、短TE——T1加权像,T1像特点:组织的T1越短,恢复越快,信号就越强;组织的T1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弱。

T2加权像长TR、长TE——T2加权像,T2像特点:组织的T2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强;组织的T2越短,恢复越快,信号就越弱。

质子密度加权像长TR、短TE——质子密度加权像,图像特点:组织的rH 越大,信号就越强;rH 越小,信号就越弱。

T1加权像高信号的产生机制一般认为,T1加权像上的高信号多由于出血或脂肪组织引起。

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T1加权高信号尚可见于多种颅内病变中,包括肿瘤、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以及某些正常的生理状态下。

在射频脉冲的激发下,人体组织内氢质子吸收能量处于激发状态。

在弛豫过程中,氢质子将其吸收的能量释放到周围环境中,若质子及所处晶格中的质子也以与Larmor频率相似的频率进动,那么氢质子的能量释放就较快,组织的T1弛豫时间越短,T1加权像其信号强度就越高。

T1弛豫时间缩短者有3种情况:其一为结合水效应;其二为顺磁性物质;其三为脂类分子。

C. 区分T1和T2方法一:1.相对于SE序列的MR片子可以根据TR、TE与加权像的关系来确定TR TET1WI 短(<500ms) 短(<25ms)T2WI 长(>2000ms) 长(>75ms)PdWI 长(>2000ms) 短(<25ms)2.相对于GRE梯度回波序列(通常TR及TE的参数均很小的即为梯度回波序列)的片子光靠参数就不好确定了,这需要依靠间接征象,比如依靠膀胱、肾盂、输尿管内的尿液及脑脊液等含水量较多部位的信号高低来判断,水是亮的为T2WI,水是暗的为低信号。

3.至于压脂序列你可以通过皮下脂肪或者肾周脂肪信号来判断,如果变黑了说明是压制序列。

三基题集医学影像科技术名词解释

三基题集医学影像科技术名词解释

1、射线对比度:射线本身是一束无信息的能源,当它透过人体时,射线被部分吸收和散射,高吸收区域透过的射线与低吸收区域透过的射线形成强度分布的差别,这种透过人体组织后形成的射线强度分布上的差异称为射线对比度。

2、放大率:放大的影像比实际肢体增大的倍数叫放大率或称放大倍数。

3、第一斜位:被检者身体右侧朝前倾斜贴暗盒面或立位摄影架面板,或者是摄影床的床面。

左侧远离暗盒或床面,冠状面与暗盒面或床面倾斜一定角度。

4、宽容度:是指连接特性曲线上指定两点密度所对应的曝光量范围。

5、听眶线:外耳孔与眼眶下缘的连线,此线为解剖学上的颅骨基底线,或水平线。

6、透光率: 透过照片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

7、增感率:在照片上取得相同的密度值 1.0 时,无屏与有屏所需要的曝光量之比值。

8、平均斜率:连接胶片特性曲线上指定两点密度 D1 和D2 的直线与横坐标夹角的正切值。

9、栅比:栅比是铅条高度与铅条间距之比。

10、定影:就是将未感光的卤化银溶解掉的过程。

11、时间减影:用作减影的两图像是在不同显影时期获得的12、球管热容量: X 线管处于最大冷却率时,允许承受的最大热量。

13、均匀度:主磁场的均匀性系指 B0 随空间位置的改变而发生的大小变化。

14、空间分辨率:是指图像中可辨认的领接物体空间几何长度的最小极限,即对细微结构的分辨率。

15、 CT 值: CT 影像中每个像素所对应的物质对 X 线线性平均衰减量大小的表示。

16、时间飞跃效应:是指流动的自旋流进静态组织区域而产生比静态组织高的MR 信号。

17、进动:原子自旋轴与主磁场的轴线有一小角度不完全平行,并围绕主磁场轴作较慢的旋转。

18、纵向弛豫:通常将 Mz 的恢复称为纵向驰豫,是自旋-晶格弛豫的反映因此又称其为 T1 弛豫。

19、螺距:定义为扫描时床进速度与扫描层厚之比值。

20、像素:又称像元,指组成图像矩阵中的基本单元。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总结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总结

1. 螺旋CT(S CT): 螺旋CT扫描是在旋‎转式扫描基‎础上,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直移‎动而实现的‎,管球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使X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因而称为螺‎旋扫描。

2. CT A:是静脉内注‎射对比剂,当含对比剂‎的血流通过‎靶器官时,行螺旋CT容积扫描并‎三维重建该‎器官的血管‎图像。

3. MR A:磁共振血管‎造影,是指利用血‎液流动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无创造影技‎术。

常用方法有‎时间飞跃、质子相位对‎比、黑血法。

4. MR S:磁共振波谱‎,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是一种无创‎性的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术。

(哈医大20‎09年复试‎题)5. MR C P:是磁共振胆‎胰管造影的‎简称,采用重T2‎W I水成像‎原理,无须注射对‎比剂,无创性地显‎示胆道和胰‎管的成像技‎术,用以诊断梗阻性黄疽‎的部位和病‎因。

6. PTC: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在透视引导‎下经体表直‎接穿刺肝内‎胆管,并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管系统。

适应症:胆道梗阻;肝内胆管扩‎张。

7. ERCP: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在透视下插‎入内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再通过内镜‎把导管插入‎十二指肠乳‎头,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胰‎管;适应症:胆道梗阻性‎疾病;胰腺疾病。

8.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成像‎清晰的成像‎技术。

9. 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显影。

10. 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血管内,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

11. HR CT:高分辨CT,为薄层(1~2mm)扫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dn‎12. C R:以影像板(IP)代替X线胶片作为成‎像介质,IP上的影像信息需要经‎过读取、图像处理从‎而显示图像‎的检查技术‎。

影像学名词解释100个

影像学名词解释100个

影像学名词解释100个1.造影检查:将对比剂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产生人工对比,借以成像。

2.自然对比:人体组织结构基于密度上的差别,可产生X 线对比,这种自然存在的差别,称之为自然对比。

3.人工对比:低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人为引入在密度高于或者低于它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4.CT:计算机体层成像称CT。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通过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清晰显影的成像技术。

6超声成像: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和人体器官组织声学特性相互作用后所产生的信息,经信息处理形成图像的成像技术。

7多普勒效应:是超声遇到运动的反射界面时,反射波的频率发生改变。

8. T1加权像(T1WI)是指图像主要反映的是组织间T1值的差别。

9.磁共振成像:是利用人体中的氢原子核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产生磁共振信号,经过信号采集和计算机处理而重建断层图像的成像技术。

10.流空效应:流动的液体,在成像过程中采集不到信号而呈无信号黑影,11.质子弛豫增强效应:顺磁性物质做为对比剂可缩短周围质子的弛豫时间,12. 驰豫:磁化矢量恢复到平衡态的过程,磁化矢量越大,MRI探测到的信号就越强13.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骨骺与干骺端骨性愈合的时间及其形态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以时间来表示即骨龄。

14.病理性骨折:病理性骨折就是因为有骨疾病而导致的骨折。

15.骨质疏松: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

16.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17.骨质破坏:指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骨组织的消失。

18.骨质增生硬化:一定单位体积内估量的增多。

.19质子密度加权像:反映组织间质子密度差别所获得的加权像称~20.骨质坏死:指骨组织局部代谢的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

MRI中T1和T2的含义与区分

MRI中T1和T2的含义与区分

MRI 【2 】名词解释T1加权像.T2加权像为磁共振检讨中报告中常提到的术语,许多非专业人士不明确是什么意思,要想熟悉何为T1加权像.T2加权像,请先懂得几个根本概念:1.磁共振(mageticresonanceMR);在恒定磁场中的核子,在响应的射频脉冲激发后,其电磁能量的接收和释放,称为磁共振.2.TR(repetitiontime):又称反复时光.MRI的旌旗灯号很弱,为进步MR的信噪比,请求反复运用统一种脉冲序列,这个反复激发的距离时光即称TR.3.TE(echo delaytime):又称回波时光,即射频脉冲放射后到采集回波旌旗灯号之间的时光.4.序列(sequence):指检讨中运用的脉冲程序-组合.常用的有自旋回波(SE),快速自旋回波(FSE),梯度回波(GE),翻转恢复序列IR),平面回波序列(EP).5.加权像(weightimage.WI):为了评判被检测组织的各类参数,经由过程调节反复时光TR.回波时光TE,可以得到凸起某种组织特点参数的图像,此图像称为加权像.6.流空效应(flowingvoid effect):血汗管内的血液因为流淌敏捷,使发射MR旌旗灯号的氢质子分开接收规模,而测不到MR旌旗灯号.7.MR血管成像:有两种血管成像的模式,一是时光飞越法time Offlight即TOF法;二是相位比较法phase contrast即PC法.前者经由过程血流的质子群与静止组织之间的纵向矢量变化来成像,后者经由过程相位比较变化而差别四周静止组织,凸起重建血管图像.今朝以TOP法临床运用较普遍.8.MR水成像:依据TW2图像,可以克制其它的组织,只显示静止的水份,这一技巧可作脑室成像.胆道成像.尿路成像等.9.弛豫:在射频脉冲的激发下,人体组织内氢质子接收能量处于激发状况.射频脉冲终止后,处于激发状况的氢质子恢复其原始状况,这个进程称为弛豫.懂得了以上概念后,描写磁共振成像进程大致如下:人体组织中的原子核(含基数质子或中子,一般指氢质子)在强磁场中磁化,梯度场赐与空间定位后,射频脉冲鼓励特定进动频率的氢质子产生共振,接收鼓励的氢质子驰豫进程中释放能量,即磁共振旌旗灯号,盘算机将MR旌旗灯号收集起来,按强度转换成诟谇灰阶,按地位构成二维或三维的形态,最终构成MR图像.总之,磁共振成像是运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产生的旌旗灯号经重建成像的成像技巧.B. T1和T2解释懂得了以上根本概念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懂得何为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了.所谓的加权就是“凸起”的意思T1加权成像(T1WI)----凸起组织T1弛豫(纵向弛豫)差别T2加权成像(T2WI)----凸起组织T2弛豫(横向弛豫)差别.在任何序列图像上,旌旗灯号采集时刻横向的磁化矢量越大,MR旌旗灯号越强.T1加权像短TR.短TE——T1加权像,T1像特色:组织的T1越短,恢复越快,旌旗灯号就越强;组织的T1越长,恢复越慢,旌旗灯号就越弱. T2加权像长TR.长TE——T2加权像, T2像特色:组织的T2越长,恢复越慢,旌旗灯号就越强;组织的T2越短,恢复越快,旌旗灯号就越弱.质子密度加权像长TR.短TE——质子密度加权像,图像特色:组织的 rH 越大,旌旗灯号就越强; rH 越小,旌旗灯号就越弱.T1加权像高旌旗灯号的产活力制一般以为,T1加权像上的高旌旗灯号多因为出血或脂肪组织引起.但近年来的研讨表明,T1加权高旌旗灯号尚可见于多种颅内病变中,包括肿瘤.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以及某些正常的心理状况下.在射频脉冲的激发下,人体组织内氢质子接收能量处于激发状况.在弛豫进程中,氢质子将其接收的能量释放到四周情形中,若质子及所处晶格中的质子也以与Larmor频率类似的频率进动,那么氢质子的能量释放就较快,组织的T1弛豫时光越短,T1加权像其旌旗灯号强度就越高.T1弛豫时光缩短者有3种情形:其一为联合水效应;其二为顺磁性物资;其三为脂类分子.C. 区分T1和T2办法一:1.相对于SE序列的MR片子可以依据TR.TE与加权像的关系来肯定TR TET1WI 短(<500ms) 短(<25ms)T2WI 长(>2000ms) 长(>75ms)PdWI 长(>2000ms) 短(<25ms)2.相对于GRE梯度回波序列(平日TR及TE的参数均很小的即为梯度回波序列)的片子光靠参数就不好肯定了,这须要依附间接现象,比如依附膀胱.肾盂.输尿管内的尿液及脑脊液等含水量较多部位的旌旗灯号高下来断定,水是亮的为T2WI,水是暗的为低旌旗灯号.3.至于压脂序列你可以经由过程皮下脂肪或者肾周脂肪旌旗灯号来断定,假如变黑了解释是压脂序列.办法2:液体是亮的为T2WI,液体是暗的为T1。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技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篇总论1、穿透作用:就是指X线穿过物质时不被吸收得本领,X线得穿透力与管电压相关,与物质得密度与厚度相关。

穿透性就是X线成像得基础。

2、荧光作用: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荧光,它就是进行透视检查得基础。

3、感光作用:由于电离作用,X线照射到胶片,使胶片上得卤化银发生光化学反应,出现银颗粒沉淀,称X线得感光作用。

感光效应就是X线摄影得基础、4。

电离作用:物质受到X线照射,原子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这种作用称为电离作用。

5。

造影检查:用人工得方法将高密度或低密度物质引入体内,使其改变组织器官与邻近组织得密度差,以显示成像区域内组织器官得形态与功能得检查方法。

6、对比剂:引入人体产生影像得化学物质。

7.阴性对比剂:原子序数低、吸收X线少,就是一种密度低、比重小得物质。

影像显示低密度或黑色、包括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8.阳性对比剂:原子序数高、吸收X线多,就是一种密度高、比重大得物质,影像显示高密度或白色、包括钡制剂与碘制剂9。

直接引入法:通过人体自然管道、病理瘘管或体表穿刺等途径,将对比剂直接引入造影部位得检查方法、包括口服法、灌注法、穿刺注入法。

10。

间接引入法: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将对比剂引入体内,利用某些器官得生理排泄功能将对比剂有选择性地排泄到需要检查得部位而达第二篇普通X线成像技术1、实际焦点:X线管阳极靶面实际接受电子撞击得面积称之为实际焦点、2。

有效焦点:实际焦点在X线摄影方向上得投影、3.标称焦点:实际焦点垂直于X线长轴方向得投影。

X线管规格特性表中标注得焦点为标称焦点、其焦点得大小值称为有效焦点得标称值、4、听眶线:外耳孔上缘与眼眶下缘得连线、5。

听眦线:外耳孔中点与眼外眦得连线。

6.听鼻线:外耳孔中点与鼻前棘得连线。

7、瞳间线:两侧瞳孔间得连线。

8。

听眉线:外耳孔中点与眶上缘得连线、9、眶下线:两眼眶下缘得连线。

10、中心线:X线束居中心得那一条线。

11.斜射线:X线中心线以外得线、12.焦—片距:X线管焦点到胶片(探测器)得距离。

医学影像常用名词解释 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常用名词解释 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常用名词解释影像学名词解释 EPI:回波平面成像,目前成像速度最快的技术,可在30ms内采集一幅完整的图像。

EPI技术可与全部常规成像的序列进行组合。

MRS:磁共振波谱,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是一种无创性的讨论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术。

CT:Computed Tomography 利用X线束对人体某选定部位逐层扫描,通过测定透过X线剂量,经数字化处理得出该扫描层面组织各个单位容积的汲取系数,然后重建图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MR水成像:是采纳长TR,很长TE获得重度T2加权,从而使体内静态或缓慢流淌的液体呈现高信号,而实质性器官和快速流淌的液体如动脉血呈低信号的技术。

通过MIP重建,可得到类似对水器官进行直接造影的图像。

窗宽(window width):指图像上16个灰阶所包括的CT 值范围,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均以不同的模拟灰度显示,CT值高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白色,而CT值低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黑色。

窗位(window level):又称窗中心,一般应选择观看组织的CT值位中心。

窗位的凹凸影像图像的亮度,提高窗位图像变黑,降低则变白。

伪影(artifact):在扫描和处理信息过程中,由于某种或某几种缘由而消失的人体本身并部存在而图像中却显示出来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影像。

主要包括运动伪影、高密度伪影、机器故障伪影等。

体素(voxel):CT图像是假定将人体某一部位有肯定厚度的层面分成按矩阵排列的若干个小立方体,即基本单元,以一个CT值综合代表每个单元内的物质密度,这些小单元即称为体素。

HRCT:高辨别率CT扫描,采纳薄层扫描,高空间辨别率算法重建及特别的过滤处理,可取得有良好空间辨别率的CT图像,对显示小病灶及微小结构优于常规CT扫描。

PTC: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在透视引导下经体表直接穿刺肝内胆管,并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管系统。

影像诊断学重点知识

影像诊断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1.T1:即纵向弛豫时间常数,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状态的63%所经历的弛豫时间。

2.T2:即横向弛豫时间常数,指横向磁化矢量由最大值衰减至37%所经历的时间,是衡量组织横向磁化衰减快慢的尺度。

3.MRI水成像:又称液体成像是采用长TE技术,获取突出水信号的重T2WI,合用脂肪抑制技术,使含水管道显影。

4.流空现象:是MR成像的一个特点,在SE序列,对一个层面施加90度脉冲时,该层面内的质子,如流动血液或脑脊液的质子,均受至脉冲的激发。

中止脉冲后,接受该层面的信号时,血管内血液被激发的质子流动离开受检层面,接收不到信号,这一现象称之为流空现象。

5.部分容积效应:层面成像,一个全系内有两个成份,那么这个体系就是两成份的平均值,重建图像不能完全真实反应组织称为部分容积效应。

6.T1WI:即T1加权成像,指MRI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T1特征参数的成像,反映组织间T1的差别,有利于观察解剖结构。

7.T2WI:即T2加权成像,指MRI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T2特征参数的成像,反映组织间T2的差别,有利于观察病变组织。

8.空气支气管征:又称支气管气象,在X线胸片及CT片上,实变的肺组织中见到含气的支气管分支影。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和小肺癌中。

9.卫星灶:是指在结核球病灶的周围肺野见到的散在的增殖性或纤维性病灶。

10.肺上沟瘤:又称Pancoast瘤是指发生在肺尖部的周围型肺癌,并与脏层胸膜接触,易破坏第1 3胸椎及相邻的肋骨。

可侵犯臂丛神经、迷走神经、颈上交感神经并出现相应的症状,其中侵犯交感神经可出现Horner综合征,表现为同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下陷及额部无汗。

11.胸膜凹陷征:是指肿瘤与胸膜之间的线形或幕状阴影,也可为星状阴影,系肿瘤瘤体内的瘢痕组织牵拉邻近的脏层胸膜所致。

以腺癌和细支气管肺泡癌多见。

有时良性病变如结核球等也可以出现此征。

12.肺门舞蹈征:肺血增多时,在透视下可见到肺动脉段及两侧肺门动脉博动增强,称肺门舞蹈征。

[整理版]ctmri的t1t2加权像

[整理版]ctmri的t1t2加权像

MRI1TR(repetitiontime):又称重复时间。

MRI的信号很弱,为提高MR的信噪比,要求重复使用同一种脉冲序列,这个重复激发的间隔时间即称TR。

2TE(echedelaytime):又称回波时间,即射频脉冲放射后到采集回波信号之间的时间。

3加权像(weightimage.WI):为了评判被检测组织的各种参数,通过调节重复时间TR。

回波时间TE,可以得到突出某种组织特征参数的图像,此图像称为加权像。

4弛豫:在射频脉冲的激发下,人体组织内氢质子吸收能量处于激发状态。

射频脉冲终止后,处于激发状态的氢质子恢复其原始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弛豫。

所谓的加权就是“突出”的意思T1加权成像(T1WI)----突出组织T1弛豫(纵向弛豫)差别T2加权成像(T2WI)----突出组织T2弛豫(横向弛豫)差别。

在任何序列图像上,信号采集时刻横向的磁化矢量越大,MR信号越强。

T1加权像短TR、短TE——T1加权像,T1像特点:组织的T1越短,恢复越快,信号就越强;组织的T1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弱。

T2加权像长TR、长TE——T2加权像,T2像特点:组织的T2越长,恢复越慢,信号就越强;组织的T2越短,恢复越快,信号就越弱。

质子密度加权像长TR、短TE——质子密度加权像,图像特点:组织的rH 越大,信号就越强;rH 越小,信号就越弱。

T1加权像高信号的产生机制一般认为,T1加权像上的高信号多由于出血或脂肪组织引起。

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T1加权高信号尚可见于多种颅内病变中,包括肿瘤、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以及某些正常的生理状态下。

在射频脉冲的激发下,人体组织内氢质子吸收能量处于激发状态。

在弛豫过程中,氢质子将其吸收的能量释放到周围环境中,若质子及所处晶格中的质子也以与Larmor频率相似的频率进动,那么氢质子的能量释放就较快,组织的T1弛豫时间越短,T1加权像其信号强度就越高。

T1弛豫时间缩短者有3种情况:其一为结合水效应;其二为顺磁性物质;其三为脂类分子。

核磁共振实验中的弛豫时间测量

核磁共振实验中的弛豫时间测量

纵向弛豫时间T1
纵向弛豫时间T1描述了平行于磁场方向的核自旋磁
矩(Mz)恢复到热平衡态(Mz,eq)的快慢程度
核自旋态分布的重新分配过程 并非能量守恒过程 单个核自旋的弛豫时间很长 “自旋-晶格弛豫”
横向弛豫时间T2
横向弛豫时间T2描述了垂直于磁场方向的核自旋 磁矩(Mxy)恢复到热平衡态(一般是零)的快慢程度
横向弛豫机理复杂,最基本的是横向核自旋磁矩 的退相干
“自旋-自旋弛豫”
T2* 与磁场的不均匀性
实际磁场存在不均匀性 共振频率分布&自旋矢量散开
T2*比T2小很多 是自旋回波(spin echo)实验的基础
T1,T2, T2*的关系
以下关系总是成立 T1>T2>T2* 如果纵向弛豫(T1)比横向弛豫(T2)快?
CP vs CPMG
CP序列的180°脉冲方向为x方向,要求180°脉
冲长度极其精准,否则会出现积累误差,当回波 链很长时,得出的T2显著偏小。 CPMG序列修正了这个问题,将180°脉冲放到了 y方向,因此即使180°脉冲不够精确,序列也能 自行进行修正,保证误差在内部被抵消,提高测 量精度。
硬脉冲CPMG序列测量T2 实验结果
回波链长度=1000, 累加次数=30 T2=208.95ms, T2=52.73ms
Thank you !
核磁共振实验中的弛豫时间测量
核磁共振与FID信号
原子核也有自旋 宏观磁化强度M沿B0方向 X方向射频场改变M的方向 倾斜角度与与脉冲的长度有关 由于多种弛豫机制,M回到平衡 探测到一个衰减信号
什么叫“弛豫”
弛豫(relaxation)代表松弛,舒张,放松 受到外界刺激后恢复到平衡状态的过程 自然界的普遍属性,但有快有慢——弛豫时间 NMR——它描述了核自旋“忘记”原有状态 的速度有多快 不同的物质有固有的弛豫时间 纵向弛豫时间 T1与横向弛豫时间T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1弛豫名词解释
在物理学和材料科学领域,"T1弛豫"通常指的是核磁共振(NMR)或核磁共振成像(MRI)中的纵向弛豫时间(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也被称为"自旋-晶格弛豫时间"。

T1 弛豫时间的名词解释:
●定义:T1 弛豫时间是指在核磁共振实验中,样品中的原子核在外加的磁场中由非平衡
状态(例如受到射频脉冲扰动后)返回到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

●弛豫过程:T1 弛豫是核磁共振中的一种弛豫过程,其中磁化矢量沿着磁场方向逐渐恢
复到平衡状态。

这个过程与原子核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有关。

●影响因素:T1 弛豫时间受到样品的性质、温度以及外部磁场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原子
核在同一样品中具有不同的T1 弛豫时间。

●测量:T1 弛豫时间可以通过不同的核磁共振实验方法进行测量,例如反转恢复实验。

这些实验生成的信号随时间变化,从而允许研究者计算T1 弛豫时间。

●应用:T1 弛豫时间的测量在核磁共振成像(MRI)等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组织
或物质的T1 弛豫时间不同,这为图像对比提供了基础,有助于生成高对比度的影像。

总体而言,T1 弛豫时间是核磁共振技术中的一个关键参数,对于理解样品中核自旋行为、提高成像质量以及在医学领域中进行组织成像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