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行为

合集下载

幼儿进餐行为观察的要点

幼儿进餐行为观察的要点

幼儿进餐行为观察的要点
一、养成良好的餐桌礼仪
1、餐桌礼仪应包括发表欢迎言辞,恭维对方和团队合作的仪式;
2、学习做碗里、勺里、筷子里,伸出手臂,必要时要学会应礼叩头等;
3、勤加练习,培养良好的口头礼仪,避免憋嘴咀嚼、吐痰、大声嚷嚷等;
4、进餐时不只注重吃,还应注重表现自己的文明礼貌,要用正确的姿势和正确的嘴型。

1、在饭前要有礼貌的请求,如“安静”、“坐好”、“洗手”、“感谢主人”等;
2、在进餐时要注意咀嚼,不可一口吞下大片食物,尽量不要发出打嗝、咳嗽或其他噪声;
3、少吃一口咀嚼十口,在进餐期间要言简意赅,不要把谈话内容带入到一边;
4、不要把食物放回碗里,应该先把口中的食物吞下去,再用筷子拿食物。

三、规范进食行为
1、不要吃太快,不要和别人比赛吃东西;
2、不要用胳膊伸进盘子里,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食物,正确使用筷子;
3、尽量不要把食物给宝宝,要说些可爱的话让宝宝乖乖地吃自己的饭;
4、不要去调料,盐等,要四要教会小朋友进食时要着眼营养健康。

动物进食行为的调节机制与进化意义

动物进食行为的调节机制与进化意义

动物进食行为的调节机制与进化意义动物进食行为是生命活动中的重要部分,它为动物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必要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而这些进食行为的调节机制与进化意义,揭示了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如何适应和逐步优化自己的进食方式,从而适应环境和提高生存率。

一、动物进食行为的调节机制1.内在调节机制内在调节机制是指由动物体内生理过程自主开启的进食行为调节。

例如,当动物体内的能量和营养物质达到一定水平时,它会出现饱腹感,从而停止进食。

这是由动物体内激素的分泌和神经系统的反馈机制控制的。

同时,动物进食的节律也与其生物钟有关。

例如,大多数植物食性动物通常在白天进食,而大多数肉食性动物则在黄昏或夜间进食。

2.外在调节机制外在调节机制是指由环境因素引起的进食行为调节。

例如,动物感到饥饿时,会寻找食物,这是由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许多情况下,外部刺激也会调整和影响动物的进食行为,如温度、光照和气味等。

3.宏观调节机制宏观调节机制是指由整体生态系统影响的进食行为调节,如食物资源的分配、社会竞争和繁殖竞争等因素。

例如,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的落叶猴就是根据其社会结构确定了不同的进食策略。

落叶猴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制度,高阶猴可以优先获取食物,而低阶猴需要寻找更加偏僻的地方或者采取更加隐蔽的进食方式来分享资源。

二、进食行为的进化意义动物的进食行为不仅对其个体生命周期,还与其进化适应有关。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动物经历了不断的选择和筛选,进食行为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适应,形成了一系列的进食策略和行为模式。

以下是几个进食行为的进化意义:1.食物的选择性大多数动物有不同的食性,在进食时倾向于某种类型的食物。

例如,许多植物食性动物会选择含更多营养物质的植物,从而提高其生存率和繁殖能力。

而肉食性动物则会选择更容易捕捉的猎物,这样可以节省更多的能量和时间,以便在其他方面更好地适应环境。

2.进食速度的调节动物根据当前的情况和环境选择不同的进食速度。

当食物资源丰富时,动物会更快地进食,以便获取更多的营养。

动物的进食行为与能量获取

动物的进食行为与能量获取

动物的进食行为与能量获取动物通过进食来获取能量,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生长。

进食行为与动物的生态和生理特点密切相关,不同的动物会有各自独特的进食方式和策略。

一、进食方式1. 植食性动物植食性动物主要以植物为食,它们通过各种方式来摄取营养。

例如,一些植食性动物具有特化的消化系统,如反刍动物的多胃,能够有效地消化纤维素。

另外,植食性动物还可以通过长时间进食、不断啃食来摄取足够的营养。

2. 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它们通常具有锐利的牙齿和爪子,用来捕猎和撕咬猎物。

肉食性动物在捕食后会通过咀嚼和消化来获取能量和营养。

3. 杂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可以进食植物和动物的食物。

它们可以根据环境和资源的变化,适应不同的进食方式。

例如,熊可以吃果实、坚果、昆虫、鱼类等多种食物。

二、进食策略1. 食物选择动物在进食时会选择对自身有益的食物。

例如,一些鸟类在冬季会选择富含能量的种子和果实作为主要食物,以满足其高能量需求。

2. 储存食物为了应对食物短缺或气候环境的变化,一些动物会选择储存食物。

例如,松鼠会将坚果收集并储存在地下,以备后用。

3. 群体进食一些动物会以群体的方式进食,这种进食策略可以提供更多的食物资源,并增加对捕食者的防御能力。

例如,狼群会合作狩猎,增加捕食成功率。

4. 捕食与被食捕食性动物通过捕食其他动物来获取能量。

被食动物则需要采取逃避、伪装等策略来避免成为捕食者的食物。

三、能量获取与生态平衡动物的进食行为与能量获取不仅仅关乎个体的生存,也涉及到生态系统的平衡。

动物通过进食来调节种群数量和生态位的分配,从而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1. 食物链与食物网动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相互联系和依赖。

食物链描述了食物的传递关系,每个动物在食物链上都占据着特定的营养位。

食物网则更加复杂,可以形成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络。

2. 能量流动动物通过吃其他生物来获取能量,将能量从一个级别传递到另一个级别。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保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控制了各个物种的数量和种群结构。

进食行为

进食行为

研宄者以“进食行为”、“饮食行力”、“幼儿饮食”等为关键词,初步检索了1981-2011年的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2011年的万方学位论文库以及1999-2011年的CNKI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结果发现,医学工作者的研究大都关注幼儿“饮食”的具体内容,比如挑食偏食行为、进食速度、早餐、零食食用状况等,也会对幼儿饮食行为与其他要素(如微量元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而教育工作者主要专注饮食行为具体问题及相关策略的探讨,如探讨幼儿零食选择与食用的问题(赵亚、傅淳,2010)。

不管是医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研究内容主要是“饮食”,专门针对进食行为的研宄相对较少。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幼儿饮食以及饮食行为的研究以医学和营养学领域的研究较为多见,而与幼儿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领域的研究较少。

由于与进食行为有关的文献资料较少,而进食行为作为饮食行为的一部分,在有关饮食行为的研究中往往会有所涉及。

因此,研究者决定以“进食行为”、“饮食行为”、“幼儿饮食”、“eatingbehavior"等为关键词,检索国内外相关研宄,现作如下论述:1.饮食行为的概念界定研究者翻阅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列颠百科全书》、《辞海》等工具,并未发现“饮食行为”的相关定义。

但是查阅到有关“饮食民俗”的定义:“主要指传统的饮食行为和习惯。

包括饮食品种、饮食方式、饮食特性、饮食礼仪、饮食名称、饮食保存和饮食禁忌,以及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常规。

”由“饮食民俗”的定义可以得出:“饮食民俗”包括饮食行为,饮食行为包括进食行为,那么“饮食民俗”的内涵也可以为我们界定“饮食行为”提供参考。

除此之外,部分学者对饮食行为做了如下界定:马冠生将饮食行为界定为:“是指受有关食物和健康观念支配的人们的摄食活动,包括食物的选择和购买,食用食物的种类和频度,食用的时间、地点,如何食用、和谁一起食用等。

儿童常见饮食行为问题与干预策略

儿童常见饮食行为问题与干预策略

进食困难门诊思路
➢ 问询:过敏家族史、疾病史、喂养史 ➢ 24小时膳食调查表 ➢ 儿童气质分析
➢ 使家长确信孩子身体没问题,是进食行为问题 ➢ 行为处方+少量促进胃肠道消化药物 ➢ 高能量营养配方粉(必要时) ➢ 及时随访,减少家长疑虑和焦虑
影响进食的各种途径

膳食 (吃什么)
食欲 (吃的动力)
进食行为干预
➢ 食物的选择/食物准备 ➢ 进餐时间安排 ➢ 进食环境 ➢ 互动作用
食物的选择/食物准备
➢ 适宜的食品:减少过敏 ➢ 食物多样性,每种食物量宜少 ➢ 反复提供同一种食物:10~15次 ➢ 家长接受营养教育和行为训练
进食时间按排
➢ 进餐次数 ➢ 持续时间
每次进餐时间20~30分钟 在进餐前至少1~2小时不提供任何食物

用力

基本搅拌咀嚼

咀嚼
(7个月)
8个月-

(5 个

月)

勺尝
抓握
帮助进食




使



小口喝
帮助喝水
熟练搅拌咀嚼 自我喂食,浪籍 自我喝水
出2
4月 6 8月
生月

10月 12月 14 月
16 1 20 月8 月

22 2 2 月46
月月
不同年龄儿童的饮食行为发育进程表
年龄
行为和发育能力
出 生 -2 个 月 2-4个月
➢ 心理因素:儿童气质、儿童“恐新”心理 父母焦虑
➢ 家庭社会因素
❖ 家庭养育环境:食物选择、进食频率、 进食地点、进食时间
❖ 社会环境:媒体宣传、广告 ❖ 食品加工业:食物加工过细 ❖ 学习的机会:创造/剥夺

进食理论知识点总结

进食理论知识点总结

进食理论知识点总结进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进食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关于进食理论的研究逐渐增多,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识。

本文将梳理近年来关于进食理论的研究成果,总结进食理论的基本知识点。

1. 进食行为的调控进食行为受到多种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的调控。

在生理方面,饥饿激素和饱腹激素分别作用于大脑中的下丘脑和调节中枢,调节进食行为。

心理因素包括对美食的偏好和情绪状态等,而环境因素如进食环境和社会因素也会对进食行为产生影响。

2. 饥饿激素的作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抑制素以及胰高血糖素释放抑制因子等激素对人体的饥饿感和饱腹感都具有调节作用。

当人体缺乏糖分时,胰岛素的水平下降,大脑下丘脑感受到饥饿信号从而促使人们进食。

而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就会增加,从而产生饱腹感。

3. 饥饿激素的触发饥饿激素的释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长期饥饿、饮食种类和量的改变、情绪状态的波动等均可能引起饥饿激素的变化。

食物的味道和香味也能够通过神经信号向大脑传递,对饥饿激素的释放产生影响。

4. 饥饿激素和肥胖许多肥胖人群中,其饥饿激素的分泌方式和程度明显偏高,从而导致其对食物的渴望相对较大。

这些人群在饿感减缓之前,可能会消耗更多的食物。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肥胖患者在减肥期间很难控制饥饿感的原因。

5. 饱腹激素的作用胃泌素、胰岛素、肠饱腹素以及胰高血糖素释放抑制因子等激素对人体饱腹感的产生具有调节作用。

当人体摄食后,这些激素的释放就会增加,从而向大脑传递饱腹信号,刺激人们停止进食。

此外,饱腹感还受到胃和肠道的膨胀和拉伸信号的影响。

6. 进食行为与情绪进食行为与情绪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们常常出于情感的需要进食,一些人甚至会利用进食来缓解心理上的压力和烦躁。

此外,食物本身的味道和香味也会触发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从而产生愉悦感,使得人们更易陷入食欲之中。

7. 进食环境对进食行为的影响进食环境也对进食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生理心理学07-进食行为

生理心理学07-进食行为

主要研究方法调定点理论
Set-Point Theory
•基本假定
–能量消耗→饥饿→负反馈→摄食
脱氧葡萄糖(2-DG)进行葡萄糖剥夺,刺激进食
MA)剥夺细胞脂肪代谢能力也
•营养感受器
–肝:葡萄糖和脂肪
•门静脉注射2-DG或MA
立即引起进食,切除迷
走神经后刺激进食作用
消失
–脑:葡萄糖
•第四脑室注射5-TG(类
似于2-DG)刺激进食,
而第三脑室无效
•可能位于延髓孤束核
损伤产生吞咽不能(aphagia)和不渴症(adipsia
饥饿的神经机制•LH刺激饥饿与降低代谢率
的两类神经元,分泌两种肽
类递质,称为食欲诱导物(orexigen)
–黑色素聚集激素(melanin-
concentrating hormone,
MCH)
–食欲素(orexin)
饥饿神经机制小结
不能很好的说明进食障碍
禁食引起代谢率下降;常食自助餐引起代谢率体重控制的漏桶模型
肥胖症(Obesity)
老年肥胖鼠下丘脑神经元对瘦素反应较弱
•综合治疗——体重管理–科学饮食
–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的运动
–他人的支持和鼓励
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身体意象感觉紊乱,对肥胖有
病态恐惧,拒不维持正常人体
的最低体重
•95%为女性,尤其是演员
•社会经济地位属中上水平
•多为A型性格
•常于青春期起病
•死亡率10-20%
–自杀或并发症
大鼠禁食后同样表现为喜爱运动,可能运动使脂肪释放,缓解饥饿感。

幼儿进食行为

幼儿进食行为

幼儿进食行为一、引言幼儿期是人类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的营养摄入对于孩子的生长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幼儿进食行为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幼儿进食行为的特点1. 偏好性强:幼儿在进食时会表现出对某些特定食物的偏好,而对其他食物则不感兴趣。

2. 饮食量波动大:由于生长发育需要,幼儿的饮食量会出现波动,有时候会吃得很多,有时候则会吃得很少。

3. 餐次时间短:幼儿在进餐时通常时间较短,因此需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给予足够的注意力。

4. 独立性差:由于年龄较小,在进餐过程中缺乏独立性,需要家长或者教育工作者们提供帮助。

三、影响幼儿进食行为的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影响幼儿进食行为的重要因素,家长的饮食偏好和餐桌礼仪等都会对幼儿的进食行为产生影响。

2. 食物种类:不同种类的食物对幼儿的偏好程度不同,家长需要注意孩子的口味和喜好。

3. 饮食环境:餐桌环境干净整洁,气氛愉悦可以促进幼儿进餐。

4. 心理状态:孩子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也会对进餐产生影响,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四、如何培养良好的幼儿进食习惯1. 建立规律的饮食时间表:制定规律的饮食时间表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2. 提供多样化、营养均衡的食物:提供多样化、营养均衡的食物可以满足孩子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开阔视野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3. 父母做出榜样: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他们的饮食习惯和行为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4. 与孩子互动:与孩子互动可以增强亲子关系,同时也可以促进幼儿的进食行为。

五、如何处理幼儿进食中出现的问题1. 食物挑剔:家长可以适当引导孩子尝试新食物,或者将新食物与旧食物混合在一起。

2. 进餐速度过快:家长可以适当控制餐次时间,让孩子慢慢咀嚼。

3. 进餐速度过慢:家长可以适当提高餐桌气氛,或者提供一些小玩具分散孩子注意力。

4. 饮食偏好不均衡:家长需要提供多样化、营养均衡的食物,让孩子摄入各种营养素。

幼儿进食中的行为习惯培养与心理支持

幼儿进食中的行为习惯培养与心理支持

幼儿进食中的行为习惯培养与心理支持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进食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心理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这不仅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更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

作为一名多年工作经验的幼儿工作者,我将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和大家分享如何在幼儿进食中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以及提供心理支持。

一、培养幼儿良好进食行为习惯1.设定规律的进食时间2.创造愉快的进食氛围进食氛围对幼儿的进食行为影响很大。

家长和教师要尽量创造轻松、愉快的进食环境,避免在饭桌上训斥、指责幼儿。

可以和幼儿一起谈论饭菜的口感、颜色等,让幼儿感受到进食的乐趣。

4.引导幼儿自主进食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应该学会自主进食。

家长和教师要适时引导幼儿使用餐具,从简单的抓握到熟练地使用,逐步培养幼儿的自主进食能力。

5.鼓励幼儿尝试新食物幼儿可能对新食物有抵触情绪,家长和教师要耐心引导,鼓励幼儿尝试新食物。

可以和幼儿一起制作美食,让他们参与到食物的制作过程中,增加对食物的兴趣。

二、为幼儿提供心理支持1.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在进食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

如果幼儿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要及时沟通,了解原因,给予关心和支持。

2.鼓励幼儿表达需求家长和教师要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需求,如: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希望什么时候吃饭等。

这样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主意识,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进食习惯。

3.肯定幼儿的进步在进食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要肯定幼儿的进步,如:学会使用餐具、吃得更快、吃得更多等。

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成就,增强自信心。

4.尊重幼儿的选择家长和教师要尊重幼儿的选择,如:不强迫幼儿吃他们不喜欢的食物,不强迫幼儿吃得过多等。

这样可以避免幼儿产生逆反心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进食能力。

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孩子们总是善于模仿大人的行为。

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自己就要做到规律进食,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

当我们以身作则,孩子们自然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这些好习惯。

人类进食行为的神经调节机制

人类进食行为的神经调节机制

人类进食行为的神经调节机制人们一般会把饥饿和饱食视为饮食过程的两种极端状态,但实际上,人类进食行为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调节系统,需要涉及许多生理和心理因素。

人类进食行为的神经调节机制,既包括对食物的感觉和味觉,也与胃肠道、大脑和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

饱食感与胃肠道胃肠道是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器官,它与人类进食行为的神经调节机制息息相关。

胃肠道上皮细胞能够分泌很多激素物质,它们可以影响饮食行为和代谢过程。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胃肠道激素。

胃肠道激素通过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调节饮食行为和代谢过程。

胃肠道激素的生成和释放是受胃肠道中环境的调控的,比如食物的成分、食量、温度和酸碱度,以及神经系统的作用。

另外,血糖水平对人类进食行为的调节也非常重要。

血糖水平低会产生饥饿感,血糖水平增高则会产生饱腹感。

饱腹感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血糖升高产生胰岛素激活大脑内的饱肚中枢,使人类产生饱腹感。

神经系统与进食行为神经系统是人类进食行为的重要调节机制,它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实现人类进食行为的调控。

大脑皮质因为其智能高度发达,被视为对进食行为的更高级别调控机制。

然而,实际上,人类进食行为与下丘脑和脑干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

下丘脑是中枢神经系统对进食的最早感知中心,它通过产生神经激素来调控食欲和饱足感,而这些神经激素不仅能够通过血液循环系统传递,还可以直接作用于胃肠道环境,产生代谢和吸收的影响。

内分泌系统与进食行为内分泌系统可以通过产生和释放相关激素来调控机体的代谢和生长发育,是人类进食行为重要的调节机制。

在内分泌系统中,支配代谢和能量的主要激素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同时还会抑制糖原的分解,并促进糖类的合成,从而增加储存的能量。

实际上,多种饥饿激素如胃肠道激素、胰高血糖素等都与饥饿感有关,在人类进食行为中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结尾总体而言,人类进食行为的神经调节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非常依赖于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

幼儿进餐行为

幼儿进餐行为

幼儿进餐行为幼儿进餐行为是指幼儿在进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包括进食的方式、用餐的姿势、进食的速度、进食选择、饮食习惯等方面。

对于幼儿来说,进餐是一项日常活动,但却是一项很重要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因此,幼儿的进食行为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生活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进食方式幼儿的进食方式直接关系到他们摄入食物的数量和品质。

当孩子吃东西时,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学会细嚼慢咽,不要贪嘴吃太快,这样有可能导致吞咽不完全,容易噎住或者消化不良,影响孩子的健康。

进食时注意自己的姿势,可以适当调整坐姿,保持身体的平稳,避免因姿势不良引起的胃肠道不适。

2. 用餐姿势幼儿在用餐时的姿势也十分重要。

一方面,正确的用餐姿势可以减少胃肠道反流和消化功能失调的风险。

另一方面,使用恰当的用餐姿势可以使幼儿更加享受进食的过程,并学会良好的饮食习惯。

帮助孩子养成端坐用餐的良好习惯,可以让他们更加专注于进食,减少分散注意力。

3. 进食速度幼儿在进食时要注意控制进食的速度。

过快或过慢的进食速度对于幼儿的消化系统都是不好的。

如果孩子进餐速度过快,容易吞下大块食物,引起喉部反应,导致喉咙痛或噎住等问题。

如果孩子进餐速度过慢,可能会导致食物不完全消化,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尽量缓慢地咀嚼食物,控制进餐速度。

4. 进食选择幼儿在进食中的选择也很重要。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营养需求,选择合适的食物种类和数量。

虽然孩子们对甜食和零食的青睐不可避免,但是父母也需要教育孩子如何选择健康的食品。

同时,可以给孩子提供多样化的食物种类,并且帮助他们发现新食物的美味和营养价值。

5. 饮食习惯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是每个幼儿必须要学会的技能。

家长可以逐渐培养孩子对健康食品的兴趣,并且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食品。

此外,定时定量的进食也是一项重要的饮食习惯,孩子应该学会饮食计量,不要暴饮暴食或者吃太少,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提高幼儿的身体免疫力,在成长中拥有更好的发育。

幼儿进餐行为

幼儿进餐行为

幼儿进餐行为
幼儿进餐行为是指幼儿在进食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

幼儿进餐的行为习惯对于其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至关重要,因此幼儿的进餐行为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关注和引导。

1. 注意饮食均衡:幼儿饮食应当均衡,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家长和教师可以在食谱中增加多种食物,确保幼儿吃到足够的营养物质。

2. 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幼儿应该在规定的时间进餐,并且应该坐着进餐。

同时,幼儿应该安静地吃饭,不要讲话或者玩耍等,以便精力集中在进食上。

3. 合理控制食量:幼儿的进食量应该适当,不过多也不过少。

家长和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体重合理控制幼儿的食量。

同时,应该适量增加幼儿的饭量,以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

4. 食物处理应当安全卫生:幼儿的食物处理应当安全卫生,家长和教师应该保证食物的质量,保持食物的新鲜度,并且在食物制作和保存过程中严格遵守卫生规定,以避免食物中毒等问题。

总之,幼儿进餐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细心引导和管理。

只有在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保障其健康成长。

- 1 -。

中班进餐行为分析报告

中班进餐行为分析报告

中班进餐行为分析报告为了更好地了解中班幼儿的进餐行为,本次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整理成以下报告。

通过观察幼儿进餐的方式、吃饭的速度、饮食偏好以及社交行为等方面的数据,对幼儿的进餐行为进行综合分析。

此次观察的幼儿共有25位,年龄在3岁到4岁之间。

1. 进餐方式分析:观察发现,大多数中班幼儿选择了桌子和椅子作为进餐的基本工具。

他们习惯性地坐在椅子上,面对餐桌。

同时,幼儿往往会使用餐巾或纸巾来擦拭嘴巴和手。

在进食时,他们通常会用勺子或叉子将食物送入嘴里,部分幼儿也会尝试用筷子进餐。

值得注意的是,小部分幼儿可能会利用手直接抓取食物,这一行为在进餐时间逐渐减少。

进餐的方式与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自理能力密切相关。

2. 吃饭速度分析:观察中发现,幼儿的吃饭速度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

有些幼儿吃饭较快,一段时间内即可将食物吃完;而另一些幼儿则吃得较慢,需要较长时间来完成进餐。

其中,有的幼儿吃得慢可能是因为他们更注重细嚼慢咽,而另一些幼儿可能较为挑食,对食物的口感、味道较为敏感。

幼儿的吃饭速度与进餐环境的安静程度、进餐时的交流和餐具的选择等因素密切相关。

3. 饮食偏好分析:在观察饮食偏好方面,我们发现幼儿对不同种类的食物有不同的偏好。

大部分幼儿喜欢吃米饭、面条、蔬菜和水果等健康的食物。

另外,他们也对甜食、零食和主食类的食物有一定的兴趣。

然而,个别幼儿对某些食物的喜好与其他幼儿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家庭教养和幼儿的个人口味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幼儿的饮食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周围同伴的影响。

4. 社交行为分析:在进餐过程中,幼儿之间的社交行为也是观察的重点。

观察中发现,一些幼儿在进餐时会互相帮助,分享食物和餐具。

他们会互相传递碗筷等物品,并产生一定的互动。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一些幼儿之间的问候、笑声和聊天等社交行为,这些行为反映出他们在进餐过程中的愉悦和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

综上所述,幼儿的进餐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差异、自理能力、环境等。

幼儿进餐行为

幼儿进餐行为

幼儿进餐行为
幼儿进餐行为是指幼儿在吃饭时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和习惯,它涉及到幼儿的饮食健康和生活规律等方面。

1.吃饭时间:幼儿应该有固定的进餐时间,保证每天三餐定时定量的摄入饮食。

2.正确的进食姿势:幼儿应该坐直,双脚着地,背部挺直,双手自然放在餐桌上。

这样有利于维护幼儿的身体健康和营养摄入。

3.注意餐具卫生:幼儿餐具应该经常清洗,保持卫生,避免细菌感染。

幼儿也应该养成用餐巾纸擦嘴的好习惯。

4.多样化的饮食:幼儿应该尝试各种营养丰富的食物,如肉类、蔬菜、水果和谷类等。

家长和保育员应该提供多样化的食物选择,保证幼儿的营养摄入。

5.不选食:幼儿应该尊重自己的感受和喜好,不应该被强迫选择自己不喜欢的食物。

即使幼儿不想吃某种食物,家长和保育员也应该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幼儿。

6.进食时不玩耍:幼儿在吃饭时不应该分心,应该专注于进食。

禁止玩耍、哭闹等行为。

7.适量的食量:幼儿在进餐时应该注意食量,不要吃得过多或过少。

过度进食会导致肥胖和消化不良,过少会导致营养不足。

总之,幼儿进餐行为是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重要环节。

家长和保育员应该共同关注幼儿的饮食健康,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为幼儿成长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哺乳动物的进食行为

哺乳动物的进食行为

哺乳动物的进食行为哺乳动物是地球上最为广泛存在的一类生物,它们拥有各种各样的进食行为方式,以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

本文将介绍哺乳动物的进食行为,并分析不同物种的饮食习惯和进食方式。

一、口腔结构哺乳动物的口腔结构因物种而异,适应各自的食物摄取方式。

例如,草食动物通常拥有宽大的颚骨和坚韧的牙齿,用于咀嚼纤维素丰富的植物材料。

而食肉动物则拥有锋利的牙齿和强大的颚肌,以便撕咬和咀嚼肉类。

二、摄食方式1. 草食动物草食动物主要以植物为食,它们通常有较大的嘴巴和长舌头,以帮助它们摄食。

例如,牛、马等反刍动物会先将食物嚼碎,经过发酵后再反刍慢慢消化。

而野兔等不反刍的草食动物则通过不断咀嚼来磨擦牙齿,以保持牙齿的生长和消耗。

2. 食肉动物食肉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它们通常具有利爪和锋利的牙齿,以帮助它们捕捉、撕咬和咀嚼肉类。

狮子、豹子等大型食肉动物通常将猎物一口咬住并通过强大的颚肌撕裂。

小型食肉动物如猫科动物则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例如利用利爪将猎物制服,再通过嘴巴撕咬。

3. 杂食动物杂食动物食物来源丰富,能够摄取植物和其他动物。

例如,熊科动物是典型的杂食动物,它们的口腔结构适应于吃植物、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

由于食物来源的多样性,杂食动物的嘴巴和牙齿结构一般中等大小,适合各种类型的摄食。

三、进食习惯1. 食量不同的哺乳动物对食物的需求量不同,这与它们的体型、生活环境和代谢率有关。

较大的哺乳动物通常需要更多的食物来满足能量需求,例如大象每天需要摄入大量的植物来维持体力。

而相对较小的哺乳动物,则需要较少的食物。

2. 进食频率进食频率也因动物的大小、代谢率和食物消化速度而异。

较大的植食性哺乳动物通常每天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进食,以满足其庞大的体积和能量需求。

而较小的杂食性哺乳动物往往将进食行为分散到全天,以保持能量的稳定供应。

3. 食物选择哺乳动物的食物选择性因物种而异。

许多哺乳动物有着固定的食物偏好,它们可能更喜欢某种特定的食物。

观察动物进食行为的实验——大班科学教案

观察动物进食行为的实验——大班科学教案

观察动物进食行为的实验——大班科学教案大班科学教案引言:动物的进食行为与我们人类一样,个基本的需要。

对动物进食行为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对动物的了解,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照顾它们。

因此,观察动物进食行为是很有意义、也很有趣的课题。

本次实验课目的为通过观察动物进食行为来了解动物对不同食物的喜好和习惯,希望能够加深孩子们对动物进食行为的了解,促进孩子们对大自然的认识。

一、实验目标:1、通过实验让孩子们对动物进食行为有更深刻的认识。

2、让孩子们了解动物对不同食物的喜好和习惯。

3、通过实验增强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探究精神。

二、实验准备:1、实验器材:动物笼、动物食物、计时器、试管、显微镜。

2、实验材料:兔子、老鼠、狗、猫、鱼、鸟等不同种类的动物食物。

三、实验步骤:1、分别准备好不同种类的动物食物,并把它们放入相应的试管中。

2、将不同种类的动物一个一个地放入笼子里。

3、观察动物的进食行为,记录下它们对不同食物的反应,比如:吃的量、吃的速度等等。

4、观察动物的进食行为后,将动物吃剩下的食物放入显微镜下观察食物的结构和成分,再结合对动物进食行为的观察,分析为什么它们对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喜好。

五、实验结果分析:1、老鼠:老鼠对谷类食物、饼干、含糖类食物比较喜欢,而对于鱼类食物、狗粮等其他食物不是很感兴趣。

2、兔子:兔子对草类、叶菜类、根茎菜类食物比较喜欢,而对于含糖类食物、蔬菜类、水果类食物等其他食物不是很感兴趣。

3、狗:狗对鱼类食品、肉类食品比较喜欢,而对于蔬菜、水果等其他食物不是很感兴趣。

4、猫:猫喜欢吃肉类食物,而对于鱼类食物不是很感兴趣。

5、鸟:鸟对种子类、果树类、蚕豆等食物比较喜欢,而对于蔬菜类食物和水果类食物等其他食物不是很感兴趣。

以上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动物对食物的偏好也不一样,这与它们的生存环境、习性等有关系。

六、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动物的进食行为,还学会了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与干预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与干预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与干预
儿童饮食行为包括:
●喂养行为 ●进食行为 ●食物选择 ●进食环境等。
儿童常见饮食行为问题
◆吃得少 ◆吃得慢(大于30分钟) ◆对事物不感兴趣 ◆拒绝某些食物 ◆不愿尝试新的食物 ◆强烈偏爱某些食物质地、味道、类型 ◆食物过于精细,害怕进食较粗食物;
◆饭菜经常含在嘴里不下咽;
碎状食物
指状食物
1~2岁
食物质地 :家常食物,切细,必 要

碎;
时切碎或 捣
喂养次数:每天3次正餐,2次加

餐,

每餐的量:每餐1碗;
继续喂母乳或配方奶。
1-3岁幼儿每日膳食推荐量
母乳或配方奶 鸡蛋 鱼禽肉类 豆制品 绿叶蔬菜 水果 软饭等
500ml 1个 50g 豆制品25g 50-100g 100g 125-150g
喂养者用鼓励和赞扬的方式促进儿童进食, 在发展儿童自我调节方面非常成功。
不应采用高度控制型或自由放任型喂养行 为。
指导家长良好的喂养行为
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进食环境 培养孩子对不同食物的兴趣 指导孩子的进食技能以及提高进食速度 鼓励、交流和互动,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食规律和习惯 鼓励孩子进食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强化铁米粉:补充铁 刺激味觉、 吞咽训练、 少量矿物质 维生素、
水果泥、蔬菜泥:刺激味觉、吞咽训练、 少量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
7~9个月
食物质地 :稠粥、泥糊状的食物(烂

鱼泥、
面条、豆腐、肉泥、

肝泥 等);
喂养次数:每天2次;
每餐的量:每餐逐渐增加到2/3碗

(250毫升/碗);
◆进食技能低于年龄应具有的能力,如不会 或不愿自喂、使用餐具。

动物进食行为

动物进食行为

动物进食行为动物的进食行为是指它们为摄取能量、营养和水分而采取的行动。

不同的动物物种根据其生态位和生活习性,表现出各具特色的进食方式和行为特征。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论述动物的进食行为:选择食物和获得食物的方式。

第一部分:选择食物不同动物对食物的选择有着自己独特的偏好和适应策略。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动物进食行为:1. 食肉动物:食肉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常见的如狮子、老虎、豹等。

它们通常具备较强的捕食能力,能够狩猎并捕杀猎物。

食肉动物进食时往往会使用锐利的牙齿和强健的颌骨来撕咬和啃食肉类。

2. 食草动物:食草动物以植物为主要食物来源,如牛、马、兔等。

它们拥有适应性强的消化系统和特殊的牙齿结构,用于咀嚼和消化植物纤维。

食草动物一般会选择嫩叶、茎和果实等植物部分进行进食。

3. 杂食动物:杂食动物既食草又食肉,如熊、猴子、鸟类等。

它们的食物来源较广泛,可以根据环境和季节的变化灵活选择食物。

杂食动物具备适应不同食物的消化系统和牙齿结构,以适应多样化的进食需求。

第二部分:获得食物的方式动物为了获得食物,会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和策略。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动物进食行为:1. 搜索觅食:动物会主动地搜索食物源,如鸟类在树林中觅食、狐狸在草地上觅食等。

它们通过敏锐的嗅觉、视觉和听觉来寻找食物,并迅速捕捉到猎物。

2. 等待捕食:有些动物采取潜伏等待的策略,如蜘蛛在网上等待昆虫、猎豹守株待兔等。

它们通过伪装和隐藏自己,静候猎物上钩,从而获得食物。

3. 挖掘和寻找:有些动物利用爪子、嘴或工具来挖掘地下的食物,如土拨鼠挖掘地道寻找根茎、猪利用鼻子寻找地下的虫子等。

它们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食物源。

4. 群体捕食:一些动物采取集体行动来协同捕食,如狼群合作猎杀、海豚群围捕鱼群等。

它们通过相互合作和分工,提高了捕食的效率和成功率。

总结:动物的进食行为多样化且精彩纷呈。

从选择食物到获得食物的方式,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进食习性和行为特点。

这些行为既是动物生存和繁衍的基本需求,也是自然界多样生物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宄者以“进食行为”、“饮食行力”、“幼儿饮食”等为关键词,初步检索了1981-2011年的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2011年的万方学位论文库以及1999-2011年的CNKI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结果发现,医学工作者的研究大都关注幼儿“饮食”的具体内容,比如挑食偏食行为、进食速度、早餐、零食食用状况等,也会对幼儿饮食行为与其他要素(如微量元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而教育工作者主要专注饮食行为具体问题及相关策略的探讨,如探讨幼儿零食选择与食用的问题(赵亚、傅淳,2010)。

不管是医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研究内容主要是“饮食”,专门针对进食行为的研宄相对较少。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幼儿饮食以及饮食行为的研究以医学和营养学领域的研究较为多见,而与幼儿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领域的研究较少。

由于与进食行为有关的文献资料较少,而进食行为作为饮食行为的一部分,在有关饮食行为的研究中往往会有所涉及。

因此,研究者决定以“进食行为”、“饮食行为”、“幼儿饮食”、“eatingbehavior"等为关键词,检索国内外相关研宄,现作如下论述:1.饮食行为的概念界定研究者翻阅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列颠百科全书》、《辞海》等工具,并未发现“饮食行为”的相关定义。

但是查阅到有关“饮食民俗”的定义:“主要指传统的饮食行为和习惯。

包括饮食品种、饮食方式、饮食特性、饮食礼仪、饮食名称、饮食保存和饮食禁忌,以及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常规。

”由“饮食民俗”的定义可以得出:“饮食民俗”包括饮食行为,饮食行为包括进食行为,那么“饮食民俗”的内涵也可以为我们界定“饮食行为”提供参考。

除此之外,部分学者对饮食行为做了如下界定:马冠生将饮食行为界定为:“是指受有关食物和健康观念支配的人们的摄食活动,包括食物的选择和购买,食用食物的种类和频度,食用的时间、地点,如何食用、和谁一起食用等。

饮食行为的内涵是相当广泛的。

它包括众多的行为,诸如:(1)食物的选择;(2)食物的烹调加工;(3)食物的贮存;(4)食物的消费。

”刘力,李云辉(2006)认为饮食行为是指“受有关食物和健康信念支配的人们的饮食习惯与膳食活动。

另有学者将饮食行为界定为:“饮食行为是指在食物原料的选择、加工、烹调方法、饮食行为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习惯,它受饮食环境、经济状况、行为能力、发育状况、教育和知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有关饮食行为的内容,葛可佑(2004)认为饮食行为应该包括喂养行为、进食行为、食物选择和进食氛围。

玛格丽特(Margaret KH,2002)等提出饮食行为可能包含特殊饮食、计划性、家庭/社会影响、零食、食物特性、健康饮食意识、食物购买、食物准备、外出就餐、惜绪性饮食等十方面的内容。

钱明(2007)则认为,饮食行为应该包括饮食成分均衡、食品加工、食物搭配和进食方式四个维度。

卢慧兰(2009)认为饮食行为的内涵包括饮食营养、饮食卫生、饮食方法、饮食礼仪等多个方面,包括餐桌上和餐桌以外、食物选择和食物包装、正餐和零食行为。

有关幼儿饮食膳食结构的研究也很多。

综上,从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可以发现,就饮食行为而言,目前并没有一个较为权威的界定,大多数研究者多从饮食行为包含的内容来界定饮食行为,而进食行为作为饮食行为的其中一部分内容,明确的定义更是少之又少。

因此,目前尚无研宄对进食行为进行专门的界定,但就“进食”本身来看,其涵义其实很明朗,进食即为口语中的“吃饭”,“进食行为”顾名思义就是吃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相关行为。

据此,研究者将饮食行为界定为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之下产生的,与吃和喝有关的外部活动。

2.“幼儿饮食行为”概念界定还有的学者用分类的方法界定了儿童的饮食行为:马冠生、唐莉莉等将儿童的饮食行为划分为吃早餐行为、食用零食行为、食用快餐行为以及饮料消费行为。

林志萍认为,“儿童的饮食行为包括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两部分。

饮食行为主要指早餐行为、挑食偏食行为,以及甜食、含糖饮料、腌制食品、油炸食品及西式快餐等的饮食行为;膳食结构则包括了蔬果类、动物类和奶豆类食品的食用频率。

而总的看来,与成年人饮食行为内容相比,幼儿饮食行为的内容更多的关注幼儿饮食的膳食营养和不良饮食行为习惯这两方面,与幼儿饮食行为相关的情绪、客观影响因素等并没有被国内外研宄者纳入幼儿饮食行为的内容框架之内。

借鉴饮食民俗、饮食、行为及儿童的饮食行为的定义及内涵,同时结合幼儿特殊的身心发展特点,本研究所关注的幼儿饮食行为主要是指 3-6 岁幼儿在进食开始到进食结束的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所有的行为。

具体来说就是处在进食环境中的幼儿,与食物、餐具等事物以及与他人互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

本研究所关注的饮食行为主要是指幼儿进餐过程中的外在行为表现。

研究者根据在幼儿园观察幼儿进餐时的表现以及结合饮食行为的理论,同时考虑到本研究的目的,从幼儿进餐的独立性、进餐的速度、进餐的专注性、挑食偏食行为、吃零食行为、对于并不喜欢的食物的行为表现以及对于从未吃过或未见过的食物的行为表现七个维度考察幼儿的饮食行为。

3.有关饮食行为理论模型的研究根据查阅的文献来看,国内目前还没有有关饮食行为理论模型的研究。

而国外饮食行为模型的研究主要包括饮食行为的发展模型和饮食行为的认知模型。

饮食行为的发展模型强调学习与经验的重要性,并且关注童年期食物偏好的发展,因此可以说,饮食行为的发展模型实际上是饮食偏好的发展模型。

这一模型主要包括三方面:食物接触、社会学习和联想学习。

有研宄表明,人类在遇到新奇食物时会表现出恐惧和回避的现象。

伯奇(Birch)和马林(Marin)的研宄证实了食物接触和饮食偏好之间的联系,并指出对新奇食物至少接触8次以上,食物偏好才幵始发生明显改变。

因此,幼儿在接触新的食物时,会产生一些恐惧感,慢慢地接触就会接受这些食物,并且慢慢地改变食物的偏好社会学习,则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从而对自身的行为产生影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模仿或者观察学习。

有研究表明,食物偏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饮食行为而改变,因此应当关注幼儿生活的环境中的家长、教师、同伴以及媒体对于幼儿饮食行为发展的影响。

而奖励性饮食行为、食物作为奖赏以及食物与生理之间的反应这些偶然因素是饮食行为发展模型中的联想学习。

总的说来,发展模型十分强调学习的作用,从发展论的观念讨论食物接触、社会学习以及联想学习对饮食发展的影响。

饮食行为的认知模型关注的个人的认知,考察认知可预测和解释行为的程度。

目前国外大多数应用于饮食行为的研究都利用了社会认知模型,既可以对饮食行为进行预测,也能作为改变饮食习惯的重要干预措施。

其中,理性行为理论(Theoryof reasoned action, TRA)和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在饮食行为研究中十分普遍,两者都很强调个体在行动之前,系统运用已有信息,进行计划和理性决策,强调个体的健康行为意图可以看出,饮食行为的认知模型十分突出认知对于行为的影响,但是,该理论模型过分强调了理性,忽视了情绪、情感在行为形成中的作用。

4.有关饮食行为现状及问题的研究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国内外幼儿饮食行为的现状并不乐观。

斯金纳(Skinner,2004)等人的研宄表明,零食已经成为幼儿饮食行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幼儿吃零食的比例也在增加。

对于胡椒、韭菜、萝卜和薦薛等由于独特的味道和粘性的食物,是孩子最不爱吃的,挑食问题比较普遍。

国内学者魏梅(2008)、袁丽娟(2008)、孙吉(2006)、周立清(2007)、李琼符(2010)、梁心怿(2009)等人都对幼儿饮食行为、习惯进行了大量的调查。

以梁心怿(2009)和周立清(2007)的调查数据为例,仅55. 596的儿童表现为不挑食或偶尔挑食;97. 5%的儿童除正餐外还进食各类零食,边看电视边用餐及边玩边吃的行为较为普遍。

52. 4%的儿童在幼儿园里进食比在家里表现好,有18. 1%的儿童经常在家长的带领下外出餐厅进食。

进食所花时间小于15 min者13人(占3. 69%), 15-30 min者198 人(占 56. 25%),大于 30 min 141 人(占 40. 06%)等。

总的看来,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幼儿挑食、偏食的现象普遍,零食食用有些过度,并且还有多数幼儿没有养成进食的良好习惯,喜欢边吃边玩,吃饭时间过长等等。

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幼儿饮食行为问题己经不容忽视,如何改善幼儿饮食行为问题、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已经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幼儿家长所关注的重点。

上述研宄结果为本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正是由于目前幼儿饮食行为普遍存在问题,针对幼儿饮食行为的研究就变得尤其重要。

而在研究方法上,目前有关幼儿饮食行为问题的研宄多数采用问卷调查法,一般以幼儿家长为调查对象,李琼符(2010)等人的研究还采用了现场观察法,这些研究方法都为本研宄提供了参考。

但是通过整理目前文献资料可以发现,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都是采用量化的方法,根据问卷的数据进行百分比比较和--些相关分析,很少有针对幼儿饮食行为问题质化的描述性分析。

L.国外有关幼儿饮食行为的研究研究者以eatingbehavior为关键词搜索了相关数据库,查找有关幼儿饮食行为的文章,发现与幼儿饮食行为直接相关的文章不多,因此研究者在整理相关文献时借鉴了许多与饮食相关的文章。

通过整理分析发现,国外有关幼儿饮食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饮食行为现状的调查分析,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以及幼儿对饮食行为概念的相关认知研究等方面。

如丹尼。

汤姆林森、希特勒。

威尔克森纳等(DianeTomlinson,HeatherWilkinsoner,2009)的研究结果显示:饮食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对儿童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存在影响以及饮食营养的摄入不足给儿童身体和精神也会造成不良影响等。

凯瑟琳、克里斯特佛等(CatharineR.Gale,ChristopherN.Martyn,Lynneo.Marriott,2009)通过对241名6个月或12个月的儿童进行长达4年的饮食调节后,对该部分儿童进行智力测验,结果显示,那些从婴儿期饮食以水果、蔬菜和家庭自己准备的食物为主的儿童都有较高的智力分数和较好的记忆力。

大卫。

本德(DavidBenton,2008)也证实了儿童的饮食对认知和行为的影,他指出,饮食可能会影响婴儿时期脑的发育,大体是通过两种方式来影响的:一种是通过影响脑的结构,另一种是通过能量的提供。

另外,莎拉(ShaylaC.Holub,MA,2005)等进行了学前儿童对饮食及饮食行为内容的认知研究,结果只有17%的学前儿童对于饮食这一定义给出了较为确切的定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