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第三章 历史认识论
历史认识论纲
历史认识论纲1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认识论如果不同科学接触,就会成为空洞的图式,科学如果脱离认识论……就会成为粗俗的,混乱的东西。
”历史学是以人类社会既往运动发展过程为认识对象的科学,它也应该与一般认识论相结合。
这就是历史认识论。
历史认识论研究历史认识活动的形式、特点、规律等问题。
学术界虽然已有一些有识之士予以重视,但是,关于它的具体内容却还是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
本文试图从以下五个方面略加探讨。
由于篇幅所限,每个问题皆未能展开论述,故题曰“论纲”。
一、关于历史认识的特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体直接作用于客体,这是直接认识,主体间接作用于客体,这是间接认识。
历史认识都是间接认识。
因为在历史认识活动中,史家这一认识主体与客观历史这一认识客体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活生生的客观历史一去不复返,不可能直接介入后世史家的认识过程。
换言之,史家要认识的是昨天和前天,而史家本人却生活在今天。
这种时间上的限制把认识主体(史家)与认识客体(客观历史)截隔开来,这是历史认识不同于现实认识的重要特征。
那么,史家依据什么去认识历史呢?这就是各种历史材料,包括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物、遗迹,和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献、口碑,我们统称为史料。
史料虽然并不是历史,却是史家认识历史的中介体,是唯一能展示客观历史面貌的中介体。
史家的认识活动是直接作用于也只能作用于史料的。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史料乃是史家历史认识活动的客体。
我们称之为中介客体。
而活生生的客观历史则成为历史认识所反映所描述的原本客体。
这就构成了历史认识客体的二重性,这是历史认识的又一特点。
或曰,文物、遗址等物质形态的史料,固然可以作为认识客体,难道精神形态的文献、口碑也能够称之为客体吗?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的“思想客体”2就具有类似性质。
当前兴起的科学学不也是以精神产品作为自己的认识客体吗?某种用语言文字符号等为载体的知识体系虽然不是物质,但却反映物质,它从来就是人们的认识对象之一。
历史认识论
历史认识论
哲学术语
01 概念
03 发展
目录
02 起源 04 主要观点
历史认识论起源于19世纪,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 历史哲学。 Nhomakorabea概念
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 (人、特别是史学家)和历史认识客体(即客观历史)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 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响。
这种理性形式就是一个特定的数学模式。这种理性形式在于把认识者对被认识者的关系看作一个思考着的主 体和一个外部客体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主体并不作用于客体,也不以任何方式改变客体,而是简单的思维 中反应客体本身的数学性质和关系。这是一种宏观模式,它长时间来支配着人们的思想。
主要观点
一 首先,实证主义的理性观念把理性看作是一成不变的,而瓦托夫斯基则认为理性本身具有历史,理性按其 本性是非纯粹的。他提交给第十六届世界哲学大会的论文《科学是当代的理性吗?—历史认识论和非纯粹理性批判》 中指出,没有一种先天的先验论的和一开始就永远确定的基础,相反,人类的理性是一种历史成就,它植根于我们的 语言的使用中,植根于我们的社会实践的形式中,这就是历史认识论观点。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史学概论》英文名称:Outline of Historiography课程类型: 历史学专业基础课总学时:64 讲课学时:60学分:3适用对象: 历史学本科学生先修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史学是一门对各种具体的历史研究活动及其内在规律进行探索的科学。
要学习和研究历史,就必须掌握或了解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
而《史学概论》则是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论水平、历史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及加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了解。
《史学概论》是大学历史专业学生学习历史的入门之学、基础之学,是大学历史系的专业基础课、骨干基础课。
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全面认识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以增加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二是促进学生初步了解和具体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加强学生研究历史的基本能力和基本功,为其步入历史研究的殿堂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在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1)在科学系统地阐述史学理论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突出重点部分;(2)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系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3)结合史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人格培养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激发学生努力成才,有所作为。
授课重点不在于详细讲述基础知识,而在于介绍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和分析历史的正确观点和多种途径及方法。
课堂讲解将贯彻“史论结合”与“少而精"的原则,通过对各种论点和重点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和讨论,深刻理解历史科学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进一步发现和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这门课程,要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全面把握与重点理解相结合、史论结合、课堂学习与讨论相结合、学习教材与读参考资料相结合,老师讲解与自学看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等。
历史认识论名词解释
历史认识论名词解释
历史认识论名词解释
历史认识论是历史学中一种基于文化意义分析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
们深入理解历史,以及历史中人们的思想和感受。
本文将通过解释一
些常用的历史认识论名词,为读者提供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历史认识论。
首先,我们可以从宏观角度提出“文化历史”这一概念。
文化历史是
一种分析历史上文化和政治因素的方法,它考虑了国家或社会在历史
上的文化改变,以及如何影响当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
紧接着,“文化理性的历史视角”也应该提一提。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
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不同文化对历史的影响,从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
的历史之间的关系。
另一个重要的名词是“历史结构”,它指的是历史发展的结构性变化,例如,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结构可以作为历史结构。
此外,历史结构还可以用来描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和政治性状况。
此外,“意识形态”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认识论名词。
它代表了一组
共享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可以归纳为超越文化和政治环境的普遍价值观,它可以影响一个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最后,“历史记忆”这一概念也应该被提出。
它指的是社会或个人对
历史事件的记忆,这种历史记忆会影响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反映,在
今天也可以被视为深层次意义上的象征。
以上就是我们对某些历史认识论名词的解释,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认识论,进而为我们了解历史提供更多的帮助。
史学概论复习知识点汇总
史学概论复习知识点筑波千鸟整理前言:本复习知识点,根据《史学概论》(庞卓恒李学智吴英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分类整理。
前面加*的知识点可供学有余力的同学掌握。
绪论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名词解释:历史意识: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学的本体论: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历史观,构成了历史学的本体论的核心内容。
*移情式领悟方法:移情式领悟方法也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式的领悟”方法,柯林武德特别倡导这种方法。
填空题:历史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它包含着一般哲学具有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这样三个部分。
法国年鉴学派是西方新史学中持科学主义或结构功能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的突出代表者之一。
他们反对以兰克学派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史学把政治领袖等精英人物及其思想、动机视为主宰历史进程的力量,认为决定普通大众物质和精神状态的“长时段”结构才是决定历史面貌的根本力量。
唯物史观所说的“物”,不是机械唯物论者所说的人之外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经济环境,而是人自身的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
简答题:历史学的社会作用:①“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②“继往开来”——陶冶人类精神品格③“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的特点:①强调人的精神、目的、意志、人性、理性等精神因素是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强调一切历史话题和整个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神、目的和意志的展现。
②由于它强调人的精神支配下的意志、目的、动机决定历史进程,而人的意志、目的、动机是变化无常的,一次性的、不重复的,无规律可循的,由此断言历史是没有规律的。
“后现代主义”倡导者米歇尔·福柯的主要看法:他证明启蒙运动以来西方主流思想体系确认的人性、理想、真理、疯癫、责任、惩罚、权利、社会等等观念的含义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认为真理与谬误、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并无静止不变的分界线。
第三章 历史认识论
二、历史认识主体的特征
1. 主体存在的多层次性:个人与群 体、普通人与职业历史学家 2. 主体存在的历史性(举例:梅涅 克) 3. 主体认识历史的选择性:主体的 需要与史料的状况
梅涅克(Meineck Friedrich,1862-1954):
《世界资产阶级与民族国家》(1907) 《理智国家的概念》(1925) 《历史主义的兴起》(1936) 《德国的灾难》(1946)
实物史料的种类:遗址、遗物、遗迹
实物史料的特点:历史的直接物证 残缺性、不全面性 作伪 主体的认识作用
海因里希· 施利曼与希腊史的重建
Heinrich Schliemann (1822-1890),德国考 古学家。出于一个童年的梦想,放弃商业生涯, 投身于考古,使荷马史诗中长期被认为是虚构的 故事:特洛伊、米诺斯、迈锡尼和梯林斯重现天 日。 自学掌握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阿拉伯语、 土耳其语等多种语言。 1868年,到达伊达卡,发现奥德赛宫廷遗址。 1870-1873年,在土耳其发掘特洛伊古城,并公布 惊人发现。
3.心理因素 情感、性格、气质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做 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 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 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
米歇尔· 福柯 (Michel Foucault, 1926-1984)
法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当代后现代主义 与后结构主义的最重要代表人物。 著有《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 《词与物》《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 《性史》等。 代表观点:知识只是某种文化内部一定形 式的权力分布,而真理只是运用权力的结 果。
史学导论
《史学概论》思考题:名词解释1、历史记忆历史记忆是现存的文献可以考察确定的,在历史长河中确有其事其物的历史。
2、历史认识论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
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人、特别是史学家)和历史认识客体(即客观历史)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响。
严格说来,历史本体论是关于历史本体即客观历史进程的理论认识,也即历史理论,而史学方法论则涉及手段问题,因而历史认识论成为历史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3、编年体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4、年鉴学派的“三时段”说由年鉴派第二代领导人布罗代尔在其巨著《地中海》中提出。
把历史的时间分为三种不同的时段,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长时段指一些在历史的发展中几乎察觉不到变化却又一直存在的“结构”,比如地理中时段是“局势”分析的场所,涉及几种不同的结构之间的交汇,(这个有点复杂说实话),比如人口,价格短时段是指事件,比如政治5、定量分析将数学引入历史学,用以研究历史活动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成,它的本来意义是运用描述性的统计资料所形成的数据以论证或说明历史问题,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
6、历史方法论或称历史科学方法论、历史研究方法论。
它并不指任何单一的研究方法,而是指关于史学方法的理论,或者说,它是一种可以用于历史研究的普遍方法理论,抑或可以说,拿一定的世界观来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便是方法论。
在这个意义上,也可称之为“方法学”。
从另一个角度说,史学方法论也可以理解为论史学方法7、纪传体是一种史书的体裁,它最重要特点是突出了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大量的人物传纪为中心内容,把记言和记事进一步结合起来。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历史认识的过程和层次问题一、怎样理解历史认识的主体?(一)广义的历史认识的主体:广义的历史认识主体就是现实的人类。
除了那些还不能将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昨日之事与今日之事区分开来的婴幼儿之外,任何人,当他抱着某种目的或为某种需要所驱使去回顾以往、思索过去时,他就进入了一种历史认识活动,就成为一个历史认识的主体。
这种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广泛而普遍地存在着的历史认识主体,可以称为广义的历史认识主体。
历史认识的意义:根据历史认识安排自己的活动。
(二)狭义的历史认识的主体:1.对人类群体进行历史认识的必要性。
历史认识就是使我们能够架设一座从过去通向现在的桥梁,促使人们不仅对今天的,而且对明天的任务有所了解。
一个群体的现实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和有效性,取决于他们对自身历史认识的正确性和深刻性。
2.狭义的历史认识的主体的内涵与外延。
在人类群体中,在广义的历史认识的主体的基础上,产生了一批专门关心和记忆群体历史的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研究者或史学工作者,可以称为狭义的历史认识主体。
问题二、历史认识的客体包含哪几个层次?历史认识客体的三个层次(1)作为历史原型客体的延伸体的现实社会;(2)作为历史遗存客体的实物和文字史料;(3)隐藏在历史现实延伸体和遗存体后面的历史原型客体。
问题三、历史认识的形成要经历哪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一、历史认识的第一层次及其与现实活动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人们不是出自无缘无故的好奇心的驱使去认识和研究历史的,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某种困惑或需要,驱使他们到历史中去寻求答案,才去认识和研究历史。
在历史认识的开始阶段,社会历史观的制导主要表现在促进认识主体确定历史认识的主题和主旨,提出可能的结论假设,从而确定搜集史料和史实的方向和范围第二,他从现实社会中感受到他觉得特别需要从历史中寻求经验教训的某些领域或问题,从而初步确定他要着手研究的领域或课题,甚至形成某种极初步的假设。
史学概论。
第三章历史学的内部学科结构一、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一)按研究的空间来分:世界史、国别史、地区史。
1.世界史世界史是从总体上研究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及其相互联系和总体趋势的学科。
2.国别史国别史是以某一特定国家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中国史、日本史、美国史、印度史等。
3.地区史地区史是以历史联系较为密切或具有较多历史共性的、包含若干个国家和民族的某一地区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亚洲史、东南亚史、中东史、非洲史、拉丁美洲史等等。
(二)按研究的时间来分:通史、断代史。
1.通史通史的特点在于“通”,纵通和横通。
纵通是它从古到今,通显一国一民族历史变迁之大势。
横通,是说它涵盖历史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等各方面都要涉及,并将诸方面按照历史本身的内在联系有机地融为一体,以展示历史在各种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向前发展的实际面貌。
2.断代史断代史是记述某一历史时代的历史,在记述方法上和通史体例相同。
和通史的研究相比,断代史研究显得专注,易于向历史的纵深处开掘,把研究引向深入。
(三)按照所研究的人类历史活动领域不同的划分:专门史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史、军事史、科学技术史、思想和文化史、宗教史、外交和国际关系史等等。
这些专门史,按研究的空间范围来看,也可以分为世界的、国别的和地区的专门史,按研究的时间跨度来看,也可以划分为各专门领域的通史和断代史。
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的一个交叉学科。
作为历史学中的分支学科来看,可以说它是研究人类社会与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发展演变史的一个专门史学科。
二、以史学本身为对象的分支学科(一)背景随着历史学的发展,历史研究者逐渐意识到需要对历史研究的成功和失误的经验教训进行系统的总结和理论的概括,以促进历史科学的健康发展,由此逐渐形成了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其中主要是史学史和史学理论。
(二)史学史1.什么是史学史:史学史是研究史学自身发生、发展历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历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历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1 历史学的本体论历史学的本体论是历史学概念的基本框架,关注的是历史的基本定义、历史的最终基本要素、历史学理论的基础结构、历史孬术建构模式和历史学研究体系。
它旨在探究历史现象的原因,最终推动整个历史学研究体系的深化、完善和发展。
本体论认为,历史是人类活动的整合背景,也是人类活动发生变化的结果,对历史研究应全面考虑人类活动所提出的问题。
如果不从宏观方面全面考虑和分析,很难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历史的相互关系,梳理历史的特点和发展趋向。
2 历史学的认识论历史学的认识论,也叫作“历史活动论”,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在历史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历史学研究中有关人类活动的相关理论。
它非常注重从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出发,考察人类活动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认识论的宗旨是:人的活动必须联系客观规律,要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政策,以解决历史发展中的问题;在历史发展中,要认清人的活动的中的角色和意义,更好的进行统筹安排和统筹调配。
3 历史学的方法论历史学的方法论是历史学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时所遵循的一系列规律。
方法论要求学者要有全面的思维,遴选历史资料,用历史学的理论来理解和分析历史运动,解决历史上存在的模糊问题、混乱问题和复杂问题。
历史学的方法论将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回答哪些问题,证明什么,怎么分析,提出见解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思路。
历史学的方法论的主要目的是以挑战、注解、证明三个方面,把握历史经过、分析历史发展趋向,深化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历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都是非常重要的理论框架,它们中每一项都是互相补充、条理性十分强调的。
只要坚持它们,就能更好理解历史,提高历史学研究水平,促进历史发展。
史学概论
一引言部分1、历史的内涵:(一)客观存在的历史本体就是客观的历史,而认识也可说是历史著述,则是人类对客观历史的认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前两句唯研究客观存在历史,后一句是说写成书面的历史。
如果说前者是客观的,那么后者就是带有主观因素的。
从客观的历史来讲,是一种独立和外在的东西,不再为人的主观意志和行为所左右。
(二)主体化的历史所谓主体化的历史就是历史认识的主体根据自己对客体历史的认识而描述和归纳出来的历史,表现为人们的历史著作。
(艺术作品)(三)历史学(广义狭义)指的是历史科学,研究人类社会发生过的各种历史现象并探寻其发生规律的科学。
2、历史学的社会价值功能:历史学的社会价值,也就是有的书中所说的历史学的社会功用或社会功能。
以下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历史学的社会价值。
第一、“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社会实践借鉴功能近代以来,随着经济史、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史、科技史……等等专门史研究的开展,人们也越来越注意从那些专门领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第二,“继往开来”——陶冶人类精神品格马克思把人类的历史比作一部“历史剧”,人们既是这部历史剧的剧作者,又是剧中人。
把这样一部“历史剧”的真实面貌再现出来,具有巨大的伦理――审美价值。
因为其中充满了各种美和丑的生动历史形象:第三,“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历史学的认识成果具有传承文化财富的价值。
历史学的认识成果,是世世代代的人们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记录和总结,是文化价值的结晶。
由此决定了历史学具有传承文化财富的社会价值。
哲学和各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文学艺术的创新,都离不开历史的积累和传承。
历史学承担着引导人们以科学的态度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任务。
总之历史具有启智功能培根有一句名言:历史使人明智。
这句话说的就是历史学有启迪人的智慧的作用。
总的来说,智力开发是历史学的重要功能。
史学的“启智”功能主要表现在:学习历史,可以从历史上总结经验教训,知所警戒,使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实践中的盲目性;3、社会历史观:以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是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一般问题的观点和理论体系,是人类对本身相互交往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的反思。
史学概论-庞卓恒简化版
史学概论-庞卓恒简化版第一章历史和历史学历史一词有三层基本含义: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一是指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即历史著述,即是经过人脑的思考、加工而形成的主体化的历史;它还指一门学科,或一门专业。
第一节什么是历史一、历史与历史著述的区别和联系历史,广义说来,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它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属性。
没有无历史的事物。
相对于广义的历史而言,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史即是狭义的历史。
通常意义上的历史学就是以这狭义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的。
所谓历史著述,是指历史记录者、研究者、认识者通过对客观历史的记录、描述、研究而形成的历史书籍。
它是客观历史经过记录者、研究者的主体加工而形成的含有主体烙印的历史。
历史著述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历史记录属于初始层次,它是对历史事物、现象的记录,其基本特点即是侧重记人、记事、记物,而较少分析其因果关系或相互联系,史学著作则属于较高层次,它是历史认识者,研究者通过对历史事物,现象和过程的把握,借助于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对包括历史记录在内的各种史料进行鉴别、分析而达到的对历史事件或过程的相互联系或性质、特点等等的认识。
历史本身是活生生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而历史著述则是对这一过程的描述和反映。
前者是客观的,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向前运动发展着,而后者则是主观认识的产物,反映着人们对历史过程的看法。
所以,历史与历史著述有着本质的不同.两者之间存在着“被加工原形”与“加工产物”的关系。
任何历史著述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客体历史本身,即使是经著述者本人故意歪曲了的历史著述,也在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上折射着历史的真实。
历史著述是以客观历史本身为基础、为反映对象的,离开客观历史本身,历史著述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就决定了历史著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客观历史的真相相吻合。
但无沦如何,两者的吻合不可能达到绝对的一致。
这是由客观真理的绝对性与人的认识能力的相对有限性的矛盾决定的。
史学概论目录
绪论,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1.为什么要学习历史2.历史学的社会价值3.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4.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第一编,历史学的本体论第一章,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1.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2.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3.唯物史观怎样指导历史学成为真正的科学4.克服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偏颇,应对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第二章,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1.偏颇、诘难和困惑2.简单化、机械化和教条主义倾向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教训3.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第三章,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1.什么是规律2.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第四章,历史发展规律中的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1.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的关系2.社会历史阶段的可跨越性和不可跨越性3.自然条件对人的制约和人类控制自然界能力的发展4.历史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第五章,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动力1.探索中的进展和困惑2.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3.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看历史动力4.怎样分析中国封建时代社会发展由先进变落后的原因第二编,历史学的方法论第六章,历史研究方法1.史学方法论的内涵和两类史学方法的区分2.技术性方法3.导向性方法4.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根本区别和互补关系第七章,史料的搜集、考证与整理1.什么是史料2.史料的搜集与整理3.史料的鉴别第八章,新史学方法1.比较史学方法2.计量史学方法3.口述史学方法4.心理史学方法第三编,历史学的认识论第九章,历史的可知性和历史学的科学性1.历史真相的可知性2.历史科学与其他科学的认识对象、任务和方法的异同3.主体化历史及其与客体历史的关系第十章,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及其层次结构1.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2.历史认识的层次结构: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第十一章,历史认识的检验和历史真理的探索1.历史认识的检验层次和检验标准2.历史科学之数常青。
历史学概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以及对 历史发展的理解
从人们对“历史”认识的不同阶段和现实生活所使用 的“历史”一词含义看。广义上讲,历史是指宇宙间万事 万物的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它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属 性。马克思恩格斯曾给出这样的概括:“历史可以从两方 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是马克 思主义也主要关注着人的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 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通常意义上的历史是一种狭 义的历史,即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史。是关于人的历史, 正如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费弗尔提出的,“历史是关 于人的科学,是关于人的过去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物和思 想的科学”。
(3)历史科学概论应是概要论述历史科学, 也可以说是“历史科学学”(葛懋春、谢 本书《历史科学概论· 绪论》,山东教育出 版社1985年修订版;葛懋春、项观奇《谈 谈历史科学的对象与体系》,《文史哲》 1885年第2期)。
(4)史学概论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史 学这一学科的概述和回顾,它包括历史研 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吴 泽《史学概论· 前言》,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5年6月第一版)
思想资源:尼采及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批 判;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对文字性质不稳 定性的主张;结构主义人类学列维· 斯特劳 斯对亲属结构的研究;罗兰· 巴特对文本的 重视;福柯对知识和权力之间关系的解析; 德里达德解构观念;李欧塔对后现代情景 德描述;詹明信对资本主义后期文化德看 法。
尼采
他主张对现代性及其一切 价值彻底重估、批判和颠 覆而为多数后现代主义者 奉为先驱。如哈贝马斯认 为尼采是"后现代性的开端 ",福柯借鉴尼采的谱系学 方法批判现代性,德勒兹 将尼采视作"反文化的开端 ",德里达则将尼采当作" 他者式思维"的代表。
史学概论第三章第二节
兰大妈90年代中45岁时就从江苏省南通市一 个 纺织厂提前退休了。她的厂子近年越来越不景 气,先是产品积压,内销出口都受阻;后来干脆 将厂房置换了给了新技术开发区,技术骨干去了 新疆的新建联营厂。她不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回事。 老俩口每月退休工资700元,用在吃上就要多一半。 所幸他们的独子大学一毕业就得到了全额奖学金 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奇怪的是,维持起码生活的 奖学金,只须花费20%就很可以解决一日的三餐 了„„
民春夏出田,秋冬入保城郭。田作之时,春, 父老及里正旦开门坐塾上,晏出后时者不得出, 莫不持樵者不得入。五谷毕入,民皆居宅,里 正趋缉绩,男女同巷,相从夜绩,至於夜中, 故女功一月得四十五日作,从十月尽正月止。 (《公羊传》)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诗经·周颂》)
季羡林《牛棚杂忆》
在一个破旧的蒸馒头用的笼屉上 有几块已经发了霉的干馒头。我 简直是如获至宝,拿来装在口袋 里,在僻静地方,背着监改的工 人,一个人偷偷地吃。什么卫生 不卫生,什么有没有细菌,对一 个"鬼"来说,这些都是毫无意 义的了。我也学会了说谎,离开 大院,出来劳动,肚子饿得不行 的时候,就对带队的工人说,自 己要到医院里去瞧病„„
(三)马恩对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表述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 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 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 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 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 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 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 得相反。”--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史学概论-第三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退化观念 《礼记· 礼运》中孔子的感叹:历史由天下为公的 大同时代,退而为天下为家的小康时代,由小康 时代尚有禹、汤、文、武等贤君来看,孔子显然 认为小康时代强于自己所处的春秋时代。 退化观念的另外一个显著例是,中国古人把尧 舜禹汤文武周公时期视为非常美好的时代。直到 今天,我们还常用的“人心不古”这个成语,深 刻显示出“退化观念”在古代的重大影响。
2、甲午战争之后的转变 ※甲午战争加剧了文化优越感的破灭以及亡国的 危机,促成了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西化转向。
1894年甲午海战失败,中国惨败给了自己一向 瞧不起的全面“脱亚入欧”的日本,而且,这个 失败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军事技术的落后,这时, 中国人才深切感受到亡国灭种的危机,体会到了 制度和文化方面相对于西方的全面差距。于是, 才有了更为全面地学习西方的维新变法。不过, 此时即使是最活跃的改新分子也未从根本上完全 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维新领袖康有为阐述变法 理据时就一再抬出孔子和儒家经典。
唯物、实在、本质、辩证唯物主义等等都是西方 哲学的概念,甚至连哲学一词都是西方的;中国 历史教材中所用的理论和概念,如阶级、阶级斗 争、资本主义、封建社会、社会、社会进步、唯 心史观、唯物史观、生产关系、现代化等等都是 产生于西方学术与现实语境中的。整个教育体系 以及所学习知识的西方化,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 人已经不会用传统的方式去认识世界。
全盘西化的倡导者,著名学者陈序经在《中国 文化的出路》绪言中认为,中国文化的出路不外 三条:一是复古,二是折中,三是全盘西化。他 经过认真比较后得出结论:“折中的办法既办不 到,复古的途径也行不通”,“我们唯一的办法, 是全盘接受西化”。当时有人甚至要求废除中国 姓氏、否认父子关系,身穿奇装异服,改取西人 名姓等等。连鲁迅、毛泽东等人都认为应废除方 块汉字采用拼音文字。
历史认识论
我经常以自己的意见和行动支持站在宗教和自由一边的那一派,但我的笔杆子只支持真实情
况,既不隐瞒抵任的优点,也不隐瞒朋友的缺点。”(见《历史著作史》上·二,P.829) 法国杰出的历史家、文献学家冉·马比昂(1632~1708)是属于摩耳教团的教徒,他 做的历史文献研究有许多结论不利于本教派,因而受到教会诘责,他回答说: 他很愿意根本就不写历史,但如果写的话,就必须写真实情况。(同上书下· 三,P.21)撰有大部头史书的历史家梯也尔(1797~1877)是大政治家,而他说:“我 对历史的使命还是怀有尊敬之心的,生怕写出不准确的东西”。(同上P.342)
第三页,共23页
2、历史认识的主体,是进行历史问题思考和研究活动的人。人 所要了解与评析的历史事物,即是历史认识的客体。但历史认识的 客体大多是已经逝去的社会状况,一般情况下,这使认识的主题与 客体无法直接接触,主体不能直接考察他要了解的客体,而只能借 助一个中间环节,我们将之名为“中介”,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历 史认识是要主体通过中介来认识客观的历史。 历史认识主体是进行历史问题思考与研讨活动的人,这里有两层 意思:一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加入历史认识的主体行列,二是并不 是所有的人都是历史认识的主体。在学科越来越专业化的近现代 ,历史认识的主体越来越集中性的由历史学者、哲学学者、社会 学者、人类学者、考古学者来充当。但这些职业性的学者当然不 是天生的、特定的人群,什么人都可以经过学习、训练和实践加 入进来。
历史认识论是要探讨我们应如何认识历史的总原则。当我们研究应当如何去认识 历史时,得出的原则性结论就是历史认识论。历史认识论向上吸取、融合和更新历史 哲学的成果,向下可指导、涵括史学方法论,因此应当是史学理论的中心内容,史学 理论的重要问题乃至难题,都存在于历史认识论中。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又称史学理论、历史理论、历史哲学。
史学概论的内容:(1)史学本体论,即对历史本体、客体历史的认识(客观规律)(2)史学认识论,即历史认识来自哪里,其源泉在哪里?历史认识的结果能否检验、检验标准?(3)史学方法论,即研究历史方法学的问题<导向性&技术性方法>历史理论:指对客体历史的理论反思。
其内容包括在史学本体论之中。
史学理论实际上是对历史学自身的反思。
历史哲学:指用哲学的思辨性透析历史现象,“给人以教益的哲学”(康德)分期:19世纪中叶前,思辨的历史哲学(受思辨哲学影响),即对宏观的历史过程及性质、规律的看法。
19世纪中叶后,分析和批判的历史哲学为主,与思辨历史哲学并存,即思辨历史哲学并存,即只关注于某人在某时期的某一行为。
PS:思辨哲学:对客观物质世界及其本源的探讨,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一章什么是历史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史学认识论)客体历史与历史认知存在差异(前代史、当代史都是如此)历史的概念:(1)指以往人类社会客观的历史过程或过去发生过事情的历史,即作为史学家的认识对象的客观存在的历史(2)指人们的历史认识或作为历史认识的集中成果的历史著作,即作为认识主体对客体历史进行重建的主体化历史(3)指历史学这一科学,即研究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各种历史现象,并探寻其发生发展演变规律的科学PS:历史学家的主体意识受社会历史观、阶级立场、价值取向、好恶情写作及研究水平的影响。
第一节过去发生过的历史现象是否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客体历史: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是独立于历史学家主体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外在客体。
历史学的认识对象具有一去不返性,无法复制,因此史学家只能通过前代所遗留的遗物、遗迹和历史材料(又统称“中介客体”)来认识历史。
历史科学的特点:主观臆测性&阶级性主观臆测性:历史起源得很早,当时,史主要是实录,左史阶级性::对过去发生过的历史现象是否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的回答,观点不同一:分段第一:英雄时代—英雄史观古希腊是西方史学的开端,中国则以《史记》为端反映了某种历史事实,但又处于后人追溯,研究的某一方面(结绳记事、刻木记事)此时,历史的含义是(1)人类历史的本身(2)人们对这种历史的记忆和思考PS:三大史诗:《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英雄史诗希腊祖先英雄的事迹、与异族和大自然的抗争《摩柯婆罗多》&《那摩衍腊》:古印度史诗《格尔萨王传》《荷马史诗》是西方上古传说中最著名的,从此处可看出上古传说中的历史观带有英雄性的历史观。
史学概论第三章
1.2探讨规律谱系
1.2.1孔德和密尔:“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通过经验观察和归纳,探寻社会的“状态”及其发 展演变的“共存规律” (Laws of coexistence)和 “序列规律”(Laws of succession)(注:孔德和 密尔所说的“共存规律”,指的是社会中的各个有 机组成部分通过“相互作用”促使一个社会处于各 组成部分均衡共存的静止状态的“规律”;“序列 规律”指的是“社会状态”按一定的顺序演进的 “规律”,“把这些连续出现的状态中的每一个状 态看作是前一个状态的必然结果,并按照‘现在孕 育着未来’的莱布尼茨定理,视为后一个状态的不 可替代的促成者”。
2马恩论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2.1四个经典归纳 2.2一个运动规律、四个演进系列 2.3经典表述的情境 2.4盖棺总结
2.1四个经典归纳
2.1.1马克思在1859年撰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
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 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 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 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 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 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 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 了。……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 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 式……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 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P136-13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历史认识论第一节历史认识的主体一、历史认识的主体及其认识能力的构成广义的历史认识主体:现实的人类狭义的历史认识主体:史学研究者广义的历史认识者认识历史的特点:普通人对历史的认识是自发的、散漫的、常随事而发,不成系统。
不需要专门训练,只要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就会教会他如何回忆自己的历史以及与他直接接触的群体的历史。
不需刻意去记忆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所记忆的知识他自己以及与他自己有关的人与事的历史。
故而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说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
历史研究者认识历史的特点:自觉的、有计划的、有目的的。
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深刻而有系统的。
经过专门训练,作为群体历史的研究者,要论证历史上所发生的事,探索历史轨迹,探寻规律,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历史和历史规律。
广义的历史认识者与狭义的历史认识者的联系:普通人的历史认识状况、水平规定与制约着历史学家的历史认识水平。
历史学家研究成果能否被接受、发挥作用取决于一般人的历史认识状况与水平。
历史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的构成要素,大体由是哪个方面组成:1、感知与思维能力,依赖这些能力进行历史信息的采集、传递、建构等活动。
感觉: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外部的个别特征的反映,由来自物质世界的一定刺激直接作用于有机体的一定的感觉器官引起的。
分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运动、平衡感等)。
知觉: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不同种类的感觉在人脑中被联系起来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形成知觉。
它比感觉复杂、完整,是感觉和思维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形成一般概念提供基础。
实践是知觉的基础。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见解的概括的反映,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认识主体自身的感知能力有限,可以利用工具弥补。
如人无法用眼睛感知出土器物的成分、性质,但可以利用光谱分析仪、红外线探测仪、化学物理实验设备。
人脑无法处理、计算的历史资料、数据,可以利用计算机。
2、理论、方法、知识这是主体认识客体的精神工具。
理论包括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伦理观、价值观等。
是对世界、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任何历史研究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方法是主体为获得一定的历史知识而采用的操作手段。
如史料的搜集、考订、辨伪、分类、排比,从个别的史实中归纳出普遍的历史认识,历史论著的撰述等,都需要有一定的方法。
知识要素主要作为研究者的已有知识基础而发生作用。
没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可能无能为力。
主体有没有与研究对象相关的知识、知识的多少、正确与深刻的程度等,都影响认识活动。
3、情感、意志的非理性因素情感是主体对认识对象是否符合其需要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常表现为爱与恨、满意与不满、愉快与厌恶、尊重与卑视等心理状态。
一经产生,就会对主体的认识活动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
意志是主体为实现某个认识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认识活动的一种心理活动。
历史认识充满艰难曲折,要完成目标离不开意志的作用。
二、历史认识主体因素对历史认识活动的影响1、哲学观点历史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始终受其哲学观点的指导和支配。
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对带整体性宏观性历史问题的认识,哲学观点有决定性的作用。
2、政治立场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和理解,影响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哲学观点的支配是内在的,而政治观点的影响是外在的。
历史学家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可能避开政治去研究历史。
他可以不公开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甚至可以自觉地有意识地淡化、掩饰自己的政治立场、态度,但对现实政治的看法和理解却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存留在他的意识中,从而影响到对历史的认识。
同时,现实政治是历史上政治的继续和发展,历史学家在分析历史上的政治问题时,很自然会将它与现实政治相联系。
历史学家对现实政治的理解、对现实政治所持的态度、立场很自然地变成认识历史的一种重要中介。
3、知识基础知识基础是指历史认识主体以往接受全部文化教育所获得的知识的总和,包括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以及以此为基础所获得的思维方式、认识能力。
知识水平,是指主体所占有的只是在认识事物时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知识结构,指主体的知识构成对适应研究的合理性状况;思维方式是主体在获得知识水平、知识结构过程中所形成的,与一定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相联系以以其为基础,但这种联系并不一定有一种确定的执行,并非所有具有雄厚知识基础者都一定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
认识能力,是主体接受、理解运用和创新概念的能力,即主体洞察客体内在联系、善于借势其本质和规律的能力。
这几种因素相互渗透、作用,融合成单个认识主体独特的知识基础。
知识基础并不等于学历。
知识基础人人各异,具有特殊性。
这也是造成历史认识丰富多样的重要因素。
哲学观点、政治立场主要规定认识活动的方向,知识基础则决定着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所能够达到的真理性程度,奠定认识成果的科学性。
4、情感。
5、生活经验。
经验作为生活阅历的沉淀,是认识主体在理解历史时具有一种独特的体验色彩,发挥其他认识因素不能替代的作用。
是造成主体意识结构的个性特色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陈寅恪关于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阅读、何兆武对体验在历史认识中重要性的强调。
6、性格气质。
最能显示个性差异的心理因素,影响历史认识。
气度恢宏,性格豁达者,观察历史问题不易沉溺于细枝末节,力图穿透历史的表象解释其本质联系,显示出对历史进行宏观把握的兴趣。
气质忧郁,性格多疑,优柔寡断者则缺乏对历史进行宏观把握的气度和魄力。
性格各异的史学家,在治学风格上显示出不同的特色,所获得的历史认识在广度、深度上也会有所区别。
以上诸因素在历史认识活动中,不是单独其作用,而是相互渗透、包容,形成一个认识结构以实现认识功能。
一种认识因素结合到一个主体的认识结构中,就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的意义,成为结构整体的一部分,带上了这个结构的特有的色彩。
哲学观点、政治立场,可能许多历史研究者具有共同的取向,但这并不能保障他们在一些重大的历史问题上保证有一致的认识。
因为共同的哲学观点、政治立场为不同的认识主体接受时,各自都有自己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甚至情感与个人特有的性格气质,对其进行内化与消融。
其中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其重要的作用。
主体都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哲学观点、政治立场进行理解和体会,从而使共同的东西在不同的主题意识中呈现不同的特色。
黑格尔曾说:正像同一句格言,从年轻人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是没有那种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出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全部力量。
历史学家以其独特的认识结构去认识历史,在历史研究实践中所呈现的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眼光、特殊视角、特殊的思维方式、特殊的判断尺度。
历史学家对历史的每一个新的认识,都是从自己的主题认识结构出发,主体对新的历史现象达到的一种理解。
同时主体的认识结构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生经历的丰富、科学文化的进步而发展更新。
历史认识中百家争鸣现象的普遍存在,主体各种因素所形成的认识结构是主要的原因。
三、如何对待史学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一种观点是不敢正视,甚至不承认。
天真地以为只要在研究中坚持客观公正,不杂科学研究以外的目的,并尽可能地占有史料,就能够获得与客观历史实际相符合的认识。
其实强调从客观历史实际出发与达到对历史客体的完全的认识是两回事。
绝不是有了前者就必然有后者。
过分地追求完全客观的认识,是一种理想化倾向,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是有害的。
其次,不能回避历史认识主体因素,应加强对其的研究。
四、历史认识主体的社会性这是指社会时代条件对认识主体的影响。
每一个史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结构,由此决定他对历史认识的独特视角。
但史家有离不开社会性带的规定,正视主体的这种时代性,决定了一定历史时期主体意识的发挥具有共同的指向性,从而使史学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阶段性特。
不同时期的史学在理论选择,目标取向,课题发掘,研究手段等方面,显示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史学主体认识历史的广度与深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其对时代的认识和把握。
第二节历史认识的客体一、历史认识客体与历史存在将历史认识的客体等同于历史存在在史学研究中是普遍的现象,但是错误的。
①历史存在即人们常说的客观历史,是脱离历史认识主体而存在的自在之物,将其当作历史认识的客体而否认历史认识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就会滑向将主、客体绝对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立场。
②扩大了历史认识客体的范围,并因此模糊了客体的许多属性,如历史认识客体由于它是从一种自在的存在进入到认识结构中而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状况。
这一混淆会导致忽视主体的能动性,从而造成历史研究中的盲目性倾向。
历史存在包括人类以往整个历史活动的全部内容,它的过去性的特点使之凝固不变,且与现实活动区分开来。
它的无限丰富性,使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其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对历史认识主体来说,它是一种自在之物,独立于认识者的意识之外。
当其处于一种与认识主体不相干的状态时,它还不是历史认识的客体。
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与主体共同构成历史认识的两极,成为历史认识论中的一对范畴。
对客体的含义不可能离开主体去做孤立抽象的理解。
“如果我们对事物不能加以研究,那么它们对我们来说就是不存在的了。
”客体是认识论中的范畴,不同于历史存在。
历史存在当其与历史认识主体隔离的时候,还不是历史认识的客体,只有当其进入历史认识者的视野,成为其认识的对象时,才成为历史认识客体。
历史客体是历史存在的一部分,是被主体所认识的历史存在。
作为历史存在的一部分,它具有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不能被主体任意扭曲或改铸。
而作为主体的研究对象,它不能脱离主体而成立,与主体处于相互依赖、联系、作用之中。
历史客体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故有学者将其分为现实的客体与潜在的客体。
二、历史认识客体的属性1、二重性这是指历史认识客体不同于一般认识客体的特性。
历史认识主体不可能直接与研究对象建立联系,需借助于史料这个中介进行。
历史认识的对象是进入主体的历史存在,但历史存在是已经逝去了的过去,认识者永远无法与之直接面对,因而主体与客体不能建立起直接的对象性关系。
只有通过客观历史的遗存——史料进行历史认识。
故而历史认识的前提是历史研究者要占有大量的史料并透过史料去认识历史客体。
于是历史学家认识历史的第一步就是认识史料,这一历史认识的客体就具有了二重性。
史料本身并不是客观历史,它只是各个历史时代所留下的残骸与痕迹。
文字史料是历代学者对历史进程的记录、描述,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
但在历史认识中,与主体建立直接关系的是史料而不是史料所记述的历史本身。
历史学家认识历史,首先是认识史料,将史料纳入到认识结构之中,于是史料对认识主体来说就具备了客体的意义,成为历史认识的中介。
这样,历史认识的客体就有两个,学者将其区分为历史客体与史料客体,它们的性质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