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认识论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史学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的辩证关系

史学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的辩证关系

史学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的辩证关系史学认识论与史学方法论的辩证关系
史学认识论与史学方法论是史学研究的两大基本原则。

史学认识论要强调的是
史学的基本观点,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史学的基本范畴、史学的认识特点、历史的学习规律等,它是对史学的基本说明,其中包括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

史学方法论则重点关注历史研究的具体实践细节,主要涉及史学研究流程、史学调查、历史思维、历史表达以及史学写作等几个方面。

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辩证关系,它们之间共同构成一个
完整、一致、统一的整体,彼此伴随依存、相互作用。

从实践角度来讲,史学认识论及其基本原理和正确的史学方法论是不可分割的,史学研究及其结论的有效性依赖于史学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准确的史学方法论的正确运用。

因此,在史学研究中,要把史学认识论与史学方法论作为密不可分的二元一体,在史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中相互结合,使学者在掌握历史叙事的关键——事实描述和证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多重认识资源,实现史学研究的最高目标——从历史数据中综合分析出历史语境中的最有价值的结论和立场。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第一章名词解释1.历史:狭义的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

而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2.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3.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概论的核心内容。

4.唯物史观: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和一般规律。

所以,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历史观。

5.爱德华·吉本:(1737--1794)是十八世纪英国最有影响的历史学家,启蒙时代西方史家的杰出代表。

传世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代表了十八世纪西方历史学的最高成就,上自古罗马帝国的全盛时代---安敦尼王朝奠基,下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轫,共6卷71章,约300万字,可谓体大思精、卷浩繁。

尽管吉本仍然恪守着政治·军事史的旧传统,但把古代与近代的历史当作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连接起来,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极大。

6.奥古斯丁:(354---430)罗马帝国末期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学代表人物。

曾信奉摩尼教。

387年皈依基督教,并在故乡希波获任主教职。

奥古斯丁用新柏拉图主义哲学论证基督教的教义,提出“上帝之国”与“尘世之国”和“上帝的选民”与“上帝的弃民”等理论。

主要著作有《上帝之国》《忏悔录》等。

简答:1.什么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什么是史家描述的历史?二者的关系。

客观存在的历史,它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它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

描述历史它是历史记录者、研究者、认识者通过对客观历史的记录,描述研究而形成的历史著述,它是客观历史经过记录者和研究者主体加工而形成的含有主体烙印的历史。

2.历史学的学科结构。

历史认识论

历史认识论

关于历史认识论的一些思考[摘要]本文意在简要探讨历史认识论的一些问题。

历史是过去经历的事情,理解其本质离不开对时间哲学性的思考。

历史上的人物虽然逝去,但他们产生的影响却一直流传到后世:时间和历史是人们的唯一本质存在形式。

不同民族的史学发展传统具备不同的特点,总体而言,历史学具备广博性、思辨性和自省性三个特点。

认识历史既离不开史料,也离不开史学家的想象力,历史一旦发生就不再改变,但却具有无限的可叙述性,优秀的史学家往往兼备过人的文采。

自18世纪维柯以来,西方形成了一套完整连贯的历史哲学,历史哲学是历史认识的最高层次。

[关键词]历史认识自省性史料价值历史哲学史学史和史学理论历来是历史学专业里难度较大的一个领域,非有渊博学识和对历史有深邃思考的人,不便于妄自谈论这一领域。

因此思索再三,方决定将这篇文章的题目定为“历史认识论的一些思考”。

文中所探讨和思考的问题,前辈学者其实早有精辟的见解,但作为一个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史学理论的一些东西,肯定也有自己的一些考量。

在谨慎思虑之下,本文决定结合前辈学者的见解,再简单探讨一下关于历史认识论的以下4个小问题。

这5个小问题依次是:历史学是什么;历史学的学科特征;人究竟怎样认识历史;什么是历史哲学,怎样对历史进行哲学思考。

一历史学是什么这里要探讨的问题是“历史学是什么”,而不是“什么是历史学”。

这并非玩弄辞藻,首先强调说明这一点,有其深刻的问题内涵。

“什么是历史学”是一个典型的疑问形式,是发问者对于历史学研究内容的提问。

对该提问的回答多种多样,只要将历史学研究的内容简单罗列一些就都算是回答,比如若有人问“什么是历史学”,或者更进一步问“为什么要研究历史学”,一个历史专业研究生可能回答说为了“看书,思考,写论文”;一位历史专业的教授可能说“编写著作,发表论文,评选职称”;一位考古学家可能说“探测古迹,发掘文物,鉴定价值”。

而“历史是什么”则是灵魂深处的自我反思。

从字面上看,历者,经历也。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名词解释历史的三种含义:1、是指人类过去的经历。

2、是指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

3、是指把人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

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个人,人群,事件和过程)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历史学的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历史学的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人本主义:强调世界是以人为中心,而且认为人的意识,情感,和意志等等精神因素具有首要意义。

是史学本论的第一个特点,强调一切历史活动和整个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神,目的和意志的展现。

科学主义:在当代西方主要表现为结构功能主义,强调通过经验观察到的“经验世界”及其“经验规律”才具有首要的意义。

认为人类社会中总是存在一些结构,它们具有特定的功能,在长时期里、甚至在整个人类历史过程中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命运,决定着历史的进程。

什么是科学:科学是揭示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因果必性规律,并能够在实践中检验那些规律的正确性的知识体系。

后现代主义的本体论:后现代主义的本体论可称为文本本体论,它把一切认识对象,包括物质和精神的认识对象,都归结为文本,认为一切文本本身都没有确定不变的内涵,由此决定它在认识上持一种具有极端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特征的认识论,强调人对文本含义的解读也总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任何解读都只是具有见仁见智的相对价值。

因此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的或任何他人的解读或认识宣称为唯一真理。

科学规律:包含着对事物运动变化的“因果必然性链条”的“不变秩序”的全称判断,这属于“因果必然性”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规律”。

人们大都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不变秩序做出单纯的经验归纳,概括出经验规律,然后才进一步探寻到决定那些“不变秩序”存在的“因果必然性链条”,上升到因果必然性的认识,从而形成科学规律。

总之,科学规律就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因果关系在“普遍---特殊---个别”的不同层次上覆盖和被覆盖的因果必然性规律。

第9章历史认识论.ppt

第9章历史认识论.ppt

(三)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的关系
A 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总是在不同程 度或不同侧面上与他的实践对象的本来 面貌有所吻合的,这个吻合度的大小与 实践者对他的考察对象进行的实践活动 的广度和深度成正比。 B 历史研究者对自己的认识对象考察研究 后得到的结果——历史著述,也就是主 体化的历史,与客体历史吻合度的大小, 跟历史研究者自身社会生活实践的广度 和深度,以及他对自己所要认识的历史 活动的有关资料的考察研究实践的广度 和深度成正比。
(2)1931年贝克尔在《人人都是自己的历 史学家》的讲演中,曾表达过这样的见解: “我们承认有两种历史:一种是一度发生 过的实实在在的一系列事件,另一种是我 们所肯定并且保持在记忆中的意识上的一 系列事件。第一种是绝对的和不变的,不 管我们对它怎样做法和说法,它是什么便 是什么;第二种是相对的,老是跟着知识 的增长或精练而变化的。这两系列事件或 多或少是相应的,我们的目的便是求得这 种相应尽量确切。” 贝克尔在这段话中, 表达了怎样的史学观念?
辨析
•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充分肯定认识客观存在 的历史的难度,但同时认为,历史是既是客 观存在的,也是有规律以及可以被人们认知 的。 • 克罗齐注意到主体化历史的相对性,却因此 抹杀了其与客体历史的界线,进而否定了客 体历史及其规律,陷入了相对主义的唯心主 义史观之中。
(二)历史客观主义、历史相对主义
(二)历史客观主义、历史相对主义
1、历史客观主义 兰克承认客观上存在着真实的历史, 而历史学家的任务“只不过是要弄清历 史事实发生的真相,按照历史的本来面 目来写历史罢了”
1824年《拉丁和条顿各族史》: “历史向来 把为了将来的利益而评论过去,教导现在作 为它的任务,对于这样崇高的目的,本书是 不敢想望的,本书的目的不过是要如实地说 明历史而已。”

史学概论·第三章 历史认识论

史学概论·第三章 历史认识论

第三章历史认识论第一节历史认识的主体一、历史认识的主体及其认识能力的构成广义的历史认识主体:现实的人类狭义的历史认识主体:史学研究者广义的历史认识者认识历史的特点:普通人对历史的认识是自发的、散漫的、常随事而发,不成系统。

不需要专门训练,只要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就会教会他如何回忆自己的历史以及与他直接接触的群体的历史。

不需刻意去记忆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所记忆的知识他自己以及与他自己有关的人与事的历史。

故而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说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

历史研究者认识历史的特点:自觉的、有计划的、有目的的。

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深刻而有系统的。

经过专门训练,作为群体历史的研究者,要论证历史上所发生的事,探索历史轨迹,探寻规律,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历史和历史规律。

广义的历史认识者与狭义的历史认识者的联系:普通人的历史认识状况、水平规定与制约着历史学家的历史认识水平。

历史学家研究成果能否被接受、发挥作用取决于一般人的历史认识状况与水平。

历史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的构成要素,大体由是哪个方面组成:1、感知与思维能力,依赖这些能力进行历史信息的采集、传递、建构等活动。

感觉: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外部的个别特征的反映,由来自物质世界的一定刺激直接作用于有机体的一定的感觉器官引起的。

分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运动、平衡感等)。

知觉: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不同种类的感觉在人脑中被联系起来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形成知觉。

它比感觉复杂、完整,是感觉和思维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形成一般概念提供基础。

实践是知觉的基础。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见解的概括的反映,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认识主体自身的感知能力有限,可以利用工具弥补。

如人无法用眼睛感知出土器物的成分、性质,但可以利用光谱分析仪、红外线探测仪、化学物理实验设备。

人脑无法处理、计算的历史资料、数据,可以利用计算机。

2、理论、方法、知识这是主体认识客体的精神工具。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史学概论考试复习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一、名词解释1.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是对历史的系统认识,同时它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

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历史观作为社会文化观念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产物,分为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

1.《史通》:史评类史书。

唐刘知几撰。

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

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

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着。

2.《文史通义》: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着作。

出版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

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

章学诚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还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张,即编修一地的历史演变,主张方志要立三书:记载大事和人物的“通志”、记载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记载文献诗文的“文征”。

3.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古史辨》,共七巨册,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

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

“古史辨派”的古史辨伪工作,对于推翻旧的臆造的古史体系,探求科学的古史系统,推进中国史学的近代化,建立了巨大的功绩。

4章学诚:清代史学家。

字实斋,浙江会稽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

毕生精力用于讲学和着述,曾主讲定州定武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正文书院。

史学概论 名词解释

史学概论 名词解释

史学概论(整理版)1.历史:狭义的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

而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2.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3.历史科学:我们通常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

4.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

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

兰克认为,史学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不偏不倚,如实客观。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对史料进行批判检验,去伪存真,由此重现历史,亦由此历史学可以被抬入科学之列。

在这一学派中,涌现出大批硕果累累的著名史学家,使兰克模式整整支配了西方史学界近一个世纪之久,而兰克本人则被尊为近代史学之父。

由于兰克的前述主张,使得这一派历史编纂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因为大量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等。

此外,“据事直书”的原则导致了其历史著述的特点是叙事、描述,而非分析、概括。

兰克学派的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故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到哲学家和史学家的质疑,而在20世纪50—60年代被彻底摈弃,取而代之者是缤彩纷呈的“新史学”诸流派。

5.客观主义史学:兰克倡导的客观主义史学,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以“如实直书”为基础2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3以史料批判为保证。

客观主义史学积极参与了19世纪西方社会普及和培养科学理性精神的过程,这是它的基本贡献。

除此之外,客观主义史学家们积极倡导和运用的史料考证方法继承和发展了自瓦拉以来到博学时代的史料考证传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模式则为欧洲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献考证学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范例,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

史学概论复习要点

史学概论复习要点

史学概论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历史:广义的指已经过去的自然史和人类史;狭义的指独立于人们一是之外的已经过去的人类社会的客观运动过程。

史学历史理论人们对客观历史运动的认识,包括天人关系,古今关系,民族问题,人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发展变化的动因等等。

史学理论:人们对历史学的认识,是关于史学本身的性质与其与社会关系,史家修养与批评的理论。

良史:“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

”(曾巩《南齐书目录序》)书法不隐:史才三长:是刘知幾所著《史通》中提出的关于史家修养的要求:史学、史才、史识。

直书曲笔信史史法:指历史记载和历史编纂方法,其内容包括史书的外在形式和内部结构,主要表现为史书的体裁与体例。

撰述记注史意:指历史撰述中寓含的思想和宗旨,其内容包括史家对历史的理解和对史学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史家的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

史德:是清人章学诚明确提出的,讨论的是史学家的修养问题。

新史学:最初是专指对具有“四弊二病”之旧史学而言的“新史学”。

后来含义逐渐扩大,一指鲁宾逊的《新史学》,二指以唯物史观为中心的史学。

80年代以来专指有别于“旧史学”和国外各种历史史观与历史学派。

或包括唯物主义史观或不包括唯物主义史观史学。

正统论二重证据法:由王国维提出,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即“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历史演进法中国文化二周说《史学要论》五朵金花:是指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

史学革命:1958年,随着经济“大跃进”的发展,史学界也提出了“大跃进”的要求。

“史学革命”应运而生。

1958年的“史学革命”就是打破王朝体系,建立人民史体系的“革命”。

“写农民的历史,为农民写历史”,是这次史学革命的指导思想。

史学界在如何估价阶级统治的历史方面所表现出的种种非历史主义的倾向,无不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发生的。

一、历史认识论

一、历史认识论

上篇历史认识论第一章历史认识论第一节历史认识的主客体及其特点一、历史认识的含义指人们依据预先确定的目的,按照既定的价值取向,利用历史事实所遗留下来的各种客观信息,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反映和表现历史发展客观运动过程的一种活动,它是一个包括信息获取、储存、加工、变换、反馈等诸多环节的思维操作过程。

二、历史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一)历史认识的主体即历史认识者,包括历史学家、社会精英层和全体社会成员等不同层次的人群。

主体意识结构要素:哲学观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伦理观、价值观等)、政治立场、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情感、性格气质等,都会对历史认识起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二)历史认识的客体1、历史认识客体的含义怎样正确理解历史认识的客体?首先,客体是认识论中的范畴,它不同于本体论中的客观实在。

历史客体,是历史认识论中的范畴,它也不同于历史存在。

所有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历史事物,当它完全与历史认识的主体相隔离的时候,它就不是历史客体,它对主体没有意义。

历史客体,是主体所认识到的历史存在,是历史存在的一部分。

作为历史存在的一部分,它具有不以主体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性,主体不能歪曲或改铸;作为主体的研究对象,它不能脱离主体而成立,和主体处在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之中。

在承认历史客体的客观性的前提下,我们应强调历史客体是被主体所设定、所选择的产物,它是主体本质力量的表现和确证。

其次,历史认识的客体是一种中介性的史料客体,而不是真实的历史实际。

因为在历史认识活动中,史家与认识客体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活生生的历史客体一去而不复返,时间上的限制把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截隔开来,史家必须依据各种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历史文物、遗迹,和以观念形态存在的文献、口碑等史料来认识历史。

一般说,作为历史存在的一部分而进入主体研究结构之中的,叫做历史客体;作为对历史客体的一种反映,以文字描述的形态而存在的史料,就叫它史料客体。

2、历史认识客体的属性首先,是历史客体的双重社会历史性。

青年卢卡奇_历史认识论中的直观_反思与总体意识

青年卢卡奇_历史认识论中的直观_反思与总体意识

学中最终的东西。

指明这一点,我们将在以后施米特的逻辑分析中知晓它的意义。

如上所述,历史概念是青年卢卡奇在这本书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

但是,他本人在撰写大部分论文时并没有自觉意识到这一点。

历史规定是在1922年青年卢卡奇撰写最后一篇重要论文的最后时刻突现的,即他在说明无产阶级意识的本质中确定的。

他最后决定,以这个历史概念命名这本书。

从这个本体性的历史规定出发,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总体就是历史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总体,物化现象是历史(社会关系)的时间性生成凝固为空间性的实存,阶级意识则是由历史性的遮蔽与解蔽区分为资产阶级的非历史的自然(直接性)意识形态以及无产阶级的历史性(中介的)革命理论。

注:〔1〕〔2〕〔3〕〔4〕〔5〕〔6〕〔7〕〔8〕〔9〕〔10〕〔11〕〔12〕〔13〕〔14〕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7、6、67、233、267、268、298、298、101、275、233、100页。

〔责任编辑:金 宁〕青年卢卡奇:历史认识论中的直观、反思与总体意识仰海峰(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南京 210093)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如何看透资产阶级物化与物化意识,达到无产阶级的意识自觉,这是青年卢卡奇的理论指向。

怎样实现这一点呢?在青年卢卡奇的理论分析中,这是以一种历史认识论完成的。

只有实现了对历史的认识,看清了自己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存在,无产阶级才能在历史中超越资本主义。

因此,历史认识论构成了青年卢卡奇的理论基础。

怎样才能达到对历史的认识呢?青年卢卡奇区分了历史认识论中的三个层面:直观、反思与总体意识。

在他看来,科学的历史认识是通过批判直观与反思认识、以总体性认识为基本特征的认识。

直观的认识指的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物化现象的直接反映。

在“物化与无产阶级意识”这一长篇论文中,青年卢卡奇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物化现象,这一物化现象首先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客体被划分为许多部分。

史学概论 名词解释

史学概论 名词解释

史学概论(整理版)1.历史:狭义的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

而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2.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3.历史科学:我们通常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

4.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

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

兰克认为,史学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不偏不倚,如实客观。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对史料进行批判检验,去伪存真,由此重现历史,亦由此历史学可以被抬入科学之列。

在这一学派中,涌现出大批硕果累累的著名史学家,使兰克模式整整支配了西方史学界近一个世纪之久,而兰克本人则被尊为近代史学之父。

由于兰克的前述主张,使得这一派历史编纂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因为大量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等。

此外,“据事直书”的原则导致了其历史著述的特点是叙事、描述,而非分析、概括。

兰克学派的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故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到哲学家和史学家的质疑,而在20世纪50—60年代被彻底摈弃,取而代之者是缤彩纷呈的“新史学”诸流派。

5.客观主义史学:兰克倡导的客观主义史学,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以“如实直书”为基础2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3以史料批判为保证。

客观主义史学积极参与了19世纪西方社会普及和培养科学理性精神的过程,这是它的基本贡献。

除此之外,客观主义史学家们积极倡导和运用的史料考证方法继承和发展了自瓦拉以来到博学时代的史料考证传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模式则为欧洲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献考证学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范例,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

史学概论复习题答案

史学概论复习题答案

史学概论复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历史本体论: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个人,人群,事件和过程)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是社会历史观。

2.历史认识论: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和理论。

3.兰克学派:兰克学派是由德国史学家兰克开创的学派,其主要观点有:a,科学历史学:一是“客观主义”的态度,二是科学研究的方法。

b,史学本体论:他强调精英人物的目的、意志和动机体现着时代精神,决定着历史的进程。

c,史学研究方法:他强调从精心考证过的第一手史料中领悟精英人物的思想、目的和动机,进而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具体的“个别描述”,而避免进行任何总体性或理论性的概括,认为这样才能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4.年鉴学派:年鉴学派是由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于1929年创立的,它得名于是年发刊的《经济与社会史年鉴》。

他们追求总体史学,反对政治史;提倡运用跨学科和回溯复原的研究方法;关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广泛采用各种文字与文字史料进行研究。

为现当代法国史学和世界史学留下了宝贵的史学遗产。

年鉴学派的第二阶段是布罗代尔时代,他在继承总体史的基础上提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的三种历史时段理论。

第三个阶段是年鉴——新史学派,代表人物勒高夫和拉杜里,他们热衷于研究历史人类学和心态史,重视历史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更新。

5.校法四例:1931年陈垣发表《元章典校补释例》,其中总结校勘学方法为“校法四例”。

即对校法(以同书的祖本与别本对校),本校法(以同一本书前后互校),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和理校法(根据书本的体制和遣词造句的特点或事物的常理校对),为以后校勘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二重证据法:王国维1925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以作为古文献的“纸上材料”与考古所得的“地下新材料”相结合以考证古史的方法,将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科学新方法相结合,“不绌旧以就新,亦不绌新以从旧”,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

历史学认识论(2)

历史学认识论(2)

历史学认识论(2)历史认识的形成过程及其层出结构一、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们认识过去和推测未来,都是以现在为立足点和起动点的。

离开了现在这个立足点和起动点,既不可能认识过去,也不可能推测未来。

人们总是为了现实的需要才去认识历史。

总之,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现实生活,这是历史认识的产生和形成规律决定的。

二、历史认识的层次结构: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历史认识是由一个一个的判断构成的。

每一项历史认识实际上都包含着三个层次:一称之为考实性认识,即确定事实,弄清楚是什么;二称之为因果关系或规律性的认识,即解释事实,弄清楚为什么;三称之为评价性认识,即在以上两个层次的认识上,对历史事物作出评价。

这三个层次的历史认识可称之为三个层次的历史判断,即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

(一)事实判断事实判断的目的在于求得历史事实的真相,为进行其他两个层次的判断打下基础。

进行事实判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属于技术性方法。

并且要在一定的导向性方法或理论指导原则主导性运用这些技术性方法。

(二)成因判断成因判断,是对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事实而作出的解释。

成因判断就是对历史事实出现的原因做出判断,实际上就是对事实出现的因果规律做出判断。

(三)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就是研究者对他所研究的历史人物、事件、制度或过程的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做出评价。

(四)三个层次判断的相互关系事实、成因和价值这三个层次的判断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简略地归结为:事实判断是基础,成因判断是关键,价值判断是目的和归宿。

事实判断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成因判断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价值判断回答“应该怎么办”的问题。

三个层次的判断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认识。

浅谈历史认识论

浅谈历史认识论

历史是可以认识的吗?与一般的以现实存在的事物为对象的认识活动不同,历史认识的对象是过去的事物,它既不能直接观察、也不能通过任何实验的方法来复制再现。

面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认识对象,历史认识者常常会发问:历史事实在哪里?历史事实在哪里?这是19世纪以来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和相对主义历史认识论反复讨论,至今仍然分歧较大的一个问题。

一、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认为,历史事实是客观的,它存在于历史认识的主体(即后来的研究者)之外,且不受其影响。

历史事实以直接的方式“封存”在史料之中,尤其是原始资料之中。

历史认识主体只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统称为史料的外部批判和内部批判),就可以获得它们,将它们移入自己的历史著作中。

对历史认识真实性的威胁主要来自历史认识主体。

因此,历史学家应该、而且可以做到排除“自我”、消灭“自我”,他应该是一件工具、一面镜子、一架传递历史声音的机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如实地说明历史”,做到“不是我在说话,而是历史在借我的口说话”。

他们相信事实本身就会说话,能让历史事实自己来说话的历史学家才是最好的历史学家。

你们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必须指出,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所看到的历史事实,实际是指史料记载中的事实。

而史料记载中的历史显然不是历史事实本身,它泯灭了客观发生过的历史与史料记载中的历史之间的边界。

因此,它所认定的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实际上难以确证。

如果认为客观发生过的历史具有客观性,是不以历史学家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认为史料中所记载的事实,也是不以历史学家的意志为转移,具有绝对的客观性,就值得怀疑了。

因为,历史上发生过的事实与史料中记载的事实尽管有联系,但毕竟不是一回事。

二、相对主义历史认识论相对主义历史认识论不同意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对“历史事实”的解释。

他们认为,把历史事实看成是“像砖头和木块那样具有一定形状和明显固定轮廓的东西”是荒谬可笑的,“相信历史事实的硬核客观地、独立地存在于历史学家的解释之外,这是一种可笑的谬论,然而这也是一种不易根除的谬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认识论名词解释
历史认识论名词解释
历史认识论是历史学中一种基于文化意义分析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
们深入理解历史,以及历史中人们的思想和感受。

本文将通过解释一
些常用的历史认识论名词,为读者提供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历史认识论。

首先,我们可以从宏观角度提出“文化历史”这一概念。

文化历史是
一种分析历史上文化和政治因素的方法,它考虑了国家或社会在历史
上的文化改变,以及如何影响当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

紧接着,“文化理性的历史视角”也应该提一提。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
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不同文化对历史的影响,从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
的历史之间的关系。

另一个重要的名词是“历史结构”,它指的是历史发展的结构性变化,例如,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结构可以作为历史结构。

此外,历史结构还可以用来描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和政治性状况。

此外,“意识形态”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认识论名词。

它代表了一组
共享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可以归纳为超越文化和政治环境的普遍价值观,它可以影响一个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最后,“历史记忆”这一概念也应该被提出。

它指的是社会或个人对
历史事件的记忆,这种历史记忆会影响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反映,在
今天也可以被视为深层次意义上的象征。

以上就是我们对某些历史认识论名词的解释,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认识论,进而为我们了解历史提供更多的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