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中的认识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史中的认识论

西方哲学史中的认识论

西方古代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家们就开始研究认识论问题,并表现出了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唯物主义者赫拉克利特肯定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界,同

时又区分了感觉和思想这两种认识形式,认为感觉分辨事物,思想则把握真理。原子论的先驱恩培多克勒用"流溢说"来解释认识,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断发出一

种流溢物,它进入人的感官孔道而引起感觉。原子论的代表德谟克利特在"流溢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影像说,认为感觉和思想是由客观事物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这是对反映论原则的一种朴素表述。德谟克利特把认

识分为"暗昧的认识"和"真理性的认识",认为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是暗

昧的认识;理性能认识原子与虚空,是真理性的认识。但两者互相联系,感觉为

理性提供证据,否定感觉,也就是否定理性。然而,由于他把感觉看作是粗糙

原子构成的影像作用于心灵而产生的,思想是精细原子构成的影像作用于心灵

所产生的,事实上就使感性和理性成了两个独立的认识过程,割裂了感性和理性

的联系。

唯心主义者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提出了他的认识论思想。他把世界分为

由具体事物组成的"可见世界"和由理念组成的"可知世界"。他认为,变化无常

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意见"的对象,而不是知识的对象,只有永恒不

变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才是知识的对象。柏拉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以前,就已经认识理念,当灵魂投入到肉体以后把它们忘记了,认识就是把忘记

了的理念知识回忆起来。尽管感觉可以刺激灵魂,使它对理念知识进行回忆,

但知识不是从感觉中来的,感觉只不过使灵魂回想起已经知道的东西。这就是

柏拉图著名的回忆说。

和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肯定认识起源于感觉,他把灵魂比作蜡块,认为

感觉就是外在事物在蜡块上留下的痕迹。与此相联系,他认为"每一事物之真理与各事物之实是必相符合",进一步肯定了认识的客观性。但是,亚里士多德割

裂事物的形式和质料,认为感觉只是感受事物的形式,而不是感受它们的物质

基质。亚里士多德论述了认识的发展过程。他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由感觉

产生记忆,多次回忆一件事情产生一种经验能力。但经验还只知道事物是什么,从经验之中得到的观念产生出关于同一类对象的普遍性判断才是完全意义上的

知识,它提供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原因作出解释。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活动

的任务就是要在个别中认识一般。

古代多数哲学家都肯定世界的可知性。也有一些哲学家怀疑世界的可知性。如智者派的高尔吉亚认为:无物存在;如果有某物存在,它也是我们无法认识的:即令它可以被认识,我们也无法表达对它的认识。怀疑论的创始人皮浪认为,"万物一致而不可分别。因此,我们既不能从我们的感觉也不能从我们的意见来说事物是真的或者是假的"。他认为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美或丑、正当或不正当,都无法判断,因此必须放弃认识,放弃判断。

在中世纪,宗教占居绝对统治地位,哲学成了神学的奴婢,科学认识被宗

教信仰所排斥,天启真理成了唯一的最高真理。但是,经院哲学内部唯名论与

实在论的斗争所涉及的关于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也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并直

接影响到欧洲近代的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

西方近代

16世纪以来,认识论问题在欧洲哲学中占有中心的地位,甚至成为构造哲

学体系的出发点。在认识论中,自我和外部世界、外在经验和内在经验、感性

和理性的关系是讨论的主要问题。认识论的研究还提出了寻找绝对可靠的知识

的任务,人们试图把这种知识作为一切知识总和的出发点并作为评价这些知识

的真理性的绝对标准。哲学家们对于解决这个任务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从而产

生了经验论和唯理论。

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创始人F.培根坚持从经验出发,认为真正的知识只能

从经验中获得;知识就是存在的反映,而人对存在的反映是从感觉经验开始的。培根虽然是一个经验论者,但并没有完全忽视理性的作用。他主张在经验能力

和理性能力之间建立一种真正合法的婚姻。他认为,科学的认识不是象蜘蛛一

样从自己肚里吐丝编织出来的;也不是象蚂蚁一样只知道搜集简单、零碎的事

实经验,而应当象蜜蜂一样,既从花园里采集材料,又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和消

化。只有这样,才能揭示事物的原因,才能从个别的事物上升到一般的原理,才

能得到真正的知识。培根从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系统地制定了认识的归纳法。但培根的方法具有机械论的性质,同时他还赞成"二重真理论",认为从经验得

来的真理和神启真理同时存在。

R.笛卡尔是近代唯心主义唯理论的第一个代表。他否定感性,推崇理性,

否认归纳法,认为只有从清楚明白的公理出发,通过演绎推理才能达到真理性

知识。笛卡尔通过怀疑的手段,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原理,认为这是最清楚明

白的原理,并以它作为出发点,推演出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笛卡尔认为,清楚

明白的观念不是从经验得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而观念的清楚明白,就是真理

的标准,这就是所谓天赋观念说。

继笛卡尔之后,唯理论的代表有B.斯宾诺莎和G.W.莱布尼茨。斯宾诺莎试图把认识论上的唯理论同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结合起来。他主张客观物质世界

是认识的对象,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但他又唯心地认为理性认识不是

从感性认识中得来的,人们无需通过感性认识即可直接凭理性去把握真理,抓

住事物的本质。他虽然承认感性认识有外界的来源,但又认为它是不正确的,称不上是知识,并且是造成错误的原因。他认为观念的真理性的外在标志是与对象的符合,但又强调观念的真理性的内在标志是观念自身的清楚明白。他断言,

真理本身就是真理的标准,也是错误的标准。莱布尼茨是一个唯心主义的唯理

论者。他否定认识有外界的客观来源,继承和发展了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认

为一切观念、知识都是天赋的。但又与笛卡尔稍有不同,他认为心灵并非一开

始就有清楚明白的观念,观念是作为倾向、禀赋和潜在能力,而天赋在我们心

灵中,只是在感觉经验诱发下,才明显起来。莱布尼茨提出两类真理:一类是"推理的真理",它以心灵为其源泉,具有普遍性、必然性;一类是"事实的真理",它依上帝的选择而定,具有偶然性,但又有其充足理由。

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者,特别是J.洛克,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进行了尖锐

的批判。洛克认为人心象一块白板,没有任何观念;一切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从经验得来的。这就是著名的"白板说"。洛克认为经验有两种;①外部经验,

它是由外部事物刺激人的感官产生的感觉;②内部经验,它是由心灵本身的活

动引起的反省。洛克在分析事物和感觉的关系时,提出了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

的质的学说。他把广延、形状、动静等看作外物固有的"第一性的质",人们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