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北京大学: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案例
以全环境育人理念为指导,以激发学生主体性为导向,培育网络时代
新青年
——北京大学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案例【案例描述】在《新青年》杂志创刊100周年的背景下,北京大学以“网络新青年”为旗帜,以全环境育人理念为指导,坚持以激发青年自我教育潜能作为教育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将人的观念价值的形成机理和人的主体性的重塑目标贯穿于系统育人、环境育人、互动育人、自育育人的全过程,极大激发了青年创新创造的原动力,在自信、自省的基础上实现自育,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具体包括:观念创新,学生积极响应“融入·节制·创造”的青年网络文明观;队伍创新,支点建设带动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阵地创新,新媒体集群效应初见规模;形式创新,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联动。从全国范围来看,这一实践探索具有积极示范意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网络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与发展,是以网络为基础阵地,整合线上线下的优质资源和方式方法(包括网络舆情监管、网络文化建设、网络素养教育等),以价值传递和思想引导为主要目标的观念教育活动。着眼网络育人时代要求和学校自身文化传统,在《新青年》杂志创刊100周年的背景下,北京大学以“网络新青年”为旗帜,以全环境育人理念为指导,以激发青年主体性为导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努力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途径、手段的创新。
一、工作背景与总体思路
当代大学生以其对网络技术的熟稔掌握,正在逐步消解传统教育主体既有的权威地位,面对“后喻文化”时代的来临,学生主体意
识进一步觉醒,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传统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客体关系日渐复杂和逆转。青年学生由网络社会生力军向主力军的转变,昭示了其在育人过程中的主体性回归,即逐步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传播的参与者乃至网络文化环境的传承创造者。因此,尊重青年人的热情和能力,把青年人作为教育创新的主力军,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时代内涵,也构成了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背景。
结合对时代发展前沿、高等教育规律、青年成长特点、实际工作经验的深切体认,我们明确了“四个育人”的总体思路:一是系统育人,通过加强学校各单位间协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设计;二是环境育人,精心打造校园网络文化品牌,营造具有知识魅力、人格魅力、艺术魅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三是互动育人,重点是教育者打好知识“补丁”、“升级”自身素质,实现与学生的“同频”交流;四是自育育人,引导青年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实现自我觉醒、自我调控、自我超越、自我完善,促使健康真实的主体、自我和人格从现实向虚拟延伸。这其中,系统育人是基础,环境育人是抓手,互动育人是难点,三者最终指向是引导学生在自信、自省的基础上,实现自育育人。
二、组织实施与成果梳理
围绕系统育人目标,由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规划和牵头组织,10余个单位联合实施“北大网络育人系统工程”,入选“2013年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建设入选名单”。2014年底,学校正式成立“北京大学网络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工作,逐步明确职能部门和基层院系在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中的具体任务。
围绕环境育人目标,学校综合统筹贯通现实与虚拟两个教育场域,根据二者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努力创建能够触动学生进行思维、引起深层情感共鸣、具有广泛认同基础的良好“大环境”,通过知、情、意、行的相互转化,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同思政教育目标达成一致。2015年9月,北京大学入选教育部“第二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单位”。
围绕互动育人目标,学校在“才斋讲堂”、“教授茶座”、“新青年?享阅读”读书沙龙等强调师生互动活动基础上,不断提高专任教师的网络素养和舆情意识,通过《北大青年研究》杂志、“网络舆情研究与青年工作创新”系列专题培训等平台,引导教育者主动追踪网络发展前沿,灵活运用各种网络工具开展互动式教育。 2014年7月,国内首部网络社会与高校育人工作研究专著《网络社会的崛起与大学使命的传承——北京大学网络育人工作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出版。
在这些工作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学校本着充分信任青年、始终尊重青年的科学教育理念,坚持以青年作为教育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将人的观念价值的形成机理和人的主体性的重塑目标,贯穿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极大激发了青年创新创造的原动力,使得自育育人焕发蓬勃生机,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2013年国庆节前夕,袁贵仁部长复函“北京大学未名发展俱乐部”(学生社团)五名学生,对他们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祝贺,对北大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给予充分肯定。
1.观念创新:学生积极响应“融入·节制·创造”的青年网络文明观
2013 年起,全校开设的公选课“大学生发展综合素养”,由学校主管校领导牵头,青年研究中心(网教办)具体实施,通过课堂互
动、案例讨论、小组报告、课外实践等多种途径,集中讲授网络素养相关内容,受到90后大学生的广泛欢迎。2014年11月10日,结合课程学习与个人思考,“北京大学新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 和“北京大学青年网络发展协会”的学生骨干联合发布《融入?节制?创造:以青春之力量建设青春之网络——北京大学青年网络文明倡议书》,还根据网络语言的风格,同步推出“网络版本”——《当鲁迅先生遭遇“双十一”,他将如何敬告青年?——以及我们是否需要所谓“青年网络文明观”?》。倡议书的“风向标”意义,引发了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主流媒体网站的关注。
一年来,这一创新观念逐步为更多学生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很好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一方面积极融入网络世界,理性定位自己所处的基本方位,在当好参与者的同时,积极向建设者的角色转变;另一方面,注意把握限度,有节制地使用网络,妥善协调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将视野投向广大社会群体的未来,以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量催生新的社会创新创造力量。
2.队伍创新:支点建设带动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
2014 年春季,在“北京大学未名发展俱乐部”组织基础上,“北京大学青年网络发展协会”正式成立,作为高校首家以“提升青年网络素养、助力青年网络成长”为宗旨的社团,其凝聚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北大学生,通过搭建技术平台、推送网络内容、组织网络协作,来传播北大先进的校园网络文化,并侧重于网络素养的研讨和传播。
2014 年底,“北京大学新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应运而生,定位于学生自主实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思政教育的新型青年自组织机构。一年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各种文化教育创新活动,辐射、影响和教育、引导全体北大青年网民,共同建设新时期北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