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的思辩术
阅读理解:如何利用晏子使楚激发学生深思
阅读理解:如何利用晏子使楚激发学生深思在中国古代,晏子是一个备受推崇的伟大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于齐国,同时受到了齐、楚两国的教育。
晏子的代表作品《晏子春秋》被誉为古代《春秋》之后的重要文献之一,对于齐国和楚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作为老师,我们可以通过晏子的思想来激发学生的深思,提高他们的思想能力和创新能力。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讨论如何利用晏子的思想来激发学生的深思。
一、从政治学角度出发《晏子春秋》中有许多关于政治的思考和观点,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解读、分析和评价的方式来加深对于中国古代政治的理解和思考。
例如,小学生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明鉴》这一篇章,了解到这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特别是在解决矛盾和危机时,它可以帮助领导者平衡不同的力量并达到谦虚的和平共处。
同时,中学生还可以根据晏子的思想来思考现代政治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例如,民主制度和普选问题等,引导他们对于现代政治、国际关系和国际经济等方面提出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结论。
二、从哲学角度出发晏子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还是一位出色的哲学家。
通过学习《晏子春秋》中的文章和观点,学生可以对于人类存在、人类价值、人类社会的意义和目的等问题进行思考。
学生还可以思考现代社会的人文价值和伦理问题,如对于道德道德、价值取向等,以更为深入和广泛的视野来认识自我和社会。
三、从文化讲解出发晏子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
他致力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和文化发展,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扬光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了解晏子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消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含义和独特性,认识到传统文化在见识和思想上的重要性,同时提高现代文化的审美价值和品质。
四、从语文阅读角度出发《晏子春秋》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国古典文献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和语言表现力。
通过阅读和解析古代文献来激发学生对于阅读、写作和语言表达的技能和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文本,来提升对于古代文献的透彻理解和感受,同时可以提高对语言表达的精准度和艺术感。
晏子的故事优秀阅读感悟心得体会
晏子的故事优秀阅读感悟心得体会晏子使楚这个故事是广为流传的故事,让我们学习到什么是尊重。
下面是为你的晏子的故事读后感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晏子这个人对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们曾学过《晏子使楚》这篇课文,让我知道晏子是一个机智勇敢、有爱国精神、能言善辩的人,可今天,我读了《晏子的故事》,让我看到了晏子心胸宽广、知错就改、谦虚有礼、以诚待人的另一面。
故事中,晏子用他的马营救了久闻的贤人越石父,并诚心把他安顿在自己府中,晏子由于工作繁忙,没有来得及认真照顾越石父,最后越石父不但没有向晏子谢恩,反而指责了了解自己的晏子待他无礼,不如囚禁得好。
晏子官位高居齐相,但面对他收留的门客越石父的指责,他不但没有要求越石父的回报,没有对他感到不满意,也没有怨言,反而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虚心接受越石父的批评。
晏子的做法太出乎我意料。
如果按平常的人来对待这件事,一定会很在意他的态度,会责备他忘恩负义,没有报答他的搭救之恩,更不会向他道歉。
而晏子却深刻反思了越石父的责备他的话,认识到了自己没有好生对待越石父,救了人而存有骄矜的心思,知错就改。
这充分地体现了晏子博大的胸襟。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为别人做了好事时,不能自恃有功,傲慢无礼;受人恩惠的人,也不应谦卑过度,丧失尊严。
谁都有帮助别人的机会,谁也会遇到需要别人帮助的难题,只有大家真诚相处,平等相待,人间才有温暖与和-谐。
晏子是齐国的一名大夫,后来被齐景公拜位相国。
公元前531年。
齐国想看看“蛮子国”楚国的实力到底有多强,便派晏子做了使者去楚国察看一下情况。
楚灵王得知晏子是一个小矮个儿,便让他从城门旁的一个五尺高的窟窿里钻进去,可晏子是何等人士,他见了这窟窿,不慌不忙,笑着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如果你们国家是狗国,我就从窟窿里钻进去。
”士兵当然不可能承认,只好让晏子从城门走进去。
楚灵王见来者“不善”,便轻蔑地笑道:“难道楚国没有人了吗?”“楚王怎么能这样说。
晏子对齐侯问最主要的论证方法
晏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代表人物,他被誉为我国古代最杰出的辩士之一。
晏子与齐国的齐侯有着深厚的交情,曾多次为齐侯解疑答惑。
在与齐侯问答的过程中,晏子展现了其出色的辩论技巧和丰富的学识,尤其是其主要的论证方法更是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晏子对齐侯问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展开论述,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晏子对齐侯问最主要的论证方法主要包括:1. 辩证争辩:晏子在与齐侯之间的问答中,常常采用辩证的方式来进行争辩。
在齐侯问其为何百姓不敢与他争功劳时,晏子以农事为比喻,论证百姓对功劳的恐惧心理,巧妙地引导齐侯的思维,达到了辩证争辩的目的。
这种辩证争辩的方式,展现了晏子的辩论技巧和逻辑思维能力。
2. 比喻引例:晏子在对齐侯的问答中,常常以生动的比喻和贴切的例子来进行论证。
比如在齐侯问其如何能使子弟都能成材时,晏子以栽培植物的过程来比喻教育的方法,通过引用例子,使齐侯易于理解,并使其接受自己的观点。
这种比喻引例的论证方法,不仅使论点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能够更好地打动听众的心灵。
3. 分析论证:晏子在对齐侯的问答中,常常通过分析问题的本质来进行论证。
比如在齐侯问其如何能使百姓安居乐业时,晏子通过分析得出安居乐业的本质就在于民生安定,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通过这种分析,使齐侯对晏子的论证更加信服。
4. 利用典故:晏子在与齐侯的问答中,常常利用典故来进行论证。
比如在齐侯问及如何能使百姓亲睦时,晏子以《尚书》中的典故来论证,使齐侯深受启发。
这种利用典故的论证方法,不仅显示了晏子渊博的学识,而且使其论点更加具有说服力。
晏子对齐侯问最主要的论证方法包括辩证争辩、比喻引例、分析论证和利用典故。
这些论证方法不仅显示了晏子过人的辩论技巧和学识深厚,更重要的是使其在与齐侯的问答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且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希望今后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晏子的论证方法,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晏子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代表人物,他与齐侯的问答不仅是晏子个人才华的展现,更是我国古代辩证思想的结晶。
晏子说话的艺术说话的艺术忠言也可以顺耳
晏子说话的艺术说话的艺术忠言也可以顺耳晏子说话的艺术来源:本站整理更新时间:10-10-01 点击数:56春秋时期,有一位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士大夫。
他一生向君王进谏无数,而每次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让对方欣然地接受。
不但没有因此招惹麻烦,反而得到了君王的赏识、褒奖和尊敬。
这位奇人就是齐国的大夫晏婴,也称晏子。
齐景公嗜酒,这是大臣们都知道的一件事情。
大臣们害怕长此以往,齐景公会荒废了国家政事。
可是,担心归担心,却没有一个人敢直接对齐景公指出,只能在私下里议论。
有一次,齐景公酒兴起,丢下政务大事,接连喝了七天七夜,但仍然觉得不过瘾,打算继续喝下去。
其中有一位叫弦章的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他对齐景公上谏说:“君王已经连喝七天七夜了,请您以龙体为重,请您以国事为重,赶快戒酒,否则就请先赐我死。
”齐景公听后十分恼火,心想:我作为一国之君,喝喝小酒有什么大不了的,你一个臣子不做好分内的事,却对国君说三道四,管这管那,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知死活。
尽管此刻齐景公有些微醉,也非常生气,但他并不糊涂,知道弦章是一位难得的忠臣,如果将他赐死,大臣们将如何看他?老百姓将如何看他?邻国将如何看他?如果不治弦章的罪,自己的颜面何存?威严何存?齐景公骑虎难下,不知如何决断。
正好这时晏子觐见,齐景公向他诉苦说:“弦章劝我戒酒,要不然就赐死他;我如果听他的话,以后恐怕就尝不到喝酒的乐趣了;不听的话,他又不想活,这可怎么办才好?”晏子不假思索地说:“弦章遇到您这样宽厚的国君,真是幸运啊!如果遇到夏桀、殷纣王,不是早就没命了吗?”齐景公听后,惭愧不已,遂戒了酒。
弦章为了让齐景公戒酒,不惜以死相逼,可是效果极不理想,差点掉了脑袋。
而晏子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不仅化解了弦章与齐景公的矛盾,而且还让齐景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戒了酒。
这便是晏子的说话魅力。
说话是一门艺术,如果掌握好了分寸,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掌握不好分寸,可能就因此引来麻烦。
《晏子》教案设计:让学生明白“事实胜于雄辩”这句话的意义
教案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
今天,我要为你们提供一份关于《晏子》的教案设计。
通过这篇教案设计,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明白“事实胜于雄辩”这句话的意义。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事实胜于雄辩”的含义。
2.让学生认识到真实的事实和数据比喋喋不休的言辞更具有说服力。
3.通过阅读《晏子》的故事,让学生发现改变改变自己想法和行为的力量。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阅读《晏子》2.理解《晏子》故事的背景3.思考并讨论《晏子》中的主题和意义4.演练实际情况下的“事实胜于雄辩”的策略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问答在学生阅读完《晏子》后,教师可以采取问答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
通过双方问答,教师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思考和提出个人的见解。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问答的方式检查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了内容。
2.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晏子》的主题和意义,并分享个人的见解和认识。
在讨论中,学生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可以从同学中获得新的思考。
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还可以学习如何更好地倾听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3.演练策略通过模拟实际情况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并体验“事实胜于雄辩”的策略。
在演练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思考和表达能力,通过互相反馈,进一步提高自我修养。
第四部分:评价方式1.口头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口头评价,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晏子》的故事和主题。
2.书面评价通过提供书面材料,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思考和分析。
第五部分: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时间:3次课程,每次课程为45分钟。
课程设计:第一课:阅读《晏子》1.介绍故事的背景2.读完故事后,提问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第二课:思考并讨论《晏子》的主题和意义1.引导学生探究《晏子》的主题2.进行小组讨论3.汇报小组讨论第三课:演练“事实胜于雄辩”的策略1.提供几种演练策略2.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模拟演练3.回顾和总结学习成果以上就是我为你们准备的《晏子》教案设计,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事实胜于雄辩”这句话。
论《晏子春秋》中晏子的形象-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论《晏子春秋》中晏子的形象-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晏子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记载了晏子的生平和言行。
在这部书中,晏子被描绘为一个智慧过人、才情出众的人物。
他出生于齐国贵族家庭,聪明机智、多才多艺,在政治和军事上都表现出卓越的才能和智慧。
晏子的形象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剖析。
首先,晏子具有极高的智慧。
他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具有独到的见解和判断力。
他能够准确地洞察事物的本质,做出明智的决策。
其次,晏子有出众的才能。
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出色的表现,还在文化艺术方面有一定造诣。
他是一位出色的演说家和作家,能够巧妙地运用语言和修辞手法,以影响和感染他人。
晏子在《晏子春秋》中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智慧使他成为齐国受人尊敬的重要人物。
他在政治上的出色表现和卓越的领导能力,使他成为齐国的重要谋士和军事统帅。
他的言行举止以及他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对后来的人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启发。
晏子形象的意义与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晏子的形象展示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才华的典范。
他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智慧为后世人所景仰和学习。
其次,晏子的形象也体现了中国古代重视智慧和才能的传统观念。
在古代社会,智慧和才能被看作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而晏子的形象恰好展示了这种价值观。
综上所述,《晏子春秋》中晏子的形象展现了一个智慧过人、才情出众的人物。
他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智慧使他成为齐国受人尊敬的重要人物,为后世人树立了榜样。
晏子的形象也体现了中国古代重视智慧和才能的传统观念,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启发。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以深入探讨《晏子春秋》中晏子的形象。
具体结构安排如下:引言部分将对本文的主题进行概述,简要介绍晏子以及他在《晏子春秋》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通过引言的开篇,读者可以了解文章的背景和目的。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主要小节,分别探讨晏子的背景与特点以及晏子的智慧与才能。
晏子春秋治理关键法则
晏子春秋治理关键法则晏子春秋,又称《孟子内篇》,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之一,讲述了晏子治理国家的智慧和艺术。
晏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重臣,他的治理方式备受推崇,对于现代管理者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关键法则,即自省与妥协、诚信与公正、善用智慧,探讨晏子春秋治理的精髓。
一、自省与妥协晏子治理国家的第一法则就是自省与妥协。
他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和言辞是否符合道义和国家利益,有时候甚至在争议中退让,以追求更大的利益。
例如,有一次晏子在京城因着风波被罢免了官职,他并没有直接反击或者心生怨恨,而是反省自己的不足,妥协退守到乡间。
通过这种自省与妥协的方式,他保住了性命,并获得了人民和君王更大的认可。
现代管理者也要具备晏子的自省与妥协的精神。
在管理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而过于刚强的态度往往会引发更多的冲突和对立。
通过反省自己的行为和言语,及时妥协退让,可以缓解矛盾,化解纷争,实现更长远的利益。
二、诚信与公正晏子春秋治理的第二法则是诚信与公正。
晏子注重诚信,他讲信修身、重诺守信,从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信誉。
他遵守天职,尽心尽力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以身作则,不图私利。
他对待不同的人,始终坚持公正,不偏袒亲友,不干涉法律的公正执行。
对于现代管理者而言,诚信和公正同样是治理的关键。
只有具备良好的信用,才能获得员工和合作伙伴的信任,提高工作效率和业绩。
而且,管理者应该看重公平正义,坚守法律底线,不以私情干涉公务,为员工提供公平的竞争平台和公正的评价体系,以建立和谐稳定的工作环境。
三、善用智慧晏子春秋治理的第三法则是善用智慧。
晏子善于捕捉时机,善于应对变局,并且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
他通过观察分析,预测未来的趋势和可能发生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方略,以掌握先机。
同时,晏子还智慧地运用策略和智谋,化解内外非议,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现代管理者也需要具备晏子的智慧。
只有善于洞察变局,把握机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晏子识楚文言文翻译
晏子使于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人之度。
楚人闻其至,曰:“吾闻齐之使者,短于身,何若?”对曰:“臣闻之,君子不以貌取人,吾子何疑于齐使者乎?”楚人曰:“吾闻齐之使者,辱于其君,吾子何辱于齐君乎?”晏子曰:“臣闻之,君子不以人废言,吾子何废于齐君之言乎?”楚人曰:“吾闻齐之使者,其行不端,吾子何行不端乎?”晏子曰:“臣闻之,君子以行取人,吾子何行不端乎?”楚人曰:“吾闻齐之使者,其志不忠,吾子何志不忠乎?”晏子曰:“臣闻之,君子以志取人,吾子何志不忠乎?”楚人曰:“吾闻齐之使者,其德不厚,吾子何德不厚乎?”晏子曰:“臣闻之,君子以德取人,吾子何德不厚乎?”楚人无以应,遂辞去。
《晏子识楚》文言文翻译:晏子出使到楚国,楚国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认为他是个小人。
楚国人听说晏子来了,就说:“我听说齐国的使者身材矮小,像我们这样的人,是怎样的?”晏子回答说:“我听说,君子不以外貌来评判一个人,您怎么对齐国的使者有疑虑呢?”楚国人说:“我听说齐国的使者对他们的君主不敬,您对齐国的君主有何不敬之处?”晏子说:“我听说,君子不会因为一个人的言辞而否定他,您怎么否定齐国的君主的话呢?”楚国人说:“我听说齐国的使者行为不端正,您怎么行为不端正呢?”晏子说:“我听说,君子以行为来评判一个人,您怎么行为不端正呢?”楚国人说:“我听说齐国的使者心思不忠诚,您怎么心思不忠诚呢?”晏子说:“我听说,君子以心思来评判一个人,您怎么心思不忠诚呢?”楚国人无言以对,于是辞别晏子而去。
晏子出使楚国,楚人因他身材矮小而轻视他,认为他是个小人。
楚人听说晏子到来,便以此取笑他,试图让晏子难堪。
然而,晏子不卑不亢,以君子之道回应楚人的质问,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彰显了齐国的使者风范。
晏子巧妙地运用了反问和类比的手法,一一反驳了楚人的无理指责,使得楚人无言以对,最终不得不放弃对晏子的侮辱。
这个故事体现了晏子的智慧与胆识,也展示了我国古代外交家的高尚品质。
晏子真是能言善辩,把这句话补充完整
晏子真是能言善辩,堪称我国古代最著名的辩士之一。
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令人称奇的辩论故事,被后人尊为“智者”。
他的言辞风趣幽默,博学多识,对于各种事物都能够娴熟地加以论证,令人叹为观止。
晏子能言善辩的传世故事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他和齐国相国田忌的马比赛。
据传说,当时田忌和晏子进行马赛,田忌认为自己的马实力更为强大,结果却屡次败给了晏子。
晏子并没有挑明自己的马比田忌的马好,而是以精妙的辩论,以巧辩马的精明和实力,最终使田忌相信自己的马确实不如晏子的马。
这个故事被人们誉为“以德服人”的典范,也成为了晏子能言善辩的代表。
当我们提到晏子能言善辩时,不仅仅是指他的辩论技巧。
晏子所追求的是“道”,他通过辩论来表达自己对于道的追求和理解。
在当时,辩论被认为是一种表达观点、寻求真理的方式,而晏子通过言辞的巧妙,试图通过辩论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
这种对“道”的追求和理解,使得晏子的辩论不仅仅是属于个人技巧的斗智,更是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学思想。
尽管晏子能言善辩,但他并不是一个空洞的辩士。
晏子辩论的背后,是对于道的深刻追求和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曾说:“道不拘於旧,论不拘於守。
圣人以道议,小人以言议。
”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了他对道辩论意义的理解和尊重。
晏子的辩论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能力,更是为了传达他对于道的真诚追求和理解。
这种真诚和理解使得晏子的辩论更加有深度和广度,成为了我国古代辩论艺术的典范之一。
对于晏子能言善辩的评价,人们多有赞美。
他的辩论不仅仅是个人技艺的展示,更是我国古代智慧和思想的结晶。
他追求的不仅仅是权术的胜利,更是通过辩论来寻求真理,实现人性的完善。
人们对于晏子能言善辩的评价,更多是从道德和哲学的角度出发的。
当我们提到晏子能言善辩,我们不仅仅是在赞美他的辩论技艺,更是在赞美他作为智者对于道的追求和理解。
晏子是一位能言善辩、以道辩论为根本的智者。
他通过深刻的辩论,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展现了对于道的追求和理解。
1.赏析晏子不死君难论及君臣大义一段的说理艺术
1.赏析晏子不死君难论及君臣大义一段的说理艺术
赏析晏子不死君难论及君臣大义一段的说理艺术,本文说理很有特点。
全文最闪光、最启发后人的就是晏子论君臣大义的一段,这是晏子行动的指南,单作一篇论说文看,写得也很有创意。
这段议论先设三问三反问,借随从之三问,晏子之三反问,采用排除法,论定自己不是齐君的私人,论定君死过程中自己没有过错,论定自己不能从死、从亡,不过也不能苟且、回避是非。
然后再设六反问,点出君臣大义,点出自己的选择,这是结处点睛法。
语言凝练,句式近似对偶骈语。
“君臣大义”一段,已成为后世格言。
晏子选用人才的标准
晏子选用人才的标准晏子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名臣,他在选用人才方面有着独特的标准和方法。
他的标准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且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晏子选用人才的标准,不仅是一种管理智慧,更是一种人才观念。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借鉴晏子的标准,来选拔和使用人才,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首先,晏子选用人才注重德行。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举止是最基本的素质。
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
因此,在选拔人才时,我们也应该注重考察候选人的道德品质,看其是否遵纪守法,是否有团队合作精神,是否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其次,晏子选用人才注重能力。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才干,就不可能胜任重要的职务和任务。
因此,在选拔人才时,我们需要全面考察候选人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能力,看其是否具备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和潜力。
此外,晏子选用人才注重忠诚。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忠诚的品质,就不可能得到上级的信任和重用。
因此,在选拔人才时,我们需要考察候选人对组织和领导的忠诚度,看其是否有为组织奉献的精神和态度。
最后,晏子选用人才注重实绩。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实际的成绩和业绩,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因此,在选拔人才时,我们需要考察候选人的工作成绩和业绩,看其是否有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目标,是否能够取得实际的成果和效益。
综上所述,晏子选用人才的标准是德行、能力、忠诚和实绩。
这种标准不仅在古代得到了成功的验证,而且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因此,在选拔和使用人才时,我们也应该借鉴晏子的标准,注重德行、能力、忠诚和实绩,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文言文翻译晏子善辩
古有晏子,鲁国名臣,以辩才著称。
其人貌不惊人,然谈吐风生,辩才横溢,能言善辩,世人皆称之。
晏子生于战国时期,时局动荡,诸侯纷争,晏子以其卓越的辩才,游走于各国之间,为鲁国谋取利益。
其辩才之妙,不仅体现在朝堂之上,亦见于民间巷陌,乃至战场之上。
一日,晏子至齐,与齐景公论政。
景公问:“晏子,吾闻子善辩,敢问何谓善辩?”晏子答曰:“善辩者,非独口才也,心计亦在其中。
口才者,如剑之锋,心计者,如剑之柄。
锋利而柄坚,方能所向披靡。
”景公闻言,大加赞赏。
又问:“然则,子能以一辩胜百人乎?”晏子笑曰:“百人固不易胜,然百人皆败,不如一人败之。
一人败之,胜也;百人败之,败也。
故胜败非在人数,而在智谋。
”时,齐国有大臣进谗言,欲陷害晏子。
晏子闻之,不慌不忙,对景公曰:“臣闻:‘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今日之言,未必可信。
愿陛下明察秋毫,勿以小人之言,误国误臣。
”景公闻言,心生疑惑,遂召来进谗言的大臣,严加审问。
大臣不敢隐瞒,只得承认其言为虚。
晏子辩才之妙,使景公对晏子更加信任。
又有一次,晏子出使楚国。
楚王设宴款待,酒至半酣,楚王命人取一酒杯,曰:“晏子,汝鲁国乃礼仪之邦,汝当饮此杯酒,以示敬意。
”晏子视杯中酒,见其污秽不堪,遂曰:“大王,此酒污秽,臣不敢饮。
若大王欲臣饮之,请先命人洗净此杯。
”楚王闻言,大怒,欲以武力相逼。
晏子见状,从容不迫,曰:“大王,吾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大王与臣交,乃君子之交,何需以武力相逼?”楚王听罢,无言以对,只得命人洗净酒杯,晏子方才饮酒。
晏子以一席言辞,化解了楚王的愤怒,保全了自己的尊严。
晏子一生,辩才无数,以其卓越的辩才,为国家谋取利益,为民众谋福祉。
世人传颂其名,称其为“善辩之才”。
晏子善辩,非徒口才之妙,更在于其心计之深。
其言辞之间,既能显示其智慧,又能彰显其品德。
是以,晏子之名,流传千古,成为后世辩才之楷模。
浅析晏子反驳的逻辑《晏子使楚》
浅析晏子反驳的逻辑《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九义第十册)讲了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反驳,从而有力地回击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晏子的三次回驳,合乎逻辑,论证有力。
第一次,晏子用了“假言推理”有力地回击了楚王:
晏子说:“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楚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晏子的话可得出两个假言推理:
1、如果楚国是人国,那么楚国应打开城门。
2、如果楚国是狗国,那么我从狗洞进去。
这样一来,使楚王陷入两难的被动局面,结果,他“只好”打开城门。
第二次,晏子运用了“三段论”:
晏子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这是个典型的三段论。
第一句话是个大前提,由第二句“我最不中用,所派到这儿来了。
”这个条件推出结论:“楚国是最下等的国家”。
推理无懈可击,因此“楚王只好陪着笑”。
第三次,晏子用了类此推理:
“橘生淮南又大又甜;橘生淮北又小又苦,这是水土不同的原因。
”类而比之,“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到楚国做起盗贼,这也是两国水土(风气)不同的原因。
”晏子的推理有理有据,“楚王只好赔不是”。
第1页/共1页。
学古文 练口才——晏子、墨子、唐睢论辩艺术赏析
学古文练口才——晏子、墨子、唐睢论辩艺术赏析
杨锦辉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学生版》
【年(卷),期】2003(000)001
【总页数】2页(P33-34)
【作者】杨锦辉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学口才练口才谈技能人才社交能力的培养——技校《演讲与口才》课教学探讨[J], 张彩虹
2.说理透辟论辩高妙——《齐桓晋文之事》论辩艺术赏析 [J], 孙丽华
3.学古文练口才——晏子、墨子、唐雎论辩艺术赏析 [J], 杨锦辉
4.从《晏子使楚》看晏婴的论辩艺术 [J], 谭元昌
5.大学生走向市场经济的重要技能——读《论辩口才演讲求职的技巧与艺术》 [J], 翟思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晏子使楚》中的逻辑推理
《晏子使楚》中的逻辑推理
张祚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研究》
【年(卷),期】1989(000)010
【摘要】五年制第七册22课《晏子使楚》故事中,楚王想方设法要侮辱晏子。
机智善辩的晏子,针对楚王的做法和论点,运用逻辑推理来回敬楚王。
由于推理严密,顺理成章,反驳犀利,使楚王一次次地自讨没趣。
现将推理形式试析于下:(一)演绎推理这种推理有三种不同的形式:1.假言推理。
晏子刚到楚国,楚王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
晏子看了看,毫不客气地指出:“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然后用了一个省略小前提(实际是有的,只
【总页数】1页(P3-3)
【作者】张祚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丁所乡教育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
【相关文献】
1.巧用逻辑推理增强论证力量——浅谈逻辑推理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J], 欧阳瑛;马香梅
2.放权于学生,让学生在互动中获得提升--《晏子使楚》教学随感 [J], 余学平
3.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r—以《晏子使楚》为例 [J], 沈丹红
4.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晏子使楚》为例 [J], 王露
5.任务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晏子使楚》教学为例 [J], 余树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晏子劝齐王》晏子的思辩术
历史上以个子矮小而闻名者,西方有拿破仑,中国则有晏子。
拿破仑以军事天才留名青史,晏子则以处世智能供人玩味。
若谈思辨上的机巧,晏子当更胜于拿破仑一筹。
晏子是春秋时代齐国宰相,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为三朝元老。
他在外交上最令人津津乐道者,莫过于出使楚国的那一次事迹。
楚国欺侮晏婴个子矮小,故意另外开个五尺高的小门,要他走小门,把晏婴和齐国同时矮化了。
晏子不甘示弱,立即给楚国一只回马枪:“这是狗门,不是人进出的门。
出使狗国才走狗门,出使人国,就该从人门进入。
”楚国无奈,只好开大门迎接。
到了楚王朝廷,当酒宴进行到一半时,突然二个卫士缚了一位犯人上来。
楚王问道:“被缚的是那一国人,犯了什么大罪啊?”卫士答道:“是齐国人,犯了窃盗罪。
”楚王看了看晏子说:“齐国人生来就爱偷别人的东西吗?”晏子听了,不慌不忙回答:“我听人说过,橘生长在淮河以南是橘,生长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
这两种植物树叶一样,果实味道却不同,什么缘故呢?完全是水土环境的关系。
这个人,在齐国从不偷窃,到了楚国,就干起这种勾当来,莫非是楚国的环境使然,养成了爱偷窃的习惯。
”楚王无言以对,觉得自取其辱。
晏子替自己和齐国保住了尊严,并达成了外交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