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中医诊疗方案xiugai详解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
自觉心中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可见结脉、代脉、促脉等脉象。
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咖啡、浓茶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4年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脏节律学会(APHRS)联合发布“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
室性早搏是自动型异位心律中最常见的一种,它的发生原理多样,临床主要依靠心电图诊断,室性早搏主要的心电图改变包括以下几点:(1)提前出现的QRS-T波群,其前无P波。
(2)提前的QRS-T波群形状错综复杂,QRS时间多在0.12s以上。
(3)几乎全部都有完全的代偿间歇。
(二) 证候诊断1.心虚胆怯证: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如恐人将捕之,多梦易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
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2.气阴两虚证:心悸,气短,体倦乏力,少寐多梦,心烦,自汗盗汗,口干。
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3.心脾两虚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面色不华,腹胀纳呆。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结代。
4.心阳不振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形寒肢冷,面色苍白。
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5.痰火扰心证:心悸,呕恶,口苦尿赤,痰多气短。
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6.气滞血瘀证:心悸、胸闷,胸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
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心虚胆怯证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1)推荐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人参、茯苓、远志、石菖蒲、茯神、龙齿(先煎)、天冬、生地黄、熟地黄、五味子、肉桂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①体针选穴:内关、神门、郄门、厥阴俞、膻中、心俞、胆俞。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
一日1次,10次一疗程。
心律失常中医治法简析
能不足的患者具有保胎效果。
从中医学角度看:早期先兆流产中医属“胎漏”、“胎滑”,“胎动不安”、“妊娠腹痛”的范畴,病机是冲任不固,不能摄气血以载胎养胎。
与肾气不足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司冲任,冲为血海,任主胞宫,肾气亏虚,冲任失固,胎元不实,胎失所系,而为胎漏、胎动不安。
本病多由肾虚所致,故治疗当以补肾固冲益气养血为大法。
方中菟丝子平补肾阴肾阳,补而不燥,滋而不腻,为安胎之首选药物。
枸杞子滋补肝肾与菟丝子合用能阴阳并补。
续断、桑寄生固肾壮腰以系胎。
党参、黄芪、白术、甘草补中益气以载胎。
茯苓、白芍调和脾胃,理气安胎。
山药健脾益气,养胎载胎,先天后天气血双补。
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能养血止血安胎。
熟地补血以养胎。
黄芩为清热安胎之圣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有广谱抗菌作用,对大脑皮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亢进有镇静作用,从而达到保胎、防止感染的目的;白术可使子宫肌肉收缩得到抑制;白芍能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对子宫、胎盘功能起到良好的调整效果;桑寄生、续断可抗维生素E缺乏;药理研究[4]认为,菟丝子能提高垂体对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的反应性,具有增强下丘—脑垂体—卵巢促黄体功能。
诸药合用具有益气养血补肾固冲的作用。
总之本研究将以上两种方法有机结合,采用中药保胎方(补肾固冲益气养血法)联合黄体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并与单纯应用西药相对比,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先兆流产效果优于单用黄体酮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的结果。
参考文献[1] 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253.[2]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要出版社,2000:210.[3] 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253-258.[4] 王本详.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4:189.术后改良中药塌渍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34例分析熊时喜1 郑 凡2通讯作者海南省三亚市中医院骨伤科 海南三亚 572000【摘 要】目的:观察术后改良中药溻渍治疗的疗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一室性早搏)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1)主要症状和脉象: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
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脉象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
(2) 次要症状: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鉴于室性早搏多并发于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内分泌或电解质异常,所以本科室对于该类病人常选择血液化验、心脏彩超、Holter、冠脉造影等助诊。
)(1)临床表现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
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2)心电图特征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②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
每1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搏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
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形态相同,且偶联间期固定者,称为单形性室性早搏。
若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者称多形性室性早搏。
心律失常中医证治
心律失常中医证治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电活动出现异常,导致心跳节律紊乱。
中医认为,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经络不通、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引起的。
中医证治心律失常相对于西医药物治疗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常见证候
- 心悸悸动证:心悸不安、心悸悸乱、心悸不宁等症状。
- 气阴两虚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口干咽燥等症状。
- 血瘀症状:胸闷、胸痛、心悸不宁等症状。
- 脾肾两虚证:心悸气短、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
- 脉本温症状:心悸头晕、面色苍白、怔忡等症状。
中医治疗策略
1. 调和心脏气血:使用中药调和心脏气血,平衡阴阳,调节心律。
2. 活血化瘀: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改善心脏循环,减少血瘀引起的心律失常。
3. 补益心脏气血:使用滋补中药,改善心脏功能,增强心脏的抗病能力。
4. 调理脏腑功能:通过中医调理脾肾功能,调节水液代谢,降低心脏负担,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中医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心律失常具有独特优势,可以缓解症状、改善心脏功能、减少药物依赖。
然而,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
- 中医治疗心律失常需要选择合适的中药,确保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 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期间,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适度运动,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压力。
- 中医治疗心律失常是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在必要时需要结合西医药物治疗。
以上是关于心律失常中医证治的简要介绍,具体的治疗方案请咨询专业中医医生。
中医药调理心律失常的方法及原理
中医药调理心律失常的方法及原理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的异常,包括心跳过速、心跳过缓、心律不齐等症状。
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调理心律失常,帮助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调理心律失常的方法及原理。
一、中医药调理心律失常的方法1. 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心律失常多与气血不足、心脾虚弱、肝郁气滞等有关。
因此,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适合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丹参、当归等,这些药物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平衡脏腑功能,从而改善心脏的节律。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药调理心律失常的常见疗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心脏的节律。
例如,患者可以选择按摩“内关”穴位,这个穴位位于手腕内侧,可以帮助缓解心律失常的症状。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穴位,如“涌泉”、“太冲”等,也可以用于调理心律失常。
3. 饮食调理:中医药强调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因此饮食调理也是调理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症状,制定适合的饮食方案。
一般来说,患者应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调理心律失常。
二、中医药调理心律失常的原理1. 调节气血运行:中医认为,心律失常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通过使用中药和针灸等方法,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改善心脏的节律。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2. 平衡脏腑功能:中医认为,心律失常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例如,肝郁气滞可能导致心律失常。
通过使用中药和针灸等方法,可以平衡脏腑功能,消除气滞,从而改善心脏的节律。
3. 调理心理状态:中医药注重调理人的整体健康,包括心理状态。
心律失常往往与情绪波动有关,例如焦虑、紧张等。
通过使用中药和针灸等方法,可以调理人的心理状态,减轻焦虑和紧张,从而改善心脏的节律。
总结起来,中医药调理心律失常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调理、针灸疗法和饮食调理。
心悸病中医临床路径(修订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病情分级Myerburg ≤3 级的患者。
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 编码:BNX01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 编码:I49.302 )。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 )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 年ACC/AHA/ESC 制定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常见证候:气阴两虚证心脾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痰瘀互阻证气滞血瘀证痰火扰心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 '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 ,ZYYXH/T65-2008 )。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 编码:BNX010 )和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 编码:I49.302 )的患者。
2.病情分级:Myerburg 分级≤3 级。
3. 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4.心脏超声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全(EF 值<45% )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心律失常患者的中医调理方法及案例分享
心律失常患者的中医调理方法及案例分享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出现异常,包括心跳过速、心跳过缓、心跳不齐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心律失常是气血不调,脏腑功能失衡的结果。
中医具有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的独特优势,在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心律失常患者的中医调理方法,并分享一些案例。
一、中医调理方法1. 辨证论治:中医治疗心律失常首要考虑患者的证型。
常见的证型包括心脾两亏、心火上炎、气滞血瘀等。
辨证论治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的症状、舌脉特点以及体质状况来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 药物调理:中药具有调理心脏功能、平衡阴阳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山楂、金银花等。
这些中药可以改善心脏供血、调节心律、促进血液循环等,从而达到缓解心律失常的目的。
3.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药食同源”,饮食对心律失常的调理起到重要作用。
患者应以清淡为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咖啡、酒精等。
可以适量摄入具有调补心脏功能的食材,如红枣、山药等。
4. 保持情绪稳定:中医认为情绪不稳定是导致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焦虑。
可以通过养生保健、放松调理等方法来维持情绪的稳定。
二、案例分享1. 案例一:患者A,女性,45岁,心跳过快、心悸、胸闷等症状。
中医诊断为心火上炎,气滞血瘀。
治疗方案包括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患者服用了黄连素、丹参口服液等药物,并遵循清淡饮食,保持情绪稳定。
经过1个月治疗,患者的心律恢复正常,症状明显缓解。
2. 案例二:患者B,男性,55岁,心跳过缓、乏力、胸闷等症状。
中医诊断为心脾两亏,血虚。
治疗方案包括补肾养心、健脾益气。
患者服用了六味地黄丸、党参等药物,并调整了饮食结构,增加了营养摄入。
经过2个月治疗,患者的心律恢复正常,症状明显改善。
以上是两个心律失常患者的案例分享。
这些案例表明,中医的调理方法在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每个患者的情况各异,治疗方案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建议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前咨询专业医生,进行全面的辨证施治。
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
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1.治疗原则根据病变的主要部位在心,证候表现为虚实夹杂,以虚为主的特点,制定以补虚为主、祛邪为辅的基本治疗原则。
2.辨证论治(1)心神不宁证证候:心悸心慌,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虚数或结代。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
加减:心神不安,加酸枣仁、合欢皮;心气虚,加炙甘草、党参。
中成药:安神定志膏,温水兑服,每次1匙(15mL),第一周早饭前空腹服1次,第二周开始,每日早饭前、晚睡前各服用1次。
(2)气血不足证证候:心悸短气,活动尤甚,眩晕乏力,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加减:气虚血少,血不养心,宜用炙甘草汤;心悸甚,加生龙骨、生牡蛎。
中成药:归脾丸,口服,每次6~9g,每日3次。
(3)阴虚火旺证证候: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加减:虚烦咽燥,口干口苦等热象较显著,用朱砂安神丸;心悸不安,加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心烦易怒,口苦,口舌生疮,加连翘、莲子心、栀子;梦遗腰酸,合用知柏地黄丸。
中成药:天王补心丹,口服,每次9g,每日2次。
(4)气阴两虚证证候:心悸短气,头晕乏力,胸痛胸闷,少气懒言,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质红少苔,脉虚数。
治法:益气养阴,养心安神。
方药:生脉散加减。
加减:心烦失眠,加生地黄、连翘、莲子心;腰膝酸软,耳鸣目眩,加制首乌、枸杞子、龟甲;心脉瘀阻,加丹参、三七。
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口服,每次2~4粒,每日3次。
(5)痰火扰心证证候:心悸时发时止,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加减:热象明显,加黄芩、栀子;大便秘结,加全瓜蒌、大黄;惊悸不安,加珍珠母、生龙齿、生牡蛎;火郁伤阴,加生地黄、麦冬、玉竹。
中医心律失常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心律失常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失去正常活动的规律。
当心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异常时,整个心脏或部分心肌活动过快、过慢、不规则或各部分活动的程序异常,即形成了心律失常。
二、治疗方法1.艾灸疗法【操作】患者取侧卧位或俯卧位,背俞穴取厥阴俞至膈俞段(双侧)。
用特制固定器同时点燃2支清艾条,在所取范围往返温和熏灸,艾条与穴位距离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施灸结束时灸处应皮肤潮红,患者自觉有股温暖之气有背部向胸部(心脏)部位透散者为良。
约30min/次,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共治疗2~4个疗程。
2.耳穴压豆【主穴】心、交感、神门、枕、皮质下。
【配穴】因器质性疾病导致心律失常者,加小肠、耳迷根;合并神经衰弱者,加肾;合并内分泌紊乱者,加内分泌;合并高血压者,加耳背沟。
【操作】采用0.40mm×13mm毫针,在所取耳穴处找到敏感点针刺,针刺深度,刺入耳软骨而不刺透。
每日治疗1次,每次1侧耳穴,两耳交替。
10次为1个疗程。
心律恢复正常后,改用耳穴压丸法,巩固疗效。
3.穴位注射【主穴】平心穴(经验穴,在手少阴心包经上,腕横纹上3~5寸压痛点)、厥阴俞为第1组,内关、心俞为第2组。
【配穴】气血虚型加足三里,阴虚火旺型加太溪,痰火型加丰隆,血瘀型加血海。
【药物】生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
【操作】主穴每次选择一组,配穴随症加减。
用一次性10ml注射器抽取生脉注射液4ml及复方丹参注射液4ml混合均匀,进行针刺,针刺深度以病人产生针感为度,回抽无血时将药物注入1ml,依次在所选穴位针刺注射。
2天注射1次,两组穴位交替使用,10次为1个疗程。
4.穴位敷贴【药物】自制醋调吴茱萸粉末。
【主穴】双侧内关、心俞。
【操作】将中药吴茱萸打成粉末,置于干燥容器内,每次取适量,醋调,将调好的吴茱萸粉取约2g置于2cm×2cm 的胶布上,贴于指定穴位上,每日1次,每次贴敷8h。
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施护
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施护心律失常是一种心脏相关的疾病,指的是心脏的搏动节奏异常,包括心率过快、过慢、节律不齐等症状。
中医认为,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的气血运行不畅所引起的。
根据中医辨证施护的理论,可以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以及脏腑功能来治疗心律失常。
一、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施护中医辨证施护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通过辨别患者的证候特点来确定治疗方法。
在治疗心律失常时,中医常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证施护。
1. 辨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舌诊、脉诊等方法来判断疾病的发生机理,确定辨证方向。
2. 施护:根据辨证结果,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中药调理、针灸、推拿、食疗等。
3. 辅助疗法:在中医辨证施护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辅助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心脏起搏器等。
二、中医辨证施护的主要方法1. 调理阴阳平衡:中医认为,心律失常是由于阴阳失衡所致。
因此,调理阴阳平衡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用中药调理或食疗来平衡阴阳。
例如,对于心律失常偏阳证的患者,可以选用具有降阳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如生地黄、黄芩等。
而对于偏阴证的患者,则可以选用具有升阳作用的中药,如黄精、附子等。
2. 调畅气血流通:中医认为,心律失常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因此,调畅气血流通是治疗心律失常的另一个重要方法。
可以选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来促进气血流通,如当归、红花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畅气血,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例如,可以选择针灸穴位“心俞穴”、“神门穴”等来调节心脏的功能,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
3. 调整脏腑功能:中医认为,心律失常与脏腑功能紊乱有关。
因此,调整脏腑功能是治疗心律失常的另一个重要方法。
可以选用一些能够调节心脏功能的中药来治疗,如山楂、茯苓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食疗来调整脏腑功能,如多吃一些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食物,如山药、大枣等。
三、中医辨证施护的案例以下是一个中医辨证施护治疗心律失常的案例:患者,女性,50岁。
中医内科心律失常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的异常。
临床上按发生原理分为冲动起源异常和传导异常两大类,又可按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两大类。
大多以心悸、心慌与脉象异常为主症,属中医学“心悸”、“怔忡”、“不整脉”范畴。
常与体质虚弱、精神刺激、思虑过度及外邪入侵等病因有关,以致心之气血阴阳平衡失调,或则心失所养,或则痰火扰心而致心神不安;病久可使心血瘀阻、心脉失畅而致心神失宁。
【诊断】1.追问发作时的心率、节律、发作起止情况和持续时间,伴发症状如昏厥、心绞痛或抽搐等,以及既往发作的诱因、频率和治疗经过,有助于判断心律失常的性质。
2.检查心脏和血压,尤需注意心脏听诊,发现有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
3.应常规检查心电图,尤其发作时心电图是确诊心律失常的重要依据,必要时可作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超声心动图、心向量图及动态心电图等检查以鉴别心律失常及探索其原发病因。
【治疗】一、辨证论治辨证首当分别虚实。
虚证需辨气血阴阳的亏虚,分别治以益气、养血、滋阴和温阳等法。
实证指痰火与血瘀,治法为清火化痰、活血祛瘀,并按心神失宁的共同特点,加用镇心安神之药。
临床以虚实夹杂者较常见。
一般而言,功能性原因者实多虚少,器质性病变者虚多实少。
1.气阴(血)两虚心悸气短,动则更甚,神疲体倦,健忘少寐,头昏目眩,心烦口干,手足心热,可伴自汗或盗汗,面色少华,或飘红唇红,舌质红或淡红,脉细数或伴结代脉。
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冠心病与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心脏病所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期前收缩和心房纤颤等。
治法:益气滋阴,养血安神。
方药举例:炙甘草汤合归脾汤加减。
炙甘草10〜15g,党参、麦冬、当归各10g,生地黄10〜15g,桂枝4~6g,酸枣仁、柏子仁各10g,制远志6〜10g,五味子5〜IOgo 加减:气虚较著,去生地黄;加黄芭、白术各IOg,朱茯苓12g。
浅析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浅析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一、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理论基础中医理论认为,心脏是人体藏精神之所,主宰着人的精神活动、情感变化和生理功能。
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脏功能失调、气血不足、脏腑功能紊乱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将心律失常归纳为“心悸”范畴,并认为其病因主要有情志失调、脾虚、肝气郁结、心阳虚等。
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关键在于疏肝解郁、益气养血、温补心阳等,以调节心脏的生理功能,达到平复心律的目的。
1. 治疗心动过缓心动过缓是指心率低于60次/分,导致供血不足而产生头昏、乏力、胸闷等症状。
中医治疗心动过缓主要采用益气健脾、理气和中的方法,以增强心脏功能。
常用的药物有人参、黄芪、熟地黄等,具有较好的疗效。
心动过速是指心率高于100次/分,常见的有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
中医治疗心动过速主要是疏肝解郁、清热凉血、宁心安神的方法,以平复心脏搏动节律。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黄芪、天麻等,针灸、艾灸等也有一定疗效。
3. 治疗心律不齐心律不齐是指心率规律性的变化,包括早搏、房颤、室颤等情况。
中医治疗心律不齐主要是调和心神、益气生血、调理阴阳的方法,以维持心脏节律的稳定性。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桂枝、五味子等,针灸、推拿等也有一定疗效。
1. 调节心脏功能中医药物能够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心脏搏动的节律性。
比如当归、丹参等中药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收缩力,从而提高心脏的工作效率。
2. 调和气血阴阳中医理论认为,心律失常主要是由于气血阴阳失调所致。
中药可以调和气血阴阳,平复心脏搏动节律,从而缓解心律失常的症状。
3. 调整情志情志是直接影响心脏功能的重要因素,情志失调易导致心悸、心烦等症状。
中医疗法能够调整情志,缓解心理压力,从而改善心律失常的症状。
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确实是显著的,但在应用中医治疗心律失常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对于急性心律失常和伴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应立即采取西医急救措施,以争取时间。
心律失常的中医诊断及治疗
心律失常的中醫診斷及治療心律失常患者在病發時會出現心悸、胸悶、頭暈、無力等現象,生活和工作都大受困擾,如果沒得到適當的治療,病情嚴重的患者更有可能暈厥,甚至猝死。
結合中、西醫治療心律失常,能更有效控制病情。
對西醫治療反應不理想的病人,亦可以中醫治療改善病情。
斷症宜中西結合心律失常是指心跳的頻率、傳導速度、次序等出現異常。
多種疾病均可引起心律失常,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電解質紊亂、神經功能失調、內分泌失調、低溫、中樞神經疾病等。
此外,麻醉和部分藥物也可導致此症的發生。
斷症時若能將中醫傳統的「四診」與心電圖檢查結合,將能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根據心律失常發生時心跳的快慢,可分為快速性心律失常與緩慢性心律失常兩大類。
快速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常見的心血管急症,其臨床表現為突發性的心搏過速,心搏每分鐘達100-250次,發作時限可由數秒至數周不等。
患者病發時會突然感到心臟急劇跳動、忐忑不安、胸悶、頭暈、乏力、胸痛或有壓迫感、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血壓降低,偶可暈厥。
這類症狀屬中醫的「心悸」。
該症可根據脈象作出判斷,發作時脈象多為數脈、疾脈、促脈及洪脈。
中醫所指的心悸是氣血及陰陽虧虛,或邪毒、痰飲、瘀血阻滯心脈,致心失濡養,心脈不暢,心神不寧,因而引起心中悸動、忐忑不安、不能自主或脈搏參伍不調的一種病證。
治療由臟腑氣血陰陽虧虛、心神失養所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應以補益氣血,調理陰陽為原則。
而由邪毒、痰濁、水飲、瘀血等實邪所致的病例,則當以清熱解毒、理氣化痰、溫化水飲、活血化瘀為治療原則。
舉例說,心房纖顫是十分常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西藥治療效果往往不明顯。
治療心房纖顫當以養陰虛、通氣血為主,可使用生脈散加減人參、麥門冬、五味子、丹參、田七、延胡索、黃芪等進行調理,一般服用約2-3個月病情便見穩定。
此外,研究證實天山雪蓮所含的抗氧化成分對心房纖顫也有幫助。
緩慢性心律失常緩慢性心律失常是指有效心搏每分鐘低於60次的各種病症,部分患者發作時或會感到頭暈、乏力、胸悶、胸痛等,但也可以全無症狀。
心室性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方:
心室性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方:
治疗方法:
①心律平100 mg,每日3次口服;
②予参仙汤。
药物组成:太子参12 g,仙鹤草12 g,黄芪10 g,苦参10 g,黄连10 g,龙齿15 g,百合10 g等。
用法:水煎2次,取汁300 ml,每日早晚各服150 ml。
以上治疗8周为1疗程。
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轻者可见心悸气短,胸闷不适,重者可导致短阵或持续室性心动过速而危及生命,因此被视为中西医专家研究的重要攻关课题。
根据其发病特点、发展规律及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的心悸、怔忡范畴。
证情复杂多变,发病多因。
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2个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脉律失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
虚实之间可以夹杂或转化。
由冠心病、心肌炎后遗症引起的室性期前收缩气虚血瘀夹火者居多。
参仙汤方中太子参、仙鹤草、黄芪补气固本活血化瘀;苦参、黄连清热除烦;配伍龙齿潜阳安神镇惊;百合滋阴清心安神等。
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血、滋阴助阳、活血化瘀、清热镇惊之功,达到调整心律的目的。
心律失常的中医药治疗详解演示文稿
因急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者常常表现 为“阴虚火旺”,“气阴两虚”证;
证据:
1.临床可见患者往往表现出舌嫩红,少苔或苔薄白干,脉 细数,并兼有心烦,失眠易怒,腰膝酸软
无力、口干等阴虚火旺症候。 2.给予滋阴养血治疗后症状往往可以的到有 效的改善。
第十三页,共38页。
➢ 因冠心病引起者常常表现为“心脉瘀阻”及“心血不足 ”证;
Ⅳ类:钙拮抗剂
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非药物:剌激迷走神经手法、超速抑制、电复律/除颤、射频消
融、ICD等
缓慢性心律失常
药物:阿托品、多巴胺等
非药物:起搏器
第六页,共38页。
一、心律失常的西医治疗现况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困境——两难境地
地位
药物是预防及治疗心律失常中的主要方法
问题
• AAD只改善电生理特性,不改变心律失常的基质,只是一 种对症治疗
临床常表现:有冠心病史,见心悸气短,疲倦乏力,面色无华, 胸闷不舒,心前区刺痛,入夜尤甚,或见唇甲青紫,舌质淡黯或有
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
第十四页,共38页。
➢ 因肺心病引起者常常表现为“痰扰心脉”证;
临床见:心悸胸闷,眩晕恶心,头重身倦,痰多咳嗽,舌苔浊 腻,脉弦滑或涩、结代
第十五页,共38页。
一、心律失常的西医治疗现况
治疗心律失常要考虑的问题?
是哪一种心律失常? 发作的诱发因素? 是否伴有器质性心脏病? 是否存在心肌缺血或心功能不全?
第四页,共38页。
一、心律失常的西医治疗现况
治疗目的: ✓缓解心律失常引起的症状 ✓及时纠正心律失常造成的血流动力学障碍
治疗原则:
➢基础病及诱因的处理 ➢循证医学的证据 ➢相应指南的建议
心律失常的中医药物治疗
心律失常的中医药物治疗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异常,包括心率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等症状。
中医药物治疗心律失常已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探讨心律失常的中医药物治疗方法及其作用机制。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主要采用中药内服和针灸两种方法。
中药内服是通过调理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改善心脏功能,达到调节心律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桂枝、陈皮等。
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理气舒络、调和阴阳等作用,能够改善心脏供血不足、调节心脏节律。
针灸则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平衡心律的效果。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心包经的内关穴、外关穴等。
中医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药能够改善心脏供血不足。
由于心脏供血不足是导致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原因,中药通过活血化瘀的作用,改善心脏的血液循环,提高心脏供血量,从而减轻心律失常的症状。
其次,中药可以调节心脏节律。
中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能够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调节心脏节律,使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有序进行,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此外,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心脏的功能,从而达到调节心律的目的。
中医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证实。
研究表明,中药丹参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能够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
丹参中的有效成分丹参酮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能够抑制心脏电生理活动的异常,调节心脏节律。
此外,丹参还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作用,能够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心律失常的症状。
另外,针灸治疗心律失常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研究表明,针灸能够调节心脏自律神经的功能,平衡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然而,中医药物治疗心律失常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医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有一定的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同一种治疗方法的反应可能不同。
其次,中医药物治疗心律失常需要长期坚持,治疗过程较长,患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心律失常的中医论治
心律失常的中医论治心律失常在中医中为“心悸”、“胸痹”、“心痛”等范畴,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多由患者体内阴阳不平衡、气滞血瘀所致。
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草药、针灸、耳穴电针治疗等,且应根据患者的症状针对性的应用治疗方法。
1心律失常概述心律失常指的就是心脏跳动的频率、节律和正常状态不同,主要有遗传和后天获得性两种。
症状较轻的患者时常会感到头晕、心悸;严重的可能引起突发性的晕厥以及猝死,多数患者治疗之后能够逐渐恢复正常。
我国中医在心律失常方面的治疗效果十分理想,且利用中草药治疗心律失常基本不会有副作用。
2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2.1中药治疗应以患者的实际症状为主,以改善症状、控制病情作为主要目标,常见的中药治疗方法如下:(1)如果患者的症状为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夜晚难以入睡且睡眠质量不佳,舌质比较淡,脉搏细弱,在中医中属于心脉失养,气血不足。
应用白术、龙眼肉、茯神、炙甘草等混合制作成中草药,每日三次服用;(2)如果患者的症状表现为全身虚汗,小便短黄,心中烦热,脉细数等,多为心阴亏虚证。
想要缓解症状,可将元参、天冬、麦冬、酸枣仁等混合制作成中药丸,每日三次,每次一颗,一周左右即可改善以上症状;(3)如果患者时常感到全身无力,在劳动之后疲惫感加剧,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则属于心阳不振证,主要是因气血运行无力引起。
可选择五味子、人参等药材熬成草药,每日2-3次,每次10ml左右,可起到温补心阳的作用;(4)如果患者时常胸痛,且有针刺感,疼痛辐射到上肢,舌质有淤点,多为心脉痹阻证。
在利用中药草进行治疗时,可将刺五加、丹参、山楂等制作成药片,每日2-3次,每次2片,可起到理气活血、通脉安神的作用。
此外,舒心口服液、心可舒片也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5)如果患者情绪起伏较大,畏风自汗,脉细弱,夜间入睡之后容易做梦,多属于心虚胆怯证。
可选择人参、茯神、茯苓、琥珀等中草药制作成药丸,每日3次,每次一颗,能够起到镇惊安神的作用。
心律失常中医诊疗方案xiugai详解
心律失常中医诊疗方案(河北以岭医院心内科)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1)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张,不能自主,心搏或快速,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止。
2)伴有胸闷不适,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颤动,乏力,头晕等。
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3)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洒饱食等原因诱发。
4)可见有脉象数、疾、促、结、代、沉、迟等变化。
5)心电图、血压、 X 线胸部摄片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临床表现:病人可有心悸、头昏,少数病人可有晕厥。
(2)心电图表现:① 心率快而极规整,心率130〜240次/分。
②QRS波群大多正常,可伴有室内差异传导,而出现宽大 QRS③P波可埋藏于QRSfe群内,不能分辨,或在QR3前,或贴于QRS波群之后。
2)室性心动过速(1)临床表现:①症状:包括心悸,呼吸困难,可发生心绞痛、头晕、晕厥。
② 体检包括颈静脉搏动不规则的巨 A波,S1强弱不等,可出现低血压或心力衰竭的表现。
(2)心电图特征:①连续发生的 3个或以上的室性早搏为室性心动过速。
QRS-T 波特征同室性早搏。
②常有继发性ST-T波改变。
③心室率140〜200次/分,规则或略不规则,偶见RR间距相差达0.33秒。
④室性心律可持续单独存在,形成房室分离。
3)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 1 )临床表现:病人可有心悸、头晕、心前区疼痛、气促、心衰甚至肺水肿等。
少数房颤患者以血栓栓塞并发症或晕厥为首次出现的症状,晕厥见于病窦综合症、心室流出道梗阻或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并发房颤时。
房扑多不稳定,趋向于转为窦律或房颤。
(2)心电图表现:①各导联无 P波,代之以极快(350〜600 次/分)极不规则的颤动波或频率为250〜350次/分的规则的据齿状扑动波。
②房颤时RR间期完全不规则,心率多介于100〜160 次/分,也有心室率不快的房颤。
心律失常中西医治疗策略方案
心律失常中西医治疗策略方案1.心律失常了怎么预防?如何诊断治疗2.心律失常有什么治疗方法3.心律失常应该如何治疗?4.心律失常应如何调理?5.心律失常怎么办在这些方面抗心律失常6.心律不齐如何治疗?心律失常了怎么预防?如何诊断治疗什么是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种类是特别多的。
正常的心率是窦性心律是从窦房结开始发出的,而所有不是这里发出的心率,都可以说它是心律失常,或者说说正常的频率范围是60-100次,超出这个范围也叫做心律失常,所以心律失常总的来说是非常宽广的一个名词。
患者可以先去医院检查就诊,必要的时候可以请中医诊断调理。
诊断心律失常的确诊大多要靠心电图,部分患者可根据病史和体征作出初步诊断。
详细追问发作时心率、节律(规则与否、漏搏感等),发作起止与持续时间。
发作时有无低血压、昏厥或近乎昏厥、抽搐、心绞痛或心力衰竭等表现,以及既往发作的诱因、频率和治疗经过,有助于判断心律失常。
预防1.生活要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2.居住环境力求清幽,避免喧闹,多种花草,有利于怡养性情;3.注意劳逸结合,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节制房事,预防感冒;4.尽力保持标准体重,勿贪饮食,因为发胖或会使心脏负荷加重;5.注意季节、时令、气候的变化,因为寒冷、闷热的天气,以及对疾病影响较大的节气,如立春、夏至、立冬、冬至等容易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应提前做好防护,分别采取保暖,通风、降温等措施;6.饮食以易消化、清谈、营养丰富、少食多餐、低盐低脂、高蛋白、多种维生素、清洁卫生、冷热合适、定时定量为原则,心律失常患者禁忌浓茶、咖啡、香烟、烈酒、煎炸及过咸、过甜、过黏食品,少食细粮、松花蛋、动物内脏,兼有水肿者,应限制饮水量;7.精神情志的正常与否,同心律失常发生关系密切,设法消除紧张、恐惧、忧虑、烦恼、愤怒等不良情绪刺激,保持正常心态;治疗1.一般治疗目前有通过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西药增加心肌自律性和(或)加速传导的,有通过心脏起搏器、电除颤、射频消融等非药物疗法治疗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律失常中医诊疗方案(河北以岭医院心内科)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1)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张,不能自主,心搏或快速,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止。
2)伴有胸闷不适,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颤动,乏力,头晕等。
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3)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洒饱食等原因诱发。
4)可见有脉象数、疾、促、结、代、沉、迟等变化。
5)心电图、血压、X线胸部摄片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临床表现:病人可有心悸、头昏,少数病人可有晕厥。
(2)心电图表现:①心率快而极规整,心率130~240次/分。
②QRS波群大多正常,可伴有室内差异传导,而出现宽大QRS。
③P波可埋藏于QRS波群内,不能分辨,或在QRS前,或贴于QRS波群之后。
2)室性心动过速(1)临床表现:①症状:包括心悸,呼吸困难,可发生心绞痛、头晕、晕厥。
②体检包括颈静脉搏动不规则的巨A波,S1强弱不等,可出现低血压或心力衰竭的表现。
(2)心电图特征:①连续发生的3个或以上的室性早搏为室性心动过速。
QRS-T 波特征同室性早搏。
②常有继发性ST-T波改变。
③心室率140~200次/ 分,规则或略不规则,偶见RR间距相差达0.33秒。
④室性心律可持续单独存在,形成房室分离。
3)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1)临床表现:病人可有心悸、头晕、心前区疼痛、气促、心衰甚至肺水肿等。
少数房颤患者以血栓栓塞并发症或晕厥为首次出现的症状,晕厥见于病窦综合症、心室流出道梗阻或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并发房颤时。
房扑多不稳定,趋向于转为窦律或房颤。
(2)心电图表现:①各导联无P波,代之以极快(350~600次/分)极不规则的颤动波或频率为250~350次/分的规则的据齿状扑动波。
②房颤时RR间期完全不规则,心率多介于100~160次/分,也有心室率不快的房颤。
心房扑动时多为2:1或4:1的房室传导比率,心室率多在150次/分左右。
4)心室颤动和心室扑动(1)室颤室扑均属致命性心律失常,如不治疗3~5分钟内可致命。
发作时心室无排血,心音和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出,心脑等器官和外周组织血液灌注停止,阿-斯综合症发作和猝死。
室扑是室颤的前奏,而室颤则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心律失常,也是临终前的临床表现等同心搏停止。
(2)心电图表现:心室颤动时QRS-T波群完全消失,出现不规则、形态振幅不等的低小波(<0.2mV),频率达200~500次/分,有时室颤波细,多见于室颤持续较长后,复苏成功率低。
心室扑动为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正弦波,无正常的QRS-T波群,扑动频率达150~300次/分,大多200次/分,快速室速与室扑的鉴别有困难。
5)病窦综合征(1)临床表现:常见症状为心悸、乏力、头晕,严重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
(2)心电图表现:①窦性停搏:没有P波的长间歇,间歇长度不是正常PR间期的倍数。
②窦房阻滞:长间歇无P-QRS-T波出现,长间歇为基础PP间期的倍数关系。
③严重窦性心动过缓。
④房室交界性区逸搏、过缓的房室交界区性逸搏心律。
⑤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
(3)动态心电图可记录到多种心电图表现,为排除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的影响可做阿托品实验。
以下电生理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①固有心率。
②窦房结恢复时间。
③窦房传导时间。
6)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通常分为三度: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无特殊自觉症状。
心电图表现:①P-R间期>0.20秒,②每个P波后,均有QRS波群。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文氏阻滞大多无明显症状。
莫氏Ⅱ型阻滞病人大多数有症状,心电图表现: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分为两型。
Ⅰ型又称文氏现象,或称莫氏Ⅰ型,Ⅱ型又称莫氏Ⅱ型。
二度Ⅰ型传导阻滞-文氏现象①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受阻与心室脱漏,②R-R间期逐渐缩短,直至P波受阻;③包含受阻P波的R-R间期比两个P-P间期之和为短。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莫氏Ⅱ型①P-R间期固定,可正常或延长。
②QRS波群有间期性脱漏,阻滞程度可经常变化,可为1:1;2:1;3:1;3:2;4:3等。
下传的QRS波群多呈束支传导阻滞图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可有头晕、阿-斯综合征、诱发或加重心衰。
心电图表现所有P波后无QRS波群,为完全性房室分离,P波频率快于QRS波群频率,P 波一般由窦房结控制,频率60~100次/分。
心室率快慢取决于阻滞和逸搏的部位,房室结阻滞时QRS频率为40~60次/分,而希氏束或分支以下阻滞时,QRS频率20~40次/分。
治疗包括去除病因、有症状者可选用药物,无效者争取早日植入心脏起搏器。
7)预激综合征预激是一种较少见的心律失常,诊断主要靠心电图。
(1)临床表现:单纯预激并无症状。
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与一般室上性心动过速相似。
并发房扑或房颤者,有潜在性严重危险。
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尽管发作时频率不快,但如持续时间长亦可产生严重后果(心绞痛、心梗、休克甚至心力衰竭等)。
心室率多在200次/min左右,除心悸等不适外尚可发生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2)心电图表现:①房室旁路①PR间期(实质上是P-δ间期)缩短至0.12秒以下,大多为0.10秒;②QRS时限延长达0.11秒以上;③QRS波群起始部粗钝,与其余部分形成顿挫,即所谓预激④继发性ST-T波改变。
这种心电图表现为典型的WPW综合症。
②房希旁路 PR间期少于0.12秒,QRS波群正常,无预激波。
这种心电图表现又称为短PR、正常QRS综合征或L、G、L(Lown-Ganong-Levine)综合征。
③结室、束室旁路 PR间期正常,QRS波群增宽,有预激波。
④房束旁路 PR间期与QRS波形态均正常,无预激波。
(3)诊断依据:显性预激综合征根据心电图特征,此外心电向量图亦可作为诊断依据,心电向量图可作为诊断依据,其特征是各个面上QRS环起始部分运行缓慢成一直线,持续可达0.08秒,以后突然转向并以正常速度继续运行。
QRS环运行时间可超过0.12秒。
隐性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正常,如无心动过速发作,难据体表心电图确诊。
(二)证候诊断1.心虚胆怯证:心悸不宁,善惊易恐,恶闻巨响,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舌苔薄白或如常,脉细数或弦细。
2.心络气虚证:心悸气短、动则悸发、静则悸缓,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结代。
3.心络血虚证:心悸头晕,健忘失眠,面色不华,倦怠无力,唇舌色淡,脉细或结代。
4.气阴两虚证:心慌气短乏力,口干欲饮,自汗怕风,易感冒,劳累及感冒后心悸加重,舌质淡苔薄白或舌质偏红少苔,脉沉细结代。
5.心阳不振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苔白或滑,脉象虚弱或沉细而数。
6.痰湿阻络证: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痰多、胸闷、烦躁,少寐多梦,食少泛恶,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滑或滑数。
7.水饮凌心证:心悸乏力,恶心眩晕,胸脘痞闷,形寒肢冷,尿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吐涎,舌苔白滑,脉象滑或沉。
8.心络瘀阻证: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二、治疗方案一)选用口服中药汤剂1.心虚胆怯证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加减。
琥珀0.5g(冲服) 磁石20g 龙齿20g 朱砂0.1g(冲服) 茯神20g 菖蒲15g 远志10g 人参6g2.心络气虚证治法:补荣络气方药:参芪生脉饮(《络病学》)人参10g(单煎)黄芪30g 麦冬12g 五味子9g3.心络血虚证治法:补血养络,益气安神。
方药:定心汤《医学衷中参西录》酸枣仁15g 龙眼肉30g 山萸肉15g 柏子仁12g 生龙骨12g(先煎)生牡蛎12g(先煎)生明乳香3g 生明没药3g。
4.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方药:参松养心方(《络病学》)人参6g 黄芪15g 白术12g 当归10g茯神15g 酸枣仁15g 赤芍15g 麦冬12g五味子10g 熟地12g 龙骨30g 丹参30g5.心阳不振证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加味。
桂枝10g 甘草10g 龙骨20g 牡蛎20g人参6g 附子6g(先煎)6.痰湿阻络证治法:化痰清火,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加味。
黄连6g 半夏10g 陈皮10g 茯苓12g竹茹10g 枳实10g 甘草6g 大枣6枚栀子10g 瓜蒌15g 酸枣仁20g 珍珠母20 g。
7.水饮凌心证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加减。
茯苓30g 桂枝10g 白术10g 甘草10g半夏10g 陈皮10g 生姜6g8.心络瘀阻证治法:化瘀通络。
方药:通心络(《络病学》)人参12g 水蛭10g 土鳖虫6g 全蝎10g蜈蚣2条赤芍10g 降香10g 冰片0.05g酸枣仁18g二)中成药:参松养心胶囊4-6粒每日三次,通心络4-6粒每日三次。
合并心衰加芪苈强心胶囊。
三)医院制剂:可根据病情选用益气清心胶囊、参冬活血胶囊、益气强心胶囊、天麻熄风胶囊、芪枣神衰胶囊、杞黄健脑胶囊、陈降化瘀胶囊等四)辨证选用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根据病情,可辨证选用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
五)穴位敷贴:通心络超微粉穴位敷贴(非快速发作期)适用证型:心气亏虚,脉络瘀阻功能主治:益气活血通络用法:取通心络胶囊3粒中超微粉加冰片0.3克,王不留行籽30粒,以食醋调成糊状贴敷于膻中和双侧内关穴(相当于每一穴1粒通心络药粉量),用贴膜固定,胸闷、胸痛时按揉(患者也可自行交替按揉),同时嘱患者调整呼吸,一般保留8-12小时,急性期每日1次,稳定期隔日1次,十天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1.注意保护和清洁皮肤,特别是贴敷穴位的皮肤。
贴敷前一天,要用温和的沐浴产品洗浴,去除皮肤表面的油脂。
2.如果贴敷前发现所贴穴位处的皮肤有破溃,或出现发烧、头痛、腹泻呕吐等急性感染的症状,则需推迟第一贴的时间。
3.第一次贴敷或者皮肤特别敏感的人,改用防过敏胶布。
4.贴敷后应减少运动、尽量避免出汗,防止药贴脱落。
六)穴位注射:适用证型:心络瘀阻功能主治:活血通络用法:取1%利多卡因4ml(40mg)于双侧心俞、内关穴位注射,每穴各1ml,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操作方法:根据所取穴位及用药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与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准确刺入穴位,略做提插,得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可将药物注入。
注意事项: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出现酸胀感,4~8小时内患部有轻度不适,有时不适感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