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苏贝尔学习理论

合集下载

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的运用

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的运用

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的运用一、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受到重视,属认知学习理论的范畴。

奥苏贝尔在学习理论中极力倡导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在他看来,学生的学习如果有价值的话,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

为此,他区分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关系。

他提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实质性联系是指新的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

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关键在于在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知识与学习者原由认知结构中的某个方面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否则就是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

奥苏贝尔指出实现有意义学习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他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下了精辟的定义,将二者有效地区分开来。

接受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发现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现成的给予学生,而是在学生内化之前,必须由他们自己发现这些内容。

奥苏贝尔认为,在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中,学生都要经历将教学内容内化的过程,即把新的教学内容结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

只不过前者的学习内容是教师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后者的学习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

因而,二者的过程可以说是基本相似的,只不过后者多加了一个发现阶段。

奥苏贝尔还将接受学习、发现学习与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结合起来,理清了四者之间的关系。

在他看来,接受学习未必是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也未必就是有意义学习。

如果教师讲授得法,学生学习得法,并不一定会导致学生机械的接受学习;同样,学生在发现学习中,如果只是机械地记住解决问题的“典型步骤”,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也并不比机械学习或机械记忆更有意义。

奥苏贝尔还在区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指出了意义学习的条件:一为学习者表现出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二为学习者人之结构中有关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三是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的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识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总结一、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材料应当具有逻辑性,即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的是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知识与他认知结构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1. 符号学习(表征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2.概念学习,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3.命题学习,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符合意义,实际上也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

三、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派生关系和相关关系),上位学习(总括学习),并列结合学习(组合学习)四、认知结构同化理论在奥苏贝尔看来,认知结构指学生现有的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1、学生认知结构中能与新教材建立联系的有关观念是否可以利用;(可利用性)2、这些观念与学习的新观念之间区别的程度如何;(可辨别性)3、认知结构中起固定点作用的观念是否稳定、清晰。

(稳定性)五、奥苏贝尔的教学原则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先行组织者原则(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先行组织者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及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先行组织者可以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

对于完全陌生的新知识,他主张采用说明性组织者(或陈述性组织者),利用更高抽象和概括的观念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一个可资利用的固定观念;对于不完全陌生的新知识,他主张采用比较性组织者,帮助学生分清新旧知识间的共同点和差异处,为学生获得精确的知识奠定基础。

奥苏贝尔的教育理论及例题解析

奥苏贝尔的教育理论及例题解析

奥苏贝尔的教育理论及例题解析1.学习的分类(1)按照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是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讲授,学生接受。

发现学习是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去获得知识。

(2)按照新旧学习材料之间是否产生联系,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有意义学习是指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有意义的联系。

机械学习是指新知识没有与已有知识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奥苏贝尔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他认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短时期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

2.有意义学习理论(1)实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这里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规律的联系,即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外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例如,学习四边形内角和是三百六十度这一原理,如果进行机械学习,则是生硬的记忆住四边形内角和是三百六十度,如果进行有意义学习,我们可以把一个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一百八十度推出四边形内角和是三百六十度,在这里,新旧知识的联系是实质的联系,即本质的规律的联系,而不是人为的。

(2)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例如,背一个电话号码,号码所包含的数字与数字之间并没有什么逻辑意义;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能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态度。

(3)有意义学习的类型:①符号学习:学习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意义,其心理机制是使符号和它们所代表的具体事物或观念之间建立起等值关系。

例如,小孩看到一只小狗,能够叫出它的名字。

②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特征或本质特征,包括概念的发现,例如,发现什么是圆,以及概念同化,例如,哪些形状是圆,哪些形状不是圆。

③命题学习:学习以命题形式的形式表达的观点的新意义。

例如,学习这样一个命题,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在这个命题中,我们要知道长方形,面积,长,宽这四个概念,这四个概念间的关系的学习就是命题学习。

奥苏伯尔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学习理论如下是有关奥苏伯尔学习理论: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

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

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奥苏伯尔认为,只有满足一定的条件,意义学习才能发生。

他把意义学习的条件分为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两种。

客观条件主要是指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

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满足能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的要求,即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主观条件是指学习者自身的因素。

主要包括:第一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第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基础;第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并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

2.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者策略(1)认知同化理论学习者接受知识的心理过程就是概念同化过程。

表现为:首先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这些观念能够对新知识起到挂钩(固定点)的作用;然后找到新知识与起固着点作用的观念间的相同点;最后找到新旧知识的不同点,使新概念与原有概念之间有清晰的区别,并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融会贯通,使知识不断系统化。

即意义学习就是通过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的相互作用,使新旧知识发生意义同化实现的。

奥苏伯尔按照新、旧观念的概括水平及其联系方式的不同,提出了三种同化模式。

①下位学习。

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奥苏贝尔同化学习的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同化学习的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一)意义和贡献1.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信息学习揭示了学生知识学习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即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对语言文字所表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奥苏贝尔称为"同化",即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掌握新知识的实质性意义的过程。

这无疑是一种可靠又可信的解释。

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和内在规律的认识,是人类认识的结晶,是实践活动的理性产物,是科学技术和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

知识的作用是提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指导人的各项实践活动。

学习知识不仅是记住和背诵用语言文字所表述的知识的词句,而是理解和掌握前人或他人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规律性东西的认识,并将他人的认识转变成自己的认识。

奥苏贝尔正是抓住了这个本质特征.并将其学习理论建立在此基点之上。

2.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条件和类型的阐述是严谨和有说服力的。

知识的有意义学习必然以有意义的知识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加上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此三者构成了有意义学习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有意义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任意一个条件都不能称其为有意义的学习。

而随意地增加三个条件之外的另外一个条件都是多余的。

3.奥苏贝尔强调,学生的学习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这是十分正确的。

因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传授下获得知识的最经济、最快捷、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1]学生正是用这种既省时、又省力的方式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大量有用的知识。

4.奥苏贝尔提出的成就动机的三种内驱力说,恰当地概括了学生学习的三种动力来源。

它既包括了学习的内部动机,又包括了学习的外部动机。

而且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我需要和社会需要,将社会需要与自我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5.奥苏贝尔提倡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是最经济、最便捷、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经久而不衰,任何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手段都没有动摇它的基础地位,足以证明它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D.P.Ausubel)在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贡献,是他对有意义学习的描述。

在他看来,学生的学习如果有价值的话,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

为此,他仔细区分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之间的关系。

一、有意义的学习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这一论断既给有意义学习下了明确的定义,也指出了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两条标准。

(一)有意义学习的标准要判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或是机械的,必须了解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的联系(简称为新旧知识的联系)的性质。

新旧知识联系的性质既受学习者原有的知识背景的影响,也受要学习的材料本身的性质的制约。

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第一条标准是,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

所谓实质性联系,指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

第二条标准是新旧知识的非人为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等边三角形概念与儿童认知结构中的一般三角形概念的关系不是人为的,它符合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无意义音节和配对形容词只能机械学习,因为这样的材料不可能与人的认知结构中的任何已有观念建立实质性联系,必须在逐个字母或项目之间建立联系。

这样的学习完全是机械学习。

在获得数概念前的幼儿,凭借他们发展较快的机械记忆能力,可以将乘法九九表口诀背熟,倘若从中抽出一句问他们,他们将不知所云,这也是机械学习。

一切机械学习都不具备上述有意义学习的两条标准。

(二)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性质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我们称前者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外因),称后者为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内因)。

1.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也就是说,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一、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1、有意义的学习奥苏贝尔提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这一论断既给有意义学习下了明确的定义,也指出了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两条标准。

2、接受学习奥苏贝尔关于学习的观点恰好与布鲁纳的发现法相反,认为学习应该是通过接受而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因此学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

3、认知结构同化论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同化是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

其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二、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局限性1、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不全适用于解释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如言语技能、操作技能、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学习过程。

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适用于课堂知识教学,而在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等方面的教学上却显不足。

2、奥苏贝尔只注意到学生的课堂接受学习和教师的课堂讲授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读书学习和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他没有提出读书学习的方法和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3、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只谈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教学,避而不谈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4、奥苏贝尔对学习迁移的研究和论述只注重具体知识地迁移,而忽略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迁移。

学习的实践经验表明,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迁移比具体知识内容所产生的迁移更普遍,意义更大。

三、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启示1、运用同化理论优化教学内容2、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有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记住大量具体繁杂的事实更为经济省力且便于应用。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

一、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1、有意义的学习奥苏贝尔提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这一论断既给有意义学习下了明确的定义,也指出了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两条标准。

2、接受学习奥苏贝尔关于学习的观点恰好与布鲁纳的发现法相反,认为学习应该是通过接受而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因此学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

3、认知结构同化论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同化是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

其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二、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局限性1、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不全适用于解释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如言语技能、操作技能、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学习过程。

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适用于课堂知识教学,而在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等方面的教学上却显不足。

2、奥苏贝尔只注意到学生的课堂接受学习和教师的课堂讲授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读书学习和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他没有提出读书学习的方法和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3、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只谈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教学,避而不谈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4、奥苏贝尔对学习迁移的研究和论述只注重具体知识地迁移,而忽略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迁移。

学习的实践经验表明,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迁移比具体知识内容所产生的迁移更普遍,意义更大。

三、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启示1、运用同化理论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有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记住大量具体繁杂的事实更为经济省力且便于应用。

从纵向看,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由高至低的认知结构,先学习那些概括性和包容性知识,再安排那些概括程度依次降低的知识,遵循“逐渐分化”的原则,便能帮助学生轻松地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使内容有效地得以缩减;从横向看,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潜在的共同特征和貌似相同的知识内容之间的不明显的区别,使学生抓住本质,从而牢固地把握新学习的内容,也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意义 学习中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避免机械地学习或 记忆知识,奥苏贝尔提出,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教师可以实施“先行组织者”策略,即在安排 任务之前,先向学生介绍一些引导性材料。
“先行组织者”既可用文字材料呈现,也可 利用形声材料呈现;既可通过陈述形式介绍, 也可利用问题、图表、情景等形式引进,以做 好学习和教学准备,增强学习和教学的实效性。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
(一)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前提是对学生学习特点的确定 在长期的研究和实验中,奥苏贝尔明确提出了学生学习应突出三大特 点: 1、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2、语言的中介作用; 3、人类学习是个体经验的形式。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正确阐明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关系问题 1、奥苏贝尔根据学习的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 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2、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根据研究,他认为,新知识是通过“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方 式获得的。 奥苏贝尔提倡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指导的发现学习。
(三)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实质在于使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非认为性的、 实质性的联系 奥苏贝尔所说的有意义学习是与机械学习相对的,其实质在于以符号 (语言文字及其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适 当观念,建立非人为性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四)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心理机制是“同化理论”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同化理论的核心是: 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 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 用才得以发生的。 (五)有意义学习要关注学习中的动机因素与内驱力 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的、情感的和社会的因素在同时影响着学习过程。
三、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

一、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1、有意义的学习奥苏贝尔提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这一论断既给有意义学习下了明确的定义,也指出了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两条标准。

2、接受学习奥苏贝尔关于学习的观点恰好与布鲁纳的发现法相反,认为学习应该是通过接受而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因此学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

3、认知结构同化论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同化是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

其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二、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局限性1、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不全适用于解释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如言语技能、操作技能、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学习过程。

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适用于课堂知识教学,而在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等方面的教学上却显不足。

2、奥苏贝尔只注意到学生的课堂接受学习和教师的课堂讲授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读书学习和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他没有提出读书学习的方法和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3、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只谈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教学,避而不谈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4、奥苏贝尔对学习迁移的研究和论述只注重具体知识地迁移,而忽略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迁移。

学习的实践经验表明,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迁移比具体知识内容所产生的迁移更普遍,意义更大。

三、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启示1、运用同化理论优化教学内容2、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有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记住大量具体繁杂的事实更为经济省力且便于应用。

从纵向看,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由高至低的认知结构,先学习那些概括性和包容性知识,再安排那些概括程度依次降低的知识,遵循“逐渐分化”的原则,便能帮助学生轻松地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使内容有效地得以缩减;从横向看,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潜在的共同特征和貌似相同的知识内容之间的不明显的区别,使学生抓住本质,从而牢固地把握新学习的内容,也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理论

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理论

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理论奥苏贝尔是我们在教育基础知识考试中无法绕过的一个人物,他提出了很多的思想观点都是我们的常考知识点。

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他的学习分类理论——按照学习性质与形式的分类。

奥苏贝尔将学习进行了两维度的分类:按照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按照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首先我们分别来理解一下这两类分别是什么。

一、按照学习进行的方式的分类: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比方说中国的老师大多喜欢的方式:“来,把笔拿出来准备记……”这就是最典型的接受学习,也可以说就是单纯的Copy。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

注意,这里包含了一个重点信息:要“独立”思考,所以我们的同学们在做一一些小发明小制作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哦!原来是这样”的感叹,其实这时候他们就是在完成发现式的学习。

二、按照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的分类: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没有与已有知识建立某种有意义的联系。

比方说,我们小时候老师特别喜欢做的一件事:“生字听写错误的同学每个错字抄10遍。

”这就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学习方式。

有意义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有意义的联系。

比方说在中学学习时候,我们的老师在讲解知识时候会以已知的知识为基础来讲解新的知识,其实就是在帮助我们理解材料间的意义。

很多同学在学习这两个分类的时候特别容易将这两个纬度搞混。

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

所以其实两个维度是可以相互结合的,所以才会产生了更细的四个分类:1.机械的接受学习:单纯的记忆(记乘法口诀表);2.机械的发现学习:尝试以排除错误(走迷宫);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从理解出发帮助记忆(搞清概念间的关系);4.有意义的发现学习:通过独立思考完成个体自身未知知识的发现(科学研究)。

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是艾本·奥苏贝尔(Albert Bandura)提出来的一种认
知心理学理论,它阐述了学习与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奥苏贝尔提出,学习过程中有四种
重要的机制,这些机制包括观察学习、经验积累、学习任务技能和反馈调节。

他认为,学
习不是通过唯物论的客观实践,而是通过主观的理解来实现的。

观察学习是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的基础。

他认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
习是有益的。

个体学习可以像复制模仿者一样,从环境、观察到的模式或者行为从中学习。

他认为观察到的模式被复制后,才可能学习到类似的行为或任务。

经验积累是指个体将经过多次反复的经历,累积过来的行为或任务的技能。

学习任务
技能的概念也源于语言学习,即每一次进行操作都会有结果,而这一结果又可以加以反馈
来进行调节,从而使学习者的技能得以不断进步。

反馈调节是指学习者利用从环境中获得的反馈,对自己行为或补救措施作出调整,从
而使自己有能力完成指定的任务。

这四种机制将通过对个体反复经历的经验模式来改变个
体的行为及其目标,产生较大的影响。

将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模式应用到教育中也具有很多好处,比如可以帮助学习者
学习更复杂和更高等级的知识,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更加有效地完成学习
任务,以及让学习者更加容易接受甚至更喜欢新的学习内容。

总之,奥苏氏受欢迎学习理
论在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奥苏贝尔的接受性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接受性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接受性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理论观点的核心是有意义接受性学习,但他对接受学习的理解有其特定的涵义,奥苏贝尔强调的接受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学习。

奥苏贝尔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要点有三个:第一、判断学生是否进行了有意义的学习,就要看学生学习了知识以后能否进行归类和具体化。

也就是说,衡量学生是否掌握知识有两个标准,一是学生要能够把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形成头脑中已有知识的系统化。

通俗地理解也就是学生所学习的任何知识,都不能是零碎的、彼此孤立的,而应该是按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过不同的层次来构成知识的系统,建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是学生在学习了知识以后,要能够将知识具体化。

所谓具体化,就是将原理应用于实践,学了以后要会用,不会用,就说明所学习的知识是无意义的、机械的、被动的,死记硬背地获得的知识于学生来说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第二、在学生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是一个演绎的过程。

演绎过程是由一般到个别,由一个一般的概念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再接受一个更具体的概念。

只有这样教学才会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所强调的是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由一般性到特殊性这样一个原则,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这是一个演绎的过程。

第三、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准备。

奥苏贝尔强调学习中的准备性,其实质是认为学生进行学习是有条件的,当条件成熟时,学生的学习就水到渠成,如果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学生的学习就劳而无功,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创造必要的学习条件。

例如,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是必须通过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新知识发生联系而进行的,能够发生联系,就容易理解,不能发生联系就不能理解;如果教师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进行机械学习,很难理解,如果教师把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关系解释的很清楚,组织的很好,那么,学生的学习就变得很容易。

奥苏贝尔及其理论全文

奥苏贝尔及其理论全文

4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4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 运用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 善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知识的同化
1以有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的接 受学习
2精心准备先行组织者,建立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 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3启发学生分析、比较、联想,促进学生的接受学 习
• 主要针对下位学习。教学要先教比较一般或广泛的观念, 再将其一步步分解成具体的或初级的观念,通过分化,直 到将最广泛的观念分解为最初的观念
• (2)综合贯通原则 • 在教学中比较观念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观念间建立起
联系。
3奥苏贝尔的教学思想
• (二)促进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
• 先行组织者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组织者是先 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抽象概念水平较高的引导 性材料。
出一个总的观念
并列结合学习:新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既非从属
关系,也非总括关系,仅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整个内容具有 一般的关系
2 主要理论——课堂成就动机理论
• 认知内驱动力(内部学习动机):它是一种渴望认
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需要(求知的 需要)
• 自我提高内驱动力:这是一种凭借自己的能力或成就
奥苏贝尔
目录
人物简介 理论
教育思想
4 理论的应用 5 人物比较
1 人物简介
1 人物简介
• 戴维·保罗·奥苏贝尔 (1918~2008 )1918年10月25日出生 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曾任美国纽 约州大学研究院的教育心理学教授,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认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从20世 纪50年代中期开始有意义言语材料 的学习与保持的研究。著有《有意 义言语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认知观》《学校学习:教育心理学 导论》等

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doc

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doc

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doc一、理论背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avid Ausubel)提出了认知同化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认知重组和概念形成的过程,将新知识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该理论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选择、同化、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过程。

二、理论要点1.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它由学生所掌握的概念、命题、表象等组成。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2.同化同化是指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并使其成为已有认知结构的一部分。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同化的过程。

当新知识被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时,学生就能理解新知识并产生新的意义。

3.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当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不符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

奥苏贝尔认为,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促使学生调整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

4.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指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先呈现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奥苏贝尔认为,使用先行组织者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策略根据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提出了一系列教学策略:1.激活学生的前知:教师在教授新知识之前,应先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并激活与新知识相关的前知。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2.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应创设与新知识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将新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同化。

3.组织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等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在认知冲突中调整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

4.提供先行组织者:在教授新知识之前,教师应提供一种先行组织者,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新知识联系起来,促进同化。

5.促进自我反思: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奥苏贝尔意义学习

奥苏贝尔意义学习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一)有意义学习的提出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是他对有意义学习的描述。

在他看来,学生的学习,如果要有价值的话,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

为此,一方面,他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下了精辟的定义,将二者有效地区分开来。

他认为在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中,学生都要经历将教学内容加以内化的过程,即把新的教学内容结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

只不过前者的学习内容是教师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后者的学习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

另一方面,他理清了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和机械学习、意义学习四者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接受学习未必就是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也未必就是意义学习。

如果教师讲授教学得法,学生学习得法,则此学习必为意义学习。

而学生在发现学习中,如果只是机械地记住解决问题的典型的步骤,而不知其所以然,则此学习必为机械学习。

[1]222(二)有意义学习的两大条件奥苏贝尔在进一步区分四大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1)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心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2)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1]222。

(三)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奥苏贝尔认为,同化是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

“同化”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皮亚杰提出的,他主要应用“同化”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内部机制,而奥苏贝尔则将其引入学习理论领域,用以探索学生内部的心理机制,从而赋予了“同化”新的内涵,即学生能否获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体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

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才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1]233。

奥苏贝尔在同化的基础上,就如何协调和整合学生学习的内容,使新旧知识很好地联系起来,提出了学习组织的四大原则:一是逐渐分化原则,即学生首先应该学习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二是整合协调原则,即在分化出新知识的同时,还要指出新旧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促进二者间的协调并加以整合,达到对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要素的重新组合;三是序列组织原则,即对于非上位、非下位关系的新旧知识可以使其序列化或程序化,前面出现的知识应为后面出现的知识提供基础;四是巩固性原则,即强调了原有认知结构的作用,要求学习者及时采取纠正、反馈等方法,提高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稳定性,为新的学习作好准备[2]。

简析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简析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简析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在教育理论的学习中,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部分考查的一个重点知识,其中的有意义学习一直高频的一个考点,特别是有意义学习的三种类型,其内涵又比较抽象,所以这个部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本文在此对进行解析,希望本文对各位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一、学习的分类奥苏贝尔按照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

例如:学习三角形的概念,记乘法口诀表等。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

例如:科学探究,走迷宫。

按照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机械学习是指当前学习没有与已有知识建立某种有意义的联系。

例如:死记硬背,背古文,记乘法口诀表等。

意义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有意义的联系。

例如: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科学研究等。

将这两种不同的分类可以组合出四种学习:机械的接受学习,机械的发现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奥苏贝尔所倡导的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二、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例如:我们学习单词family,其内在的含义是家庭的意思,这个含义并不是我们来赋予的,而是它本身就已经有的内在联系;但是我们最开始的时候会读作伐木累,理解时我们并不会真的理解成为“伐木很累”我们知道并不是非字面的意思,它的含义是家庭。

这就是因为我们理解了单词family的意义,建立起了单词“family”与已有词语“家庭”的联系。

所以要想进行有意义学习,需要具备三个条件:(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三、有意义学习的类型奥苏贝尔将有意义的学习由简到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表征学习,也被称为符号学习、代表学习,是指学习一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代表的事物和意义。

简析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简析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简析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奥苏贝尔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影响了教育学,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

其核心思想是学习是有意义的,只有在存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领域知识的前提下,学习才会受益。

这篇文章将简要介绍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1.学习的本质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人类逐步建立和重构知识结构的一个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和组织,构建出有意义的知识结构,从而使新知识更易于被接受和应用。

2.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有意义的学习是指通过自身的知识结构和领域知识,将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

奥苏贝尔将有意义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者需要了解所要学习的领域,并建立一个相应的知识结构。

该知识结构可以是基于以往经验的长期记忆,也可以通过学习新信息来构建。

(2)有意义的接受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者开始将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寻找彼此之间的关系。

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新信息,并将其纳入其现有的知识结构之中。

(3)重建知识结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者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对新信息的理解来重构他们的知识结构。

这种过程可以使学习者更深刻地理解新信息,并且可以改变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

3.学习策略奥苏贝尔认为,在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应该使用一些特定的学习策略以促进学习。

这些策略包括:(1)组织信息:学习者应该使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和领域知识来组织新的信息。

(2)深度处理:学习者应该尝试理解新信息的含义,而不是仅仅记住它的表面特征。

(3)发现重要性:学习者应该学会将新信息与其前景联系起来,并尝试找出其重要属性或领域关联。

(4)重复:通过重复学习,可以巩固并加深对新信息的理解和记忆。

(5)反馈:学习者应该尝试从老师和同学等渠道获取反馈,并将其用于自己的学习过程中。

4.应用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

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是二十世纪5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奥苏贝尔所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它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它的核心是“学习是一种认知过程”。

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认知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人们对外部环境中出现的信息作出反应,并通过认知过程,使自身状态达到一种新的可以接受的水平。

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认知过程,它是一个四步过程:首先,学习者要对外部环境中出现的信息作出反应,然后,学习者必须建立自身的认知模式,其次,学习者要根据自身的认知模式,改变自身的行为,最后,学习者要根据自身的行为,改变自身的状态,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可接受的状态。

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提出了认知反馈的概念,它指的是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通过对内部状态的反馈,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调整,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可接受的状态。

此外,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还提出了认知控制的概念,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认知控制,改变自身的认知模式,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可接受的状态。

总之,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是一种描述学习过程的理论,它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一种认知过程,人们可以通过认知反馈和认知
控制,达到自身的新状态。

它为学习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使学习者可以从一个可接受的状态到另一个可接受的状态,并有效地学习新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有意义的学习ﻫ奥苏贝尔提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这一论断既给有意义学习下了明确的定义,也指出了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两条标准。

ﻫ2、接受学习
奥苏贝尔关于学习的观点恰好与布鲁纳的发现法相反,认为学习应该是通过接受而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因此学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

3、认知结构同化论
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同化是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

其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二、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局限性
1、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不全适用于解释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如言语技能、操作技能、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学习过程。

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适用于课堂知识教学,而在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等方面的教学上却显不足。

2、奥苏贝尔只注意到学生的课堂接受学习和教师的课堂讲授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读书学习和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他没有提出读书学习的方法和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3、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只谈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教学,避而不谈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4、奥苏贝尔对学习迁移的研究和论述只注重具体知识地迁移,而忽略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迁移。

学习的实践经验表明,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迁移比具体知识内容所产生的迁移更普遍,意义更大。

三、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启示
1、运用同化理论优化教学内容ﻫ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有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记住大量具体繁杂的事实更为经济省力且便于应用。

从纵向看,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由高至低的认知结构,先学习那些概括性和包容性知识,再安排那些概括程度依次降低的知识,遵循“逐渐分化”的原则,便能帮助学生轻松地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使内容有效地得以缩减;从横向看,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潜在的共同特征和貌似相同的知识内容之间的不明显的区别,使学生抓住本质,从而牢固地把握新学习的内容,也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在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观念结构之间架设起一座“认知的桥梁” ,进一步完善了其同化理论,也为学生优化教学内容开辟了另一个广阔的空间。

2、运用教学评价的论述优化教学评估体系ﻫ奥苏贝尔在他的理论中首先批评了那些只看到评价负面作用的教育工作者,强调了评价的积极作用。

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有利,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肯定评价的基础上,奥苏贝尔进一步指出有效测验应兼具几种特性,即信度、效度、代表性、可行性、辨别力,为优化教学评估体系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科学的考查不应该考学生的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功夫,而要更多考查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因为创新时代要求的是具有较强理解力,能有效地创造性地使用知识、不断阐明未被前人识别的问题的人才,而不是机械记忆的“书呆子”。

科学的考查不应该是速度的考查,而应该是能力的考查,要给学生足够的答题时间,使学生有发挥自己思维与能力的空间;科学的考查不应该是难倒学生、摧残意志的考试,而应是能较准确地测评出学生所学程度的考试;
科学的考查应是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民主的讨论,使学生有机会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科学的考试还应是重视考察学生的独立性、灵活性、解决问题能力、综合知识能力的考试,是能同时采用笔试(标准化考试、论文式考试)、口试、实际操作考试等多种方法的测查。

当然,科学的评估体系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得以改进的体系,还有待于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挖掘。

3、以三大驱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奥苏贝尔曾明确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承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

具体地说,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学习活动本身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利用动机驱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奥苏贝尔特别强调认知驱力这一内在动机的作用。

这与我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谋而合。

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初如能将知识具体形象化,设置引人入胜的情节,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引发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就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兴致勃勃地学习、探索,这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奥苏贝尔还曾指出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不应该有一种引导学生把已知知识用于问题解决的明确的程序。

这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所问的问题也要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邻近发展区域内” ,使学生能在“跳跳就够得着”的高度上掌握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其次,另外两大驱力会使学生产生学业失败的焦虑和一种凭自己的才能成就,得到家长教师的赞美、获得相应社会地位的渴望,使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