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职业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格评估指标体系-V1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格评估指标体系-V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始注重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格评估指标体系对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学质量、教学团队、学生发展、教学管理四个方面探讨一下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格评估指标体系。
一、教学质量1. 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包括外部专家评估和内部评估两种方式,外部专家评估包括教学大纲的合理性和适应性、课程的实施效果及教师授课质量等方面的评估。
内部评估则包括教学质量跟踪评估、教学资源评估和学生评价等方面的评估。
2. 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立包括专家评估、学生评价、教师自评和院系评估在内的有效的质量保障评估机制,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二、教学团队1. 教学团队组建建立完善的招聘、培养和管理教师的制度,确保教学团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
2. 教学团队建设建立师资培训和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
三、学生发展1.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学业水平、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表现。
2. 学生素质教育开展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教学管理1. 教学管理体系建立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包括教学计划编制、教材选用和配套和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保证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 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课程目标和要求、课程评估和反馈等方面的制度,实现教学管理精细化和科学化。
总结以上介绍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格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了教学质量、教学团队、学生发展和教学管理四个方面。
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评分指标
X X市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评分指标一、公共基础课程组评价指标分值评价要素目标与学情201.适应新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作品应符合教育部发布的公共基础课程标准有关要求,紧扣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安排,强调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素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2.教学目标表述明确、相互关联,重点突出、可评可测。
3.客观分析学生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特点、专业特性等,详实反映学生整体与个体情况数据,准确预判教学难点及其掌握可能。
内容与策略201.思政课程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扎实推进创优建设,其他课程注重落实课程思政要求;联系时代发展和社会生活,结合课程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融通专业(技能)课程和职业能力,培育创新意识。
2.教学内容有效支撑教学目标的实现,选择科学严谨、容量适度,安排合理、衔接有序、结构清晰。
3.教材选用、使用符合《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和要求,配套提供丰富、优质学习资源,教案完整、规范、简明、真实。
4.教学过程系统优化,流程环节构思得当,技术应用预想合理,方法手段设计恰当,评价考核科学有效。
实施与成效301.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符合课内外教学实际。
2.按照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关注重点、难点的解决,能够针对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突出学生中心,实行因材施教。
3.教学环境满足需求,教学活动开展有序,教学互动深入有效,教学气氛生动活泼。
4.关注教与学行为采集,针对目标要求开展考核与评价。
5.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设施设备提高教学与管理成效。
教学素养151.充分展现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学技能和信息素养,发挥教学团队协作优势;老中青传帮带效果显著。
2.教师课堂教学态度认真、严谨规范、表述清晰、亲和力强。
3.教学实施报告客观记载、真实反映、深刻反思教与学的成效与不足,提-1-出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的改进设想。
江西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江西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
1、办学指导思想 1.1学校定位与办学思路
1.2产学研结合
2、师资队伍建设 2.1结构
2.2质量与建设
3、教学条件与利用 3.1教学基础设施
3.2实践教学条件
3.3教学经验
4、教学建设与改革 4.1专业
4.2课程
4.3职业能力训练
4.4素质教育
5、教学管理 5.1管理队伍
5.2质量控制
6、教学效果 6.1知识能力素质
6.2社会声誉特色或创新项目
说明:上表中二级指标为黑体的是重要指标,共8个。
江西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要求提供的主要信息(二)
江西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要求提供的主要信息(三)
江西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要求提供的主要信息(五)
江西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要求提供的主要信息(六)。
职业院校教师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05
职业院校教师综合职业能 力评价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该案例采用了多元化评价方法,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价教 师的教学能力。
该案例中,评价主体包括学生、同行教师、督导和教师 本人,每个主体都有不同的权重,确保评价结果全面客 观。评价内容包括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方法、课程设计 等多个方面,以量化指标和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评估。评价过程中还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如学生网上 评教、同行教师听课评教、督导抽查评教等,确保评价 结果真实有效。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评 价、同事评价、上级评价等,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
研究不足与展望
虽然本研究构建了一套职业院校教师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 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例如,不同类型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评价体系仍 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评价标准应具有引导教师发展的导向作用 ,鼓励教师提升自身能力。
动态性原则
评价标准应随着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的变 化而进行动态调整。
评价实施流程与注意事项
确定评价对象
对全体职业院校教师进行综合职业能 力评价。
02
设计评价指标
根据评价标准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体 系。
01
03
确定评价标准
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和难度,确定 相应的评价标准。
提升职业院校社会声誉
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师能够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和人 才培养质量,从而提升职业院校的社会声誉。
03
职业院校教师综合职业能 力评价体系构建
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01
02
03
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续表
三、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结论标准
本方案二级指标共15项,其中重要指标(黑体字)8项。
评估标准给出A、C两级,介于A、C之间的为B级,低于C级的为D级。
评估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其标准如下:
1.优秀
同时满足:
(1)全部评估指标中,A≧12,C≦2,D=0;
(2)重要指标中,A≧7,C≦1;
(3)有特色或创新项目。
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率达不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高职高专院校就业率排列前1/3者不能评为优秀。
2.良好
同时满足:
(1)全部评估指标中,A+B≧12,其中A≧6,D≦1;
(2)重要指标中,A+B≧7,其中A≧4,D=0。
或不满足优秀条件,而C=0,D=0。
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率达不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高职高专院校就业率平均水平者不能评为良好。
3.合格
同时满足:
(1)全部评估指标中,D≦3;
(2)重要指标中,D≦1。
4.不合格
未达到合格标准的。
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
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一、引言教师是培养未来一代的重要力量,其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旨在通过明确评价准则和标准,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并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二、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在于其专业知识与技能。
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熟练的教学技巧和方法,能够有效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此外,教师还应具备跟进学科最新发展的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育教学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评价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教师不仅要能够制定符合课程要求的教学目标,还要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还要具备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评价教师综合素质的直接反映。
教师的教学效果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科能力的提高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五、师德师风教师的师德师风是评价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品质,以身作则,诲人不倦。
教师还应遵守职业道德和教育法规,严禁任何形式的教育不端行为。
六、个人素质教师的个人素质对其综合素质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应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的身心状态,不断提升自己的自我修养和职业素养。
此外,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学生、家长和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
七、个人发展与创新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创新能力是评价其综合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
教师应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勇于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深入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和新理念。
教师还应有创新思维,提出新的教学观点和方法,积极参与学校教研活动。
八、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是评价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
学科建设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建设,提供充足的学科资源和教学设备。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
说明:
一、本指标体系主要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方案》(教高〔2008〕5号)制订,指标体系中建议重点考察内容主要参考《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数据。
二、评估结论标准
本方案主要评估指标8项,考察要素25项,其中重点要素9项(即:带“※”的考察要素1.3、2.1、3.2、4.1、5.1、5.4、6.2、7.2、8.2)。
每项考察要素分A(优)、B(合格)、C(不合格)三个等级,指标体系表中的等级标准及内涵说明给出了A(优)和C(不合格)两级,介于二者之间的为B(合格)。
评估结论分为“通过”、“暂缓通过”二种,其标准如下:
1.“通过”的标准
达到下列条件,即为“通过”:重点要素C<3项,且全部考察要素C<6项
2.“暂缓通过”的标准
达到下列条件之一,即为“暂缓通过”:
(1)重点要素C≧3项;
(2)重点要素C<3项,但全部考察要素C≧6项。
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指标体系(教学工作诊断项目参考表)
3.集团化办学:是指由学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组成,具有共同发展目标,兼顾各方利益的共同体,集团内成员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提升办学效益
2.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文体活动、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设施设备配套齐全。有200米以上环型跑道的田径场,4个以上标准篮球场、1个排球场;饭厅座位不少于就餐学生数的50%;生均宿舍建筑面积不少于4.5平方米
1.学校占地面积(平方米)
2.
3.建筑面积及人均面积(平方米)
4.
5.教学、科研、辅助、行政办公、生活用房面积(平方米)
8.有规范完备的实践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技能教学教材等教学资料。实验实训开出率95%以上
9.能主动承接企业生产服务“订单”,推进企业生产和学生实习实训有效对接
10.依托基地开展技能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推广技能教学研究成果。深化校企合作,积极申请和承担科研项目、课题研究、学生创业孵化项目
1.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1.遵循职业教育规律、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符合时代要求、与学校资源实际相吻合的办学模式、办学特色和学校品牌
2.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加强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安全意识的培养,建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生成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引领师生员工积极向上向善
7.专任教师企业实践总时数(日/年)
8.校企合作单位接收教师企业实践数(人/年)
9.校企合作单位接收毕业生就业数(人/年)
10.牵头组建或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数量及名称)
高职院校的教师评价体系
03 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的 构建
教师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基于客观事实,避免主观 臆断,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
激励性原则
评价体系应具有激励作用,激发教师的工作 热情和投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发展性原则
评价体系应关注教师的长远发展,鼓励教师 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
可操作性原则
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评价标准不清晰
目前的教师评价体系往往缺乏明 确、具体的评价标准,导致评价
结果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
评价方法单一
现有的评价体系多采用量化评价 方法,如教学工作量、科研成果 等,而忽视了定性评价的重要性 ,无法全面反映教师的综合素质
。
评价结果反馈不足
很多高职院校在评价结束后,并 未将评价结果及时、全面地反馈 给教师本人,导致教师无法了解 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无法进行改
职业素养
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团队合 作精神、服务社会意识等方面 。
同行评价
同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 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评价 。
教师评价体系的实施方案
制定评价计划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评 价计划,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内容、 评价时间等方面。
实施评价
按照评价计划,对教师进行多维度的 评价,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自 我评价等。
• 加强实证研究:运用实证 方法对高职院校教师评价 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以验 证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有 效性。同时也可以进一步 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0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董焕和,王亮. 高职院校教师评 价体系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17(10):99-102.
王晓, 王志刚. 基于CBE模式的 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13):77-80.
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标准
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近年来,教育改革与发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作为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指标,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标准。
一、教学能力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
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
只有拥有优秀的教学能力,教师才能够有效地传递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科知识与专业能力评价学科知识与专业能力是教师在授课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学科知识,在教学中能够灵活运用。
专业能力的评价包括教师对于学科的深入理解、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及对学生学习差异的敏感性等。
三、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评价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中的行为和成效。
良好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能够使教师更加理性地引导学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评价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与学生、家长和同事们进行广泛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搭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团队合作能力则使教师更好地融入学校的团队,并将个人的力量最大化。
五、学术研究与创新评价教师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播者,应该注重自身学术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术研究与创新评价不仅考察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创新思维,也能够推动教师的持续进步和知识更新。
六、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评价教师作为社会责任重大的职业,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严格的职业操守。
评价教师的这些方面,可以从教师的诚信、态度、责任感以及与学生、同事的关系等方面入手。
七、领导能力与管理能力评价教师作为班级或学科的带头人,需要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
教师的领导能力评价可以从班级管理、学科带头人的角度进行考察,教师的管理能力评价则主要是从教研组织能力以及课程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考察。
八、继续学习与自我发展评价教师作为一个学习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王娟[摘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关乎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构建科学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本文构建了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领导评价,“五维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建构了包括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50个三级指标和权重体系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高职院校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积累了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五维度层次分析法基金项目:咸阳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科研基金项目《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JYA01)。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引言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高校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作为高校教师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关于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不断增多,评价机制与评价方法日趋成熟,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已成为调动高职院校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指挥棒”。
但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起步较晚,经验还比较匮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还不够完善,教学评价管理中还存在着评价指标科学性不够、研究实践不足等问题。
构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方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原则和方法1.评价目的教学质量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教学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一项教学活动。
高职院校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是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即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诊断,引导教师及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调整和改进,进而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2.评价原则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必须遵循以下四个方面的评价原则。
高等职业学校的评价指标体系(师生发展、数字资源、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支撑条件、网络安全)
境 22. 支撑服务实习实训
平安校 23. 安防消防信息化
园
后勤保 24. 后勤服务信息化
障
评价指标
二级
三级
网络安 全管理
体系
25. 学校信息化与网络 安全体系建设方案
网络舆
情管理 26. 舆情管理与工作体
与处置
系
体系
27. 信息系统备案与网
网络安
络安全等级保护
全管理 28. 校园网及各类终端
情况
安全管理
络 支
撑 信息系
条
20. 信息系统与信息服 统与信
件 息服务
务建设
信息化 21. 支撑服务教学
教学环
借助信息技术支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的教学、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等多种教学模 式创新的情况 仿真实训资源和仿真实训系统环境在促进学生技能和工作 岗位能力提升方面的情况 借助信息技术支持在不同地点(学校、实习企业)进行顶 岗实习实训的效果 信息化支持教学管理改革与评价体系创新情况 借助信息技术和动态数据实现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与评 价的情况 信息化支持职业院校教学诊改的情况
29. 网络安全责任制
评价指标
二级
三级
机构建 设
30. 信息化领导力 31. 信息化队伍建设
政策与 规范
32. 信息化规划编制 33. 信息化标准制订
建设与 34. 信息化机制建设
应用
信息化教学环境支持实训实习教学与管理情况 信息化教学环境支持与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企业协同开展 实训实习情况 平安校园系统技防、物防、人防到位情况、协同情况 安防与消防一体化管理情况 安全育人、管理育人情况 后勤服务信息化情况 后勤服务信息化服务节能育人、服务育人情况
“双元育人”模式下“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
“双元育人”模式下“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①闵丽平(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陕西西安710014)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推进国家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工作,是实现职业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
一、师资团队建设的主要问题当前,一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果,“双师型”作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数量和比例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但是在实践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认识标准不统一、培养过程不深入、实践素质不够高等问题。
(一)认识标准不统一各个地方和学校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培养目标,依据本地的认定标准,制订本校的培养方案。
各地“双师型”教师标准不一、差别明显。
2022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公布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基本标准》),对各地职业院校进行“双师型”教师认定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目前,各地职业院校正在《基本标准》的指导下起草各自的认定标准。
(二)“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不深入目前,职业院校教师来源单一,绝大多数来自同行业高校,普遍的问题是学历水平高、实践能力弱。
在培养过程中,存在如下现象。
1.时间短,难深入。
大多数职业院校因为人员紧张、教学任务繁重,无法组织教师长时间进行企业实践。
2.企业参观了解,无法参与生产。
多数职业院校教师进企业实践几乎都是以参观设备设施、了解作业流程为主,听取企业师傅的讲解和介绍,无法进行生产操作,没有真实的参与感,效果欠佳。
(三)“双师型”达标比例高,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以企业实践经历为主,学校在审核教师企业实践经历时,主要看教师企业实践的“时长”,而不关注实践的过程和效果,忽视“技能”等方面因素。
二、“双师型”教师标准研究师德师风是“双师型”教师的第一素质。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之一
2、师资力量:强调教师的专业素养、实践教学能力和职业精神等方面,以及 教师对学生的学业发展提供的指导和支持。
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成果等方面,强调学生的实际 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 体系研究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 的就业前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人才培 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为高职教 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然而,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以 推动高职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
本内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 切。为了适应这一需求,我国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面进行了积极 探索。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存在一些问题,如评价标准不 清、评价主体单一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次演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以期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3、评价内容
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内容不够全面,缺乏针对性。在“1证书”制 度下,我们应该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评价内容,加强 评价内容的细致化管理。具体来说,评价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成绩; (2)证书获取情况; (3)参加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情况; (4)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度;
1、评价体系缺乏针对性,过于依赖统一的标准和质量要求; 2、评价主体单一,缺乏企业、行业和社会的参与;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水平评价指标及方法
科 技 教 育193科技资讯 S CI EN CE & T EC HNO LO GY I NF OR MA TI ON 职业教学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级技能人才。
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校定位不准确,盲目遵循本科教育模式,违背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学校的师资队伍中缺乏实训教师,导致学校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训教学;学校的实训设备不够完善,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等等。
这些问题来源于我国对监管过程中缺乏一个合适的评判尺度。
因此建立一套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水平体系尤为重要。
1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水平指标体系构成本论文依据指标体系的创建方法和创建原则,在借鉴其他教育专家构建的高等院校以及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特点,构建了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2 指标数据处理2.1权重确定方法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权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指标权重反映了指标体系中各层次中指标的重要程度,从而确定它们之间的联系。
目前确定权重的方法主要分为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和组合赋权法3类。
(见表2)鉴于上述对主观、客观赋权法存在优缺点的分析,在本次评价赋权时采用组合赋权法。
通过上述表格中各个方法的对比分析,主观赋权法采用层次分析法,客观赋权法采用熵值法。
然后用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各自求出一套指标权重体系,然后采用组合法将二者综合起来,从而最终确定评价体系的权重。
具体的计算方法为:设第j(j=1,2,…,k)个指标用层次分析法得到的权重为 j ,用熵值法求得的权重为 j ,把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结合起来,得到组合权重为 j ,用下式计算 j 的大小。
1(1,2,,)j jj kjjj j k2.2评价方法及结果分析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水平综合指数是一个加权平均值,是将各指标的组合权重与指标的基本指标得分进行乘积,然后求和得到。
高职院校教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发布时间:2023-03-17T07:12:31.862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1月1期作者:窦舟[导读] 在教育改革推进的过程中窦舟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永州 425000摘要:在教育改革推进的过程中,人们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整体上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教学质量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会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构建科学、系统的教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能力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现如今如何做好教师能力的评价和度量成为高职院校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我们将以高职院校为研究背景,分析构建教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并针对当前的研究现状提出具体的构建策略,以期为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引言: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也随之增高。
高职院校在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逐渐意识到教师能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因此构建教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如何更好的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寻求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值得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究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意义1、有利于尽快构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标准体系高职院校整体的教学水平与教师队伍的能力息息相关。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不仅要掌握教育理论知识,还要精通具体的职业技术能力。
近年来教育部门明确要建立理论知识与技术应用能力兼备的“双师型”教师,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使得高职院校提高了培养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视程度。
通过构建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有利于促进教师朝着高质量、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现阶段虽然教育部门提出要制定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但是并未出台具体的政策、标准,因此本次研究能够为高职院校教师能力标准提供参考,有利于尽快构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标准体系。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人才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
而“双师型”教师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其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教学目标及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它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应明确“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目标,包括学生的能力培养、知识掌握等方面。
同时,教师的核心素养也是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教学思想、职业道德、教育情怀等。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设计是“双师型”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应考察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包括能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资源的利用等。
此外,教学的实施过程也需要被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中,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等。
三、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效果是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应明确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的各个层面,包括学生的学业水平提升、职业能力培养等。
评价教学效果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表现,如学习成绩、能力发展等,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如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教学反思与改进是“双师型”教师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评价指标体系中应考察教师的反思能力和改进能力,包括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效果分析等。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实践的反馈信息进行反思,并根据反思结果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五、职业发展与教育研究评价指标体系中应考虑“双师型”教师对于职业发展和教育研究的贡献。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积极参与教育研究,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应考察教师的职业发展情况和教育研究成果,以此增强教师的职业发展动力和研究能力。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机制优化研究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机制优化研究
邵雯娟
【期刊名称】《电脑与电信》
【年(卷),期】2024()4
【摘要】根据职业院校教师双师能力素养的特点,基于“点面结合、科学、合理”的体系结构设置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按照目标、准则、方案层次,确定由多
个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构成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并得到各级
指标权重,最终形成“双师型”教师量化评价体系,该体系可对双师型教师的素养进
行有效的量化评价。
最后,基于“四新融合”的特点——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职业,创新性地提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建议。
【总页数】5页(P52-56)
【作者】邵雯娟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5.1
【相关文献】
1.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以湖北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例
2."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现状及对策——兼谈广西首次"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
3.2018年度全区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评审工作结束
4.谈职业院校新教师入岗训练与“双师型”素质教师“、双师型”结构团队培养——EPIP视域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机制与路径
5.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
基本标准发布!教育部印发重要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22〕2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
终身学习理念;多路径学习和学习力;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
社会行为能 力
0.1
沟通与合作能力
0.2
能与同事无障碍交流和理解对方;善于角色换位和团队合作;能融入到一个团队并把其他成员看作平等的合作伙伴;能以忍耐和尊重对方的态度对待不同意见;具有冲突化解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
0.2
组织活动或场面的有序性、周密性;学生管理能力;灵活性和协调性
办公软件和教学软件运用能力
0.2
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Office、flash等常用软件的熟练程度;常见问题和故障的处理能力
方法技术多样化运用能力
0.1
关于方法和工具的认识;方法技术综合运用;方法运用因地制宜
教学器具运用能力
0.2
常用教学器具的操作和运用
科研与发展能力
0.15
基本科研方法掌握与运用能力
维修信息和资料数据获取
0.2
维修手册使用;通过互联网获取专业信息
行业实践和行业标准掌握
0.1
行业工厂的实际体验;维修实践和案例积累;掌握国家对本行业的专业领域规定和有关标准
调研能力
0.1
行业调查、企业走访、数据现象分析等
自信力
0.2
在教学工作过程,与学生和同事交往,与行业企业交往表现出自信
自我管理与控制能力
0.2
能认识并合理调节个人需求和欲望;情绪控制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具有职业场所行为规范
预防及应变能力
0.2
面对意想不到的环境、任务或问题能迅速、主动、正确地做出反应;具有预案制定能力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专业实践能力(以汽车维修专业为例)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运用的能力
0.2
口头与书面表达、板书和绘图、多媒体运用的情况;启发、交流、案例导入、情景教学、电子化辅助教学、过程控制能力
0.2
学生参与度;节奏把握;活动安排与秩序;应对学生反应的敏感度和灵活性
有效示范的能力
0.1
表1 职业院校教师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
指标
权
重
二级指标
权
重
指标内容或示例
评价等级
A
B
C
D
教学传授能 力
0.3
教学内容设计与课件开发能力
0.2
课程标准的把握;学习情景设计; 容量大小合适度;内容的易接受性;PPT制作和媒体形式选择
组织教学的能力
0.2
引入、提问、讲授、演示、训练和互动设计;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转换与衔接;小组学习的组织
准确讲解和示范动作或行为要领;有效训练学生模仿与实施
激励、理解、互动
0.1
善于激发学生;目光交流充分;倾听问题;有效提问;师生互动度
方法与工具能力
0.15
问题解决能力
0.3
善于发现问题;以有效的途径和思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手段多样
网络技术能力
0.2
利用网络实现沟通、资料文献搜索、构建网络平台等的能力;网络使用的深度和娴熟度
0.2
掌握课题研究的常识与规范;文献资料收集整理能力;研究报告与论文撰写方法的运用
立足本专业的科学研究与开发能力
0.2
科学研究意识;科研合作;课题申请与立项;成果社会化
教学研究能力
0.2
教学改革理念;课程开发参与度;教研项目立项与探索
专业拓展能力
0.2
专业知识面横向及纵向拓展,形成专业化发展的合理结构;可持续发展能力
0.3
基础性维修、护理能力
0.2
二级维护(40000KM维护)能力;总成拆装;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
工具、量具、器具和设备使用
0.2
恰当使用工量具;正确使用检测手段;结果分析能力
遵守流程和规范操作
0.2
根据作业流程设计训练过程并规范操作;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遵照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要求;环保意识